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疯狂(等候)-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衅一下吴世恭。
吴世恭见到一名不认识的总兵带着几十名亲兵走了过来,倒也不敢失礼,急忙拱手向左良玉行了一礼。
可是左良玉根本没有还礼,他居高临下地看着吴世恭一会儿,接着盛气凌人地说道:“吴世恭是吗?也不过如此嘛!”
左良玉的话引起了他身边的亲兵一阵哄笑。而这时候吴世恭也明白左良玉是来挑事的。既然如此,吴世恭也就不客气了。于是吴世恭依旧装作恭恭敬敬地问道:“敢问这位大帅贵姓大名啊?”
“本总兵官姓左,名良玉。”左良玉的自我介绍依然显得是十分高傲。
可听到了左良玉的回答以后,吴世恭就立刻直起腰,他向着左良玉翻了一个白眼,吐出了三个字:“不认识!”接着转身就给左良玉看自己的后脑勺了。而吴世恭的回答也让身边的亲兵是一阵哄笑。
左良玉顿时气得脸色发紫,可一看自己身在客场,文攻武卫的话都将处在下风,于是扔下句:“狂妄!”以后,就灰溜溜地撤退了。
而见到了左良玉的狼狈相以后,汝宁军这些坏小子怎么会放过呢?他们是一阵起哄声,一阵口哨声,惹得四周其他的明军是纷纷侧目。而左良玉吃亏的样子也落在了四周明军的眼里。
所以没过一会儿,先行到来的归德卫指挥赵铭就来拜访了。都是老熟人了,所以在俩人行礼以后,吴世恭就笑着问道:“那个叫左良玉的傻货是谁啊?”
赵铭也笑着回答道:“谁知道呢!”吴世恭这是问道于盲了。问赵铭归德府城内的烟花柳巷有多少,赵铭可以了如指掌,可是问明军的将领,赵铭还不如经常看邸报的吴世恭呢。
不过对于八卦的收集和传播,赵铭可是一等一的热心:“听说那位左总兵在北直隶也待过,在辽东也待过,好象打了几场大胜仗吧。反正笼络他的人很是不少。”
“前两天监军大人肖公公设宴,宴会中叫出了肖公公的一个小妾献舞。那左总兵就看上了。没想到那肖公公转手就把那名小妾送给了他。啧啧!那小妾听说是扬州名妓出身,那身段,那嗓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赵铭做出了一副陶醉样。
吴世恭立刻打趣道:“于是你的口水就忍不住流下来了吧!我说您老都这么大的年纪了,不怕得马上风啊?”
听到吴世恭的打趣,赵铭也并不在意,他也笑着说道:“也就是想想罢了,有心无力啊!不过这次老哥这把老骨头都出来了,也只带着归德卫的二百多名孩子,吴都司可要照应一二,到时候可不能撒手不管啊!”
吴世恭立刻拍起了胸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您老可是本官的老将主啊。我就琢磨了一下,也得要有人守家的啊!到时候就向众位大人提一提,让您老回归德卫压阵吧。打仗的事,还是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来吧。”
听到了吴世恭的承诺,赵铭满意地笑了起来。
可就在这时候,吴世恭和赵铭突然又听到旁边传来了争吵声!于是俩人立刻看向了争吵的方向,立刻又看到了一位老熟人——南阳游击李禄。
第三百九十五章菜市场一样的大营
吴世恭有些纳闷地心想着:这明军剿匪大营怎么变成了菜市场了呢?于是他远远地看了过去,看到是李禄和一名身穿参将官袍的武官在吵架,于是就问赵铭道:“那人是谁啊?”
“哦,是南阳参将孙伟。这几天,孙参将一直和李游击不对付着呢。”赵铭回答道。
“怎么回事?”吴世恭的兴趣倒是上来了。
“还不就是南阳府太小了嘛!小小的一个府里却有着两个战兵营。李游击多吃一点,那孙参将就要少吃一点,俩人就这么不愉快了。”
吴世恭一想也是笑了出来。兵部所订河南全部战兵的兵额才两万出头,而南阳府因为地处几省交汇之处,所以设立了一个参将,并额定了兵额四千五百人重兵驻守。
可是后来魏忠贤这么一插手,李禄这个守备进去了,除了分得两个县的驻守地以外,还分了孙参将一千二百人的兵额。孙参将已经是吃了哑巴亏了。
但这还没完,剿灭圣灵会乱民立功以后,李禄又加了六百人的兵额。而到了这次汝州大捷后李禄升为游击,更要将建立起一个兵额三千人的游击营。
这就好玩了,如果李禄的兵额再从孙参将那里拨调的话,那么南阳府中驻守两个县的游击倒有三千人,而名义上驻守南阳府全境的参将却只有一千五百人,怪不得孙参将会发飙啊!
而李禄也明显察觉到了吴世恭的到来,他的腰板也直了许多,于是在又争吵了几句以后,李禄直接扭头就走,与孙参将是不欢而散了。
见到李禄带着亲兵走了过来,吴世恭就笑嘻嘻地说道:“李游击好威风啊!下官这里要向您行礼啦!”说完以后吴世恭就装模作样地要向李禄行礼。
李禄立刻笑着阻止了吴世恭的动作。笑骂道:“妹夫!我这游击怎么来的你还不知道吗?别寒伧我啦!”接着李禄笑着向给老指挥行礼的周巡打了一个招呼。
吴世恭也当然不再向李禄装模作样了,他问道:“这次你带了多少人来了啊?”
“七拼八凑凑了五百。”李禄对吴世恭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不过我这次也是花了大血本啦!都给他们配齐了马,还向你这里的那个杨狗蛋买了一批盔甲兵器。不过我说妹夫,那杨狗蛋也太混蛋了一些吧!开价这么狠,要把哥哥我都榨空啊?”
吴世恭对李禄是一翻白眼:“肯卖给你就不错啦!说实话,无论你拿着这些银子到南北京城的军械仓去买盔甲兵器,买的到这么好的盔甲兵器吗?价格有这么便宜的吗?要知道,我们汝宁军自己的盔甲兵器都不足,杨狗蛋给你的这些都是我批得条子呢。别不知足啦!”
“好吧!好吧!”李禄笑着举手投降道,“我明白了,你和杨狗蛋都是奸商。反正这也是最后一回,以后哥哥这里有什么打仗的事反正是由你来。谁让我把妹妹嫁给你了呢?”
吴世恭是一下子笑了出来,心想这李禄说话也不托托下巴。这话要是让岳父薛濂听到了,就会立刻给李禄一个大嘴巴。不过吴世恭也知道李禄在开玩笑。所以一指李禄和赵铭。打趣道:“看看你们俩,都是一个德行。听到打仗都要躲在我的身后,还是汝州大捷的英雄呢。”
“能者多劳!能者多劳!”赵铭也在一旁打趣道。三人就这么嘻嘻哈哈地闲聊了起来。
接着,与吴世恭一起平定登莱之乱的游击陈中之和守备江澄也过来了,他们之间互攀了一番交情以后,就商量了一下守望相助的问题。
陈中之这次带来了一千一百人。江澄带来了六百多人,在整支剿匪大军中都处于很从属的地位,所以与吴世恭联合在一起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天晚上,吴世恭又在熄灯前。拜访了一些象是曹文诏这样的在收复永平四城战役中相识的武官。之后吴世恭就早早地安歇了,等待着明日总督陈奇瑜的全军军议。
第二天军议一开始,前面的程序一切正常。反正昂长的点卯,接着陈奇瑜发表了废话连篇的开场白。反正吴世恭这个都司在整个中军帐的武官之中又成为了一个小角色,所以他乐得躲在角落里打酱油。
可是吴世恭没有发觉:他在打酱油,总督陈奇瑜可是几次用目光扫过吴世恭这个酱油瓶呢。陈奇瑜心中也有些纳闷,难道这个五大三粗,在中军帐里心不在焉的都司竟然也有着这么好的军事眼光吗?
而军议终于到了正题。总督陈奇瑜的一名幕僚在中军帐内悬挂的一副地图前,开始详细地解释说明陈奇瑜制定的剿匪战略。
到了此时还是一切正常。等到那位幕僚讲解完毕以后,军议到了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内容,无非是讨论由何支明军驻守何地?何支明军追击剿匪罢了。
其实这分配任务的工作也是没有问题的。象曹文诏、左良玉等客军,基本上都是追击剿匪的,而河南本地明军基本上都是驻守本地的。陈奇瑜之所以让武官们讨论一下,无非是让他们表一下决心,然后陈奇瑜就要分配任务了。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在讨论完毕之前,总督陈奇瑜突然问道:“李游击、赵指挥、吴都司,你们三部可是打了汝州大捷的强军啊!这次本督可是要多多倚仗你们啊!”
而坐在一旁的河南巡抚玄默沉吟了一会儿,接着一捋胡须说道:“既然陈总督如此看好三位,那么三位就做好准备吧!记住!要爱惜百姓!”
这次如果出击剿匪,河南本地的官军多少都要派出去一些,而那些有背景的武官玄默并不想得罪,所以原定出征的就是陈中之和江澄这些边缘武官。可是既然总督陈奇瑜看中了吴世恭等三人的部队,那么玄默也就顺水推舟了。当然,由于李兵备道的弹劾奏章,吴世恭等三人的部队在明朝朝廷和河南本地官府中的名声很臭,所以玄默也让他们注意一点。
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啊!不过赵铭这个八卦王的名号也确实是名之所归的,在昨天的闲聊中,赵铭早就把他从陈奇瑜的那些亲信嘴里打听来的消息告诉了吴世恭,所以对于出征,这三人也有着心理准备。
可这时候,吴世恭这三人的行为就有些怪异了。在刚才,陈奇瑜是按照明朝官衔的高低来称呼这三人的。而现在,也应该按照称呼的顺序来回答。
而李禄和赵铭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不作声。反而是吴世恭当仁不让地先开了口:“尊令!”
而这不符合官场规矩的行为倒是让陈奇瑜一愣。不过他也没多心,看到是吴世恭开口,陈奇瑜也正中下怀。
于是陈奇瑜接着开口问道:“这次你们三部各来了多少兵丁呢?”
李禄和赵铭还是不开口。什么三部啊?除了亲兵以外,就只有汝宁军一部,叫李禄和赵铭怎么回答呢?
可是吴世恭一听就知道总督陈奇瑜是在挑刺了,因为这完全就是明知故问。昨天进大营的时候,吴世恭所带的汝宁军早就被军需统计了入营的人数,而作为主帅的陈奇瑜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可是吴世恭仔细想想又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得罪了陈奇瑜。今天还是吴世恭和陈奇瑜的第一次见面。以前一个在河南,一个在陕西,俩人也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状况。可到底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呢?
百思不得其解,吴世恭也只能够加倍小心地回答道:“禀告总督大人。我们三部共到来正兵一千五,辅兵一千。”
又见到是吴世恭出面回答,陈奇瑜就察言观色了一番,突然间他恍然大悟,原来这三部都听着眼前的那个都司的命令啊!
陈奇瑜心中就有些火气了。作为文人出身的总督,陈奇瑜也是特别重视上下礼数。虽然他也知道吴世恭这三部是一个联盟的关系,但是在今天中军帐议事中,至少也要在自己这个总督大人面前做些表面功夫啊?而眼前这个都司也太不知好歹了。
于是陈奇瑜厉声呵斥道:“李游击这游击营额定的是三千人,吴都司的汝宁营额定的是二千二百人,而归德卫也有五千多军户吧。本督也体谅你们留些兵丁驻守本地,可这次调兵,你们多少该出个五千吧。而现在你们只出了一千五正兵,这哪里是把本督的调令放在眼里了呢?”
这时候李禄和赵铭反正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他们还是保持沉默,看着吴世恭的举动唯吴世恭马首是瞻。
而按照规矩,总督一发火,那被斥骂的武官也就应该下跪请罪了。可是吴世恭的脾气也上来了。这中军帐中吃空饷、缺兵额的武官多了,凭什么眼前的这个总督大人要盯着自己呢?
于是吴世恭也根本不下跪,**地回答道:“我等三部一直缺衣少粮,军饷都几年未发。原本兵丁逃亡就多。而这次汝州大战后又有大量的伤亡,缺额更多,又无抚恤招募新的兵丁。此次来陕州,还是下官厚着脸皮向关知府暂借了一些粮饷,否则的话,连这些人都来不了了呢。”
而吴世恭的话,就一下子让旁听的李兵备道跳了起来。
第三百九十六章皇帝不差饿兵
见吴世恭把缺兵的责任推到自己的身上,李兵备道怎么会不着急呢?
“休得胡说。连年旱灾,河南各处仓中米粟无存,确实拖欠了一些粮饷。可蒙巡抚大人和布政使大人恩典,本官也减免了一些军田所缴。而你等三部,在汝州之战后,在地方大肆搜刮,只弄得千屋无粒米,百里无炊烟。还有羞讨要粮饷。此次总督大人檄令各军,其余各部兵马整齐,只有尔等缺额甚多。汝还花言巧辨蒙蔽总督大人,还不跪下认罪!”
而此时的吴世恭却本能地感到了危险。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军议的议题已经转变为指责自己了。而这种情况,又是中军帐内最高的官员总督陈奇瑜挑动的。要知道,作为主帅的陈奇瑜,动用军法杀一个缺少兵额的武官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吴世恭立刻回击李兵备道:“认什么罪啊?我们这些当兵的就是被你们这些喝兵血的给坑苦了。也不用说什么废话了。我们汝宁营这几年的军饷、出征登莱的粮饷、几次作战首级的赏银、伤亡兵丁的抚恤,共银子十一万八千两,也不要零头了。只要你拿来,我三天内把缺少的兵额补齐。”
吴世恭立刻是狮子大开口。那些军饷、赏银和抚恤的总数目虽然是那么多,可是一来要扣除常例;二来象首级赏银等虽然朝廷规定了是五十两一级,可那是针对鞑子首级的,不是平定匪乱的。要不然,那杀良冒功的现象将会更猖獗,而吴世恭这种动不动就杀了上千人的战功,让朝廷破产了也发不了这么多,所以朝廷基本上都是减免折算军功的。而下发的银子也根本就没有这么多,所以李兵备道根本不可能满足吴世恭的要求。
可是吴世恭这种撕破脸皮的话,让河南巡抚玄默也坐不住了。一来军饷的常例各级官员都要分润一些,二来是因为要保障开封府河南主力官军,当时玄默就做主先把他们的军饷发放了下去,所以也造成了汝宁军颗粒无收的局面。
但是不管怎么说,治下的官军没有一两银子的军饷也是说不过去的,更让玄默有些失了颜面。于是玄默就开口缓颊道:“确实是本抚考虑不周了。但吴都司也要体谅朝廷的难处。这样吧!本次归来以后,本抚多少给吴都司下发一些。但吴都司在总督大人面前失礼,也该向陈总督告罪吧!”
本来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可是在一旁看着的左良玉,发现总督陈奇瑜对吴世恭有些看法,他就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要阴吴世恭一下。于是左良玉就阴阳怪气地插嘴道:“缺兵少将的倒能够拿到军饷,倒真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啊!”
左良玉的话一下子把吴世恭给惹火了,他也开始放地图炮了:“我还不想吃这个奶呢。象我们汝宁营。缺兵少粮倒能够保得地方安宁。可有种兵强马壮拿全额军饷的废物,剿匪倒是从陕西剿到了山西。现在又毁害我们河南来了。真不知道他们的开档裤脱掉了没有啊?”
吴世恭的话。一下子把中军帐里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得罪了。象曹文诏这些熟悉的,他们也只能够摸摸鼻子苦笑一下,而左良玉这种,就立刻瞪鼻子瞪眼了。火最大的就是总督陈奇瑜,他在上任总督之前的官职就是延绥巡抚,这不是把他都给骂进去了吗?
能够成为五省总督。陈奇瑜也不是个心胸狭隘的人。之所以这次围剿要把吴世恭等三部都带上,陈奇瑜还是存着拉拢提携吴世恭的意思的。
对于吴世恭来说,对于出征围剿并不乐意。因为汝宁军平时就拿着全额军饷,出征又要拿双倍军饷。从收益来看,也许就是得不偿失的事。
可对于其他明军来说,与战斗力低下的农民造反军作战,可是一个能够发战争财的机会。危险小收益大。
而陈奇瑜虽然被吴世恭郁闷了一下,但是他还是认为吴世恭有才华的。因此,陈奇瑜就想把吴世恭放在身边为其出谋划策。
不过陈奇瑜也总要发泄一下。再说,先擒后纵也是御下之道。所以陈奇瑜就先从兵额上给吴世恭挑个刺,要给吴世恭一个下马威。
本来按照正常的戏码,应该是吴世恭立刻磕头认罪,接着陈奇瑜严厉斥责然后准其戴罪立功。吴世恭痛哭流涕悔过以后,立刻鞍前马后为陈奇瑜效劳的。
可没曾想到,吴世恭这个刺头立刻发作了。而且说的话也越来越没边,最后竟然把陈奇瑜也给骂进去了。所以这时候的陈奇瑜就要严厉地治一治吴世恭了。要不然,总督的权威何在?大明的军法何在?
于是陈奇瑜一拍大案怒叱道:“好个吴都司,所部缺员不说,还敢咆哮中军帐,真当本督的尚方宝剑杀不得人吗?”
如果吴世恭冷静的话,那他应该立刻磕头认罪,回归到以前的戏码中去。可吴世恭却在激动中越发感到了陈奇瑜的恶意。这也是吴世恭不知道陈奇瑜对他恶意的真正原因。否则的话,可能吴世恭也会明白过来采取适当的应对了。而在这样的危险中,吴世恭的光棍狠劲上来了。
于是吴世恭也咬着牙,恶狠狠地说道:“我倒要看看尚方宝剑敢不敢伤我一根汗毛!”
也不要说,大明朝开国以后,敢这么说话的吴世恭也算是头一个,这也是吴世恭作为现代人对皇权没有什么敬畏的表现。
可吴世恭的话一下子把中军帐内所有的人都吓坏了。难道这个都司脑子已经不清楚了,要当场造反吗?而吴世恭身后的李禄和赵铭也急着拉拉吴世恭的后襟,要吴世恭快些服软。
而中军帐内最怒火中烧的就是总督陈奇瑜了,他已经完全忍受不了吴世恭的蔑视了。于是陈奇瑜转身拿下了悬挂着的尚方宝剑,做出了要抽取的动作。
而见到了形势快要失控了,玄默连忙上前阻止了陈奇瑜的动作,并且也对吴世恭叱喝道:“大胆放肆!尚方宝剑就是王命所在,还不快些告罪,难道真要做出大不敬之事吗?”
再怎么说,玄默都要维护本地的武官,要不然,以后他在本地武官的威信都要丧失殆尽了。而陈奇瑜也顺势停止了动作。
无论如何,陈奇瑜也不会相信现在的吴世恭真的会造反。他也不是想真的砍了吴世恭。要不然,以后传出去有位武官因为没有军饷,大战以后带着残兵来作战,却因为缺少兵员而被自己砍了脑袋。更有个原因是那名武官提出了一个好的剿匪计划,而自己事后又采用了这个计划。
那陈奇瑜就可以预料到自己的结局了。大学士是肯定飞走了,而崇祯皇帝那里怎么办?弹劾自己的奏章估计都要满天飞了。所以现在的陈奇瑜万分盼望着吴世恭服软,自己也好就坡下驴。
可是吴世恭却知道现在的自己绝不能够服软,要不然,落到了对自己有着恶意的总督陈奇瑜手中,那绝对就是搓圆搓扁了。因此,没有沟通的双方误会更深了。
不过吴世恭也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所以他的额头就冒出了冷汗。一转念,吴世恭就急中生智道:“尚方宝剑有什么了不起的啊?皇上大还是尚方宝剑大啊?”
这个问题又让中军帐里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这算是什么问题啊?怎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啊?毫无疑问当然是皇帝大啦!不过吴世恭这样弱智的问题反而让陈奇瑜他们不敢接口了。
反而是左良玉在一旁顺口说道:“尚方宝剑就是皇上钦赐给总督大人的,吴都司认为是谁大啊?”
有了捧眼就好,吴世恭立刻说道:“是皇上大吧!皇上大了就好。那我有什么罪呢?”
吴世恭的话让中军帐里所有的人更糊涂了。难道吴世恭这里有着丹书铁券,可以挡得住尚方宝剑这个大杀器啊?
不过吴世恭这种肆无忌惮的表情也让左良玉也陪着小心,他轻声地问道:“吴都司怎么没有罪呢?”
“当然没有罪!因为皇上亲口答应过的!”
“难道皇上有口谕?”对于皇上的口谕,最敏感的就是河南监军肖月桂了。看他的样子大概就要摆香案了。而中军帐内其他的官员也将信将疑地看着吴世恭。
吴世恭是神色自若地一点头说道:“有句老话嘛!皇帝也不差饿兵!”
今天这中军帐里所有的人都要被吴世恭弄得是死去活来了。当他们听到那句“皇帝也不差饿兵”以后,差一点都是一口鲜血喷出来。
也不知道是谁发出了第一声低笑,中军帐内所有的人也都按耐不住大笑了起来。除了吴世恭,他的后背全都湿透,心说了声:“好险!”
而在这气氛中,追究吴世恭缺少兵额的事也只能够不了了之了。于是在总督陈奇瑜的带头下,所有的文官陆续落座继续刚才的话题。
第三百九十七章一撸到底
这么闹了一场以后,接下来的军议就索然无味了。唯一的亮点就是:总督陈奇瑜以地方防务也相当紧要的借口,禁止吴世恭出征了。
而当随后赵铭也以自己年老伤重为理由请求回归德,也得到了陈奇瑜的答应。于是,吴世恭和赵铭将只能够带着自己的亲兵回驻守地,而“名将”李禄则统帅着三部所有的兵丁随同围剿。
陈奇瑜是做出了调兵不调将的举动。他已经开始分化拉拢吴世恭这三部了。赵铭所部为战斗力低下的军户,而赵铭又是年老体衰,所以没有什么拉拢的价值。吴世恭这个刺头留在军中也是一个不安定因素,所以也作为害群之马给清除了出去。
而陈奇瑜认为,“名将”李禄在当时吴世恭还没有返回河南的时候,就能够单独指挥了汝州大捷,这种人才和他的部队还是有拉拢的必要的。陈奇瑜当然是不知道,他再怎么分化拉拢,这三支部队都是在汝宁军里面打转的。
结束了军议以后,中军帐内所有有资格写奏章的文官齐刷刷地连夜写起了弹劾奏章,就是要弹劾吴世恭对崇祯皇帝钦赐的尚方宝剑大不敬的举动。
倒也不是那些文官真的认为吴世恭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不敬,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也不是吴世恭的态度,而是文官自己对于维护皇权的态度问题。说到底就是一种自保。
吴世恭当然不知道针对自己新一轮的弹劾风暴已经掀起了。
李禄也和吴世恭一起回到了汝宁军的营中。吴世恭知道李禄的顾虑,因此就把周巡也叫了过来。
接着吴世恭开始了安排:“这次我就不能够出征了,就让巡子做你的副将吧。大事你掌握,具体跑腿的事就让巡子多辛苦了。”
“也不用害怕,我们去的这一千五百人都是四条腿的。万一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跑不过两条腿的吗?我也算是看出来了。他们都以为陕匪是块大肥肉,可陕匪是这么好打的吗?怎么这么多的大军剿了四、五年却越剿越大了呢?”
“我们就缩在后面,也别眼红!有什么好处也不要去抢,就是跟在后面做些摇旗呐喊的事。也要和陈游击和江守备多联系,合在一起受的欺负就会少一些。有什么吃亏的我们就先忍着。”
“千万注意一点!万一陕匪投降了,那十有**就是诈降。你们劝得了就劝,劝不了就躲在安全的地方。不要头昏了麻痹大意!告诉你们我的看法,陕匪的事不会完,以后有的是仗要打,所以就是要保存实力。不过我对李大哥也放心。这明军中要是论逃跑,你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了。”
吴世恭的话惹得李禄和周巡是一阵大笑。
吴世恭接着说道:“当然也不是让你们什么都不要,有些别的官军看不上眼的,比如青壮男女、铁器农具等东西,能够带回来也就带回来。我们汝宁军还是穷啊!不过还是要注意:万一有什么不对。别管这么多就是逃,只要保存了实力。有什么事都有我担待着。再提醒一句:注意诈降!诈降!”
都安排妥当以后。吴世恭独自在自己的大帐中反思着自己今天在中军帐的行为,忍不住感到是一阵后怕。现在的吴世恭,能够给他带来危险的场所并不多,而恰恰是到其他官员衙门里去议事和到中军帐军议就是这样两个危险的地方。
大明朝的文贵武贱可不是说的玩的啊!毛文龙这么大的武官,总督袁崇焕还不是说杀就杀啦?吴世恭下定了决心,如果以后自己有机会到中军帐军议的话。自己一定要做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样才不会产生矛盾给自己带来危险。
可是吴世恭不知道,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那种老大上位者的脾气是没有这么容易改变的。等到他好了伤疤忘了痛,他还是会故态复萌的。
李禄、周巡带着汝宁军的一个骑兵团和李禄的五百亲兵跟随着陈奇瑜的围剿大军行动了。而吴世恭也返回了汝宁府。
而崇祯皇帝对弹劾吴世恭的奏章都已经有些麻木了。不过这次一看到弹劾的内容以后,立刻是乐不可支。而吴世恭关于“尚方宝剑大还是皇上大”的妙论也迅速成为了趣闻。传遍了整个京师。
除了岳父薛濂,他愁眉不展地诅咒着吴世恭这个惹祸精。也没啥说的,再备厚礼相托王承恩吧。
其实这次从整个事件来看,吴世恭倒是没有一点儿对崇祯皇帝的不恭敬。但是总督陈奇瑜的权威朝廷必然要维护,所以在崇祯七年的三月,关于汝宁军汝州大捷的封赏和吴世恭本人的处罚也下来了。
汝宁营的兵额依旧是二千二百人。但是这次的汝宁营不再是半是战兵半是军户了,而是全部由战兵组成。
千总薛永利和千户乔松升为守备,各自领军一千。而以下的武官也各有升迁封赏。至于归德卫指挥赵铭,由于其确实年老伤病,本人就不升迁了,封赏也集中到了他的家人身上。什么追赠祖宗三代啊、给其夫人诰命啊、萌其一子啊,反正是一些荣誉大于实惠的东西。
而吴世恭因为对尚方宝剑的大不敬和在中军帐军议时的咆哮被重重地处罚。免去所有的官职被一撸到底。我们的吴世恭变成了吴白丁了。
可是吴世恭也不要做那种回京城享福的美梦了。处罚命令中,依旧命令吴世恭在汝宁营中效力戴罪立功。而按照命令的安排,吴世恭也只可以在汝宁营中带着那二百名警卫员了。
而接到朝廷的处罚命令以后,吴世恭对此完全就是嗤之以鼻。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处罚,对吴世恭在汝宁军的地位又有什么影响呢?而这么闹一闹也带来了一些好处,在长时间的等待以后,河南布政使衙门终于下拨了汝宁军八千两的军饷。虽然这次下拨的数量与所欠汝宁军的数量还是相差甚大,但也是聊胜于无吧。
陈奇瑜的围剿大军出发以后,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三战全胜。汝宁军的控制区算是彻底消除了农民造反军的威胁。
而李禄、周巡率领的军队也多少分润了一些功劳。而围剿大军的残暴远胜于农民造反军。就连李禄、周巡他们拣的破烂,在短时间内也送回汝宁二千多名青壮男女和大量的铁器物资。就是没有金银和牲畜,那些都给曹文诏和左良玉这些军将分走了。
而从山川司回报的消息,左良玉已经托人把几十箱的金银珠宝送回到自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