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兴华夏-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到您非常高兴,哈奇开斯先生!”林义哲高兴地说道,“谢谢您能接受我的邀请。”

    “您可能不知道,林义哲先生,日意格上校向我发出邀请的时候,我还没有打算离开法国,但当我听说是风靡欧洲的‘林氏东方丽人服饰公司’的创始人、东方最伟大的时装设计师邀请我去中国时,我便毫不犹豫的来了。”哈奇开斯笑着说道,“我非常愿意和您合作。”

    哈奇开斯1826年生于美国康涅迪格州(比马克沁大整整14岁),早年曾在柯尔特专利火器公司工作,1856年研制出击发式线膛步枪并获专利,1860年前后还担任过纽约兵工厂厂长。哈奇开斯改进了金属壳定装枪弹,但在美国这项发明未受重视,最终为法国采用,因此1867年他赴法国定居,此时的他,还没有来得及在圣丹尼斯创办后世著名的哈奇开斯公司,便让林义哲派日意格给拉到中国来了。

    林义哲听到哈奇开斯竟然两次称自己是“东方最伟大的时装设计师”,脸上不由得有些发烧。

    看来内衣的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啊!

    林义哲和哈奇开斯边谈边走,此时陷入到兴奋当中的他并没有注意到,身后的徐润看着自己,眼中的赞许和欣赏。

    ※※※※※※※※※※※※※※※※※※※※※

    北京,紫禁城,建福宫。

    建福宫一带包括静怡轩、延寿阁、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池、积翠亭、广生楼、凝辉楼、香云亭等,是清宫存放珍宝的主要地方。这些楼阁建筑都非常宏伟壮丽,里边除供有金佛、金塔,各种金质法器和藏文经版以外,还有清代九个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历代名人字画、铜器、古瓷和玉器等稀世珍宝。另外,在同治皇帝大婚前,为了修饰储秀、长寿两宫,把这两宫的珍玩也移过来不少。各地官员进献的全部礼品,也都储藏在这里。这里可以说是清宫存放珍宝最多的地方。

    现在,在建福宫的储藏中,又多了一大批从法国千里迢迢运来的珍宝。

    在拿破仑三世将原属圆明园的4000件清皇室藏珍用船运到天津后,直隶总督曾国藩不敢怠慢,立刻安排专人将这批珍宝星夜护送进京。内务府按册清点查收后,将这些珍宝专门储藏在建福宫的一间偏殿之中。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欣喜莫名,立刻带着同治皇帝,会同恭亲王等一干重臣,前来赏宝。

    “六爷,你看看,这些是什么物事?”

    慈禧太后指着摆在殿堂正中的十二座铜制动物雕像,对恭亲王说道。

    “此是圆明园海晏堂前的水力钟十二生肖铜首……”恭亲王看着这些历经沧桑的铜像,眼角竟然渗出了泪花。

    海晏堂是圆明圆旧景之一,建于乾隆二十四年。“海晏”一词取意“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此语用以比喻天下太平,有歌颂世界和平的吉祥涵义。而海晏堂的最为著名的设施,便是这十二生肖水力钟了。

    眼前的这些铜兽首,便是当年水力钟的一部分。

    十二生肖像原是在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的扇形水池喷水台南北两岸12石台上的。南岸分别为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戌狗;北岸则分别为丑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鸡、亥猪。这些肖像皆兽首人身,高约5米,头部为铜质,身躯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从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奇观。

    明媚的阳光从窗外射入,照在这些精美兽首身上,使它们身上闪动着乌金色的光芒,看起来栩栩如生。尽管历经沧桑,这些铜像却丝毫没有锈蚀。

    原本这些生肖铜像身躯为石雕穿着袍服的造型,头部为铜铸,铸工精细,兽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细微之处,都雕刻得清晰逼真。之所以会没有锈蚀,是因为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红铜,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可以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一绝。

    当年这些铜兽首是由造办处工匠们精心制作的,不但铸工精整,其表面还以精细的錾工刻划,像上动物绒毛等细微之处皆一凿一凿精刻而成,清晰逼真,鼻、眼、耳等重点部位及鼻上和颈部皱褶皆表现十分细腻,不见一丝马虎,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而且和中国传统的写意像不同,它们的制作十分逼真,带有浓浓的写实风格,可以说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美感,也融合了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

    “我记得当年,这十二生肖是呈八字形排列在海晏堂前的一个水池两边。每日,这些个十二生肖会依次轮流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正午时分时,十二像便会同时涌射,甚是壮观。”慈禧太后想起了当年在海晏堂过节时的时光,怔怔的说道,“六爷还记得么?”

    弈忻看着这些兽首铜像,注意到了有的铜像上面存有敲砸的痕迹,想起昔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往事,面色显得有些阴郁。

    也就是在圆明园火光四起之时,面对洋人的枪炮威逼,他签下了屈辱的《北京条约》。

    “想不到这么多年了,还能再见到昔年胜景遗存……”慈禧太后哽咽道,“大行皇帝若是能得见国宝回归,不知该如何高兴才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恭亲王轻抚着铜兽首,话语中带着说不出的悲愤,“今日国宝回归,正可为今日之鉴,咸丰十年这事,尤率土臣民所刻不能忘记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大清若不发奋自强,难保将来不再无蹉跌之日。愿诸位臣工洞悉天下中外真情,勿使务虚名而忘实际,狃常见而忘远图,则国家幸甚!天下万民幸甚!”

    听到恭亲王的话,同来观宝的重臣们纷纷跪倒在地,齐声称是。

    一直未发一言的同治皇帝看了看恭亲王,又看了看母亲,尽管母亲眼中的不悦之色一闪即逝,但还是被他这个儿子捕捉到了,不由得暗暗替恭亲王担忧起来。

    ————分割线————

    求收藏!求推荐!

 第一百二十二章 园工

    “列位臣工可听清楚了?”慈禧太后不愠不火地说道,“听清楚了就都起来吧。今儿个不是朝会,大伙儿就不用拘礼了。”

    大臣们谢恩起立,慈禧没有再看恭亲王,而是取过了宝物清册翻看了起来。

    “要说这法兰西国主也还是个讲究的人,送回来的,件件都是当年园子里的精品。”

    慈禧翻看着清册,突然惊讶地叫了起来:“呀,这‘四十景图’也在啊!快快快!把这份图卷给我找出来!”

    听到慈禧的吩咐,刘诚印赶紧和建福宫的管事太监一起,在放置书画的架子上取过一大卷书画,恭恭敬敬地捧了过来。

    “圆明园胜景共计一百余处,可惜绘成图的只有四十处,大伙儿想是都没看过,来,刘诚印,打开给大伙儿瞧瞧。”慈禧太后吩咐道。

    “嗻——”

    两名小太监抬过一张紫檀木长桌摆好,刘诚印取过一轴画卷,和管事太监一人一头,将画卷在桌面上徐徐展开。

    圆明园被毁前一共有一百多个园林群,但风景绘制成图的只有四十景。《圆明园四十景图》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成就最高的工笔彩画。这套图是根据清乾隆皇帝弘历的旨意,在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由当时最著名的宫廷画师唐岱、沈源、冷枚等人历经11年时间绘制而成。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法军掠走,献给了拿破仑三世,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里,并全部被盖上了该馆的馆藏印章,成为法国的“国宝”。而这一次出于中法交好的目的,拿破仑三世将这套煌煌巨制送还了中国。

    《圆明园四十景图》在画成之后,由乾隆御笔题诗,工部尚写,具有极高的绘画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圆明园四十景图》所绘的建筑、泉石等景观皆为写实风格,所以看到《圆明园四十景图》就如同看到圆明园当时的盛况,慈禧今天让观宝的重臣们一睹这部画作,也等于让他们参观了一回圆明园,可以说是格外的恩宠。

    随着一幅幅画卷的展开,一名小太监在一旁唱报着画中的景致名称:

    “正大光明!”

    “勤政亲贤!”

    “九州清晏!”

    “缕月开云!”

    “碧桐书院!”

    “慈云普护!”

    “上下天光!”

    “杏花春馆!”

    “茹古涵今!”

    “长春仙馆!”

    “万方安和!”

    “武陵春色!”

    听到小太监报到“武陵春色”时,慈禧太后猛地上前,来到了画卷前,用手轻抚着画面,显得十分激动。

    “皇帝,你来看!”慈禧太后指着“武陵春色”画卷上的一处园林建筑,有些激动的说道,“额娘当年就是在这儿,怀的你啊!”

    同治皇帝应声上前,来到了母亲身边,仔细地看了起来。

    “这里便是‘天地一家春’。”慈禧太后如数家珍般的讲述起来,“这‘天地一家春’之称,始于雍正朝。‘天地一家春’这句,本是臣子颂圣的,出处是唐朝杨巨源《圣寿无疆词》之四:‘云山九门曙,天地一家春。’……”

    “我记得,‘天地一家春’那会儿原挂高其佩的画作一幅,是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奉旨收贮的。‘天地一家春’的殿阁亦称‘山容水态’,上面还挂着匾,这匾原挂在‘天地一家春’后檐前,乾隆四年正月遵旨移至屋内,向北悬挂。殿内陈设有铜药王佛一尊。‘天地一家春’后殿还挂着一幅《多子图》,是乾隆二十七年由徐扬画的。‘天地一家春’最北之十五间房叫‘泉石自娱’,此房雍正七年挂的御书‘茂育斋’匾,后又易为‘水容峰翠’,乾隆五年最终定名为‘泉石自娱’。‘天地一家春’殿西北的小院叫做‘杏树院’,这里便是我常说的‘大雅斋’,这里是‘翰墨斋’、‘思顺斋’、‘积善堂’和‘福寿仁恩’……”

    同治皇帝一边听着母亲的讲述,一边连连点头,他丝毫没有注意到,此时恭亲王的脸色十分的难看。

    “大行皇帝各妃嫔的寝居之处都在这里:‘天地一家春’殿穿堂西侧三间是额娘住的,额娘那会儿还是懿嫔,女子下屋(即宫女的工作屋舍)在南边偏西院里。后殿东三间、西三间分别住着礅贵人和容贵人。‘泉石自娱’东头五间分别住着明常在、英贵人,西边三、四次间住鑫常在。‘杏树院’三间正房住着玫贵人。又西北东院后正房三间住着丽嫔,前正房三间住着踌贵人。西院前正房三间住着婉嫔。各妃嫔宫女下屋都在就近南房或厢房。‘天地一家春’各妃嫔寝殿里都设有床和火炕,铺地毡、床毡和帐幔、褥子,夏天天儿热的时候铺的是凉席。寝宫每年春季还要搭安秋千架……”

    听到慈禧太后竟然将“天地一家春”的详情和同治皇帝说得如此清楚,很多大臣这时都明白了过来。

    文祥和几位军机大臣不约而同的看了看恭亲王,恭亲王的脸色已然变得铁青。

    ※※※※※※※※※※※※※※※※※※※※※

    院子里,李鸿章一边看着天边的红霞,一边和盛宣怀闲谈起来。

    “林义哲聪明过人,但他不一定会想到,他这一次促成法主归还国宝,可是给六爷添了个大麻烦。”李鸿章仰靠在椅上,微睨了一眼盛宣怀,长声叹道。

    “是啊!风自三海起,雨从清漪来。”听了李鸿章的话,盛宣怀的脑海里顷刻浮现了“园工”两个大字。

    “自去岁夏月,皇太后便有此议,下官唯恐中枢诸君子中有人为结宠自顾而生逢迎之念,那样的话,六王爷眼前便再无太平湖景……”盛宣怀点头叹道。

    “风自三海起,雨从清漪来!”李鸿章叹息了一声,“这一次来得太猛,六爷怕是挡不住了。”

    清季官场上下对答,惯用隐语,入耳的说辞往往需研析一番才能知其本意,而盛宣怀刚才的这几句话,便是个中最浅显的比喻了。

    “风自三海起,雨从清漪来”这句话说白了,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园工”二字!

    自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京师,逼得文宗皇帝避走热河后,大清的朝局就一直围绕着两件绝大政治而动荡不休。

    其一自然是洋务,自同治三年四月恭亲王以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身份,率文祥等一干军机重臣上《筹办同治夷务折》,明确提出“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的新国策后,大清国上下便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而在洋务事业的光环之外,大清帝国的政局中却始终有另一件不足以外人道,但却能让上自恭亲王、下至李鸿章等一干洋务领袖头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的大政治——园工!!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寇,不但逼得圣驾北狩,还一把火将京西的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及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都烧了个干干净净(火烧圆明园其实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

    不知是不是因为爱新觉罗家乃是来自关外苦寒之地的缘故,反正自圣祖年间起,大清朝的历代皇帝每逢酷暑便一定要到京郊的三山五园中避暑听政。所谓“天子家事即国事”——既然如今三山五园都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其实毁坏程度并非如外界传闻的严重,英法联军撤走后经清廷派员查看,很多地方都完好无损,严重损毁的地方并不是很多),那重修京郊园林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一件重要性几乎不啻于洋务的绝大国政。

    慈禧太后很早便有了修园子的念头,同治六年曾首次向军机处咨询重修圆明园的工程和费用情况,她的这一打算随即遭到了以恭亲王领衔,包括御前大臣和全部军机大臣的联名抵制——理由极为简单,就国库里这点家底,修了园工,便办不了洋务,而如果办不了洋务,大清就有倾覆之危!

    须知仅“三海”工程一项,最少也需银200万两!而大清的国库,当时窘迫得是根本拿不出来的。

    慈禧见到自己的想法遭到了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同时也知道国库没钱,是以没有坚持,这事便不了了之。但事实上,这个念头在她的心里,是一天也没有断过的。

    而今各地洋务已有小成,国库也稍稍充盈,这一次林义哲促成法国皇帝归还了4000件圆明园旧珍,又勾起了她修园子的念头!

    “他弄的这批宝物,还回来的时候真是不好。”盛宣怀叹道。

    “这事儿其实也怨不得林义哲,就是他不设法促成法主归还国宝,这园子,总有一天还是要修的。”李鸿章叹道,“只不过是时候早晚而已。”

    “六爷要是同意修园子,此后洋务便要大受影响,可要是不同意修,只怕六爷的位子……”盛宣怀面有忧色道,“中枢可是少不得六爷的啊!”

    ————分割线————

    求收藏!求推荐!

 第一百二十三章 想办法拉赞助

    “自诛安监事以来,皇太后和六爷便不再是铁板一块了。这修园子的事,六爷又和皇太后拧着,嫌隙愈深,时间一久,保不齐哪一天,便会来个山崩海啸……”李鸿章叹道,“六爷倘不在位,接替者若昧于大势,这洋务只怕便好中道夭折了……”

    “是啊!曾涤帅如今身子也不好,一旦六爷和曾涤帅都不在了,中枢地方皆失掌握全局之人,这洋务可就真的办不下去了……”盛宣怀想象着恭亲王和曾国藩都不在的情景,不由得感到不寒而栗。

    “这林义哲还是年轻,经验不足。此次经历了这样一番大风雨,想是他能老成些了。”李鸿章道,“倘假以时日,将来未必不是这洋务的中流砥柱。”

    “大人既和林义哲有书信往来,莫不如在信中提醒他一番,再遇此类事,他便不会重蹈覆辙了。”盛宣怀建议道,“若等到事到临头再行提醒于他,那便晚了。”

    “你说的是,我这便修书一封与他,省得他还不知道,六爷这会儿正因为他弄回来的这些个宝贝而伤脑筋呢。”李鸿章说着起身,回到了书房里,盛宣怀亦步亦趋的跟入,不待李鸿章吩咐,便动手为他铺纸磨墨起来。

    不数日,这封信便送到了林义哲的手中。

    “……收到手示,筹划精详,时方入都展觐随扈,将函折转交经笙(军机大臣沈桂芬)同年察阅,并代呈恭邸。佥以出洋学习造船、驶船一节,应由执事主持核辨,决不稍有牵掣。至养船及出洋经费不敷,尚冀鄙议裁撤师船,以养轮船,且夕可行,陆续匀拨。经笙谓或由总署奏办,或由外间疏催,若海防无事,似可从容筹度,亦虑江、广各当事未能实力遵办也。”

    “商船、兵船间造,以资商局领用,悉如尊指。惟闻机器费煤。俟唐景星、盛杏荪夏间到津,议定大略,再行会商。津局习枪炮工匠子弟,若能赴普厂法厂游学,自易精进。苦于无人带往,无款接济。电报费巨骇俗,亦愧有志未逮。”

    “君此次通法情事,险酿巨祸,幸内有恭邸、经笙、文相弥护,外有曾帅、丁抚及不才保奏,遂得消弥于无形。……此次法主敬还国宝,两宫嘉悦,与君有大利,而与恭邸则有大害。自安德海伏诛,太后与恭邸嫌隙日深,太后欲修园久矣,恭邸以国力未逮屡拒,君此次予太后一大好题目,恭邸若拒,则有失位之忧,洋务失主持之人;若从,则国家财力不敷,洋务亦有半道中殂之危;……静夜思之,无术可解,奈何!……”

    林义哲看完了李鸿章的这封略带指责之意的来信,知道自己这一次给恭亲王惹了大麻烦,不由得微微一笑。

    对于恭亲王奕忻和慈禧太后之间的恩恩怨怨,他当然知道得非常清楚。

    事实上,慈禧对恭亲王的打压,从诛杀安德海事件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中和恭亲王奕忻结成同盟,一直相处得很好,但随着恭亲王地位的不断升高和名望权力越来越大,他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于是慈禧太后开始对他进行打击,限制他的权力。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恭亲王,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慈禧太后随即命令查办,七天后就以“目无君上”的理由,免去他议政王和其它一切职务。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议政王职务始终没有恢复。同治八年奕忻支持同治皇帝,从慈安太后那里请旨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太监安德海,则让慈禧忌恨之余,也知道自己的权力并不稳固。慈安虽然平时不管事,但有着很高的威望,她和恭亲王一联手,便能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压力。是以在安德海事件之后,慈禧一直极其注意巩固自己的权力,因而对恭亲王则一直是相当警惕和防备的。而恭亲王一再反对慈禧修园,更加剧了她的这种情绪。

    事实上,慈禧太后自己也知道,全部重修园明园工程浩大,是现在的国力难以承担的。她一心想要修的,仅仅是她当年的“发祥地”——“天地一家春”,以便归政后有个养老安息的地方。这项工程的花费其实算起来并不是太多。在林义哲看来,作为洋务运动最强有力的支持者,恭亲王如果能在这件事上变通一下,弥合同慈禧太后因安德海事件而产生的裂痕,于已于国都有大利。

    林义哲甚至想过,自己能否通过设法帮助慈禧太后圆了这个“天地一家春”的梦,取得这位掌握国政的女主支持,实现自己心中的强国之梦!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一是缘于林义哲这次被言官弹劾“私通法酋”时,徐润提醒他慈禧可能看在他献的那套“天地一家春”珍瓷的份上,帮他挡灾的事上;二是缘于他对古玩收藏的深厚知识。他知道,终其一生,慈禧对“天地一家春”怀念至深,光绪年间不但让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了大量带有“大雅斋”堂款的精美瓷器,赏赐臣下的宫钱上也都铸有“大雅”文字,甚至于在紫禁城用于救火的大铜缸上,都刻上了“天地一家春”的字样!

    而现在,李鸿章的来信让他开始正式思考将这个想法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林义哲放下了李鸿章的来信,取过了来自欧洲的“林氏内衣公司”的帐目清单看了起来。他仔细的算了一下,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在得到了第一笔7000多英镑的收入之后,萨拉汇来的第二笔林氏公司的营业收入便猛增至20000多英镑,靠着这些收入,以及乔致庸的资金周转帮忙,林义哲使船政成功的摆脱了运营危机。现在这些钱虽然还有结余,而且来自欧洲的营业收入还有不断上升之势,但想要应付修园子这个大窟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林义哲放下了清单,随后翻了翻陈鸿萨拉夫妇写给他的信,脑中突然电光火石般的一闪!

    他马上把所有的信全都取了出来,摆放到了桌上,在字里行间寻找着什么。

    “原来是这样……”对比了所有的信件之后,林义哲恍然大悟。

    他从这些信中,已经看出了,不但陈氏家族有回归故国之念,连和陈家联姻的罗特希尔德家族,也有到东方发展的意思!

    如果是这样的话,眼下不正是一个好机会么?

    林义哲思索了一番,将信全部收好,然后提笔开始给李鸿章写起回信来。

    “……前接惠书,具悉一切。深不自安。数夜不寐,日夜思解决之法,以纾恭邸之困。幸有所得……窃以为皇太后非欲修全园,仅‘天地一家春’等昔日居所,如此耗费不大,恭邸当不宜坚拒之。目前国用不敷,然假以数月,弟当于海外有所措置,烦劳吾兄代言恭邸……”

    ※※※※※※※※※※※※※※※※※※※※※

    英国,伦敦,陈氏庄园。

    “父亲,刚刚得到的消息,潘家那边儿来的消息,潘老爷子想要变卖祖宅。”陈鸿对陈廷轩说道。

    “噢,那就是说,潘老爷子在广州的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

    陈廷轩叹息了一声,坐了下来。

    “想不到他潘仕成今天都到了这个地步……”

    “是啊!这事儿透着古怪,他潘家在那边还一直经营着盐业,去年生意还好好的,今年不知怎么一下子就……”

    “他是摊子铺得太大,钱银周转失灵,故有此厄。”陈廷轩说道,“他现在还是没明白,亦商亦官,终究是不行的。”

    陈廷轩说的这个潘老爷子,便是现在十三行潘家仍枯守广州的家族首领潘仕成。

    潘仕成,字德畲,号海山仙馆主人。潘仕成祖父潘正威是盐商,正威长子、三子、八子、十二子入粤经商,分居穗地,八子正畴卜居太平门外第十甫。潘仕成生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潘家到潘仕成时已三代经营盐业,家业渐具规模。潘仕成是个有头脑的商人,选择了科举成名、亦官亦商、倚势营财的发迹道路。他勤于读书,谋取功名。道光十二年(1832年),28岁的潘仕成上京应试,中顺天乡试副贡。他以捐助巨款赈济北京地区灾荒饥民,全活甚众,得钦赐举人,特授刑部郎中。他还捐钱以镇压广东连山的瑶族起义。同年,道光帝下谕嘉奖捐输银两镇压“广东连山排猺滋事”的行商、盐商,其中“捐输二万两元副贡生刑部额外郎中潘仕成,著照例由部议叙”。潘仕成一举成名,京中的风流名士相与攀附,据县志所载:“都下名流争相延访”,“海内人士延访之,以不识其人为憾”。他与在京中的岭南名士临桂陈昌继、元和陈钟麟结为忘年交。之后,潘仕成仍归粤地。

    作为在京城小有名气,又谋有一官半职的人物,他以绅士、富商的身份同来往于粤地的政界显达和本地官府人士往来甚密。其中相国8人、太史6人、尚书8人、侍郎10人、制军(总督)18人、方伯(布政使)11人、中丞(巡抚)13人,曾任翰林院殿撰、修撰和编修者59人,其余则是祭酒、太守、观察、将军、侍御、侍读等高级官员。论科举出身,有状元5人、榜眼5人、探花4人、进士17人。这些人不仅有政界要人,也有风雅之士,文人墨客,像林则徐、郭尚先、张岳崧、汤贻汾、姚元之、吴荣光、邓廷桢等,与潘仕成大多有公私往还,过从颇密。

    ————分割线————

    求收藏!求推荐!

 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归不易

    潘仕成利用了自己的身份和交往,不仅经商盐务,而且承办军火生产、帮办洋务。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十三行的那些洋商因中英交战元气大伤,日子并不好过,潘仕成却以承办海防和战船发了财。潘仕成承办军工海防时,自动捐资加制战船,一次就捐助抗英军饷8万两,被赞为“粤省绅士中最为出力之员”。邓廷桢在石门试炮,邀他前往观看。两广总督对修筑虎门海防工程犹豫不决,“恐花数万之资,委于无用之地”,后来求助于潘仕成献策资助,才得竣工,因此十分感佩潘仕成“急公之状”,致书要他“时以策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2月,英军攻破虎门,广州垂危,时已被革职的林则徐毅然决定出资自雇壮勇以应敌。在林则徐的感召和带动下,广州爱国士绅、商人纷纷捐资雇勇。潘仕成主动代付广益行雇募300名壮勇的雇资。为此,林则徐特致函于他,谓“阁下捐资保卫城垣,洵属义举”,“若广益行所雇之人改由尊处给资,于心不安,理亦不顺,且与别处转不一律,无以对人。兹特将广益退回原银送缴台府,祈为归款。盛意已所深感,幸勿谦让过情,曷胜感祷”云云。潘仕成认为“要制敌则必制其炮,要制其炮必先制其船”,故不惜以每月5000两银子的高薪聘请外籍人士壬雷斯制水雷、造战船、铸火炮,花去6。5万两银子。所制水雷,成为当年攻船利器,还将20枚水雷、400斤火药运往天津大沽口要塞演习。他还编绘了《攻船水雷图说》上奏,得获传旨嘉奖。由于筹防筹饷,潘仕成受到粤地大吏的倚重,多次向朝廷表奏其功。道光帝一再下谕嘉奖:“该道员潘仕成,业经迭次加恩赏戴花翎,并加按察使衔,应如何再加奖励之处,着两广总督酌核具奏,候朕施恩。”不久,据奏议赏加潘仕成布政使衔。清代洋商所能得授最高官衔只能是三品职衔,布政使是从二品职衔,潘仕成因功得衔,地位十分显赫。

    朝廷对潘仕成赏赐有加,其后,又下令授以实职。道光二十六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