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兴华夏-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恕S形焕粢鬯担疾煸旱墓俪せ刮吹剑匦肷酝F蹋底牛俏还俪び伤娲忧昂艉笥担挚芗娜巳合蛘饫锢戳恕>臀恢螅呱潦ブ迹捎谥芪松性樱寄钚┦裁矗嗣翘磺宄惶詈蟮囊痪涫牵骸罢章捎卸嗌俣嗌俚丁!惫糇邮制肷胶停缋渍穑Ч鄣娜说饶恍木ú酵榷丁
只听得三声炮响,之后开始行刑。人群更加骚动起来,爬在房上的人有的站起身,伸长脖子,想看看刽子手怎样剐人。但由于近处的人围得密不透风,稍远一些就看不见行刑的场面。过了好大一会儿,只见那有分叉的粗木杆上垂了一条绳子,有人在木杆后面拉动绳子,绳子的另一端便吊起一件东西,鲜血淋漓,原来是人的肺和肝,一直吊到木杆最高处。这说明犯人的肉已被割尽,开始剖腹取五脏了。又过了一会,木杆上的绳子放下来,卸下肝肺,又吊起一颗人头,这说明王庆祺已被砍了脑袋,悬挂示众。接着,又把王庆祺的躯体也挂了起来,使他的胸贴着木杆,背朝着众人,大家看见他背上的肌肉被割成一条一缕的,却没有割掉,千百条密麻丛集,就像刺猬似的。这时,凌迟之刑宣告结束,有两名校尉手舞红旗,骑着快马同东飞驰,他们是去宫中把剐的刀数报告请赏。后来,有刽子手把王庆祺的尸体取下,把他身上的肉一条条的出售,据说那些人买这些人肉是作为配制疮疥药的原料……
听着这些无聊看客们讲的这惨酷无比的情景,玉仙便心痛欲死。
玉仙曾想去收敛王庆祺的尸骨,但却被鸨母死命的阻止了。
鸨母告诉她,王庆祺是钦犯,犯了满门抄斩的大罪,并且给夷了三族。是以他在刑场之上没有向别的犯人那样的絮絮叨叨的交待后事,因为没有人可以交待!
鸨母还告诉她,王庆祺是上折子参劾皇后和一位叫林义哲的大臣的奸情惹怒了皇太后,是以才获此重罪的。
从那一刻起,玉仙便记住了“林义哲”这个名字。
是这个人,彻底毁坏了她的生活,让她陷入到现在的万劫不复境地当中!
玉仙虽然曾经是妓楼的头牌,而且哪怕是怀上了小王御史的孩子,也备受优遇,但在载澄和王庆祺接连惨死之后,她便被视为不祥的女人,再无客人愿意光顾。
在这种情况下,鸨母只给了她5o两银子,便将她扫地出门了……
她知道,从现在起,她要做的事情当中,还有一件重要的事!
替死去的“丈夫”报仇!
渐渐地,大车终于到达她行程的终点,悄然隐没在旷野的边缘,剩下的只是一片青灰色的回光在天际荡漾。少顷,又见那神秘的鱼白色开始从东方蔓延,像撒开一幅轻柔的纱幕笼罩住整个大地。寒意更浓了。枝头的积雪都已在不知不觉间凝成了水晶般的冰凌。
在诗人们看来美景如画的夜晚,却是玉仙恐怖颤栗、备受煎熬的时光!她的衣服打湿了,小脚冻僵了;刺骨的寒风在旷野间往来驰突,肆虐逞威,把大车刮得左摇右晃;困倦的双眼刚刚合上,一阵阵寒冷又把她惊醒;……她只是瑟瑟索索地颤着身子,打着寒噤,忧郁地注视着漫天洁白的原野,期待那漫漫未央的长夜早到尽头,换来一个充满希望之光的黎明……(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阅读。)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推荐
暂时先看到这里书签
更多
第四百一十六章 乙亥新局
同治皇帝的骤然去世在世界范围内也引发了轩然大波,1875年2月1日,美国《纽约时报》和《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同时在头版刊发了一则极短的报道,正文只有14个英文单词:“来自中国的电讯表明,这个国家的内战将无法避免。”
次日,这两家报纸又在显要位置刊发了一篇报道,称虽然醇亲王之子(即光绪皇帝载湉)已被选为接班人,但同治皇后阿鲁特?宝音却身怀有孕,如果她能诞育一位皇子,则帝位之争必将趋于激烈。报道说,传言皇后因为大臣上奏称皇后怀的不是皇家血脉已经自尽,但无法得到证实。
此时,距离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正好一个月,尽管大清帝国竭力给她的臣民和世界营造一个印象:大清帝国的形势一片大好,而且是越来越好。但在这大好形势下,西方人似乎并不领情。2月3日,这两家大报的头版上就同样刊登了一则短消息:“传言说,因皇位继承问题,北京已经爆发骚乱。”
有关紫禁城红墙内阴谋的种种揣测,在西方蔓延。同治皇帝的不幸去世,吸引了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这无疑是因为中国绝对无可否认的大国(不是强国)的地位。
《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在得到同治死亡的消息后,发表了一篇题为《英国与中国》的文章。文章认为,同治皇帝统治着3亿多的庞大人口(英德当时的一些地理学家甚至估计当时中国人口在4。5——5亿),远远超过大英帝国(包括所有殖民地)的2。8亿人口,两国人口相加,就等于人类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这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事情,中英两国无可争议地是世界上的最大的国家。
如今。这个与英国一般伟大的国家失去了他们的领袖,世界当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官方公布同治皇帝的死因为伤寒后,一时之间,关于伤寒的基本知识就成为西方各报争先报道的内容之一,以满足读者的强烈需求。
伤寒之外。有很多非官方的史书,认为同治皇帝少年风流,私生活不够检点。沾染了严重的性病。这些疾病与伤寒协力,摧毁了这个少年天子。而史家们争论不休的,就是谁该对同治皇帝的放荡负责。在这些责任人中,公认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慈禧太后和恭亲王。
慈禧太后被攻击的理由,是因为她过度干预了儿子的私生活。传言她并不喜欢皇后阿鲁特?宝音,以至于同治皇帝不敢与皇后同房,却也不愿按照慈禧的心意。去临幸她所钟意的慧妃富察?兰轩。于是。经常独宿养心殿,为了解闷,便开始偷偷溜出宫去寻花问柳。而为了防止被官员们撞上,他还不敢去高级娱乐场所,尽选择那些低档的、官员们不常去的地方,结果沾染了一身的性病。
恭亲王被攻击,则因为正是他儿子载澄。充当了皇帝寻花问柳的伙伴。而恭亲王又以从儿子那里逼问得来的实情,作为向皇帝进谏规劝的砝码,导致与皇帝关系紧张。
同治皇帝终于病倒了。在他病重无法办公的时候,任命了自己的老师李鸿藻代行批答奏章,李鸿藻很谨慎,只敢批示“知道了”、“交该部议”等无关痛痒的话。一周后,在亲王们的请求下,同治皇帝同意,除了汉文奏章让李鸿藻代批外,恭亲王代批满文奏章。慈禧太后则召集军机和御前大臣,发表了重要讲话,谈了一个小时之久,大意就是皇帝如今都无法亲自批阅文件,要大家想想办法。恭亲王带头表示,自然还是要请太后出来掌舵。慈禧指示“此事体大,尔等当先奏明皇帝”。次日,同治皇帝在病榻前召见恭亲王,亲自交办该事,“天下事不可一日稍懈,拟求太后代阅折报”,并叮嘱恭亲王“照常好生办事”,“语简而厉”。随后,就发布上谕,由太后批阅裁定折件,恭亲王的批阅奏章的权力,就又消失了。
比批阅奏章的权力更重要的,是接班人的问题。
同治皇帝死后,有关其接班人的选择乃至争论过程,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而在民间流传的野史当中,却存在大量的离奇和耸人听闻的版本。
说法之一,是当时皇后阿鲁特?宝音身怀有孕。果如此,当然必须等待她的临产,如果所生是男孩,继承人问题迎刃而解,如果所生是女孩,则再另行挑选接班人。而慈禧当时表示:“皇后虽已有孕,不知何日诞生,皇位不能久悬,宜即议立嗣君。”
恭亲王则认为:“皇后诞生之期不过数月,应暂秘不发表,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所生为女,再议立新帝不迟。”其他王公大臣也几乎赞同恭亲王的意见,但慈禧却坚决反对,最后慈禧的意见压倒了恭亲王,光绪皇帝得以即位。
这个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段子,其实连野史都称不上,其来自约瑟夫?普利策写的《大清帝国外史》。而这本初版于1910年、畅销世界数十年的“历史巨著”,已经被无可争辩地确定为“伪书”——一部彻头彻尾的历史小说而已。作者创作同治皇后怀孕的灵感,估计就是来自于那与中国御史们一样“风闻言事”的《纽约时报》驻华记者。
说法之二,同治皇帝曾想立自己寻花问柳的哥们、恭亲王之子、贝勒载澄为接班人。据说同治皇帝已经要求其老师李鸿藻在病榻前起草这一传位诏书。但这一说法同样源自《大清帝国外史》,被世界范围内大量辗转摘引后,添油加醋,最后说是李鸿藻心中害怕,起草完后就到慈禧那里去汇报,慈禧一看大怒,下令将皇帝“尽断医药饮膳”,活活饿死了这亲生骨肉、少年天子。
说法之三,则是从下一辈的“溥”字辈选择。这一辈居长的是当时6岁的溥伦,但溥伦的父亲载治却是从远房过继给隐志郡王奕纬(道光长子,咸丰皇帝和恭亲王的长兄,早夭)的,不是近支亲室。血统不纯。这说法,同样源自于《大清帝国外史》而被广为转载,极不可靠。
尽管以上说法的来源都相当不靠谱。但也大致列举了当时可能的接班人选。从各方面衡量下来,载湉(光绪)作为接班人的确是相当合适的,尤其在血统上,他不仅是醇亲王奕擐之子,最纯正的天潢贵胄,而且其生母、醇亲王福晋正是慈禧太后的嫡亲妹妹,也就是说。慈禧太后身兼载湉的伯母和姨妈双重关系。这是其他皇侄们(包括恭亲王的儿子们)所无可比拟的。
而同治皇帝死后不久。皇后阿鲁特?宝音便也突然宣布流产,更使得外界议论纷纷。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文件,这位皇后因为过于悲痛,“毁伤过甚,饮食俱废”,遂导致了流产。官方对她的评价很高,说她正位中宫后。“淑慎柔嘉,母仪足式。侍奉两宫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她失去丈夫的悲痛是可以想见的,而一个21岁的健康的年轻女子,会因悲痛过度而导致流产,则是比较离奇的。
以《纽约时报》等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乐于从权力斗争的角度来解读皇后的流产,而其立足点就是因为皇后身怀有孕,慈禧为了一己的权欲,居然连亲生的孙子(或孙女)都不顾,迫害皇后致使她流产。这种说法,到了《大清帝国外史》出版后,辗转摘引,几乎成了一种定论与共识,尽管其毫无史料支持。
中国本土产的野史,则更有中国特色的解释:除了“婆媳是天敌”之外,也将焦点聚集在权力斗争上:阿鲁特皇后将是慈禧太后干预政治的竞争对手之一。各种段子综合起来看,基本说的是同治死后,慈禧便有逼皇后流产的打算,皇后无奈,写信给娘家,其父回信只有四字“皇后圣明”。皇后知道娘家也没办法了,只好流产。
这期间一些不同寻常的事件的发生也在加剧着人们的好奇心和猜测——恭亲王的长子载澄的意外死亡,以及御史王庆祺的被凌迟处死,夷灭三族。
载澄和王庆祺都是同治皇帝的伴读,而在同治皇帝死后,这两个他最为亲密的臣子也先后死亡,官方公布载澄的死因是“骑马坠亡”,但却有传闻说,他是被自己的父亲恭亲王亲自下令处死的。
更令人诧异的是王庆祺的死因。官方宣布王庆祺犯了“戕害皇嗣”的大罪,对他处以凌迟极刑,并将他的家族成员全都杀死。
王庆祺的被处决,据说主要原因是他上的一份怀疑阿鲁特氏皇后怀的不是同治皇帝的骨血的奏折,他在奏折中还不客气的指责总理衙门的一位大臣——刚刚因击败日本而闻名海内的林义哲是皇后的奸夫,甚至推断是林义哲和皇后一起下毒害死了同治皇帝!王庆祺的奏折引起了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极大愤怒,是以被用这个古老帝国的刽子手发明的最为残酷的方式处死了。
尽管王庆祺的奏折内容只有为数不多的大臣知道,但主要内容还是很快传了出去,一些人认为,正是这些不利消息的打击,导致了阿鲁特氏皇后的流产。
尽管《纽约时报》和《芝加哥每日论坛报》以及世界各国报刊媒体做了广泛深入的报导,进行了种种猜测,但事情的真相仍然如同古老的紫禁城一般——幽暗、神秘、深不可测。
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在一间会议厅内,正进行着一场非同寻常的会谈。会谈的双方,是林义哲和美国公使威廉士。
自同治皇帝故去之后,恭亲王、文祥、沈桂芬、宝洌У戎爻级汲闪恕爸紊ノ被帷背稍保Φ貌豢煽唬渌诖蟪家捕荚谖实鄣纳ナ旅β担且韵衷诘淖芾硌妹牛丫唤桓肆忠逭艽蚶怼J且砸颉懊赡强稀焙攀录乃薪簧妫捕际怯闪忠逭芎兔拦雇啃探饩觥
“事实就是这样,威廉士先生。”林义哲说道,“我们并不想冤枉李仙得,但他犯下的罪行是不容质疑的。”
“如果有确实的证据表明他犯下了这些罪行,那么我国政府将依照我国法律。对他和他的同伙进行严惩。”美国驻中国公使威廉士努力的保持着脸上的微笑,心里却在痛骂着李仙得。
李仙得和“蒙那肯”号事件,已经让现在的美国政府陷入到了极大的麻烦当中。
“我们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林义哲说着,将一份用英文书写的报告递到了威廉士的面前,“据被我军俘虏的外国人交待。是李仙得雇佣他们来为日本人的军事行动服务的。被俘的日本士兵也称李仙得已经担任了日本军队的重要职务,协助这次行动,并且是未来的台湾总督。据‘蒙那肯’号的大副麦尔斯证实。是李仙得联系‘蒙那肯’号的舰长马森,要‘蒙那肯’号参与入侵台湾的行动。”
威廉士接过报告打开只看了几眼,脸色便变得有些发白。
“我为李仙得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感到万分抱歉!”威廉士用最大限度的显示自己诚意的声音说道,“我向您保证,他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样最好。”林义哲微笑着点了点头,“对于参战的贵国人员给我国造成的损失,我国为两国交好起见。不予追究了。也不向美国政府要求赔偿。”
“非常感谢贵国政府的好意。”威廉士很是感动。接着说道,“我刚刚接到格兰特总统的电报,我国政府已决定将‘蒙那肯’号卖给贵国,只收取一美元的价格,作为感谢中国政府友谊的表示。”
“我会把贵国修好诚意明确禀报皇太后。”听到这个消息,林义哲不由得十分高兴。
虽然“蒙那肯”号算不上什么好船,可毕竟是一艘大型巡洋舰。美国政府这一次竟然肯将“蒙那肯”号送给中国,可以说是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的。
“另外,鉴于贵国大皇帝的不幸去世,我国政府深表哀悼,格兰特总统专程派出菲什国务卿前来贵国吊唁,并递交国书。”威廉士又说道。
“我以热切诚挚的心情欢迎菲什先生的到来,我想中国和美国的友谊,将因为菲什先生的到来而进一步加深。”林义哲笑着答道。
在结束了和美国人的会谈,送走了威廉士之后,林义哲感到有些疲劳,正打算休息一会儿,便有人来报,说法国公使热福礼求见。
“快请。”林义哲敏锐地觉察到了什么,立刻说道。
由于同治皇帝故去的时间正值西历元旦,在得知了消息之后,各国公使纷纷取消了“圣诞假期”返回中国,他们明面上是向中国方面表示哀悼之情,但林义哲知道,他们更关心的,是此后中国政局的发展。
而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绝对不可以自己乱了阵脚!林义哲暗暗的告诫自己。
很快,热福礼便进入到了大厅之中,见到林义哲,热福礼显得很是亲热。
对于这位“法兰西的救星”,他也一直是非常崇敬的。是以在得知日本借口惩罚生番而入侵台湾的消息而清廷上下尚不自知时,他第一个给了总理衙门善意的提醒,点破了日本人的阴谋,使中国方面很快便做出了正确的反应。是以在中国战胜日本之后,总理衙门曾专门对热福礼的点醒表示了感谢。而中国和法国之间的关系,因此而更进了一层。
两人寒喧了一番后,便开始切入到了正题中来。
“亲爱的林,我想以个人的名义问您一个问题。”热福礼看着林义哲,措了下词,说道,“您对越南这个国家怎么看?”
听了热福礼的问题,林义哲心里不由得一惊。
难道是越南那边儿,又发生了什么事?
“我认为,一个和平安定的越南,对中国和法国来说,都是好事情。”林义哲不动声色的回答了一句。
“您说的对,我也认为,法国和中国有义务共同维护越南的和平和稳定。”热福礼笑着回答道,“不过,我觉得越南政府似乎并不这么想。”
“您为什么这么说?您得到了什么消息吗?”林义哲问道。
“我得到消息说,越南的境内出现了匪徒,他们似乎是从中国境内流窜到越南的土匪,越南政府无力对他们进行镇压,所以在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之间发生争斗,据说这种争斗已经演变成了规模不小的战争。”热福礼说道,“这些土匪们之间的战争严重的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也危害到了在那里经商的外国人的安全,我认为,作为在越南有着重要利益的国家,法兰西帝国和大清帝国应该想办法制止这场灾难。”
ps: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四百一十七章 n姓家奴
听了热福礼的话,林义哲马上明白了过来。
热福礼说的,是黑旗军!
在中国近代史中出现的民间武装中,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长期以来在国人印象中“得分”最高。“击毙法军主将安邺和李维业”的辉煌战绩使得长期以来对他们的赞颂不绝于耳,已经到了神化的地步。在后世的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黑旗军的出镜率极高。
但林义哲却知道,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真实的面目和产生的历史作用,并非是“主流史观”宣传的那样正面。
刘永福是广西博白县上思村人,因兄弟中行二,故又被周围人称之为“刘二”。刘永福自幼家境贫寒,幼年家乡受灾,随父母逃灾到了钦州投靠了叔叔,1854年刘永福十七岁时,父母和叔叔尽数亡于饥荒,1857年,实在饿得活不下去的刘永福决定为了吃饭问题和一帮穷乡亲“揭竿而起”,参加了当地的天地会起义,投在了广西天地会首领吴凌云的部属郑三门下;当郑三喂不饱他的时候,于1860年又改投吴三,不过吴三的粮草很快就出了问题,刘永福毫不犹豫的改换门庭、投了另一支农民军王士林部;不过很快王士林的补给也出现了困难,显然也喂不饱刘永福;刘永福遂于1865年改投与王士林为敌的豪强黄思宏,对王士林反戈一击,并且成了一名领着二百来人的营官,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队伍;1866年。当黄思宏的粮草没办法维继的时候,已经29岁的刘永福带着黄思宏队伍里的二百来人改投“给钱三十千。米则任要,以食够为限”的吴亚忠,为纳“投名状”,迅即掉转枪口帮助吴亚忠灭掉了黄思宏;在消灭黄思宏的战斗中,刘永福的好勇斗狠深受吴亚忠的赏识,被授予“左翼前敌先锋”,在这个时候刘永福所部有了自己的军旗——“黑底北斗七星旗”以及“黑旗军”这个名号。
可是好景不长、当1867年清军围剿吴亚忠部时吴亚忠受伤,刘永福见势不妙带上自己的队伍那二百来号人撒腿就跑。而当吴亚忠对刘永福已是相当的信任和赏识,甚至已经决定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永福,可是刘永福并不情愿:如果娶了吴亚忠的妹妹,那就等于成了吴亚忠的“直系亲属”,将来被清军追究起来肯定要受连累,不娶的话又得罪了吴亚忠,而在他两难之间时正巧清军的围剿“帮”刘永福解决了这个难题——一走了之。一了百了。刘永福这一跑,便跑进了越南境内。
逃入越南境内后,因越南政府无力剿灭包括黑旗军在内的流亡反叛武装,对这些来自中国的叛匪残余只能采取分化瓦解之法,招安一批、攻打一批的办法——对于盘踞在越南北部的大大小小多如牛毛的流寇和义军,越南政府自认为没有清剿干净的能力。必须依靠天朝上国大清的“天兵”助剿,而天朝上国暂时无暇顾及的时候就只能采取分化离间的办法,招抚一批、打击一批,用农民军打农民军的办法将这些流窜武装的威胁程度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刘永福选择了接受招安、为越南政府效力,为了纳这个投名状。于1869年率领黑旗军配合越南政府军和曾经的吴亚忠部农民军战友黄崇英部“黄旗军”攻战,在初步获得胜利后。越南政府就决心驱逐刘永福部,并且邀广西提督冯子材会剿。闻此讯后极度恐慌的刘永福马上向越南政府哭求输诚,表示愿意一心一意的帮助越南政府彻底干掉曾经在吴亚忠部的战友黄崇英,只求千万不要驱逐他。终于借此得以在靠近中国边界的保胜地区站稳脚跟,在繁忙的红河水道上设了收税关卡,除了越南政府按年发放的“基本工资”外每年可以收取八万两白银的买路钱,黑旗军上下欢喜不已,因为如今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终于不用再过之前那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生活了。
后世的许多人一直在指责清朝政府对待黑旗军的态度是“炮灰般的利用”。不过,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看了刘永福那“墙头草”一般的个人履历,是个人都会对他的“忠诚度”打上一个问号:都说“三姓家奴”绝对是可恶的,古有三国时的吕布,南北朝时期的侯景,大清开国之初亦有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父子、李成栋等,不过论起换主子的频率,恐怕这些人在刘永福面前还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刘永福何止是“三姓”,数得上号的农民军就投了五家,还没算上越南政府和大清国。就算是生活所迫,但是仅仅为了个人的身家性命而随便玩“走马灯”的话,这种行为别说是放在礼教第一、道德至上的大清国了,在忠诚度被奉若神明的年代,墙头草是最受鄙视的,无论官与贼都是如此,而刘永福在大清国的官吏甚至百姓的眼中,缺乏的恰恰就是忠诚。
在陆续收容来自大清国的流民、盗匪、通缉犯、逃兵以及被清朝正规军打散的天地会、太平军残部后。刘永福将这些散兵游勇组织起来,结合当地农民,(这是地地道道的“发动群众”)编练了一支组织严密、农战结合、训练(依照匪寇的标准)尚好的军队,并且沿用了他在吴亚忠部时制定的黑色七星战旗,时人称之为“黑旗军”。
黑旗军的常备兵力通常维持在两千人左右,最多兵力不超过三千,但却迅速成为了越南北部重要的割据力量。
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黑旗军相对于越南政府军和当地的其他华人武装,其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但也决不会在清军精锐团练湘军、淮军甚至是绿营练军之上,否则。果真训练有素的黑旗军精锐早和潜伏在广西境内的反清势力里外呼应,东山再起了)。并且虽然装备了“雷明顿”单发步枪以及部分缴获自法国人的越南仆从军的“格拉斯”单发步枪,甚至还有少量从香港走私而来的毛瑟71步枪。黑旗军的步枪同等单位的齐射火力甚至超过了统一装备单发“格拉斯”步枪的法国正规军,但是战时弹药难以保证。又因黑旗军属于农战结合、半农半兵的团练性质武装,其素质在同等的武装中属于翘楚,但比起一流的职业军队来,差距依然是巨大的。而且部队从军官到士兵的文化水平低下,基本上不具备和正规部队进行阵地战、攻坚战和野战的能力。
在云贵总督刘长佑建议之下,无力抵抗法国入侵、已经丢掉整个国土三分之一(整个南圻七省尽入法国人的囊中)的越南阮氏小朝廷把刘永福的黑旗军当作了救命稻草。越南嗣德帝阮福时亲自下诏册封、授予七品千户的爵位、授予保胜防御使的官职(其实就是从法律上正式确认刘永福在当地的主人身份)。刘永福算是获得了越南政府的正式编制,黑旗军就此成了越南的合法武装。
一直对法国持抵制态度、内心里不甘被法国人控制的越南嗣德帝阮福时在河内为安邺率领的法军攻占后,为了对抗法国人,想到了利用黑旗军来对抗法国人,并有意无意的将大清帝国拖下水,他希望以此阻止法国人对越南的进一步蚕食行动。是以才有了占据红河航道要冲保胜的黑旗军袭杀安邺的事件。
黑旗军袭杀安邺在大清帝国的清流们看来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情,但林义哲却明白。这次事件对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安邺等几个法国人被杀的所谓“胜利”、“大捷”!
安邺被杀之时,正值日本对台湾蠢蠢欲动,这个时候中法的关系正处于在蜜月期,各个领域的合作亲密无间,特别是堪称“中法合作典范项目”的福州船政局正处在风风火火的上升期。法国方面不愿意为了越南这块小饼和大清帝国撕破脸,自绝于这个巨大市场。林义哲为了不使抵抗日本入侵的军事行动受到掣肘,在请洪钧在巴黎斡旋的同时,还利用了自己和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的私交,好容易使事态得以平息。在随后的抗击日本入侵台湾的作战中。法国仍然站在中国一方。
林义哲知道,热福礼这一次以私人身份询问自己对越南的看法。很可能是因为黑旗军占据保胜威胁到了法国商人的利益,而热福礼作为驻华公使,他本身并不愿意因为黑旗军的事使巴黎和北京出现裂痕,是以才会用这样的方式询问自己的意见。
而如果任由黑旗军将越南的紧张事态升级扩大,那么很可能会破坏掉自己一力促成的中国和法国的各项合作,甚至将中国和法国推向战争的边缘!
为了一个三心二意的名义上的藩属,葬送掉之前所取得的一切成果,傻子才会愿意!
“我个人非常赞同您的意见,大清帝国和法兰西帝国应该对越南的和平与安宁发挥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