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兴华夏-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奴才不敢,奴才不敢啊!”一听这话,徐桐顿时魂飞魄散,磕头如同捣蒜一般,“奴才万万不敢啊!”
看到徐桐咚咚咚的把头磕得山响的蠢样子,同治皇帝心中暗暗好笑,他强忍住脸上肌肉的抽动,转头看了一眼母亲和慈安太后,只见她们二人对望了一眼,便齐齐冲自己点了点头。
“徐桐!你可知罪?”同治皇帝转头看着徐桐,大声喝问道。
听到皇太后和皇帝全都是直呼自己的本名,不再尊称自己一声“师傅”,徐桐心知不妙,他听到皇帝问自己是否知罪,有心想要再为恩师宋晋之死抗辩一番,但不知怎么心下发虚,结果保命保官的想法一时占了上风,于是赶紧应声道;“臣……知罪!”
“你目无君上,信口开河,本该重罚,朕念你年老糊涂……”想到徐桐现年不过五十四岁,朝中年纪比他老的大臣有的是,也没象他这样语出荒悖,同治皇帝更加想笑,他又回头看了母亲一眼,说道,“不予严责,你上书房的差事,这便免了罢!再罚俸一年,降二级调用!”
“臣……谢恩!”徐桐用颤抖的声音回答道。
“以后说话,想好再说!下次再敢如此,你就自己个儿了断吧!”同治皇帝丢了一句狠话,又令徐桐战栗不已。
“我们累了,这便歇了。”慈安太后怒瞪了依然跪在那里的徐桐一眼,和慈禧太后一起站起身来,刘诚印和李莲英赶紧上前,分别扶住了她们的手,搀着她们下了金阶。
“朕也累了,你退下吧!”同治皇帝瞟了徐桐一眼,嘴角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也不等徐桐答话,便自顾自的去了。
一阵簌簌的太监宫女的脚步过去后,大殿里安静了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徐桐抬起了已然磕破了额头皮有些晕乎乎的脑袋,四下望去,皇帝和太后都已然不见了踪影,只有殿内的几个太监,正站在那里,面带耻笑之意的望着自己。
徐桐心中气恨难消,他想要站起身来,却因为跪得久了,一双小腿已然麻木,他试了两次,竟然站不起来,不由得暗暗后悔,皇帝叫自己平身时没有及时起来。
而此时大殿里的几个太监,象看笑话似的看着自己,没有一个人有打算过来搀自己的意思,更令徐桐恼怒不已。
可能是怕他赖在这里不走,又过了一会儿,两名小太监缓步上前,一左一右的拉住了徐桐的胳膊,扶他起身,而徐桐这一次,也没有了刚才拒绝李莲英扶自己的骨气,赧然接受了这些他从来视为“贱等”、“阉竖”的人的帮助。
“林义哲……我和你不共戴天!杀师之仇不报,我誓不为人!”徐桐咬牙切齿的暗暗心道。他不敢记恨皇帝和皇太后,只能把火发在了林义哲身上。(未完待续。。)
ps: 两朋友年底偶遇。
甲:发了好多钱?
乙:发个牙刷,你呢?
甲:发个铲铲。
乙:你们单位福利好哦,发的东西贵得多。
后来经权威机构一调查,各大单位年终所发福利五花八门,有发个屁的,有发个锤子的,有发个毛的,发个卵的,更有甚者发个妹的,奢侈至及。最恐怖的就是发个鬼!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三百七十三章 漫漫求和路
这一次徐桐在皇太后皇帝那里碰得灰头土脸,不但没有达到让皇帝撤回圣旨的目的,反而贬官两级,被罚俸禄一年,本来徐桐对“以夷变夏”的林义哲就十分痛恨,这一次又加上了“杀师之仇”和“贬官罚俸”之辱,更令他切齿不已。
可能是恨得太过,徐桐竟然不自觉的在嘴里念叨起来,浑没注意到身边扶着他的两个小太监眼中的厌恶之色。
送走了徐桐,两名小太监回来的时候,瞅着四下里无人,悄悄的低声私语起来。
“宫里头上下都在为西佛爷万寿庆典忙活着,这徐老儿却偏赶着这个时候儿跑来报丧,你说皇太后皇上能给他好脸子么?他也不动脑子想一想,真是蠢到家了……”
“就是!今天本来事儿挺顺的,冷不防他跑来报丧!真是晦气!”
“刚才听着没?还恨上林大人了!要不要把他这话儿,报给二总管?”
“得说!二总管不是吩咐过了么!凡是和林大人相关的,都要留心着点儿!瞧今天这样儿,这老杀才将来定是会给林大人找麻烦!得让二总管知道这事儿!”
两个小太监计议已定,预备下了值差便去李莲英处打小报告,而此时的徐桐,并不知道,今天的事情对他的一生来说,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时的林义哲,并不知道在宫里发生的这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一幕,而是在积极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恭亲王奕忻和军机大臣文祥的会面。
而在大海另一端的日本。也有一群人,在准备着和另一个重要的人的会面。
东方刚刚现出淡淡的鱼肚白。孤零零的漂在海面上的日本炮舰“摄津”舰甲板上却已是一片忙碌景象,一群**上身的水兵正努力的擦洗着军舰的木质舱面,他们劳作的时候显得异常沉默,甚至没有一个人对正走过他们身边的伊藤博文看上一眼。
伊藤博文掏出怀表看了一下——这是他出访美国时保留的一件重要的印记——凌晨5时45分。
熬了一个通宵翻看《万国公法》,此时他的眼睛都感觉异常酸涩,但看到“摄津”舰上这些忙忙碌碌的水兵时,不由得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在他的记忆中,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海军自草创之日起。便一直效仿西方确立了极为严格的作息制度,无论官兵,每天早上很早便要起床,由士官组织水兵洗刷舱面,然后是开帆具,整理绳索,擦洗各种铜器铁器。劳作之后才开早饭,之后又是洗刷下舱等一系列勤务,直到晚间值更军官点名完毕后,忙碌了一天的水兵们才能得到短暂的休息。
只是,自从“无冕天皇”山县有朋掌握军权后,一直排在陆军前面的海军便丧失了原来的地位。“海陆军”变成了“陆海军”,而自海军卿一职空缺后,丧失了具有领导权的主官,彻底沦为陆军的附庸,海军的日常训练和军纪从此日渐废弛。甚至许多军舰连日常的维护保养都经常应付了事。
而不重视海军的恶果,此时已经彻底的表现了出来……
拥有亚洲独一无二的两艘铁甲舰的日本海军。面对腐朽的大清帝国几年之内刚刚惨淡经营建立的一支仅由巡洋舰和炮舰组成的蒸汽舰队,竟然会全军覆没!
虽然他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两次海战的详情,但面对这样悲惨的事实,他从内心深处,还是不愿意相信!
他知道,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海军,虽然比起西方国家的海军来,可以说不值一提,但面对亚洲大陆上那个腐朽没落的邻居,却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他原来的设想,是台湾之役,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海军保护陆军撤回日本本土,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海陆军竟然全部被中**队消灭!
“国与国之争,真的不能冒险啊!……”伊藤博文自言自语的说道。
现在的他,对当初没有阻止甚至纵容了山县有朋和西乡从道的军事冒险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懊悔。
因为这冒险的代价,不但是五六千日本海陆军将士的性命,很有可能将赔上日本的国运!
想到自己这一次所肩负的使命,伊藤博文禁不住打了个寒噤。
他这一次出海的目的地,便是中国。
“摄津”号上搭载的,便是这一次日本官方的和平外交使团。
在确定了尽快和中国议和的决策后,明治天皇便多次召开御前会议,商量派出使团前往中国求和的事,以及如何与中国议和的问题。作为政府首脑,大久保利通的态度显得十分为难,他认为“清国政府很可能会提出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对于割地,大久保利通干脆采取了回避的方式,只字不提,只是说“如果清国政府提出的赔款数额过多,日本的财政将无法承担”。大久保利通的话让明治天皇很是恼怒,见到势头不妙,掌握财政大权的大隈重信赶紧接过了话头,表示只要能够不割地,再多的赔款大藏省也有办法筹措。但是西园寺公望和伊藤博文都认为,中国方面很可能会提出割地的要求,如果不答应,很可能会引发全面的战争,还是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
这一次的御前会议没有什么结果,而且使得明治天皇过于忧虑,竟然病倒了。但随后他勉力起行,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商量议和的问题。这一次大久保利通表现得很是积极,他要求亲自前往中国谈判,并带上精通国际公法的一大队专家,准备利用中国方面不了解国际公法的这一弱点和“番地无主论”,“争取不需要向清国割让土地”。甚至力争“不需要向清国赔款”。见到大久保利通说得很有道理,似乎有不割地赔款的把握。明治天皇十分高兴,连病势看上去也好了许多。明治天皇接着对大久保利通勉励了一番,询问使团成员还需要谁,大久保利通当场邀请伊藤博文和西园寺公望同去,伊藤博文慨然允诺,西园寺公望也表示了同意,但大隈重信认为“清国人不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认为西园寺公望虽然在日本身份尊崇。但太过年轻,害怕他去后会受到轻视,有损日本贵族的尊严,并举了柳原前光在北京碰钉子的事,建议请木户孝允和西乡隆盛出山,明治天皇也表示了同意,并请伊藤博文去做已然解职赋闲在家的木户孝允和西乡隆盛出任使团成员。前往中国谈判。
伊藤博文领命后,先去请木户孝允出山,木户孝允慨然允诺,丝毫没有计较前嫌和个人声誉的意思,明治天皇听到伊藤博文的回报后十分欣慰,立刻任命木户孝允为外务卿兼任文部卿。并召他进宫,亲自予以勉慰。
接着伊藤博文便亲笔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长信,派人火速送到了鹿儿岛县,请西乡隆盛出山,但西乡隆盛的回信却令他失望。西乡隆盛以“病势沉重,难以远涉重洋”为理由。拒绝了他。
由于时间紧迫,在得知西乡隆盛拒绝出山的消息后,明治天皇便下令使团出发,并将海军硕果仅存的一艘西洋炮舰“摄津”号拨给了使团乘座。
但在“摄津”号出发后,伊藤博文左思右想,还是希望西乡隆盛能够借此机会复出,于是便和大久保利通等人商议,建议去一趟鹿儿岛县,当面见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都表示了同议,大久保利通甚至还开玩笑说,如果西乡能出马,这一次就是“三杰合出”了,日后必然是“千古佳话”(他这是巴不得陪靶当“清探”的人多一个)。
于是,出海后“摄津”号便全速驶往鹿儿岛县了。
在前往鹿儿岛的途中,伊藤博文等人并没有闲着,而是日夜讨论关于谈判的细节,初步定下的方针是以“台湾番地无主”和“清国允诺日本可以出兵”为理由,利用国际法和中国方面争辩,尽量争取不割地赔款;如果这一阶段辩论失利,则将出兵的责任推给西乡从道等死人的“暴走”,辩称日本政府没有责任,以求不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如果这一阶段目的仍然达不到,实在非要割地赔款不可,则将琉球问题推出来,以“承认琉球为中国属国”为让步,并可以给中国少量的金钱或物质补偿。同时在谈判的过程当中,尽量通过“蒙那肯”号事件,把美国人拉进这趟浑水来,让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达成和议的目的。
为了能够在未来的谈判当中占得先机,这两天伊藤博文等人都在埋头苦读《万国公法》,一有时间便向随行的一大票日本国内的国际法专家求教。
“伊藤君。”一个熟悉的声音在伊藤博文背后响起,也成功了唤醒了仍处于冥思中的伊藤博文。
“木户君。”伊藤博文转过头,目光落到了身后的木户孝允身上。
“时间还早,木户君为什么不多睡一会儿?”伊藤博文转过头,身体前倾,倚在了“摄津”号的船舷栏杆上,有些怅然的望向大海。
木户孝允苦笑了一声,“睡不着啊!只好出来走走。”
“噢。”伊藤博文叹息了一声,没有说话。
“西乡君说病势沉重,也不知是真是假。”木户孝允看着远处的海面,说道,“当此国难之时,正该摒弃前嫌,我原以为以他的性格,是会立刻答应的……”
“南洲先生是个直爽的人,他说自己病势沉重,我觉得应该是真的。”伊藤博文道,“毕竟,从道是他的亲弟弟,政见再有不同,总是血浓于水。从道惨死,他一定会非常伤心的。”
“听那些外国报纸上说,从道被清国人斩首了……”木户孝允想起了外国报纸上的那些关于西乡从道、赤松则良和谷干城等将领和全体日军俘虏都被清军砍掉了头的报导,心中不由得一缩。
“这是很有可能的。我担心,征台军现在很可能都已经被清国人处决了。不会有活着的俘虏了……”伊藤博文悲叹道。
二人正相对默然。“摄津”号的舰长坪井航三大尉走了过来。
“鹿儿岛就要到了么?坪井君?”伊藤博文看到远方出现的海岸,问道。
“是的,大臣阁下。”坪井航三大尉答道。
伊藤博文看了看这位相貌朴实的海军军官,露出了一个感谢的笑容。
在见到“摄津”舰上的水兵们忙碌的进行勤务工作的那一刻,他对这位曾留学美国的海军军官已是大起好感——虽然他指挥的这艘排水量仅有920吨的旧式炮舰现在已经老旧不堪,而1868年就已服役的“摄津”号却还保持着轮机和火炮均完好可用的良好舰况。
这当中的原因,除了舰长个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外,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解释了。
坪井航三于日本天保十四年生于周防国三田尻(现属山口县)。父亲是医生原显道。他是家里的次子,后来成为了藩医坪井信道的养子。20岁时坪井航三便乘坐“庚申“丸参加了对抗四国盟军炮击下关的战争,是年加入了长州海军部队,1665年学习英文和航海,戊辰战争中负责从濑户内海运送部队。明治四年(1871年)升海军大尉,在美国远东舰队旗舰“科罗拉多”号上学习,因为表现出色。经舰队司令约翰?罗杰斯少将的推荐,进入了哥伦比亚特区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海军技术。1874年年初回国后担任了“摄津”舰的舰长。
因为坪井航三是长州藩出身,是以虽然能力出众,但却在由萨摩藩控制的海军当中很受敌视,是以在这次出兵台湾的战斗中,他和他指挥的“摄津”舰被排除在外。侥幸躲过了一劫。
现在的他,已然是日本海军国内所剩不多的优秀海军军官了。
“坪井君,对于海军在台湾的作战,你都了解了吗?”伊藤博文一直想要弄清楚日本这一次失败的原因,这时见到坪井航三。便问了起来。
“我收集了很多关于海军作战的资料,大臣阁下。”坪井航三点了点头。“现在还在研究中。”
“你认为,帝国海军在这一次的行动中,有哪些失误?有没有胜利的可能?”伊藤博文问道。
听到伊藤博文的问话,坪井航三显得有些激动,一张脸竟然涨得红了起来。
“我对海军技术方面的问题了解不多,所以想听听你的看法。”伊藤博文又说道。
“大臣阁下,我认为,我们的海军在指挥和作战方面,没有任何的错误!”坪井航三大声的回答道,“海军将士的忠勇表现,可以视作军人的楷模!”
“噢?”听了坪井航三的话,伊藤博文吃了一惊,“那帝国海军为什么会失败呢?”
“帝国海军主要输在了武器装备上,大臣阁下。”坪井航三大声的回答道,“当然,也有战略上的错误。”
“我们的舰船是要比清国海军老旧一些。”木户孝允这时插话进来,“但差距不是很大吧?何况,帝国海军还有两艘铁甲舰……”
“不!大臣阁下!差距非常大!”坪井航三激动的说道,“帝国海军的两艘铁甲舰,都是非常老旧的舰船,航速非常缓慢!而且它们的大炮,虽然口径很大,但都是落后的前膛炮!不但发射速度极慢,而且威力也不行,在战斗中难以击中敌舰,而且就是击中了,也无法给敌舰造成致命的伤害!它们虽然有坚固的铁甲,但这只利于防御,无助于进攻!”
“反观清国海军,装备的全部是新下水不久的新式巡洋舰,航速几乎是帝国海军的二倍!而且装备的也都是先进的后膛炮,不但发射速度快,而且威力很大!虽然清**舰的防护不如我们,但它们可以凭借高速度进行躲避!而且清**舰在数量上超过帝国海军,所以,无论海军将士们怎样英勇的作战,都是无法战胜敌人的!”坪井航三看着伊藤博文和木户孝允,“我们现在面临清国海军的情况,就和当年‘黑船来航’时差不多!”
听到坪井航三以“黑船来航”来比喻台海之战两边的形势,伊藤博文和木户孝允全都变了脸色。
“差距竟然会这么大?”伊藤博文倒吸了一口冷气。
“事实就是这样!”坪井航三说道,“大臣阁下如果不相信我的话,这一次等到了中国天津,当您亲眼看到清**舰的时候,就会明白了!”
“我明白了……”伊藤博文叹息着点了点头。
“此次和谈之后,必须立刻加快海军的建设步伐。”木户孝允斩钉截铁的说道,“哪怕是节衣缩食,也要给海军增添新的军舰!不然,日本就会灭亡了!”
“是的。”伊藤博文想起了原来把持海陆军大权的山县有朋,眼中闪过一丝怒火,“海军的重要性,对日本来说,是陆军根本不能比的!只可惜我们现在才意识到这一点!”(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9
第三百七十四章 三杰重会
“此外,帝国海军没有集中优势的兵力,组成强大的舰队,而是分成两队出战,结果给了清国海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坪井航三接着说道,“这是不可饶恕的罪恶!”
坪井航三虽然说的激切,但他仍然很是理智,并没有点明是谁犯下了致使日本海军主力覆没的罪魁祸首。
虽然他没有说,但是谈论的三个人,心里都明白是谁。
“海军不但缺少先进的舰船,还缺少得力的统帅。”木户孝允象是打圆场一样的叹息道,“这些都是我们以后需要重视的。”
随着海岸的渐渐接近,伊藤博文和木户孝允及坪井航三都不再说了。毕竟那个人和他们三个,还算是一派的(维新志士当中,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是萨摩人,木户孝允,山县有朋,高杉晋作,伊藤博文都是长州人),而且现在已经下台了。
“摄津”号很快靠了岸,此时大久保利通等人也都起来了。伊藤博文建议上岸用餐,大家都表示赞同,兴致勃勃的登了岸。
看到自己时隔多年,竟然又一次前来鹿儿岛请西乡隆盛出山,大久保利通回想起曾经和西乡隆盛共同经历的峥嵘岁月,禁不住感慨万端。
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在青年时期就结为好友,跟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们一直在寻找勤王救国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那时萨摩藩刚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明主,就是被誉为“当世三百诸侯世子中无人能比”的岛津齐彬。岛津齐彬在藩中锐意改革。对各方面都进行近代化的建设,同时广募人才。西乡隆盛很得岛津齐彬的赏识。成为他的手下爱将。岛津齐彬常称赞西乡隆盛“此人乃萨摩之宝”,但岛津齐彬不久去世,他倡导的“公武合体”(天皇与幕府权力合一)的运动也半途而废。西乡隆盛先被流放,后来他被赦免召回萨摩藩,则多亏了大久保利通利通的力量。大久保利通利通那时已成为藩中重要谋臣,在大久保利通的影响下,新任藩主派遣西乡隆盛进京利用以前的声望继续进行“公武合体”。此时的藩主也同样准备像岛津齐彬一样率兵入京勤王。但是,西乡隆盛这次追求的事业与以前已有所不同。结果藩主大怒。大久保利通得知此事,揣测藩主必不会轻饶西乡隆盛,但他又不能抛弃西乡隆盛,忠义二字之间,实难取舍,就提出与西乡隆盛互刺同死,然而此时的西乡隆盛“正思将以有所为也”。不愿让好友和自己一同送命(同样的事已经发生了一次,估计是西乡隆盛觉得身上已经担着月照和尚的那份儿寄托,再添上条大久保利通的命,实在担不起)。于是西乡隆盛请大久保利通在藩主面前为自己求情,自己也做出反省的样子,因而得以逃脱严厉的惩罚。再次被流放到小岛。
在倒幕战争胜利后,功成身退的西乡隆盛没有在新政府中任职,而是带了一部分亲信回到鹿儿岛,推进藩政改革。后来是大久保利通亲到鹿儿岛,请西乡隆盛出山。西乡隆盛与大久保等维新人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消除封建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发布“废藩置县”令,取消了土地买卖禁令,制定新的军制(从平民中挑选招募政府军,而由旧武士组成近卫军)。当时西乡隆盛身兼陆军大将,近卫都督,参议三职,对明治政府的军政改革都有突出贡献,同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一起被誉为“维新三杰”。这个时候,可以是说是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关系最好的时候。
而二人的交恶,则始自于大久保利通反对西乡隆盛以武士急进“征韩”的坚持。西乡隆盛的急进“征韩论”在朝议中的失败,让他愤而出走。西乡隆盛的辞职和出走在当时是件震惊朝野的大事,甚至被称为“明治六年(1873年)政变”,而就在今年2月,为日本奠定法制基础、曾身为**官、司法卿、因西乡隆盛的“征韩论”未被采纳、也因自己的一些法制理念未获接受而与西乡隆盛一起下野的江藤新平,在九州的佐贺3000士族的拥戴下,起而反叛,然而旋即被大久保利通迅速镇压,并以极刑枭首示众,是为“佐贺之乱”。西乡隆盛虽然没有响应江藤新平的反叛,但却更加的引起了明治政府的猜忌。而大久保利通对于江藤新平的断然枭首,其实也有震摄西乡隆盛的意思,而以西乡隆盛之聪明,是不可能看不出来的。
事实上,大久保利通对于伊藤博文建议前去探望西乡隆盛,原本是反对的。但现在国难当头,正是国家用人之际,而且西乡隆盛原本毕竟是自己的至交好友,又具有极高的威望,如果能借此次台湾出兵事件的危机,弥合分歧,让西乡隆盛重新回到新政府中,可以说再好不过。是以大久保利通同意了伊藤博文的建议,决心前去探望西乡隆盛。
一行人上了岸,便坐了马车,前往西乡隆盛的住所。
一辆马车里,对坐着伊藤博文、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自从上了车后,三个人一直心事重重,互不言语。
大久保利通透过窗户,观看着道路两旁的景色。
此时天已然放亮,大街上的行人不多,显得很是静谧,但大久保利通还是感觉到了一丝异样。
在街上,时不时的会出现腰佩双刀的武士的身影。
他们的神态,虽然不似幕府时期那样的趾高气扬,但仍然可以见到他们脸上的傲倨之色。
平民百姓在见到他们之后,虽然不用再象以前那样的下跪或躬身为礼,却也要赶紧避开让路。甚至于连警察见到他们都不例外!
“鹿儿岛的风光,果然与别处不同啊。”大久保利通说着。脸色也变得非常难看。
伊藤博文和木户孝允也注意到了这样一幕,伊藤博文默然无语,木户孝允则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马车很快来到了西乡隆盛的住所——兵学校当中,看到兵学校内进出的人很多都是武士时,大久保利通的脸色更加的阴郁。
远处传来了阵阵沉闷的炸响,似乎是炮弹爆炸的声音。
“这里放炮的声音么?”大久保利通哑着嗓子问了一句。
“是的。”伊藤博文望着远处的兵学校靶场,平静地说道,“这应该是学生们在练习使用火炮。”他以前曾多次来过鹿儿岛。这样的景象,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了。
“难道这所学校里,还存在有这样的课程?”木户孝允皱紧了眉头。
“这是兵学校啊,教授的课程,有经史、西学、武道、还有步兵和炮兵等多种西洋兵学课程。”伊藤博文答道,“这样的学校,在鹿儿岛市内和县内各乡。约有一百三十多所呢。”
听了伊藤博文的回答,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又都是一惊,但二人只是对望了一眼,并没有说什么。
到了西乡隆盛的住所前,伊藤博文等人下了马车,第一眼见到的。便是门口立着的两名佩刀武士。
两名武士见到西装革履的伊藤博文一行人,眼中各自闪出警惕之色。
“请通报南洲先生一声,就说有故人听说南洲先生病重,特来探望。”伊藤博文上前微微一躬,彬彬有礼的说道。
两名武士微微一躬还礼。一名武士继续守在门前,另一名武士则大步进了庭院。前去通报。
不一会儿,这名武士回来了,再次向伊藤博文等人施礼,伸出手做出了一个“请”的姿势,然后引领伊藤博文等人进了院子。
由始至终,这两名武士都没有和伊藤博文等人说一句话。
伊藤博文和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三人一同进了内室,这时门开了,一个身穿和服的少女跪在了门口迎接,她恭恭敬敬的向三人行了一礼,然后直起了身子。
仿佛一轮明月在面前升起,令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颜色,伊藤博文看到她的面容,禁不住呼吸一顿。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见过的美女极多,可如眼前的少女这般清丽绝俗的,却是没有!
不光是现在时时令他痴迷不已的千代子,哪怕是千代子的老师阿仓最为年轻靓丽风情万种的时候,也比不上眼前的这个少女之万一!
“俊辅伯伯请。”看到伊藤博文在目不转睛的望着自己,少女螓首低垂,用轻柔悦耳的声音说道,“松菊伯伯请,甲东伯伯请。”
听到少女竟然叫出了三人各自的别号,不光伊藤博文吃惊,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也是惊奇不已。
“我当是谁,原来是俊辅先生、松菊先生和甲东先生到了。千穗,快请他们进来。”室内传来了西乡隆盛豪爽的笑声,但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