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私生子(何昊)-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慕崾

现在大宋在最艰难的时候,面对辽夏两面夹击,取得这样的大捷,还有何可畏惧?

巨大的压抑带来巨大的情绪释放,人们奔走相告,弹冠相庆,勾栏瓦子里,到处是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的人,大街小巷鞭炮响个不停

偶尔有人还不放心说了句,辽军都攻到河间府了,现在还没退兵呢,你们高兴得太早了?立即引来一片嗤笑声

“还有啥好担心?没看到告示上说西军要回援了吗?”

“对辽军有啥好怕呢?杨学士当初百骑破三千,生擒辽将;二万败四万,逼得辽国减去十万岁币,辽军有什么可怕呢?”

“没错,没错,之前西军腾不出手来,现在不同了若是杨学士率西军回援,估摸着契丹人听到杨学士的名号,只怕就吓得屁滚尿流了”

“说得是,要我说呀,之前朝廷用人就有问题你想啊,西北有章经略相公在章经略相公打西夏那也是没得说,哪里还用得着杨学士去西北?打契丹人啊我看还是得杨学士才行,若是朝廷当初就把杨学士派往河北,三关哪里还会丢失”

“……”

街头巷尾、勾栏瓦子里的讨论声闹哄哄的,说什么的都有,酒酣耳热之时,似乎人人都成了战略分析家,侃得头头是道,大有当年曹公煮酒论英雄的架势

但无可置疑的是,大宋民众的自信心随着大捷的传来,为之空前高涨

人们突然间变得无所畏惧了不再惧怕西夏,不再惧怕辽国,甚至不知不觉间都带上了鄙视的神情

原来宣德门前那些叫嚣的人惊疑不定,也不知谁带头,一个、两个、最后全部无声地消失了

再也没人敢大叫着要废除法,再没人敢大骂章惇、杨逸等国殃民;再没人敢嚷嚷向辽夏妥协求和了

这些人不但不叫了,而且变得比什么时候都乖,生怕章扒皮回头找他们算帐,想想,可是他们逼得章扒皮这么多天有家不能回啊

西北方面,随着梁太后大败而归,仁多保忠望着摇摇欲坠的米脂城,却也只能黯然撤回西夏,与此同时,熙河军、刘老虎他们也纷纷撤了回来

刘老虎撤得心不甘情不愿,攻陷永乐城后,他再次杀进了西夏,当时已经杀到夏州附近了,却还是被杨衙内、阮二郎他们找到;

刘老虎只得大叹晦气,杨逸的命令他不敢违抗,只得怏怏地撤回来

此时朝廷的调兵令也到了,最终由熙河军苗授率一万五千骑兵驰援河北,折可适率两万“骑步兵”驰援河东

这次不光杨逸他们在环州缴获了三万多匹战马,苗授、姚雄、王愍他们加起来也缴获了三万多匹

西北的战马一下子变得挺充足的,骑兵一下子组建不起来,“骑步兵”那是不成问题的

环州这次遭受的损失非常大,百姓虽然都撤了,但匆忙之间,许多东西都来不及拿,十五万夏军滚滚而来,许多寨堡被整个夷为平地

战争过去了,两三万百姓却是无家可归

好在这次缴获了大量的粮草物资,战俘也有三万四千多人

这些物资一清点造册完毕,杨逸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来赈济百姓、抚恤死伤再说,若有剩余再上缴;

那些战俘不待言,全赶去筑寨修房

章楶他们也不好说什么,毕竟这次环州承受的压力最大,损失也是最大,自应得到多的补偿

这么做肯定会遭到朝廷那些御使言官的弹劾杨逸是嗖谎鞯浪淖嗾禄股俾穑糠凑献用惶耙晃那烙伤廊

不被弹劾的官不是好官杨逸现在对这话是越来越信奉了

八月秋风渐起,山上树叶渐黄,天空变得特别明净,给人一种非常清爽的感觉

“阿妹采桑村隅下,阿郎西来骑白马……。嫩叶喂出情丝长……三绕阿郎早还家……”

秋风中传来一阵清婉的歌声,却是穆兰花的那些女兵一边在营寨里洒石灰,一边在随口哼唱

梁太后在环州城外留下的营寨没拆,杨逸暂时用来安置那些家园被毁的百姓,穆兰花的那一营人马负责大营的管理和治安

这些女孩子处处透着乐观开朗的本性工作时笑笑闹闹,唱支歌儿是常事

杨逸正在营里给百姓诊病,听到什么阿郎西来骑白马的歌儿,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个身披袈裟骑着白龙马的人来:悟空,你又调皮了

发现杨逸嘴角慢慢的翘起,清娘那明亮的眸子扑闪两下,好奇地问题道:“杨大哥,你笑什么?”

“没什么,何老伯这病不是疟疾,只是体内湿热引起的发烧,吃两副药调理一下就好”

一听杨逸这话,何老汉那两个梳着冲天发辫的孙儿连忙磕头道:“多谢知州大人多谢……”

杨逸伸出手摸了摸他们那冲天辫,一脸带笑地说道:“行了何毅何坚赶紧起来,说了不用多礼”

离阿甘山不远的何老汉家也被夏军毁了,对这几家人,杨逸特别关照一点,当初要不是何老汉提到盐井的事,环州也不可能财源滚滚来

现在何老汉的儿子和儿媳,都在阿甘山的盐场干活,每人每月能有将近五贯钱的收入,他家的生活好过了许多,两个孩子也都读得起书了

杨逸一边开药一边思索,何老汉这病倒提醒了他,疟疾传播极快,在这个时代常会导致大面积的瘟疫;

加上治疗手段缺乏,身体抵抗力差点的人一患这病跟判了死刑差不多,而且仈九月份正是疟疾的高发期不得不防啊

他对马汉卿说道:“汉卿,你去把花木兰给叫来,我有事交待”

“是,大人”

趁这空闲的当口,杨逸给清娘带来的那群小姑娘仔细讲解起相关的病理来,杨逸主要是想教她们外科,但内科的一些常识也是需要普及一下的

见他忙着,何老汉一肚子感激的话也只有憋着,生怕打扰了他;

他眼里满带着泪花,他的家虽然遭了兵灭,但杨逸答应帮所有百姓重建家园,而他儿子儿媳每月也有不错的固定收入,还有什么担心的?

杨逸一听说他得病,竟亲自跑来帮着诊治,何老汉心里头多少感激话说不出来

花木兰和马汉卿一前一后行来,走在前面的自然是花木兰,模样看上去有些趾高气扬;

她武功不及马汉卿,但比箭马汉卿却输得很惨,这让马汉卿倍觉没面子,私下里正发奋练箭呢

不过,在练出个名堂之前,看来要受花木兰压迫很久就是啦

“大人,找我干嘛,我正忙着呢”

花木兰在杨逸面前都没大没小,何况马汉卿,杨逸望了望跟在她身后的马汉卿,不禁暗叹,要降服这匹桃花马,同志还需努力啊

“何老伯的病提醒了我,找你来正是为了这事,环州刚刚被战火荼毒过,很容易滋生疫病,而且八、九月是疟疾的高发期营里两三万百姓住在一起,要注意看来光洒点石灰不行你仔细听好,一一按我说的去做”

见杨逸真有正事要说,花木兰立即行了个军事,一脸严肃地答道:“请大人下令”

她这模样逗着一旁的清娘偷偷扯了扯杨逸的衣袖,抿嘴笑了起来,杨逸回头拍了拍清娘的小脑袋,这才开始吩咐道:“疟疾通常五至六月、八至九月为高发期,根据症状也很好判断,患病前期患者有疲乏、头痛、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

严重时患者除了头痛、恶心、呕吐这些症状外,有全身时冷时热的表现,发冷时,颤抖,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发热时面色绯红,皮肤灼热,迷糊等等

这种疫病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你除了洒石灰消毒外,尽量把附近无用的积水排掉,人畜粪便要集中清理掩埋,真平坑洼地,清除四周杂草,晨昏蚊子多用艾草熏烟驱赶蚊子尽量防止被蚊虫叮咬

一但发现有人患病,要立即隔离,及时上报与我,这大营的保卫和防疫我都交与你负责了,听明白了吗?”

“大人,你一次说这么多,我……你能不能再说一遍”

杨逸两眼一翻,问马汉卿道:“汉卿听清楚了吗?”

“回大人,听清楚了”马汉卿答得特别大声

“好,就由你慢慢教花木兰本官百事缠身,忙啊”


第229章苏东坡请客

这场浩大的宋辽夏三国大战,从一开始,辽国就怀着投机的心里,辽国是想通过自己“抛砖引玉”的行动,带动西夏全力攻宋,辽国便可从中撷取最大的好处

后来攻破三关,让萧特末看到了大的希望,辽军的士气大为高涨,可以说已经看到了灭亡大宋的希望,因此安肃等城还没荡平,他就迅向南推进,陷瀛、莫二州,直逼河间府

从纯军事角度来说,萧特末快推进的战术是非常成功的,越往南,宋军的防御越薄弱,推进得越快,能掠夺着的物资越多,引起的恐慌也越大

大宋的军队大部分压在了边境,若是萧特末能迅逼近东京,极有可能导致河东、西北的宋军全面崩溃

后世的蒙古军团攻打南宋,用的就是这一招,攻破襄阳后,不管后勤、不与边境的宋军多作纠缠,挥军直插都城临安,导致了南宋整体迅瓦解

辽军这次可以说同样有这样的机会,可惜从一开始就抱着投机心里的萧特末,没有蒙古军团那样的魄力,敢于不顾后路,不管后勤,长途奔袭大宋心脏

还在他攻打河间府的时候,传来了西夏大败的消息,同时在西军支援后,宋军共计七万人马出雁门关,与辽军战于灰河;

士气大振的宋军不但一举取胜,还顺势攻下了武州兵逼朔州、马邑

这让萧特末骑虎难下的同时也让东京大为振奋,枢密院再度下令,务必尽取武州之地,依托武州以北的长城构建的防线

这意思就是说,武州这回大宋是要定了,辽国不是要战争吗?辽军打赢了咱们没什么话好说,打输了总得付点利息

在这种形势下,苗授的援军才到běi精大名府,萧特末在瀛、莫二州大掠了一翻后,就迅撤军潘锐起兵追击,八月初八收复三关

宋辽之间进入了一个军事僵持阶段,接下来多的应该是在谈判桌上打口水战了

至于西夏,大宋根本不认为它有和大宋谈判的资格

在这次巨大的危机面前最令大宋朝臣们意外的,是刘皇后表现出来的镇定和能力;

虽然向富户借贷这样的提议没能在朝堂通过,但她处理朝政主次分明,应对江州洪灾的办法可圈可点真正取得了朝臣对她垂帘听政的认同感,竖立起了初步的权威

对之前朝野间的那些反对者、辱骂者,章惇这次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毕竟大宋这次面临如此大的危机,别人担心亡国这是很正常的事

重要的一点是,大宋现在需要稳定,赵煦驾崩的余波尚未散去政局稳定现在比什么都重要

刘皇后所产之子,取名为赵捷,这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传来了西北大捷的消息,因此得名

赵似登基时在朝堂上宣布过此子一出生,便立为储君,目前刘皇后还在坐月子,此事尚未提及

到时会掀起什么样的风浪尚未可知,至少目前随着战争的阴云散去,朝堂上慢慢平静下来了

环州

杨逸刚刚从重建中的洪德寨回来便接到了苏轼的一份请柬,这倒是鲜事,俩人来环州这么久,苏轼是第一次这么正式的请他宴饮

他梳洗一翻后,换了身常服便徒步前往常置司常置司是通判的办公衙署,离州衙百来步苏轼一家就住在常置司后衙

杨逸到来时,苏轼已经在阶前等候,俩人相对一揖,杨逸呵呵笑道:“不知苏学士今日以何待客?素闻学士最擅于烹鱼,我倒是甚为期待啊”

苏轼也笑道:“任之请当不让任之弹剑放歌食无鱼便是”

俩人玩笑似的寒暄几句,便往里行去

后衙一厢房边,苏轼之子苏遂礼正于窗下读书,他今年十三岁,还带着童音;

正掩卷朗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见杨逸与苏轼从花径间行过,苏遂礼连忙收声施礼:“小侄见过杨叔叔”

杨逸见他剑眉星目,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便笑道:“遂礼不必多礼,叔叔考考你,大学作何解?”

苏遂礼又是躬身一揖,谦逊地答道:“大学者,意为博学、大人之学”

苏轼立即摆出一副严父之态斥道:“你这无知犬儿,你杨叔叔是状元出身,学富五车,有些机会你不好好求教,倒卖弄起来,真是愚不可及”

“苏学士不必如此,苏学士之子,谁敢说指教?等闲人家的孩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方入大学遂礼十三对便将《大学》倒背如流,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杨逸一边含笑说话,一边解下一块佩玉增与苏遂礼,“君子佩玉,这玉虽算不得名贵,只当杨叔叔今日少许心意,快收下”

苏遂礼连忙推辞,苏轼这时神情缓和了许多,抚须道:“长者赐,不可辞,你就收着,还不快谢过你杨叔叔所赐”

苏遂礼将玉接过去后,杨逸哈哈大笑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学士啊看来遂礼并不如你所愿愚且鲁啊”

杨逸提起此事,苏轼倒也感慨颇多,当初他被贬到黄州,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差点掉了性命,苏遂礼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小妾王朝云所生,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苏轼当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俩人于花园中的凉亭落坐,亭边几丛疏菊已含苞待放,还有苏轼植的几行修竹,也长出了笋

君子若竹,象苏轼这种文人,宁可食无肉,也不可能容忍居无竹

苏轼这次来环州,带了好几个年轻美貌的歌妾,这回都没出来,原因嘛,杨逸猜测是苏轼有话要对自己说

苏轼想说些什么,杨逸也能猜到一二,可他偏偏不想谈论这些,现在他只想赶在寒冬到来前,将环州百姓全部安置好;

至于朝中之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她去至少在这个时候他不想过多插手

苏轼的小妾王朝云先端上来一个小沙煲,方打开来,便觉浓香四溢,杨逸一看,这不是用环州香猪做的“东坡肉”嘛

“这道菜我是久闻大名啊今日再不能客气了”

杨逸对王朝云点点头,笑得极为爽朗,举箸便夹起一块黄澄澄油晃晃的“东坡肉”,旁若无人地品尝起来

王朝云见这般随意,毫不拘礼,不禁抿嘴轻笑

“好手艺辛苦嫂子了,便坐下来一起用餐”杨逸边吃边招呼,倒象他才是主人一般

王朝云之前就从十三娘她们口中,得知了许多杨家之事,这会还是有些发怔她只是小妾,不是正妻,如何当得起杨逸嫂子之称?

她一时又不知道如何辩解,只得说道:“杨使君慢用,厨下还有几个菜,奴家先去端上来”

苏东坡举杯邀饮道:“不必理会她,来,任之请”

“请”杨逸与之对饮一杯,望着王朝云袅袅远去的身影,心中却莫名一紧

不行回去后一定要警告清娘,让她少往老苏这边跑才行啊

清娘豆蔻年华十二三,婷婷玉立,满身浸润着诗香墨韵,动人无比,万一被老苏……

老苏这人可是有前科嘀得小心得小心才行啊

别的不说,王朝云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女本是钱塘人,天生丽质,聪颖娴慧,能歌善舞,因家贫沦落于歌舞班

她生于嘉祐七年1062年,于熙宁四年1071年被老苏看上,从此便随了老苏

啧啧算算王朝云当时的年龄,老苏还真下得了手啊

象白居易、杜牧等人也都喜欢幼女,即便如此,还是不得不佩服老苏,够狠

还有一种说法,说苏轼疏浚西湖是因为王朝云想为家乡做点好事,不断地给苏轼吹枕边风,苏轼才下定决心为民做几件实事的

从以前苏轼的为人看来,这个说法还是很靠谱的

以前的苏轼士大夫气极重,享乐心态很浓从他的许多事迹、以及奏章上都不难找到证据苏轼之前在好几个地方做过官,象在徐州时,去给百姓求求雨,已经是他津津乐道的德政了

唯独最后一次到了杭州,他才搞了一个西湖疏浚工程,这个工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千年后却仍抢尽风头

可以说是苏轼成就了西湖的同时,西湖的潋滟清波也就成了苏轼

苏轼的才气与西湖的美丽,完美地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苏轼这份政绩显得耀眼无比

甚至直到一千以后,也没有几项工程比苏轼疏浚西湖这项工程知名度高

其实真看实际作用,苏轼的西湖工程也就那么回事,放在一州算是大事,放在一国,就算不得什么了

远的不说,范仲淹在江苏就修过一道三百里长的拦海大堤,工程量比苏轼疏浚西湖大,发挥的功能也大于西湖工程

但名气嘛相差不能以道理计


第230章今又聊发少年狂

王朝云的手艺非常不错,几道菜品尝下来,杨逸赞不绝口。

苏东坡见他只顾着吃,接触久了,他也明白,杨逸这样子跟上次在长官厅耍粗鄙一个意思,无非是想堵住他的话头。

对这

以往那一套看来是行不通了,于是苏东坡也不再转弯抹角,直接说道:“任之,我听说八月初一绍圣皇后产下先帝遗腹子,今上登基喜诏曾有言,绍圣皇后若产下先帝子嗣,便立为储君……”

“呃……是听说有这么回事。”

在苏东坡稍稍停顿的当口,杨逸立即接口道,“不过当时我未能参加新皇登基大典,事后又匆匆返回西北,个中详情也不甚清楚。”

苏轼举杯一饮而尽,轻叹道:“此举形同儿戏,安能堵天下悠悠之口?今上性格宽厚仁爱,若能好好辅佐,当能再现仁宗之盛世,不知任之以为然否?”

杨逸心里暗道,赵似性格懦弱,绝对难以成为一个大有为之君,不过他这样软弱的性格,对臣子而言,倒也不失为好事。

“苏学士所言极是,朝中各们枢相当也明白这一点的,你我如今守牧环州,若能把环州治理好,造福一方,也算是尽了一份辅佐之力了。”

杨逸不等苏轼答话,又接着说道:“对了苏学士,咱们环州重建急需资金,国库此翻恐怕是被战事耗空了,指望朝廷拨款难啊!

我的意思是,上表请朝廷再减免遭受兵灾的百姓两年赋税,同时在盐政方面给些政策;

如此一来,咱们就可以让那些盐商先交款后提货,将来盐井出盐优先供与他们,并给予一些优惠,想来这盐商们也是乐意的;苏学士以为可行否?”

杨逸突然把话题转到环州事务上,而且言之有物,策出可行,苏东坡先是怔了怔,再回想他的计策,不禁打心底里佩服;

环州现在急需资金搞重建,一但拖到寒冬到来,百姓还没安置好,那就麻烦了。

杨逸一个点子就能钱财滚滚来,解了环州的燃眉之急,苏东坡由衷地颔首赞道:“任之所思所想,吾所不及也!好,甚好!”

苏东坡正想着再把话题引回朝堂去,却见家人来报说有客陈慥远道来访。

杨逸心中大乐,这陈慥倒是来的及时,他郎声笑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能与苏学士结交者必非常之人,今日倒要见识一翻,苏学士请,咱们一同迎接贵友去吧。”

苏东坡有些无奈,鉴于杨逸的背景深厚,他本想就朝中事与他沟通一下的,先行说服他。如今有旧友远来相访,只得暂且作罢了。

俩人一边往外走,苏东坡一边给杨逸先行介绍:“来者是我在黄州结识的故人,姓陈名慥,其父以工部侍郎致仕,我这旧友却是豪侠好酒之人,狂放傲世,因怀才不遇隐于黄州龙丘,因号龙丘居士。”

说话间俩人出得门来,门前站着一个五十上下的男子,中等身材,眉毛浓密,鼻梁挺直,双目炯炯有神,初一见面便有一股爽朗之气扑面而来。

“一别十多载,苏大学士风采更胜往昔,陈谋今日冒昧前来讨杯水酒喝,苏大学士当不会不认我这故人吧!哈哈哈……”

“季常啊!什么风把你吹到环州这边荒之地来了?十年弹指间,当日苏谋贬谪黄州,幸得季常兄多方接济,季常兄高义,苏谋岂有一日敢忘……”

两个老朋友相揖作礼,叙说旧日情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边的杨逸听了两人的称呼却有些愕然,季常?陈季常不就是那个啥?河东狮吼里的陈季常吗?

据说陈季常的妻子柳月娥是个醋坛子,平时左右不离丈夫身边,但这个时代家中有客来时,妻子就得回避,而且常会招些歌伎宴客。

每当陈季常陪客到酒酣耳热之时,她就在邻房用木杖猛敲墙壁,大呼小叫,以警告丈夫别偷腥。

苏东坡在黄州时去拜访陈季常,见他妻子如此利害,便作诗相戏,其中有两句: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柳姓是河东(山西)望族,杜甫曾有诗“河东女儿身姓柳”,苏东坡用河东狮吼来隐喻柳月娥,讽刺其之凶悍。

以前电影里演的陈季常文质彬彬,而眼前这个陈季常却是豪爽旷放之极,两者实在难以重叠起来。

而且这样一个豪爽狂放之人,若不是有苏东坡的诗为证,杨逸实难相信他竟是惧内之人。

苏东坡与陈季常叙过旧,回头介绍杨逸道:“季常,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便是知州杨大人,想必季常是久闻其名了吧!”

苏东坡介绍到这,陈季常已经上来长身一揖,朗笑道:“何止是久闻其名,简单是如雷贯耳啊!今日我陈慥何其有幸,得以瞻仰杨使君风采。二位怕是不知道,如今内地四处在传唱:西北有苏杨,夏军心惶惶。哈哈哈……”

杨逸也朗笑道:“彼此,彼此,我也是久仰大名啊!我与苏学士正在宴饮,龙丘居士来得恰是时候,咱们今日一醉方休!”

三人回到凉亭,贤惠勤快的王朝云已将旧席撤去,换上了新酒。

苏东坡吩咐一声,家中几个歌妾很快便出来侍酒。

这些女子是苏东坡从湖州带来的,大的十六七,小的十二三,袅袅婷婷,无一不美,满带着水乡女子的柔婉清灵。

亭外菊花未开,亭中已是香气四溢。

苏东坡本是豪放之人,此刻一放开了心事,席间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推杯换盏,淡笑风生;

酒到六分时,陈季常揽着侍酒歌伎的香肩笑道:“环州何其有幸,一时竟迎来了两位名扬天下的人物,如今人人在说环州,环州之名一时无二,我盘算着,回去之后,干脆把家搬到环州来,如此便可每日闻其风,汲其流,人生到此,无憾矣!”

苏东坡一拂那宽大的袍袖,戏谑地笑道:“季常想搬来环州,我这自然是欢迎之致,不过此事季常是不是先跟嫂夫人商量一下再说。”

杨逸一听,大笑道:“苏学士言之有理,此处离河东更近,季常兄这不是自投罗网吗,不妥!不妥,季常兄还应三思而后行啊!”

杨逸与苏东坡一唱一和,席间顿时暴出一片欢笑声,陈季常毫不以为意,笑得尤为爽朗。倒让人不得不佩服起他的胸襟来。

陈季常在家被妻管严惯了,此翻倒是变本加厉似的,噗的一声在侍酒的美姬脸颊亲了一口,样子极为放荡不羁;

他豪饮一杯说道:“家有悍妻,让两位见笑了!对了,我此翻前来,路过襄州宜城,见着一桩更为可笑之事,哈哈哈!二位请听我慢慢道来。”

杨逸与苏东坡停杯聆听,陈季常一脸谑笑,声情并茂地述说起来:

宜城有个叫李二的人,因误收了邻居家的一张席子,被告到县衙,知县孔岳听说他盗席,大笔一挥判处李二斩刑。

李二大呼冤枉,知县孔岳一拍惊堂木喝道:“何冤之有?”

那李二便答:“县尊大人,我两家都晒席子,我只是误收了邻居家一张席子,不曾偷盗。退一步说,即使我真的偷了邻居家一张席子,罪也不至死呀?”

那知县孔岳立即振振有词地喝道:“无知刁民,岂不闻圣人曰‘朝闻盗席,死可矣!”

听到这,杨逸一干人暴笑不止,旁边那个叫香菱的美姬瘫软在杨逸怀里,娇驱一抽一抽的,苏东坡更没形象,暴喷了一口酒,笑得眼泪直流。

孔圣人的原话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孔岳好歹也姓孔,断句不对也就罢了,还把意思理解成这样,这知县是怎么来的,还真让人疑惑啊!

杨逸好不容易忍住笑,对陈季常道:“季常兄快说,后事如何?”

陈季常噗的一声,又亲了怀中美姬一口,才哈哈大笑着往下说:

那李二倒也略通文墨,听孔知县把圣人之言作此解释,他想了想便答道:“县尊大人,小人还是不当死啊!圣人不是也说过‘吾闻夫子之盗钟,恕而已矣’,(吾闻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圣人偷钟尚且可以宽恕,小人被诬告偷席,哪有杀头的呢?”

那孔知县听了李二这翻话,觉得颇有道理,便放了他。

杨逸等人听完无不笑得东倒西歪,这陈季常还真是,两个角色被他扮得惟妙惟肖,杨逸感觉自己肠子都笑痛了。

凉风习习,几人在亭中一饮便是两个时辰,淡淡的暮色弥漫过来,东厢上新月秋光,洒落亭中,玉钗云黛,莺燕婉转轻语,暗香频送,彩袖殷勤捧玉钟,几人喝得都很尽兴。

微醉之中,陈季常说道:“数月不闻二位有佳作传出,今日欢娱,岂能无诗?”

苏东坡倒也不推辞,吸履而起,负手徐行,步履已经有些不稳,晚风吹拂着他宽大的衣袍,说不尽的洒脱姿态,稍稍酝酿一下,便听他仰首吟道: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众人听罢,无不拍手赞好,果然不愧是苏子瞻,出口便是锦秀文章,这等才华确实是千年难得一见。

“苏学士这词好是好,只是满透归隐之意,以苏学士之才,若就此归隐,岂不是天下最大的损失?不妥,不妥,且听我道来!”杨逸已有八分醉意,刚要站起,便又倒在香菱软绵绵的身上。

陈季常闻言大笑道:“杨使君所言不差,就请杨使君也来一首。”

杨逸在香菱的搀扶下站了起来,然后大袖一拂,迎风高吟道:

白马川,归德川,

十万金戈尘飞扬,

血溅枫叶丹。

苏子瞻,好子瞻,

今又卿发少年狂,

西北shè天狼。

杨逸吟罢放声长笑,双手一张,大袖遮住了一片月光!

陈季常也站起来,一边大声叫好,一边持杯畅笑;

苏东坡先是有些哭笑不得,但很快也和声大笑起来。

第231章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长路漫漫,万里风烟野狐哭。

情归何处,谁知相思滴满路?

天涯易老,晓来残月冷如刀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爱的人啊,在黄昏想起我时,请别记恨

我的骨头上刻着你的名字……

清晨的风中,隐隐飘过一阵凄婉的歌声,初升的太阳在美丽的药杀河上轻轻地跳跃着,如金鳞闪烁

一支几十人的商队向西徐徐而行,他们大多是汉人面孔,只是从中原来带的货物所余不多了,他们走过的路已经太长太长

今天是八月十五了,在中原大概是家家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