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私生子(何昊)-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城外天高云飞扬,
落叶萧萧百草黄。
郎持金戈犹血战,
奴立城头断肝肠。
少女立在城头半天了,一动不动的,那纤弱的身影仿佛随时会被风吹去,城头的士卒见了心里都不好受,可是谁也不敢去规劝。
突然,白狼站了起来,跃高高的城碟,向北昂首长嗥不绝,声透云霄,清娘神情急切地问道:“小白,是不是看到杨大哥了?是不是?是不是……”
雄壮的白狼回头呜咽一声,继续昂首向北长嗥!
过不了多久,就见远远的北面扬起滚滚的烟尘,就象巨大的云层遮住了半边天。
云层不断翻滚着,推进着,迅速地向南汹涌而来。
接着是沉闷的马蹄声、隐隐的杀伐声、凄厉的惨嚎声、还有阵阵的豪迈而悲壮的歌声,听,有人在烟尘那边高唱: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歌声不绝,夹杂着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浸染着血雨腥风之味,一阵阵的飘城头;
四周山岚回响,城阙隐隐振荡,天地间顿时变得无尽的肃穆、壮烈……
随着铺天盖地的烟尘渐近,终于可以看见烟尘之中战马飞腾,刀光挥舞,纷飞的箭雨shè天空,仿佛刺破了苍穹,才如暴雨般洒下!
终于看到了,那小小的红色的一块方阵,被一片黑色的、无边无涯的巨浪推击着,就象海啸中的孤舟,随时可能被巨浪淹没;
但他们没有,他们坚持着,顽强地坚持着,且战且退,那豪迈而悲壮的歌声就发自他们之口,气壮山河,死而后已!
终于看到了,杨逸骑着那匹高大的黑马,手持长枪,带着两千骑兵与步兵方阵严密地配合,不断地出击,反复地冲杀着!
长枪借马势,如钢锥般一次次地犁开黑色的巨浪,血透征袍,纵横捭阖,那歌声就象是咆哮!
城的军民沸腾了!他们的知州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为的掩护百姓撤退,为了不让一个百姓死于刀兵之下,七千对十万!他硬是顶在了最后,在血肉横飞的战阵中来回拼杀,他是环州的知州,更是百姓心里的长城!
城的军民含着热泪。推开了城门,擂响了战鼓,一边出城接应,一边随声高唱: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城城下。十万军民。谁不在和声高唱,悲壮的歌声如有实质的气浪,吹淡了滚滚压来的烟尘。
清娘也在唱,小小的拳头已经捏得发白,手心里满细汗,目光紧紧追随着杨逸若隐若现的身影。
苏东坡也在唱,他已经数次面对战争,但没有一次象这次悲壮,胸中压着块垒。仿若磅礴而出,万千诗情豪意,却都被这岂曰无衣化尽。
这歌声,是杨逸带着唱起来,他不是为装模作样。若不是用这歌声激起几千士卒悲壮赴死的气概,在十多万夏军浪潮般的攻击之下,军心早已溃散;
即便这样。他们乃象风流中随时倾覆的小船。
终于到了,环州百姓之前挖的那些看似无用的壕沟,等于是救了杨逸和几千士卒一命,现在他们终于可以沿着这些壕沟间预留的通道,向城里撤退了。
若不是有这些壕沟,暂时阻住夏军猛烈的攻势,杨逸恐怕到了城下,也不敢入城,因为两军贴得太紧了,几乎是胶着在一起,一个不好就可能被夏军顺势攻入城去。
杨逸在城中士卒接受下,退进了环州城,几千兵马人人身都是血迹斑斑,伤痕累累。
在城中军民含泪的欢呼声中,终于退回进环州城。
枢密院的督战令一道接着一道的送达,鄜延路告急、环庆路告急,作为西北战力最强的熙河军,已是责无旁贷。
就在梁太后猛攻环州、肆虐环州路的时候,熙河军终于集结起三万兵力,由苗授、姚雄率领,再次兵发罗萨岭。
西夏驸马罔罗早已守候多时,双方不久前就在罗萨岭大战过一回,这次可谓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罔罗虽然只有一万五千兵力,但对于防守一方来说已经够了。
两军在罗萨岭大战一天,不分胜负,到了夜里,苗授留下姚雄两万人马做样子,自己却连夜突袭四十里外的青草涧铜城寨,一举夺下了这条通往西夏的险隘小径。
一扇通往西夏的小门被打开了,苗授放弃所有辎重,一万人马打着火把轻装疾行,花了一夜时间,通过了二十多里长的傍山险径,其中有一百多人马不慎跌落山崖摔死,苗授这个狠人硬是眉头都不皱一下。
到第二天早,罔罗接到苗授从青草涧通过的消息,不禁大惊。
西夏现在所有的兵马不是被梁太后她们带出,就是防守在了西线边境,若是让苗授这头恶狼跑到西夏腹地去,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西夏可没有多少个应理城啊!
罔罗想回兵追击苗授,可姚雄两万人马还在罗萨岭下虎视眈眈呢?姚雄虽然不象苗授那么出名,但好歹人家也是熙河军,也是王韶的嫡系军团。
正在罔罗陷入两难之境时,罗萨岭下的姚雄也突然转向,往青草涧方向奔去,这意图再明显不过,看来姚雄也打算放弃罗萨岭这块硬骨头,选择从青草涧的小道慢慢通过了。
罔罗别无选择,留三千人马守罗萨岭,自己率领大军回击苗授,顺便封住青草涧这个破绽。
然而在罔罗率军离去两个时辰之后,姚雄又象行踪诡秘的恶狼一样,出现在了罗萨岭。
没等岭三千夏军从惊愕中回过神来,两万熙河军已经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只花一个时辰,就用无比强悍之势踏平了罗萨岭。
这回姚雄没有立即高歌猛进,而是留在了罗萨岭等着,没多久,熙河方向便涌来数万厢军与民夫,扛着修建关防的工具与材料,蜂拥而至。
之前西夏人在罗萨岭修建的工事,是针对大宋的,宋军夺下了也不利于防守,现在熙河军打算把面对西夏一面的防御工事也建起来,今后这道险关俺就霸着不走了,爱咋咋嘀!
同一天,兰州王愍和雷秀也率两万大军出嗥兰川,与西夏卓罗和南军司都统军乞力刚战于百兽岭,双方还在僵持之中。
至此,西军全面发动了,整个大宋的全面战争进入了最激烈的状态,真正从大海边到河西走廊,万里边疆烽烟滚滚!
大宋的战略很明确,东守西攻。
河北三关、河东雁门关、鄜延路米脂城、环州,都处于防守之势,就象一面面盾牌,这些盾牌只要有一面被攻破,就可能引起雪崩反应,整个大宋就可能沦陷于四十万辽夏铁蹄之下。
而熙河军与兰州军就是大宋的长矛,虽然合计只有五万兵力,但他们却承担着破局的重任;
现在宋辽夏之间,就看是宋军的盾先被攻破,还是熙河、兰州两个军团先将长矛直插西夏心脏了
第223章韩碧儿献计
一辆马车徐徐驶向玄武门,守门的皇宫禁卫立即大喝道:“停车,来者何人?”
车帘掀开,一个俏丽的丫环伸出一块雕有凤凰的玉牌,禁卫一看,连忙放行,马车就那样徐徐进了小侧门。!。守门的禁卫纷纷低语起来。
“哎,来的又是三生楼那位妖娆的女东家,定然又是给刘皇后送安胎药膳来了。”
“你说三生楼日进斗金,这位女东家坐辆车子还这么简朴,咋就这么节省呢?”
“这你就不懂了,三生楼是赚得不少,不过百草堂那边也是个无底洞,没瞧见吗?每旬到了施药之日,成百千的百姓去排队取药,象我隔壁王二家的,病早好了,见百草堂的药好,硬是装成病没好,又去讨几回药。也亏得三生楼赚得多,不然这位女东家怕是要赔光了。”
“没你们说的那么严重,这位女东家精明着呢,听说一颗治疟疾的药丸子,卖给那些大户人家要好几十贯呢。百草堂每天进项多少,你们怕是不知道哩。”
“不是说那治疟疾的药丸用的都是名贵药材吗?她能赚多少?”
“说你傻,你想想,就那么小一颗药丸子,就算全用人参制成,也不值得了这么多钱啊?她能不赚吗?”
“就你聪明,人家那些有钱人家都象我一样傻,明知她那药卖得贵还去要?”
“整个京城就百草堂的药丸治疟疾管用。你不要试试。那些贵人命金贵着呢,为了保命几十贯钱算什么?”
“到也怪了,百草堂和三生楼这么赚钱,却是没人去打主意?”
“你个傻大郎!打什么主意?你去试试,知道这女东家是谁家的人吗?”
“我怎么知道?听说这女东家身份神秘得很。”
“我也是隐隐听到些风声,说这女东家是杨学士的小妾。杨学士什么人?契丹人,党项人,被他杀得屁滚尿流,当初他还没授官呢,就差点踏平开封府、掀翻大理寺!连遂宁王都敢打。这位主和章相公是忘年之交。苏相公是他老丈人,李相公是他祖父,满朝宰相都是他家人,谁敢去打他家的主意。这不寿星公吊,赚命长了吗”
“哦……。对了,杨学士不是与李相公断绝祖孙关系,另立门户了吗?”
“杨学士倒是说到做到,另立门户了,但李相公大概舍不得,你想啊,要是你有这样一个孙子,你舍得不认吗?我家住景明坊,常瞧见李府那位千金往杨学士家跑。你说李相公要是真不认杨学士,能让孙女整天往杨家跑吗?”
“……”
车子里,青叶两眼总觉得不够用,这一辈子,她从未想过可以这么轻易地进出皇宫过。
以前在杭州时,哪怕是传说中繁华无比的东京城,对她来说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现在,竟然能轻易出入大宋的皇宫,虽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青叶每次进来还都像做梦一般。
过了针工局。就该下车了,往里是不允许行车马的,前面一个小太监的引路,青叶提着食盒跟着韩碧儿身后。
坤宁宫里静悄悄的,小太监通报了一声。里面立即传进。
到此韩碧儿脸也露出谨慎的模样,进殿看清情形。盈盈拜道:“皇后娘娘圣躬万福!”
“免礼!”刘皇后躺在小榻,她分娩的日期估计就在这十天八天,本该好好歇着,但如今大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她也不得不坚持批阅两省送进来的奏章,脸尽是疲惫之态,“你来得正好,我正想着传你进宫呢,这儿有几份奏章,你先看看,然后帮我参详一下。”
“是,皇后娘娘。”这样的事韩碧儿这阵子经历多了,也没再刻意推托,小菊把三份奏章递到她手里,她又向刘皇后福了一福,便打开来看。
第一份是江南东路江州的奏章,称江州发生洪灾,澎泽、湖口两县数万百姓遭灾,请朝廷调拨救灾钱粮。
尚省草拟的处理方案是着江南东路自行解决,但却被门下省封驳了回来。
理由是地方官府的夏税已经全部押解进京,如此大的灾情,若由江南东路独力承担救济,恐怕灾民难以得到安置。
一边小菊解释道:“如今北边、西边战事连绵,处处催要粮草,户部钱粮十分紧张,圣人本想按尚省的意思,以战事为重,但门下省以数万百姓生死为由,封驳了回来,一时便作难了。”
韩碧儿想了想说道:“皇后娘娘,如今大宋两面受敌,自当以战事为重,但灾情也不能不管,灾民一但得不到及时救济,很容易引发民乱,真到那时,外有强虏,内有叛乱,大宋处境恐怕会更加艰难。”
现在大宋就象一只骆驼,承重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哪怕再增加一根稻草,恐怕就会轰然倒下。
韩碧儿把事情这么一分析,刘皇后便紧张了起来。
“皇后娘娘莫急,其实地方官府为了多要钱粮,报灾情时,往往会把灾情报得严重些,江州的灾情未必有这么严重。
奴家长在江南,对那边的情况有所了解,通常进入八月后,江南很少有大水,江州地阔民稀,非大水不可能一次让数万百姓糟灾。
因此朝廷救灾的同时,应派御使前去实地查看,免得被地方官虚报灾情套取钱粮。
另外,有关调拨钱粮之事,现在朝廷要应对辽夏大军,钱粮自然不能再从京里调拨。
其实地方并非无粮,而是都集中在那些大户手中。朝廷可令地方官府以免除来年赋税等形式,先向地方大户借粮赈灾。
现在是非常之时,一些强硬的手段还是必须的,特别是要防止奸商故意哄抬粮价。谁若敢在这个时候发国难财,朝廷不妨抓几个杀鸡给猴看。
另外,奴家听说川中今年大熟,朝廷可以尽快派人入川购粮,以抑平粮价。
购粮钱款方面,奴家可以私下联系一些大商家,无息贷给朝廷,朝廷可用盐引、采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适当给予他们一些回报。这些是奴家想到的一些建议,若有不妥之处,还望皇后娘娘恕罪。”
韩碧儿细声细气把话说完,言之有物,条理分明,所献计策极有针对性,她本来就是个心机细密的人,和杨逸接触久了,又经过这两年的历练,她早已不是当初杭州府的那小妾室。
这次杨逸离京,刻意安排她接近刘皇后,用意虽然没有说得很明了,但凭韩碧儿心机岂有不明之理。
现在,刘皇后对她的依赖越来越重,时常会召她进宫问策,而韩碧儿相信,这正是杨逸的初衷。
刘皇后把她说的话用心记了下来,也没有直接表示可否。
韩碧儿复把余下的两份奏章看完,然后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供刘皇后参考。
正说话间,刘皇后突然喊肚子疼,众人大急,殿中顿时乱作一团,等传来御医,确定这是即将临盆的反应,这下大家更慌了!
小菊茉莉连忙让人准备起来,心儿都纠在一起,宫里虽然早做好了接生准备,但这年头生孩子,等于是去鬼门关走一回,谁能不紧张万分?若是刘皇后这个时候再有个万一,大宋朝堂恐怕……
泾原路与秦凤路,合计五万大军已经逼到阿甘山,帅帐就设在阿甘山,这回章楶亲自挂帅前来。
阿甘山离环州不算远,与环州隐隐成倚角之势,章楶硬逼到这里,就是冲着这一点,
章楶和梁太后算是老相好了,几年前也是在环庆路,梁太后被章楶搞得裸奔了一回,这次两个老相好旧地重逢,立即就擦出了热烈的火花。
虽然嘛,杨逸这个新欢更抢眼,但章楶这个老相好也不能冷落了。
她派嵬名阿吴率七万大军,其中一万铁鹞子,迎到阿甘山,准备给章楶先热热身。
五万对七万,阿甘山下根本摆不开这么多军队,最终宋军投入两万,夏军投入三万,大战于阿甘山下。
章楶这次没出什么损招,一时也出不了,只能硬碰。
因为环州形势不容乐观,杨逸只有几千正兵守城,虽然还有两万保甲壮丁,但这些乡兵组织性差,小打小闹时战力虽然很可观,面对这种虽然严密组织的大战,能起多大的作用很难说。
因此章楶不能躲,只能硬碰硬,先尽量把夏军引到自己这边来,否则环州一但陷落,以庆州尹策那万把兵力和战力,环庆路必然全境沦陷;
而环庆路不保,鄜延路就受梁太后与仁多保忠两面夹击,沦陷得只会更快。
两路一同沦陷的话,整个西北、乃至整个大宋就完了。
两军从正午大战到黄昏,死伤无数,结果谁也奈何不了谁,夏军兵力虽多,无奈这里的地势摆不下,也只能拼消耗了。
黄昏时各自收兵,隔着二十里扎营。
天一黑,章楶立即派兵按时辰、分批次的去偷营,虽然没有攻进去,却把夏军惊得不能安睡。
半夜里轮到嵬名阿吴也派人来偷营。
章楶早让人在营外挖了许多陷阱,夏军不但没偷袭成功,反而死伤了两百多人,只得退回。
他们一回营,宋军又来了,在营寨外轰几个土炸弹,敲阵锣,花招百出,扰得夏军一刻不能安枕,痛苦万分
第224章有易安,城遂安!
三关全部陷落了这个惨淡的结果,与刘援这个太监有很大的关系,在军事上他胡乱插手,赏罚不公,使得士气大跌,最终瓦桥关被萧特末攻陷。
刘瑗这个监军当初是刘皇后派出的,宋朝的太监有些特别,在朝中他们没有多少权力,很少有象唐朝、明朝那种掌握中枢权柄的情形出现
但他们在军事方面,权力又极为突出,象神宗时期的李宪等人,都是作为一路主帅带兵出征的,这在中国其它朝代极为罕见
刘瑗大概是想立李宪那样的军功,可惜他没有李宪那样的军事才华,这次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好在潘意早有准备,瓦桥关一破,他退兵保州,立即下令决堤,同时下令七千兵马突然出安肃,奔袭兵力空虚的辽国易州
一套组合拳下来,多少能拖住萧特末三两天
潘意趁此机会,正兵乡兵协同,由西向东依托保州、高阳、莫州、束城、清州等再建起一道防线
只是这道防线可谓漏洞百出,象束城这样的小城池,防御能力差,很容易被辽军攻破
现在只能寄望于萧特末不敢弃这些边城不顾,一座城一座城的和攻了
否则萧特末若是不顾后路,强行挥军深入的话,一日之内完全可以饮马黄河
三关的陷落,引起的恐慌差点就让大宋完蛋了河北各地的百姓有许多已经入城避难甚至形成了不小的难民潮向南逃命
消息传到东京,东京整个沸腾了,恐慌的情绪象瘟疫一样迅漫延
无数的奏章飞入尚书省
宣德门前聚了黑压压的人群,王公贵戚,士子书生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哭着喊着要废除法,收拾民心;与辽夏和谈,息兵罢战
他们之中有真忧心大宋存亡的,也有别具用心的,说之不尽
幸好这个时候西北相继传来了杨逸清平关、种朴大里河、熙河军罗萨岭的几场胜利
特别是杨逸在白马川的小山头苦战一日,歼灭数千夏军的那一战,被刻意的大肆渲染,总算让朝中官员看到了一线希望让他们有勇气顶住了泰山压顶般的压力
章惇一夜之间,头发几乎全白了,两眼深陷,须发凌乱,与许将商议之后,派出一万捧日军,前往滑州驻守黄河浮桥,这等于是做了是最坏的准备而发往西北的催战令是一日数道……
东京让人喘不过气来,环州也差不多,梁太后对杨逸这个欢可谓是爱之深恨之切
七万大军由嵬名阿吴带去迎击章楶,一万由阿骨录率领南下奔袭庆州,剩余的六七万人马,日夜不停地猛攻环州,似乎不把杨逸捉回去暖床誓不罢休
那些巨大的攻城车是来一辆,被烧一辆,但这阻止不是梁太后破城的决心
除了云梯之外,她让人挖地道、堆土堆,毁城墙等等手段一一使出
挖地道之类的还好对付,最是垒土堆这一招简直是让人无可奈何,数万夏军每人一包土,呼啦啦地冲到城下,很快就能堆出个小山包
而且根本不用夏军去挖土,之前环州百姓在城外挖了无数壕沟挖出的土不少,夏军直接从那里搬土就行效律高得很
环州城高不过两丈,也就是六米高左右,夏军拼死堆土的话,估计一两天就能堆到城头来
梁太后这一招够狠,仗着人多,硬是要用土、用尸体淹了环州城
杨逸都愁死了,想得头发都快白了,硬是想不出一个法子,来阻止城下的土堆不断长高
投石车、床驽这些重型武器尽量集中了过来,但这些武器占地方大,摆不下几架,威力是不小,发shè却缓慢,收效有限
尽量用手雷轰,手雷数量也不是无限的,不是万能的
靠引信引爆,往往不能着地立即就爆炸,夏军见多也,也会躲了,跑离七八米远,基本就不受伤害了
最终还是采用手雷和箭雨配合的方式,尽可能shè杀夏军,手雷扔下去,夏军一躲,盾阵就乱,再以箭雨加以shè杀
但这也有一个坏处,梁太后这个疯狂的女人,简单不把人当人看,你shè死了夏军,她就直接再堆土,把尸体一起当土垒了
你shè杀越多夏军,倒让她的土堆长得越快,简直……让人气得发狂
后来清娘得知了此事,给杨逸出了个主意:夏军在哪儿堆土,就把哪段城墙砌高
杨逸感觉清娘这一招应该有用,大喜之下,捉住清娘猛亲了好几口,大呼:有易安,城遂安
于是奇异的一幕出现了,夏军在下面垒土,宋军在上面砌墙,攻城战打得稀稀落落,垒土砌墙倒干得热火朝天
环州城热火朝天,蒙毅这边却是静悄悄的,种朴只给他两千骑兵,准备地说是两千骑步兵,想要深入敌后劫粮道,行踪自然是越隐蔽越好
夏军以前打仗很少带辎重,特别是元祐所间,他们入侵大宋就象去逛自家后花园似的,缺什么拿什么就是,带什么粮草?
但这回不同了,吕惠卿早早就下令鄜延路坚壁清野,仁多保忠抢不到东西,也只能从后方转运粮草
这也是仁多保忠在没攻下米脂城之前,没有挥军深入的主要原因
蒙毅抄山间小道,来到永乐城西二十里时,已经将近天黑,派出的斥侯回报,永乐城里确实积压了十万夏军数日粮草,城中有一千多夏军守卫其余的都是铺兵和民夫
原来的永乐城被夏军捣毁后重建起来的永乐城已不能称为城,还不及大宋边境的一般普通寨堡强
得到了这些情报,蒙毅在永乐城十多里外的一片密林,耐心地等到了三,才发起攻击
糜糜夜色中,夏军守将梁树名倒也十分机警,蒙毅的人马同接近永乐城两里,便被隐伏的暗哨发现
蒙毅只能发起强攻,前军顶着密集的箭雨,将二十多个手雷绑在一起在简陋的城门下引爆,一次不行,再加倍,硬是将西门给炸开了
夏军除了一千多正兵之外还有一万多铺兵民壮也被梁树名一起赶了上来,双方在西门展开了剧烈的拼杀,夏军人多,在梁树名的严令下,便是用尸体堵,也誓要堵住西门
西门下火光熊熊,箭雨飞腾,喊杀声惊破了夜空,狭窄的城门处挤满了双方的士卒,拥塞不堪甚至连挥刀都难
蒙毅亲自冲到前面,组织起几排枪兵,对汹涌挤来的夏军进行刺杀,而枪兵之后的士卒,则点然手雷往里猛扔,爆炸的火光气浪将夏军一团团的掀飞起来
在城墙上的夏军则是石头、砖块,拿到什么就用什么狠狠地往下砸,油脂干草往下扔后再丢下火把引燃
许多宋军的手雷还没扔出去,就被城上的石头砸死,手雷反而在己方的人堆里爆炸
城门下有如九幽炼狱一般惨烈得无以复加,双方的士卒都是成堆成堆的倒下,血水流在石板上,滑不留足,尸体越积越高几欲形成矮墙
永乐城里至于有十万夏军数日粮草,哪怕把两千人马拼尽了蒙毅也不打算放弃
一但成功毁掉这些粮草,仁多保忠就处于两难境地,断然不敢再深入,甚至有可能被迫退兵
蒙毅知道这些粮草的重要性,梁树名又岂会不知?真丢了这些粮草,仁多保忠绝对会砍了他
就在西门两军生死搏杀之时,永乐城北门再次响起了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城门被掀飞的同时,无数的铁蹄猛烈地敲打着城门下的石板路面,整个永乐城被震得瑟瑟发抖
“永乐城我刘老虎来啦哈哈哈……”
听到这声狂叫,就不会错了
来的正是刘老虎的两千人马,准备地说只有一千四百多人了,也不知道他们经过了怎样的血战,是如何从西面的天都山、转战到永乐城这边来的
当初杨逸吩咐他尽可能向东,寻机劫仁多保忠的粮道,杨逸虽然只是建议,不是命令,但刘老虎还是记下了
刘老虎这支人马是真正的骑兵,百战余生的骑兵,绝对不是蒙毅那些“骑步兵”可以比拟的
城门一破,他们就如同狂风一般,嗷嗷叫着卷入永乐城,见人就砍,战马飞昂,一个个火把从马背上飞出,很快永乐城里堆积的粮草就被火光笼罩
刘老虎的人马由北往东,由东往南,硬是把整个永乐城点尽了,才傲然杀向西门
西门的战斗已经变成一边倒的追杀,在刘老虎炸破北门的那一刻,夏军就开始崩溃了
门外是冲进来的宋军,城内到处是熊熊的大火,逃无可逃的夏军只得跪地投降
蒙毅拿着绳子正准备抓俘虏,结果刘老虎的人马就冲到了,看也不多看一眼,轰隆的铁骑就犁了过去,烈火熊熊,铁骑如风,所过之处,只余下一地的血水肉泥……
“刘将军啊是咱们环州刘老虎将军……”
“刘老虎猛如虎”
“刘老虎猛如虎”
蒙毅带来的很多是环州军,这会看到刘老虎他们,纷纷兴奋的大叫起来
这下俘虏也不用抓了,蒙毅吐了口啖,狠狠地把手上绳子扔掉,心里很不是滋味:“刘将军刘将军,这些夏军已经投降,咱们抓……”
“抓个屁”
刘老虎不等蒙毅说完,就桀桀地笑道:“知道杨大人给我的军令是什么吗?杀过横山去,见到喘气的你就给我杀杀杀杀”
“杀杀杀”
刘老虎暴虐地狂喊了几个杀字,身后那帮狼崽子也跟着狂吼起来,一时杀气凌霄
见蒙毅还有些不以为然,刘老虎臭骂道:“别以为杨大人是胡乱下命令,他娘的,咱们这是在敌后作战,带俘虏那是找死你别忘了咱们二十万军民就埋骨永乐城,老子今夜就是用党项人的血祭奠他们话就这么多,老子不奉陪了,儿郎们,走”
说走就走,一千多人马来去如风,很快就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第225章烽火连七月
永乐城大批粮草被宋军焚毁的消息传来,仁多保忠直接把信使给砍了,对这一消息严加封锁;
同时挥军对米脂城发动加猛烈的攻击,以期尽快拿下这座战略要塞。
驻守米脂的张成是苦不堪言,一万力兵拼掉了五千,剩下的五千人马也伤痕累累,疲惫不堪
而夏军却像惊涛拍岸,一浪还接着一浪,米脂城随时可能被夏军的浪头淹没
好在种朴在大里河首战告捷后,利用大里河两岸多山的地形,牵制了很大一部分夏军
而绥德的刘安得到种朴胜利的消息后,再次整军北上,逼向米脂
府州的折家军四千人马沿黄河南下,汇合了晋宁军两千人马,也直逼米脂而来
这使得仁多保忠不得不分兵迎击,从而少少减轻了张成的压力
河东路的雁门关战事也打得如火如荼,宋军兵力虽然占优,但基本是步兵,注定处于防守的位置
辽国西京留守耶律淡以千人一股的骑兵,走小道突入河东路,到处奔袭突击,弄得太原府以北烽烟遍地
宋军为了保住雁门关的粮道,处处设防,处处被动,大量兵力被牵制住,以至于根本无力支持鄜延路
同时河北三关陷落的消息传到河东路,使得士气大损,若不是雁门关险峻,恐怕也要陷落了
河东路经略安抚使李应元大惊之下,甚至令平定军奔赴井陉关,防止辽军自河北的真定府突击过来
环州城下,堆土砌墙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事实证明,清娘的小脑袋绝不是只会想出绝妙的诗词
她除了想到砌高城墙之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