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私生子(何昊)-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逸绷起脸,开始肆无忌惮地嫁祸江东,明月明智连连摆手,飞快地躲到青云道长身后!
“何方妖孽?往哪里逃?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定!”杨大学士一挥大袖,便要降妖除魔。
“无量寿福!”青云道长哭笑不得,连诵道号。
“哈哈哈……这定身术许久不用,竟然失灵了,明月明智,今次就饶你们一回,下次再敢让我的法术失灵,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杨居士,你骗了我们几年了,幸亏我师姐告诉我们您根本不会什么定身术,不然还着你的道。”
“林道长说的?好啊……。哈哈哈,好了,咱们也别在门前站着,道长请!”
“无量寿福,冒昧登门叨扰,还望杨居士海涵。”
“道长不必客气,请!”
杨逸吩咐厨下做了一桌素菜,在前厅陪青云道长用饭。
他也大概猜到了青云道长的来意了。一直以来,佛道之间就是明争暗斗,各使手段,而双方是争夺的焦点,无疑是皇室的支持,可以说哪家得到皇室支持,就能压对方一头。
自大宋开国以来,总体而言道家不输于佛家,当初真宗皇帝最为信道,出资兴建大量的道观,仁宗与神宗等朝,对道教也不排斥,可以说道教在大宋是混得不错的。
如今突然间冒出一个摩尼教,目前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得到了刘太后的支持,加上各地不断有光明神显灵,难免让佛道两家产生浓浓的危机感。
杨逸暗暗好笑,当初他曾两次邀请青云老道进京,希望他能帮自己一下,这老家伙人老成精,竟是躲着不来,现在知道急了!
他故意问道:“道长一向隐逸仙山,潜心修道,此番不知何事,竟能惊动您这位老神仙下凡来?”
青云道长心中是五味杂陈,当初杨逸两次邀他,他都顾忌重重没有进京,林缥缈前年随杨逸回杭州后,又死活不肯再进京,如今他只得卖着这张老脸前来,再听杨逸这明知故问的话,着实不是滋味。
“杨居士说笑了,贫道凡俗陋质,谈何神仙,不过有一颗向道之心而已。”
“足矣,心能决定一切。”
“然则心有余,亦有力不足之时。”
“心有余而力不足,这该是凡俗之人贪念太多才有的结果,道家讲的是心诚则灵,只要道长心诚,自能心想事成。”
“杨居士悟性常人能及,若是入道,必能成就一番仙业。”
“呵呵,我乃儒门弟子。若是改而入道,这不成叛徒了吗?能成何仙业?不过,自认识道长以来,承蒙道长照拂良多,我虽不能入道,但心中还会常供着三清祖师的。”
俩人打了许久机锋,听到杨逸这句话。青云道长总算略略放心了,别人不知道杨逸的能量,他却再清楚不过。别忘了他还有个弟子是杨逸心腹手下。
摩尼教是先得到杨逸的支持,然后才有刘太后的支持,这一点马汉卿作为“神迹”的操办者。想必已经向青云道长透露了。
杨逸不想过多苛责马汉卿,也不担心“神迹”因此被人揭破,除非青云道长打算站到自己对立面去,否则他不会傻到去做这样的事。
说到底佛道两家大多也是装神神弄鬼骗人,或者其中道行高深者真有些法术或精于面相占卜之类的,但那想必也只是极少数,起不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老大也别说老二,大家差不多。
青云道长上桌以来,就几乎没有动过筷。杨逸不免劝道:“老道长一路安马劳顿,快请用餐!”
青云道长道了声谢,仍是不动筷。
杨逸还是有做捧哏的觉悟嘀,他含笑说道:“道长可是嫌这饭菜粗糙,不堪入口。我这就让人重新做过便是。”
果然,青云道长仿佛就等他这句话一般,轻抚白须说道“杨居士不必劳烦,这饭菜比贫道平日饮食胜过许多,只是贫道听说最近各地多有神迹出现,心中惦念此事。因而食不知味。不知杨居士对这些神迹作何看法?”
杨逸呵呵一笑,也放下筷子,轻巧地答道:“我乃儒门弟子,子不语怪力乱神。”
纵是青云道长修行深厚,也差点被噎着,装神弄鬼的人在此说子不语怪力乱神,真是…。。
“无量寿福。”除了诵道号,青云道长还能说什么。
真个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俩人开始拼起定力来,却苦坏了旁边侍候着的明月明智,坐着的是上看着一桌菜不想吃,站着的是想吃吃不到,干着急!
也不知道是谁的肚子突然咕噜叫了起来,正在和青云道长拼定力的杨逸不禁笑了起来。
“春妞儿,赶紧去让厨下再准备些饭菜过来,这俩家伙正开始长身体呢,可别饿坏了!哈哈哈……”
杨逸吩咐一声,春妞掩嘴而去,明月明智羞得俊脸通红,相继望向青云道长,生怕自己师父责怪。
经此一事,杨逸也没心思和青云道长拼定力了,有时间咱回后院看湘弦跳舞,听琴操抚琴不好?
“不瞒道长,各地出现的神迹之事,朝廷也注意到了,只是这些神迹都是劝人积德行善,勤俭持家,这是好事,朝廷是乐见其成的。”
“然则光明神频频显灵,杨居士就不担心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细算来青云道长给过自己不少帮助,杨逸便不再吊他胃口:“没什么好担心的,光明神虽然频频显灵,但摩尼教的发展却会受到朝廷严格控制,今后摩尼寺大致就限于如今的几个大城,大宋可没有多少土地再给他们拿来作寺产。”
听了杨逸这话,青云道长可谓亦喜亦惊,照杨逸所说,摩尼教至少暂时是挤压不了道家了,但杨逸这话还透露出另的个意思,他对佛道两家占去大量产业是心存不满的。
杨逸淡淡笑道:“其实天下很大,我觉得道家总是专注于大宋,目光未免短浅了些,对道教发展颇为不利,以前西域也盛行佛道,如今都变成了天方教的天下,这太可惜了,道长在道门地位尊崇,如今难得进京,何不倡议道家向西域发展呢?”
见杨逸直言相对,青云道长也不愿再打哑迷,他抚须说道:“杨居士所言甚是,只是天方教太过排外,西域各国君王也都皈依了天方教,道家便是想向西域发展,恐怕也为各国君王所不容。”
“此一时,彼一时也!”杨逸端起茶杯,眼神带着凌光向西shè去,灼灼逼人地说道:“若是以前,道家前去西域传道,自然为各国君王所不容,可如今,只要他有胆,不妨试试!”
第387章谋划“圣战”
青云道长接受杨逸的邀请,在杨家暂住了下来。这可把马汉卿急坏了,来杨家“哭地抢地”的要把师父接回自家住,被杨逸收拾了一顿,这才老实。
不过每天一散朝,他必定直奔杨家,晚上宁愿丢花木兰这个新婚妻子在家独守空房,自己则借宿杨家,为青云道长端茶递水,侍候得无微不至。
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在后世是极其罕见的,杨逸看在眼里,颇为感慨。
青云道长每天外出拜访会灵观、上清宫这些京中大道观,他在道教中声望极高,地位尊崇,不亚于京中那些皇家道观的观主。
连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玄一法师,也找来与他论禅。或许摩尼教横空出世,并得到刘太后的支持,让佛教也感到了压力吧。
这天朝廷休沐,章惇听说青云道长进京后,也特意赶到杨家拜访,章惇在杭州洞霄宫闲住了一年,与青云道长结下深厚的情谊,故人进京,自然免不了前来探望。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杨家的风亭之上,杨逸、章惇、青云道长各自盘腿坐于小几后的竹簟上。
章杨二人都换上了一身交领常服。细论来,时下更兴圆领常服,但章杨二人有个共通点,都觉得圆领常服显得拘谨,而交领常服更宽松舒适,在这一点上。俩人的喜好极为相似。
琴操则跪坐在亭边的软垫上,升起小炉,细调茶汤。
她神态恬淡。皓腕轻舒,杯盏流转,轻风拂动着她腰间的飘带。那婉约淡雅的风姿,衬映着亭外一树榴花,美不胜收。
章惇轻抚长须说道:“一别数年,故人风采依旧,真是可喜可贺。只是此番进京,道长因何舍老夫而就小友?道长乃世外高人,当不至于嫌寒室简陋才是。”
“无量寿福,章惇公忧心天下。日里万机,废寝忘食,须臾难得空闲,贫道闲散之人,岂敢登门相扰。”
杨逸一展大袖,哈哈大笑道:“道长,照您这么说。那在下就是无所是事,斗鸡溜狗之徒喽!”
此言一出,精神强悍如章惇眼皮也不禁直跳。
青云道长更不用说了,他那番话只是对章惇的谦敬,不想杨逸这个“煞星”竟然鸡蛋里挑骨头。出言牟利得让人心脏直抽抽。
章惇随即也大笑起来,恍惚间,不由得又想起三人在洞霄宫无拘无束、谈笑论道的日子。那时杨逸还是一介白身,他也只是个形同罪囚的贬谪之人。
而在江南烟雨中荡开一线清波的那条船,谁曾想到,竟承载了大宋这些年来所有的风风雨雨!
青云道长略显尴尬之后,很快就恢复了平和之态,在这两个狠人面前,你神经不大条点,只有被消遣的份。
“杨居士人如其名,行事向如行云无迹,飘逸不群,若是也像章相公这般埋首案头,日理万机,只怕适得其反,难以施展所长,杨居士闲是不假,但闲得不同凡响。”
“哈哈哈,章相公听到了吧?真没想到啊,老道长拍起马屁来,这才叫天花乱坠,不同凡响呢!”
章惇横了他一眼,端起琴操送上来的茶汤轻呷一口,这才徐徐说道:“诚如道长所言,你这心性尚须磨砺才行,苏相已年近八旬,老夫亦垂垂老矣,今日之大宋,如长河腾涌,经不得大的波折,今后尚须任之与元长等人齐心合力,方可保大河直济沧海,任之不可懈怠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章相公何必作此无谓之慨叹,但须体重身体才是。陛下年纪尚幼,章相公便是我大宋之中流砥柱,大宋如今可缺不得章相公。”
话题一转到朝政上,很快便聊到了教派之事,那日杨逸透露出来的意思,是朝廷支持佛道两家向外发展,对此青云道长非常上心,这关系到道教的兴衰问题,一但和朝廷形成合作关系,对道教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大宋立国以来,虽然没有大举灭佛灭道过,但前车可鉴,历史上一次次血淋淋的教训,至今让人心惊内跳。
便是仁宗天圣年间,垂帘的章献太后便曾大量驱赶过道众,拆除大量道观,差点掀起一场灭道大浪。
从杨逸口中听到了这个意向,鉴于杨逸的能量,青云道长不敢等闲视之,这些天频频接触京中各大道观的观主,所议话题正是此事。
说起此事,章惇也深思了起来,良久之后说道:“任之的意思是先让佛道两家着手经营西域?”
“然也!”
如今的章杨俩人足以影响大宋的朝政走向,青云道长岂会放过这样的机会,随即插言道:“道家主无为,导人积德行善,修心养性,向不插手政治。然天方教则多有不同,向来是政教不分,且具有极强的排它性。天方教最初创始于大食,又因其政教合一,在武力的扶持下,如今已拓展到玉门关,大有东侵中原之势,章相公,杨学士,恕贫道直言,若任由天方教传入中原,对大宋恐将极为不利。”
青云道长这话,当然是为了争取朝廷支持道教发展,但也绝非危言耸听。
天方教确实有极强的排他性,更让人担心的是它的政教合一的特性,这种排它性一但有武力的支持,对其他教派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像如今势力拓展到于阗以东的黑汗国,原来也是信奉佛教的,大宋立国前些年,萨图克?布格拉汗以武力从信仰佛教的叔父手中夺取了黑汗国政权,即按阿拔斯王朝模式建立了天方教法统治,设立宗教法庭,宗教领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地位,宗教学者队伍日益扩大。
他的儿子阿尔斯兰汗穆萨?阿布杜?克里木继位后,在苏菲派教士的帮助下,实现了汗国的天方教化。并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宣布天方教为国教,强令20万帐族人入教。
穆萨统治时期,继续大力推行天方教法统治,在王朝各地普遍设立宗教法庭,建立清真寺、经文学校和麻札;
并长期进行征服佛教中心于阗的“圣战”,经过20多年的征伐,于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杀死于阗王,实现了对于阗及叶尔羌的征服。
其后大汗哈桑?本?苏莱曼(1074~1102)以“正义和宗教的保护者”为称号,遥奉阿拔斯王朝为正宗,继续伊斯兰教的传统。
杨逸作为后来人,对天方教更加忌惮,其教徒过于狂热,很容易受到有心人利用,掀起血腥之事。而现在它实行的政教合一,可以说教义的传播,就相当于是政治军事的入侵。
杨逸不想对天方教多作评论,但绝不希望看到它传入中原。
你既然能用“圣战”支持教义传播,我为什么就不能?杨逸就是这么想的。
要想统治西域,光是使用政治和军事手段是不行的,必须消除天方教在这地区的影响,才能确保西域的长治久安。
他沉声对章惇说道:“西域是我汉唐故士,大宋迟早要收回,而收回西域,军事上已不成问题,但若是不消除天方教对西域的影响,百姓就不可能对大宋产生认同感,到时必是叛乱不休,西域距中原万里之遥,到时只怕朝廷要疲于奔命,要消除天方教的影响,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必须提前布局,慢慢渗透。”
杨逸与章惇作为朝中高层人物,之前当然不可能没谈论过西域之事。一直以来,大宋的生存空间就小,以前甚至连产马地都没有,这可以说是大宋心中之痛。
象章惇这种开拓型的宰相,自然是希望弥补这个缺憾,极力向外拓展大宋的生存空间。而杨逸更没有放弃西域的意思,他与章惇等人已多次讨论过西域收复问题。
章惇缓缓答道:“诚如二位所言,天方教具有强烈的排它性,现在一但开始宗教渗透,恐怕难免引发军事冲突,此事不可不虑啊!”
章惇的顾虑可以理解,大宋既定的战略方案是先解决北面,现在辽国与长辖底鏖战正酣,辽国随时有崩溃的可能,到时大宋将不得不全力以赴,解决北方问题。
因此朝中多数大臣,是不同意兼顾两面的,就如杨逸所说,西域或许打下来不难,但路途遥远,如何治理却是大问题,若是无力治理,不如保持现状。
杨逸想了想说道:“章相公,当年黑汗国王穆萨发动对佛教国于阗长达二十年的“圣战”,强令所有其它教派的教徒皈依天方教,其强烈的排它性,周围信奉佛教、景教,拜火教、道教、萨满教的部族岂能不心生忌讳,只不过这些部族大多弱小,无力反抗而已。”
章惇目光霍然凛凛地望向杨逸:“任之是说……”
“不错,《中庸》有云:故君子之治人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章相公,咱们虽是奸臣,大奸臣,但偶尔行行君子之道又何妨?”
旁边一直没插嘴的青云道长听到这,不禁露出淡淡的笑容,章惇当初被旧党列入“三奸”,杨逸也一直以奸臣自居,这对组合真是……
第388章食鱼帖
在后世,某大国指使一帮喽罗来挑衅中国。其实这种类似驱狼吞虎的策略,咱们老祖宗早就用烂了。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班超才三十六骑,靠什么夺回西域的控制权?
借刀杀人、浑水摸鱼、釜底抽薪、逼上梁山、声东击西、反客为主,定远侯的招发数绝不止这些,其精彩程度笔墨难以形容。
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出使印度,帝那伏帝王阿罗那顺发兵拒唐使入境,王玄策三十人全部被擒,王玄策只身逃脱后奔吐蕃、泥婆罗借兵,然后杀回印度,生俘阿罗那顺而归。
这些事例听得人热血沸腾,因为他们不动母国一兵一卒,便在万里之外改天换地,岂不比后世某大国的招数来得高明?
当然,班定远、王玄策他们再高明,但有一个条件那是必备的,那就母国的强大。
若是没有一个强大的母国,班定远他们就很难在异域呼风唤雨,组织起一群喽罗帮着征战。
而现在的大宋,自平定西夏后,同样是声震天下,威服四夷,既然如此,为什么还非要自己发大军去征伐呢?
班定远他们已经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母国足够强大,单枪匹马照样能在异域翻天覆地,催云布雨。
现在吐蕃诸部、草头鞑靼、黄头回鹘、西州回鹘这些部族小国,都还是信奉佛教、景教,道教、萨满教等等,对天方教强势东侵都心存忌惮,杨逸的意思就是将这些部族小国组织起来,对天方教的“圣战”来一个反扑。
现在镇守玉门关的是种建中。
美丽的种家、凶狠的种家、诡异的种家。
谁敢不合作,就让种家人先让他们瞧瞧什么叫猫屙蛋。
杨逸一经提出此策,章惇脸上不由得浮起淡淡的笑意。
不错,凭大宋现在的实力,虽然全面收回西域的时机未到,但派个万儿八千人马,对那些不听话的部族小国征讨一下,还是不成问题的。
几千人马,再纠集起这些部族小国的兵力,同样可以大有作为。何况现在只是支持佛道两家的渗透?
此事要逐步实施,先策动吐蕃诸部、黄头回鹘、西州回鹘,事情可交给种建中执行即可,目前玉门关驻守了两万禁军,够了。
佛道两家也要作些准备,整合各家的精干力量,才能向西域渗透。可以说此事主要还是看佛道两家,朝廷只须给种建中一道旨意,并赋予临机决断权,便可以了。
这次交谈后,青云道长当天便离开杨家,搬到会灵观去住了,佛教在西域的影响力本就强于道教,怎么和佛家争夺西域这块大蛋糕,道家需要更努力才行啊!
杨逸戏言自己就是个纵火犯,到处纵火,然后自己隔岸观之,忙死你们,我却乐得清闲。
端午节在即,杨逸走上清娘住的小楼,见她正从在茵榻上与小艾摆弄着百索与银样鼓花儿等端午节用的物什。
小艾有些怀念地说着:“还是在环州时好,想那时娘子你一上街,全城的百姓争着送娘子东西,还抢着帮娘子送到府里去,这事呀,婢子也就在娘子你身上见过。”
清娘用那春葱儿似的玉指拂了拂额边的发丝,笑着说道:“小艾你莫胡说,环州百姓敬的杨大哥,对我不过是爱屋及乌而已,百姓们送东西,是感谢杨大哥的治理之功,若非如此,哪有谁知道我是谁?更不会送我东西。”
小艾嘻嘻一笑道:“那可一定,娘子是名传天下的第一才女,长得又跟天仙下凡似的,心地又那么善良,百姓们喜欢娘子有什么奇怪的?像那探花郎农什么秋的,为了见娘子一面,甘愿跑去慈幼局扫地,别说送东西了,就是让他把全部家财送给娘子,只怕也是乐意的……”
“呀,小艾你这臭丫头,胡说什么呢你?看我不撕烂你这破嘴!”
“嘻嘻,娘子脸红了!”
“你还说,你还说……”
杨逸站在门外,含笑看着主仆俩打闹在一起,小艾被清娘挠着腋窝,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连声求饶着。
脸娘脸确实红了,就象一枝雨润海棠,因为打闹她的袖子缩起,露出一截粉嫩的玉臂,细腻如雪,那纤细的小腰肢向前弯着,让人不禁担心随时折了。
杨逸轻手轻脚地走进去,从后面捂住她的双眼,清娘微微一怔立即说道:“杨大哥,快放开人家啦!”
“咦!清娘,你怎么知道是我的?”
“呵呵,家里就杨大哥你一个人会使坏,这还用猜吗?”
杨逸放开她,却顺手在她那小巧的琼鼻上捏了一下,才委曲地辩解道:“冤枉啊,清娘,这怎么能算是使坏呢?”
“当然算啦,你一声不响的进来,吓着人家了。”清娘先是皱了皱她的鼻子,小嘴儿向上一弯,露出一抹明媚的微笑,两个可爱的梨窝立即浮现在她的双颊上。
“有嘛,吓着了嘛,我摸摸心跳证实一下。”
“呀,杨大哥坏死了,坏死了……嘻嘻……”
清娘就象只翩跹彩蝶,一下子躲到了茵榻那边,扶着紫檀镂花的屏风对他直抛白眼,但那双月牙儿似的眸子却渗满了笑意。
“清娘,别躲了,今个儿大哥得闲,陪你上街淘宝去,如何?”
“真的吗?”清娘欣喜之下,立即翩然飞到他怀中来。
杨逸搂着她的纤腰,闻着她身上淡淡的处子幽香,脸上很受伤地说道:“清娘,因为你的怀疑,杨大哥我的心都碎了,这可怎么办?”
“好吧,那人家把自己的心给杨大哥好了。”
这明明是一串童话,清娘说出来时,却无比的认真,那对月牙儿一眨一眨的,绵绵的情意如圣洁的雪峰流下的清溪,澄澈见底。
这丫头,不经意间又被她感动了,杨逸心里感叹。
“好了丫头,瞧你闹得这一身乱的,赶紧收拾一下。”杨逸说着将她抱到妆台前,拔出她头上歪斜了的玉钗,拿起木梳帮她重新梳理发髻,因为清娘,杨逸学会了梳双丫髻。
清娘也不知何时开始,习惯了他帮着梳发髻,甚至穿衣打扮,这种习惯不是麻木,每次感受到他细心的呵护,她总会偷偷地写诗,把少女的情怀点点滴滴地记录起来,她藏着那小册子,连杨逸也不给看。或许她会藏一生,因为清娘自身就是一首诗,而诗总是带着一种朦胧的韵味。
杨逸带着清娘出了景明坊,一路向西往太学而去,杨逸所说的淘宝,其实并不是指金玉之类的东西,清娘的收藏中,玉石只是极小的部分,她主要是收藏古籍,前人书画、以及各种与文化艺术有关的古玩,碑文拓印等等。
以杨家现在的收入,清娘想收藏什么都不成问题,而十三娘所学十分繁杂,对书籍的需求不言而喻,因此她也是十分支持清娘的收藏。在杨家得到杨逸和十三娘的支持,清娘可以说便百无禁忌了。
太学周边汇聚了大量的书肆,这些书肆除了卖一般的书籍外,还经营名人书画,碑刻拓本、珍版古籍,各类笔墨纸砚更是一应俱全。
清娘是这片儿的常客,杨逸与她刚走进一家叫雅韵斋的书肆,那姓方的掌柜立即笑脸相迎道:“李居士可有几日没来了,二位贵客快请里面奉茶。”
这座书肆占地很大,左面墙边是巨大的书架,上面整齐地摆满了书籍,右边墙上则是悬挂着字帖书画,下面一个长形柜台上则摆放笔墨纸砚及金石印章等等。这样规模的书肆,店里通常都有专人给客人侍候茶汤。
不过杨逸和清娘不是来喝茶的。清娘欠身还了一礼,轻声问道:“方掌柜,这几日可有好书入库?”
那方掌柜连声赔笑道:“实在抱歉,让李居士失望了,这几日小店并无新到珍本,若有,小人定会派人告知李居士的。”
清娘有些失望,正想告辞,那方掌柜却一拍自己的脑门说道:“李居士恕罪,瞧我这记性,昨夜安定坊的吴员外拿来一幅怀素的《食鱼帖》,放在小店寄卖,从纸张上判断,确是前唐之物,不过,小人未见过怀素真迹,一时不好断定这《食鱼帖》是否怀素真迹,二位贵客若有兴趣,小人这便取来让二位品鉴真假。”
清娘双眸顿时亮了起来,杨逸呵呵一笑说道:“便请掌柜的将这《食鱼帖》取来吧。”
方掌柜很快从内室取出一手卷,在柜台上小心翼翼地打开来,杨逸与清娘上前细看,字帖为白麻纸质,因历经数百年,纸面已经贬黄,整张字帖共八行五十六字。
所书内容为: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羸也。口日怀素藏真白。
清娘双眸亮晶晶的,反复观摹许久,对杨逸轻声说道:“杨大哥,此帖虽为草书,但却没有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之势,字里行间透出的是稳健安雅,平正内蕴之态,是极为难得的珍品,从纸质及书法上判断,应为怀素晚年所书。”
“清娘,你可看准了,这真是怀素的食鱼帖?”
杨逸刚说完,门口突然有人嚷道:“什么!怀素的食鱼帖?掌柜的!掌柜的!快拿来我瞧瞧。”
杨逸回头一看,真是冤家路窄啊,进来的赫然是赵佶和米友仁,而他们身后还跟着一个十岁的公子哥儿,不是赵明诚是谁?
第389章诗可骂人不带脏
赵明诚居然也跟赵佶混到一同去了。
不过想想也便了然,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身居吏部侍郎高位,这种高官显贵家的公子哥儿出没的场所大都相反,而且赵明诚与赵佶年岁相仿,志趣也很接近,能凑到一同便不奇异了。
抛开个人喜恶不论,杨逸也不得不承认,这三人在书画艺术方面的确极具天赋,赵明诚本身的书画虽然不见得非常出色,但在对书画金石字刻方面的品鉴才能,那是遭到历代推崇的。
他们刚刚进店,一听说有怀素真迹,纷纷抢上前来,等看清柜台前的是杨逸和清娘,三人同时显露了惊惶的表情。
赵佶、米友仁与杨逸之间谈不上生死仇敌,但最近在画院小摩擦不断,不是仇人也是冤家了。
赵明诚更不必说,上次杨逸与赵偌玩弄他,此事他有口难言,不敢声张,但心里岂能没有怨忿?
只是如今他们都顾不得和杨逸撸袖子了,怀素真迹的吸引力胜过了彼此的仇怨,最是赵佶,看清是杨逸后立刻转头向那方掌柜哼道:“掌柜的,既有怀素真迹,竟不送到本王府上,还怕本王少你的银子不成?真迹何在?还不快快取来让本王品鉴一番!”
赵佶贵为亲王,虽然大宋的亲王没什么实权,但也不是方掌柜这种人可以得罪的,他连声道歉道:“端王殿下恕罪,这《食鱼帖》昨夜别人刚刚拿到小店寄卖。若是不刚才这两位贵客来找,小人一时也没记起来,而且小人也无法一定这就是怀素真迹,岂敢胡乱送到殿下府上,还望殿下多多体谅。”
“废话少说,《食鱼帖》呢?”
“这……殿下稍侯,这二位客官正在观看……”
怀素是与张旭齐名的草书大家。对喜欢书画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赵佶他们顾不得其他。扑下去就要将那字帖抢去。
杨逸眼疾手快,滴溜溜将那字帖一卷,收到身后。然后说道:“端王殿下,你虽然身份尊贵,但也总得讲个先来后到,收藏书画,雅事也,因之动粗,则俗矣!况且若是怀素真迹,你们这般哄抢,一但有所损坏,岂非憾事?”
米友仁立刻插嘴道:“此帖非你一切。我等要来一观在情在理,你强行霸占,是何道理?”
赵明诚也附和道:“元晖兄言之有理,况且,此帖若真是怀素真迹。落到一些俗人手里,不免辱没的名家手笔。”
这话越说火药味最越浓了,清娘不想起争论,但本人也的确喜欢这幅字帖,一工夫堕入两难之境。赵明诚虽是儿时旧识,但他这么讽刺杨逸。清娘难免有些忧伤,一对秀眉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