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法,‘他们是营州军最宝贵的财富’,基于此,教化司根据都督的建议,决定在军中实行士官制度。所谓士官,即军中骨干,区别于普通军士,又不同于实职军官。战时,当军官失去指挥能力后,由士官接手指挥权,继续带领普通军士作战。平时,军士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士官们可以转达其诉求。

士官制度共分八级,分别与军衔一一对应,八级士官授予培戎校尉军衔,七级士官授予仁勇校尉军衔,以此类推,最高为一级士官,授予昭武校尉军衔。各级士官分别享受该级军衔所应有的待遇,以最高级一级士官为例,其军饷为每月十六贯,相当于营级副职。同时,在军营之中,各级士官可享受本级军衔的军官相同之各项待遇,见本级军官可行平礼!”

姜苗说完后,李诚中总结道:“如果说军官是一支军队的魂魄,士兵是一支军队的血肉,那么老兵就是一支军队的骨头!只有骨头硬了,军队才硬,没有他们,我们的军队就只能是一支打不了硬仗的军队!”

在营州军的第一次士官任命中,以罗源安和秦老根为首的三十七名老兵被任命为不同级别的士官,其中罗源安被任命为四级士官,授予翊麾校尉军衔,秦老根被任命为五级士官,授予宣节校尉军衔,同时根据本人意愿,辞去所担任的具体军职。在作训司都参军使周坎的强烈要求下,作训司下属八名因伤无法重上战场而走上练兵岗位的优秀教官被任命为士官,享受到了相应军衔的各种待遇。

第一卷燕赵多悲歌第四十二章春夏(八)

ps:感谢ligyootan和白雪幽灵的月票。ps:在意兄简直坑爹啊,四更会吐血的,老饭码字很慢,实在是看着更新票只能流口水了。

自五月起,营州都督李诚中开始了自己辖地内的第一次巡视,陪同他巡视地方的是长史冯道。李诚中曾经在白狼山向冯道许愿,尽量帮助他得到营州刺史的任命,本来这一许愿是很有希望达成的,但朝廷重建营州都督府的一纸诏书让冯道的愿望落空。可冯道虽然没有当上刺史,却有了更高的收获,由营州刺史府长史成为了营州都督府长史,官阶正六品。

营州都督府与普通州府和都督府不同的是,他有“都督关外诸军事”之责,虽然级别不高,但其实代行的是盛唐之时“安东大都护府”的职责,冯道的都督府长史权力更甚于普通刺史。尤其是李诚中对他的信赖,让他在营州干得十分惬意。

这种信赖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民事上的全权授予。李诚中平时只抓军事,民政上的事务则尽数托付给他,当然,重要的决策仍然由李诚中拍板,但这种拍板并不武断,更多的时候,各种决策是在两人共同商榷下做出的,如果冯道对李诚中的决策并不赞同,李诚中会陈述自己的道理,如果冯道仍然坚持不接受,那么李诚中宁愿将此事暂时搁置,也不强行推动。冯道曾在长史府议事时多次向官吏们表示,“都督是一个讲道理的上司”,这一点让长史府官吏们深有同感,并且为之折服,因为在这个时代,“讲道理”的武将真不多见。

对冯道的信赖所体现的另一方面则要实际得多,即在财物上的信赖。李诚中和冯道已经逐渐达成了默契,营州所得的一应收入,军事上占一半,“东事会”拿走一成。剩下的四成全部交给冯道,由长史府全权处理。这样的留成比例是天下间首屈一指的,单就卢龙来说,整个卢龙军全年的收入中,至少有八成用于军费开支上。在其他各镇。这项开支甚至高达九成以上。当然,听说西川的王建和淮东的杨行密比较重视民治,但其军事上的开支也应当不低于七成。

营州在光化三年的收入为八十余万贯,当年长史府可支配财物为三十余万贯。到了天复元年。营州更是获得了巨额战争赔偿,仅仅四月底,便从渤海国拿到了价值一百八十万贯的财物,从新罗的北原、松岳获得了三十万贯。按照《松岳新约》的规定,新罗国和熊津州都督府每年分别要向营州上缴三十万贯和十万贯。在已经可以确认下来的收入中,天复元年上半年将获得总计二百五十万贯!而长史府则可以分润其中的一百万贯!

一百万贯是什么概念?可以用一个数字来对比,李诚中穿越过来的光化二年,卢龙军最强盛的时期,全镇十三州上缴节度府的钱粮折价总计为一百三十万贯,其中一百万贯用于军费开支,节度判官刘知温真正能够掌握的只有三十万贯。

单单算一算手中可以使用的钱粮,以冯道为首的长史府官吏们便已经足够感到幸福了。

冯道已经不是第一次巡视地方,这次由他陪同李诚中。并向李诚中详细介绍一应情况,周小郎带领营州军老营护军左都两百名士兵随同保护。

第一站自然是柳城东山,这里有李诚中最为看重的东山铁矿。虽说李诚中最为看重这里,但他是第一次过来,说起来。他也很不好意思。他的这种“不好意思”是穿越人士所特有的,在东山铁矿的管事们眼中,身为都督的李诚中能够亲自前来,已经足以令人惊讶了。别说此刻,放眼大唐立国的两百多年。何曾见过一州都督巡视贱役?

知东山铁事宋瑛率数十名管事将李诚中和冯道一行迎入山中,宋瑛本来打算摆宴接风,却被李诚中拒绝,他直接要求前往矿山一看端倪,倒令宋瑛和众管事们面面相觑,心中忐忑不安,也不知是不是这位都督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冯道好言安慰了宋瑛等人一番,告诉他们,都督就是这种作派,大伙儿才放下心来。

一进山谷,就闻到扑鼻而至的浓重石粉味,随之而来的是嘈杂的“叮叮当当”敲石声。放眼望去,数百、上千人**上身,正在用榔头、锤子敲打铁石,还有更多人挑着箩筐、推着营州独有的鸡公车来来往往,不停运送。

东山铁矿早得了李诚中的授意,对于营州军政上两位最高长官的到来,矿上并没有停工,仍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架势。

李诚中从没去过矿山,包括前世、包括今生,他很好奇于这样的采掘效率,宋瑛向他解释道:“都督所见的,是分石的矿场,真正的采掘在山里,采掘出的大石拉到此处分选,将含铁的石头剥离出来,敲碎,然后送到山外熔炼。”他怕李诚中不懂,补充道:“含铁的石头带有色泽,一望可知。”

继续向山谷内行去,里面豁然出现好大一片光秃秃的石山,更多的苦力正在上下翻飞着榔头,挖掘着暴露出来的石头。更远处还有一些苦力正在山壁上的巨石下堆积木柴,只听有人喊了一声“燃火”,几支火把扔进了木柴堆中,片刻之后便燃起熊熊火焰。

宋瑛解释:“这是在烧山,等这堆柴火烧完,会把巨石烧烫,再用凉水浇上去,反复数日之后,这一片山岩便松动了,很容易采掘。”

李诚中明白了,这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古人的智慧无处不在。

如今东山有多少苦役?对于李诚中的这个问题,宋瑛回答得很详细:“正月之前,东山共有苦役八百余人,采掘有两百人,分石有四百人,还有两百人在山外的溶铁场。今年都督东征大胜,长史府划转了两千余流民和罪民,如今已经有了三千人,每日可产铁四千斤。”李诚中心里暗暗算了一下,这样的产量也就是月产十二万斤。每年一百四十余万斤,如今营州实行的是新的度量衡,近似于后世,换算下来,年产铁一千多吨。看着宋瑛一脸自得的模样。李诚中不由鄙视了一把。真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农意识啊!

从山中出来,绕到熔铁场,这里的气味更加难闻。宋瑛早准备了数十块湿布,分给李诚中和冯道等人。众人用湿布捂着鼻子,沿谷道进入。

一进溶铁场,李诚中就被深深的震撼了!

熔铁场建在一侧山壁之畔,十架圆柱状的大炉子立在当地,每架炉子都有三、四人那么高。炉下数十人辛苦的忙碌着。轮班往炉口鼓风,或是搬运着成框的铁石和其他材料。震天的号子响彻山谷。炉子一侧开有烟口,浓烟从烟口滚滚而出,向上空攀升。好一副大工业的景象!

“高炉?!”李诚中有些目瞪口呆,一刹那间,仿佛有种置身后世大钢铁厂的感觉,只不过这里没有巨大的厂房,没有原料传送带,一切都在露天之下。他穿越前在部队服役时。部队曾经组织过很多次军民共建活动,其中一次便是到附近的邯郸某钢铁厂参观,眼前似曾相识的场景令他一度有些失神。当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古人的智慧再次令李诚中为之折服、倾倒。

宋瑛一副技术官僚的作派。兀自滔滔不绝讲解着:“高炉?都督,此为竖炉……嗯,高炉之称也不为谬,确实很高……这些炉子是由岩砖和黄泥搭建而成。可以耐火……从上坠入铁石、木炭、石灰等物,从下方鼓风。材料的配比也有讲究……”

冯道打断道:“不用说这些,你就告诉都督每炉可产多少铁就是了。”

宋瑛顿了顿,挠了挠头,道:“长史莫怪,瑛确实有些饶舌了……每炉每日可产铁五百斤,平日只开八架,壬、癸两字炉为备用,所以,月产……”

冯道和宋瑛都认为跟李诚中将具体的炼铁方式没有必要,但李诚中却敏锐的抓住了其中的关键,他插口道:“等等,宋知事,你刚才说,加木炭?”

宋瑛一愣,道:“是,与普通木柴相比,木炭的炉温更高一些。”

李诚中印象里,参观钢铁厂的时候,技术师父曾经讲解过,应当添加焦炭。用焦炭替代木炭是炼铁工艺的巨大进步,不仅温度更高,而且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还原作用,使得高炉炼铁直接成为可能。当然,具体“还原”什么,怎么就算得上“巨大进步”,李诚中对此没有概念,当年的技术师傅对他们这些当兵的也没有多做解释——解释了估计也没人听得懂,但他此刻却可以提出来,指出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具体问题由技术人员来解决。当下便道:“可以用焦炭取代木炭。”

“焦炭?”

“唔,用煤……用黑石炼制而成,类似于木炭的炼制原理。应当是密闭条件下加热黑石,获得一种类似于木炭的东西。”

“黑石啊?前人曾用黑石直接替代木炭,但出来的铁不堪使用。”宋瑛道。

“那是因为其中‘硫’的成分太高,这一点可以用加大石灰的配比来解决。具体怎么做,你们可以试试,用黑石比照木炭的制法炼制焦炭,以焦炭替代木炭,这是其一。其二,加高加大炉子,可以铸造更高一倍、甚至两倍的高炉来炼铁,这样可以加大产量。其三,送入风道也要加入,你们目前送入的是冷风,可以加长通风道,让风吹入高炉之前成为热风。其四,风箱太小,以人力鼓风效能很低,建议你们引水流过来,类似于种田灌水的水车,以水力输送风力,具体是这样的……”

李诚中搜肠刮肚般将模糊的记忆和认知全部倾倒出来,他讲述的都是原理,具体操作方法还需要宋瑛等人自行琢磨,但就算是这样模糊而粗略的原理,也让宋瑛等铁山的负责官员们眼前一亮,连忙用笔记录下来。

“这样的高炉需要多长时间建成?”李诚中讲述完后问道。

宋瑛仔细想了想,道:“三个月内可以建成一座,建造都督所说的高炉并不难,难的是焦炭的炼制方法,这个还需要琢磨,另外都督所说以水力灌风,这一点也不难,但是需要人力,最近的溪流离此还有五里地……”

冯道在一旁问:“都督所说之法得用否?”

宋瑛叹道:“都督大才,某终于知道什么是‘生而知之’了。此法若是得行,产量必定大增!”

冯道当即拍板:“长史府十日内征募一千人给你,今年的东山铁矿预计财费支出增加十万贯!专用于建造都督所说的高炉。但有个条件,半年内出第一炉铁,你可敢应下?”

宋瑛咬了咬牙,道:“八个月,给某八个月时间,某便应允下来。”

李诚中问:“附近可有黑石?”

宋瑛道:“和龙山下便有,当地住户均以黑石替代木柴。”

李诚中点头:“给你一年时间!注意重新调配矿石、焦炭和石灰的配比。”

宋瑛大喜:“有一年时间,说什么也得做成,做不成便撤了某的差遣罢!”

想象着眼前一副高炉吞吐、铁水不绝的大工业化场景,李诚中心中生起一股豪迈之情。这个东西是他原先不敢想象的,但是更令他不敢想象的是古人的智慧,没想到在这个时代,中国人便已经拥有了类似于后世高炉炼铁的技术基础,甚至离后世只差几步之遥。只需要解决了关键的几个技术节点,高炉炼铁这一大跃进式的生产方式即将出现,钢铁工业的基础就会建立,这是怎样的壮丽景象啊?若是没有后世几次游牧民族对中原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嗯,尤其是野猪皮造成的数百年技术发展停顿时期,中国早就先于世界进入了工业化了。

有了可以预计的炼铁业基础,李诚中忽然想起火药来,这个东西此刻其实已经存在,他也早就命人去寻找懂得配比火药的道士了,却始终没人回复,于是问冯道:“我以前说过,找几个懂得配制火药的道士,如今怎样了?”

第一卷燕赵多悲歌第四十三章春夏(九)

ps:感谢羿风兄的月票,第二更送上。

冯道其实已经找到了道士,但他内心深处是不愿李诚中“沉迷”于炼丹的,他以为李诚中想要求长生:“都督,道士就在柳城,但某还是要劝一劝都督,道家方术不可用!”

李诚中笑道:“可道,我早就反复说过,我不是要求什么长生。道士会配制一种药,那种药能燃烧,爆炸……爆炸听不懂?就是‘嘭’的一声,什么都碎了……好吧,刚才你也注意到了,采掘铁石的时候效率很低的,如果用了这种药,一点燃,就能让整块铁石都碎裂开来,采掘的速度会提高很多倍!”

冯道疑惑道:“那种火药某知道,不就是爆竹里的东西么?噼噼啪啪的,也就是听个热闹而已。”

李诚中摇头:“需要改进,改进之后便不一样了。可道,等这次巡视完后,你将道士送来,我要和他们好好谈谈。”

冯道无奈,点头道:“好吧,都督回去后,某便唤道士来见。但是,都督切莫沉迷……”

“可道,你越来越啰嗦了,我知道了……”

东山的视察让李诚中雀跃不已,他看到了营州的未来,看到了工业化的未来——当然,此时就提什么大工业化确实有些超前了,但这一番场景仍然令他久久不能忘怀。心情很好的李诚中从东山离开,向燕郡行进。

从柳城向东、直达燕郡的道路已经在这个春天初显端倪。这是营州长史府和平州刺史府达成的协议——由营州出钱,平州出人,共同修筑的官道。官道可供两驾马车并行,如果是军队的话,可单向并排行进十人。整条路面都以石辗滚过,压得十分夯实,行走在上面,感觉非常平整。官道修筑之前,柳城到燕郡步行需要两天,修成之后。三天便可往返一次,若是快马,当天就能到达。

走到后半段的时候,道路上看见了仍然在做第二次平整的施工队伍,数百人正在十多名工头的指挥下。往部分低洼的路面重新铺垫碎石。

李诚中命人将工头招来问话。那工头何曾见过李诚中这样的高官,嗫嗫嚅嚅不知该如何作答,在李诚中的一再安慰之下,才勉强静下神来。老老实实道:“回都督的话,某手下管的是三百多人,正在平复路面,每日进度约为百步,预计再有两个月。便可彻底将至燕郡的路面平整完毕……”

“怎么才有三百多人?”李诚中有些诧异。

“都督,可不止,这条路修筑之时,俺们平州一共来了两千多人,老朽干的是尾活,其他人都在起筑燕郡至怀远军城的官道,那边人多,是刘主簿带领着干的,已经干了一月。”

冯道在一旁道:“自榆关起始。到如今的燕郡,这三百里路可着实不易,咱们府库中为此已经耗费了五万贯,都督的意思还要修筑燕郡至怀远,燕郡至锦县的路。预计还需支出十万贯,对府库的压力很大。”

李诚中想了想,道:“不止,下一步还需要修筑怀远至扶余。怀远至辽城,辽城至建安。辽城至西京等等官道。”

冯道一惊:“如此,恐怕耗靡太过了。”

李诚中道:“不计一切代价,必须筑好!官道的意义,可道老弟也是知道的,过去为何东北各族此起彼伏的反叛?与交通不便有很大关系!对于咱们营州来说,道路延伸之处,才是真正能够治理之所,对于行商的意义姑且不论,有了官道,咱们的大军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我们需要到达的地方。尤其是燕郡至怀远、怀远至扶余的通道,应当作为第一紧急的事务来处理。以目前的进度而言,仍然不够,我需要继续投入人力,同时开工怀远至扶余的官道。”

随着营州在扶余设置的观察判事房传来的各种消息,契丹内部的权力倾轧已经越来越严重,身为营州都督,李诚中有责任、有义务干涉契丹的内部事务,这种紧迫感也越来越强烈,他需要这么一条道路,可以让越来越依靠后勤的营州军迅速到达指定战场。

可是长史府的力量毕竟有限,单单是目前的筑路主力,就是依靠平州来完成的,想要达成李诚中制定的目标确实很困难,对此,李诚中的解决之道就是外包。

“将筑路任务外包出去?可是……谁愿意干呢?都督所说外包又是什么意思?”冯道疑惑的问。

“所谓外包,有两种模式,咱们可以召集营州、平州、蓟州、幽州的商人,在柳城开一次大会,将各个路段分包出去,由商人们组织人力修筑官道。嗯,甚至可以召集渤海的商人,那边的豪门大户有钱得很……外包的两种模式为,其一,由长史府给钱,比如怀远军城至扶余城的路段,长史府定出一笔筑路费,可以是五万贯,甚至可以是十万贯,由行商来承接,完成之后,咱们查看,符合标准,便付清款项。其二,长史府不给钱,给的是使用年限,行商筑路完成之后,可以收取过往商客的费用,每过一人或一车,收取一定费用,连续收十五年,十五年之后官道收归长史府。”

“收费?”冯道明显对这种方法不甚理解:“这也能收费?”

“不错,这叫过路费,想要快一些到达,就必须走官道,既然要走官道,就要付费,否则,对不起,请不要从这条官道上行走!”

冯道还在默默思索这条极富创意的方法,李诚中已经下令了:“现在就让长史府向各州发布通告,下月初九,在柳城召开行商大会,营州有一个极好的赚钱机会,让他们都来参详!”

当一名文吏将冯道草拟的通告带回柳城之时,众人已经来到了燕郡,县令完失明带领城中大小官吏出城迎接。完失明是原契丹品部大长老,但这位大长老却没有胡人那种野蛮粗率的作风,相反,他受汉人文化影响很深,一举一动都在刻意模仿那股子让李诚中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酸儒味。

燕郡是营州生产规划中的皮毛基地,但李诚中来燕郡的目的并非视察甲胄和衣料的生产,他的目的是为了看看这里出现的书院。

卢龙军去年的惨败除了丧失大量地盘之外。还导致了一种反常的人丁流动,许多卢龙控制下的南方大族纷纷出关,奔营州而来,在柳城和燕郡等地避居,与前年的人丁流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大族家学渊博。文化程度较高。深得完失明的看重。为了彰显自己的风雅,同时也因为自己的喜好,完失明充分和这些大族交往,并且积极鼓励他们在燕郡设立书院。于是燕郡建成了三家比较有规模的院、雅山院。

李诚中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身在渤海,他当即对完失明的行为予以了极大赞扬,并提出了书院的办学之道。李诚中提出的办学之道包含两点:兼收并蓄、高低搭配。

所谓兼收并蓄,即授课内容包含百家之长,不仅含儒学。而且包括术道,将术道列为与儒学并重的课程。这个时代还没有后世将儒学推崇到至高境地的地步,同时儒学中也没有排斥他物的学术霸论,所以这样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弹。术道包含许多内容,比如法、比如数、比如农、比如工,甚至还有简单的行商知识。

所谓高低搭配,即将三所书院分成两个等次,白坡院为初级院为高级院学习期为三年,毕业之后要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升入高级书院继续就读三年,高级书院考试合格后准予毕业,毕业生与营州暂时推行的公务员考试通行。合格者吸纳入官府为官吏。

参加初级书院学习者,官府提供食宿,每三月一考,合格者可以继续就读。当然。想要进入初级书院就读者也需要一道面试,合格者才能进入。而参加高级书院者。除食宿减免外,可以领取每月两百文的补贴,同样三月一考,合格者可以继续就读。为此,燕郡官府每年需要投入五千贯予以维持,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对于李诚中而言,这样的开支是必须的。他还打算在柳城、锦县、辽城和建安同时推行这样的书院制度,一应费用从府库中列支。

两家初级书院各自招收了两、三百人,高级书院也有数十人就读。李诚中在三家书院进行了详细考察,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善意见。其实这样的书院制度类似于大唐早就实行的官学制——国子监,但不同的是,李诚中将这种包食宿、包出路、包分配的官学设置到了县上,也就是从基础开始,将教育平民化。

在长史府的官学规划中,凡各县高级书院毕业的学子,可以担任从九品至正八品四个级别的官吏,从七品以上官吏,则必须出自即将设立的营州最高学府——营州书院,学制是一年。

按照新的营州学制,学子必须经历初级院各三年的学习,经过考试合格后就可以授予公务员待遇,没有机会进入书院就读者,也可以参加各县举办的公务员考试来获得这一待遇,从而出任从九品至正八品的官职。想要进一步升迁者,必须报名参加营州书院的招生考试,合格者才可进入营州院中学习一年。有了营州书院就读的履历,便可获得下一步的提升。

李诚中的计划是于天复元年底,在柳城、燕郡、锦县、辽城、建安等五县各建立两所初级书院、一所高级书院,柳城还将建立一所营州书院,以三个等次的学院制相搭配,形成一定规模的普及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和附加的公务员考试,组建营州的新科举体系。

“我和冯长史已经议过了,准备在长史府下设立文教科,你准备准备吧,调回柳城,任文教科从事,官阶正七品。”李诚中向完失明道。

第一卷燕赵多悲歌第四十四章春夏(十)

ps:感谢皇兄、党寒兄的打赏,感谢tt兄、龙。;!空兄和ligyootan兄的月票鼓励。

另:在意兄,昨天催更的四章是完成不了啦,对不住。四月份来,老饭真心码字辛苦,白天上班偷着码,晚上还要继续码,查阅资料,整理思路,实在累得慌。尤其是这种历史文,老饭很想严谨再严谨一些,不敢随意拿字数来糊弄兄弟们。容老饭今天休息一下,明天三更回馈。

李诚中巡视地方的第三站位于怀远军城,这里现在是怀约虞候联席本部所在地,同时也是怀约联军驻地。怀约联军由契丹、渤海、熊津州三方面构成,说白了,其实就是营州军的附庸仆从军,其组建思路和方式都类似于后世的“北约”,所不同的是,怀约联军最高指挥——都虞候始终由营州军方面任命,对于联军的掌控权,营州方面力度更强。

作训司已经在怀远军城建立起了新兵训练大营,如今各方面新兵的训练都在如火如荼之中,一应训练科目也完全与营州军新兵相同,队列训练、厮杀训练、战术训练、纪律培养、荣誉养成等等应有尽有。

营州都督府对军队的训练要求其实远远不是新兵训练三个月那么简单,三个月只是基础训练,让新兵们初步成军而已。作训司的训练计划是从新兵训练开始,贯穿于整个成军过程中的,经过三个月的初步训练,成军后的训练科目仍然会深入进行,各营头的副指挥直辖于作训司,按照作训司的训练大纲来辅助主官进行下一步训练。

当然,怀约联军的训练大纲与营州军不同,作训司没有那么多精力将细致繁琐的新兵训练法在他们身上逐一复制,他们的训练科目更偏重于战阵部署和纪律养成,对于队列、识字、荣誉等等方面的训练很少,尤其是对基层军官。作训司既没有将他们招到白狼山培训,也没有专门的训练,联军的基层指挥能力仍然属于一片空白。可就算如此,这样的训练在这个时代也已经很是不同了,士兵们仍然累的叫苦不迭。

李诚中在训练营中仍然很好的扮演了他那套“亲民”的做派。与普通士兵们谈谈心、握握手、捶捶兄、搂搂肩。问问家长里短,偶尔爆两句粗口,将这些普通士兵逗弄得血脉喷张,人人恨不得为大唐都督效死!渤海士兵大多数都懂唐言。听得明白李诚中的话,可就算是不懂李诚中话语的契丹士兵和新罗(现在的熊津州)士兵,面对这位和颜悦色的都督,也是发自内心的崇拜了起来。

李诚中在怀约联军新兵训练营发表了一次即兴演讲,将联军士兵们也归诸到了大唐的军队序列之中。在士兵们震天的“效死”声中离开了怀远军城,进入辽东的辽城和建安巡视。

辽东南部是营州规划里的粮食生产基地,这里的土地异常肥沃,在这个风调雨顺的东亚第三温暖期里,粮食产量非常高。吴中佐和程奢奉命担任县令已经快一个月了,当李诚中达到这里时,他们正在努力完成两件事,一是修葺城中破旧的民宅,二是组织人力将荒芜的耕地重新犁开。洒下种子,争取在春耕之末能够完成开垦十万亩的任务。

这个任务相当繁重,如今看来,最多只能完成五成,即五万亩。李诚中和冯道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将两位县令的任务目标削减了一半,让二人大大松了一口气。好在目前营州并无缺粮之虞,不够的粮食还可以从平州购进,就算平州买来的还不够。还可以用牛羊肉来充抵,更何况如今渤海已在李诚中的掌控之中。从那边调粮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李诚中愈发体会到了征服渤海国的好处,也愈发对后世原有历史中契丹占领渤海国后,整个部族实力急剧上升有了切身的体会。

自建安滨海处的一个渔港登船,李诚中等人沿海路返回,经五天的航行,由大凌河入海口进入内陆,顺流而上,直抵锦县。

锦县县令是刘审交,他在柳城迎接完李诚中后,已经返回了锦县,此刻又在锦县迎候李诚中。在刘审交的打理下,锦县的城墙已经初步完成,城内开始了民居和官衙的修建,预计可以容纳两万人。除了修建县城之外,刘审交的主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