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们的月票。
天佑二年六月底,幽州城各门各坊一夜之间贴出了数百张告示,在这份由军事参谋总署和判官署联合签押的告示中,百姓们第一次详细了解到如今的天下形势。
告示以近乎白话的形式,将黄巢起兵之后藩镇割据的原因和现状做了详尽的分析,重点描述了宣武势力崛起的前因后果,将天下动荡的根源与朱全忠的野心直接挂钩。告示中还把宣武挟持天子,主导东都会盟,将矛头对准河北,汇集诸侯联军侵伐河北的经过一一阐述,号召河北百姓奋起抗争,在燕王的旗帜下保卫家园。
这份充斥着煽动和蛊惑言辞的告示饱含激情,一经张贴,立刻引起全城轰动,
任都头坐在自家堂上,望着跪在地上的三郎任遂焕,心中百感交集,任氏坐在任都头旁边,不停抹着眼泪。
“请大人恩准!”任遂焕再次将头重重磕了下去。
“三郎,你大兄和二兄都上了战场,家中只剩你在,若是连你也走了,家里可怎么办啊!三郎,别去了,好么?”任氏已经泣不成声了。
“母亲,燕王已下军令,凡十八至二十五岁,须于三日内向官府报到,儿子今年已经十八了……”
“三郎,任家一家三位子弟,两个都从了军,只留一个养老送终,这点念头,燕王会不答允么?去年殿下来咱们家看望你父,曾说要好生照应咱们任家,回头让你父去向殿下求情。想来殿下必然会首肯的。”任氏苦口婆心的劝道。
任遂焕摇头:“兄长们是兄长们,三郎是三郎,兄长们上阵厮杀,三郎也不愿落于人后。再者,儿子自幼受大人教养,习的都是战阵杀伐之道,若是不能从军,真不知该做些什么!母亲,刘七和周二他们都已经和儿子约定,大伙儿今日一道去官府应备。母亲若是阻止,儿子就会被人耻笑的!今番河北危难,正是吾辈男儿奋起之时,伙伴们都言道,燕王旌旗所指,即是吾辈之所向,虽百死而不回!”
任都头终于动容,忍不住喝彩:“说得好!”
任遂焕惊喜抬头,望向自己父亲:“大人。这么说,大人恩准了?”
任都头叹了口气,点头道:“去吧,咱们老任家以武传世。若不从军,难道真去当什么商贾么?可惜某身子骨不行了,否则今日也要去殿下跟前讨个差事……三郎,既然要去。就努力杀敌,上不愧对祖宗,下不愧对你这十年来的勤学苦练。好生厮杀出个名堂,为父也好在殿下面前为你求个前程!”
任遂焕大喜,郑重的给二老磕了三记响头,将脚旁的包袱挎在肩上,一跃而起,头也不回的向门外行去。行至门前,从老家人手上接过长枪,犹豫片刻,低声叮嘱道:“任伯,家中大人就拜托任伯了!”
老家人哈哈一笑:“三郎放心就是,只管去,家中一切都有某来料理就是。”
门外两颗脑袋探了出来:“三郎,可以了么?”
任遂焕嘿然道:“如何不可以?刘七、周二,走着!”
三个年轻子弟兴高采烈的各携兵刃,沿巷道而出,欢呼雀跃着从坊内奔至大街上。街道上更是热闹,不时看到有青壮辞别家人,或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向南门外行去。
几个人、十数人、数十人、上百人,年轻的幽州子弟汇聚成洪流,谈笑着、打闹着,从南门而出,向新兵训练大营而去。
大营外人山人海,喧闹已极。任遂焕和刘七、周二相互挽着胳膊,从人群中挤到征募报名点。这里早已经了十多处长龙,都在排队等待报名。
排到任遂焕三人时,那征募处军官攥着笔管,将三人的名姓、户籍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发给一个小木牌:“步卒六营,入营报到!”
三人绕过征募报名点,持木牌进入大营,有军官在营门口点验,迅速看了一眼三人的小木牌,牌子上刻着“步卒六营”的字样,于是向斜后方一指:“东边行到头向左,老槐树下。”
于是三个人顺着指点找到了那株老槐树,树下聚集着几个军官,还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前来应募的青壮。有军官迎了过来,招呼他们加入青壮群中,等凑齐了五十人,便带着往更里面行去,边走边道:“你们以后就是暂编步卒三团六营乙都左队的士兵了,某是你们的队官,姓张,以后可以叫某张队官……”
任遂焕充满新奇的望着军营,左看右看,忽然不小心踩了前面一人的脚跟,那人转回来看了他一眼,任遂焕忙道:“兄弟,对不住了,某非故意。”那人咧嘴一笑:“好说,好说,某姓江,家中行九,兄弟怎生称呼?”
……
幽州以北,居庸关外,怀戎、妫川、怀远、广边、镇远、燕乐、北口等处,正是山后子弟的发源地。百多年来,汉人和关外胡族于此处交衍繁息,共同生活,恶劣的山地及草原生活环境,令山后子弟形成了彪悍好斗的性格,历来就是老卢龙军的优秀兵源。
当燕王府军事动员令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有着浓重从军习性的山后子弟纷纷应募,数千名青壮从山中走来、从草原入关,加入到幽州新兵训练大营。
李诚中发家的营州和平州,历来就是整个河北最拥戴他的地区,动员令一出,三天之内,上万名年轻的适龄子弟便在父老乡亲的支持下踊跃从军,前往官府应募,然后被送到柳城、怀远新兵大营进行整编。
当然,军事动员令并不是人人都心甘情愿响应的,在河北南部,除了军事传统深厚的魏博等地,其余各州的青壮应募并不积极。赵州、冀州、深州、莫州、贝州等地,应者寥寥。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河北平稳的生活刚刚维持了三年,谁也不太乐意再次投入生死难料的战场,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好好的经营自己的生活,比什么都强。
但法令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强制性,对于百姓而言,这是谁都躲避不过去的事情。基于对人口和土地普查的制度化,各州县官府手中已经掌握了详细的户籍情况,哪家有几口男丁,男丁中有多少适龄青壮,数字都在册上列得清清楚楚。更何况每年农闲时,作训司和官府还定期组织青壮训练,官府对于各户青壮的了解,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如果不参加应募的话,代价将是极为惨重的。
罚没财产、收回土地,单是这一条,就足以令一户人家失去活下去的希望,更何况其后还有抓捕受审、发为官奴等等强制手段。想要跑?首先需要考虑,没有官府发出的路引,拖家带口能否穿越各州郡?好吧,就算到了河北边境,怎么通过黄河?怎么通过太行关陉?退一万步讲,你真的离开了河北,那也沦落为流民了,这样的逃避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南部各州虽然应者寥寥,但最终在限令期内,仍然没有几户敢于违抗的,只不过魏州新兵大营、河间新兵大营上空一片愁云惨淡,哭泣声不绝于耳,与幽州、柳城、怀远三处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内河北诸州的整编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除了新兵入营、制定队官、都头和营指挥以外,还要进行为期十天的简单操练,当然,这些工作已经有数年的经验积累,所以进行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
真正的重点还在于军甲和兵刃的配备。虽说许多新兵都自行携带了军甲和兵刃,但这些东西五花八门,不适用于燕军的战阵体系,所以发放制式军械是必须的。光是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河北施行了三年兵役训练的好处了。囤放于各地官府、平时用来训练青壮的刀枪盾箭被连夜拉到五大训练营,然后各营、各都统一领取,边训练边发放,十日之内,第一期三万军卒便全员配齐了装备,那些自带兵刃甲胄的新兵,等于拥有了两件以上军械,装备豪华的程度,直追九大野战主力。
不过后勤司及官府库存的军械也只能够满足十万人之需,也就是说,当十万新兵整编结束后,从八月下旬开始,就没有制式军械可以配备了。为此,后勤司发出海量订单,向幽州、营州、平州、魏州等军工生产能力较强的州郡追加生产计划,各大作坊、矿山紧急生产,用于满足新兵所需。
后勤司在巨鹿、内黄设立的军事仓廪开始以边运输边扩容的方式疯狂囤积物资,粮食、大型军械、大车、草料、布帛、帐篷、绳索、木料……堆积如山,几乎将各州县的官府库存一扫而空。
为了表彰对囤积辎重有突出贡献的河北豪门和商贾,李诚中特别颁发了十二枚金星勋章,分别授予五品散阶勋位,也就是说,获得勋章的豪门和商贾,可以挑选一名子弟接受勋位,成为一名散阶官员。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枚勋章被送到了袁象先和蒋玄晖处,用以表彰他们对河北的贡献——二人在五月至七月间,使出浑身解数,再次向河北秘密售卖了六十万石粮食。李诚中在亲笔信中向他们允诺,如果上党大战能够胜利,将保证袁氏和蒋氏的富贵和地位不因为任何变故而有所改变。
第九十二章决战上党(七)
()Ps:感谢eagle周兄、九雷正天兄打赏,感谢云卷云舒的月票,还要谢谢总赞榜前三位的康托尔、我是大穷鬼、老马的天空,以及上个月推荐票前三的zzhh、无聊时候瞧瞧、红烧老头鱼。谢谢大家了。
作为重点推动军事动员令的衙门,营州都督府的压力很大。关内诸州预计七月份整编的两期新兵共计六万人,与军事参谋总署要求的十万人差距不小。所差的四万人从哪里来,这就需要营州都督府来努力了。
连续三天的不停cāo劳,将周知裕的双眼熬得通红,他又再次从头到尾认真检查了一遍刚刚拟就好的公文,终于落笔签名。都督府正堂上已经排放了数张桌案,十多名幕僚和刀笔吏早就等待多时,周知裕的签名落上去之后,立刻有人上去接过公文,当场诵读,众人提起笔来,刷刷誊录。
周知裕全身仰靠在椅背上,一边揉着额头,一边还在思索着这份公文中是否还有疏漏之处。过不多时,堂上幕僚和刀笔吏几乎同时停笔,十多份公文被收拾整理起来,由专人校阅一遍,然后加盖都督府印章。
幕僚和刀笔吏们毫不停歇,裁剪出新的纸页,埋头扑入公文的继续誊录中。
加盖印章的公文从正堂传出,登记在册之后,又送到门外秘书房,卷上木轴裱好,交给一名骑兵,骑兵背到身后,立刻上马,抖开缰绳疾奔而出。紧接着,下一名骑兵上前,重复着上一名骑兵的行为。一名又一名骑兵就这样冲出了柳城,撒向广袤的草原。
饶乐山下,新矗立起来的饶乐城,可汗痕德堇正在可汗殿中聆听国师善能讲经,飞驰而来的信使打断了可汗的盛**事。痕德堇眉头皱了皱。将公文转交给法事上的一众贵人们观瞧,然后道:“诸位都看了,周都督下达威信可汗的军令,要从各部征兵,待法事之后,诸位且回转本部。言明此事。”
善能接过公文看了一遍,插口道:“此为军国大事,威信可汗的军令不可耽搁……可汗,法事就此暂止吧!”
痕德堇无奈叹了口气:“也好,诸位这就回去吧,速速办理。耽误不得!”
贵族们纷纷应“是”,向痕德堇和善能叩拜之后,离开了可汗殿。
新城,夷里堇所居的军府之中,辖底将公文交给都督府驻夷里堇军府的参军,挥挥手让他速去cāo办,自己仍旧端坐在榻上。欣赏着刚刚从柳城请来的歌舞。
扶余城,大于越府,滑哥兄弟正在向王胖子诉苦,营州都督府发文中声称,要征用羊十万只、牛两千头、马五千匹,让大于越府一个月内凑齐,送到关内,这令滑哥兄弟感觉非常肉疼。但王胖子不为所动,掰着指头细数了各部族的存羊、存马数,然后告诉滑哥兄弟。周都督的军令是有根据的,是切实可行的,是不能推诿的!
相比契丹贵族们对军事动员令的漠不关心,各部族底层牧民们对此的热情却要高涨得多,当征兵令传遍草原之后。牧民们便立刻兴高采烈的骑上战马,拿起刀枪,背上弓矢,前往饶乐城、扶余城和新城聚集。
威信可汗不仅是草原上最为勇猛的武士、将军,同时更是草原各族苦难百姓的拯救者,他给草原带来了富饶,给北地带来了和平,给牧民们送来了粮食和布帛,让年幼的孩子吃上雪白的盐。如今威信可汗要去拯救中原同样受苦受难的百姓,要将和平带到万里之外,这样的雄心壮志,如何不教人神往?
如今征兵令来了,可以去亲眼见一见威信可汗的容颜,去亲吻威信可汗尊贵的脚跟,在威信可汗的旗帜下作战,如何不让人激动?年轻的勇士们盼望这一刻太久太久了!
他们很不耐烦的辞别了父母长辈的叮嘱,带着成为威信可汗最亲信卫士的梦想,离开了所居的帐篷,一群一群的向着南方而去。开玩笑,父母长辈已经老了,什么多抢一些铁具、多带一些布帛、多弄两车盐?这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汉人教官早就说过,只要为威信可汗勇猛的战斗,只要立下功勋,所有的一切,威信可汗都会赐予!
库莫奚、室韦、吐谷浑、靺鞨、铁力等等草原上的各部各族,年轻的战士们汇聚成了一条洪流,从新城、怀远、扶余、饶乐等各个方向,向榆关而去,他们要去见识中原的繁华,要去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厮杀。
动员令发至渤海,监国大封裔立刻召集五军联席会议。光化三年冬,李诚中征渤海,当时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规范的近代宪法《渤海新约》,新约将渤海的军政权力进行了划分,非常明确的将军事权力直接拿走。新约规定,渤海常备驻军为两军十卫,由大氏、高氏、乌氏、杨氏、李氏统领,当大唐需要的时候,渤海军有为大唐效力的义务。
渤海崇唐,又在李诚中的征服下,崇唐之情愈发浓厚。对于渤海人来说,能够为大唐征战,不仅是法定的义务,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如果你一不留神立下功勋,获得了大唐的正式授官,那么恭喜你,你在渤海的家人将会立刻成为受人仰视的存在,你将从此生活在光环和富贵之中。君不见,怀约联军三千渤海将士,牵动了多少渤海女娘的殷殷芳心!
因此,五军联席会议一经召开,就立刻引来一片争吵。争吵的不是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谁家出多少兵的问题。
营州都督兼怀约虞侯联席本部都虞侯周知裕的动员令中,要求渤海出兵两万人入关参战,但渤海五军十二卫,共计七万余人,这两万名额怎么分配,就成了争吵的导火索。
在怀约联军编制中,西京高氏、中京乌氏和南京杨氏都各有一千人,上述三氏在为李诚中作战的同时,族中子弟也各有多人获得了大唐的官爵,这让其他人嫉妒得眼珠子都红了。
高尧义首先振臂高呼:“某家这次愿出一万兵,为燕王殿下作战!”
大相裴頲问:“你家兵都去了中原,西京留谁镇守?”
高尧义慨然道:“某家有为大唐一统而效死之心,愿舍小家而顾大家……”
话未说完,立刻遭到金吾卫大将军李元广的白眼:“拉倒吧!高将军你真是大言不惭,某家李氏上次就没捞到为燕王效力的机会,你都把兵额抢光了,我们吃什么?”
千牛卫大将军杨玄恩诚心劝解高尧义:“高将军,为人不可太贪,咱们都已经在大唐为子弟们捞了不少好处,也该分润一些给别人了。这样吧,你们高氏,我们杨氏,还有乌氏,这次就不要抢得太多了,一家出兵五千,点到即止……”
监门卫大将军乌彦青立刻出言赞同,高尧义则一脸惭sè:“还是杨将军声明大义啊,高某惭愧……”
五氏之中只有大氏和李氏没有参加怀约联军,闻听此言立刻大怒。李元广几乎气得吐血,监国大封裔则面沉似水,也不顾自己东娄郡王的形象,当庭指着杨玄恩就骂开了。
大相裴頲在殿上和着稀泥,忙着左右安慰各家,最后仍是无法,只得建议道:“燕王这是要一统大唐啊,如此盛事,渤海只出兵两万,是不是太过寒酸了些?莫如由某亲笔书信,向周都督恳求,将兵额扩大一些,诸位也好利益均沾?”
大封裔等人停止了争骂,齐声赞同:“就依大相所言!”
经过裴頲的诚心努力,最终,营州都督府批准了渤海的出兵方略,允许渤海动员三万人入关。整个七月间,五京之中气氛热烈,便如过节一般,三万渤海军士昂首挺胸,向关内进发。
当渤海国忙着向关内派兵的同时,半岛上的熊津州和新罗国也在抽调士卒。熊津州都督甄萱亲自从柳城赶回熊津,聚集了五千军士,以舟船横渡大海,驶向新港天津,他们是第一批进入关内的援兵。
七月底,新罗王金嶢终于将新罗军主力——花郎道兵集结完毕,在王京召开的誓师大会上,新罗王面对一万多松松垮垮的花郎道兵宣讲了一番激情四溢的话语。他说,关内的大唐已经四分五裂了一百多年,百姓困苦,民不聊生。作为华夏礼仪的起源之地,新罗百姓在自己生活幸福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那些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同胞。大唐已经向新罗发出了救援的请求,我们新罗人要发扬崇高的风格,帮助和拯救那些苦难的百姓。在这里,我身为一名君王,向你们发出命令,以无上的武勇前去战斗,将新罗的荣光遍洒于天下!
天佑二年七月,盛夏。
河北大地上一条条长龙由东而下、自南而北,汇聚于邯郸周围。在邯郸稍作休整后,便从滏口陉出河东,进入上党。整个七月间,军事参谋总署和判官署联合组织,动员兵力超过两百个营,将上党燕军的总数一举扩大到二十万之众,初步具备了与诸侯联军正面争锋的实力。
从八月开始,更多的团营在向邯郸集中,他们将作为后备兵力,逐次进入上党,为大军的战损给予源源不断的补充。
第九十三章决战上党(八)
()ps:
感谢铁人兄打赏;感谢denzi、书友1022、大头风的月票。
天佑二年七月,高平战场的作战双方正在努力调整着兵力配属、拼命囤积着作战物资,几十万大军的决战并没有立刻爆发,反而是北面非主力战场的襄垣地区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
占据着上党盆地最北端武乡的三王联军,在观望了近两个月后,终于忍耐不住,举兵南下,他们的目标是燕军遮蔽潞州北面屏藩的襄垣。
实际上武乡已经不在上党盆地之内,它地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流交错。从武乡向北,穿过太行、太岳两山交错的谷地,即可直通晋阳,是扼守上党至晋阳的咽喉要道。
自四月开始,郑王李嗣昭、晋王周德威和韩王李嗣源会兵攻打晋阳,直到将李存勖残部逐至上党,用时不过一个月,几乎已经算是取得了河东的统治权,整个河东只剩泽州的一半、潞州大部分地区还在燕军控制之下。
李嗣昭已经在晋州立国,周德威也在晋阳称王,只剩下李嗣源空挂着韩王的衔头,却没有自己的地盘。拿到了地盘的李嗣昭和周德威是不太情愿继续攻打潞州的,他们希望在武乡坐观燕军和诸侯联军的战事进展,只要诸侯联军在高平战场取得胜利,不用河东军卒出力,自然可以趁势南下,收复泽潞二州。
李嗣昭和周德威不急。但李嗣源却很着急,他也知道两位好友提出的坐视之策很有道理,但自己却无论如何都坐视不下去。李嗣源最大的担忧不在燕军,反而是诸侯联军。虽说东都会盟时就已经谈妥。泽潞二州是李嗣源的地盘,他将在这里建立韩国,但什么事情都怕万一,万一诸侯联军作战顺利,拿下了泽潞二州之后赖着不走怎么办?李嗣源明白,没有吃到嘴里的东西,就永远不是自己的,因此,他一直心急火燎的惦记着。
另外,李嗣源还担心。坐视高平大战虽然可以保全实力。但一点功劳也没有的话。到时候梁王看不过眼,以此为借口削减自己的封地,自己到哪里说理去?别看此刻李嗣昭和周德威信誓旦旦。说是要“三王共进退”,但真到了那个时候,已经拿到地盘的两人真的愿意为自己拼命么?
因此,李嗣源在武乡越待越心焦,等到七月份的时候,再也忍受不住了,又是套交情,又是以各种借口相威胁,软磨硬泡,终于说服了李嗣昭和周德威。让他们支持自己出兵的计划。
李嗣源向李嗣昭和周德威所说的计划,只是出兵襄垣的方案,也就是说,目标是襄垣。李嗣源说,他打算出兵试一试,如果燕军在襄垣的守卫力量并不雄厚的话,可以试着攻打襄垣,争取拿下这座潞州北面的屏藩。他认为诸侯联军主力压在高平一线,燕军不可能在北面的潞州战场保有重兵,至于潞州以北的襄垣,兵力应当更少才对。
如果能够拿下襄垣,就可以直接威胁到潞州,将来诸侯联军一旦在高平战场获胜,三王联军就可以迅速攻下潞州,将潞州置于己方控制之下,既能拿到战功,又有资格和诸侯联军谈条件。
经过思考,李嗣昭和周德威认为计划可行,愿意出兵试一试。毕竟三王都是河东军出身,自成一体,当此梁王独大之际,三王必须抱团才能具备自保的实力。
当下,李嗣昭和周德威各自拨出三千军士,归入李嗣源帐下节制,以李嗣源的“韩军”为主力,从武乡出发,南攻襄垣。
但一出武乡,李嗣源就迫不及待的露出了他的本意。作为没有地盘的“韩王”,李嗣源想要出兵南下,是必须得到李嗣昭和周德威支持的,因为现在三王联军的粮秣全部都是李嗣昭和周德威供应。李嗣源知道两个“好友”不同意现在就与燕军爆发大规模战斗,所以只是说要试着攻一攻襄垣,只要获得二人的首肯,得到大军出动的粮秣,李嗣源就心满意足了,其实他的目的很明确,不仅要拿下襄垣,还要攻打潞州。
至于得到李嗣昭和周德威共计六千兵力的支持,完全属于额外的甜头,这让李嗣源能够控制的兵马达到了两万人,他对拿下襄垣和潞州更添信心。
李嗣源本来是河东藩汉马步军总管,镇守潞州,潞州就是他的地盘,对于这片土地的山川走向非常清楚。从武乡向南,穿越武山进入上党盆地,这是抵达襄垣的主要通道,但并非唯一通道。
李嗣源分出六千步卒,委任横冲都牙将安重诲为主将,沿乡水向东,走黄崖洞小道,然后转入浊漳水河谷,沿浊漳水河谷南下,从黎城出奇兵,偷袭潞州。实际上这支奇兵才是李嗣源拿下潞州的真正希望之所在。安重诲的任务很重,除了确保军队安然通过这条险峻的小道之外,还要偷袭黎城、攻占潞州,攻下潞州后,还要北上襄垣,与李嗣源合兵,南北夹攻襄垣。
为了安重诲能够完成这次偷袭,他甚至把麾下最jīng锐的近千名横冲都军士全数交给了安重诲,自己则带领剩下的一万多步卒和两千骑兵南下,大张旗鼓的攻打襄垣,为安重诲偷袭潞州创造条件。
李嗣源带兵抵达襄垣后,并不着急攻打城池,而是在城北十五里外的石峪扎营。他命令部下借助起伏不定的丘陵和树林,多扎营寨,虚张声势。李嗣源麾下多是潞州老兵,对这片地形非常熟悉,什么地方可以伪装,心里都有数。往往在一片丘陵后扎起两顶军帐,远处看上去就如同一座军营般,真假很难分辨。
李嗣源的故布疑阵效果非常好,驻守在襄垣的李小喜就被迷惑住了,按照幽燕保安军的估计,襄垣城北的三王联军至少在五万以上。这个数字让李小喜有点不敢置信,后来李小喜又把原东阳都李都头给叫了过来,专门负责查探李嗣源的军营。
时逢盛夏,襄垣地区连降大雨,给燕军的查探带来极大不便,等这场大雨结束后,李都头才真正走马上任,开始仔细清查。
李都头是李嗣源义子兼老部下,对藩汉马步军这套虚实很清楚,他绕着李嗣源军营转了一天,随手指点着其中虚假的营帐,终于将这个数字缩减到了三万以内。
李小喜在襄垣的幽燕保安军有六千余人,加上李存勖的残军,总计不到八千。襄垣东边的黎城还有赵在礼的辽东保安军五千余人。再向南,则是燕王临时行在潞州,但燕王已经率主力南下高平,镇守潞州的,是高行周的妫州军一万两千余人。
此外,潞州城内还有源源不绝进入上党地区作战的河北新兵,这些新兵由留在潞州的作训司管辖,正在接受战时集训。至七月十八rì,进入潞州的河北新兵已经达到三十八个营,近两万人。
除了作训司总管周坎留在潞州外,后勤司总管赵宏德也在潞州城内,潞州已经成为燕军的后勤和转运基地,大量物资通过滏口陉进入上党,囤积在潞州,然后按照作战需要输送到高平。
李小喜立刻将三王联军南下,准备攻打襄垣的情报急送潞州,周坎和高行周不敢怠慢,又将军报急送高平。
李诚中召集张兴重、姜苗等军中重将商议后认为,以燕军在潞州以北地区的实力,挡住三王联军的攻击是没有问题,幽燕保安军、辽东保安军和妫州军加起来,步骑共有两万五千人,襄垣、黎城和潞州形成的三城犄角,也能提供大军周旋的空间,再加上还有陆续进入潞州的新兵各营,潞州以北应该应该可以确保安稳。故此,不准备从高平战场抽调军队北上支援,毕竟高平才是主战场,燕军在高平的兵力相当吃紧。
虞侯司根据会商的意见,行文潞州予以答复,授命作训司总管周坎为主、妫州军统制高行周为辅,全权主持潞州以北的防御作战。虞侯司建议,可以酌情抽调黎城辽东保安军一部西进襄垣,协助幽燕保安军进行防守。必要时,可以出动妫州军北进,予敌迎头痛击,确保高平决战的顺利进行。
周坎接到军报后,和高行周碰了个头,二人立即赶赴襄垣,在襄垣召开紧急军议,传达虞侯司的军令。李小喜、李存勖、郭崇韬和从黎城赶来的赵在礼等人全都到齐,包括在李嗣源手下效力、曾对藩汉马步军非常熟悉的东阳都李都头也被特许列席。
有周坎坐镇,李小喜便轻松多了,他将城北敌军的情形禀报一番,然后指出,三王联军兵力占优,河东军的战力也比较强,襄垣城需要继续加强兵力才行。
周坎当即做了布置,他要求赵在礼将辽东保安军的骑兵部队派出来,进驻襄垣城西的石磴山,用以对抗李嗣源的河东骑兵,同时在城南五阳山修筑营垒,让妫州军统制高行周抽调五营战兵,于此建立潞州城至襄垣城之间的辎重转运点。修筑营垒的事宜对周坎来说并不复杂,潞州城内有的是推挤如山的物资,另外后勤司总管赵元德就在潞州,城内尚有十个后勤营,由专业人士干这种事情会相当简单。
最后,周坎的意图并不局限于防守,他认为,以潞州的燕军实力,应当是有机会吃掉眼前的这股三王联军的,关键就在于对战机的把握了。
第九十四章决战上党(九)
ps:感谢豆瓣他爹的打赏,感谢男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