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息了,今日一律不见。

到了第二天,敬翔再次求见,却仍然被挡驾在外,梁王不止不见他,所有人都不见,内堂中传来的消息是,梁王病了,身体有恙,需要静养几日。

这一静养,就是半个多月,好在河东并没有发起大规模攻势,否则宣武军必然手忙脚乱。半个月的工夫,敬翔在节堂上的建议不胫而走,悄然传遍了军中高层,坐镇陕州的康怀英、练兵秦州的张存敬和李思安、驻守泽州的贺德伦和侯言等人,都纷纷书信敬翔,询问此事,并且暗中给他送来了厚礼,希望到时候敬翔能为他们美言一二,令敬翔哭笑不得。

就连留守汴州的节度判官裴迪也送来迷信,询问此事究竟。不过裴迪没有在信中托他“美言一二”,反而是婉言责备了他几句,说此策虽然可行,但却不该在节堂上抛出来,传得人人知晓。敬翔对此只能回书致歉。

进入十二月以后,梁王继续“养病”,不过因为河东向翼城发动了进攻,所以公文书信能够通畅无碍的送进内堂了,只不过梁王依旧不见任何人。

敬翔知道梁王身体无恙,他的病是心病,敬翔有心向梁王进言,却得不到梁王的回应。他又将自己的策略详细叙述了一番,送入内堂,可梁王仍然不做只字批语。于是敬翔终于明白,梁王不愿意“效战国”,不愿意大封天下。敬翔知道梁王的心思,可眼下宣武虽然号称强盛,却无论如何还做不到底定宇内的地步,反而处处危机,放眼四周,全是强敌,如果不行此策,怎样才能破局呢?

一时间,敬翔也感到了几分烦躁和焦灼。

第七十四章转折(六)

ps:感谢铁人兄打赏,感谢龙天空下月票鼓励。

天佑元年的十二月,一条条坏消息纷至沓来,绛州城内人心浮动。

首先传来的是从山南东道发回的军报,西川军王宗弼、王宗阮攻略峡州之后,在荆州当阳境内停下了东进的脚步。西川兵和荆南兵不仅没有交战,反而很有默契的调转方向,向北齐头并进。西川兵北掠房州、均州,荆南兵则剑指襄州。

驻守房州、襄州的宣武军一面组织兵力抵挡,一面飞报绛州行在,山南危急!

十二月上旬,淮南大将李神福率兵一万,兵出寿州,攻占了符离,大将王茂章率军两万,北进下邳。宣武军杨师厚和李晖大踏步后撤至徐州,急招各军支援,淮泗一带的宣武军都在向徐州汇集,准备与淮南兵展开大战。

十二月中,刚刚缓过气来的岐王李茂贞以郭启期为将,率兵南下,攻略凤州。若是凤州丢失,就等于断了秦州与河南的联系,陇右的战马便再也无法运抵宣武。同时在秦州主持马政的张存敬和李思安也将面临补给中断的危险。

十二月下旬,河东军对翼城发动的猛攻终于见效,李嗣源义子、有河东小亚子之称的李从珂第一个先登,白刃攻上翼城城头。朱友恭部再也支撑不住,弃城而走,狼狈败退。河东军的旗帜终于出现在绛州城下。

绛州城内气氛倏然紧张起来,文武军将们都惶惑不安,多少年了,宣武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危急的局面,难道十多年来长盛不衰的宣武军即将轰然倒塌了么?

十二月底,上党传来的一个消息如平地惊雷一般,彻底惊呆了绛州城内的满城文武。卢龙军一战而破高平,州城已为孤城。若是州城丢失,则整个泽州都将失去,卢龙和河东联军即可肆意南出太行,威逼东都!

高平如此坚城,侯言又是宣武军中有数的大将,野战就算不敌卢龙骑兵,但两万人坐守高平,应是万无一失之局,怎么就会丢了呢?就算卢龙军战力确实强悍,可高平后面还有泽州城内的贺德伦随时可以应援。贺德伦为何坐视高平失守?

敬翔焦急等待着后续消息,又过了两天,贺德伦的详细军报才正式送到。敬翔立刻迫不及待的展开阅览,看罢多时,紧皱眉头,良久不语。

贺德伦在军报中称,几个月来,他和侯言二人一直秉持当年葛从周的上党战略,即以高平为前角。以泽州为后盾,发挥兵力优势,稳扎稳打,限制敌军骑战。因为高平是上党重镇。极难攻克,故此几个月来,宣武军成功的顶住了卢龙军的攻势,并且同时牵制了部分河东军。将战线确保在丹朱岭以南。

其间,卢龙军曾三次攻城,贺德伦亲率大军增援。连续三次击退了来犯的卢龙军,斩首上千云云。

贺德伦在军报中大篇幅描述自己的战功,令敬翔看得十分不耐烦,但他还不得不看下去,生怕错漏一点消息。

紧接着,军报中笔锋一转,贺德伦说十二月十五这天,高平没有依照惯例向泽州报安,于是他本人很警惕的向高平方向派出信使询问。可是信使回来后却说靠近不了高平,周围全是卢龙骑兵,高平已经被围了。

看到这里,敬翔连忙调阅之前上党地区的军报卷宗,统共十八份军报,其中有八次提到敌军兵力。关于河东军的兵力有三次提及,都是两千至三千人,敬翔估计这是个实数。至于卢龙军的兵力,则有七次提及,故此宣武方面的认知里,上党的敌军作战主力是卢龙军无疑,这也是共识。

在提及卢龙军兵力的军报中,只有第一次说是数千人,其余六次都说是万人以上,具体多少,却从来没有一个准确的范围。但骑兵兵力却说得很明白,大致在三千左右。敬翔按照宣武将领的夸大习惯,将这个数字抹去一半,得出了一个令他很震惊的数字。

卢龙军上党地区投入的总兵力为五千至七千人,其中骑兵为一千五百左右。

卢龙军手中只有这么几千人,就敢围攻战兵上万、总兵力两万有余的高平?!敬翔呆了片刻,继而勃然大怒,愤怒中还带有几分悲哀——从什么时候开始,卢龙军在面对宣武军的时候,表现得竟然如此轻蔑了?

压住怒火,敬翔回过头来继续翻阅贺德伦的军报,只见军报中说,信使回来后,贺德伦当即点起一万人马支援高平,可是走到半路上,就遇到了从高平溃散出来的败兵。贺德伦无奈之下,只得收拢溃兵,继而又连续三次击退卢龙追兵,斩首数百级,然后稳稳的撤回了泽州城。

敬翔再次愕然,数千人围攻数倍兵力的坚城,一天就拿了下来?这怎么可能!于是他加快了速度,跳过那些贺德伦描述自己如何临危不惧、稳住泽州形势的文字,直接查找原因。

据溃兵回禀,当时高平被围后,侯言组织军力守城,并且调动了数千军士准备出城反击。可是忽然间天摇地动,巨响声中,高平北门轰然塌陷,军心当场就崩溃了。于是卢龙军趁机以重甲而入,抢占了高平。

原来如此……敬翔长长叹了口气。早就听说卢龙老帅刘仁恭擅掘地道,又听说李诚中是追随刘仁恭起家的,想来他也精于此道吧?难道说……李诚中到了上党?

想到这一点,敬翔立刻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李诚中确乎到了上党,那么卢龙军兵力就不是自己之前估计的五千了,很有可能贺德伦和侯言之前的军报中并没有按惯例掺杂水分,而且甚至他们还严重低估了上党地区卢龙军的兵力!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李诚中亲自到了上党,又在这里聚集重兵,卢龙军想干什么?敬翔第一反应就想明白了卢龙的意图:他们准备全面占领泽州,兵出太行,进军东都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宣武军的战略重心就要立刻转变,除了从晋州战场抽调兵力增援上党以外,敬翔觉得,或许自己应该尝试着向梁王建议,暂时抛开十年来的仇怨心结,将首要作战对象指向卢龙了。

敬翔继续向下看,准备找找高平一战中的第一目击当事人侯言的情况,可是军报就此结束,只在最后留下一句话,说是侯言不见踪影,正在努力搜寻。

莫非侯言战死了?敬翔感到相当头疼,如果像侯言这样的一方重将都在此役中就此战殁,那肯定是近年来宣武军少有的耻辱。

敬翔立刻拟就一份公文,要求贺德伦全力搜寻侯言,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务必找到他,弄清楚高平丢失的详细情况,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想知道李诚中有没有出现在高平城下。

公文蜡封,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上党,只需两天时间就能赶到泽州。可是信使才出发了不到一天,贺德伦的第二封加急军报就送到了敬翔的案头。

敬翔展开一开,身体晃了晃,好悬没有晕倒在地。

侯言降了!这是宣武近五年来投降敌军的第一员统兵大将!

失神的敬翔强行压住焦虑的心思,将军报读完,可是后面那些贺德伦自陈将坚决守住泽州、不失寸土、誓死捍卫东都和汴州北面屏藩的决心,无论如何都让敬翔鼓不起信心来。当然,他依然勉力给贺德伦发了一份公文,鼓舞他的斗志,并且宣称将速速调兵前往支援,让贺德伦一定要守住泽州。

公文送出后,敬翔感到浑身无力,他几乎已经可以确定,燕王李诚中有至少九成的可能已经到了上党,而卢龙军下一步的作战目标也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东都危险了,汴州危险了,宣武危险了!

除了来自卢龙军的严重威胁外,敬翔又想到了河东军的健锐兵锋、凤翔军的趁势而起、西川军和荆南军的联袂北上、淮南军的兵入徐州……河南大地,可谓风雨飘摇啊……

殿下,不可再行观望犹豫了!这是敬翔发自内心的想法。他立刻起身,带着贺德伦的两份军报,向行在赶去。

梁王仍旧称病不见,敬翔于是厉声要求值守亲卫将贺德伦的公文送进去,自己则在外面等候。

等了良久,值守亲卫终于出来传唤:“敬相,殿下在书房相侯。”

敬翔点了点头,深深吸了口气,让自己镇定下来,然后跟着亲卫向内而行。

梁王卷着一方毛毯,坐在案椅之上,伸手指了指旁边的绣墩,让敬翔坐下,又命人沏茶。

敬翔斜身坐下来,看了看梁王的气色,却见梁王面上露着几许憔悴。他知道梁王并非真个身体有恙,所不适者,应是心病所致。也不知道梁王躲起来一个月不见人,究竟是在思虑什么,敬翔甚至揣测,或许梁王在这一个月里,其实也在观望之中。

那天节堂上军议的一幕,再次浮现在敬翔的心头,他能够体谅到梁王当日的愤怒和伤心,作为一个有着帝王之志的大人物,忽然间发现手下将领们都有自立之心,这无论如何都是高兴不起来的。

可是不管如何,敬翔都要在今日劝服梁王,只有梁王接纳了自己的策略,才能让宣武这个好不容易发展到天下霸主之位的藩镇不至于就此解体,才能让这个团体更进一步!

第七十五章转折(七)

ps:感谢铁人兄和果果大的打赏,感谢zc58、萧天云、zcp420的月票鼓励。

十二月二十八日夜,绛州城内梁王行在内书房中,梁王和手下头号心腹敬翔彻夜长谈,直到天色渐明,敬翔才熬着通红的双眼离开了行在。

十二月二十九日,绛州城中陆续冲出数十名由高阶文官领头的使者队伍,向着各个方向撒了出去。其中官阶最高者,为河南道观察使、宣义军节度副使李振,他去的方向是西川。

正旦之际奔波于道途,基本上没有人会感到高兴,但李振此刻却很是兴奋。作为梁王谋臣中的左膀右臂,敬翔在谋划此事中当然征求过他的意见,他对此也是赞同的。但他不会像敬翔那样直触梁王霉头,要知道,提出此策之人,哪怕功劳再高,在梁王心中也会留下一根永远消解不去的锐刺。别看梁王终究采纳了敬翔的方略,可谁知道会不会从此对敬翔有所提防呢?

李振没有参与到这件事情上来,却并不意味着他的收获就会少,想到也许不久之后,自己也能封国,他就由衷的感佩敬翔,你子振还真是可以算得上风骨健朗啊,这种主意也敢当面提,在这一点上,我李振是比不上你了,不过虽然佩服你,却也不愿去学你!

李振愿意此事能成,也盼望此事速成,因此一路上风餐露宿,快马奔行,由绛州向南,过蒲州,自汉中入剑南,直入益州,抵达成都。

适逢成都大雪,将这座天下有名的大城铺点得银装素裹,李振一行在雪地上踩着梅花朵朵。被光禄大夫、麟德殿文章应制杜光庭接入馆驿。

杜光庭原是朝中内供奉,僖宗时为避黄巢之乱而随天子入蜀,长安克复之后,杜光庭感到天下凌乱莫如蜀中安稳,便请命留了下来。

王建崛起后,对这位名满天下的道学大家十分仰慕,征辟他出任自己儿子的老师,对他恭敬有加、信任倚重。要论他在蜀中文臣间的地位,至少在西川重臣中位列前三,只在唐道袭之下。几与韦庄并重,就连大诗人冯涓、张格等人也比不上他。

李振对此感到非常有面子,欣然入住馆驿,等待蜀王传见。

转过天来,杜光庭亲自来到馆驿,接引李振去见蜀王。王建封蜀王后,位于玄中宫旁的西川节都府正在按规制翻新扩建为新的蜀王府,故此,杜光庭带李振到达城东的太城。蜀王目前暂居于郡守府中。

一进大堂,扑面而来的热气令李振浑身感到暖洋洋的,适应了一会儿堂上的明暗,终于看清楚西川的今番接待自己的布置。蜀王居于座中。两旁分立几张条案,条案后趺坐几人。李振大前年来过成都,并不完全陌生,其中。观察使唐道袭自己是认得的,当年自己还赠送过他许多贵重的礼物,这次同样为他带来了厚礼;武信军节度使、都押衙王宗佶也与自己相熟。两人曾经有过长谈,言辞中王宗佶对宣武的声势相当敬畏,他也是李振此行需要拉拢的重点对象。

另外见过的还有节度判官冯涓,但李振和他没有打过交道。冯涓是王建帐下重臣,但年岁已老,上次李振出使成都的时候,冯涓患病在身,故此李振只是登门看望过一次,不曾交谈。

至于其余两人,李振没有见过,因此,他与唐道袭和王宗佶点头致意之后,又向冯涓简单问候了一声,便在杜光庭的指引下,入座客席。

唐道袭在席间为李振引见其余两人,李振得知后连忙起身,向二人躬身施礼,原来此二人一个是韦庄,一个是张格,都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这两人近两年才为避战乱而投奔西川,韦庄被征辟为节度府掌书记,张格则出任益州别驾。

僖宗之后的二十年间,如杜光庭之流的大唐名士为避战乱,纷纷躲入蜀中,也令成都府成为这个时代天下有名的文词圣地。看着堂上众人,李振不禁为之感叹。杜光庭、冯涓、韦庄、张格名满天下,无一不是一时俊杰,此刻却聚聚一堂,光是今日赴宴的阵容,便足可留传纪念了。

说实话,李振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点被唬住了,不过酒宴大开之后,他还是很快平静下来。

酒过三巡,菜过无味,节度判官冯涓颤微着长须问道:“李观察此来蜀中,不知所为何事啊?”

李振呵呵一笑:“为山南而来。”

话一出口,举座默然,蜀王自顾自吃喝,冯涓则微笑捋须,其余人俱都不语,只唐道袭冲李振频使眼色,示意他莫要乱说话。

李振却不理会,直接盯着蜀王道:“殿下,某此行成都,是想问问殿下,西川和宣武的盟约,是否还作数?”

蜀王吃喝不下去了,只得干咳一声,道:“这个……咳……自然作数。”

李振追问道:“然则西川兵进房州之事,却又何解?”

蜀王略显尴尬,转头望向王宗佶,王宗佶对此事本身便不赞同,对蜀王的目光视若无睹;蜀王又看向唐道袭,希望唐道袭能帮忙圆场。

唐道袭连忙道:“李观察误会了,西川与宣武素来盟好,宣武有难,西川自然要鼎力相助。赵氏小儿骤起发难,威胁河南,故此某家殿下不敢坐视,以大军东入山南,这才遏制住赵氏小儿的兵锋。”

李振又问:“房州乃宣武辖地,既然西川是为遏阻荆南,然则为何进入房州?”

唐道袭回答:“荆南兵北上襄州,有指顾房、均之意,故此某等不得不北上,并非欲所图求,实乃守望相助,李观察切不可多想。”

李振脸上的冷意倏然逝去,故作醒悟的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却是某误会了……”

蜀王在上座中一拍大腿:“正是误会!李观察切莫多虑,也向梁王多多进言,西川和宣武永结同好,无需疑虑,孤不是背信弃义之人!”

李振起身向蜀王施礼:“也是某心中急迫了些,殿下不要怪罪才好。”

蜀王抬手呵呵道:“不需如此,孤没有责怪之意,西川与河南道阻且长,消息不通,有所误会也属常理。”

李振道:“殿下说得是,路途确实遥远,因此还请殿下速速书信送递绛州,否则两家之间有了兵祸,便不美了。”

蜀王笑着答允下来,又放下架子向李振邀酒,二人连饮三盏。

刚刚放下酒盏,王宗佶冷不丁问道:“李观察,适才你说,两家之间会有兵祸?”

李振暗挑大拇指,心中赞了声:“接得好!”面上肃容道:“正是,此事切不可耽误了,需尽快向绛州解释。”

王宗佶追问:“何解?”

李振越看王宗佶越顺眼,笑眯眯的回答:“某家王爷已调大军十万,不日便至房州,只为扫平荆南而行,若是两家没有说清楚,到时候难免动了刀兵。”

一句话,满座皆惊!

掌书记韦庄开口了,他冷着脸道:“李观察一张利口,真是大言不惭。听说宣武在河东节节败退,葛从周坐困兖州,杨师厚退保徐州,却又哪里来的十万大军?”

李振很仰慕韦庄的才华,但却不代表他会退缩,当下道:“宣武聚二十万大军于绛州,何来败退之说?通美将军兵围兖州,某未听说围城者为困守者!至于淮南兵背信弃义,悍然举兵北犯,杨、李二位将军正于徐州蓄势而动,相信不出旬月之内,必可重现去年旧事!”

李振的话听上去冠冕堂皇,似乎很有道理,但堂上众人都是西川高层,对宣武如今的形势都多少明白一些,所以说出来并不能服人。李振也从没想过凭此说服西川退兵,他等待着西川文武们由此而来的下一个问题。

果然,韦庄嗤笑着问了:“却不知原来李观察好为惊人之语,韦某领教了。梁王挟天子迁都,天下藩镇皆怒,宣武就算再凶猛如虎,却挡得住群狼环伺否?如今宣武危哉,李观察却是来效张仪、苏秦之辈么?”

戏肉终于来了,李振不慌不忙啜了口酒,朗声道:“端己先生此言差异,天复二年,天子为中官所制,挟至凤翔,又为凤翔所囚。某家王爷以社稷为念,遵旨勤王,将天下救出藩篱。可惜长安已为兵祸所毁,三内一片枯槁,不仅宫室住不得了,连民屋都被捣毁殆尽。王爷不忍天子和百姓受苦,发河南财货大修东都,这才将天子和百姓迁居洛阳,不知端己先生所谓‘挟天子迁都’何解?”

清了清嗓子,李振继续道:“王爷心向李唐,素来持节敬奉有加,怎么可能有犯禁之意?至于说如今的形势,却非宣武颓靡不振。如今天下争斗已凡三十年,中央不浚,地方疏离,天子坐困,百姓涂炭。某家王爷心中不忍,苦心筹谋,为全大唐社稷而转圜忍让,天下藩镇不识其中真意,屡屡兵犯河南,却是高估了自家兵威,小看了河南富庶。河南沃野千里,某家王爷登高一呼,立成雄兵百万,就算天下藩镇悖逆大唐,某家王爷又何惧之?”

韦庄冷笑连连,正要驳斥,忽听王宗佶问:“李观察,你说梁王苦心筹谋,却是怎生筹谋?”

王宗佶向来对宣武很有好感,生怕韦庄再次为难李振,故此抓住这一点赶紧插了进来,实际上他问的这个问题,正是李振刻意说给他听的。

第七十六章转折(八)

ps:感谢老马的天空,冷雨洗春秋,无风而翔的月票。老婆出院了,最近更新不稳定,大家多多保函。。。。。。

李振没有舌战西川群臣之意,他等待的就是一个合适的机会,如今机会来了,他不再绕来绕去,于是直奔主题。

“某家王爷意图重奉天子威权,行效战国之策!”

又是一句令满座皆惊的话语。

“效战国”由来早已,一百二十年前,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卢龙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分别称赵王、冀王、魏王和齐王,并建置百官,始开“效战国”先河。虽说“四国”刚立两年,就在天下群讨声中灰溜溜撤号去国,但这一苗头却从此隐藏在了天下武人的心中。

黄巢之乱后,武人们的权势越发不可控制,天子李晔虽然做过恢复中央权威的努力,但很遗憾的搞砸了。朝中部分重臣为了延续李唐天下,于是重提此事,希望至少能够保住李唐天下共主的地位。天子于消沉之中默许了这些朝臣的提议,于是吴王、越王、梁王、燕王、蜀王相继出现,实际上已经是开启了“效战国”的方略。

但宰相崔胤并不同意,他这辈子最大的目标就是成为李德裕那样的权相,与天子坐而论道,恢复政事堂的权柄。于是“效战国”之策在艰难中徘徊,一直拖到天子为中官所挟,西狩凤翔,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天子虽然已经成了傀儡,但大唐三百年统治下来,李唐一直就在人们心中。试问天下,有几个人有真正的谋朝篡位之心?又有几个人有谋朝篡位的实力?以大义之名,披着合法的外衣成为所有人承认的一国之主。这又是多少人的夙愿?

成为一国之君,能够开社稷、守宗庙,可以合法的定官爵、收甲兵、纳赋税、专刑杀,这是多么的诱人!从此以后,为君授臣,从此以后,世代相袭,从此以后,位列史传,这又是何其美妙的事情!

一时间。蜀王呼吸凝滞,举着酒盏的手腕都在隐隐颤抖!

宴中众人俱都失语,出现了片刻的冷场。继而又一片哗然,许多问题被连续不断的抛将出来。

“果真?梁王要效战国?”

“西川如何立国?国号为蜀?”

“陛下怎么说?是陛下的意思还是梁王的意思?”

“诸藩怎么说?”

“河东会答允么?卢龙呢?平卢呢?凤翔呢?”

……

李振微笑举箸,慢悠悠的吃着菜肴。

等喧哗声逐渐消去,节度判官冯涓开口问道:“李观察,此非儿戏,可作得准?”

李振点头:“自是准数,若有虚假。李某天厌人弃。”

“此次分封,共有几家?怎么分封?”

“以都畿为天子所享,供养太庙;其余各道,封国建极。”

“可否细为解说?”

李振放下盏箸。直指西川众人最关心的问题:“剑南道、山南西道立蜀国,蜀王殿下从此后,为蜀国国君!”

“然则陇右和山南东道……”

李振笑道:“冯老何求之多?有两川之富庶、山南之屏障,已可护宗庙万世了吧?”

冯涓干笑一声:“呵呵。某只是想问问梁王的意思罢了。”

李振道:“陇右及邠水以西之关西各州为岐国,山南东道为楚……”

冯涓打断道:“赵氏兄弟?”

李振点头:“某家王爷欲请天子旨意,封赵匡凝为楚王。”

冯涓抬手。示意懂了,让李振继续。实际上李振没有说完,梁王的意思是让赵氏兄弟退出山南东道自襄州以北的地区,这块地盘准备封给梁王的铁杆死忠马殷,让他建国为荆,以为蜀、楚和宣武之间的缓冲。作为回报,梁王答允赵氏兄弟,将岭南道以北的六州之地划入楚国范围。

当然,这些都是宣武自家的意思,一切还要看赵氏兄弟愿不愿意,不过以敬翔和李振的判断,这么大的诱饵,不愁对方不上钩。

李振继续道:“岭南道之南及黔中道,以封州刺史刘隐加镇海节度使,赐爵彭王,许其立国,国号待定;以琅琊王王审知晋闽王,于江南西道之福、建、泉、漳、汀诸州立国,国号待定;江南东道北部各州,许越王钱镠立国为越;淮南道、江南西道,许吴王杨行密建国为吴……”

“缁、青、密、登、莱诸州建齐,某家王爷拟为王师范请旨,晋爵齐王!如此,则缁青不战而定……”

西川众人都暗自点头,王师范起兵的最重要理由就是梁王不尊奉天子,如果梁王真的将都畿让出来供奉李唐,那么这条理由就不成立了;再加上让王师范一越而为国君,确实有极大可能与宣武罢兵。

“河东呢?河北呢?”王宗佶在座中追问,这两家才是梁王行“效战国”之策最大的变数,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让此策流产。

李振笑道:“晋阳以北立晋国,以晋王李克用为国君;晋州左近四州立郑,加李嗣昭为郑王;泽州、沁州、仪州立韩,加李嗣源为韩王。加李承约魏王,赵霸为赵王、高行周冀王”,各分河北之地;李诚中以幽州为界,据其北地而为燕王。”

蜀王以下,西川众人不由倒吸一口冷气,梁王这是要各个击破啊,分明是与晋王、燕王势不两立了。不过这一招也十分歹毒,很有可能成功。

“然则河南之地,梁王欲立国为梁了?”蜀王幽幽发问。

“非也,非只河南,宣武控制之地,皆为大梁属地。”

蜀王点头,想想也是,梁王自家不占尽好处,怎么可能主动行“效战国”之策呢?

“何时大封天下?”

“梁王欲于东都会盟天下诸藩,就定在四月初一。届时天子将祭天地、告太庙,于乾阳殿大封诸侯。还望蜀王殿下参加盟誓,以定天下之秩!”李振说罢,将梁王亲笔所书、邀请蜀王东都会盟的信件呈上。

蜀王展开细看,沉思不语。

李振知道蜀王担心什么,因道:“殿下勿虑,为示尊奉天子之意,某家王爷必将归还都畿于上,各家国君均可带兵入洛阳拱卫。为显示诚意,某家王爷只领牙兵万五驻洛阳。”

再往后,就不需要李振再说什么了,剩下的事情,西川众人肯定要私下计议。接下来的宴席索然无味,众人都没什么兴致,草草了事。

李振回到馆驿后,以厚礼拜望唐道袭、王宗佶,两人都表示将竭力劝谏蜀王。他还想走走杜光庭、冯涓、韦庄、张格等人的门路,但这几人都爱惜羽毛,只说暂时不方便见面,待迟些时日再说。

李振也不勉强,他相信自家这边抛出的条件绝对诱人,蜀王不可能不答应,他也知道蜀王的忧虑在哪里,不过自己代表梁王显示了足够的诚意,相信蜀王有很大可能会前往东都。

毕竟这是千年以降之大事,受天子封建、与诸侯会盟,如此旷世大典,谁都不愿错过。

李振优哉游哉于成都闲住了六七天,逛了市集、拜了宫观、赏了雪景、购了蜀锦,终于等来了蜀王的再次召见。

这一次的召见更显隆重,蜀王以下、西川数十文武都到齐了,蜀王亲自降阶而下,将李振迎入郡守府,把臂相谈、言笑不禁。

李振知道,此事成了!

蜀王当场宣布,将于三月初一启程赶赴东都,朝见天子。他还请李振转达向梁王的致意,并希望与梁王结兄弟之谊。同时,蜀王略显歉意,向李振道:“不是孤信不过梁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