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奸雄天下-第2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圣人,子弹已经装好了。”娜塔莉的声音响了起来,她单膝跪地,将一支上好了子弹的步枪高举过头顶,送到了陈德兴跟前。
“不,朕不打了。娜塔莉,你打一发吧。”陈德兴温言对这女孩道,“若是打中了,朕有赏,重重的赏。打不中,朕就罚你,重重的罚。”
女孩子抬起头看着面带温和笑容的陈德兴,明眸一闪,俏丽白皙的脸蛋上就浮出几分绯红。这位东方大帝最喜欢戏弄女孩子了。时常叫人家赤条条的去和杨大总管表演摔跤给他看。胜了有赏,败了领罚。可是那赏和罚,却都是差不多的事儿……
“奴奴领旨。”娜塔莉满脸娇羞,应了一声,就站了起来,照着陈德兴教她的法子,将枪托抵在肩膀上,把枪管上的准心瞄准了前方的靶子,稍稍压低,然后轻轻勾动扳机。动作非常熟练,一看就知道不是头一回玩枪了。
“砰”的一声,远处的一个靶子又应声而倒。
“不错!打得很准!”陈德兴笑着拍了拍手,回头对孟德道。“连个小女子都能运用自如,想必我大明将士也会很快掌握的!孟德,这枪朕很满意,你的枪行会得到订单的!不过这回陆军部、海军部要采购的火枪可是多到极处。靠你们孟记枪行是做不过来的,所以在下订单的同时,陆军部还会买走你的专利。你回去好好想想,该要个什么价钱吧。”
第822章一场军事革命
大明天道六年十月十一日,是旬初之日,依例是朝廷召开御前会议的日子。
大明是没有七天一个礼拜的概念,这是基督教的规矩。天道教徒是每旬上一回道观烧把香,然后在家里面供奉太一神牌位,早晚一炷香就可以了。而上道观烧香的日子就是每旬的最后一日,就是每月的十日,二十日和三十日。这三天同时也是休假日。大部分公共机构和学校都会放假一日。
顺便提一下,二月份也有三十日。根据大明公布的《天道历》,每月都是三十天,另外每年年头有五到六个(每四年有一个六天道日)天道日,是全国性的休假日——当然只有吃公家饭或是在学校、书院读书的学生能够享受休假的福利(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无法休假,还可以得到双倍的日薪水或换休)。
旬末休假,旬初自然就是大部分公共机构开例会部署一旬事务的日子了。大明朝廷也不例外,上午是各衙门自己开会,下午则是内阁、四军部和咨议会的首脑到大明宫紫宸殿开会。
十月十一日的旬例要讨论的事情,已经由内阁丞相、咨议会仪长和四军部的尚书写了奏折送到御前秘书处了,由御前大臣陈德瑞(陈德兴的堂弟,也是陈明的开国老臣)整理好了送给陈德兴过目了。
除了些琐碎事情,就是四件大事儿。一是天山省督府告西征军屠戮掳掠和陆军参谋部报告西征军军将朱四九私建童子军的,虽然有两个衙门上报,但却是一件事情;二是海军部上报南洋舰队提督王水飞身体不适,想要调离海上返回陆地任职的;第三件事情是议论过好几回的北明洲自治城市事宜,这事儿从九月份讨论到现在,还没有最后拍板呢;第四件事情是陈德兴自己提出的:讨论陆军军事改革试点,建立装备大量燧发枪的步兵模范师。
陈德兴还像往日一样,没有马上表态,而是让与会的官员们畅所欲言。
“掳掠屠戮蛮夷就罢了,咱们大明王师素来如此!要不然何以激励将士斗志?不过组建童军这个就不对了!清郡王过分了,一定要召回京城严加管束!”
“对,这事儿可不能姑息,否则将来人人如此,天下还不乱了套?”
“该给清郡王施以薄惩,起码要降爵三等!”
“还应该夺去军职,早点打发去南明洲封地了事!”
朱四九仿佛成了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不过他们给朱四九议定的惩罚,也就这么回事,最重就是降爵和就国。没有人说要杀一儆百……
陈德兴目光一转,最后停留在了刘和尚身上,这位殖民地部尚书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他是琼花楼兄弟中年纪最大的,而且人也厚道,素有威信。让他去西北代替朱四九是最合适的选择——毕竟朱四九在西北领兵多年,没有一点根基是不可能的。
“和尚,等过完年,你辛苦一下,跑一趟伊犁吧。”陈德兴淡淡地道,“去当几天西征军军将,再问问四九到底有什么打算,是不是要在西域为王?”
轻描淡写,就把朱四九的兵权给撸了。不过也没有给朱四九扣上顶造反的帽子——实际上,朱四九也没有造反,他只是不想去南明洲发展而已。
所以陈德兴就想撸掉他的兵权,顺手在西域圈块地赏给他。这样就算皆大欢喜了……拿把兄弟开刀的事情,最好别开头,否则就怕刹不住车。
“臣遵旨!”
刘和尚站起身,行了一礼。提着的心也算放平了,朱四九在西域做的事情,搁在宋朝绝对是要坏事儿的。还好陈德兴的器量宏大,没有深究。
当然,他也没有办法深究。有一利,必有一弊。既然要学西周封建,那么就要容忍朱四九这种级别的人物拥有门客部曲……
要个个都跟宋朝的文官似的,派去新大陆也打不过各种土著蛮子。
“臣有言!”
丞相任宜江又挺直腰杆站起来了,众人心中一跳,莫非这位任相爷要把朱四九当落水狗打一打来立威……
“臣前日翻看《陈礼》,发现我大明官员百姓纳妾多少都是有定制的。可是需养门口家臣的数量,却没有规定……”
这番话让众人提起来的心又慢慢放下去了,这位任大相爷倒是想得周全,这事儿该有个规矩,要不然大家往后都不敢往家里招人了。
任宜江抬眼打量了一下面无表情的陈德兴,接着又道:“另外,各封国封臣之家在大明国内的宅邸和使馆也该有个规矩,能住多少人,能拥有什么样的武力……”
“是得拟个章程,也不必修礼,回头让咨议会订个法就是了。”陈德兴一脚就把皮球踢给了咨议会。咨议会的法案素来分成两种,一种是陈德兴自己拟定出主要的章程、条款,再由咨议会去修饰完善;第二种则是咨议会自己订,这就是各方面博弈了。这部限制官员蓄养门客家臣的法律,自然要交给下面的人去博弈了。因为陈德兴自己也不知道该让下面的人养多少打手才能确保他们在前往封国后不被土著给打死了。
朱四九的事情到这里算是告一段落,不过今天的御前会议还没有结束。陈德兴突然丢出了一个事先没有打过招呼的议题。
“南番诸岛之南有大洋洲,发现已经好几年了,却没有这么开发,连个总督府都没有,只建了两三个定居点,移居过去的军户不到3000,也没有探查过内陆。未免太过轻视大洋洲了,那里虽然没有明洲恁般辽阔,但是比中原却大了不少……”
陈德兴一边说着,一边在目光炯炯地扫视着在座的众人。见大家伙还不怎么明白,他又接着说道:“那么大的地盘,自然需要安排重臣去镇抚开发。和明洲不一样,朕是打算将大洋洲视为本土的,不会分封出去的。”
听得这话,任宜江已经有点明白了,他站起身,试探着道:“圣人,安国公(王水飞)前日上奏章说他不适应海上的漂泊,想谋个岸上的差遣。不如就委任他做大洋洲总督吧,过去大洋洲的事情一直是南洋舰队提督府管的。安国公应该是熟悉那里的情况的……”
陈德兴的目光停留在了陆军参谋长王陆飞身上,王水飞是他的兄弟,就此打发去“澳大利亚”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可好?
王陆飞连忙起身,躬身一礼:“圣人,臣弟曾给臣写信,言及大洋洲开发迟缓,还提及了一些加速开发的办法。若是圣人让他去大洋洲,倒是合了他的心意。”
陈德兴点了点头,“如此最好!不过仅靠水飞一人之力也不足以开发大洋洲。而且将大洋洲交由南洋舰队管辖也不大合适,海军到底不是干这事儿的。不如将大洋洲转属殖民地部管辖吧,这殖民地部尚书……”
陈德兴看着任宜江。殖民地部尚书原是刘和尚,但是他现在重披战袍,要去西域领导西征军了。
“就由臣先兼任吧。”任宜江一时也提不出合适的人选,于是就自告奋勇。
陈德兴点点头,算是认可了由丞相兼任殖民地部尚书,他缓缓地道:“丞相兼任殖民地部尚书可以成为惯例。而殖民地部所辖自今日起不包括南北明洲和各个封国,只管大洋洲、南番诸岛之大明属地、非洲之大明属地、大西洋和太平洋诸岛上之大明属地,还有欧罗巴的香港和澳门二地。由明洲另设部直管,明洲部、明洲总统府、明洲各大总督府、明洲各城市总督府市政府分级管理。”
把明洲从殖民地部的名下划走,当然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开发明洲了。
陈德兴提到了明洲,大家伙的话题自然也要跟着转换了。关于明洲自治城市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多次。朝中的官员多少都有些顾虑——人人带枪,还要自治,不顾虑就不对了。
可是顾虑归顾虑,他们却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去开发明洲。且不说路途遥远,难以顾及。就是明洲开发的投资从哪里来,也是个大难题。朝廷不可能出这个钱!因为明洲绝大部分地区是要分封出去的。朝廷怎么可能大手笔的补贴封国?这个先例要开了,大明朝廷早晚被整破产。
所以让商人和封国之君自己出钱去开发明洲,是最合适的方法。而要让商人出钱,自然要让他们参与管理,城市必须是自治的。否则没有人愿意掏腰包的,哪怕有爵位当添头也没有用。
众人正七嘴八舌议论的时候,刚刚入朝担任副相的孔玉突然开口了:“明洲之事既然要借助商家,就不该咱们在这里闭门开会。不如且放两三个城出来招标,让有意投资的商人自己开条件。朝廷再去和商人讨论不迟。”
重臣们听到这个办法,都是一怔,下意识地就要摇头,然后又看见陈德兴在那里点头,顿时都看着这位皇帝。
“呵呵,好啊,孔玉,你说得好啊……”陈德兴拍了拍手,笑着点点头。
任宜江在上面浮得太久了,在和下面人打交道的本事上,果然不如这个长期“在野”的孔玉了。
现在大家对于明洲各城自治的讨论都是空话,他们讨论出来的办法,下面的商人不接受,不还是等于零!
“孔卿,此事你去做吧。”陈德兴干脆把差事也交给了孔玉,“先拿两个城出来试点,一个是明门港,一个嘛……就是新港。方圆百里之地,皆有自治城市管辖。自治城市内,除海关须和北明洲总督府共管,税赋对半,其余一切税收皆由城市自收自支。至于其他条件,你去和商人们谈,有什么进展随时向朕汇报。”
“臣遵旨。”孔玉行了一礼,算是接下来这差遣。在明洲建立自治城市之事,算是又进了一步。现在要议的已经不是要不要自治,而是自治的条件了。
“好吧,现在再议一议模范师的事情。”陈德兴微微一笑,提出了今天最后一个议题:建立陆军模范师。这是大明陆军改革的关键一步。这个模范师将会全面抛弃弓箭,改用燧发滑膛枪作为步兵制式武器。连带着横刀、盾牌、长矛这些武器也会被基本淘汰。也就是说,将会从冷热兵器混用,一步跨越到热兵器时代!
这可不是一项小打小闹的改良,而是一场军事革命!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武器、战术、部队编制等等,还会改变大明陆军的构成。甚至会影响到大明军事贵族的社会地位,甚至会对大明国内政治格局造成巨大影响。
现在明军里面的“老士爵兵”,个个都有一身好武艺。战阵相搏的本事,比起最强的蒙古蛮子也不差分毫,只要穿上好甲,有一件好兵器,光靠肉搏也能打得蒙古人满地找牙!十多年不停征战锻炼出来的精兵可不是闹着玩的。
可是这可恨的燧发滑膛枪一出现,“老士爵兵”们的武力优势顿时荡然无存!任你穿着多好的钢甲,又有多高的武艺,四五十步外枪声一响,照样是死人一个!任何一个经过了几个月训练的农民,都能轻而易举的用滑膛枪杀死一个武艺高强的战士。
士爵的武力要贬值了!将来的明军不再需要武艺高强的职业战士,只需要少数从军校毕业的优秀军官和大批会扛枪的农民,最多再加上一些能够充当骑兵的士爵子弟就能支撑起一支强兵了。虽然军官和骑兵多半还是会出自士爵贵族之家,但是军官和骑兵的需求量才多少?这点需求又能支撑起多少个士爵之家呢?
失去了从军立功这条上升通道,大部分的士爵之家恐怕要沦为经营土地的农场主了。用不了多久,肯定会出现大量的破落士爵!
到那时,大明的政治格局怕也要跟着变化了。武人的地位,将会再一次下降!
第823章弟子忽秃伦
在北明洲建立自治城市的事情,总算向前推进了一步,由孔玉去和江都商市的大商人商谈了。而建立陆军模范师的事情,却遭到了陆军部尚书陆虎和参谋长王陆飞的反对。
两人都觉得陆军已经是所向无敌了,根本不需要什么大改革。虽然用燧发滑膛枪武装起来的军队一定比现在的大明陆军更有战斗力。但是对于一支本来就无敌的军队而言,这种进步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这个观点也得到了海军和内阁大部分官员的支持,所有人都认为大明陆军已经够强了,不需要什么改革。
“这就固步自封了,看来没有压力就没有进步的动力……”
大明宫的乾清宫后殿,陈德兴倚在软榻上,语调悠悠,自言自语。
组建陆军模范师的事情,并没有被陆虎、王陆飞两人挡住。陈德兴金口玉言,任命了参谋部侍郎张熙载中将为陆军模范师师帅,全面负责陆军模范师的组建。而且还交待了用有服役期限的募兵为主,组建模范师的原则。
和之前大明陆军各部以士爵兵、军户兵为主力不同,陆军模范师的士兵将会使用雇佣军——就是花钱募兵,一个步兵定了8贯的月饷,一年开13个月的饷,就是104贯,服役期为5年,最多可延长至10年。士兵和土地脱钩,服役和退役时都不会领到土地。和军队的关系就是纯粹的雇佣!
为钱打仗的雇佣军,放在历史上的19世纪、20世纪仿佛有些落后了。但那是针对公民国家或自以为是公民国家的国家而言的。
对眼下还是半封建半官僚的大明帝国来说,要么是和土地挂钩的封建兵,要么是拿钱打仗的雇佣兵。绝没有搞义务兵役制的条件,将要出现的人人带枪的北明十六国或许会出现公民义务兵,但是那是将来的事情。
一年104贯饷,再加上一支20贯(孟记商行的索价)的燧发滑膛枪,一顶价值20贯的头盔,一副价值100贯的半身胸甲,再加上总价值不过20贯的军服战袄毛毯水壶饭盒等等的全套装具,再加上一年最多50贯的伙食费。就是一名步兵的成本……如果这名步兵战死,那么大明朝廷还要付出6倍于年饷的抚恤金,和之前的开支加在一块儿还不到1000贯。
把一名士兵和1000贯银币划上等号,仿佛是一件极其不人道的事情。不过对大明帝国的统治者,对大明陆军部、参谋部的高级军官们而言,士兵的生命其实就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没有这样的铁石心肠,是到不了这种位置的。
而一场战争即便消耗掉十万名这样的燧发枪兵,对大明朝廷而言不过就是一亿贯而已。
在将要过去的天道6年,大明朝廷(指中央财政)预计的财入,就已经超过了三亿贯!支出的预算则是两亿八千五百万,财政盈余一千五百万贯。
当然,大明朝廷不会依靠这区区一千五百万贯的财政盈余去打仗。大明帝国是有国债这回事情的,而且帝国的金融市场用13世纪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发达的。就是十亿贯国债也是能发行出去的。
光是从财力和人口数量上说,战争一旦进入大量使用燧发滑膛枪的热兵器时代,大明帝国的军事优势似乎就不可动摇了。
而拥有不可动摇的优势,还有必要继续进步吗?
陈德兴内心有些烦躁,就想出去散心,可一出来,满眼都是红墙绿瓦青砖,好一幅封建大宅门的样子。更让他有些郁郁。心想这个世界最后不会因为天下无事而发展迟缓吧?现在才到哪儿?陆军就开始固步自封,将来真不知会怎样了……
思绪正发散间,乾清宫的小总管墨丽卡(就是那个会做巧克力的阿兹特克女孩,因为巧克力做的好吃,现在已经升官了)报告:“恭喜圣人,宝音娘娘生了,是位皇子……”
“已经生了?好快啊!”
宝音这下终于如愿有了个儿子!陈德兴脑海中那些烦躁念头顿时被这个喜讯给冲散了。
跟古往今来绝大部分的后宫一样,陈德兴的后宫中当然也有斗争的。而宝音则毫无疑问属于在宫斗中占据优势的一方。她向来是皇后李翠仙的铁杆,长相又婀娜,正好是陈德兴喜欢的类型,而且也放得开,会讨陈德兴喜欢。如今绝对算得上是个宠妃,她的生产自然是宫中大事儿。连怀着孩子的李翠仙都亲自在宝音的宫中坐镇。
当陈德兴走入宝音居住的明月阁时,小腹已经隆起的李翠仙正抱着个大胖小子在和杨婆儿说话。看到陈德兴,就连忙上前也没有行礼,只是笑呵呵道:“圣人,宝音姐姐替您生了个小国王了。”
陈德兴抬眼望去,果然是个大胖小子,正张开眼睛在东张西望呢?看这小家伙的浓眉大眼和高挺的鼻梁,将来一定是个美男子。就不知道将来在北明洲能混成什么样子了?
“宝音可好?”陈德兴关心的问。
这年头生个娃娃可不容易,是有生命危险的!虽然宝音的身子骨皮实,可是谁又能保证没有万一呢?
“圣人?可是圣人来了?忽秃伦,快扶我起来……”
宝音的声音已经从内殿传出来了,中气十足,一点都不像伤筋动骨的样子。
李翠仙噗哧一笑,看着陈德兴道:“我那姐姐可结实着呢,不到半个时辰就把娃娃生了,什么状况都没有出,连稳婆都说生得容易,太少见了。”
“那是她活动多,身体好,你不也一样?”陈德兴表面上风轻云淡,心里面却是大松口气。
“走,去看看宝音。”
说着话,陈德兴就快步走进了宝音的寝殿。寝殿里面铺着厚厚的羊毛地毯,这是朱四九让人从西域捎回来的,说是西域于阗城的特产。
于阗在五代时还是西域佛教大国,后来被天方教的喀喇汗王朝征服,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当地的佛教已经完全灭亡,成了天方教的天下。蒙古征服的时候,于阗正处于信奉佛教的西辽统治之下,因为倒戈投降的比较快,因此没有遭到蒙古人的屠戮。不过这次却在朱四九的西征军攻打下遭了殃。城池被焚,人民被掠,昔日的繁华之地变成了一片废墟。于阗城内的织毯艺人没有死于战乱的,都被朱四九抓走成了奴隶。现在铺在宝音宫里面的地毯,就是这些奴隶织造的。
除了做工精细的于阗地毯,宝音的寝殿的窗户上还镶着明都出品的雕花玻璃——大明的第一个首都明都现在隐约有了成为工业中心的苗头,不仅出产优质的兵器和火药,还有拥有酿酒、水泥、玻璃、造船等产业。
其中的玻璃产业源于在明蒙战争中被俘虏的色目奴隶,一开始的时候制作的不怎么样,也没有多大的市场,甚至有一家玻璃作坊经营不善,被屈水镜创立的望远镜厂和天道使墨顶天联合收购。而就是这家作坊,现在居然成长为了整个大明最大的玻璃制品工坊,名叫屈墨记。
安装在宝音宫内的,就是屈墨记生产的最好的刻花平玻璃,每一片都价值不菲。连陈德兴居住的乾清宫都没有,宝音这里却已经安上了,可见这个女人在宫中有多吃得开。
而宝音的寝殿中最引人注目的却不是名贵的玻璃和松软的地毯,而是一具金光流溢的全身甲。钢甲鎏金的工艺,选用的是最上乘的南芬软钢,打造成型后,表面又做渗碳淬火处理,然后再鎏上黄金。是南芬铁坊直属的明都甲胄行生产的精品,这个样式的全身甲一共只做了三副,另外两副归陈德兴和李翠仙所有。
不过,只有宝音这副是经常穿在身上的,甲胄的接口之处,都有磨损的痕迹——中明洲总督府和大西洋舰队这两年给陈德兴捎来许多安达卢西亚马,都养在江都和北京的近卫军马场里面。在宝音怀孕之前,陈德兴常常让她穿上甲胄,骑上高大的安达卢西亚马表演骑兵战术动作给他看。
除了鎏金全身甲,宝音的宫殿里面还有一张八斗马弓、一张一石步弓、两匣羽箭、一把弯刀、一把大横刀和一根马槊。都是她平日耍弄的家伙,她的好身材可都是练出来的。
陈德兴走进宝音寝殿的时候,宝音已经下床起身了,由一个十来岁,却已经显出高挑身段的青衣小道姑搀扶着站在床边。才生完孩子,就已经能下床站立,这身体还真不是一般的好啊!
“圣人,奴奴的大腿跟酸疼,不能给您行大礼了。”宝音满脸都是欢喜,朝身边的小道姑看一眼,“忽秃伦,你朝思暮想的明王就在眼前,还不去拜,我自己能站,不用你搀扶了。”
那个名叫忽秃伦的高挑女孩嗯了一声,快步走到陈德兴跟前,眨着一双圆圆的大眼睛,凝视着陈德兴。
陈德兴也看着那小道姑,圆圆的脸盘,圆圆的眼睛,鼻梁倒是蛮挺拔的,皮肤也洁白细腻。说不上有漂亮,不过蛮可爱的,只是长得有点高。估摸一下年纪,这丫头也就是十二三岁,个头却有五尺多了,相当于后世的一米六几,而且不是那种细长的体型,是和宝音差不多的型号。听着宝音唤她叫“忽秃伦”,该是个蒙古女孩子。
“无所不能,唯有太一,天降明王,拯救苍生。弟子忽秃伦叩见明王法驾!”
小道姑突然跪了下去,也不是单膝,而是双膝拜伏,口中朗朗上口,说起了天道教的祷词。听她的语气,却是无比虔诚恭谨。
“这是……”陈德兴指了指她,望着宝音。
宝音一笑,回答道:“她是海都汗的女儿忽秃伦,和妾身一起回的大明,过了年才十一岁,却已经出落成个大姑娘了。她现在是江都天道宫传法院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明年就要升入传法院中学了。”
“哦,才十一岁就恁般高了!”陈德兴心想,这女孩要是养到十七八,还不得有一米八?这个头,要找婆家可有点难了。
“起来吧。”陈德兴一笑,对忽秃伦道,“你是宝音的侄女,也就是朕的侄女,眼瞧着快过年了,朕该给你一份压岁礼,想要什么,自己说吧。”
小道姑挺起身子,却没有站起来,继续跪在地上,目光定定地看着陈德兴,半晌才道:“明王陛下,弟子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问吧。”
姑娘面露喜色,语气中隐约有些激动:“明王陛下,您是天降的半神吗?”
陈德兴呆住,这个问题可真太出人意料了。
“朕是不是神,《太一光明经》中早就说了,你没有读过?”陈德兴皱着眉头道。
陈德兴当然不会在《太一光明经》里面说自己是神仙。一方面天道教是一神教,不是一点五神教;另一方面说自己是神仙太容易穿帮了,哪怕是半神也一样。
小道姑一脸认真的表情,反问道:“可经中说您的灵魂来自光明天国,受命于太一神下凡来引领世人。您的魂来自天国,肉身却是凡胎,这不正是半神吗?”
“朕不是半神!”陈德兴又一次强调。
“那么……陛下是天使吗?”小道姑不依不饶,又一次反问。
天使?背上长翅膀的那种不明生物?陈德兴很有些无奈地看了看小道姑,点了点头:“朕受命于太一神,也可以算是太一神之使。”他顿了一下,又补充道:“朕是唯一的神使,今后不会再有第二个了。”
“唯一的神使……”小道姑一脸崇拜的表情,又是大礼拜伏,“弟子想要拜入明王门下,成为明王陛下的亲传弟子,请明王陛下成全。”
宝音也跟着帮腔,满脸堆笑着说:“圣人,不如就成全小忽秃伦吧。”
陈德兴看了看刚刚生了儿子的爱妃,勉强点了点头。
第824章都不是好人
转眼已经是天道七年,大明国内已经有点国泰民安的样子了。西北的战争在去年秋天已经告一段落。南方的战争,同样是捷报频传。就在天道六年的大年三十,江都的各家报纸,就用加粗的红字在头版头条上登出了“南唐大胜,吴哥城落”的好消息。唐王李彦国指挥的大军,在十二月初五这一天,终于攻破了高棉王国的都城吴哥。高棉国君臣抬棺请降,昔日的南番第一强国,现在已经灭亡了!
转日,天道七年的天道元日,又有好消息传来。在六年十一月下旬,当今圣人的兄长,英太子殿下在恒河水战中再建大功,两万大英水军以少胜多,击败了德里苏丹国的十万大军,还放火焚烧了德里苏丹的三十里水陆连营,烧掉了大小敌船一千余艘。
据说,是役英太子的舰队一度遭到德里军埋伏在岸上的发石机轰击,英太子本人两度更换旗舰,险象环生,但是在英太子的镇定指挥之下,全体将士浴血奋战,最后还是有惊无险,取得了胜利——当然,也可以这么说,陈德芳率领的舰队中了德里苏丹的埋伏,被人用发石机打了个头破血流,但是最后还是凭着大炮犀利,钢甲坚固反败为胜了……
总之,天竺之战离开最后的胜利又进了一步。取胜后的八国联军已经打开了通往德里的大门。而德里苏丹吉亚斯丁·巴勒班也在德里集结重兵,准备决战!
看来天竺之战的最后胜利也快到手了。
而大明国内的经济,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持续走高。从新大陆、日本和天竺流入的大量金银,以及西北、南番、日本的战争,新大陆和大明西北、东北的开发结合在了一起,转化成了巨大的需求,也极大的刺激了生产。各行各业都显出了兴旺的迹象,就连去年不大景气的南方农业,也迎来了一个不错的年景儿。虽然粮食价格依旧低迷,但是棉花、蚕茧、茶叶、黄豆等经济作物的价格都在上升,让大部分的江南农人都得到了不错的收益。
江南的读书人现在也开始适应这个对他们来说不算太好,其实也不算太坏的新时代了。传统的科举上升的通道虽然没有了,可是新时代给读书人的出路反而更为广阔——哪怕这些读书人并不打算去天道书院这一类的新式大学进修,也不打算放弃求官的梦想改行从商,机会仍然大把大把的摆在他们面前。
且不说去考个从低级事务官(事务官也能上升,只升不到政务官的位子上)做起的铁饭碗儿,就说那么多的藩王封君,现在都需要能帮他们做事的臣子。只要不怕路途遥远,不惧风高浪急,又肯从门客家臣开始做,现在没有病死战死的,大多已经出头了。不是在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