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奸雄天下-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就等于剥夺了江南士大夫豪门对佃户的人身控制权——这实际上是一笔财产!南宋末年的佃户已经沦为农奴,是可以随田买卖的财产。而《陈礼》却让他们成为自由人,等于解放了南宋的农奴,而且没有任何补偿!

一旦大明统治江南,《陈礼》在江南实行,那些成为自由人的佃户,肯定会纷纷逃离江南——现在可不是人多地少的19世纪,而是人少地多的13世纪。且不说明洲大陆如何,但是江湖、京湖、四川、中原、东北,就有的是土地没有人种。有那么好的去处,谁还会留在江南被士大夫地主残酷剥削?

而江南的贫下中农大量离开,就势必会造成土地租金大幅下降。江南豪门的收入立即就会大大减少……实际上,那些“义门”并不很富有,因为他们的人口都很多,家家都有一堆只会读书不会做实事的士子。收入又主要依靠地租。在《陈礼》之下,读书人做官的机会大减,地租收入又要大幅下降,这些“义门大族”只怕都要面临破产了。

所以《陈礼》一出,江南的士大夫豪门便没有了妥协的空间!

……

听到苏刘义说读书人之心,赵与芮却叹息一声:“人心人心,本朝自太祖得国就厚养士大夫,什么时候不得人心?可是如今陈贼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这得人心也未必不失天下吧?”

状元郎周震炎一笑,开解这位糊涂天子的糊涂爹道:“人心难测也,《陈礼》颁布之前,人心未必在宋……陈贼虽逆,但终有复中原,逐胡虏之功。若其顺天应人,礼遇士人,未必不能有天下!”

这话说的……赵与芮的眉头大皱,不过却不敢说什么。这周震炎当了好些年的受气包,还因此大病一场,险些送了性命,肚子里面对赵家是有怨气的。而且他现在手里有4000团练!这年头有几千团练,就比皇帝他爹都牛了!

周震炎侃侃而道:“如今陈贼已经失去人心,而大宋又行学校议政之法,是真心和士大夫共天下,因此天下书生一定会全力辅助大宋……大宋虽然难免有困顿之时,但是只要持久坚韧,天下终究还是宋朝的。”

“持久坚韧?”

江万里接过话题,笑着说:“陈贼兵精粮少财薄,因而利于速战。吾大宋得江南人心,有三百年基业,非暴起突发的陈贼可比,自然可以久战。陈贼之兵以财聚,财尽则兵散,吾大宋之兵以德聚,德不失则兵不失。如果朝廷可以先迁洪州,长禁海贸,与贼持久相抗,再联络南北豪强,约以裂土封疆。坚持数年,天下必然重归大宋!”

第615章五大战区

风景秀丽是葛岭已经浸浴在苍茫的暮色之中,几只飞鸟落在了多宝阁飞挑的檐角上,几声鸣啼之后,又振翅高飞,消失在了落日余晖之中。

站在多宝阁三层,凭栏远眺,望着高飞西去的飞鸟,奸臣贾似道的眼角微微跳动了一下。

临安皇城司报告,今日上午荣王赵与芮出城去西湖边上的普宁寺一游,而这普宁小寺,恰是入朝觐见天子的江万里的暂居之所。赵与芮是去见江万里的,见了江万里之后,又匆匆返回临安城内,直奔北内德寿宫而去。

廖莹中道:“太师……是否要让御史弹劾?”

对于廖莹中的询问,贾似道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他踌躇良久,才一言难尽地道:“江古心也是为国为民。”

廖莹中道:“可太师您何尝不是一心为国?江古心有什么话就不能直接和您说?”

贾似道摇摇头,“早就说过了……江古心是君子,不会在荣王跟前说我坏话的。他所求的无非就是迁行在往洪州。行在到了洪州,大宋才有一线生机,才有可能持久相抗,拖垮陈明。”

廖莹中挑眉道:“太师也赞成迁都之议?若是如此,何不顺水推舟……”

“放不下。”

贾似道道:“吾掌权柄数载,为政无建树,国势也江河日下,却还眷恋权位,依依不舍,不知日后青史之上,会留下何等恶名?”

贾似道摸了摸大半发白的胡须,沉默一下,叹了口气,“只怕后世史书都会说我贾似道祸国殃民,亡了大宋三百年江山吧……”

廖莹中眉头微锁,心下暗忧。到了现在这个地步,贾似道居然还在担忧身后之名,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如今要担忧的,已经不是身后名,而是身家性命了。

一步走错,就要家破人亡!

贾似道感叹道:“只是把朝廷留在临安也不是办法,若再不迁行在,贾某就真是宋亡的罪人了。但是迁了行在……”

贾似道靠在栏杆上,有些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廖莹中仔细听着贾似道的话语,一边分辨其中的意蕴,一边思索着对策。

“太师,若是迁移行在,您千万不能去洪州!去了洪州,只怕有性命之忧!”

贾似道迟疑道:“江古心不至于如此吧……”

廖莹中道:“大宋江山如此,人人都会以为是奸臣祸国所致。”

“奸臣?”贾似道苦笑,“那就是贾某了……”

“太师!”廖莹中皱眉道,“太师若去洪州,就真的是奸臣了!”

“不去洪州?”

贾似道愕然片刻,然后回头看着廖莹中,“你是要老夫留在临安?”

廖莹中点点头,“太师当知申生、重耳之典故。太师若去洪州,最多能带六千台勇,而江古心麾下有八万之众……待到陈贼入寇,两浙告急,朝廷一定会追究太师过失!”

“老夫的过失?”贾似道叹息,“老夫当政数年,昏招的确不少。”

历史上对贾似道比较好的评价就是有阃才而无相才。身为督师的文官,他表现的其实比宋朝大部分的阃臣都要好。

廖莹中沉吟道:“太师,朝廷如果西迁,两浙还是要有重臣坐镇的。而且坐镇两浙的重臣必须有阃才有兵力。放眼大宋,也只有太师和李祥甫能当此重任。”

贾似道道:“老夫守浙西,李祥甫守浙东?那两淮怎么办?谁能去守?”

宋朝的浙西路包括临安府、嘉兴府、平江府、湖州、严州等地……仿佛是在东面?而浙东路则包括绍兴府、庆元府、台州、温州、婺州、处州等地,似乎是更靠西面。

如果朝廷的行在所离开临安,那么两浙路肯定要安排一个安抚制置大使镇守,贾似道如果留守临安,自然是总领两浙的阃帅。同时还会兼任两浙团练大使,判临安府,总领两浙财赋等职。另外,根据宋朝的惯例,还会安排一位制置副使镇守浙东。在团练大兴之前,这个差遣会由武臣担任(如果两浙总帅是武资,那副帅就是文资),不过现在这个差遣是没有武将的份儿了。能担当此职的,李庭芝是首选,史岩之、赵与訔也可以担当。

不过对贾似道而言,安排自己的亲信李庭芝守淮东肯定是最理想的。

廖莹中冷笑,“太师您若出镇两浙,何必去考虑两淮之事?江古心、马华父(马光祖)、叶镇之(叶梦鼎)他们谁不能去守两淮?何必非李祥甫不可?”

他顿了一下,语气放沉,“太师,若朝廷迁移行在,就是存亡之战开始了。如今咱们大宋朝廷能管的地盘,就是两浙、两江、福建、广南东、广南西、荆湖南和淮东一部。若要举国抗战,应当将朝廷管辖的地盘分成各个战区,各置阃帅,授以全权,持久抵抗。”

“战区?全权?持久?”贾似道低声沉吟。

廖莹中重重点头,这些日子他一直在思考出路,大宋的出路,贾似道的出路。现在终于有了一点想法了。

“两浙可置一个战区,由一制置司统辖;江南东路和淮东路置一战区,也设一制置司;江南西路和荆湖南路置一战区,同样设一制置司;广南东、广南西两路置一战区,也设一个制置司,福建单独设个制置司。如此,朝廷辖区便是五个制置司,各由一阃臣负总责,统辖所有团练、御前军和各地官员。太师可以出镇两江,江东、淮东可使马华父去。江西、湖南可由江古心管辖。蒲大参(蒲择之)可以去福建。史岩之或叶镇之去两广……”

贾似道琢磨片刻。“若是如此,咱们大宋剩下的那点地盘,不是给分了五份,这不是国分为五,互不统辖了吗?”

廖莹中淡淡地道:“五大制置司便能安排五个手握重兵的大吏,有他们支持,太师您才能坐稳两浙总帅之位。至于将来……若是不置五大司,太师觉得朝廷就能遥控指挥三十万团练军了?”

贾似道摇了摇头,苦笑道:“三十万团练军一出,这大宋朝廷就是空头朝廷了。这是贾某的过失……”

“怎么是空头朝廷?”廖莹中摇了摇头,“若无这三十万团练兵,大宋朝廷哪里还有一个可用之兵?陈明如今尚未进占临安,都是这三十万团练军的功劳!”

贾似道怔了一下,点点头道:“这倒也是……”

的确如此,现在南宋的国防力量,比起历史上华夏天倾之时,仿佛要强大许多。历史上蒙古东下的时候,南宋朝廷可拿不出三十万武装齐备,训练有素,组织紧密的团练军……虽然在勤王诏书下,各地忠于朝廷的士大夫也组织了几十万人的大军,但那都是仓促之间组成的乌合之众。

而现在的团练军,到底是花了两三年时间,投入了无数财富,还在原先宋军职业军官帮助训练之下,依托士大夫宗族、乡党、同窗等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而且还参与了几场低烈度的战争,拥有了一定实战经验。

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他们已经是一支战斗力足以和原先大宋前线诸军相比的精锐军队了。

贾似道沉思良久,然后抬起头,一脸肃容地道:“群玉,去替老夫拟份奏折,明日老夫就奏请朝廷迁往洪州,并且设立五大制置司……老夫还要自请镇守两浙路,誓与陈贼血战到底!”

……

“马上要当皇帝了,仿佛也没有兴奋到哪里去的说……”

陈德兴有些无趣地坐在一张全新打造的御座之上,居然有点百无聊赖的模样。

这些日子,南宋的忠臣和奸臣们都在忙着救国,大宋和大明的商人们都忙着走私,而大明这边就两件大事,第一是大封士爵,巩固地方——陈明的路子是封建贵族民主,先封士爵贵族去镇压地方,再卖一批士绅出去,然后让这两方势力和中央派去的官僚一起组织地方政府,通过考试招募小官吏……

第二件大事还是制礼,之前是征询诸侯们的意见,现在是征询士爵和士绅还有平民们的意见。同时,《陈礼》也进行了几轮修正,正式的名称也定了下来,是《华夏之礼》。不过大家还是习惯性的称其为《陈礼》。

今天一整天,陈德兴都在修缮一新的昭明宫大殿上听着各种各样关于修改《陈礼》的意见,哪怕他压根不想再对已经颇为完善的《陈礼》进行什么修改,但是也得耐着性子听着。

来提意见的多数都是北地的儒生,内容自然脱不出尊孔和崇儒,当然还有开科举——这部登天之梯的吸引力太大了,就这样断然没有了,自然有人要不甘心了。

不过北儒这几十年来早就让蒙古人欺负的没脾气了,能到陈德兴这里提个意见已经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再不敢做什么了——实际上他们也没有反抗陈明的力量。大部分只能去考个陈明的小吏,从底层慢慢做起,如果真的有能力,上升通道其实还是有的。只是不能一步登天就给个一县父母官啊。

只是从南边传来的消息有些不好,那帮南朝士大夫现在有钱有兵有地盘,还在使劲儿的折腾呢!

第616章宋国女王?

“官家……”

甜甜糯糯的声音在陈德兴耳边响了起来。

“官家!”

陈德兴一开始还没反应,不知道有人在叫自己——之前人家都叫他“明王”或是“大(念dai)王”的,听着有点象山大王,却是标准的叫法。

他抬起头一看,就看见两个熟透了的妇人,一身宫人打扮的杨婆儿,明明打扮的宝相庄严,却处处透着。她正搀着身穿一袭梅花纹绛紫色宫服,披着绣了凤凰的金丝披风,三千丝发被绾成盘丝髻,用紫金翟凤珠冠和一只蓝白琉璃珠镶嵌金腕轮装饰起来的郭芙儿缓缓走来。

郭芙儿现在已经三十五岁,不过保养得宜,现在心情又好,看上去只有成熟的妩媚,而无丝毫韶华已逝的模样。现在只是化了淡妆,浅粉色的嘴微微抿着,雪白的肌肤透出一种高贵之气。

“娘亲。”陈德兴收起了忧国忧民的心思,起身冲着郭芙儿行了一礼。

“还叫娘亲?难道不是太后吗?”郭芙儿半开玩笑地说。

陈德兴现在呆的地方是昭明宫内的御书房,不过布置还是一如既往的简朴。除了一张书桌,一张御座之外,就是几把椅子,几张茶几,几个放满了各种书籍的书架,墙壁上挂着的是华夏地图、蒙古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另外,还有一把三尺三寸大横刀,也挂在墙上。这是陈德兴的日常佩刀,装饰也朴素到了极点。

而陈德兴本人的穿着,也不过是身白色道袍。他当皇帝的礼服、朝服、常服、戎服都已经做好了,还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是请燕京城内最好的裁缝做的。只是开店做买卖的裁缝,不过不是什么“织造”、“供奉”或是什么府什么监的。未来的大内总管杨婆儿倒是想成立个少府监,被陈德兴给否了……倒不是担心杨婆儿从中捞多少油水,而是没有必要搞这些。

在他看来,皇家的神圣不是建立在这上面的。人家欧洲这个时代的国王、大公,常常连丝绸衬衫都没有几件,不照样少有篡夺的事情发生?

中国皇帝们倒是奢侈,只用最贵最好的物件,还都是御用御制,开了诺大的官营作坊只伺候皇家,真是高贵的不行。可结果怎么样?还不是周期性亡国?到了后世21世纪,欧洲在台上的王室还有不少,哪怕下台的,多半还保持着体面。

之所以会如此,在陈德兴个人来看,这皇权想要神圣,就一定要有神,要有礼。

所以陈德兴才会先装神,再复礼。

天降明王这事儿,现在已经基本做实了,天道教也渐渐上了轨道,明洲大陆……早晚会发现,除非这里不是地球!到时候就更加能证明明王降世的神圣性了。

至于礼,也制定好了,只要好好维护,将《陈礼》通过教育,和天道教一起,印入华夏民族的灵魂,陈明王朝的神圣性就能建立起来。

穿什么衣服,一顿饭吃几个菜,这个不重要。

不过郭芙儿穿上她自己设计的太后朝服还是非常养眼的,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有服装设计的本事。

“太后,请坐。”

陈德兴一指边上靠着墙壁摆放的椅子,郭芙儿莲步轻移,走过去端坐下来。然后风姿如画地拨了拨发丝,微笑着问:“官家……哀家这样称呼你可妥帖?”

当皇帝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譬如家里面的繁文缛节多了起来。家人间怎么称呼,都有了讲究。

“家里人,不用如此。”陈德兴笑道,“其实宋朝皇家在家里面也没那么多讲究的。孩儿的意思,家人还是和原来一样叫法。如何?”

“好,这样也好。”

“而且,官家是赵家的称呼,”陈德兴道,“吾大明的帝王起于明王降世,还是让臣子们称吾为圣人吧。”

天道教是一神教,太一唯一,明王非神,这在《太一光明经》中都阐述清楚了——实际上明王非神的概念在明教中就存在了,明教是二元神,一个光明神,一个黑暗神。而陈德兴给自己的定位则是“圣人”,不同于凡人,但仍然是人。而且,《太一光明经》中还有明王唯一的阐述,明王之后,再无明王,亦无降世圣人。这是从《古兰经》中得到的启示,封死别的神棍冒充明王的路子。

而降世明王,天降圣人的血统当然具有神圣性——按照西方政治家们的说法,合法性要么来源于血统,要么来源于选票。陈德兴不可能在13世纪建立一个共和国,自然只能将自己的血统神圣化了。所以称天子为圣人正合适。

郭芙儿点点头,再看着陈德兴,容色却已经郑重起来。“二哥儿,如今这后宫的家是为娘在当……你不会一直让为娘操劳下去吧?这仿佛也不合礼。”

《陈礼》父父子子篇中对天子后宫的秩序是有规定的,皇后是后宫之首,是替皇帝管家的,同时还是皇帝的配君,有协助处理政务,在必要时担任摄政的责任。

而太后,除非皇帝没有年满22足岁,否则是无权摄政的。另外,只要皇帝大婚,有了正式的皇后,太后也就无权管理后宫了。

所以郭大太后往后就是吃喝玩乐,没有什么烦心事情要她过问了。

但是郭芙儿现在问这个问题,却是另有含义的。

陈德兴也明白她的意思,顿了下道:“皇后肯定是李翠仙!”

中原大战前,陈德兴后宫是两妃并列。但是在中原大战中,李翠仙已经尽了皇后的全部义务,自然有当皇后的权利——陈德兴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含糊,下面成千上万的功臣都看着呢!如果要论功,陈德兴不算,李翠仙都能够得上第一!连陆虎、刘和尚都不能比。她不当皇后,功臣们都要不放心了。

陈德兴是天降的圣人,但是圣人也不能不讲道理啊!

“但是……琳儿怎么办?”郭芙儿反问。“她也是你的结发妻子,难道要让她做小?”

“琳儿……会有安排的。”陈德兴微微一笑,“自然不能让她吃亏,她怎么说也是赵家天子的嫡女。”

一听到“嫡女”两字,郭芙儿一怔,过了半晌,才愣愣地问:“嫡女……继承权?”

根据《陈礼》,女儿在一定条件下也是有继承王位的可能!这条件就是皇帝没有儿子。而理宗皇帝正好没有儿子,只有赵琳儿这么一个宝贝女儿。

如果宋国是大明藩属,那赵禥的继承就是非礼的,由公主赵琳儿登基才合礼。

而且,《陈礼》还有明确规定,傻瓜没有继承爵位和君位的权利——一国之君怎么能让一个脑残儿来当?这不是在瞎胡闹吗?

所以,赵禥的继承完全不合乎《陈礼》,是非礼的!如果赵宋在战败后请降,就必须废除赵禥的继承,而让赵琳儿当大宋女王。将来再由赵琳儿的儿子继位……当然要改姓赵,去海外延续赵宋的江山。

这就是说,陈德兴要给赵琳儿一个国家,并且保留赵宋宗庙。这份补偿,应该足够抵得上半个皇后了。

“琳儿可知道了?”郭芙儿有些担心地发问。

她是比较喜欢赵琳儿的,因为赵琳儿是个乖巧听话的性子,整个呆在宫里面和她做伴儿。而李翠仙就是个女中豪杰,对后宫的事情兴趣不大,和郭芙儿也没什么共同语言。

陈德兴沉默了一下,低声道:“今晚,孩儿今晚就和她讲。”

……

夜色深沉,整个昭明宫一片宁静,只有陈德兴还在寝宫的一张六尺宽的大床上睁着眼睛睡不着。他双手枕在自己的脑后,定定地望着天花板。身边的赵琳儿小睡了一觉,这时醒来了,她发现自己的丈夫还在沉思,便牵起陈德兴的大手,低声地问道:“怎么还不睡觉?这些日子诸事繁多,郎君若不睡觉怎么能有精神呢?”

陈德兴侧过了头,对着小脸儿睡得红扑扑的琳儿宠溺一笑,叹道:“睡不着啊……马上就要开国登基了……然后就要征江南了!”

赵琳儿几乎是从不问政治的,也知道自己现在的地位尴尬,她毕竟是赵家的公主,而赵家的宋朝又是大明最大的敌人。她和李翠仙不一样,做不到家国分明,根本没办法找到一个让陈家和赵家都能够接受的解决争端的方案——赵家也不是益都李家,本就是一群山贼农夫陡然富贵,人人心满意足,当皇帝当国王都好像是捡来一样。

赵家背负着三百年家国天下,十五代祖宗基业,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不过赵琳儿也知道陈德兴是铁了心要推平江南的,而她虽然深受陈德兴宠爱,但是在政治上却没有任何发言权,也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意见。而且她也知道,自己的优点,除了模样讨人喜欢,不就是乖巧听话吗?

她眨眨眼睛,微笑起来:“……军国大事,琳儿不懂,郎君要琳儿做什么,只管说吧。琳儿什么都听郎君的!琳儿只求能留在郎君身边,便是心满意足……”

听到赵琳儿的表态,陈德兴也笑了起来。幸好是赵琳儿,若是换成了另一个李翠仙一样的女子,自己的后宫可就要不太平了。

想到这里,陈德兴吐出口气,点点头,“琳儿,既然你怎么说了,那么就听孤王安排吧,孤王总不会亏了你的。”

第617章华夏之天命

这时在塘沽市郊,海河边上,一所新落成的豪宅里面,也有三个大人物正在彻夜交谈着什么。

这处宅邸不大不小,前后五进院子,对寻常人家而言,已经是大宅,对于富豪权贵们来说,只算普通。

《陈礼》中对于各个等级家宅大小,也是有些规定的。最大的自然是天子,封君次之,然后是各级贵族和士绅,再是平民,最后是农奴。至于奴隶,是没有资格拥有私人住房的。

不过住房逾制也不会杀头坐牢,只是要缴纳额外的高额房产税。如果哪个富豪钱多的荒,把宅子建得和昭明宫一样大,那么要缴纳的税款也是个天文数字……只是这样的土豪实在罕见,哪怕是顶级的士绅富商,也就住在四进五进的宅子里面——这当然也是要上税的。

在北明地盘上,凡是非国有的房屋、土地,一律都要纳税!

当然,因为战乱或是自然灾害可以免税,另外有些地方为了鼓励投资开发,也会自行规定一段时间的免税期。地产税在大明属于地方税,怎么征收自有地方议会去考虑。

但是地产纳税的大原则是不会改变的,哪怕是陈德兴的私产(国家提供给君主的宫殿当然是国有财产)或天道教的教产也不例外。在《陈礼》的“君君臣臣”和“士农工商”两篇中,对于各个等级的纳税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未来的华夏世界中,没有可以不纳税的特权阶级,连君王都不例外!

而且,君王的私库也不能直通国库,封君、封臣所缴纳的贡赋也不入君王似库,而是朝廷财入的一部分。同样,回赐礼物也是朝廷埋单,和君王无关。但是上层君主对下层封君、封臣回赐的价值不能高于贡赋价值的一半。如此,才能体现臣子对君主义务。

不过,君王和贵族们的经济利益也有充分的保障。根据各自的爵位高低,会有相应的年俸、份地和宅邸。同时,《陈礼》也不限制君王和贵族从事生产经营,没有什么“不与民争利”的说法(宋朝也没这个说法)。只是要求依法经营,依法纳税。

因此,身为君王的陈德兴也是可以投资做买卖的。不过陈德兴军政事务繁忙,没有经营私产的精力。私人的财产都交给郭芙儿负责经营。

而郭芙儿的生意经现在就是投资地产——估计是临安高房价给她的印象太深刻——就是在燕京、明都、大名、塘沽、舟山、泉州、淡马锡、江华岛等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地价低廉的城市地买地建房出租。

为此郭芙儿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陈记商行,专门运营这事儿。挺大一太后,整天和一帮掌柜管事商量买卖上的事情,这大约也是“礼崩乐坏”的结果吧?

在《陈礼》当中是没有重农抑商这个理念的。而且还通过出售士绅身份,变相大幅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而这处位于塘沽的五进宅邸,也是陈记商行的产业。刚刚建成装修好了,现在租赁给了北明外交司,专门用来招待来燕京参加英雄大会的各方人物。

政府用皇家的产业也付租金,而皇家的产业同样要缴纳税赋。公私分明到这种地步,大概也只有陈德兴这个重生的未来人才能想得出来吧?

不过他现在是半神化的君王,只要把这种理念写进《陈礼》,别人也只有“守礼”的份儿。说起来装神也有不少方便的地方,否则他凭什么“制礼”?这可是要修正华夏一千几百年的传统思想,里面不知道加了多少陈德兴的私货呢……

今天被外交司安排住进这所宅子的是陈德兴的亲爹陈淮清。现在陈德兴的登基大典已经开始筹备了,还成立了一个“筹备处”,由墨影娘、任道兴、赵复、陈淮清、张熙载五人领衔。

其中墨影娘和任道兴主要负责各种仪式。陈明的国教是天道教,可不能用儒家的那套典礼了。张熙载负责阅兵式和登基大典的安全保卫。陈淮清和赵复则负责接待各方来宾。

而需要陈淮清以皇伯父和亲王之尊,亲自到塘沽迎接的宾客,却是一个身着白色僧袍的小和尚。不到十岁的童子,浓眉大眼,虎头虎脑,端是可爱,只是肤色偏黑了一些。小和尚俗家姓陈名昑,是安南国王陈晃的长子,也是安南国的太子。

前文提过,安南陈朝和陈德兴是远亲,都是江州义门陈的后裔,更早的祖先则是南北朝时期的陈朝。有了这层亲戚关系,安南陈朝和陈明之间,对彼此的态度都是比较友好的。

一方面,安南陈朝是篡位而来,得国不正。对原先统治安南的李朝苗裔又采取了残酷镇压的政策。内部腥风血雨了好些年,总是不大安稳。陈朝大兴佛教,还让年纪幼小的太子出家,其实也是为了借助佛教的力量安抚国内的不满。

而现在,老陈家的亲戚成了中国皇帝,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大蒙古国!这个大蒙古国在七八年前还入侵过安南,逼安南向大蒙古称臣来着。

现在蒙古被“中国陈朝”的亲戚打败了,这对安南陈朝压制国内不满是很有好处的。谁要是不服,安南陈朝是可以到中国去请亲戚帮忙的!人家连蒙古人都打垮了,你们这些安南猴子还敢不服气?

另一方面,陈德兴的对外政策不是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世界帝国。在13世纪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一个中央朝廷可以向地球另一边的地方政府下达命令,传个旨意得好几年!能不能到达还要看人品,人品不好的钦差没准出海就喂鱼了。

因此陈德兴的目标,是把世界华夏化:在血统上染黄,在思想上同化。而如今的安南,统治者是汉人,还是陈德兴的亲戚,相当一部分国民也认同自己是汉人(实际上也有汉人血统),文化思想上又奉儒学和汉传佛教,还有科举制度。基本上就是个小号中华。

陈德兴出兵去推翻安南陈朝,然后再换个姓陈的去当国王仿佛也没有什么意思。

至于将安南并入中国,意思也不大。因为安南也不是什么战略要地,也没有什么油水(现在的安南国远远没有后世的越南那么大,国土主要就是红河平原)而且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利益集团,而且这个利益集团还相当有力——安南陈朝和陈明一样,都是初兴王朝,正是国力鼎盛的时候。历史上安南陈朝还打败过蒙古人的入侵!

与其吃力费尽去啃安南这块硬骨头,还不如加快向北明洲和大洋洲的开拓步伐呢。

当然,前提是安南陈朝接受全盘华夏化:以天道教为国教,遵守《陈礼》,以大明为宗主国。

不过安南入华的事情,不能由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和尚去和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