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小地主-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阳接过,然后又塞回李逍手里,“他的东西你不愿意收,那我替他收回。现在,我送给你。”
“那我也不能收。”
足足几百亩地的地契呢,虽然这地不是在关内,而是在荆州,但总归是一笔不少的资产。
高阳想了想,“回头我把这地卖了,再在这蓝田置一块地,送给书院里做校田,佃种出去,所得租子就做书院师生食用。”
官办的官学都有校田,校田出租,每年收的租就是老师们的薪水还有学生的补贴。
走在田间的小路上,一片萧瑟。
高阳指着那条弯曲的蓝溪道,“这地方其实挺不错的,拦个坝,还可以修两座水碾,两座水碾一年都能赚上几百贯。修了坝后,这上游的田地都能变成水浇地,能增产许多。有了水,还能改种水稻,大米在关中价格很高,能收益更高。”
李逍倒对高阳有些刮目相看,想不到她还有这种经济眼光。
“蓝溪乡山多水水地更少,这条蓝溪可是很多人的命脉,官府向来不许在上游拦坝修碾,那样势必会使得下游缺水。不过在河边修些水车用来提水,倒是可以把河边的地弄成水田种稻谷。”
“官府的规定又如何,我要想修两座水碾谁还能拦的住不成?”
一听这种话,李逍就不由的扶额。她是公主,确实有跋扈的本钱,可李逍则不想惹的人人动怒。
拦坝修碾,一年多几百贯收入,看似很爽,可到了缺水季节,你这样做无疑就是断下游命脉,到时人人都得恨死你。
一到缺水季节,许多地方因为争水,发生大规模械斗,宗族之间,乡村之间,大打出手,哪年不得出点事情。
高阳看李逍不高兴,笑道,“既然你不愿意那就不修。”
第97章 纸上谈兵
“听说你跟薛仁贵他们走的挺近?”
这个现在蓝溪谁不知道啊,李逍没有否认,点头应下。
“那你应当知道,朝廷决定明年东征高句丽,薛仁贵是副将,这一次朝廷上下决心很大,准备一举攻灭高句丽,这是一个难得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三郎,你应当抓住这次机会,让薛仁贵带上你,也博个前程回来。”高阳停下脚步,站在蓝溪河边,望着河水说道。
话语里,竟然有股让李逍意外的关怀。
“我不过是一乡野小民,没有什么建功立业之心,只愿做个悠闲的山间地主而已。”
高阳摇头,转头望着李逍,“你这话就错了,大错特错。想做个悠闲的地主,可绝非易事。魏晋时的那些风流名士,比如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可你知道他家本身也是士族,拥有极高的地位声望还有钱财。再比如旧时王谢,那都是有资本的。”
想悠闲当地主,那都得是名门士族才行,一般的寒门庶族小地主,那是悠闲不了的。注定了只不过是底层边缘,是难得自由悠闲的。
“你不向上爬,别人就踩着你向上爬。你李家在蓝溪也是百年家族,可之前就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差点家破人亡,这个教训你还不记得吗?去东征,以你跟薛家的关系,他只要提携下你,你并不会有多大的危险,就能挣个前程回来。以后再有我帮衬一二,可保你前程无量。”
李逍认同高阳部份想法,这年头确实是权势之家的时代,隋唐之时也被称为最后的贵族世家时代,都说隋唐之后再无世家,再无贵族。
但李逍也确实不太想一头扎进权力场中,他的起点太低,想扎进去也太难。人生百年,只活一世,李逍不想活的太累。
况且,谁说东征就容易呢。
“公主,我并不认为这次东征就能一战功成。”
历史上,虽然唐朝确实是在高宗李治之时灭掉了高句丽,但这是一场持久时间极久的战争。
若是连上隋朝两代对高句丽的进攻,可以说隋唐两朝,历经四帝持续数十年的进攻,才算最终灭了高句丽。
在高宗时,更是连续经过两次大阶段的战役,历经十几年时间,才灭掉了高句丽。
现在朝廷准备出兵东征,这还仅仅是刚拉开序幕呢,想一战灭掉高句丽怎么可能。
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高句丽虽然在隋朝两代君王的进攻之下,国力大削,又在太宗李世民的亲征之下,元气大伤,可毕竟负隅顽抗,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辽东地远,兼之苦寒,远征困难。兵发多了,则后勤补给困难,兵发少了,则难以破敌拔城。
当年太宗亲征,率十万之兵,最后未能全功,就是因为兵力太少。
而当年杨广发兵百万征辽最后失败,则是因为发兵太多。
高阳倒不认为李逍能看的懂军国之事,解释道,“你要知道,这次统兵的可是卢国公程咬金,这可是朝廷的沙场名宿,有他亲自出马,绝对稳固。更别提还有苏定方和薛仁贵两员猛将为副将。”
“不,朝廷这次绝无可能一战功成。”
“为何?”高阳笑问。
李逍本来对于这种根本不关自己的军国大事是没有什么兴趣的,不过既然高阳问到了,他也就随便说说,反正也不是跟其它人说。毕竟高阳刚才一副关心自己的样子。
“这么说吧,朝廷这次作战,虽是主动进攻,可毕竟是远出作战,补给线长,运输艰难,而且辽东气候寒冷,兼之地形复杂。高句丽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物力,建立了一条辽东长城,这是一条山城联防线,以大量的山城和一段段的城墙配合高山险隘组成,易守难攻。尤其是从正面进攻,将极难。”
“若是我来指挥攻辽,就绝不会从正面进攻,那样做太过硬碰硬。”
高阳还真没料到李逍还能说出这么番话来,饶有兴趣的问,“那如果是你来指挥,你会怎么做?”
李逍捏着下巴,“如果是我来指挥,那么就应当先来一招驱虎吞狼。高句丽人一直驱使着东北白山黑水间的靺鞨人为他们所用,并想征服契丹人为他们所用,以牵制和袭扰我大唐的幽代之地。”
“因此我们应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朝廷当下旨给契丹和奚两部酋长,给他们封官赐爵,然后命他们出兵为前锋,征讨高句丽和靺鞨人。同时,派使者前去招降靺鞨各部酋长,说服他们归顺大唐,反戈高句丽人。”
“与此同时,朝廷还应当派人去联络新罗人,新罗在高句丽的东南,一直受高句丽人的侵袭,苦不堪言,如果朝廷派人过去联络,他们肯定愿意响应朝廷。”
“如此,朝廷出兵征讨高句丽,大军未动,则北有契丹、奚人,南有新罗先行夹击高句丽,然后朝廷大军可分水陆由西向东进攻,这样一来,高句丽人必然疲于应付,被迫应战于数个战场,固然其山城联防依旧在,可必然左右难守。”
李逍越说越得意,“朝廷若是再派出几支偏师,对高句丽沿海边境各地袭扰,毁坏他们的庄稼牲畜,烧毁他们的粮食仓库等,则高句丽人亡之不久矣。”
“这些都是你自己想到的?”高阳瞪大眼睛,真没想到,蓝溪乡下郎李逍居然能把东征之事说的这么透彻,虽然她不清楚他说的这些是否真的可行,但听起来一套一套的。
“嗯,确实是我自己瞎琢磨的。其实要灭高句丽,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先灭百济。百济在高句丽之南,过去也是高句丽的对手,他们本是扶余同源,如今成了盟友,一起对付新罗。朝廷可以联合新罗先灭百济,百济比高句丽弱,如果先灭百济,则先断高句丽一条臂膀。”
“同时,若灭百济,则朝廷能够在高句丽的南面拥有一个进攻的基地,屯积粮草,运输兵力,由南向北攻,这样就彻底绕过了高句丽数百年来一直经营的防御重心辽东方向。这一招,也可称之为假途灭虢。”
“驱虎吞狼,假途灭虢!厉害,三郎,想不到你居然有这等想法。”高阳夸赞。
“不过是纸上谈兵,瞎吹牛而已,当不得真的。”李逍连忙摆手。
第98章 武昭仪
(大家除夕快乐!)
太极宫内的两仪殿今天很热闹。
宫廷乐师们在卖力的演奏,乐声飘飘,丝竹绕柱。
殿内灯火辉煌,名贵的龙涎香散发着袅袅的轻烟,无数的宫人内侍奔走其中。
两仪殿是内廷地区的内朝,也是帝王与宗人集议和退接大夫之处,因为在禁内,过去只有少数大臣可以入内和皇帝商谈国事,故举止较为随便,不用遵守太多礼仪。
以前太宗在时,这里也是太宗欢宴大臣和贡使之处,曾多次在这里宴请五品以上的官员。
这座太极宫的第二大殿,今日份外热闹。
当今天子,太宗的嫡九子,一个意外登上皇帝宝座的年轻天子,此时继位四年,不过二十五岁。
当年要不是太子承乾与魏王泰争位两败俱伤,尽皆被废,也不会轮到他来当太子。
虽说最后承乾与李泰都被废了,可是当时他虽是最后的嫡皇子,但毕竟他只是兄弟中位列第九,上面还有好几位兄长。尤其是庶三子李恪,当时可是曾一度被皇帝有意选为继承人的。
吴王李恪血统尊贵,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公主。李恪一人身兼隋杨李唐两家皇室血统,而且李恪从小长的就极像李世民,又极为聪明,深得太宗喜欢。
若非在关键时候,李治得到舅父长孙无忌的大力支持,也根本就轮不到那个时候还年少无名的他为太子了。
新年将至,年青皇帝今日在这里举办宴席,宴请的不是大臣们,而是皇族一众宗亲。
李治默默坐着,在他的身边陪坐的,并不是王皇后,也不是以前最受宠的萧淑妃,而是如今当红得宠的武昭仪。
他坐在那里,手里端着一支夜光杯,杯中倒着来自西域高昌的葡萄美酒。手轻轻的摇晃着杯子,任那腥红的酒液转动流淌,但却并没有喝的意思。
他目光看着殿中两侧坐满的宗亲,这些叔伯兄弟、姑母姐妹们。
大唐开国三十三年,经历了三代君王,李唐皇族也渐渐庞大。高祖二十二子十九女,太宗十四子二十一女,都是子女众多,兼之其它宗室,皇家成员众多。
这些都是我的皇族宗亲,这里有我的叔伯兄弟姐妹们,可是这些人里有多少跟我一条心呢。
李治目光从这些族人身上扫过,看到一张张笑脸,但他却知道,在这些人里面,其实还有不少人并不服他这个皇帝。
就比如坐在那下面喝着酒的吴王恪,甚至还有他的皇叔荆王元景等人,舅父长孙无忌说他们最近过往密切,他相信无风不起浪。
他以前也很佩服吴王恪,觉得这位兄长样样比自己出色,可最终却是自己捡到了太子之位,坐上了皇帝宝座,他肯定是心中不服的。
“高阳今天特别高兴啊!”
旁边的武昭仪开口道。
“她哪天不高兴呢。”李治漫不经心的答道。
对于这位年纪相仿的姐妹,李治其实心里有些厌恶,他性子是比较随和的,但骨子里则是那种比较守礼的人。而高阳公主却成了皇族中的另类,打小的时候,她就极得宠,与吴王走的近,跟自己并不亲切。
更别说,婚后的各种放浪轻浮。
“今天的高阳有些不一样呢。”武氏虽然一直陪在皇帝身边,可那双眼睛却很税利,“高阳似乎遇上了什么好事,今天的心情特别好,笑的也特别开心。”
李治心里还在想着吴王恪的事情,长孙无忌说吴王想谋反,还圈出了一群人,说他们暗中结党图谋,只不过现在手里证据还不足。
这群人不少,既有宗室又有元勋还有不少勋贵子弟,朝中官员,这让李治心中不安。
“你直接问下高阳就好了。”李治随口对武氏道。
武氏微微一笑,“陛下何必过于忧心,有些事情交给国舅他们就好了。今天是家宴,陛下应当开心。”
李治嗯了一声,但却还是笑不起来。
当了四年的皇帝,可他却并没有感受到皇帝的权威,父亲在位时那种一言九鼎的权威他感受不到。
他处处得依仗着舅父长孙无忌等元老们,却又还得处处提防着吴王恪等兄弟叔伯们的不满,甚至还得经常头痛于后宫里嫔妃们的争斗。
武氏对着旁边招手,叫来一个内侍。
“去请高阳长公主过来。”
高阳今天穿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她的心情很好,跟旁边的姐妹们聊的很开心。
内侍过来。
“昭仪请长公主过去说话。”
高阳转头往那边望去,武氏举起酒杯向她微笑示意。
她对武氏并没有太多好感,甚至心里是瞧不起武氏的,武氏当初本来是太宗皇帝的才人,才人,不过是后宫嫔妃里极低的一等。武氏进入太宗后宫多年,可并不得宠,太宗驾崩后,她被按惯例送入感业寺出家。
可没多久,武氏却被新皇李治接回了宫,这件事情可谓是很轰动一时的。毕竟武氏不管当初得不得宠,她都是太宗的才人,身份上算是李治的庶母。
李家虽有胡风,可收继庶母却也是失礼之举,哪怕是太宗皇帝,当年也顶多就是把兄弟元吉的妻子收入宫中而已。
一向守礼的李治在这件事情上却不肯半点妥协,谁都拦不住他,武氏进了宫,很快还生了孩子,如今甚至封了昭仪,甚至把皇后与萧淑妃的宠都给夺走了。
高阳有些佩服武氏的本事,但却讨厌她。
我才不要跟这个女人敷衍,她心想着,不过又想起那天在蓝溪李逍跟她告别时说过的一句话,‘不要得罪武昭仪,如果可以,跟她搞好点关系。’
这句话说的没头没尾,李逍当时说完就走了。
现在想起这句话,高阳倒是犹豫了一下。
最后,她还是决定听下李三郎的话,去跟武氏打个招呼吧,就算看在皇帝哥哥的面子上。
端起酒杯,打起笑脸起身。
来到近前,向皇帝和武氏行礼。
李治还是那副淡淡的表情,兄妹间很生份,武氏却很热情的拉着高阳的手,让她坐在自己的旁边。
“你今天可是容光焕发,看起来非常高兴呢,遇到什么好事了啊?”武氏笑问。
第99章 皇家夜宴
高阳年纪与李治相当,武氏比她却是大上好几岁,两人以前算是母女,如今却又称姑嫂。若是平日里,骄傲的高阳肯定对武氏不会有什么好态度的,但今天却出人意料的笑脸回答。
“刚听国舅说陛下要让房二出京,这不是高兴的事嘛。”
高阳这话一出,一边端着酒杯的李治表情有些不太自然。其实让房遗爱出京外放并不是长孙无忌的意思,长孙无忌是想让房遗爱留在京中,好做为他的诱饵的。可惜不知道是谁搅了局,奏说太府寺卿房遗爱在任上不力,要贬他出京。
偏偏还有不少人附议,李治也是聪明人,知道是有高人为房遗爱出谋划策,目的必然是想保全房家,让房遗爱远离如今暗流涌动的长安城。
他还以为高阳是真因为此事高兴,毕竟天下谁不知高阳风流,谁又不知道房遗爱的窝囊呢。房遗爱一出京外放,高阳以后岂不在京更无半点拘束了。
李治讪讪笑道,“有御史弹劾房附马,但朕觉得事情并不大。”
高阳却是笑着回道,“陛下切莫这样说,他虽是我的驸马,可也不能因此枉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皇子犯法,还与庶民同罪,既然驸马被御史弹劾,如果查证确实如此,那么不管是罢官免职还是贬官外放都是应当的。我这个皇妹更是会完全支持朝廷的做法。”
李治目光闪动,“说的也是在理,中书门下也在讨论此事,朕不欲深究,但该警戒一下,朕打算贬房驸马为山南房州刺史,不过你可以留在京中,不必跟随同去。”
“谢陛下。”高阳屈身行礼谢过。
“一家人何必客气呢,这事你要谢也就谢武昭仪,是她在我面前说你不容易,让你留在京中。”
李治宠爱武氏,高阳和武氏关系却一向不太好,这个时候他也是有意缓和下二人的关系。
高阳闻言,转头向武氏屈身拜谢,“高阳谢过嫂子。”
一句嫂子,却叫的武氏心花怒放。她在感业寺出家几年,被李治接入宫后,在后宫里与萧淑妃、王皇后斗的厉害,好不容易才一点点的夺宠。如今虽说后宫最得皇帝宠信,也生了皇子公主,奈何在朝中却并不得几人支持。
武家虽说也是开唐功臣之家,可毕竟早年她父亲也只是个商人,不比王皇后出自太原王家,那是五姓女,有无数关陇贵族的支持。就连萧淑妃,那也是顶级士族出身。
武氏头次发现,原来一向讨人厌的高阳,原来也这么可爱。
她一个昭仪,连四妃都不是,却被高阳叫嫂子,这可是太让人高兴了。
“十七娘,听说你在蓝田新置了一处别庄?正好我在那边也有几百亩地,就送给你了。以后啊,若有空时,我和陛下也去你那庄子避避暑游玩一下。”
一个叫嫂子,一个叫十七妹,姑嫂两人笑面如花,倒真的好似关系极佳。
李治也干脆让高阳就坐在自己身边,陪着武氏聊天。
宴会继续,丝竹奏乐,饮酒高歌,皇家众人倒也其乐融融。
只不过这欢乐的气氛也只是表象,很快就有人打破了这表象。
越王李贞,太宗第八子,母亲燕德妃,这位二十六岁的皇叔,善骑射,通文学,曾被太宗称赞为文武双全。
这位皇叔在贞观朝先后被封为汉王、原王、越王,任过扬州都督、相州刺史等职,实封一千户。
眼下,他任左卫大将军,遥领安州都督。
在皇第的众兄弟中,吴王恪、越王贞、纪王慎都很有贤名,也都很有能力。当初太子承乾被废,魏王泰也被废,最有资格为太子的其实就是吴王恪、越王贞和晋王治。
只不过最终李治有亲娘舅长孙无忌的力扶,才压过了一众兄弟。
借着三分酒意,越王李贞站了起来。
他向皇帝建言,认为明年出兵辽东并不是什么好计划。
李治皱了皱眉,心中压着不快。
他继位四年了,但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掌握朝堂,他的那些皇叔皇兄皇弟们,还有好多人都还不服气甘心。
甚至就算是扶他上马的国舅长孙无忌,也都还没把权力交给他。
他迫切的需要打一场征辽之战,更迫切的希望打赢这场仗,他需要这场胜仗,他不希望有人阻拦。
他需要建立自己的声威。
“八皇兄!”李治的声音里已经带着几分不满,这位八皇兄只比他大一岁,但母亲是德妃,且名声向来很好,这对李治威胁很大。
一旁的武氏见丈夫面色不豫,生怕他控制不住自己,连忙插话。
“今日家宴本来不谈军国之事,不过既然越王有话要说,肯定是有自己的金玉良言,不如就听越王谈谈。”
“或许越王有平辽良策呢。”
一句话,化被动为主动。
越王李贞这个时候在这个场合谈起平辽决策不当之事,现在武氏说他有更好决策,若是越王李贞说不出来,那么今天他就难以收场了。
一句话,让李贞也有些骑虎难下。
殿中,甚至有些宗室瞧起了热闹。
虽说殿中都是宗室皇亲,可就算如此,也还是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的。
李贞虽说文武双全,可今年也不过二十六岁,哪怕担任过都督等职,其实也不过是遥领,根本没有出过京,更别说真正的领职视事了。许多见识,也不过纸上谈兵。
他反对征辽,也不过是因为觉得连太宗亲征都未能成功,所以才觉得李治有些过于急切,但真要让他说出更好的策略来,却又强人所难了。
毕竟反对谁都会,但要说出良策来,却又如何容易。
皇帝李治目光扫过李贞,见他站在那里,面上带着酒气,却答不上话来,心里有几分痛快。
他目光又看到了旁边的三皇兄李恪。
“吴王,你可否有平辽良策呢?”
年纪三十四的吴王恪,算是宗室诸王中名声最显最好的,生母杨妃,杨广之女,天性威武贤德,有太宗风范。连太宗都曾一度想过要立他为太子,李治向来视他为威胁。
李恪一时也并无更好平辽之策。
高阳对吴王恪向来喜欢,此时见吴王陷入困境,心中有几分焦急。
皇帝一句话,越王贞和吴王恪若答不上来,只怕都将名声扫地。
她心中突然一动,想起了此前李逍跟她谈过的征辽之事,也许可以拿来救下场。
第100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个想法在脑中冒出来后,就再也止不住了。
那人的话到底靠不靠谱,高阳并不清楚,但这个时候,她觉得试一试。她不忍心看到三哥那般难堪的处境,也许还有些想验证一下李三郎的那番话到底有几分水平。
就在李恪无言以对的时候,高阳出口了。
“既然今日是家宴,那皇兄问起平辽之策,皇妹倒也想胡说几句,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这一下,把众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大家谁不知道高阳平时喜欢游猎,还生性风流,但谁听说过高阳还懂这军国大事,兵家方略啊。
稀奇了。
李治目光转向高阳,若有所思,他知道高阳向来跟吴王关系好,也许高阳这番出来是想胡搅蛮缠,为吴王解困的。
闻言,他微微皱眉道,“想不到十七娘也还有平辽方略呢,且说来听听。”
高阳笑呵呵站起来,“先声明,我这方略呢,其实也不是我自个想出来的,是有一个叫李三郎的人跟我说过的,我记住了一些,就借花献佛吧。”
李治讶然,李三郎,莫不就是三皇兄吴王恪?
他望向李恪,却发现李恪也是一脸茫然的样子,似乎事情又并非如此。
这个时候,高阳已经开始侃侃而谈。
高阳站在那里,神态悠闲,不急不缓,把当初在蓝溪河边,李逍对她说的一番平辽之策娓娓道来。
什么平辽非一朝一夕可竞之功,什么若要灭高句丽,最好从南往北打,而非从西往东征。还特别点明,灭高句丽,必先驱契丹、新罗为前锋,灭高句丽,当先破百济。
一番话说完,满殿寂静。
一众皇室宗亲,本来想要看热闹的眼神也不知不觉的变了,尤其是其中一些比较有见识的人,听完高阳一番话,甚至有股茅塞顿开的感觉。
不管是隋朝两代皇帝五次征辽,还是本朝太宗亲征高句丽,又此后的几次袭扰,中原虽也有海陆并进的策略,但其实一直都是以陆路为主,尤其是从西向东打的路线。
可现在偏偏高阳提出来的征辽之策,却是由南向北,尤其是提出,欲灭高句丽,必先夺百济的这个观点,可谓让人大吃一惊。
可细细一想,却又非常有道理。
许久之后,李治长长的叹了一声气。
他脸上的表情变的凝重。
他虽也没打过仗没带过兵,可整日与朝中宰辅大将们商议,也对高句丽局势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之前大家想的都是过去的老思路,由西向东一路打过去,海路上也仅是派一支偏师去牵制下高句丽人,做些袭扰。
以前还真就没想过,要先灭百济。
虽说这也同样是要先走海路,但又与过去的海上进攻不同,以前海路是直接去打高句丽,而这次高阳却是说走海路先打百济。
百济不是高句丽,只是高句丽的一个盟友,而且现在很虚弱,尤其高阳说大唐进攻百济的话,还可以让新罗提供粮草器械支援,还提供兵力协助。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确实很有希望先灭掉百济。而灭掉百济,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是大唐在高句丽的背后扎下一把尖刀,甚至有了一块稳固的进攻基地,可以源源不断的从海路派兵过去,这样一来,高句丽花费几百年时间经营的那条辽东防线,尤其是近几十年经营的辽东千里长城防线就完全无用了。
高,实在是高。
“好计,以前大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欲灭高句丽,必先灭百济。破百济,然后由南向北攻,可一举亡高句丽也。好,非常好,此计真是绝妙之计也。看不出,吴王居然还能够有如此良策,此前却一直不肯说,吴王,你太谦虚了啊。”
吴王李恪也正琢磨着,高阳怎么会有如此良策呢。他懂兵法谋略,自然是一下子就听出这番方略的高明之处,其实就是避实击虚。
避过高句丽人苦心经营的辽东防线,直掏高句丽的肛,一击致命。
仅仅是把过去做为偏师的海路兵马进攻目标改了一下,就完全不同了。以前东浮渡海攻的是高句丽平壤,目的是牵制、袭扰。而这次则是目标南称,攻打东南的百济,目的是先斩断高句丽的一条臂膀,同时获得一个重要的进攻据点。
他还在那里琢磨,到底是谁想出了这个好计策,听到皇帝叫他名字,说是他的计策。
他惊讶之余,然后想起刚才高阳说这是李三郎告诉她的。他不知道高阳说的那个李三郎是说他,但他知道,自己绝没说过这话的,他也没想过那样的良策。
此时如果自己应下,那就是冒名顶替。
他仅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摇头。
“陛下,高阳说这良策是李三郎告诉她的,但这个李三郎并非是臣。臣也很想知道,这位出此良策的李三郎究竟是谁。”
李治大为意外。
这个李三郎真不是吴王恪,那是谁,总不成是高阳自己想出来,然后假称是吴王恪告诉她的,结果吴王恪又没领情吧。
他越来越有兴趣了。
笑问高阳,“十七娘,敢问这位李三郎,究竟是哪家儿郎啊?”
高阳扭头看了眼吴王,回头。
“这位李三郎确实不是吴王,其实这人说来陛下也应当是知道的。此前,右领军中郎将薛将军曾向陛下献一霜糖脱色秘方,那秘方主人正是这位李三郎。”高阳提醒皇帝,“他就是蓝田李逍,后来陛下还特下旨赐其流外六品的少府寺官,赏赐了其金银绢帛田地的。”
“哦,你说的是他啊,朕想起来了,确实有此事。想不到,这李三郎居然还能有如此平辽良策?高阳,你怎么认识他,他真的仅是一田舍郎吗?”
“陛下可莫小瞧这位田舍郎,皇妹还曾听过他做的一首五言呢。”
李治这下更来了兴趣,“他还会做诗,那快说来听听。”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诗念完,又是一片寂静。
不过与刚才的平辽良策相比,这首本来非常好的讨倒已经不太惊人了。毕竟在帝王看来,诗词虽代表才气,但也仅是小道,真正治国平天下的,并不靠诗词这样。
李治拍腿赞叹。
“这个李逍,朕是真的很好奇,也很想见一面了。”
武氏在旁边笑道,“既然这位李三郎做诗写朝为朝舍郎,暮登天子堂,那陛下何不召他入宫登上天子堂,亲自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