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工科生-第3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问题又来了,武汉他妈的不服圣天子管啊!
  问题又又来了,武汉不但不服圣天子管,圣天子还未必打得过它啊!
  有道是老大和老二打架,老三死了。圣天子寻思着恁不死南方的龟孙,就只好转头掏了一把山东老铁的裆……于是,接连死了两个大族,孔祭酒懵逼了好些年,至今没缓过来。
  现在孔祭酒嘴上也还是叫着“牝鸡司晨”啥的,要不然这么多年的小弟,不服众啊。
  文武百官都清楚,像今天的大朝会,孔祭酒作为一杆旗,怎么地也要亮个相,好好地带带节奏,跟同僚并没有什么仇什么怨,纯粹是凉屁股。
  可是秦叔宝、尉迟敬德两大门神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孔祭酒闪亮登场,还纳闷呢,这是转性了?
  正当全场最怕突然安静的时候,孔祭酒抖擞精神跳了出来,众人松了口气,接着听孔颖达道:“臣闻圣人云‘有教无类’,魏武言‘唯才是举’,今用女子为官,亦显圣人胸襟也。”
  尉迟恭呵呵一笑,跳出来直接喝道:“孔祭酒此言差……嗯?!”
  


第四章 所图
  门神寻思着俺昨晚上喝的莫非是假酒?
  要不然怎么有点幻听的意思?
  大殿再度陷入迷之尴尬的安静,文武俩老汉就这么一动不动地站着,老魔头都忘记自己的台词是啥玩意儿来着。
  我是谁?
  我在哪儿?
  我要干什么?
  犎牛王也就是一枪干挺的秦琼,半辈子跟伤病作斗争,如今也能上朝混个脸熟了,却差点被孔颖达给弄下去。
  突如其来的妖,差点闪了我的腰……
  骚,还是姓孔的骚啊。
  “尉迟卿。”
  “嗯?臣在!”
  老魔头回魂之后,却见很少说话的长孙皇后高高在上开了口:“卿有何言,不若详说?”
  “……”
  一向没什么急智的尉迟日天突然就脸色肃然:“臣以为,孔祭酒所言差不多都是老成谋国之见。”
  “……”
  “……”
  秦门神情不自禁想要扶一下自己的腰,这酸的,老了老了,老了啊。
  全程打算划水的唐俭也是一脸懵逼,一把年纪见多识广,什么风浪没见过?什么厚脸皮没看过?
  偏偏今天这场面,很是有点冲击力。
  我是谁?
  我在哪儿?
  我要干什么?
  老唐有点小迷茫,片刻之后,他没打算伸出自己的腿脚,老胳膊老腿的,还是得去“天上人间”好好地按摩按摩,放松放松……
  “差不多……”
  嘟囔了一声的侯君集,半晌瞄了一眼尉迟恭,然后偷偷地输了一个大拇指。这种武汉俚语张口就来,还真是俗不可耐啊。
  老魔头默不作声退了回去,心中暗道:这孔老头当真是坑坏了俺,散朝之后,定要扯住他好好计较计较。
  一干重臣也是没想到孔颖达关键时候突然不亮屁股了,反而给长孙皇后敲锣打鼓,这简直是坑死一帮徒子徒孙啊。
  这阵子吵吵嚷嚷“牝鸡司晨”的又不是只有孔祭酒,但孔祭酒作为弘文阁学士,转型还不是轻轻松松。喷人是为公,认怂也是为公,皇帝皇后是圣人,还能跟一个小老头儿计较那么多?
  毕竟他又不是权臣,还不带兵打仗。
  旁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孔祭酒拼着人设崩坏来玩这么一出,却哪里晓得,经过几年操练,恨归恨,孔老汉也是个很认实利的人。
  按照旧时体制,孔颖达一年圈到手里的“清流”位子,其实也就一两个,多了就没有了。至于捞钱,混这一块捞钱本就是苦差事,真油水不可能划拉到他手中。
  但是,如果按照现实运转的多重教育体系并存的局面,孔颖达就真的可以狠狠地合情合理利用规则。
  而且还合法。
  因为他是孔祭酒。
  河南道这几年突然增补大量私塾学堂,大大小小不知道多少,原本这些存在,跟孔颖达的关系不大。
  只是现在的大趋势,都是从武汉汲取营养。武汉那个路数,就是青少年接受教育要强制,现在武汉没有这个财力物力人力,但大趋势一定是这样的。
  曹宪这块招牌打了这么多年,《音训正本》一二三改,目的很明确,但油水也很丰富。
  即便不去争教材谁来编这个事儿,孔祭酒作为主官中央高等教育的大领导,完全可以推动除武汉之外特大城市的循例工作。
  照猫画虎,完成死板的制度建设之后,就跟他孔颖达没有关系。
  剩下的,就是如何利用起全国各大城市新增的中小学。
  一旦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可这么说,谁主抓教育部门的位子上坐着,谁就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别的不说,仅仅是纸张用量,就足够成为武汉之外的最大硬性消费市场。固然会逐步淘汰掉某些根本不入流的私塾学堂,但前期一通大力出奇迹,必然是赚得盆满钵满。
  这还仅仅是账面上的经济收益,至于“大宗师”的派头,足够让新成立的部门,成为六部一样巨大衙门,而且管理起来的总人数,不会比什么兵部工部要少。
  要做到这些,光靠孔颖达自己是困难重重的,但是,有了帝国最高指示的政策指导,再大的困难也不是困难,无非就是成果有大有小,仅此而已。
  孔祭酒也没想过自己一次就做成功,这需要过程,正如长孙皇后起用女官,能不能成为惯例,也许要过程。
  一代人不行,那就两代人嘛。
  政治生物的“遗传”,并非一定是要血亲遗传的,今年可以是孔家在教育界最高权力机构当家,明年可以褚家,后年可以是许家,但不管谁来接班,孔祭酒完全可以提前安排好各种资源好处。
  于是乎,孔祭酒不会只是什么祭酒或者什么学士,而是帝国权力版图中的一个“山头”,一如尉迟恭,一如房玄龄。
  温彦博当年尝试过的事情,孔颖达也是想要尝试一下的,而历经二十年操练,孔颖达早就深切地明白,现在和当初温大临给突厥人留活路,已经完全不一样。
  连李思摩这条恶狗都在狂咬突厥余孽,可想而知朝野之间的气氛是如何,他孔颖达又不是真都要“有教无类”,何必在这种事情上装逼?
  在所有人包括长孙皇后都以为他要唱反调的当口,他孔颖达给长孙皇后这个“女圣陛下”带了路,怎能不赏脸,怎可不赏脸?
  卯足了劲的一帮外朝小年轻,这光景是有力使不上,眼睁睁地看着孔祭酒来了一通骚操作,直接把整个大朝会的画风都带歪了。
  哪怕过了半个月,京城上下回忆起来这一次的大朝会,还是会觉得,这传奇真鸡儿带感。
  “这孔老头是个甚么意思?俺一肚子的杀气,偏是戳了自己。”
  老魔头同样许久没回过神,连皇帝召见之后问话,也是一脸惊异,总觉得这是梦没醒。
  “所图不小。”
  请客吃饭的唐俭捧着茶,梳理了前因后果之后,得出了这么个结论。至于后来长孙皇后问对马周,还叫来了孔颖达,只不过是进一步印证了他的猜测。
  “图个甚么?是能做六部尚书还是踢了马周?俺看他这是自污!”
  “噢?”
  唐俭看着尉迟恭,突然道,“既然做不成六部尚书,不若再增补一部,独自做个体面尚书,岂不更好?”
  


第五章 大买卖
  非著名京城娱乐会所,洛阳新南市“天上人间”又热闹了起来,要不是没轮到自己在大朝会上亮相,莒国公唐俭大概是准备掏出一首诗的。
  诗是从某条江南土狗那里买来的,一千贯。
  通货膨胀嘛,涨价也很正常。
  黑貂皮不也得这个价?
  “两朝开济老臣心呐……”
  念叨了一声,老唐把手中的诗点燃,扔到了火盆里。
  正喝着冰镇葡萄酒的尉迟恭哈了一口气,抹了一把嘴瞪着一双牛眼看着老唐:“你说俺?”
  “……”
  老唐横了他一眼,没有言语。这年头,还真是一个比一个能耐,连孔颖达都秀起了先进技术,上哪儿说理去?
  而且孔颖达动作还很快,大朝会之后,先是在自己的圈子里开了个宴会。名堂倒也直白,就是个道歉会、解释会,不但把内部沸腾的情绪按了下去,还让更多的徒子徒孙绕了进来。
  随后孔颖达又大张旗鼓邀请此时在京中的两朝大贵族一起吃个便饭,这点面子还是有的嘛,别说他老唐了,连李靖都请了一回。
  别人不敢请李靖,他孔颖达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他又不当兵,造反也轮不到他啊。
  说起来老唐也是感慨,七十七的孔颖达还真是挺能折腾的,贞观朝的老臣,那当真没一个服老的。
  “茂约公,‘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出自何典?”
  闪了腰的秦琼难得也去娱乐会所按摩按摩,见老唐在那里烧纸,于是就问了一嘴。
  “这说的就是咱们贞观朝……同僚嘛。”
  黑了心的老唐直接把武侯抛到了脑后,要脸还不吃饭了是怎么地?
  “那可不止两朝,二三四五朝的都不少。”
  钢铁直男秦叔宝也就是随口一说,却把老唐怼的噎在那里。
  隋唐交替,那都是一窝接着一窝的乱臣贼子,从皇帝到大臣,有一个算一个,差不离都是这么上来的。
  他老唐固然是脏心烂肺,可孔颖达就是好人?颜师古是好人?于志宁是好人?为数不多被人称赞的好人,那都是死了的,老王珪算一个,可太原王氏这么一大窝,出好人能混成世家大阀?
  有的死了之后,也混不上好人的头衔,比如温彦博……至今南方有条土狗还耿耿于怀,压根没打算放过温氏。
  土狗记仇嘛。
  “都莫要胡扯甚地废话,老唐,你是老前辈,且说说看,这孔冲远是甚地谋算,难不成这国子监不管了?偏去给女圣管事?”
  看张公谨依旧不怎么痛快的侯君集捧着茶杯,一副老干部的模样,看着唐俭。要不是旁边还有妙龄女郎伺候着,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张公谨、秦琼都无所谓孔颖达闹腾什么,但侯君集本就是部堂大佬,人在中央嗓门天然要大一些,这光景再来一个“大佬”,侯君集寻思着自己出生入死这么多年,合着还不如一个糟老头子?
  关键问题来了,二圣还真有这么个倾向。
  虽说豳州大混混无所谓怎么安排,哪怕现在立刻辞职不干,他侯氏的门庭,也算是立了起来,财雄势大,说的就是他侯君集。
  “孔冲远那里,说到底还是认清了大势。”
  老唐也不否认什么,直截了当,“大势所趋啊。”
  “甚地大势?”
  豳州老流氓眼睛微微一眯,心中自有别样揣测,若非武汉实在是璀璨夺目,他才不愿意跟张公谨一个屋里吃酒。
  “效仿武汉成例,促成‘教育’之事。”
  教化的事情,原本涉及到意识形态和制度建设,但这年头有人不按套路来,还有不按套路来的实力,这时候,公羊派都死绝的儒门,涂脂抹粉换张脸不还是混?
  儒门的皮好用,但骨子里,还是“侍奉君王”的法家手段。但这是统治技术上的事情,涉及到思想领域……那就可以稍微玩点矫情。
  当武汉把某些东西连敌人都不当,而是像倒垃圾一样弃之如敝履的时候,慌神不慌神都来不及啦。
  五姓七望加一块儿的精华人口,还真不一定比得过武汉。
  便是朝野串联要干挺武汉的种种手段,那也得首先在实力上全面压倒。
  真理……终究还是要靠“九鼎”说话。
  以德服人嘛。
  “武汉设有教育局司,除总揽‘教化’事宜之外,及中小学堂之师生,亦在管理之中,且独有财政之权。”
  其中有些门道,唐俭并没有细说,但大概地跟侯君集说了之后,作为吏部尚书兵部尚书都混过的豳州大混混,瞬间就明白这个“教育局”的管辖范围那是相当的大。
  可比什么州内大宗师强多了,除了发展方向指导性功能之外,人事权、财政权一样不缺。
  换句话说,就是个袖珍“朝廷”,从侯君集的角度来看,还真有点兵部的意思。
  兵部固然也要从朝廷拿钱,但自己也是有一定财政自主,至于低级军官的任命,也不需要每一个都跟皇帝报备。而在哪里安营扎寨,什么时候演习操练,兵部也有一定的权力。
  换成武汉的“教育局”,一应中小学教师岗位招聘,显然“教育局”是没必要全部跟江汉观察使府上报,而在哪里设置府内新的小学,“教育局”所要打得交道,就是怎么拿地拿钱,至于建设过程,自我消化即可。
  一地尚且如此,如果放眼全国,就算不比照武汉,等而次之再放大几百倍,这样的超级部门……比兵部还能差多少?
  想通之后,侯君集脸色微微发黑:“难怪司马才章、王琰、李子云、朱子奢、谷那律诸辈吃了孔冲远一顿酒,便不做声。当真是好算计!”
  “怎地,你还想阻挠不成?”
  尉迟恭冷笑一声,“莫要自取其辱,这光景朝中知道他谋算的人不少,可谁敢去惹二圣不快?孔冲远面圣之后,可是专门跟女圣陛下举荐,说是要专门成立女子学堂,乃是中枢专管,非寻常杂流。”
  “……”
  真鸡儿够狠的。
  连老魔头都能看明白,侯君集怎么不懂这是阳谋,而且还是七十七岁老家伙的阳谋,上下谁能计较?怕不是都想着一起分一杯羹呢。
  


第六章 “责任感”之外
  一身正气的孔老汉忙着搞“大建”,寻思着这里面当口很是庞大的褚遂良也就越发地勤快,只是他却不知道,在孔颖达眼中,最适合跟他打配合的,是宣州刺史颜师古。
  颜老汉是什么来头,褚遂良又是什么跟脚?没法比啊。
  开蒙一套《千字文》,治家一本《颜氏家训》,颜老汉别看在房二公子那里翻了船,那是货真价实的有底子,朝野内外不虚谁。
  当然了,遇上混账玩意儿……遭不住就是遭不住。
  老孔忙的事情,长孙皇后也就是明白个囫囵,要不是马周从旁指点,她是完全一头雾水。别说是她,就是她老公,这光景也就是看到冰山一角。
  于是乎,为了搞明白孔祭酒内心到底有多大的未来拿来展望,女圣陛下问对孔颖达的次数,比在洛阳唱“武汉女儿好呀武汉女儿劲”的唐俭,那是多多了。
  东城新修的观露台是用来避暑的,再一次召见孔颖达,这一回终于有了点不同,不但马周、唐俭在,褚遂良、许敬宗等等也列席。
  除此之外,还有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
  “今时教化,不可比拟两汉,旧时太学有学子三万,时下国子监及诸学校,远不能比。”
  孔颖达这话说的模棱两可,直接无视了贞观朝现有总人口才三千万,即便按照贵族高门的比率来看,不如汉朝巅峰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事情。
  只是话一定要这么说,因为皇帝需要听,皇后也需要听。
  看到孔颖达一副彻底豁出去的老不要脸模样,马周的心脏都在抽抽儿。
  低头不语的马宾王此时此刻彻底抛去了各种杂念,他换位思考起来,如果他是一个心大不服老的七十七岁学阀,想要临死之前攫取最大的生涯利润,那么,利润点在哪里呢?
  都是人精,而且孔颖达少年时代是出了名的机敏,年轻时候更是以“变通”小有名气,因为他是开办私学起家,很多中小型世家的传家之学,还是孔颖达一手帮忙建立的。
  为什么会让孔颖达去修“五经”,而不是那些个号称“九经通吃”的狼人?就是因为孔颖达不仅仅是姓孔,还有非常辉煌的业绩,业务上绝对是顶级能手,一般人连怎么梳理好纲要,都是无从下手,更谈不上在上面添砖加瓦了。
  “班孟坚时言‘学校如林,庠序盈门’,今时能及《东都赋》所述者,唯武汉尔。”
  学、校、庠、序在旧时代对应的就是一级级行政单位的办学场所,中央称学,地方称校,县级以下就是庠序。
  孔老汉提到“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时候,别说马周了,连李董都是脸皮抖了抖,平日里吹逼贞观大帝真伟大倒也没什么,但翻开史书翻开典籍,汉朝那一页是不敢看的……拿不出手啊。
  拿班孟坚,也就是班固出来镇场子,也足够说明贞观朝还差了那么点意思。玩笔杆子,是没可能跟班固较量的了,唯一还有点念想的,大概就是玩大刀片子的,还能跟班固的弟弟,也就是那位“投笔从戎”的班超比一比。
  可在座众人之中,哪怕最辉煌的唐老汉,也不敢说自比班超,他脸皮是厚,可没厚道这个程度。
  毕竟同样都是身陷敌营,班超那是撸起袖子就砍人,老唐那是先跟对方“三五瓶啊逼两拳”,喝完事儿了之后,才一边骂着“李靖草泥马”一边跑路……
  于是乎,孔颖达一句话,直接把在场的贞观君臣都先塞了麻布。李皇帝倒是有心辩驳,可惜有心无力,修改史书容易,修改现实难啊。
  “今时武汉所谓‘教化’,非士族专美,不拘士农工商,处处‘教化’。及二百万黎庶,为其延续,先教而后育,是为‘教育’。”
  说到这里,孔颖达倒是不慌不忙,拿起茶杯润了润喉咙,李董见状,连忙招招手,让康德赶紧帮忙沏茶。
  在安安静静的气氛中,康德做了一回秘书,声音轻巧地给众人都换了一遍茶汤,既不影响气氛,也没有显得突兀,可见其中的功力。
  “旧时‘教化’之功,不至工匠农夫,然则今时天下之变化。臣虽老迈……”
  略微停顿,孔颖达看着身材走形显得有点胖大的李世民,心中暗叹之余,却又目光刚毅,“双目依旧清明。”
  “江南百工之学堂,贞观十八年时,尚是长者传授学徒,敝帚自珍者比比皆是。唯汉阳、江夏二县,初见技工之学堂。至今五六年,江南诸雄州,便是岭南广州,亦有工学专修之所。武汉诸技校,一年所出百工之数,可比天下一年。”
  孔颖达说到这里,神色已然有点激动,“何谓‘教化’?此谓‘教化’!”
  量变引发质变这样的概念,自古以来就有。孔颖达是贞观朝的儒门大宗师,本就谈不上顽固迂腐,一切表象,不过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罢了。
  这一场君臣小会,孔颖达也没必要玩弄一贯以来的“人设”,不但详细分析了武汉各行各业的专精人才培养已经初见成效,还列出了十几年以来的各项数据指标,和武汉比起来,传统的老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根本没可能跟武汉的系统化培养相抗衡。
  将作监或许十年能发掘培养一个顶级大工,但在武汉,一年就能批量生产可能不那么全面发展,但是偏科专精到极致,数量成百上千的“次顶配”大工。
  鄙视工农不是人性,而是社会统治构成的需要,因为旧时代之中,孔颖达也好,长孙皇后也罢,一言概之:上位者,统治者!
  只是社会发展的偏差,在贞观朝被某条疯狗拉扯的无比巨大,社会分工的构成,超出了贞观朝精英的预料。
  帝国过度的扩张,自然而然地会让商业兴盛,而手工业、工业的极大发展,又进一步巩固壮大了这种兴盛,而其产生的最大结果又相当讽刺,进一步支撑刺激了帝国的过度扩张。
  如果能够碾压武汉,孔颖达自然是另外的说辞,直接让朝廷禁绝新学收束工商。但毫无疑问这是做不到的事情,当镇压不能万无一失地成功,收买就是自然而然的手段。
  儒门大宗师不介意把“工匠之学”请进来贡着,不但贡着,还好好贡着。
  这种手段,是他尽心尽力做事情的一点点“责任感”,在这一份“责任感”之外,毫无疑问就是七十七岁老汉的一点野心,一点念想。
  把天下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传承教育,统统都收归到一个衙门一个系统之下,你是巫祝之学也好,你是技工本领也罢,都统一在“教育”的大旗之下。而这一面大旗,显然是要竖立在某个衙门门口。
  这个衙门不是吏部,不是民部,自然也不是国子监或者这个寺那个宫。
  囊括如此驳杂如此丰富的教育门类,显然要成立一个方便统一管理,能够统筹计划的超级教育部门。
  而当这个超级教育部门成立之后,或许就会专门成立一个管理技工类院校的下属部门,又或许会专门成立一个管理开蒙幼学的下属部门,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部门,总要有这样那样的官吏,总要有这样那样的资源分配。
  倘若有一天,朝廷需要建设一个堪比汉阳钢铁厂的超级工厂,那么,能够给朝廷统筹提供庞大技工团队,甚至能够直接打包建设一个全新工厂的超级教育部门,其功劳多的数也数不清,其持续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的看得见看不见的收益,同样不可想象。
  孔颖达并没有指望这个超级部门真的能够成为武汉教育局的放大版本,但哪怕它质量次一些,运转慢一些,效率低一些,凭借庞大的体量,在帝国中枢,注定举足轻重。
  


第七章 大舞台
  等到孔颖达把天下凡是需要用到“教育”的行当都囊括进来的时候,之前“看山是山”的李董,瞬间明白了后续一系列的神操作。
  换做从前,李董根本懒得搭理这种脑洞大开的狂想。
  毕竟搞教育投入的资金,远比打仗要多得多,不是说给草屋三间教书匠一个就完事儿了。再者,李董固然是喜欢把经典解释权从老世族手中夺过来,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孔祭酒这个操作,已经过度,毫无疑问会影响李氏王朝的治统。
  只是早就没了当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欢喜的李董,也明白到了贞观二十四年,那当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武汉,就是这大势中的洪流。
  孔颖达把武汉的“教育”毫分缕析,又比照了历年的发展数据,不但有武汉的,还有中国腹心地区的,是骡子是马,一眼便知。
  到了此时此刻,唐俭这才反应过来,知道这老东西所图甚大,但就是没想到大得没了边。
  就帝国现在的财政,可能支撑武汉那样的玩法吗?
  连养活整个洛阳都是绞尽脑汁,别说脑汁,连苍头黔首的**都绞尽了。
  而且武汉并非是先有教育再有产业,这是颠倒过来的,先有了武汉大规模的产业,但行业发展到了极限,自然而然地,就反过来促进教育形成产业。
  固然有张德在其中的作用,但“需求”,才是主要动力源。
  老唐这会子彻底明白过来,为什么孔颖达开了内部小圈子解释会、道歉会之后,各路国子监助教以及当世名儒,都选择了“原谅”他。
  这他妈换谁都选择“原谅”啊,帽子彻底变成王八绿也要“原谅”!
  不“原谅”才是王八呢!
  按照孔老汉的布局,天下十道外加诸都护府、宣政院,每个道、府、院都设置中央直属地方分部,这也不也是“封疆大吏”?
  只是含金量不如州牧不如大都护罢了,仅仅是在教育界的一亩三分地闹腾。
  可即便是这样,嘴皮子一翻,那是多大利益?
  最重要的是,在皇帝看来,这事儿还真可以搞搞。
  皇后没有闹明白,但现在她却很高兴,因为孔颖达在起用女官上玩了猫腻,把起用女官和统一教育领域捆绑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共同议案。
  要么下一次大朝会一次通过,要么都不过。
  孔颖达谋算教育领域一统江湖,其中就包括了女子教育,还准备正式筹办京畿女子学堂,基础么,就是长孙皇后让李婉顺搞的那些花头。
  纵然原本想要反对的人,看在天下十道及诸都护府、宣政院那些个地方教育一把手的位子上,什么不能忍?
  而中央搞了超级教育部门,品级怎么算?肯定是比照六部,一把手也是正经部堂大员,副手茫茫多,还怕肉不够分?
  这光景,原本跟着孔颖达修书的斯文人,哪里还要什么斯文体面,老子就是要做官,不但要做官,还要做大官,赚大钱!
  风向易转就是这么简单,上一次大朝会还是孔家二皮脸,但酝酿了没多久,“忍辱负重”的孔祭酒自然就要戴上好几顶帽子。
  什么“忠心耿耿”,什么“老成谋国”……能戴上的全给他戴上。
  有那么一刹那,李董甚至想给孔颖达封个带鲁带齐的爵位。
  但寻思着还是等孔老汉死了再说,死了能省不少事儿。
  此时京中“忠义社”“西秦社”等等社团也逐渐了解到了孔老汉的谋划,人在京城的李奉诫一时有些感情复杂。又是佩服又是感慨,只道自己还是太年轻太简单,有时候还很幼稚。
  “兄长,大朝会出了这么一档子事体,我辈当如何应对?”
  李奉诫入京从来都是声势浩大的,李狂人么,李江北么,名声不大才是奇怪。
  入秋还是热,李奉诫一身短袖短裤打扮,让宾客都是觉得怪诞,可瞧着友朋们热的满头大汗,李奉诫还觉得他们奇怪呢。
  “应对个甚么,这是好事,天下黎庶的大好事。”
  言罢,他用有些不确信的语气道,“就是不知道朝廷有多大的决心,倘使效仿江汉观察使府,这金山银海也不够填的。”
  不过朝廷只要起头,就相当于担当总纲,挑大梁的事情,就是朝廷来干。地方上固然会打马虎眼,可架子肯定要搭起来,地方打皇帝脸不算什么,打孔颖达的脸……那些个地方大宗师还没有这个胆量。
  陆德明尚且能够在苏州称王称霸,何况孔颖达。
  只不过李奉诫也清楚,想要地方配合中央如何如何,还时看钱,如果没有钱,就得看政策。
  办学招生培养教师,这是个十几二十年的长久规划,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到成绩,甚至李奉诫敢这么断言,促成此事的皇帝皇后以及国子监祭酒,绝对活着看不到出成果。
  不过凡事并非只有长远的收益,为存在而存在,本身也是一种好处。
  “兄长,不知道哥哥哪里是个甚么说道?”
  “他哪里愿意管外边的事情,武汉两百万人口,忙得没有空闲,还有心思来胡扯这些个鸡毛蒜皮?”
  说着,李奉诫便道,“进奏院当提举决议,响应大朝会。”
  “噢?这其中,莫非有甚么门道?”
  “孔祭酒这是要‘一统江湖’,往后那些个在野治学的,怕是也要受朝廷的管。昨日已经流传了消息出来,已有专管技工的衙门,还有专管女学的衙门。只这两个衙门,不知道要多少官帽子。”
  中央的官帽子,地方上想要染指的,肯定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等而次之的,就不必去惦记。
  李奉诫说要进奏院提举决议,为的就是给地方“末流”来个借口,怎么地也要跟着上跟着分一杯羹啊。
  倘若真让孔祭酒忙活一个比照六部的超级“教化”衙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