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工科生-第3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蜀王李愔只要没有光天化日之下把那个漆器行老板的女儿推倒,基本上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斥责。
更何况,蜀王李愔都没有出手,还只是他的门下走狗搞点花头,那更是屁事儿没有。
担着岐州刺史的李愔因为老哥经常打磨老花镜的缘故,生活费是不缺的,没钱了找哥哥要就是了。所以蜀王殿下的小日子,可以说相当的不错,一般游戏根本不能打动他。以前还出去打猎,现如今的爱好,大概也就是看几场球赛,听几个戏曲,总之,安逸最重要。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混吃等死米虫型王爷,他只要稍微动动手指头,管你什么家财万贯,一把撸的事情。
时任洛阳令的李乾祐,刚直不阿一身正气,更是出身陇西,那么他说什么了吗?
没有。
真要是有了,民间江湖早就来个“李青天”了。
从老张的角度来看,贞观二十二年所谓的“资产阶级”已不仅仅是“萌芽”了。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大部分地区的这些个“资产”阶级,那就是个屁。当年“巨野县故事”,声势不可谓不浩大,结果李董还没有发力,三下五除二就把“巨野县余孽”干了个爽。
之后整条运河当场理清,“厘金衙门”当年营收翻两番。
没有被操练过或者没有被逼到绝路的所谓“资产”阶级,他们已经不是什么“软弱性”,而是软骨头……
指望贞观二十二年就冒出来几条好汉,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XX革命,老张还不如多找几个年轻小娘滚床单,至少还能多生几个孩子。
自东向西,扬子江两岸各色“工场主”“资本家”,只要是能具备“自保”能力的,无一例外,他们除了这些标签之外,还有正经的身份。
比如说,他们自己本身就是权贵。
叔父是张公谨和叔父是张公牛,那是两回事。梁丰县子和梁丰县小子……那也是两回事。
老张选择最恶劣资本形式的原因,正是因为想要在贞观朝培养土壤,难度实在是太过艰巨。
社会意识固然是复杂,可惜横扫在手天下我有,李唐江山的权威,指望有俩糟钱,刚能跑县太爷饭桌倒酒的商贾之流去藐视挑衅,那还不如老张自己造反算了,至少那个难度容易的多。
作为一条非法穿越的工科狗,张德也很清楚,自己选择撸出小霸王学习机的路数,大概率会被李董或者撸串老铁们杀全家。
于是每每听到办公室里在那里给商贾之流打抱不平,他是很淡定的,不是没有同情心,而是没那功夫去释放同情心。
在一片混沌,没有指导思想又没有群众基础的时代,想要掀翻一个制度,这是在做梦。
为了小霸王学习机,老张能够做的,就是把帝国的各路神仙都搅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后把对手的智商拉低到自己的水平,再通过丰富的经验打败他们……
至于整个过程中,有多少倒霉蛋被权贵“巧取豪夺”;又或是有多少英雄好汉成为过眼云烟,关他屁事,同他何干?
真要是不服气,就效仿“巨野县”的老铁,撸起袖子就是干,反他娘的。
不敢自己造反,又想撺掇他这么一条非法穿越的工科狗搞事,还想着能混个“元谋功臣”……好事儿全靠做梦是不对的。
“使君,这年头,与其去洛阳,还不如来武汉呢。真不知道那些商贾是做何想的。”
听到有幕僚这般说话,老张抬头笑了笑,然后道:“来武汉又如何呢?来武汉,那是有老夫坐镇,李景仁之流便没有磨刀霍霍。倘使我不在,来武汉还是去洛阳,又有什么分别?”
老张这番话说完,一群办公室里的小哥哥都愣住了。
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第十章 始料不及
“站住!”
一声厉喝,伴随着鞭子的抽打声,“啪”的一声脆响,几个少年都是情不自禁地别过头去。
抽动鞭子的老者拿捏力道极为精准,堪堪在一个锦袍少年的北上划过,伴随裂帛之声,露出了里面有了血痕的皮肉。
“嘶……”
倒吸一口凉气,脖颈上挂着一串虎牙的少年猛地站住,头上瞬间冒出了汗珠。
“把弓捡起来!”
“是、是……”
少年连忙转身走了两步,将地上的一把弓捡了起来。刚才他一箭射中了一只锦毛野鸡,兴奋之余有些失态,把弓矢随手一抛,就准备去把猎物捡起来。
“不拘何时,手中的兵器,万万不可轻易抛却。”
老者说话间,从怀中摸出一罐马油,手指擦了一点,然后涂抹在了少年背上的伤口。
一边涂抹,老者一边道:“你阿耶少年时,不论去何处,身上都有防身之物。”
“阿公,我今年想去武汉看看。”
“好,要老夫陪同吗?”
“不必,既有伙伴,跟着船西进就是。”
“记得和你母亲说一声。”
“是,我记得了。”
握着弓,少年抖了抖身子,这才去把早已死透了的锦毛野鸡拣拾起来,“这毛色真好,做个逗猫的物事送给阿娘。”
一行人正说话间,却见一骑飞驰而至,骑士到了老者跟前翻身下马,躬身抱拳行了个礼:“坦叔,家里来了‘东海客人’,县令也过来了。夫人说是有要事相商。”
“是王万岁还是单道真的人?”
“王东海的心腹,来时打望了一番,像个读书的。”
“嗯。老夫知道了,你先行回去,少待老夫带几个小郎回转。”
“是。”
那骑士得了回复,也没有废话,翻身上马,调转马头打了个唿哨,不多时又飞驰而去。
“阿公,是甚事体?”
“大概是要布置几个州县,或是都督府,总之,都是准备跑官要官的。”
“王世叔是要做个‘海外’刺史?”
虽然还是个少年,但长久的耳濡目染,其见识显然不同寻常。普通人家的少年,如何都不可能有这等见识和判断。
坦叔见他如此,很是满意,难得拂须微笑:“不错。”
在他看来,张沧的资质比张德还要高一些。要说聪敏好学,武汉的二郎张沔要更胜一筹;但要说坚决果断,张沔就大不如张沧。二者各有高低,但总体而言,资质都比张德要强。
只是坦叔也很清楚,自家郎君从来不和人斗智斗勇。
至今他也没搞明白,莫名其妙的,江水张氏就发迹了起来,崛起速度之快,让人有点难以适应。
硬要扯一下自家郎君的“智慧”,那大概就是打不过就跑,要不然就是“望风而逃”,稍有风吹草动,各种卷铺盖走人,效率之高,坦叔是叹为观止的。李皇帝到现在都没有嫁女成功,大约也是这种技能的优秀之处吧。
至于“勇气”……坦叔估计自家郎君都把“勇气”用在跟公主鬼混上面了,而且还不是同一个辈分的公主。
想他纵横沙场数十年,乃是隋末先登勇士,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什么英雄好汉卑鄙小人没见识过?可就是自家郎君,坦叔这三十年就没看懂。
从出生长大到现在,一直都是莫名其妙……
想当初,坦叔还信誓旦旦跟弥留之际的张公义保证,一定会看着大郎成家立业多子多福。几个目标,也不能算是没有达成吧。虽然没结婚,可至少多子多福应该算是?
“唉……”
坦叔没由来的一声叹息,跨上马背的张沧一愣,关切地看着他:“阿公,是有甚地心事?”
“只是乏了。老了啊。”
坦叔笑了笑,脚步很稳地踩着踏板上了马车,坐在车上,盘膝而坐的坦叔忽地对一旁骑马跟着的张沧道:“郎君去武汉,老夫还是陪着一起走一遭吧。”
“嗯?”
张沧一愣,但还是点点头,“好。”
此时在张氏老宅,大厅中张大安正一脸惊异地看着一个皮肤黝黑个头不高的剑客,好一会儿才开口:“你是说,如今王师是以‘邪马台女王’的名头,在扶桑诸国征讨?”
“正是。如今倭地大乱,但有兵马粮草之地主,纷纷自立。倭地小朝廷已经分崩离析,残党除了依附地方大豪,余者大多归顺了‘邪马台女王’。如今女王府内外,皆是朝鲜道行军总管府来维持,其中好处,不必多言。”
剑客说完,张大安连连点头:“嗯,不错,‘挟天子以制诸侯’,纵使扶桑诸国有不服者,终究‘大义’在王师手中。”
“如今最要紧的,还是钱粮。倭地金银极贱,反不如开元通宝好用。但最好用的,还是粮食。”
“怪不得港口粮价涨了恁多,这几日苏州常州都来了不少人,县衙里天天堵的水泄不通,都是跑交情的。”
张大安这阵子累的够呛,各种左骁卫出身的老兵来攀交情。可一开口,还真能跟张公谨这个“老上级”“老领导”说上话,张大安一个做儿子的晚辈,怎么可能跟老爹的叔伯翻脸?
再者,这些人过来跑关系,也不是搞什么大动作,就是想把自己手头的粮食,从苏州和扬州出脱。
张大安虽然是江阴县令,可他跟前扬子县县令,如今的扬州都督府长史,那关系可不一般。
最重要的是,曾经苏州市舶使虞昶,那人脉……不要太过硬。
可以说张大安就是举手之劳,就能让这帮倒腾点粮食出口的左骁卫叔伯赚上一笔。关键还不违法,官场上的风险基本没有。
“如今牛总管也是相当急切,北地粮食还要维持朝鲜道,剩下来的粮草再运去扶桑,扣抵海上折损,那就真剩不了多少。要知道,如今先锋军打的太顺,多出来十数万降者,那都是要喂饱了才能干活的。”
“十数万?!”
张大安声音都变了,你要说几万,那还能接受,十数万,这是打多大的?
牛进达表示老子寻思着就打个十块钱的,结果谁知道赢了好几万……老子自己都纳闷呢。
“唉……一言难尽,如今‘望风而降’之辈实在是太多。也不知道是起了甚妖风,好些个‘野人’小邦,听说只要投降,就能吃饱饭,竟是赶着过来投降。连那些酋长、土王,都是这等做派。”
剑客说到这里,也是欲哭无泪的样子,实在是王万岁他们在处理筑紫岛诸事的时候,也碰上了这种情况。
如今头大的地方就在这里,这帮赶趟过来投降的,还别说,真没搞事的意思,让干活就干活,让上工就上工,让挖排水渠就不挖粪坑,让清除地理石块,就没有去拔草的。
用是真好用,可养这么多人,一个冬天,就去了十五万石粮食。这还是精打细算来过的,亏空了多少,管粮草的老哥都不想翻开账册,怕心跳加速。
而另一方面,因为“拥护爱戴”邪马台女王,导致倭地那些大豪都很紧张,抽丁现象极为眼中,本就有些不给力的农事,于是就更加荒芜。
如此一来,又加速了倭地诸国的粮食消耗,很快就出现了极为奇葩的“粮食危机”。
揣着一块金子跑米铺只能换两麻袋不知道什么粮食的情况,就这么出现在倭地市场之中。
这等行情,又怎么不让在倭地厮混的唐人激动呢?
只是要死不死的,即便是唐朝自己,夏粮也不见收起来呢,临时调动存粮,那也是要去朝廷官仓才行。
可要调动官仓,且不说手续流程,仅仅是距离,就又是让人蛋疼。
洛阳仓这么丰满,走运河南下再出口,鬼知道还剩多少。而且这么一来,钦定征税司的恶狗,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个相当蛋疼的难题。
“粮价到了甚地步?”
一直听着没开口的李芷儿突然问道。
“糜子一贯,稻米一贯半。这还是铜山的价,扶桑腹地再翻一倍。”
“一石?”
“一斗!”
听到李芷儿的话,剑客陡然拔高了音量。
“一斗?!”
张大安惊的胡子都直了,“这……这已经是乱世了吧。”
“如今倭地,本来就是乱世。那小朝廷原本就内斗,后来胡乱杀了一通,君臣死了泰半,地方诸国趁势而起,旬日交战,着实不曾停歇。”
“听着怎么比河中还要乱!”
这粮价,在张大安的记忆中,也就是“玄武门”那档子事情之后,才出现过一阵子。粮价最夸张的时候,一石糜子五贯,逼死人不偿命的价钱。
就是那阵子,大概是李皇帝这辈子最憋屈的时刻。不但吃了蝗虫,还跟捏着鼻子跟突厥佬结盟。
好在物价最终都平抑了下来,但付出多少代价,只要看当时山东地方官吏被谁把持,就一清二楚了。
为了这破事,李唐君臣没少从五姓七望里头弄个女郎过来……这样才好开口跟老丈人借钱借粮啊。
“河中那算是好的,没吃的就跑。扶桑地,没吃的你跑何处去?只有坐唐朝的船才安稳,倭地船只大多不甚牢靠,便是在鲸海,也难保被浪翻。唯有‘八年造’以上大船,才能横渡东海,直抵扬子江。”
剑客说罢,又看着李芷儿,恭敬鞠躬,“老板娘,眼下能指望的,也只有老板娘了。还望老板娘拉弟兄们一把。”
“左骁卫老兵去寻了县衙寻了三郎,你可知道?”
“明府这阵子甚是辛劳,下走也是知道的。”
“粮食不是没有,粮船也不缺,不过,粮食运过去,也就让王万岁争一个海外刺史,这有甚好处?”
一个海外刺史,那就是个名头,没什么意义。还不如直接商帮带着镖局自己干,可比顶着一定朝廷官帽子来得爽快。
最重要的是,她能得到什么?
“实不相瞒,下走也去过牛总管那里。老板娘,下走打听到一个事情,皇帝有意在域外开辟庄园,安置老卒。倘使如此,若王东海得了刺史之位,新辟庄园之主,可有老板娘指定。”
“噢?”
李芷儿微微一愣,对这个建议有点心动。
实际上,如今海外“掠夺”收益的比重,那是越来越高的。苏州常州湖州等地,能够被用来种桑的土地越发地少了,可丝绢的需求量,却始终不能够填满。如今关洛勋贵聚集之地,甚至出现了质地极差的丝绸来应付需求量。
光靠“围圩造田”“围湖造田”是不够的,又不可能把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经济作物,一旦这样干了,到时候吃什么?总不能吃丝绸吧。
如今江阴这里,已经连续三年上市“流求米”“交州米”,可就是这样,压力还是很大。
只有让渡更多的土地出来,才能保证平衡。
扶桑地现在处于“乱世”,本来是没什么意义的。但现在王万岁既然有所求,那么把扶桑地用来种经济作物,就能缓解压力。
至于扶桑减少了良田,那不是她李芷儿需要考虑的事情。
“牛秀那里,予会派人过去打听的。”
李芷儿平淡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惊的剑客身子一颤,不是因为他撒谎,而是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位“老板娘”,居然干这样对朝鲜道行军总管直呼其名。
更要命的是,语气不怎么恭敬……
虽说早就知道江阴这里水深,但看旁边江阴县令张大安,这位邹国公家里的三公子,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剑客更是觉得这水啊,简直是深不可测。
“那……依老板娘之意,倘使王东海是这等要求,可好支援一二?”
“先运五十万石过去吧。”
忽地,李芷儿轻描淡写地来了这么一句,那剑客本想要劝说几回“据理力争”,可李芷儿飘出来这么一句话,直接让他脑子一片空白,他好半天,都没回过神来,甚至都忘了自己应该说些什么,就这么呆傻地站在那里,神情极为滑稽。
而这时,外头传来了声音,却听一个少年郎高声道:“阿娘,过几日,我要去一趟武汉看阿耶……”
第十一章 食肆见闻
“老板,来一碗馄饨。”
“客人要大的小的?”
“甚大的小的?”
“馄饨啊。”
一只脚刚进了馄饨铺,两句对话,就让食客愣了一下,“馄饨分大小的?”
“大的能比娇耳还要大,小的一撮撮,手指丁点的肉屑。大的吃饱,小的喝汤。”搓着手的老汉身上裹了一条青布围裙,一说话,老态十足的褶子都随之而动。
“小的吧,还有甚吃的?”
“有猪头肉猪尾巴,都是酱好的。”
“怎么不用冰糖?”
“倒也不是不想,只是北边来的才爱吃甜,苏州常州,多是吃咸的。不过吾看来,再有一年半载的,大概也是要跟着北地贵人一起吃甜。”
贞观朝的苏常,还没有到嗜糖如命的地步。“甜”这个味道,从来都是和“富贵”相连的。这时候中原世族吃“甜”,或是拿蜂蜜或是拿饴糖,都是显示自己身份实力的一部分。
即便是洛阳新贵,随便一个新式的吃食,也多是用糖方糖,招待客人亲朋,才能显示自己的“底蕴”。
反倒是苏常恢复生产不过一二十年,即便丝绸越发的金贵,但财富地位积累起来,到底还是不如中原世族。
要等到南方的经济全面压倒北方之后,这嘴里的甜咸,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老张到了长安,暖男太子的灰糖变白糖,它能有销路。而进京之前,老张却半点这个念头都没有的缘故。
“老板会说话。”
食客笑了笑,正要寻个铺里的座位,那老板大概也兼了伙计的差事,连忙上去帮忙把条凳擦了又擦,然后带着笑对食客道:“可不敢当老板的称呼,码头上开店的,叫一声老板那是身份,吾这种小门面,前店后宅的,就是混口饭吃……”
“如今京城里头,多是这般称呼行商做事的,遍地的老板,又有甚不好称呼的。”
“家底小,当不起,当不起……”
老汉一边笑一边忙着临门灶台,入眼看去,旁边摞起来百几十个煤球煤饼,还有两个备用的炉子。一个上头炖着卤味,里头多是猪耳朵猪尾巴猪蹄之类的物事。一个却是上了蒸笼的,里头飘出来依然是咸香的气味。
“阿弟!阿弟啊!虾籽汤阿好啦?!”
老板手脚极为麻利,小小的馄饨皮稍微擦了点鲜肉,立刻捏成了一个“朵儿”。便是二三十个,大约也是不够一个男子吃饱的。
只是老板说小的馄饨喝汤,便是别有做法。
“来了来了,催催催,阿大你催了汤也不会提前开啊。”
虾籽吊汤是个功夫活,耐得住性子,还得舍得本钱,一般行脚商,决计是不会做这等“亏本”的买卖。鲜头差不多,用个虾米也就够了,差那一丝两丝的风味,一般食客谁来计较?
“客人,好了。”
老板将一碗虾籽汤馄饨端了上来,又弄了一个碟,是陶制的,铺了一张荷叶,上面放着类似油饼又不似油饼的东西。
“这是甚么?”
“白净蔓菁加了肉,用菜籽油炸出来的‘油墩子’,是个徐州老哥琢磨出来的吃食,又软又香,外头薄薄一层,还很脆口。配着小馄饨,好食的很。”
“噢……有劳有劳。”
食客说罢,又闻到了卤味溢散出来的香气,他本不爱吃猪肉,更不要说猪头肉猪尾巴,但这时候见老板好客,便道,“切一只耳朵一根尾巴,再来一只爪子。”
“哎,客人少待,这就切来。”
樟木做的菜墩,上面布满了各种纹路的刀切刀砍的痕迹。周围还点了一支香,也不知道是什么做的香,却还是把蚊蝇驱赶到了别处。
“阿大,切啥前脚,切后脚算了,留一只吾要吃的。”
“客人爽气,你拿后脚去糊弄,别人以后还来?”
猪脚前后有别,前脚要比后脚实在,骨头不多筋肉多。要是腿肉,倒是又颠倒过来。不过一般的食客,却也分辨不了这些。
“老板,你家弟佬说的对,我点恁多,要个前脚,说不定就吃不完。”
老板却是挥刀切的起劲,把猪脚皮肉切开,骨头顺着缝隙划走,然后零零散散又整整齐齐地摆了装盘:“他说了不作数,吾才是老板。”
“哈哈哈哈……”
陡然听到这么一句,食客情不自禁就大笑起来,刚才又喝了一口虾籽馄饨汤,本就酣畅痛快,这时候更是高兴,摸了一枚银元,压在桌面上:“就不用找了。多出来的,老板要是看得起,就当交个朋友。”
“哎哟,银元!”
老板一时有些尴尬,他弟弟却是一脸兴奋,伸手就把银元摸了过去,然后盯着上面的字叫道,“阿大,还是华润的!”
“让客人见笑了……”
“哎,你家弟佬是个直性子,我看得出来。”
他饶有趣味地打量了一下老板的弟弟,“没想到,你还识字,知道这是华润银元。”
“就算不识字,也认识这华润银元啊。江阴到常州,常熟到苏州,不要说小本经营的,就是乡下村妇,如今也是认识的。不识字怎样,只要识货。”
说罢,老板弟弟嘿嘿一笑,轻轻地吹了一下银元,“嗡”的一声响,在耳边悠扬了好久。
“嘿嘿,真好。”
老板弟弟说的轻巧,可食客听了,却是讶异,他不由暗忖:便是洛阳,也不见得到这般地步,没曾想,银元在江阴这里,居然就如此常见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乡下村妇都认识华润银元,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此地银元用的不但多,涉及的人群还很广,乃至乡下村妇都能见识。
“唉,惭愧,吾家弟佬实在是不像样……”
“年少辰光,正该如此直爽。”
食客不以为意,反而夸了一句老板的弟弟,随后又问了一句,“江阴这里,铜钱用的不多?”
“也不是不多,就是不便当。以前么,倒还可以。现在是不行了,也就是吾这样的小店,还能收的多一些。不过凑够了数目,也是会去换成银元,留一点零散铜钱作本就行。”
“噢?现在是混着用的?”
“就是混着用的,官府是不认银元的,收过去要有折头。不过城里几个大的柜号,都是认的,足量淘换,不打折扣。”
老板的弟弟大概是收了赏钱,很是兴奋地在那里说着。
“也是,朝廷虽说也要出银钱,可磨到现在也没见正经的板式出来。”
“现在银元用的大,常州城里东西贵,要是凑个一套嫁妆,甚么柜子箱子的,要是拿铜钱,还得推个车子。换成银钱,就便当多了。”
食客听了,连连点头,若有所思之后,他才笑道:“哎呀,光顾着说话,都忘了吃东西。”
“罪过罪过,客人慢用、慢用……”
言罢,老板继续忙着别处,食客则是一边吃一边想着什么。
第十二章 振作家门
“三郎,寻我等过来,是有甚么吩咐?”
旅居江水张氏的卢氏子弟,都是跟着卢照邻到了江阴县衙。他们也不是闲来无事的人,到了江阴之后,市镇之间的“流外官”,还是帮忙运作到了手。又因是“外来户”,反倒是公平对待,口碑较之本地乡党,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卢照邻已然有了精神的模样,一扫当初前来投奔的颓唐。卢氏垮台,希望基本就寄托在了他们这些子弟身上。
县衙东厢有个开小会或者见客的偏厅,张大安正忙着签发文件,见卢照邻进来,便是颇为兴奋地看着他:“升之!有个好事,都先坐下,听我跟你们细说。”
勤快的老衙役早就帮着把茶水倒好端上,然后一声不响地退到了外面。张大安这时候也没穿官袍,就戴了个撲头,一身常服也是素色的,瞧着便没了官威。
“甚么好事?!”
卢照邻知道张大安不是个一惊一乍之人,如果真有好事,怕是还真不小。
“听我细细说来,先喝茶。”
喝茶之际,张大安就把扶桑地来了三大船团的人详细地说了说。又说朝鲜道行军总管那里传来的消息,皇帝修筑平壤宫之际,居然想一口气吃下整个域外好处。连“宣政总制院”这个衙署名称都琢磨好了。
这消息是相当的劲爆,新成一个衙门,基本就是要把域外“疆土”都抓一把?赚钱了是好事儿,不赚钱到时候裁撤了衙门就是。
等张大安说到王万岁有意想混个扶桑地“羁縻州”刺史的时候,卢照邻顿时来了精神,知道这才是对卢氏最要紧的肉菜。
“便是‘羁縻’州刺史,那也是能开府的。三郎的意思,是想让卢氏前去扶桑地?”
卢照邻琢磨了一番,直接问道。
“不是我想,而是问问你们,若是想去,我便去张氏那里,跟阿嫂提这么一件事情。王东海能不能成事,便在阿嫂一念之间。让她开口,绝对是不费吹灰之力。”
“……”
早知道张大安的嫂嫂有大能量,可就是不知道能量大到让“王东海”都要俯首帖耳的地步?
那可是东海大豪,行走淮扬苏杭,只靠名声就可以的。
“三郎,有个疑问藏了很久,你这嫂嫂……”
“别问别打听,猜着了也当不知道。”
张大安连忙阻止卢照邻在那里胡思乱想,“总之,江阴一应业务,哥哥都是交予阿嫂的,此间信任,你心知肚明即可。”
“是……”
听得张大安这样说,卢照邻纵然心痒难耐,也只好作罢。他便是有个猜测的,但总觉得荒诞。
江阴这里,琅琊王氏的人极多,这些个早该覆灭一百年的家伙,居然又冒了出来。一打听,把卢照邻吓了一跳,海州那地界,居然王氏父子兄弟都做了官?只论这个牌面,那也算是恢复了不少“家声”。
世族底蕴,本就是如此,只是卢照邻没搞明白,这到底用了什么法子。直到现在,卢照邻琢磨着,大约张氏的“老板娘”,可能是王氏的?
“如今正有船只要发往筑紫岛,航线是老航线,不过运的是粮秣。粮船还缺‘粮官’,你们要是想要先行看看扶桑地行情,可以‘粮官’身份,前去一探。快则一旬,慢则两个月,总能返转江阴。只是海上奔波,风高浪急……此间凶险,还需记得。”
“扶桑地,我愿走一遭。”
张大安话音刚落,卢照邻就应了下来,“但凡能振作卢氏,再大风险,也不过是粉身碎骨。如今卢氏还有甚么可以失去的?不过是这百二十斤的皮肉。”
实际上范阳卢氏也从来不是温吞水的儒雅世家,数百年以来,漠南漠北草原东西,卢氏子弟也是要自己走上一遭的。马匪、刀客、强人、胡虏……甚么危险没有见过?王朝更迭,北地汉胡仇杀最要紧的时候,也不曾懈怠畏惧。
只是贞观朝的这一回,那真是栽的莫名其妙,又服服帖帖。李皇帝的实力,根本不是前朝皇帝能够比拟的。
“好!只要胆气尚在,总能振作起来。”
张大安言罢,起身从案桌上寻了几个文书,“‘粮官’任书都在这里,也不需全都过去,有个三五个便可。”
“好。”
一看张大安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