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工科生-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真的是亡国之道吗?
  阎达到底也是做过一国之主的人,他深思熟虑过,有了“唐朝神仙”的这一套,他只要能保证“帝诰”一直是他家,那就完全没问题。三十六方“法主”的控制,远比一堆地方军阀和人渣要容易的多。
  三十六方“法主”之下,又控制着治下之民,此等“治民”原本随时可能被那些地方军头给掳走,但有了这个框框,想要再行权力,得到“太昊天子”旨意的“法主”们也不会答应。
  而为了拉拢中下级官僚、小有产者、商人、军人,“唐朝神仙”根据旨意,赋予了他们高于“治民”的政治经济权力,让他们做“治民”的头领,也就是“治头”。在现行的框架下,勃律国中,非“治头”不可出仕,唯“治头”方可从军……
  但是,“治民”们不属于最低阶层,他们也同样拥有高于“妖魅幽鬼”之人的地位,他们甚至可以在战争中,获得“妖魅幽鬼”之人的人身权。
  那么,谁是“妖魅幽鬼”之人,而谁又来定下这个标准呢?
  “君上,今有信度河旁莫迪部,不尊君上,不敬‘帝诰’,可兴正义之士讨伐。其部之民愚昧,诚乃‘妖魅幽鬼’之民,今世不可超脱,唯有日月劳作赎罪。来世可令尔等为‘治民’,倘使崇敬‘太昊天子’,或可嘉奖彼等为‘治头’、‘法主’。”
  阎达一听,顿时感动:“天子何等宽宏也。”
  七月,勃律有莫迪部轻慢“太昊天子”,勃律王阎达怒,发兵讨之,旋灭而归,获牛羊三万,“鬼民”万余。莫迪部余众,南逃健陀罗、乌仗那,乃绝之。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且末,程处弼本来就琢磨着牛鼻子道士去勃律肯定就是随便搞搞,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道士玩的这么大。
  “都尉,勃律来信。”
  气喘吁吁的旅帅将信笺送上,程处弼展开一看,嘴里的羊肉就掉在了桌子上,他呆若木鸡地拍桌子骂道,“入娘的,李淳风这妖道!”
  


第九十章 演技
  “这他妈是阿三的种姓制度?”
  老张看着信上的内容,整个人都不好了。这和之前讲的不太一样啊,李淳风临走之前描绘的玩意儿好像是“老子化胡”加强版啊。
  关键问题是,当初“黄冠子”真人说贫道要闭关,你给贫道护法,老张答应了。出关之后就搞了这么个玩意儿?
  道长,我想退票。
  更让老张纠结的是,这牛鼻子眼下是“奉旨化胡”,跟华润号是战略伙伴关系。为此工科狗连炸鱼用的家伙都让人带上了……
  当然李淳风不可能真的就弄一套“种姓制度”出来,“种姓”及类似的玩意儿,只适合人口较少民族统治人口很多民族。当然将此等制度发扬光大的,后来有个大买卖,叫做“殖民主义”。
  李道长是要为自己谋传世功业的,所以手握空白圣旨的李淳风,他的核心力量在于,要给这个体系加一个不可抗力。
  这个不可抗力,就是来自“太昊天子”,实际就是中原皇帝的威慑。这可以是政治讹诈,也可以使军事威胁,但不管是什么,得让一个个混到“帝诰”头衔的“阎达”们,知道害怕,知道恐惧,知道维护这个体系。
  从这个体系中,“阎达”们或许不能千秋霸业一统江湖模仿汉唐,但是在贞观十年把西突厥按在地上摩擦的唐朝注视下,“阎达”们就不想成就什么霸业。他们不想成为突厥、铁勒、吐谷浑、鄯善等名词后面的又一个名词。
  对一个游离在文明世界之外的蛮荒国主而言,他们要是能够在一亩三分地上一直吃低保吃一千年两千年,那也很不错啊。
  这漫长的岁月中,子孙后代就不用想着多准备点武力去镇压讨伐不服帖的,“鬼民”、“治民”们在这个体系中,知道有“太昊天子”这个体系之外的绝对力量,他们会麻醉自己会催眠自己,然后他们的子孙后代,自我催眠多了,也就愚昧了。
  至于眼下,先定下三十六方“法主”,酌情再提拔一些忠犬僧侣做编外小“法主”也不是不可以,面对“太昊天子”这个实实在在存在于世的绝世力量,他们只能忍。或许这一代的精英们还能有反抗的心思,反抗的念头。
  然而第一代“法主”之后,这教育权就全部收入到了“法主”们的手中,第二代之后,愚昧无知之辈会增加,第三代之后,时代的形式,就不是那些被统治接可以随随便便逆转的。
  除非……除非李淳风脑子一抽,在“太昊天子”的旨意中,加上这么一条:“法主”“帝诰”宁有种乎?
  很显然,熟读《陈涉世家》的李道长,不是一个充满国际主义情怀的道长。他怀揣着极端的利己主义,为了将来在长安重新闪亮登场,一颗良心,早已在汉阳闭关之时,喂了某条江南土狗。
  “啧啧,这牛鼻子真是够毒的。”老张大致盘算了一番,发现李道长还玩了一个猫腻,他悄悄地把“治头”这个阶层,吸纳了武士阶层。那么,武士集团往往掌握在大贵族的“法主”阶层手中,等于“治头”这个阶层,根本就处于永远不能联合的状态。
  下克上的土壤,不存在。
  因为“法主”阶层还掌握着智力资源,那些把脸皮扔在地上随便给李淳风踩的各色宗教僧侣们,也都凭借庞大的财力和“忠臣”,谋得不少“法主”的头衔。
  “还好这臭道士出生的晚……”
  这比丘处机路过牛家村厉害多了。
  不过这仅仅是开始,除开“唐朝神仙”显露神通炸了娑夷水大堤差点淹了勃律王城之外,还有一个故事的爽点正在慢慢布局。
  大量的鲸鱼骨头被装上了铁制锁扣,方便迅速安装。在一个良辰吉日的夜晚,那一夜,娑夷水很平静,没有波澜;那一夜,勃律人正准备进入梦乡。
  伴随一声巨响,城内的勃律人都是惊骇莫名,连勃律王阎达都从被窝里爬了起来,赶紧穿上一套盔甲,准备迎接敌人。
  当然他先去找了护国**师“唐朝神仙”李真人,李淳风一脸凝重,掐指一算,大叫一声“不好”,顿时冲了出去。
  很快,孽多城的城头,都能远远地向东看到火光大作,火光不仅仅是大作,更是五颜六色。红绿交替之际,白烟滚滚,黄雾阵阵,烟雾在火光的照耀下,若隐若现能看到一头巨兽无比狰狞地在那里扭动。
  “那……那是什么?!”
  不仅仅是阎达,所有孽多城城头的士兵都惊骇的瑟瑟发抖,那是何等巨大的一头魔兽。它的头颅能张嘴吞下一头牛一头象,它的身躯无比长大,隐隐能和城墙媲美。
  “君上快走!此地不宜久留!没想到娑夷水中,竟然有如此恶龙!”
  “龙?恶……恶龙?!”
  一看李真人这表情,很显然法力不够看打不过那恶龙,阎达连忙叫道:“法师快快向‘太昊天子’求旨――”
  然而李淳风头也不回,赶紧跑路的样子。阎达一看,跺跺脚,也跟着跑了。往城西跑的光景,阎达心说老子刚刚能混个长久饭票,难道就要毁于一旦,于是他拦住李淳风大哭:“法师既承圣天子旨意,还请禀明上帝,垂怜小王啊――”
  昊天上帝于是立刻就背上了黑锅。
  李道长一咬牙,仿佛要废不少手段,只见弄了一套加了特技的广播体操,手中长剑遥遥一指,听得一声巨响,城外火光更是炽烈。城楼之上,忽地有士兵大叫,声音极为的兴奋。
  有人在城头看的分明,那火光之中,似有人影持剑,一剑斩向了恶龙的脑袋。
  轰隆一声巨响,那震动连城西都能感觉的分明。这光景,城内数万人早就惊慌失措,一时间仿佛世界末日。不过听到这身巨响,“唐朝神仙”适时喷了一口“鲜血”出来,然后嘴里流着血大笑:“君上!我们得救了,我们得救了啊!哈哈哈哈哈――”
  李道长一副死里逃生喜极而涕的模样,让阎达眨眨眼,小声问道:“真、真的?”
  数万人都在恐惧中等待着混乱的平静,然后等待着天明。
  天,很快就亮了。
  地平线上爬起的朝阳,让孽多城的人们远远地看到了一头无比巨大的恶龙骨骸。它是那样的巨大,它是那样的真实,它的周围到处都是灰烬,它的头颅上,有一道极远都能看到的致命一击。
  人们在庆祝的同时,很快在这里修建了一个祭坛,被斩杀的恶龙骨骸,就这么摆放在那里让人观看。
  没多久,“天子斩龙”这件事情,从勃律传了出去。
  


第九十一章 看天子装逼
  “真有龙骨?”
  “我王,千真万确,那龙骨任由观摩,便是以手触之,也无不可。那骨骼却为兽骨,做不得假。勃律王更是驱使二象立于骨旁,二象若是置于龙腹之中,只怕还能腾挪辗转……”
  听到这里,羊同王李迷夏眼睛放光,“此等巨兽,竟为人所斩?唐国果是神奇玄妙之地。”
  “还有一事容禀,‘唐朝神仙’李真人,说是他日相会,便来访问我王。更是有几个器物,命我交予我王。”
  李迷夏顿时大喜,连忙道:“是何物?”
  “这……非是美玉财宝,只是吃食,不过,倒是别致新鲜。”
  “快快拿来!”
  说罢,李迷夏突然一愣,“没谨台,你可是吃过了?”
  “我王恕罪,上国天使之命,不敢不从,却有吃过。”
  “好你个奸猾獒犬,那滋味如何?”
  “甜,食之心生愉悦,甚是快活。”
  甜味,这是一个能让大脑都要颤抖的滋味。人要维持力量,需要盐;人要越发聪明,则需要糖……这不是享受,这是本能。
  片刻,不等黑皮阉奴试吃,李迷夏已经吞了几颗去核樱桃。吧唧吧唧吃的汁水横飞,糖渍将他胡须粘在了一起也不知道。
  “再来一罐!”
  又是吃了一罐桃儿的,只觉心中欢喜却又愁恼,欢喜的是这人间美味大概就是如此,愁恼的是没谨台这个笨蛋居然只带了两匹马驼的量。
  “唉、唉、唉……”
  一连感慨三声,李迷夏手指捻着一颗鲜红的樱桃,“说来我也是去过长安的,还见过唐朝的开国皇帝,那是个极好的长者,见我恭顺,更是赏赐了不少东西。我在长安的宴会上,也曾吃过这新鲜的果子,可如今却不能天天吃到,更是年年吃到都不能。唐朝那样富足安逸的日子,我作为象雄的王尚且不能比拟,何况是那些牧奴呢?”
  “我王,若非吐蕃隔绝东行之路,又与吐谷浑、唐朝交恶。上国天使赠予的罐头,只怕早就到了。这正是吐蕃人的绝情,吐蕃人的无情所致啊。”
  “我娶了吐蕃赞普的妹妹,又能如何呢?”
  “可是我王早已不喜他的妹妹,况且因为此事,吐蕃还曾派兵抢夺了我们的草场,劫掠了我们的牛羊。要不是唐军出现在了积雷山,或许我们早就因为里应外合,被吐蕃人灭亡。”
  “没谨台,你说的对啊。”
  李迷夏更是愁苦,然后满脸愁容地大口大口地吃着桃肉,让一旁站着的没谨台口水狂吞。
  不说是没谨台这个近臣,就是李迷夏周围的侍女阉奴,也纷纷难以自禁,目光不时地瞟过来……
  “要是‘唐朝神仙’能早点来我们象雄做客就好了。”
  “是啊是啊……”
  不仅仅是没谨台,所有羊同王王宫内的人,都是这样连连点头。
  而此事的勃律王都孽多城,有些原来的塞种游民看到了巨大的“龙骨”,震惊之余,更是弹起了琵琶,唱着“天子斩龙”的故事。他们一边唱,唐朝来的能工巧匠们,用奇特的钉子,将龙骨关节钉的更牢固。
  他们是光明正大钉的,用勃律王阎达的话来说,这是护国法师请来的“杀龙钉”,可让恶龙万劫不复。
  在“恶龙”骸骨之前修建的高台,已经正式取名“天子斩龙台”,“唐朝神仙”李淳风还专门建议勃律王阎达立碑,然后李真人亲自执笔记录。
  此事一个月后传到长安,让李董暗爽不已,却又不好意思直接出来装逼炫耀。反倒是侍中魏征很老实,直接说起西域有国名曰勃律,武德年曾来朝贡,上个月发生“天人杀龙”一事,可谓祥瑞吉兆……
  如此云云,李董在朝会上那是憋着笑脸故作肃然,先是假模假样鄙视了一下番邦小国的大惊小怪无知愚昧,接着又说这种无稽之谈,根本不需要去求证,肯定是假的。
  在众臣纷纷表示老板你实事求是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的时候,兵部尚书侯君集以及西域安抚使长孙冲,分别来了一份奏疏,说的就是此事,说“天人杀龙”一事,是真的,千真万确,如今西域传的到处都是,塞种吟游诗人琵琶都快弹烂了。
  当然了,大表哥操练了这么多年,脸皮早就不要了,他直接就说了:臣几经询问,皆言乃“太昊天子”怒而斩龙,故勃律国内建台修碑,恶龙骨骸之处,名曰“天子斩龙台”。
  众臣纷纷抬起头来盯着李董看,意思就一个:老板,你是会玩的。
  毫无疑问,贞观朝的大臣们没一个信的,就眼前这位天子,特么的要不是玄武门,鬼知道是不是真的一步到位。当年李元吉要是不那么愚蠢……嗯,这么说来好像是有点天命的意思啊。
  于是众臣们纷纷又低了头去,默默地看着李董装逼。
  此事在长安转了一圈,终于传到了汉阳。不过到了汉阳,某个笔名“苦聊生”的穷酸措大立刻就给李道长编排了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说的,娑夷水龙王听说来了个唐朝道士能掐会算,每天给娑夷水打渔的渔夫指点一个地方,总是满载而归。龙王一听这消息,就从渔夫那里打听到了唐朝道士的落脚处,化了人形,跑去唐朝道士那里算命。
  那道士自称姓李名淳风,说是知道龙王来历。娑夷水龙王不信,便和道士赌斗次日降雨点数,岂料道士掐指一算,说出降雨时刻得水几多,龙王离去时,自忖本地翻云覆雨乃是自己差事,哪能让这唐朝道士赢了去。谁知第二天昊天上帝降旨,几时几刻降几分雨点,和李淳风算的分毫不差。
  于是……
  “于是龙王偷改降雨时辰点数,被上天降罪,斩杀在娑夷水畔?”
  老张一脸懵逼地看着崔珏,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好啊。
  “兄长觉得不妥?”
  崔明月咬着笔杆,歪着脑袋看着张德。
  “不、不,非常好!非常好!”
  老张搓着手,还笑着说道,“最好龙王托梦给刚直不阿的侍中魏公,让魏公向人间天子求情,这样听起来,才更有趣啊。”
  “兄长说的是呢,不若就让魏侍中做那斩龙的监斩官好了,更显气魄。”
  “……”
  “兄长?”
  “哦,好,很好。非常好!”
  


第九十二章 双赢之法
  “抬头看吧!你的死兆星在闪耀啊!”
  抽出横刀朝天一指,一群不愿接受社……帝国主义改造的有活力社会团体,被沔州公安厅的特警战士当场戳死。“八·一九”特大具有黑社会性质团伙火并案,就此画上了句号。
  沔州长史张德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将极其凶残的犯罪分子,一一擒拿归案!贞观十年八月二十日,沔州二县百姓纷纷拍手称赞,表示长史张德,真乃“罪恶克星”!
  谁是有活力社会团体?平日里不怎么服帖政府,但大多数时候服帖的团体。当这些团体不接受改造的时候,那么他们立刻就成为了凶残的犯罪分子。
  比如本地熊姓和朱姓,他们一个在汉阳,一个在汊川。如果他们听从长史张德的建议,耕地用水大家不要抢,那么,他们可以继续是有活力社会团体,也能参加沔州俱乐部的休沐活动。
  但是,他们居然从张德上位起就争水,争到拿老张的话当放屁。
  那么正如老张横刀朝天一指怒吼的那样,“死兆星”在闪耀啊。
  破家的县令,灭门的令尹。这些地方小土豪,终于明白什么叫做一地主官之怒。只用了一天时间,熊姓和朱姓直接除名,个别首脑当场击毙,余众有“出谋献策”者,上报给了中央,刑部批不批斩首示众,也就这两个月的事情。
  至于熊姓和朱姓的亲朋好友,本来想要串联,然而老张公开放了话,有活力社会团体让他一个人不痛快,他让有活力社会团体全家举族不痛快!
  一时间,沔州政清人和官民和谐,地方土豪纷纷化身“乡贤”,修路的修路,铺桥的铺桥,即不争夺水源,也不打听全国最大工地的消息。
  这让人十分的满意。
  “够狠!”
  李德胜串门撸两个蛋筒吃吃,一边吃一边催着张德,“沔州那些不知死活的豪强已经清除,眼下可以治沔州境内涢水大堤了吧?这光景修渠,当是无人能阻。”
  因为在工部水部司还当着个九品官,李德胜今年的业绩只要过得去,就能升一升,工部和别的部门不一样,升官相对容易,只要有工程。
  “说的仿佛是我有意为之……”
  老张嘬了一口凉茶,悠悠然道,“熊氏那不知死活的东西,以为那楚地大姓的头衔来压我,就能拿些营造工程获利,简直……愚不可及啊。”
  “嘿嘿,你偏说这等漂亮话。你当我不知么?无非是那日吴王前来,这熊氏口出恶言,惹了你的心绪罢了。偏是拿这熊氏开刀才成么?”
  “我有那般无聊?”
  懒得和他分辩,老张思索了一下李德胜的差事,“眼下修堤肯定是可以,不过以我之见,修堤不如修坝,你我正好各取所需。”
  工部水部司的工程,有编内有编外,但只要完成,且有产出能利民,那么这个业绩是不会跑的。
  张德想的是再截个沼泽口,然后利用地势差,让地势低的一侧水排空,地势高的一侧则成为水库或者汛期泄洪区。
  多了不敢说,这种类型的湖沼平原,最少能得水田三万亩以上,理论上能多增加接近四百户人口。如果把临漳山周围能够利用的沼泽地全部搞定,估算一下,把现有的农田都算上,可以突破三十万亩。
  就算不搞大工地,光农业人口,临漳山地区就能养活两万人以上,单独设一个县出来完全不成问题。
  而这样的地区,在荆襄比比皆是。
  但是事情不是说张德想到了,就能一路畅通。光现有耕地为了争夺梯田区的灌溉水源,汉阳熊氏和汊川朱氏,已经打了几代人。而张德来荆襄之前,就已经布局,新修梯田的规模相当大,其中不小的一部分,就是用来堵地头蛇嘴的。
  只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双方打出狗脑子来,老张从中斡旋居然都不听,反而还要去吴王府告他刁状,不仅如此,还仗着“乡贤”的优势,串联出仕子弟,准备去六部告他黑状。
  原本双方只是因为火并,影响了当地风气破坏了生产,张德可以既往不咎,事实上全国各地也是这样做的,和稀泥嘛。
  但是,他们不好好地祸害乡里,居然想要破坏他张操之的官帽,实在是忍无可忍!
  作为一条权限狗,老张怎么可能不利用手中的权限呢?于是熊氏和朱氏,就被张德踢出了“沔州发财群”。
  我是群主我最**!
  “汊川以东,倒是可以一试,秋收之后,入冬前可以完工。”
  李德胜显然早有准备,此事是讨论过的,在隋朝就有施工方案,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实施。
  实际上对楚地的开发,一直在缓慢但有效地进行,只是没有过像张德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大型开发。
  作为工部水部司的小官僚,如果是寒门出身,那不必多说,没什么戏唱。但李德胜除开丹阳郡公家公子的身份,当年在北地坑了范阳卢氏一事,他绝对让不少朝中官僚记得他。
  尽管事实上来说,他是给皇帝钓鱼执法背黑锅,但这不妨碍他在新贵集团中,名声还是有的。
  加上张操之在侧,老李只要不掏出意大利炮而是意大利面,工部老大段纶,不介意给张德和李客师一个面子,而且很有可能还要低调地拍一下老板李世民的马屁。
  “旧时汉阴以北,小别山对岸,你可知估算有田亩多少?倘若沼泽平抑下去。”张德突然面带微笑,给李德胜倒了一杯茶,省得他吃冰激凌吃坏肚子。
  “多少?”
  “一百三十万亩,汉水南北加起来,大概是这么多。”
  江汉平原是个好地方啊,可惜这年头还没开发出来。
  “穷你我之力,大约是有生之年看不到的。”
  “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老张哈哈一笑,“总不能甚么事,你我都全部包了吧?”
  “汉水以北就不要想了,待明年升了官,倒是可以一试。”
  “给你个汊川县令做不做?”
  “先看看今年种麦,能产几何再说。”
  这年头,小麦亩产感人,北地最好的片区,平均也就两石。二十斤麦种下去,收个一百来斤就是老天保佑。像贾氏那样挑拣实验田,弄出四石五石六石这种事情,也就是给朝廷吹牛逼用的。
  真实情况就是小麦产量低下,而且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所以贾氏一直在推广套种,就是为了保证能够丰年有余的同时,还能扛得住灾年。
  不过和西域地区比起来,河北河东的产量,那也是高产中的高产。
  勃律王阎达就因为这件事情,跟“护国法师”打听了一下唐朝的小麦亩产,不打听还好,一打听,他整个人都不好了。
  泪眼婆娑的勃律国主拉着“黄冠子”真人的手,一边哭一边叫:“小王惭愧啊,若依唐制,勃律国中麦产,一亩能得六十斤,已是丰厚;若有百斤,堪称祥瑞,可以为霸业之基啊。”
  “……”
  “唐朝神仙”这时候就郁闷了,他有点后悔跟勃律王扯农业发展纲要这种事情。不是说提了不好,而是专业不对口,容易露陷啊。
  想到这里,李道长眼珠子一转,一副悲天悯人状:“贫道听闻北天竺物产丰厚,敢问君上,可有此事?”
  


第九十三章 秋收借粮
  根据玄奘定期发往敦煌的《见闻录》,李淳风知道乌仗那就是法显所说的乌苌国,顺娑夷水而下,至大雪山急转南下,便是信度河。这一片地区,两侧多高山,唯独河谷地带,土地相当的肥沃。
  在勃律站稳脚跟的同时,李淳风早就派出商队,带着白糖、丝绸、宣纸三种东西前往乌仗那。和健陀罗类似,这是一个佛国。都说南朝四百八十寺,乌仗那一国就有寺庙五百,而健陀罗更狠,有一千四百所寺庙。
  河谷地带的产出,基本都落入了僧侣之手,像勃律人这种贵族还能一起吃肉的,反而是少数。
  “这是乌仗那芸薹,茎叶可食,得菜籽两石。”
  一脸风霜的张氏子弟将冠帽取下,从麻袋中,抓了一把乌黑油亮的菜籽。李淳风碾碎了几颗,瞬间就出油。
  “好东西,比关中芸薹强之甚多。”
  芸薹就是油菜,乌仗那有七八种油菜,可食用的就有五种,出油率都不低。关中这几年兴修水利,也仅仅是让油菜籽的产量达到一石半,相当的寒酸。
  沧州用鲸油肥地,反倒是能让油菜地产量达到惊人的三石,但消费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要不是油料价格居高不下,薛大鼎在任时,根本不会去种。
  “真人,还有这个。”
  一把绒毛,从另外一只麻袋中抓了出来。绒毛极细,又相当柔软,可以说手感非常的好。李淳风是接触过张德的,知道羊毛在草原上是主力产品,现在的毛线,成品质量相当的差,但不管是靺鞨人还是蒙兀室韦人,都不介意。
  能抗寒,管什么做工不做工。
  至于羊绒,除了部落首领贵族,根本没人用得起。
  “羊绒?”
  “信度河河谷,由东北向西南,我询问过当地农牧之人。春来东冷西暖,降水东少西多。这羊绒,就在健陀罗一带最高产。”
  “玄奘在《见闻录》中提过此事,汝家宗长,亦曾让人前来寻得种羊。不过当时沙州未得,所以作罢。如今……倒是可以着手。”
  “真人,健陀罗细毛羊较之怀远河套羊,要强甚多,就是不知道水土转移,这健陀罗细毛羊能否有今时产出。”
  “试一试总归好的。”
  李淳风帮他定了调子,这张氏子弟微微行礼,然后道:“还有一事,乌仗那国有僧王询问宣纸制作之法。”
  “呵,此法知之者甚少,慢说他们,长安打听的人又少了?不知所谓。”李淳风冷笑一声,正色道,“倘若下回还要询问,只字不提,就说不知。连‘宣纸’由来亦不能告之。”
  “是,此事醒的。”
  乌仗那、健陀罗有民多少,恐怕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不过胜兵几何,还是要知晓的。这一点,玄奘已经在《见闻录》中发了不少情报给沙州,李淳风研究了一下,名昝君谟前往一趟且末城,面见检校都尉一职的程处弼。
  西域作战和中原不同,有时候精锐有个几百,就能带着一票乌合之众,瞬间灭国。以勃律为例,其实眼下勃律国内,还有国中之国数十个,这也是为什么李淳风给阎达定下三十六方“法主”的缘故。
  这些国中之国,听调不听宣,可以尊你勃律为王,却不能染指他们的土地牧奴。李淳风来到阎达身旁,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露,凭借“唐朝神仙”“上国天使”的名声,可以碾压那些国中之国毫无反抗之力。
  只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李淳风前来此地,不是为了帮助阎达一统勃律东征西讨成就霸业的。阎达获利的同时,李淳风也必须获利,并且大唐也必须获利。面对李世民这样的帝王,他们别无选择。
  华润号在孽多城设了信鸽点,只是连续几次试飞,都死的一干二净。这里的气候太严酷,对信鸽来说,相当的难混。不仅仅是气候,这一代的猛禽种类也非常的多,信鸽飞行的高度,在孽多城就要面对几种鹞子。
  张氏子弟也是相当的急,不过鸽子们也很绝望,也很无奈……
  关键还是葱岭不在唐军控制之下,此时的葱岭,依然是西突厥的天下,娑勒色诃城甚至还有西突厥的吐屯在耀武扬威。而这个地方,隔着坦驹岭,就是勃律。
  而坦驹岭,就是以后的兴都库什山脉,稍微绕道,就能干的勃律人菊花流血。
  驼队马队把消息传到且末,这时候才能让信鸽起飞,接力赛一样,把重要的消息在几天之内传递到张德手中。一路上,又要死掉失踪几十只鸽子。
  “唔……看这地形图,应该就是克什米尔地区啊。信度河应该就是印度河,这个乌仗那,应该就是在印度河河谷地带。”
  大致的范围,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张德印象中,好像这个地区虽然一直在种族仇杀种族对立,持续了几百年,但一直都是人口稠密区。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喀喇昆仑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