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晁氏水浒(剑翁)-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到这里,晁勇更觉创业艰难,当即让人去请工部主管营造房屋的主官来。

蒋敬略坐了坐,便也告辞离去,户部事务繁忙,却是容不得他闲坐。

主管房屋营造的工部郎中赶来时,晁勇已经想好方案。

工部郎中还以为是太子要修缮太子宫或者别处宫殿,听说是要给梁山老兵修建房屋,不由道:“工部的匠人不缺,只是却要户部先拨下钱财来,才好动工。”

晁勇想了想,道:“这笔钱由太子宫出,你们做个预算,我从太子宫直接拨钱给你们,图纸在这里。”

如果要从兵部出钱,那么房屋就不好由梁山老兵独享,但要是惠及全军将士,朝廷有这个财力,京城也没这么多土地,所以晁勇还是决定由他私人出资。建好以后低价卖给梁山老兵,并不会让他血本无归。

皇家票号已经扩张到大梁所有州府,少数繁华的县也设立了分号,而且银票已经在全国流通起来,票号已经不需要大笔押运现钱往返各地。

天启二年皇家票号便盈利两千多万贯,虽然有朝廷在北方拍卖田地的缘故。但是天启三年朝廷灭教后,拍卖的田地更多,毫无疑问,天启三年,皇家票号的盈利会更多。

单是这两年皇家票号的盈利,太子宫的财富就可以和当初蔡京忽悠赵佶纵情享乐时候的国库盈余相比了。

当然大梁国库的财富更多,所以也没人再打太子宫的主意。

晁勇并没设计什么筒子楼,而是设计的独门独院的二楼,一楼做客厅、厨房,二楼做卧室。院子不大,但是汴京城中有大院子的人家都是非富即贵。

很多百姓建的便是这种小二楼,工部郎中看了一下便明白了,道:“这种房子不难建,只是不知要用何种材料?土砖最便宜,木材居中,青砖最贵。”

晁勇自然不会想着偷工减料,问道:“自己烧青砖的话,也无法降低成本吗?”

工部郎中摇头道:“即使建窑烧砖,青砖的成本也很高,人工成本和消耗的炭都很大。乡下大户都很少用青砖。”

晁勇想到后世很常见的红砖,不由问道:“那能烧出红砖吗?”

工部郎中点头道:“红砖烧制起来要比青砖简单,成本也可以降低很多,但是按礼制,百姓不能用红砖建屋。”

晁勇倒是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愣了愣便道:“这个问题我会解决,你安排匠人建窑烧制红砖,所有的房子全部用红砖建,预算也不用做了,只要做好账册,我回头会让人查验。”

即使不为了梁山老兵,单是为了给天下百姓解开红砖这个禁制,多花一些钱也是值得的。

工部郎中自然不会怀疑太子解决不了礼部,恭声道:“是,下官这就安排匠人筹建房屋。”

当第一批红砖出现在汴京城中时,城中百姓得知朝廷已经准许百姓使用红砖,便纷纷四处询问打听红砖价格。

城中商人看红砖有利可图,便也纷纷在城外建窑烧砖。

一时间,汴京城中处处可见红砖,家境殷实一些的百姓纷纷改建红砖房子。青砖价格昂贵,除了少数达官显贵用青砖盖房外,大多数人用的都是土木结构。富裕一些的用木屋子,一样美观,但是一旦起了火头,很容易迅速扩大,烧成一片白地。普通百姓也用不起全木结构,只能用土木结合盖屋子,殷实一些的用的还是土砖,穷困一些的连土砖都用不起。

当然红砖解禁,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用起,但是受益的人群还是不少,而且也让朝廷增加了不少商税。

没两个月,一排排漂亮的红砖楼便盖成了。

刚刚新建的红砖楼比大户的青砖房都要漂亮许多,引得许多大户也纷纷拆了青砖房,改建红砖楼。

边境城中的色彩也亮丽了许多,以前除了皇宫红墙绿瓦和少数权贵的红漆大门外都是灰蒙蒙的建筑,整个城池显得十分压抑,当然这是对现代人来说,古代人见的多是土房,偶尔看到一个青砖房子都会眼前一亮。

当然红砖楼还不能和皇宫的红漆墙相比,皇宫的墙面用的是上好的红漆,是亮红色,而红砖则有些暗红。

当房屋建成,晁勇以每个院子一百贯的价格出售给梁山老兵时,城中百姓才知道这些房子是给什么人建的。

天启二年,汴京一个小小的土房子就能卖一百贯,现在价格更高。城中的人得知太子给梁山老兵制定的价格后,马上找到梁山老兵,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从他们手里买。因此工部建的院子全部让梁山老兵买去,不过除了极少数人觉得寺庙上面盖的房子不吉利转手以外,多数人都在汴京落了户。

梁山老兵现在阶官最低的也是都头,都头以上都不用担心强制退役,每月饷银便是十贯,足以在汴京安家落户了。而且他们参加的战役最多,各种赏赐都有数百贯了,在京城也都是殷实人家了。

第五百零八章蒙古各部

天启三年四月,金国遣使而来,抗议大梁上京道乌古部、敌烈部不时搔扰金国城池,请大梁管束各部。

当初两国划定边界,晁勇为了解决耶律延禧和以后的蒙古问题,便把上京道各部也划到了大梁疆域。但是一场大雪加上粮草运输问题,让晁勇暂时收兵,上京道并没有真正被大梁统治。

金国也知道这个情况,因此没有提赔偿的问题。完颜阿骨打此意无非是想让大梁出兵对付上京道的耶律延禧,帮他们解决边患,同时消耗大梁国力。

不过被上京道各部搔扰的并不只是金国,天启二年,上京道遭了雪灾,各部难以越冬,在侵犯金国的同时,也进犯了大梁宁夏、河东、河北三路。各路城池虽然没有失陷,但是城外百姓却多有遭难,因此大梁也早筹备着攻打辽国上京道之事。

金国使者入京第二天,大梁便以辽国侵犯河东、河北、宁夏路为由,出兵五万攻打辽国上京道。

四月十曰,晁勇率五百亲兵出发,将在黑山州汇合董平、杨志两部和三万党项附庸军扫平上京道各部。

黑山州是大梁新设州府,北靠黑山,处在河套平原,土地肥沃,大梁往黑山州迁移了两万多百姓,天启二年便开垦出了五千多顷土地。因为是宁夏路最靠北的城池,董平率一万骑兵驻守黑山州防备草原部落。

这次出征的虽然只有五万人,但却是汇集了宁夏路的精兵强将,西军三将韩世忠、刘锜、姚平仲都编入了董平部。

因为大梁兵制的改革,西军已经消失,陕西各路青壮即使参军也都是在东京统一艹练,然后由兵部决定派驻的州府,并不一定回返陕西,自然也就没有西军了。

西军消失,除去种师道、种师中、刘仲武等西军出身的总兵,西军中前途最看好的便是韩世忠、刘锜、姚平仲三人,因此西军出身的将领把三人称作西军三将,缅怀西军。

晁勇帐前除了不善马战的李逵留下,孙安、石宝、方杰三人都会随晁勇北上,另外还从河东路、河北路各调了一员猛将,在帐前听用,一人是张清麾下的首将岳飞,一人是刘唐麾下猛将杨再兴。

岳飞在扫灭南宋时便建功升为校尉,之后扫灭吕师囊、越李朝也有建功,不过还不足以升到将军。

杨再兴则是新兵,林冲率部扫灭王庆,刘唐升做将军后,统率一万新军,杨再兴才到了刘唐麾下。攻打辽国时,因为刘唐部是列阵迎敌,杨再兴也没有机会建功。但是刘唐部镇守河东后,上京道阻卜部南下搔扰,杨再兴便抓住了机会,一战便枪挑了二十多个阻卜人,论功行赏升为校尉,武勇震动河东。

晁勇对杨再兴自然不会陌生,看到兵部文书便把杨再兴名字记在心里。

五百亲兵一人三马,半个月便行军近两千五百里,到达黑山州。

五万骑兵早已汇集在黑山脚下,加上驮运粮草的战马,黑山脚下数十里汇聚了十数万匹战马。

到的城门口,晁勇便见董平、杨志、穆弘等人全部来迎接,队伍中还有一些河东路的部落首领。

晁勇征战四方,每到一处,必有官民出城迎接,而且还有很多六七十岁的老者,进城的十里路比他平时行军二十里都要困难。

为了减少麻烦,晁勇索姓定下规矩,所有官员只能在城门口迎接,不得惊动地方百姓。

河东路原辽国西京道的各部尝到了和大梁正规军并肩作战的甜头,听说大梁要发兵攻打上京道后就巴巴的赶来,想要出兵相助,好瓜分上京道各部的人口。

虽然黑山州官员没敢惊动百姓,但是看到太子进城,城中百姓还是纷纷夹道欢呼,膜拜大梁唯一的真神。

灭教后,大梁禁止供奉所有神佛,晁勇的雕像就更畅销了,习惯供奉什么东西的人,没了宗教就像精神没了寄托,原本就有人供奉的晁勇雕像很快就填补了灭教留下的空白。

现在大梁境内几乎户户都有晁勇雕像,晁勇的地位就和后世某太祖一样完全被神话,成了大梁唯一的真神。

在百姓山呼海啸的膜拜声中,一行人进的城中军营。

董平早已摆下酒宴,众人落座。

吃了几杯酒,白达旦(汪古部)首领床古儿便迫不及待的道:“我已经调集了五千部落勇士,请允许我们为太子出力。”

阴山室韦部首领谟葛失也道:“我部也调集了三千勇士,愿意跟随太子征战。”

其他小部落也纷纷出言请战,或千人,或几百,都是想来分一杯羹的。

宁夏路党项各部都已落籍管理,一部分学汉人耕种,一部分在划定的草场放牧,还有一部分习惯了靠刀枪吃饭,加入了大梁军队,整编了十万党项附庸军。

河东路的各部因为刚刚归顺,加上上京道各部不时搔扰,大梁还没来得及整编,各部仍旧按照以前的生活方式生活。

晁勇看着众首领道:“一旦加入大军,各部就要遵守大梁军规,闻鼓则进,鸣金则退,不听号令者杀无赦。如果整部败逃,部落所有人全部贬为奴隶。你们还愿意参战吗?”

各部首领听得太子这般说,不由都面面相觑起来。

以前他们和宁夏路兵马配合都是宁夏路主攻,他们从旁协助,打不过了就逃,并不用执行大梁军规。大梁的人口数也数不清,但是各部人口最多的汪古部也不过几万人,其他小部落不过几千人,如果损耗太大的话,很可能就会被其他部落吞并。

他们也都知道上京道各部的凶残,上京道各部常年都在不断厮杀中,虽然很多部落都是室韦部落的分支,但是南边室韦部落的凶残却是不能和北边室韦部落相比。而且上京道乃蛮部(粘八葛部)、克烈部(阻卜)、蒙古部、乌古部、敌烈部都是大部落,河东也只有汪古部的人口和这几部差不多,谟葛失的阴山室韦都要小一些。

晁勇看各部首领不说话了,就道:“好了,你们退下吧,扫灭上京道有五万兵马足矣。”

已经有了退意的各部首领看晁勇这般说,也就纷纷退回座位上了。

奴隶虽然吸引人,但还是无法让他们冒着实力大损的危险和上京道各部死拼。

汪古部也是大部落,但却一直做着大国忠犬,先是为辽国属部,辽国没落后,还不断为耶律延禧和耶律大石提供马、羊、驼。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又为金国守卫边疆,防备北边的蒙古、克烈、乃蛮等部。铁木真灭了克烈部,乃蛮部约汪古部一起对抗蒙古时,汪古部又出卖了乃蛮部,出兵帮助蒙古部灭了乃蛮部,成了蒙古部的忠犬。部落首领在元朝世代袭爵赵王。

谟葛失的阴山室韦部还不如汪古部,金国追击耶律延禧到了西京道,谟葛失同时派人向两国送去马、驼、羊。或许是金国野人瞧不起室韦部吧,总之后来谟葛失又出兵帮助耶律延禧,结果被金国打败,儿子陀古也被金国活捉。当然谟葛失不会因为一个儿子屈服,也或者是金国把谟葛失侮辱的厉害,总之谟葛失继续效忠耶律延禧。

后来晁勇带兵北上,逼退了金国兵马,在夹山召见西京道各部,耶律延禧已经逃窜到上京道了,谟葛失逃不了,大梁兵马又已经逼近部落,这才归附了大梁。

晁勇并不准备让各部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而是要分化他们,各部生活的很多地方也适合耕种,晁勇要让他们学会耕种,不能耕种的地方则发展畜牧业,让他们加入中原的毛纺行业中。

虽然各部可以从中受益,但是却要削弱各部首领的权力,有可能遭到各部的反抗,或者让他们逃往上京道投奔耶律延禧,所以大梁把整编河东各部的时间放到扫灭上京道各部之后,断绝河东各部的退路。

既然要整编各部,晁勇自然就不能让各部继续扩张实力。上京道各部总有几十万人,如果把他们送给河东各部做奴隶的话,河东各部很可能出现一个可以一统蒙古草原的大部落,晁勇自然不会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即使没有他们的助力,晁勇也有十足的把握对付上京道各部。上京道大小部落几百个都不止,乃蛮部、克烈部、蒙古部这些大部落下面都有很多小部落,数百年来,这些部落一直在互相仇杀,想把他们拧成一股绳,不是耶律延禧这样的人能做到的。

辽国从未真正征服过这些部落,耶律延禧到了上京后,剿灭了几个小部落,只是让原本就被辽国打的实力大减的克烈各部臣服。东边的蒙古部,西边的乃蛮部,北边的蔑儿乞惕部仍然是桀骜不驯,不时劫掠克烈部,辽国骑兵对上这些凶悍的草原林地部落也是胜少败多。

耶律延禧率兵进入,并没让蒙古草原的厮杀结束,而是被搅入了各部的厮杀中,他只能带着征服的克烈部和其他部落厮杀。

晁勇在黑山州休整了一曰便誓师出征,十几万战马聚集在黑山脚下,黑山的草都要被啃光了。

辽国的西北路招讨司设在可敦城,在今天的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西边,距离黑山州一千五百里左右。

从黑山州北上要穿过数百里的沙漠、戈壁区,才能进入草原地带。

黑山州集结兵马也没有瞒过坐镇克烈部的耶律延禧,耶律延禧得了消息后,便召集效忠他的各部。除去已经征服的克烈部,乌古部节度使糺哲、敌烈部统军挞不也都率部众来投,加上周边一些小部落,耶律延禧很快便又聚起了五万兵马。

当然,耶律延禧只是下个旨,具体事情自然有萧特烈、特母哥、耶律大石等人做。耶律延禧有更重要的任务,到了上京后,耶律延禧又喜欢上了猎杀黄羊、野狼。

耶律延禧一张嘴就行,萧特烈等人却是要跑断腿。克烈部周围的乃蛮部、蔑儿乞惕部、蒙古部都没降服,他们要集结兵马,还得提防这三部趁机劫掠克烈部妇孺,如果克烈部妇孺都被劫去,克烈部兵马毫无疑问马上就会奔溃。

所以他们只能让克烈部妇孺全部迁移到镇州、维州、招州、防州附近,这四处城池互相间的距离都只有几十里,遭到草原部落袭击的话,可以互相支援。辽国的西北路招讨司、阻卜大王府就设在镇州、招州。

磨古斯造反后,辽国派兵剿杀阻卜各部长达八年,现在克烈各部(阻卜)总人口也不过十来万,各部也怕被大梁军队或者其他部落偷袭,因此很快便聚集到城池附近了。但是各部聚集起来以后,粮食、木材便又成了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都是萧特烈等人头疼的,耶律延禧考虑的是每天可以猎到多少黄羊、野狼。

等到大梁兵马离防州不足三百里时,耶律延禧才结束游猎,召集各部人商议对策。

前番萧特烈在石辇铎号召诸军死战,虽然因为耶律延禧登高观阵,被完颜宗望直击耶律延禧,吓得耶律延禧败逃,导致大军溃散。但是萧特烈却因这一战从副统军升为统军,深得耶律延禧信赖。

众人到齐,萧特烈便道:“梁国兵马不过五万,还有两万汉人骑兵,汉人几百年没见过马了,他们敢让战马跑起来吗?”

一众辽国将领闻言,不由都大笑起来。

“汉人骑驴应该是好手,骑马还不得被吓得尿裤子啊。”

耶律大石皱眉道:“宁夏路的汉人骑兵也艹练了快两年了,三万党项骑兵战力更是不输我大辽铁骑,不可轻敌。”

萧特烈正是得志的时候,哪容得耶律大石这等背时之人质疑,嘲笑道:“大石林牙恐怕是被梁国太子吓出病来了吧,你弃了南京道,难道我们还能再弃了上京道不成。”

“汉人骑兵骑了两年马,我们从小就骑在马背上,马战都赢不了汉人的话,我们也不用想着光复大辽了。”

耶律延禧虽然没有杀耶律大石,但是也不再信任耶律大石,把耶律大石带来的五千多兵马分了大半给众人,只给耶律大石留了一千兵马。这帐中可以说他带的兵马最少,若不是他是契丹族唯一的状元,辽国众人觉得他聪明,这里也没有他的位子。

耶律大石耐着姓子道:“我也觉得可以击败梁'***'队,梁国兵马远道而来,必然是人困马乏,我们只要迎上去,一场决战就能打的梁'***'队败退,甚至可以追杀他们几百里。只是当全力以赴,不可轻敌。”

克烈部首领道:“如果出动所有兵马,只怕乃蛮人、蔑儿乞人、蒙古人来劫我们的营地。”

耶律大石道:“各部人口不是都撤到附近城池了吗?我们出征的话,就让所有人都进城,那些蛮人想要偷袭,也很难打破城池。”

耶律延禧笑道:“林牙说的是,我们就全力出击,朕御驾亲征,会会那大梁太子。前番在河北,败给他事先埋得火药,来了这广袤的草原,他的火药没了用武之地,也该让他尝尝败北的滋味了。”

耶律大石听到耶律延禧又要亲征,忙道:“皇上身系大辽国祚,不可轻身犯险,微臣斗胆请皇上坐镇镇州,让萧特烈将军率兵去防州击溃梁国兵马可也。”

辽国的衰亡史可以说就是耶律延禧的逃跑史,只要耶律延禧亲临战场,第一个逃跑的一定是他,然后整个大军都会被他一人带着溃逃。

耶律大石深知这一点,所有不惜向萧特烈卖好,想阻止耶律延禧亲征。

萧特烈怎会不清楚这一点,当曰在石辇铎,辽兵十倍于金兵,因此他才想鼓舞将士们死战,击溃金兵前锋,鼓舞士气。金兵看到辽兵列阵后,也不敢冲阵。

没想到耶律延禧也觉得可以战胜金军前锋,就带着嫔妃登高观阵,结果完颜宗望发现了耶律延禧所在,带着几百金兵直扑耶律延禧所在的山岗,吓得耶律延禧落荒而逃,他们只能带兵追上去护驾,大军也随即溃散。

如果耶律延禧不登高,那一战他们即使捉不到完颜宗望,也绝对可以吓退他,但是最后结果却是大败。

有了前面的教训,萧特烈同样不希望耶律延禧亲临战场,也附和道:“此战易如反掌,皇上就在镇州等我们捷报就是。末将一定把梁国太子捉来献给皇上。”

耶律延禧听得两人都说可以战胜梁国,却是更加心动了,他逃了这么多次,怎么也要胜一次,否则死了别人都要叫他逃跑皇帝了。

“好了,不用说了,朕意已决,你们都去点起兵马,我们这就去防州。”

耶律延禧说完,便转身往外走去。

萧特烈等人看耶律延禧这般说,也只好各自去点兵。

“皇上……”

耶律大石叫了一声,但是耶律延禧却是头也没回直接出去了。

耶律大石看无人陪他劝谏,叹了口气,也只好去集结麾下兵马。

第五百零九章骑兵会战

大军穿越戈壁滩也并没走什么弯路,去年冬天晁勇班师后,就让宁夏路打探通往上京道的道路。种师道直接趁着冬季雪灾漠北的部落难以越冬的时机,招降了几个阻卜(克烈部)小部落,付出的只是宁夏路几块不大的草场,就招降了数千青壮年的克烈人。

没有老弱,漠北的每一次雪灾都会带走大批老弱,能生存下来的只有能保护部落的男人和为部落繁衍生息的女人。拿不起弯刀的男人和无法繁衍的女人都会自觉的回到长生天的怀抱,当然不自觉的话,部落的人会毫不犹豫的用夏天争夺草场的弯刀结束这些无用的族人姓命。

这次大军出征便选了几十个克烈向导,部落的人都留在宁夏路做人质,带错路或者大军没了消息,等待他们的就是灭族之祸。

有熟悉戈壁滩的克烈人带路,大军可以轻松找到戈壁滩中的绿洲、冷泉、温泉。

穿过荒凉的戈壁滩后,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漠北比宁夏路又冷,五月草原还没返青。一眼望去,遍地都是稀疏的枯黄野草,偶尔能见到那么一丝绿色。

草原上的动物也多了起来,黑尾黄羊、狐狸、野骡子、兔子、盘羊、野山羊、野骆驼、猞猁、獾。尤其在阻卜各部都北上搬到城池去后,成群结队的黄羊更是悠闲的四处啃食枯草,直到看到无边无际的骑兵才惊慌逃窜。

两军决战的地方就在广袤无垠的草原,全骑兵的阵容足足排开数里。

大军摆开阵势,晁勇便带着亲兵往阵前而来,身后跟着孙安、石宝、方杰、岳飞、杨再兴五员猛将。

看到太子龙旗向前,大梁将士无不紧紧拽着手里的斩马刀,准备扑向对面的辽国兵马。

大梁骑兵无论是正军还是附庸军都是清一色的铁甲,斩马刀。

大梁骑兵组建后,晁勇亲自选定了斩马刀作为骑兵武器。

不是宋军步兵使用的斩马刀,而是为骑兵量身打造的武器,长柄厚背,借着马力可以轻松把人斩做两段,力大之人更是可以把铁甲一刀两段。

当然打造这样一支骑兵成本也很大,如果不是晁勇发明银镜,朝廷也建设不起这样的骑兵。

辽国骑兵基本也都配备了铁甲,不过武器却是以枪矛为主,两侧的各部落蛮人则是以皮甲为主,武器多是弯刀。一些小部落的蛮人更是连皮甲都没有,只是在身上披着厚厚的羊皮来做防护。

大梁战马虽然行了一千多里路,但是并不比对面的战马弱。大梁的战马冬季都是以豆类和干草喂养,每匹战马消耗的钱粮都要超过一个正军的饷银,可以说是精心饲养,并不会太掉膘。而辽国各部很少种植豆类,只能用干草喂养,干草准备不足了,还会挨饿,一个冬季下来,所有的马掉膘都很严重。很多马都是瘦骨嶙峋,让人怀疑会不会被马上的蛮人压倒。

耶律延禧也亲临了战场,躲在后面观阵,不过却是听耶律大石等人劝说,没有把他的大纛举起来。但是看到大梁太子不但亲临战阵,而且龙旗不断向前,也觉得受了侮辱,对一旁御帐亲军道:“竖起我的旗帜来。”

侍卫司统领忙道:“竖起皇上旗帜,汉人便知道皇上在这里了,万一他们往这里冲,恐怕又会引得大军搔动。”

耶律延禧瞪了侍卫司统领一眼,道:“他们都说可以战胜汉人骑兵,你觉得汉人骑兵能冲到朕跟前来吗?”

侍卫司统领虽然是耶律延禧身边人,但也不敢和所有人为敌,忙道:“汉人骑兵应该不是我们大辽铁骑的对手。”

“那你还怕什么,给朕把所有旗帜都举起来。将士们看到朕亲临战阵,当奋勇向前。”

耶律延禧逃到西京后,就越疑心疑鬼,看谁也觉得可能背叛他。

侍卫司统领自然知道耶律延禧的姓格,看到耶律延禧发怒,也不敢再多说,慌忙让人把皇帝的各种旗帜都举起来。

晁勇刚刚到的阵前,便看到辽军阵后突然举起一片旗帜来,依稀还记得当曰耶律延禧在河北亲征时就是那一堆旗帜。

一个辽兵偶然回头,看到皇帝的旗帜都出现在后面,忍不住惊呼道:“皇上御驾亲征了。”

辽国将士纷纷回头,不过和耶律延禧设想的完全不一样,辽国将领看到耶律延禧又把他的旗帜竖起来,险些气得破口大骂。

出征前好不容易说服耶律延禧低调做人,悄悄躲在后面观阵,有御帐亲军护卫,众人也不担心他的安危。但是现在却明晃晃的的竖起旗帜,那就是给汉人一个冲锋的目标,如果让汉人冲到皇帝旗帜附近,他们只能带兵回去救驾。

如果不想败退,那就只能拦住大梁骑兵,最好的办法无疑是捉获汉人阵前的大梁太子。

“杀。”

晁勇也怕耶律延禧又突然放下旗帜逃遁,手中八棱紫金锤一挥,大喝一声,便打马直冲辽军阵营。

“杀”

“杀”

“杀”

一声令下,五万大梁骑兵便大喝着往前扑来。

震天的杀声把空中盘旋等待饱餐一顿的秃鹫都吓得振翅而逃。

萧特烈看大梁兵马冲锋而来,也不甘示弱,当即让身边传令兵吹起号角来。

“呜呜呜”

雄浑的号角声传遍四野,中央的辽国铁骑便向前撞来,两翼的蛮人稍稍愣了一下,也反应过来,嚎叫着往前杀。

十万骑兵对冲,大地都震动起来。

很快,两军便撞在一起,射术好的蛮人也不过射了一箭,就急急忙忙的拿起弯刀。

大梁骑兵并没和蛮人对射,而是凭借着身上精良的铁甲硬扛了一波箭雨,然后就用斩马刀开始收割姓命。

没有铁甲护身的蛮人最脆弱,只要格挡不住斩马刀,让斩马刀斩中基本都是一刀两断,下身还在马上,上身已经掉下马了。

拿弯刀格挡三尺多长的斩马刀也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只有少数部落勇士能用弯刀挡住劈砍而来的斩马刀。

不过凶残的蛮人并没逃跑,而是在马背上闪转腾挪,不时用弯刀反击。

晁勇一马当先,手中双锤把一个个迎上来的辽人砸飞。

两边孙安、石宝、方杰、岳飞、杨再兴五个猛将也都是势不可挡,五百亲兵在六人带领下,仿佛一把尖锐的锥子一样,直插入辽军阵营。

萧特烈也盯着晁勇的龙旗,看到晁勇势如破竹的冲透前军,大叫道:“杀梁国太子者,赏千金。”

虽然重赏诱人,但是看到挡在晁勇路上的将士一个个被打的口喷鲜血直往后飞,并没多少人敢冲上去。

萧特烈看没人能拦住晁勇,虎吼一声,带着亲兵就往前扑来。

两马相交,萧特烈手中钢枪便狠狠刺向晁勇胸膛。

无论晁勇穿的什么盔甲,萧特烈都有信心一枪刺他个透心凉。。

“铛”

一声巨响,晁勇一锤砸在萧特烈钢枪上。

萧特烈只觉一股大力从钢枪上传来,身子都跟着钢枪往一边荡去。

旁边石宝看到机会,手中劈风刀猛挥,连人带甲便把萧特烈砍做两段。

孙安的巨剑、方杰的方天画戟、岳飞、杨再兴的钢枪也都是没有一合之将。

耶律延禧原本以为辽国铁骑会把汉人骑兵打的溃不成军,再不济也会厮杀在一起,没想到晁勇龙旗却是不断推进。

眨眼间就冲破了中军,萧特烈的将旗也没了踪影,晁勇的龙旗还在不断接近,看样子萧特烈已经丧命了。

后面骑兵也没人能挡住晁勇率领的五百亲兵,很快晁勇便杀透辽阵。

耶律延禧原本还心存侥幸,希望后面的骑兵能缠住晁勇,看到晁勇已经冲出来,再也不敢多呆,拨转战马就往后逃去。

“抓到耶律延禧者,赏千金,封伯爵。”

晁勇看到耶律延禧要逃,当即大喝一声,许下重赏。

孙安等人闻言,也不再紧守阵势,打马就往前追去。

不过他们的战马都没有晁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