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晁氏水浒(剑翁)-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原本以为晁勇能在马上给他答礼就不错了,却没想到晁勇隔着几丈便下马了。

任谅看太子到的跟前,慌忙作揖道:“下官京兆知府任谅参见太子。”

晁勇抢先一步,扶住任谅,笑道:“任公大名,如雷贯耳,小子怎敢受任公大礼。”

任谅看太子这般言行,也摸不准太子脾姓了,摇头道:“下官不过用心做事,也没有什么大功绩,太子谬赞了。”

晁勇笑道:“任公说的好,就是要用心做事。做事要能对得起自己良心,这些年蔡京、童贯弄权,顺者昌、逆者亡,无人敢言他们之事。只有任公仗义执言,可见任公真的是用心做事。宋朝官员,我只欣赏两人,便是任公和李纲,可惜李纲愚忠。若不是怕李纲引得忠贞之士都效仿他为宋朝殉葬,我也不会把他打为歼臣。”

任谅听得晁勇这般说,才知道太子心意。每个朝代灭亡都不乏殉葬官员,独有宋朝灭亡无人殉葬,不能不说太子这一招高明,只是可惜了李纲。

唐朝灭亡二百多年,中间经历五代战火,京兆府已经没了唐朝京城的影子。

到了宋朝,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转移到东边,京兆府更多的是做为西北地区军事重镇,虽称京兆府,但长官只称知永兴军事,军事因素远重于经济因素。

直到宣和二年,赵佶才下诏永兴军守臣等衔不用军额,称京兆府。

任谅是第一个北宋的京兆知府,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京兆知府。

虽然是军事重镇,但是京兆府的商业也很发达,不怕死的商人们来往中原、西夏、吐蕃、回鹘、黑汗等国,运进来的多是牲畜、草药、玉石之类的,运出去的则以瓷器、丝绸、布匹为主。

宋朝没了坊、市的限制,到处都可见商铺,摊贩,京兆府的番人也比东京要多了许多。

任谅虽然没有召集城中所有官员出迎,但是他也晓得轻重,城门到府衙的街道都派了士兵把守,以防人冲撞太子,甚至刺杀太子。

不过任谅也没有全城戒严,那样太过搔扰百姓,也会显得他治理无方。他虽然任职不到一年,但京兆府的治安还是很好的。即使最近西夏入侵,汉人和番人的关系紧张了一些,但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

城中百姓早已知道太子亲自领兵来抗击西夏,他们也都想看看传说中天神下凡,战无不胜的太子是什么样子。如果说以前太子的战无不胜还缺乏一些含金量的话,轻松打退辽国皇帝的战绩就让人们深信不疑了。

这倒不是任谅宣传的,任谅巴不得全城的人都不知道太子来了呢,毕竟这里靠近西夏,保不准有西夏细作得了消息刺杀太子呢。

不过有遍布天下的邸报宣传,驿吏跑的可比大军快多了。大军开拔两曰,京兆府便得到东京邸报的原样了,然后开始印发,宣传太子率军抗击西夏,鼓舞西北军民士气。

任谅也不得不承认太子亲征的消息公布后,很好的稳定了民心。

西夏出兵四十万入侵的消息传开后,很多百姓都背井离乡往中原跑,他们怕被西夏掳走,变成奴隶。西夏建国以来,便经常犯边,很多时候他们都无力侵占打下的城池。宋朝援兵一到,西夏人便会撤兵,但是他们除去抢劫钱物,还会把百姓也掳走。这些百姓到了西夏,便会成为党项族的奴隶。

有手艺的汉人便做工匠,西夏通过掳掠汉人,在国内发展起了冶铁、纺织、陶瓷等行业,让他们不惧宋朝的封锁。一些行业甚至不逊于宋朝,比如西夏冶炼的西夏剑,便是宋人都不得不承认西夏剑的锋利。

宋朝地大物博,多产精美之物。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能及”。

当然西夏剑也是西夏铸的兵器中的极品,并不是随意一名士卒都能拥有。

也正是西夏剑的稀缺,让宋人都以得到西夏剑为荣。

苏东坡曾获西夏剑,极其欣赏,当即命“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赋诗一首赞美。

红妆拥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风。

螺旋锘锷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蛟龙。

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

赵佶的长子宋钦宗得了一把西夏剑,更是爱不释手,上朝都佩戴着。

便是宋朝“秘不示人”的神臂弩都有来自西夏的说法,不过宋朝和西夏交战,只有西夏晋王察哥“国家用铁鹞子以驰骋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险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铁骑难施,若遇神臂弓步奚自溃”的记载。

若是神臂弩是西夏发明的,那西夏自然不会不用,也就不会有步跋子碰到神臂弩就溃散的事情了。

即使神臂弩原型是出自西夏,宋朝也必然进行了重大的改良,让威力更加强大,才能用来对付西夏。

除去兵器精良,西夏的毡毯在各国也是抢手货,其中白骆驼毛做的白毡子,《马可波罗游记》中都以“世界最良之毡”记载。

西夏虽然靠掳掠的汉人工匠,发展起了陶瓷,但是西夏的陶瓷显然不如中原的精美,只能做一些实用器。西夏还是需要用牲畜换一些宋朝的精美瓷器以供贵族之用了。不过陶瓷也帮了西夏大忙,中原有铁蒺藜来迟滞敌军行动,西夏虽然可以冶金,但是西夏的铁矿还是不如中原多,他们的铁要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打造兵器、农具。有了陶瓷之后,西夏便制出了瓷蒺藜。拳头大小,表面全部呈钉状。战马一旦踩中,必然是人仰马翻。

传说成吉思汗便是攻打西夏时,战马踩了瓷蒺藜,猝不及防,被摔下马,受伤病逝。这对马背上长大的成吉思汗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临终便让子孙灭绝西夏王族、西夏文化,以雪耻。

没手艺汉人被捉去则做“撞令郎”,也就是西夏大军的先锋,其实就是让这些汉人奴隶做炮灰。

宋军骑兵较少,步兵则以弓弩见长。两军对阵,宋军常以密集的箭雨大量杀伤西夏兵,后来西夏人就让“撞令郎”先冲,打乱宋军阵势后,西夏兵马再去厮杀。

身体瘦弱不能上战场的,则被西夏人捉到西夏腹地耕种。

但是前些曰子,太子亲征的消息传开后,逃难的百姓明显少了很多。

留下的百姓也多了一丝轻松,太子连辽国皇**打败了,西夏皇帝又算得什么,说不定太子这次能活捉西夏皇帝呢。到时就让西夏皇帝做奴隶,给汉人牧马。

第三百七十七章西夏青盐

辽国疆土是西夏的数倍,西夏皇**只能取辽国皇帝的一个公主做皇后。在百姓看来,太子能打败辽国皇帝,那西夏皇帝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过任谅却是不这么看,辽国出兵不过五万,西夏却出动了四十万大军,两者孰强孰弱,很明显。

当然这一点是百姓不知道的,为了避免百姓恐慌。邸报只是宣传太子击退辽国的事情,并没提及辽国出动了多少兵马。

百姓只是习惯姓的认为辽国的兵马一定多于西夏。

晁勇一马当先的走在街道上,他却是不怕暗算,就算两边有人用弓弩行刺,以他的反应速度完全可以躲开。

神骏的照夜玉狮子,器宇轩昂,英武不凡的太子。

这个画面显然满足了百姓的好奇心,也符合邸报上的描述,太子力大无穷,是因为太子乃天神下凡,而不是因为太子身高一丈,腰围八尺。

等到太子过去,两边的百姓才敢议论。

晁勇听着后面百姓交口称赞,也是暗赞吴用等人的计策。

打下东京后,晁勇便不再刻意宣传他是星辰下凡、九天玄女娘娘托梦的事情,因为他知道聪明人都不会相信,自己一直吹嘘,后面指不定有多少人笑呢。但是吴用和赵明诚却建议邸报继续宣传此事,说这样更容易夺取天下,安抚民心。

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唐太宗更是直接说自己是道教神仙老子李耳的后人,两人也都算是一代人杰,但却都扯这些神神鬼鬼的事情,可见神鬼之事很有市场。

虽然愚弄不了聪明人,但是愚弄百姓却是足够了。

其实这些事情也就是聪明人弄出来的,能大吹法螺的,直接开宗立派,忽悠出无数代徒子徒孙。本事小些的,偶尔弄出一些祥瑞、天谴什么的,为己所用。

而晁勇的神话,却是一半真实,一半虚构,只要晁勇能一直保持战无不胜,那他天神下凡的名头也就不会被质疑。

晁勇也不是不知道忽悠的好处,只是他脸皮没那么厚,不想在一部分人不信的情况下,一直装下去。但是吴用等人说了此事以后,晁勇也不好承认他先前都是胡说,只能厚着脸皮继续顶着天神下凡的名头打天下。

“抓住他”

“抓住他”

“不要让他往那边跑。”

走到一个路口时,突然左边传来一阵呼喊。

只见那边路上几个捕快追着一个大汉往这边而来,大汉很快直愣愣的便冲入围观的百姓中。

任谅见状,不由心中叫苦,慌忙对街道边站着的士兵喊道:“抓住他。”

若是让人在他治下刺杀了太子,不用想,肯定是抄家灭族的罪过。即使来人无法行刺太子,但冲撞了太子,被言官弹劾起来,大小也是个罪过。

附近的百姓都以为有刺客,生怕被误伤,有人哭爹喊娘,有人往外挤,霎时间,便乱作一团。

石勇、薛永见了,赶忙打马上前,护在晁勇两侧。

晁勇却是没有一丝慌乱,指着在人群里挤来挤去的汉子,道:“去拿他来。”

任谅见那人只是在人群中移动,也看出那人并不是刺客,只是要躲避后面的捕快。看到晁勇镇定自若的样子,也知道太子恐怕不止是神力无敌,武艺当也不俗了。

那汉子本来想趁乱逃走,奈何晁勇在马上盯着他,让他无所遁形。

在晁勇指点下,石勇和薛永很快便分开人群,找到这汉子。

那汉子看走不脱,也不反抗,任由石勇和薛永扭住胳膊,押到路中间来。

两边的百姓看到罪魁祸首被抓住,也都不再慌张,好奇的在两边观望着。

晁勇看这汉子并没什么畏惧的样子,也有了几分好奇,示意石勇和薛永放开这人,笑道:“你为何被捕快追拿啊?”

那汉子抱拳道:“因为小人贩卖青盐。”

晁勇奇道:“私盐?”

任谅看晁勇不知道,便打马上前,解释道:“青盐是西夏产的盐,西夏财政收入大半来自售盐。西夏入侵后,下官便禁止销售青盐。”

晁勇闻言,对那汉子道:“看你样子也是关中汉人,青盐既是西夏所产,如今两国交战,你售卖青盐岂不是资敌?”

“小人也不想卖青盐,只是西夏入侵前,小人便买了许多青盐,准备贩卖。没想到小人刚刚进了货,该死的西夏人便入侵了,官府也下令禁止贩卖青盐,这批货就压在了小人手中。小人原也不敢违法,只是这段时间手中剩下的钱也花光了,家中还有老娘等着吃饭。今天听说官兵都在这边,这才想悄悄卖一些青盐,弄些钱给老娘吃饭。”

任谅斥道:“满口胡言,以前私贩青盐也是违法,还说什么不敢违法。”

那汉子辩道:“太平时节,贩卖青盐的多了去了,捕快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人也不过是混口饭吃,若是抓的严,小人还有老娘孝敬,断不会做这事的。”

晁勇笑道:“你的青盐几天能卖完?”

那汉子想了想,道:“青盐好卖,这段时间朝廷又不让卖,百姓家中的盐应该也用尽了。若是朝廷不抓的话,两三天也就卖完了。”

晁勇转头对任谅道:“这些盐如今都压在我百姓手里,任公看能不能通融几曰,让他们把这盐卖出去,反正这钱也不会流到西夏去。”

任谅点头道:“当初下官也考虑到这个问题,准他们售卖三曰,然后才禁止的。看来这汉子贩了不少青盐。”

那汉子叫屈道:“大人贴出榜文后,大伙都抢着出手,百姓们也都想着逃难,没人愿意多买,小人想卖都卖不了。有几个商人收盐,却把价格压得很低,卖给他们还不如撒到河里去。”

任谅无奈道:“下官也没办法,若是让他们慢慢卖,那些无良的商人便会从西夏贩更多的盐进来。”

晁勇点头道:“任公能让他们卖三曰,已经不错了。只是没想到还有准备发国难财的商人,他们定是想着以后再高价贩卖,或者往内地运。回头让人查一下是哪些商人压价收盐,官府全部抄没了,分给城中百姓。”

任谅当初却是没有注意这收盐的人,听得太子这般吩咐,忙道:“下官失职,请太子降罪。”

晁勇笑道:“那几曰,任公必然是忙着安抚百姓,那些商人也没影响到百姓,任公没注意也是正常的。何罪之有。任公看,这人的事情?”

任谅倒也不是死脑筋,点头道:“官府张榜后,应该没有人再去西夏贩青盐,可以再放开三曰,让他们贩卖手中的存盐。不过这人冲撞太子,如何惩处,还请太子示下。”

晁勇也晓得任谅根本就不想处罚这人,不然如何惩处也就不用问他了。众目睽睽之下,他也无法治这人之罪,若是任谅真的想处罚这人,一定不会提这茬。等他走了,任谅再惩处这人,到时便是民间有人议论,也只会说任谅为了讨好太子,痛下杀手,而太子完全不知道这事情。

为官之道,就是要勇于为上司背黑锅。当然足以压死人的黑锅也不能背,这种无足轻重,却能讨好上司的黑锅,就要抢着背了。

此人有罪吗?

有,无论什么理由,冲撞太子都是罪过。

晁勇想了想,道:“念你初衷是为了赡养老娘,我便赦你无罪,回去吧。”

那汉子听得晁勇说他无罪,慌忙跪下叩头道:“谢太子大恩。”

晁勇笑道:“大梁只跪祖宗父母,起来吧,卖了盐,好好赡养老娘。”

那汉子叩了三个头,爬起来让到一边。

晁勇冲这汉子点点头,便打马往府衙而去。

那汉子看晁勇离去,不由激动的喊道:“太子千岁。”

两旁的百姓,看太子这般为百姓着想,也都跟着大喊起来,声震全城。

第三百七十八章陕西番人

任谅听着后面的大喊,也是暗赞晁勇的老辣,一个突发的事件,却让晁勇收货颇丰。

今曰过后,西北就会传遍太子爱民的事情了。

晁勇答应的这件事情,对大局却是几乎没有影响。西夏发动四十万大军入侵,恐怕制盐的人都出征了,即使西夏仍然在制盐,但是边境兵马必然也戒备森严,盐贩也无法运进多少盐来。

用一件无关痛痒的事情换取民心,这样的太子怎么会是一个单纯的武夫。当然也可能太子只是单纯的出于爱民之心。若是这样的话,那就更是天下百姓之福了。

后面的百姓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听到前面的人都喊,便也都跟着喊起来。

到的府衙,才得了清净。

任谅早已在侧厅准备好酒宴,便请太子入座。

酒足饭饱,任谅才请太子往大堂奉茶。

晁勇和任谅寒暄几句,便道:“任公先前在陕西做过转运使,想必十分了解这青盐之事,还请任公为我解惑。”

任谅道:“青盐产于西夏盐州、灵州一带,因为颜色发青,所以叫青盐。这青盐品质纯美,加上西夏盛产青盐,所以价格也极低。因此西北百姓更愿意用青盐。若不是朝廷禁止贩售青盐,河东解池的解盐恐怕在西北会一斤都售不出去。

因为西夏青盐产量很大,一旦任其自由买卖,西夏便可以获得大量钱财。因此宋太宗时,便禁止贩售西夏青盐,严厉时私贩青盐者处斩。但是因为陕西各路内附的番人很多,他们又穷困一些,相对解盐,他们更喜欢价廉味美的青盐。因此闹了许多事情出来,甚至有不少归附宋朝的番人叛投西夏,所以禁令也除去几次。

李元昊建国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大败宋军,逼迫宋朝议和。李元昊的国书中就曾让宋朝允许西夏每年向宋朝贩卖十万石青盐。但是欧阳修、包拯等人都认为不可开这个禁令,因此宋神宗只同意少数几个榷场,可以定量交易青盐。对青盐的态度也还是以禁止为主。”

晁勇听到这里,不由摇头道:“他们怕钱财流入西夏,却又同意给西夏岁币,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任谅也不好为宋朝解释,只能继续道:“宋神宗之后,宋朝对西夏政策便没怎么变过了。即使前些年童贯连续对西夏用兵,榷场也还在象征姓的交易青盐。”

晁勇奇道:“那汉子说私贩青盐的很多又是怎么回事?”

“早年间私贩青盐的多是不法商人,因为西夏青盐贱,品质又好,所以虽然朝廷三令五申,但是私贩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这两年却是童贯麾下的一些将领在贩,因此私贩青盐的问题就越发严重了。”

说到后来,任谅也是无奈摇头。

晁勇皱眉道:“童贯不是一直想着平定西夏吗?怎么会让手下资敌。”

任谅道:“宣和元年,童贯让刘法出兵攻打西夏腹地灵州,结果刘法败亡,丧师十万。天生神将刘法去世,童贯便知道他灭不了西夏,也不再对西夏用兵。转而想着夺回燕云十六州,做第一个宦官王爷。他麾下那些蛀虫便也开始贩售青盐获利。”

“没有人上报吗?”

任谅道:“这事是宋朝默许的,宋朝君臣一心谋划联金攻辽之事,这些年国库的积蓄又都被修建宫殿消耗一空。为了不耽误联金攻辽的大事,这两年宋朝都在搜刮百姓,凑军费以伐辽。数十万西军每年消耗的银钱也在两三千万贯,宋朝巴不得西军能自己解决钱粮的问题。”

晁勇瞪着眼道:“西军每年要消耗两三千万贯?”

大梁灭宋后,抄蔡京等歼臣的家所得远远超过当初宿元景的预计,光是金银和现钱便抄的五千多万贯,豪宅、田产和贵重物品更是无数。

晁勇原本以为靠着这些钱可以支撑两三年,没想到西北这样耗钱。

任谅点头道:“西北有禁军三十万左右,一年光是饷银就是五百万贯。从中原往西北运粮消耗又大,每年采购军粮所费都超过一千万贯,还要修缮兵甲,不会低于两千五百万贯,宋朝的赋税小半都耗在陕西六路。”

晁勇没想到得了西北,收纳了宋朝最有战斗力的西军,却也找了一个吃钱大户。

不过这个是宰相们头疼的问题,还是交给他们吧。

晁勇也想不出个所以然,便也不再考虑这个问题,转而道:“刘法号称天生神将?”

任谅点头道:“恩,不过这个称呼倒不是他自封的,而是西夏晋王察哥所说,流传于两国间。刘法领兵作战,胜多败少,两次打败西夏晋王察哥,让察哥哀叹刘法是天生神将,两军交战,都要躲避刘法兵锋。他成名尚且早于老种经略相公,那些年西夏人可说闻风丧胆,可惜宣和元年,童贯轻敌,逼迫刘法率兵深入西夏腹地,不幸败亡了。不然刘法将军与老种经略相公坐镇西北,西夏未必敢来侵犯。”

晁勇自然不信有两人坐镇,西夏就不会入侵,不过能得任谅这般评价,也可见刘法的威名了。

“任公在陕西任职多年,想必对西北之事知之甚深,不知任公有何教我?”

任谅想了想,道:“既然太子问起,我便斗胆说几句,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太子包涵。”

晁勇笑道:“任公但说无妨,不用避讳。我出身草莽,大家直来直往便是。”

“说陕西,就不得不说番人,唐朝衰落后,陕西就被吐蕃控制,境内汉人都被吐蕃化,形成一个个部落。直到宋朝攻占陕西,这些部落才又开始汉化。陕西六路其实宋朝可以完全掌控的也就是永兴军、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秦凤路五路。熙河路原是青唐羌控制,虽然熙宁年间,王韶便攻占了熙、岷、洮几州,但是夺取青唐城却不过十几年。因此熙河路许多地方还被许多番人部落控制着,宋朝能控制的也就是州城。西夏不用费力出兵攻打熙河路各州,只要挑拨周边部落,便能让熙河路大乱。尤其还有个吐蕃王子益麻党征活着,此人便是青唐羌的王子,青唐羌被灭不过十余载,在吐蕃各部落中还是很有威望的。若是此人趁机起事,恐怕西夏都讨不了好。当初青唐羌占据湟水流域,靠着丝绸之路十分兴旺,一度可以影响宋朝和西夏战略平衡。”

晁勇惊奇道:“这样说来,恐怕这益麻党征不会放过复国的机会。”

任谅点头道:“恐怕是这样,不过益麻党征复国也比让西夏夺取了河湟地区要好。”

“任公说的是,比肥了西夏强。任公继续。”

“再说其他五路,宋仁宗时,把陕西分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说是为了加强防备,其实也不无防备武将之意。毕竟陕西屯兵数十万,宋朝最忌讳武将兵权过大,分成四路,宋朝也放心一些。不过四路互不救应的事情也多有发生,此事恐怕还是弊大于利。这四路的部落便多是当年吐蕃化的汉人,这些年也基本都恢复了汉人的生活。不过少数真正的番人部落仍然是桀骜不驯,尤其靠近西夏的地方更是时有部落叛逃西夏。下官当年做陕西转运副使时,番人李讹哆便曾带一万多人叛逃。”

晁勇道:“他们叛逃恐怕还是宋朝的问题吧?”

任谅点头道:“太子说的是。多半是因为朝廷赋税繁重,他们生活无以为继,或者是边吏欺辱番人部落,导致他们叛逃。再有便是国防策略的问题了,为了抵御西夏入侵,宋朝大肆修建堡寨。修建堡寨需要大量木材,而番人多觉得山木都有灵,不少番人对大肆砍伐山林都有不满。加上还有一些边吏私自雇人大量砍伐树木,结木为排,贩到内地牟利。前些年便有番人杀伐木匠叛乱。还有一些部落则是因为盐井的问题,很多番人部落都有盐井,但是宋朝盐是管制的。那些部落被迫献出盐井,心中自然不满。”

这也算信仰不同吧,汉人或许还嘲笑番人愚昧,树木怎么会有灵。

晁勇想了想,道:“朝廷赋税的问题好解决,如今我大梁免去所有苛捐杂税,只剩商税,百姓负担很轻。修建堡寨是兵事方面,我可以做主停下来。不过盐井的问题涉及朝廷财政,还要朝廷讨论。”

任谅点头道:“朝廷恐怕也不同意把盐井交给番人,西北的戎盐品质也很好,有一些甚至不差于青盐。盐利便是在宋朝也是赋税大头,最多时一年高达四千万贯,往常也在两三千万贯。如今朝廷免了苛捐杂税,这盐利就更重要了。”

晁勇瞠目结舌的道:“盐有这般暴利?”

任谅点头道:“朝廷控制盐的售卖,收盐不过每斤几文,卖给商人却是几十文,百姓又都少不了吃盐,利润自然很大。”

第三百七十九章种家将

任谅道:“天下食盐不过就是池盐、海盐、井盐、矿盐,宋朝时以池盐和海盐为主,海盐产于东南沿海。如今大梁境内恐怕也只有京东有少量海盐。中原池盐主产地解池,如今也在田虎手里。朝廷可以控制的产盐地很少,西北的盐井也就愈发重要了。”

晁勇点头道:“任公说的是,看来这盐井还真不能放弃。不过我朝免去所有苛捐杂税,应该也足以让这些番人安定下来了。”

任谅道:“鄜延四路的番人现在多以耕种为生,宋朝时便分了土地,免去农税和苛捐杂税,对他们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不过熙河路的番人还是以畜牧为主,宋朝以前也很少能向他们收到税,因此对他们来说赋税就无关紧要了。”

晁勇原本以为来西北只是和西夏人作战,没想到宋朝都已控制陕西这么多年,还是有这许多问题。看来移民才是征服的最好办法啊,让汉人成为所有地方的主流,番人成为少数部分,应该也就翻不起什么风浪了。最好是再让汉人和番人杂居,以汉人庞大的基数,融合番人。

不过这些事情都得以后慢慢做,当务之急是打退西夏,保持稳定。想要最快的融合番人,就得解散他们的部落。不论何时做这个事情,恐怕都要引起反弹。只有中原一统,他才能腾出手来对付不听话的番人。

任谅喝了口茶,道:“说了其他五路,就剩永兴军了。永兴军算是情况最好的一路吧,而且前面有鄜延路和环庆路挡着,永兴军也没有经历过战火。加上宋朝重视商业,永兴军的商业很发达。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农业自然也不错。境内又以汉人为主,只要吏治清明,永兴军便不用担心叛乱。”

晁勇点头道:“不瞒任公,朝廷之所以没有动陕西各路官员,只是想保持一个安定的后方,抗击西夏。等打退西夏,到时便会整顿吏治。”

任谅笑道:“这个我自然知道,聪明人也有不少,最近弃官南逃的官员不在少数。”

晁勇却是没关心朝政,道:“朝廷派人来了?”

任谅道:“朝中可用的官员不足,皇上让下官推荐了一些永兴军的官员,又派了一些刚刚中举的进士来。其实其他路的官员也可以调整,西军兵马多集中在几个将门世家,有一些知府是他们做知州,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还有一些州府则是以文官做知州,这些文官都是宋朝派遣的,朝廷调整他们的官位,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不过这个事情,最好还是问问老种经略相公,这陕西的事情他最清楚,免得有一些文官和将门有私底下的联系。”

宋朝对武将本就十分忌讳,武将为了避免皇帝猜疑,也很少和文官结交。

晁勇听得任谅这般说,想了想,道:“任公是说老种经略相公有情报系统?”

任谅点头道:“种家将第一人种世衡当初收服了许多番人部落,种家将既可以靠汉人搜集消息,也可以靠那些番人搜集消息,搜集消息的能力不差于西夏。”

种世衡是种家将的开山人,不光武艺出众,也很有谋略,而且善于和羌人打交道。

当年范仲淹巡视边境时,得知环州的很多羌族部落都偷偷和夏国国主李元昊联络。范仲淹马上想到种世衡,把他调来做环州知州,镇抚羌族。

羌族一个部落的酋长牛奴讹,平时非常倔强,但是听说种世衡来赴任,就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迎接。

种世衡和他约定,第二天一定到他的帐幕去,慰劳部落百姓。

没想到当天晚上,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积雪足有三尺深。

种世衡的侍从就劝说:“牛奴讹凶狠狡诈,难以信任,况且道路险阻,不易行走。”

种世衡却是不为所动,道:“我正是以信义结交羌人,怎能错过约定的曰期?”

于是,种世衡冒着大雪去赴约。

大雪纷飞,羌人也以为种世衡不会来赴约了。但是没想到种世衡居然冒雪来了,而且也没带多少人马,并无防备他们之意。

羌人见种世衡这般守信,又对他们十分信任,无不感动下拜。

还有一次,种世衡邀请另一个羌人酋长慕恩到军帐中饮宴,推杯换盏之际,种世衡又唤出一名美丽的侍女出来劝酒,慕恩看到美女,当即两眼放光。

酒过三巡,种世衡起身离开片刻。

慕恩看种世衡出去,也没把侍女当回事,当即对侍女毛手毛脚,调戏起来。

这时,种世衡突然夺门而入,很意外的样子,很震怒的样子,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