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崛起_庚新-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青之,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杨守文听罢,点了点头,郑重其事道:“我记住了!若此次真能遇难成祥,我日后一定会尊你为天下第一神棍……哈哈,好了,我走了,你自己也要保重才是。”

他说着话,便迈步走出了房间。

跟在高力士身后,他弓着身,亦步亦趋。

看着两人离开了庭院,明秀突然笑着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吉凶一念间,还真被我说中了……”

……

天色已经昏暗,两个奉宸卫想是也有些疲沓了,故而并没有认真的检查,直接放两人离去。

杨守文跟在高力士身后,也不说话,步出东城狱。

“杨内监安排了人在承福门那边接应,杨君出去之后,还要自己多多保重才是。”

高力士在前面走,头也不回。

杨守文跟在他身后,并没有马上回答。

片刻后,他轻声道:“小高,这次多亏了你的帮助,谢谢。”

第四百六十七章从此世上无安乐(七)

高力士的脚下一顿,扭头看了杨守文一眼,那张小脸上,露出了一抹灿烂笑容。

“杨君,你是第一个不把我当作阉人,而是把我当作朋友。”

他轻声道:“公主待奴婢恩情深重,杨君你也从没有看不起我,小高愿意肝脑涂地。”

杨守文的心,不由得颤了一下。

他紧走两步,低声道:“小高,这件事从现在开始,和你没有任何关系。

待会儿等四郎离开,你就如实向掖庭局呈报,就说是我逼迫你,总是可以脱身。”

杨守文知道,他这次擅自逃离东城狱,死罪难逃。

这可不是小事!

如果说之前他拒婚是薄了太子的脸面,那么这一次,就是触犯了朝廷的律法。想必武则天也不会继续容忍他这样下去,到那时候,他必然死路一条。他倒是不怕这些,只要能劝说得李裹儿回心转意,就算是死了,他也没有任何的后悔。

只是,这些为了帮助他,不惜冒险犯杀头之罪的朋友……

明秀可能会好一些。就算是他暴露了,到时候凭他明家子弟的身份,最多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杨思勖同样,他能够接到自己的求援后,二话不说伸手相助,可见也是有血性的。不过,他也能有办法脱身,更不要说他身后还有上官婉儿。

思来想去,结果最惨的,恐怕就是高力士。

他在宫中没有根基,虽然有个义父,但这个时候,高延福恐怕也不会给他帮助。

一旦被发现的话,他会死得很惨。

高力士听到杨守文这句话,却停下了脚步。

“杨君,奴婢虽身体残缺,但也知道一个‘义’字。

公主曾是奴婢的主人,奴婢又怎可能背叛她?杨君此次,是为了公主而去冒险,奴婢就算担些风险,又算得什么?只要公主好,奴婢就满足了!若是杨君能够与公主喜结良缘,到时候奴婢就算是死了,也会开心……所以,请杨君不必管奴婢。”

不愧是历史上历史上被李隆基看重的心腹。

别的不说,就这份忠诚,换做杨守文也会对他信任有加。

杨守文没有再说什么,只朝着高力士点点头,“放心吧,哪怕我拼着这条命,也要让公主回心转意。”

高力士脸上,顿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他也没有再赘言,转身继续领路。

这东城的通道,幽森而漫长。两人一前一后,来到了承福门外,高力士取出腰牌,递给了看守承福门的卫士,然后摆手示意杨守文离开。杨守文朝他点了点头,迈步从城门的缝隙走了出去。当他走到城外,猛然停下脚步,回身看过去。

那城门下的灯火昏暗,光线不甚清楚。

杨守文依稀看到了高力士站在门内,那张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

心里,突然变得有些沉重起来。

为了劝说一个人回心转意,而让更多的人身陷险境?真的可以吗?

杨守文觉得自己的脑袋一下子混乱起来。

他站在承福门外,犹豫不决。不过,已经到了这一步,他好像也没有别的退路了。

想到这里,杨守文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

迈步朝前走,远远的,可以看到洛水河岸。

杨守文按照事先的约定,来到码头上,却见迎面走来了杨从义和杨存忠父子两人。

杨从义把一件黑色的大袍递给杨守文,低声道:“郎君,城里情况有变,恐怕无法从城门离开。不过阿郎已经有了安排,沈庆之在天津桥等候,咱们随他出城。”

回到洛阳后,杨守文是第一次见到杨存忠。

有几个月没见他了,他看上去个头没什么大变化,但是体型却显得粗壮了很多。

与杨从义不同,杨存忠上前,躬身道:“阿郎,请随我来。”

杨从义称呼杨承烈为‘阿郎’,那是因为他的年龄,称呼杨承烈做阿郎更合适一些。而杨存忠不同,从一开始,他就视杨守文为主人,故而依旧称呼杨守文‘阿郎’。

杨守文也没有任何迟疑,点了点头,从杨从义手中接过了大袍,便披在身上。

那大袍的领口很高,正好可以遮住杨守文的脸。

同时,杨存忠还递过来了一顶帷帽,彻底把杨守文的样貌遮掩起来。

两个人领着杨守文走到了天津桥头,与明礼汇合。

“我已经让人盯着沈庆之了,他今天很老实,不会耍什么花招。”

由于杨从义和杨存忠是铜马陌的人,所以并不适合露面。杨守文的行为,说实话有点犯忌讳。如果再把铜马陌的人扯出来,弄不好杨家上下,都要跟着遭殃。

所以,监视沈庆之,以及和沈庆之接触的任务,就落到了明礼身上。

……

“你们,怎么才来?”

沈庆之看到明礼的时候,夜禁马上就要开始。

街角的街鼓已经开始敲响,如果鼓声落下,被人发现他在大街上走动,可就麻烦了。

所以他看到明礼带着一个包裹的严严实实的人走过来,忙迎上去。

“都安排好了?”

明礼沉声问道。

沈庆之苦着脸回答:“祖宗诶,我虽然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人,但也知道你们不好惹。

我还想活着,又怎么会怠慢?

先上船,咱们这就出发……如果再晚一些,恐怕就不好办了。”

明礼点点头,扭头对杨守文道:“公子放心,城外我们已经安排了人接应,请公子保重。”

杨守文没有说话,只冲他点了点头。

明礼这才又转身对沈庆之道:“安全护送公子出城,自然少不得你的好处。若是你敢耍花招,我可以保证,你一家上下四十三口人,一个都别想活,明白吗?”

沈庆之直搓牙花子,苦笑道:“大老爷放心,我真不敢耍花招。”

说着,他躬身一揖,请杨守文沿着桥走下来,在桥下登上了一艘小船。

“公子,保重。”

明礼在岸上,与杨守文再次道别。

杨守文冲他拱了拱手,便坐下来,又朝着沈庆之伸出手,用手指头点了点他,那意思是说:“开船。”

咚—咚—咚—咚——

街鼓声再次响起,已经是第五轮了。

沈庆之不敢耽搁,忙摆手示意船夫开船。

小船在鼓声中,沿着宽阔的洛水河道东去,很快的,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第四百六十八章从此世上无安乐(八)

神都洛阳,共有六道水门,是连接城内外河渠的必经之所。

而其中洛水水门属于军方专用的水门,不受雒阳令所辖,归属于左右金吾卫看守。

每天,会有船只自洛水水门进出,但全部是军方的船只。

这些船会运送辎重等各种物品出入洛阳,而且不受时间限制。白天,洛水主要是商用为多,但是到了晚上,基本上就被左右金吾卫所属的船只所控制。

过了戌时之后,又下起了小雨。

杨守文坐在船上,就见沈庆之指挥着船只混入军船的队伍之后,神不知鬼不觉来到水门下。沈庆之朝看守水门的卫士打了一个手势,那卫士便立刻开闸放行。

双方甚至没有任何语言的交流,一切都在那手势之中。

杨守文心中不禁惊讶,但并没有开口。

他坐在船上,循着洛水驶出了洛阳城,又行进了大约三五里之后,就见岸边有人举着火把晃动。

“靠岸,靠岸!”

沈庆之连忙让船夫靠岸,然后扭头道:“公子,咱们到了。”

杨守文点点头,起身跃上了河岸。

岸边,有两个黑衣人牵马等候,见杨守文上岸,忙快步迎上前来。

“你们回去吧,告诉老爹,不用挂念我。”

杨守文认得那两人,正是他从长洲到来的江湖人。

八角山一战,十三个江湖人只活下来四个,不过都跟随着杨守文,进入了铜马陌。

那两人点点头,“公子保重。”

杨守文没有再废话,牵过马来搬鞍认镫,跨坐马上,而后拨转马头,便扬长而去。

两个江湖人也没有逗留,纷纷上马离去。

可是,在船上的沈庆之却没由来心里一咯噔。

他好像想到了那个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人是谁……可是,又感觉着有些不太可能。按道理说,他应该被关在东城狱!那可是东城狱啊!正经的皇家诏狱,守卫森严。可如果不是他?为什么我会有如此熟悉的感觉?绝对就是那个人!

沈庆之想到这里,顿时脸色大变。

如果真的是那个人的话……沈庆之顿时有一种快要‘大祸临头’的感觉,脸色变得煞白。

“回去,立刻回去!”

他对船夫连声喊喝,那船夫有些奇怪的看了他一眼,虽然不明白他为何如此,可还是顺从的划桨倒船,朝洛阳方向驶去。站在船首,沈庆之看着漆黑的夜色,不知为何,心里冰寒。必须要马上回去做出安排,否则可能真的要有大麻烦了!

……

那恼人的秋雨绵绵,虽不大,却让人感到有些烦躁。

由于这场雨已经下了一整天的时间,所以道路显得有些泥泞,在黑夜里也变得更加难行。

杨守文胯下这匹马不是大金,只是一匹突厥马。

个头不大,但是重心很稳,耐力也很好。

太微宫又叫上清宫,始建于乾封元年,也就是公元666年。

相传,道教始祖老子是东周守藏室的负责人,一直居住在洛阳城中。公元前520年,周王朝内外交困,守藏室的图书典籍更被王子朝偷偷运送到了楚国。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大,周王朝早已风雨飘摇。老子见周王朝衰落,而守藏室里的图书也都没有了,他这守藏官便等于失业了……于是,便搬出洛阳,在北邙山的翠云峰上结庐炼丹,从此不再去过问朝堂上的事情,一心求道,寻找那长生之术。

后来,老子悟道,决意西出函谷。

于是,他就来到翠云谷,把正在吃草的青牛牵上。

青牛眼见要离开翠云谷,心生不舍,便冲着西方吼叫了三声,于是演变成为‘青牛吼峪’的典故。

早在隋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在翠云峰上建立道观,纪念老子。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翠云峰下建了一座道观,说是当年老子拴牛的地方……

唐高宗追尊老子李耳为玄元皇帝,已彰显其血统高贵,于是命人修建改造了道观,并敕命‘上清宫’,也叫做老君庙。为表示对老子的尊崇,高宗皇帝还派遣当时洛阳大弘道观的住持法师郭行真真人前往毫州,也就是后世的河南鹿邑,向老子致祭。郭行真返回洛阳之后,高宗皇帝又一次下旨,该上清宫为‘太微宫’。

这翠云峰,位于神都西北十里左右,坐落在北邙山中,也是神都北郊的制高点。

这里山虽然不高,但地势险峻。

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故而有‘翠云’之名。

由于李唐皇室把老子李耳尊为先祖,所以太微宫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皇家道观。

哪怕是武则天登基之后,对太微宫的供奉也没有降低过,甚至尤胜从前。

杨守文纵马在雨夜中疾驰,抵达北邙山外时,已经全身湿透。

他翻身下马,然后把那匹突厥马赶走。

“入山之后,步行三里,可见一峰,便是翠云峰。

峰下有道观,名为下清宫,也叫青牛观。要上山,需穿过青牛观,自青牛观后门出,沿山路而行,约三百六十五阶台阶,便可看到太微宫山门所在。不过,太微宫山门守卫森严,会有道士看守……所以,杨君想入太微宫,需要绕过太微宫山门,自侧门进入……那里的守卫,并不是很严格,想来进入宫中容易一些。”

高力士的话语,在杨守文耳边回响。

为了今晚的行动,高力士专门打探了太微宫中的情况。

杨守文又把高力士的话,默念了一遍,然后沿着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山路行走。

这道路泥泞,走起来非常吃力。

加之那靡靡细雨,才走了一半路,杨守文就不得不把身上的袍子脱下来,丢在路旁。

被雨水打湿,那袍子沉甸甸的。

杨守文脱了袍子之后,迎面吹来的山风,让他禁不住激灵灵一个寒蝉,打了个哆嗦。

他算了算时间,已经过了亥时。

这再拖下去,恐怕洛阳那边会有变数。

想到这里,杨守文不敢再有片刻耽搁,在山路上飞奔起来。也亏得他大蟾气练成,虽然还不能做到虚室生白的境界,但却身体灵活,所以虽然道路漆黑,却未给他带来太大的麻烦。

远远的,就看到了一座山。

山脚下是一座道观,看上去规模不小。

那就是青牛观,也叫下清宫。

第四百六十九章从此世上无安乐(九)

杨守文蹲下身子,在确认了周围没有什么人之后,便快跑两步,一脚蹬在了山墙上,身形如燕,纵身而起,便跳上了山墙。而后,他从山墙上跃下,再次打量周围的环境。

这下清宫的视线同样很差,不过可以依稀看到,整座道观划分东西两个部分。

正对着山门,是一条宽敞的石头路。

而在石头路的尽头,则有一座大殿,就是青牛殿。

据说,那大殿里供奉的便是当年随老子西出函谷的那头青牛。

道观里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杨守文在认清了道路之后,便沿着石头路飞奔,绕过青牛殿之后,就看到了下清宫的后门。

其实,这下清宫也属于太微宫的一份子。

它的存在,就好像是一个山门。山门之后是台阶,上了台阶才算是真正的太微宫。

杨守文翻过了后山墙,循着山路而行。

这三百六十五个台阶是有说法的。在道教里,三百六十五这个数字,代表着星辰运转的度数。台阶崎岖高峭,杨守文一路跑上去,饶是体力惊人,也不禁气喘。

按照高力士的说法,走正门不安全。

杨守文观察了一阵之后,也确认了这一点。

山下,漆黑如墨,可是这山上的宫门外,确是灯火通明。

除了巡夜的道士之外,杨守文还看到了卫士的踪迹。

杨守文更不敢大意,跳进了山路旁边的密林中。

他从密林中穿行过去,绕过了太微宫的正门之后,寻找可以进入道观的路径。

终于,在后山的一处峭壁,他发现了一个缺口。

也许是因为毗邻峭壁的缘故,这里的守卫并不多,虽然有灯火照明,但是却不见卫士。

杨守文把身上的黑衣扯下来,撕成了布条,缠在手上。

这一段峭壁不算高,距离也不长。可下着雨,杨守文也不得不小心谨慎,因为那岩石被雨水打湿后会非常湿滑,如果不小心的话,从上面摔下去,不死也要残废。

……

太微宫,玄元殿内。

大殿里灯火通明,供奉着老子李耳的神像,也就是玄元皇帝像。

李裹儿穿着一身杏黄道袍,披发跪坐在神像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七姊姊,你说杨大哥他会不会来不了呢?”

她念了两句道德经,突然扭头对坐在身边,也是道姑打扮的李仙蕙道。

“这样太难了吧……东城狱守卫那么严格,就算有小高配合他,他恐怕也出不来。”

“裹儿,诵经。”

“可是人家心里不安静嘛。”

李仙蕙苦笑道:“放心吧,你那杨大哥的本事,比你想象的要大很多。”

“呃,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七姊姊,就算他能出得东城,又怎么出城呢?还有,你们有没有告诉他这里的路线呢?”

“放心吧,都已经安排好了。”

“故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可是,他怎么才能找到我?七姊姊,你们设计的太复杂了,杨大哥是很有本事,但毕竟不熟悉这边的状况啊。万一他发生了意外,又该怎么办?”

“李裹儿,是你要报复他的,是你要考验他的……

现在倒好,全家人,甚至连祖母在内都陪你胡闹,你却开始后悔了。已经开始了,又能怎么办?难道告诉他,这一切都是你在考验他?看他到时候和你翻脸不。”

李裹儿嘟着嘴,一脸的纠结。

她有些魂不守舍,抬起头看着老子神像,半晌后捧着经文,口中却喃喃自语道:“求老祖宗保佑,让杨大哥早点过来。”

一旁的李仙蕙看着她,不禁哭笑不得!

……

一阵山风吹来,把杨守文险些从峭壁上吹走。

好在,他抓紧了岩石,另一只手从腰间的挎兜里取出一根三十厘米长短的铁钎子,振臂狠狠戳如石壁。身体挂在峭壁上,他大口的喘着气。再有一步就到崖顶了!

杨守文给自己鼓了鼓劲,单臂用力向上奋力一探,抓住了崖顶的岩石。

同时两脚猛然在峭壁上一蹬,另一只手松开了铁钎子,一把扣在悬崖边缘,身体腾空而起,便翻上了峭壁。这是在太微宫的后门,不见人影。杨守文喘息两下,便如同灵猫似地窜出,飞快来到山墙下,而后纵身翻过了山墙,进入太微宫。

这太微宫的面积,少说是青牛观的三倍。

不过格局和青牛观倒是一模一样,分东西两院。

一边是用夯土筑成的高台,名为孔子问道台;一边是一座宫殿,名为悟道院。那悟道院内,设立一块八卦阴阳壁,同时还有一个炼丹洞,都是为了纪念老子所造。

正中央一座大殿,就是玄元殿。

太微宫里,守卫很严密,可以看到巡夜的道士,以及身披铠甲,站在凄风冷雨中的卫士。

一旁的孔子问道台,有内侍进进出出。

杨守文有些懵了!

李裹儿住在哪里?

他贴着墙角行走,绕过了卫士。

就在这时,从前门方向跑进来了一个内侍,一路小跑直奔孔子问道台。

杨守文眉头一蹙,难道说对方是去找李裹儿吗?

这道观里,除了道士,应该就是李裹儿了。她在这里守斋戒,以太子李显对她的宠爱,断然不会置之不理。派人跟随,是情理之中,而那些卫士,也是为了保护她的安全。

再怎么说,李裹儿也是公主,怎可能掉以轻心?

想到这里,杨守文便跟着那内侍,来到了孔子问道台的院门口。

院门外,有卫士值守。

他不敢惊动对方,于是在周围查看了一下,便纵身从院墙翻了过去,跳进了孔子问道台的院子里。这院子里,很安静,除了一些内侍和宫女在里面走动,不见卫士的踪影。

杨守文有些头疼了,这么多的禅房,我去哪儿找李裹儿?

他蹙眉沉思良久,突然一咬牙,纵身跳出来,大声喊道:“小过,你出来!”

“有刺客!”

外面的卫士,听到院子里的喊叫声,大吃一惊,便冲了进来。

杨守文却没有理睬那些卫士,依旧站在院子里,大声喊道:“安乐公主,你出来,我是杨守文,我有话要对你说。”

第四百七十章从此世上无安乐(十)

正对着院门的禅房里,寂静无声。

不仅如此,院子里那些内侍和宫女,一开始被杨守文吓了一跳。

但随着杨守文自报家门,这些内侍和宫女都愣住了,一个个站在原处,露出古怪的表情。

院子里的其他禅房里,也毫无动静。

卫士冲入院子之后,看到杨守文大声喊叫,拔刀就要冲过来。

这时候,却见一个内侍上前,厉声喝道:“谁让你们进来的?全都给我出去……”

这内侍的地位似乎不低,卫士们听到他的呵斥,先愣了一下,旋即退出了院子。

杨守文朝那内侍看了一眼,却见那内侍冲他笑了笑,而后一摆手。

那意思是说:你继续!

难道说,李裹儿知道我会来找她?

不知为什么,杨守文生出了一种‘又上当了’的感觉。

不过不管怎样,他今天来,是要阻止李裹儿出家。

李裹儿既然身在这道观里,想必出家的事情不会有假,杨守文也就顾不得那许多了。

他深吸一口气,大声道:“小过,你出来,我有话与你说。

……好吧,你就算不出来,我也要把话说清楚。我很抱歉,之前说了那些诋毁你的话语,是我不对。不过,那时候我真不知道你就是公主,我一直把你当做了小过,当成了我的朋友。但是,我还是不想做驸马!因为我祖父临终的时候曾留有遗言,让我不要和你家有联系……我这个人没大志向,喜欢自由自在。

如果我做了驸马,会受不得那些破规矩,到时候,我害怕我们连朋友都没得做。”

屋中,仍旧是寂静无声。

杨守文从那窗纸上,看到了有人影晃动。

片刻后,有一个女人的声音从屋中传出来,“杨守文,你那些诋毁的言语,究竟是从何处听来?”

“我……”

杨守文愣了一下,感觉有点不太对劲。

李裹儿为什么不说话?

而且,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问题,总不成告诉李裹儿,那是他从历史书里看来的吧。

所以,在犹豫了片刻后,杨守文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他沉声道:“小过,我知道是我对不起你,伤了你的心……但是,你不应该出家,这不是你应该选择的道路。小过,你才十五,正是豆蔻花季,若从此古佛青灯,你娘亲怎么办?你父亲又怎么想?你想想看,他们平日里对你何等疼爱,你又怎舍得让他们难过?”

屋子里,又是一阵沉默。

紧接着,窗户上再次出现了那个身影,沉声道:“那你呢?你也不想公主出家吗?”

“我?”

杨守文想了想道:“我当然不想小过出家……不过,你是谁?

小过呢?让小过出来和我说话。”

那屋子里的身影,旋即消失了!

杨守文急了,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闯进去?

别看那内侍刚才拦住了卫士,可如果他真要硬闯的话,这院子里的内侍和宫女,恐怕都不会袖手旁观。

“小过,我知道你恨我,但请你不要做这种傻事。

如果你执意要出家的话……”

杨守文感觉自己嘴皮子都快要磨破了,但是那禅房里却始终不见李裹儿出来。

他一急之下,反手从腰间拔出一口羊角匕首。

原本在禅房外看热闹的内侍见此情况,顿时急了眼,厉声喝道:“杨守文,你要干什么?”

杨守文没有注意到,原本在禅房两边的宫女,突然间向他逼近了几步。

“小过,你若是执意出家,我便陪你就是。”

说着话,他手一样,就见一缕黑发从头上飘落下来。

“你要出家,我便伴你古佛青灯就是。”

他一边说,一边把匕首贴在头皮上,用力一刮。

那匕首是明礼所赠,锋利无比。随着杨守文这手上用劲,就见一缕缕头发飘然落地。

“杨大哥,你干什么?”

身后,传来了一声惊呼。

杨守文手一颤,匕首立刻在脑袋上留下了一道血口子,鲜血顺着脸颊就流淌下来。

他忙转过身,就见在院门外站着两个女人。

一个是李仙蕙,他之前才见过,所以并不陌生。

而李仙蕙身边的那个道装少女,捂着嘴,泪水正扑簌簌的流淌。

她的眼眉,依稀有李过的模样,但是换了女装打扮之后,却显得更加妩媚动人。

杨守文张大了嘴巴,用手指了指那少女,又回身向禅房看去。

就在这时,那禅房的门开了。

从里面走出几个女人,簇拥着一个年过古稀,却犹如四旬美妇的女人从屋中走出来。

“圣,圣,圣人……”

那禅房中走出的人,赫然是武则天。

与此同时,旁边的几间禅房也打开了们,就见李显、李旦、太平公主还有其他几人鱼贯而出。

灯火照映下,这些人的表情都有些古怪。

太平公主带着笑容,那双美目中,更闪过了一抹柔色。

“圣人,杨青之之前不过是受人蒙蔽,再加上祖训所制,才说出了那等话语……细思下来,此事也有儿臣的过错。当年若非儿臣,他一家也不至于流落幽州,隐姓埋名。

他今日敢冒如此风险,也算是有情有义……儿臣斗胆请圣人恕他死罪。”

李显说着,朝武则天躬身一揖。

武则天却没有开口,那双凤目微合,盯着杨守文,一言不发。

杨守文这时候,半边脑袋是光着的,另外半边则是长发飘扬,俨然就是个阴阳头。

李裹儿挣脱了李仙蕙的手,跑到了杨守文身边。

她伸手,一把抓住了杨守文的胳膊,令杨守文忍不住呲牙,倒吸一口凉气。

“你的胳膊……”

杨守文在攀爬悬崖的时候,身上留下了好几处划伤。

只是他先前没有感觉到,被李裹儿这么一抓,顿时疼痛起来。

“小过,你不要出家,好不好?”

李裹儿看着杨守文那阴阳头,一张哭成小花猫似地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

“我若是不出家,难不成你还想要做驸马吗?”

“啊?”

杨守文愕然,已经彻底蒙圈。

这时候,李仙蕙走上来,低声道:“裹儿出家,都是为了你这个家伙……你不愿意做驸马,不想守那些规矩。裹儿也是没办法,只好选择了入道。她入道三年之后,可以还俗,也就没有了公主的身份。到那个时候,看你还敢不敢再拒绝。”

第四百七十一章桃花峪里桃花僧

入道,还俗?

杨守文终于明白了这其中的玄机!

他以不愿做驸马为借口推辞了婚约,并且写下《打金枝》想要向李裹儿解释清楚。

原以为李裹儿是伤心过度才要入道出家,没想到……

李裹儿是李显的女儿,是武则天的孙女。

打断骨头连着筋,这血脉亲情无法割舍,更不能改变李裹儿那公主的身份。而今,李裹儿入道修行,待日后还俗,或是继续当公主,也可以拒绝那公主的封号。

总之,她所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嫁给杨守文。

“小过,你这是何苦?”

杨守文看着那张笑中带泪的娇靥,忍不住轻声道:“杨守文不过一介俗人,如何能得你这般厚爱。”

李裹儿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看上去更像那小花猫的脸。

“我喜欢,我高兴!”

她傲娇的抬着头,显示出一派任性之色。

可是那眼中,却流露出了浓浓的情意。

少女情窦初开,最是难忘。

李裹儿流着泪笑道:“谁让我倒霉,喜欢上了一个不想做驸马的家伙。既然他不愿做驸马,那我只好不做公主。不过我告诉你,若是你敢打我,我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