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问鼎天下-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十六章 脱籍弃田成风潮

  军演虽已结束,但还有大量后续事宜需要进行。刘琮召集各军主将对连日演习内容进行复盘,仅仅是个开始。对于诸将来说,这次军演也都受益良多,不过这会儿一时还未理清头绪,有些想法还未成熟而已。
  既然是复盘,那么就不光是在沙盘上重演一遍已经发生过程,刘琮将代表蓝方各部的小旗子取下来,开始进行假设:“若轻骑渡河后,不由此攻向粮草大营,而是转向这里呢?”
  “如此,则我方可调长枪营先于营外列阵。”文聘马上将代表长枪营的旗子插到中军营和前寨之间:“彼时轻骑前后无路,只能向侧翼而去。”
  魏延接过旗子,沉吟片刻,将代表陷阵营的旗子插向右寨与前寨中间:“陷阵营接应轻骑,同时对右寨形成进攻之势。”
  “我军不动,任你攻右寨又如何?”文聘微微皱眉,并没有因此而进行兵力调动。
  很显然他们之前对于这样的情形已经做过了预计,接下来双方沙盘为战场,再度“厮杀”打的难解难分。
  而刘琮却已不知何时退到了一旁,见众人斗的面红耳赤,欣然微笑,对贾诩低声道:“琮已遣人往许都,暗中散布消息……”
  贾诩捋着胡须颔首道:“且看曹操如何应对。”
  旁边王粲听的一头雾水,不知刘琮又在搞什么,不过刘琮既然不曾对他提及,想来问也是问不出什么的。
  刘琮所言,正是前几日与贾诩商议的关于陈登之事。如今刘备在青州要拉拢臧霸等青徐豪强,刘琮这边无法直接为其提供援助,但旁敲侧击牵制下曹操还是能做到的。
  以刘琮现在的实力,若全力猛攻曹操,能否一战而下?对此刘琮并无十足把握。虽然看上起己方军队数量比曹军人马多,但现在占据的地方也多,庐江、九江等江北之地,需要黄忠领兵镇守,交州、桂阳郡也必须有军队驻扎。而且荆州军各部来源复杂,尚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磨合,不将内部打造成铁板一块,贸然出兵北上,万一大军久攻不下陷入泥潭,则汉中张鲁等,都有可能趁机扑上来撕咬。
  四战之地可不是说着玩的……
  复盘推演尚未结束,天色已经渐渐黑了下来。刘琮下令设宴,营中不禁酒水,将士们闻讯之后,山呼万岁。连续辛苦数日,他们早就盼着这个时刻呢。
  不多时营内燃起篝火,热腾腾的牛羊肉散发出扑鼻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更何况那一坛坛烈酒已经拍开了封泥,随着阵阵略带寒意的晚风,浓烈的酒香让人未饮先醉。
  “还是咱荆州的酒够劲!”一个虬髯壮汉打个酒嗝,只觉得浑身毛孔都张开了,胸腹间热腾腾的好不快意!他睥睨的看了眼旁边蔫头耷脑的同伴,将酒碗递了过去:“喏!来一口!”
  那同伴唉声叹气的接过酒碗,顺手传给身旁的兄弟,对这壮汉说道:“俺现在哪儿还有心思喝酒?”
  虬髯汉子看看左近无人注意自己,便斜过身子对这人低声道:“光叹气有啥用?要俺说,这事还是早点给王宣政说清楚为好,否则日后追究起来,怕是要治你个知情不举的罪过!”
  “嘘!小声些!那可是俺阿翁阿娘,俺……”说到此处,这人又是连连叹气,愁容满面。
  这人姓黄,是文聘麾下刀盾营的一名伍长,那姓李的虬髯汉子与他是同乡,又是从小一起玩的伙伴,也是刀盾营中的什长。因黄伍长家中遭了水中,他父亲见收成太少,若是还守着那几十亩地来年也未必能落到多少,便带着全家老小投了当地大族当荫户。前些日子偷偷小儿子来见黄伍长,说的正是此事。
  荆州自推行新政以来,对于户籍管理尤其严厉,这样放弃田亩托庇大族当荫户,是官府绝不容忍的。黄伍长自然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可让他去举告父母,他又怎能做得出来?
  别说如今这个年代,便是几百年,一千年后,一场天灾都能让普通农家卖儿卖女,祖传的良田落入那些地主手中。其实说起来,还是因为此时的农业水平比较低,单亩产量上不去。而大族人家的庄园却能比较好的组织荫户进行合作,合理安排种植、纺织、养殖以及渔猎等生产,所以在面对天灾时,抵抗力便比一般的自耕农要强一些。黄家以前就是那家大族的荫户,因推行新政之故脱离了大族,入了民籍,如今再度投奔老主家,打定主意当逃户了。
  “即便你不举告,难道官府就查不出来?俺是这么想的,你去将此事告知王宣政,看他有没有什么办法。若王宣政有办法解决自然最好,即便他也无能为力,想来你去代家人自首,也能落个从宽处置不是?”李什长看相貌颇为粗豪,不过心思倒是颇为细密。黄什长家中遭灾,他家又何尝不是?不过他是个会过日子的人,这些年攒了些钱帛,使人捎回家后,想来当能支持到明年秋收。
  黄伍长打仗是把好手,可遇到这种事却束手无策,完全没了主意,这会儿听了好友的话,不由有些意动,正犹豫挣扎间,却听李什长大声道:“王宣政来的正好!俺这兄弟有事要找宣政咧!”
  王宣政年纪不大,二十出头的样子,闻言笑眯眯的走了过来,在黄伍长身边挤着盘膝坐下,扭头问道:“你不来找,我也是要找你的!”
  若非被李什长搂着肩膀,黄伍长都能吓得跳起来,脸上顿时变得苍白一片,心中暗自嘀咕:莫非官府已经知道了?可看王宣政这模样,也不像啊?
  “看你这几天愁容满面的,是不是家里遇上啥难事了?”王宣政笑道:“有啥事就说,总这么憋着可不成。”
  黄伍长一咬牙,将自己家中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王宣政听了之后微微蹙眉,低声自语道:“原来不止一家如此啊……”
  “怎么,还有别家也是如此吗?”李什长探头问道。
  王宣政点头道:“因此次水灾,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少。”他想了想,对黄伍长说道:“你也不必太过担心,现在出现这么多逃户,固然是有水灾的缘故,但想来大将军总有办法解决。至于你家中之事,最好还是回去劝说令尊,脱籍弃田,总是与法令不合。”他们这些出身少年部曲的人,对刘琮总有一种莫名的信服,在他们看来这天下就没有大将军解决不了的难题。
  黄伍长说出此事之后便不那么纠结了,点头道:“明日俺便告假,回家好生劝说阿翁。”
  待刘琮得知因水灾而出现大量逃户的情况时,已经是返回襄阳后的数日了。这倒不是王宣政等人懈怠,而是有关各方都在进行统计,直到拿出了确切数字,并拟定了数条建议之后,才上报给刘琮。
  越是遭受灾害严重的地方,出现脱籍弃田的情况便越多。这让刘琮有些始料未及,谁不愿意拥有自己的田地,而一定要去给别人当佃户呢?其实他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南阳推行新政的时候,背后有整个荆州的财力物力支持,所以那时候的南阳百姓能够从官府得到很大帮助,而且当时南阳人口中来自外地的流民,占了很大一部分。
  因分户籍之故,流民本身以宗族乡土集合而成的集团便被分离打散,在没有南阳世家大族敢私自招纳的时候,他们唯有依靠官府才能得以生存,加上南阳各地大兴水利,又率先推广普及铁质农具,使得自耕农经济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当这样的政策在整个荆州推行开来,便会遇到许多以前所未曾遇到的问题。这和人们当时的观念、农耕水平等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天灾人祸也还罢了,一旦遇到今年这种大面积的水灾,各种积累的小问题便爆发出来,最终形成了大量户口放弃户籍,放弃田地再度投入大族的怀抱。
  实际上现在荆州是庄园经济与小农经济并行,但相比之下以自耕农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在这个时代是非常脆弱的。
  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扭转,只怕这两年来的辛苦,都会成为无用功。
  对此刘琦颇为自责,他语气低沉的说道:“出现如此多的逃户,吾难辞其咎,想来定然是哪里做的不对,以至于形成眼下这种局面。”
  “不,此事与兄长无关。”刘琮自几案后起身,对刘琦说道:“逃户且让他们逃便是了,只是却不能成为大族荫户!该缴的赋税该派的徭役,断不可少。那些大族又不是不会算账,到时自己就要将人赶出来。”
  刘琦没想到刘琮竟然是这个打算,皱眉道:“如此,小民如何得安?”
  “放心吧,只要新政不废,大族也好小民也罢,早晚会老实安分的。”刘琮微微一笑,信心十足的对刘琦说道。
  话虽如此,刘琮却还是要想办法遏制住这股脱籍弃田之风。此事关系重大,远非脱籍弃田等表象这么简单。

  ☆、第十七章 自有办法令归去

  庄园经济是不是代表着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在刘琮看来,是,也不是。
  世家大族是不是一定会成为集权制度的障碍和阻力?在刘琮看来,同样是,也同样不全是。
  在战乱频仍的地区,庄园不仅仅是生产物资之地,更是防御外敌之所,坞堡坚固,部曲过万的世家大族,可以很好的保护托庇其中的佃客荫户。通过他们的合理组织,又能最大化的利用人力优势,进行各种生产劳动,从而获得较高的收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的确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
  但是荆、扬、交三州相比北方气候温暖,水系众多,适宜耕种的良田更多。后世所言“湖广熟,天下足”指的正是荆州,而“苏湖熟,天下足”又正是扬州。刘琮知道之所以目前自耕农的处境看起来不如给大族当佃户,主因在于这场天灾,次要原因才是耕种水平落后,水利设施不够完善等等。随着铁质农具的推广和普及,北方流民带来的先进的农耕技术,用不了多久,自耕农经济就会成型并且逐步发展,直至完善起来。
  刘琮为何要逆流而动?难道天生和世家大族有仇?非也!他这么做,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虽然出身于世纪大族,但刘琮要的却是集权而非与世家大族分权。他很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放之当下,庄园经济便是世家大族的基础。占山固泽,良田万顷,坞堡高耸武备充足,关上门就是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小王国,这样的世家大族刘琮能放心吗?就算刘琮放心,这种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阶段,会甘于在集权统治之下?或者就不想起而代之?
  就拿曹魏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曹操是当时两汉魏晋南北朝少有的打破高门大族垄断的人,然而最终却被世家豪族的代表司马氏所篡,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强势如曹操,他活着的时候固然可以“唯才是举”,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高门大族对政治的垄断。但他死后呢?曹丕不也得接受陈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以妥协换取了代汉的成功,把选拔官员的权力还给了士族集团。若非如此,曹丕也不会最终被架空,皇权成为了象征而已。
  不过世家大族也并非一定会是集权制度的障碍和阻力。关键是如何将他们的利益,与集权的利益相结合,使得他们心甘情愿的给自己挖掘坟墓。
  当然这种手段,必须是温和的,过程肯定是漫长的。好在刘琮认为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所设想的蓝图。他所推行的新政,从方方面面组成了一张大网,户籍制度也好,军队制度也罢,甚至农业方面向自耕农的倾斜支持,都是为了这个最终的目的。敢于反抗的被血腥镇压,合作顺从的给予相应回报,南阳新政的成功多半来自于此。
  分化使其不能凝聚起来与自己对抗,拉拢则在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同时,更加削弱了可能存在的敌对势力。对于世家大族的警惕和防范,刘琮几乎有种本能的敏感。通过攻伐江东,荆州世家大族在短期内成功的与刘琮融为一体,不仅仅刘琮在攻取江东中获益,世家大族如文、黄、庞等哪个又未曾从中收益呢?
  如今逃户多投奔到高门大族,以人身自由为代价,希望免除赋税和徭役,对于刘琮来说,这是在挖自己的墙脚。
  这种情况为何一直迟迟没有上报?刘琮对此心知肚明。开玩笑,若不是杜袭、裴潜等流民系的官员发现之后进行调查,难道指望蒯越他们主动承认吗?
  对于脱籍弃田的逃户,主管司法的司马芝建议大索追拿,并对容留荫户之大族处于重罚。
  刘琮没打算这么办,如若按照司马芝这种处理方式,很容易造成矛盾激化,这是刘琮目前所竭力避免的。现在他要将内部拧成一股绳,就不能用如此明显的打击方式来对付世家大族。
  不过刘琮也不打算就这么听之任之。否则户籍制度很快就将变成一纸空文,大伙儿最终回到以前的老路上。
  连续与蒯越、杜袭、裴潜等人商议之后,没过多久刘琮便颁发了几道政令。
  表面看起来这几道政令大多与脱籍弃田风潮无关,但细细思之,却又息息相关。
  政令发布之后,许多人便坐不住了。
  “咳咳,汝等本是吾家荫户,因水灾过后生计无着,吾不忍见汝等饥饿哀号,故暂时收留。可如今到底与从前不同,法令即下,吾等都须遵从。”江陵城外某处大庄园内,一个身材矮小但气势很足的中年汉子对阶下众人说道:“汝等还是各自归家,操持生计去吧……”
  台阶下站立着的数十个人面面相觑,其中一人叹道:“俺们如今都是逃户,官府知晓,岂能容俺等?还请望在俺等勤快份上,再收留俺等一次!”
  “是啊,俺们就这么回去,那官府能给俺们好果子吃吗?”这些人听了,都出言附和,苦苦哀求。
  那中年汉子乃是这家家主,见众人不肯离去,皱眉道:“汝等不知,官府并未追究汝等,快快归家,各自去罢!”说完,转身便回了堂上。阶下众人无可奈何,只得收拾一番,忐忑不安的回去。
  待众人走后,这家主人才在榻上长叹道:“不走?不走汝等的赋税徭役全都落在吾家,凭空多出这些谁人吃得消?哎,不是吾无情不愿收留汝等,实在是养活不起啊!”
  “这官府也太不讲道理了!”主人的兄弟在一旁愤愤不平:“他们的田亩又不曾归入咱们家,凭什么要把他们的赋税徭役应在咱们头上?”
  主人冷哼一声:“讲道理?大将军若是跟咱们讲道理,那才可怕呢。”他那兄弟愣怔片刻,想起传闻中刘琮在南阳做过的某些事情,不由打了个寒战,低声道:“罢了,不过是些佃户,反正咱们家的人手也足用了,多了他们若是没多田亩,反倒不好。”“正因如此,如今让他们自行归家,咱们也免得惹上麻烦。”主人叹道,沉吟片刻后,又道:“三弟如今也是军中都尉了,咱们家里以后少不了还要依仗他,所以今后惹麻烦的事,还是少些为好,免得耽误了三弟在军中的前程……”

  ☆、第十八章 欲借雄兵讨逆贼

  相似的场景在荆州各地发生,本以为脱离户籍重新成为荫户之后,便能躲避赋税和徭役的逃户们,纷纷被赶回了家中。好在官府并没有追究他们逃籍之事,毕竟户籍上的人都回来了,官府也不想再将其逼成流民。
  逃户们的担忧刚刚散去,紧接着便为接下来的生计开始忧心,水灾不但使得粮食歉收,有些人家的房屋也被洪水冲垮。虽然有官府的赈灾粮,可就算能熬过这个秋冬,明年又该怎么办呢?
  如果自家种的粮食足够生活,谁会愿意抛弃田地给别人当荫户?可眼下缺衣少粮,怎生煎熬!
  深秋的清晨寒霜遍地,江边的枯草被萧瑟的秋风吹得倒伏下来,旋即被一只穿着草鞋的大脚踩在脚下,再也无法直立起来。
  一筐筐泥土被抬着、提着甚至是拖着,运上了江边的堤岸。长长的堤岸上劳作的人如同蚁群一般,一眼望不到头。他们衣衫褴褛,有男有女,甚至还有未成年的孩子和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人和孩童固然无法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却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在编竹筐,孩子们递个物件,打个下手,虽然被寒冷的天气冻的脸色蜡黄,但却少有人叫苦。如今这年头生活不易,这点苦又算的了什么?
  每年冬季农闲之时,便是荆州大兴水利建设的时候,自推行新政以来已成惯例。只是以前多注重于农田灌溉,如今因水灾之故,对于江堤防洪便愈发重视。其实若非去年冬季便已经进行过许多类似的工程,只怕今年那场水灾所造成的损失,还会更大。
  以往进行这样的基础建设时多采取抽调民夫应徭役的方式,但这次却与以往不同,虽然也有许多应徭役的民夫,不过人数最多的却是那些因水灾而生计无着的逃户,他们往往一家数口人都在工地上吃住劳动,用艰苦的劳作换取生存所需的粮食。有人曾经计算过,若是省吃俭用,所领的钱粮足以支撑到明年秋收。
  对于这些逃户来说,还有什么比看到希望更为鼓舞人心的呢?
  除了兴修水利筑坝防洪之外,各项大工程也都陆续展开。宽阔平整的道路每天都在不断向前延伸,大量新设驿站的房舍,也在匠人们的努力下逐渐盖起。
  随着荆、扬、交三州物价基本统一和大量新铸五铢钱的投入使用,原本显得颇为萧条的商业逐渐开始焕发出特有的活力。因为之前战乱频仍,许多无权无势的小行商都纷纷转行,现在地方太平,道路便利,对于他们来说,正是重拾旧业的好机会。这些普通的商人都能从目前的形势中看到商机,那些世家大族又怎能看不出来?
  早在七八月间,荆扬两州便常有商队往来,这些商队多数都是大族所有,在获利颇丰的同时,为两州的商业恢复产生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对此刘琮自然是乐见其成的。当然目前商业还颇为脆弱,所以刘琮并没有征收太多相关税收,杀鸡取卵不可取,固泽而渔更是愚不可及,他才不会干这种事呢。如今脱籍弃田风潮已平息,他便将注意力转到了对外之上。
  襄阳城牧守府内,刘琮正色对孙乾说道:“此事恐怕琮亦无能为力,还请足下将此间实情回覆皇叔,勿令皇叔因此事而对琮产生误会。非琮不愿相助,实在有心无力啊。”
  他所言无能为力之事,乃是孙乾带来了一个刘备所拟定的战略,刘备如今在青州已经立足,但招揽臧霸等青徐豪强之事,尚未成功,他便迫不及待的让孙乾前来,试图说服刘琮出兵北上,掩袭许都,而刘备则说服袁绍,再度以大军南下,对曹操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虽然看上去这个计划很美妙,但刘琮却没打算按照刘备的想法出兵。
  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刘琮不希望通过打击曹操使刘备顺势发展强大起来。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后,内部的凝聚力更强,现在出兵胜负难料,而以刘备的能力,在这场战争中很可能获益最大。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刘琮是没这个兴趣和爱好的。
  孙乾听了神色有些黯然,喟然长叹道:“将军雄兵十万,坐拥三州,乃天下望也!今岁虽有水灾之祸,然荆州积蓄颇丰,不至于连出兵都做不到吧?”
  什么天下望?刘备和袁绍当然愿意看到我和曹操打的头破血流,他们好坐收渔翁之利才对。刘琮心中冷笑,面上却仍然郑重说道:“足下有所不知,此次水灾其实影响并不大,但是去岁征讨江东,今年平定交州,连番出兵,士卒疲惫,粮草损耗更是早已令荆州不堪重负。是以我方实在无力出兵,即便勉强出兵北上,也很难支持太久。”
  “可如今逆贼曹操的日子也不好过,若是待其休养生息,缓过劲来,恐怕更加难制……”孙乾忧心忡忡的说道,看他那诚恳的表情,忧虑的眼神,仿佛完全为刘琮所打算一般。
  刘琮微微一笑,对孙乾说道:“大伙儿的日子都不好过,那就看谁先能缓过劲来吧。”见孙乾还要再说,刘琮抬手道:“足下勿复再言,出兵北上实在困难,不过……”
  “不过什么?”孙乾一听,连忙追问道。
  “若是袁公与皇叔率兵南下,琮怎么也不会袖手旁观的。到时候无论如何也会派一员大将,领兵出叶城,以期策应!”刘琮意味深长的看来眼孙乾,问道:“不知足下以为如何?”
  孙乾苦笑着摇头道:“袁公只怕不会先行出兵,毕竟官渡一战之后,袁公损兵折将,内部又曾出过许多叛乱。至于刘皇叔,那就更无力出兵了。”
  刘琮故作惋惜的叹道:“既如此,那么此事便容后再议吧。”
  “其实乾此行出使,还有一事。”孙乾抬眼望着刘琮,终于说出了他此行的真实目的:“皇叔自离开荆州之后,北上关中,所经之处皆民生凋敝,流亡甚众,难以养兵。之后又与关中诸将大战数场,折损了许多人马,及至北上渡河,辗转到青州之时,余者不过战兵五千而已。所以皇叔特向大将军借兵讨贼,未知可否?”
  之前所谓的两面出兵南北夹击,不过是为了给借兵打幌子而已。什么时候刘备与“与关中诸将大战数场”了?就特卫营掌握的情况来看,刘备只有在试图攻破潼关的时候正经八百的打了一仗,不,那一仗也只是试探性的进攻,见势不妙刘备便收兵了。实际上关中弘农、卢氏等地虽然的确没有多少人口,但刘备还是在去往青州的路上忽悠了不少人跟随。
  刘备如今的人马至少在一万到一万五千人左右,否则袁谭也不会划拨了数座县城给刘备用于养兵。
  这会儿却又算计到我头上来,刘琮心里好笑,略一思忖,对孙乾说道:“却不知皇叔想借多少人马?”
  孙乾做出一副犹犹豫豫的样子,迟疑道:“这个嘛,仆行前皇叔曾言,兵在精而不在多,是以……仆以为若是精锐士卒,有一万最好,或者少些,八千当也足用。”
  好一个狮子大开口,刘琮心说这只怕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做派吧?还是说看着我像是只肥羊,不宰一刀很难受?
  见刘琮皱眉不语,孙乾忙又接着说道:“前者秋操演武,仆才知今日荆州精锐,比往昔更胜十分,皇叔远在青州自不可知,不过以仆看来,如此精锐只要五千,便可当一万之兵了!”
  这套下的,还没说借不借呢,就开始讨价还价了。刘琮之所以会问借多少人马的问题,并非存心戏弄孙乾,而是通过借兵的数量来估摸刘备下一步的计划。当然刘备很可能会估计到借兵不成,但他既然提出借兵,想来已经有所谋划了。
  如果自己是刘备,会怎么做?倘若勾搭臧霸等人无望,那么会不会先将袁绍内部搞乱,好浑水摸鱼呢?在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唯有借势而为,才能获取最大的利益。然而袁绍内部纷争一起,曹操岂会坐视不理?所以尽快拥有更强的实力,才是刘备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对于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盟约什么的抛开不谈,如果刘备实力强大到足以在袁绍内乱时,取而代之,那么对于首当其冲的曹操来说,就将成为更加难以对付的敌人。而自己则可以坐山观虎斗,按照既定战略从容发展……
  不过即便如此刘琮也不打算同意。
  开什么玩笑?好容易打造出来的精兵借给你壮大实力?再说了你可是历史有名的老赖啊!有借无还谁敢借给你?
  “唉,这真是令人为难啊!”刘琮看了眼满怀希翼的孙乾,说道:“只怕又要让皇叔失望了。”孙乾大失所望的叹了口气,继而又抬起头对刘琮说道:“大将军不愿借兵,想来也是有苦衷的,不过仆若就这么两手空空的回去,实在无颜面对皇叔。此次秋操,仆见荆州将士所用铠甲斗具颇为精良,若是能借上一批,皇叔与仆俱感厚情!还望大将军不吝借出,仆也勉强算是不辱使命了……”说到后来,声音哽咽,令人闻之心中酸涩……

  ☆、第十九章 外引强援抗荆州

  对于死缠烂打不拿点东西不走人的孙乾,刘琮真的是无可奈何了。为了刘备的大业,孙乾也是蛮拼的。稍一思忖,刘琮颔首说道:“既然如此,琮便不令足下为难了。只是数量不会太多,毕竟这些所产有限啊。”
  孙乾见好就收,在席间跪拜道:“多谢大将军!”
  虽然没能借到精兵,但荆州所产的铠甲斗具颇为精良,孙乾能弄到一批已经心满意足了,而且自己这次出使带的人不多,若是运送这些铠甲斗具,是不是要派人护送?待到了青州,想方设法留下来便是,难道刘琮还会为此翻脸不成?
  此次出使,孙乾除了要让臧霸等人派来的随从看到荆州强大的武力之外,便是要借兵的。现在精兵借不上,他便向刘琮辞行,至于刘琮所答应的铠甲斗具,想来用不了几天便能一起上路了。
  然而徐庶听说此事之后,却表示坚决反对。他对刘琮说道:“去岁征讨江东,铠甲斗具便多有损坏遗失,如今我军尚不足用,奈何却借之他人?此事恕难从命,还请将军回绝孙乾。”
  虽然徐庶口气很冲,刘琮却颇为高兴,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徐庶同学一心想的是荆州啊。他想了想,笑眯眯的对徐庶说道:“只说借给他,又不曾说借多少,而且谁说一定是新造的?那些修复的铠甲斗具,借出去亦无妨。至于我军嘛,自然是要全部换成新的。”
  他这么一说,徐庶才放下心,对刘琮说道:“既如此,便借给他五百皮甲,一千刀枪如何?”
  刘琮有些肉疼的蹙眉道:“要不,两百皮甲,五百刀枪?”
  “呃,会不会太少了些?”就连徐庶都觉得有些拿不出手,抬眼看了看刘琮,心说装大方的人也是你,吝啬如此的也是你。也不知孙乾得知这个数量之后,脸上会是种怎样的表情?
  孙乾会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但王累的表情,却非常严肃。此时他已路过巫县,正在回成都的路上。
  荆州军秋操演武,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对于荆州军强大的战力,王累则感受到深深的威胁。益州去年的战乱,虽然已经平定,但蜀中大族对于刘璋却更加失望。然而迫于东州兵的压力,现在大伙都敢怒而不敢言。
  为什么张绣在帮助平定内乱之后却仍然领兵屯驻于巫县?为什么荆州军演武,却选择了山势险峻,丘陵起伏的复杂地方?荆州水军听说非常强大,但此次演武却又没有他们出现?
  这些疑问,在王累脑海中不断盘旋,他不敢想象,若是荆州军大举西进,益州拿什么来抵抗?用东州兵吗?可是东州兵本不是蜀中人氏,他们会为了别人的家园拼死抵抗?不趁火打劫就算他们尚有良知了。可真若是如此,只怕东州兵会反戈一击,充当荆州军的马前卒呢。
  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在王累而言是很正常的。看看如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