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问鼎天下-第1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单纯从兵力对比来看,荆州军处于绝对的劣势,又是攻城的一方,即便之前在城外两度败于荆州军之手,但益州军将领总觉得守住成都还是没问题的。尤其是各地援军陆续抵达之后,使得益州将领们的信心更加强大起来。直到昨天夜里突然被攻陷,邓贤等人多少还是有些不服气。
  见刘琮笑微微的模样,黄权心中愈发恼火,觉得刘琮这笑容极为可恶,简直是小人得志,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而且黄权认为,自己只怕已无活路,刘琮如此作态,无非是想羞辱自己罢了。所以黄权在绝望之余,反倒愈发强硬,稍一思忖,抗声说道:“汝恃强凌弱,何以服人?”
  刘琮与身侧的贾诩对视一眼,转头正色道:“恃强凌弱?那么以黄主簿之见,是我荆州强而益州弱咯?”未等黄权回答,刘琮便又说道:“此次入蜀,我军不过万余,而益州呢?前后入城者,亦有五万之数了吧?以万余之人马对抗五万之敌,孰强孰弱?”
  这么明显的对比,使得益州诸人都有些脸红。便是黄权,也有些哑口无言了。他方才之所以那么说,便是指责刘琮“无道”,强调刘琮出兵的不正当性。从而表明即便你攻占了成都,却无法获得益州的民心。当然潜意识里也有为自己,为益州失败找了个借口。
  “更何况我军攻入成都,可有暴虐之举,欺凌之状?”刘琮见堂上益州诸人都沉默不语,语气不由提高了几分:“尔等各为其主,并没有什么错,然则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盖因错在不知大势,逆势而为!”
  黄权眼神一缩,咬牙道:“何为大势?”
  “呵呵,诸位可以自己想,今天想不通,还有明天,明天想不通,还有后天。”刘琮这句看似废话的话却让堂上益州诸人,尤其是黄权心中一动。听这话的意思,莫非刘琮还不想杀自己?其实黄权倒也不是怕死之辈,否则也不会如此强硬,然而在他身后还有偌大一个家族,即便不为自己考虑,他也必须想想家族的前途。
  刘琮见益州诸人或沉默不语,或若有所思,稍一沉吟,便又说道:“如今天下大乱,益州又安能独善其身?即便今日吾不取益州,试问益州又能偷安至何时?所谓山川之险不足为凭,大势所趋不可抗拒!”
  接着,刘琮便从荆州何以强,益州何以弱说起,分析了荆州在民心军力上是如何强大,而益州为何军无战心,民无斗志。在此基础上,延伸到荆州所推行的新政,无意中反倒使得对于荆州新政存在诸多误解的世家大族,改变了之前的一些看法。原来荆州大族并未完全被刘琮抛弃打压,这么一想,有些人的心里便开始动摇起来。
  其实现在仔细想想,自己为何非要与刘琮做对呢?即便刘琮成为益州之主,难道就不需要有人去帮他治理了吗?而除了本地的大族,谁还能担此重任?更何况荆州如今看起来蒸蒸日上,追随刘琮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这种心理,在益州将领如邓贤、泠苞等人而言更为强烈。虽然听起来荆州军军制与益州不同,但只要能获取战功,建功立业,所掌之军即便不是部曲私兵,又有什么关系?
  尤其是泠苞,年纪较轻,但颇为武勇,在益州军中虽已是执掌一军的将领,但却一直没什么机会获取军功。之前赵韪叛乱,他本有意出兵平叛,却被黄权等人以各种理由压制,使得他失去了这个机会。而庞羲的东州军更不会让他插足巴郡,若非此次刘琮攻打成都,只怕他还没机会表现自己。
  刘琮之所以要说这些,正是为了分化瓦解益州诸人。军事上的胜利如果不能尽快转化为政治上的胜利,终将会给将来治理益州埋下隐患。唯有收服其心,才能将这种隐患消除,即便不能根除,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消弭益州各阶层对于荆州的敌意和对立。
  当然,对于冥顽不灵者,刘琮也不打算姑息纵容,否则失了敬畏之心,早晚还会生出事端。
  将刘璋等人暂时软禁在牧守府中之后,刘琮便带着近卫出了内城。虽然对于荆州军军纪颇为自信,但刘琮还是想看看,是否有人因这场胜利而忘乎所以。
  城内被破坏的相当严重,木质结构的房屋最怕大火,然而若不是特卫营潜入城中放火,制造混乱,其他各部也很难迅速攻入城中,势必会造成更大的伤亡。对于不打算从荆州继续调兵的刘琮来说,这样的代价似乎是必须的。
  “大将军!”正率领部下清理废墟的吴懿见到刘琮,连忙迎了过来。昨夜攻城之战,他所率领的益州营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这让吴懿多少有些憋屈,不过他也知道这是刘琮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因此并没有固执己见。
  刘琮勒住战马,询问了一下城内受损的情况,皱眉对吴懿说道:“城中百姓受战火波及,虽然不可避免,但现在我军既已获胜,还需伸出援手,让城内百姓早日安顿下来。此事便交予吴将军负责,若是有什么困难,可直接来找我。”
  见刘琮对此事如此重视,吴懿便不自觉的挺直了腰背,本以为刘琮对自己这些降将会区别对待,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城内虽然因火灾之故受损颇为严重,但荆州军军纪严明,并没有发生掳掠百姓之事,使得吴懿越发认定,追随刘琮才是最为明智的。
  在城内巡视了一阵,甘宁派出的信使找到刘琮,言及府库粮仓等处已派兵严加看守起来,刘琮听了心中大定。虽然眼下各部战果尚未统计出来,但刘琮知道昨夜一战,真正伤亡的两军将士并不算多。如果估计不错的话,城内益州军降卒很可能有三万之多。再加上因战火之故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将会是个很庞大的数字。
  这些人要是没了饭吃,谁知道会不会铤而走险?刘琮可不想冒这个险,毕竟此时益州各地,还有不少军队。真若是闹得四处开战,很可能就会陷入益州这个泥潭之中。
  别的不说,就是庞羲和他所率领的东州兵,都要认真思量好好谋划。
  而且还有领兵驻扎在江州的严颜,还不知道肯不肯投降呢。
  至于李异、庞乐等人,刘琮反倒不怎么担心。虽然目前还未有消息传来,但之前暗中派出的人与之接触,已经可以看出他们的态度了。如今攻克了成都,想来他们也会顺理成章的率兵投降。
  再度回到牧守府中时,已是天光大亮,刘琮匆匆用了些饭食,这其中少不得还要被打断数次。
  如何处置益州降卒,这个问题刘琮和贾诩、法正等人商议之后,都认为还是要从领兵的将领身上着手。只要领兵之将真心归顺,则这些降卒便不足为虑了。毕竟在益州,大部分军队都是将领的部曲私兵,搞定了将领,他麾下的士卒还能翻了天不成?
  此事可谓当前的重中之重,刘琮不敢怠慢,用了早饭之后,便开始挨个召见邓贤等益州将领。
  原本刘琮是要先召见邓贤的,不过在贾诩的建议下,先将泠苞请了过来。
  泠苞倒是很干脆,在刘琮稍稍表露招揽之意后,立即表示愿追随刘琮。对他来说,家族的因素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他本身想在这个乱世中建功立业,成就功名。如今机会就在眼前,他又岂能放过?荆州军强大的战力,刘琮对于天下大势的分析,早已深入泠苞内心,追随这样的主公,比之刘璋不知强了多少倍!
  对于刘琮来说,泠苞虽然在历史上名声不显,但他并不认为此人就一无是处,历史早已被自己所改变,那么泠苞将来又会不会有属于他的精彩,又岂能按照历史来断言?
  有了泠苞投效的例子,邓贤等人也便放弃了抵抗之心。不管真心也好,假意也罢,至少现在都表示归顺,只要有了这样的表态,对于黄权等人的打击,可谓更加彻底。而对庞羲等外地领兵的将领来说,恐怕就要更加谨慎的应对刘琮的招降了。
  忙完这些事情之后,刘琮正在考虑如何将他们真正掌控在手中,却见一名信使急匆匆地进来。
  “是荆州方面传来的加急文书!”张迅接过来扫了一眼,低声对刘琮说道。刘琮心中一动,莫非荆州方面出了什么变故不成?别是曹军攻克了叶城,大举南下了吧?这么一想,刘琮便有些焦急的接过文书,展开一看,却喜上眉梢,笑的合不拢嘴了……

  ☆、第八十四章 权衡再三难定夺

  说起来这些年刘琮一直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是成为荆州牧之后,在贾诩等人的不断提醒下,总算不像以前那样飞扬跳脱,很有些上位者的威严和沉着了。
  不过此刻刘琮却满心欢喜,更不想掩饰这种喜悦的心情。原因无他,这份急报所言,并非是军国大事,而是甄宓给自己添了个大胖小子。如今成都已克,喜讯再传,刘琮怎么能不喜悦?
  很快消息便传开了,王粲少不了亲自跑来贺喜,看样子颇为羡慕。然而贾诩那若有所思的表情,却使得刘琮有些不明所以,疑虑暗生。虽然刘琮思索片刻之后,猜测贾诩是担心自己的长子刘泽并非甄宓亲生,如今甄宓有了亲生骨肉,却是次子,恐怕会为将来埋下隐患,但刘琮觉得现在考虑这些,实在为时过早,因此便也没有与贾诩谈及此事。
  就在刘琮攻克成都后的第二天,坚守了一个月之久的叶城,也在曹军的大举围攻之下,终告失守。
  叶城是被曹军的投石车硬生生砸开的。
  曹军的投石机正是偷师荆州的霹雳车而来,在官渡之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而此次强攻叶城,自然也少不了动用大批投石车。虽然在城内“轰天雷”的攻击下,着实损失了一大批仿制的霹雳车,但得益于曹军强大的运输能力,很快又从许都调集了更多的霹雳车,以及随军而来的工匠。
  陌刀营在首次出战大获全胜之后,面对曹军以霹雳车强攻的局面,也不得不退回城内死守。
  数量上的优势弥补了射程和威力上的不足。曹军的霹雳车日夜攻打,即便再如何坚固的城墙,也禁受不住这样的轰击。而且曹军并不是一味使用霹雳车,在进行轰击的同时,也派出了步卒扛着云梯强攻登城。
  如此一来,城内的守军就必须冒着漫天石弹在城头上拼死抵抗。很显然,曹军不惜用人命来和城内守军对耗。相对于城外数万大军,即便加上陌刀营才不过三千余人马的城内守军,便处于绝对的劣势之下。
  随着城内巨型投石机逐渐损坏,对曹军霹雳车的压制便日渐无力。虽然霹雳车的精准度并不高,甚至很容易给进攻城头的己方军队造成伤亡,但在铺天盖地的石弹攻击下,叶城北门的城墙终于逐渐崩坏。
  在此之前,刘磐及其率领的陌刀营,被张辽严令调回了宛城。
  而就在刘磐率部离开叶城不久,曹洪领兵自鲁山穿插到了叶城背后,使得叶城成为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孤城。饶是如此,城内残余的两千守军,仍然坚持了数日。一直到北城城墙大面积坍塌之后,又转入巷战,最终无力回天,叶城落入曹军之手。
  为此曹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使得曹操不得不暂时驻兵于叶城进行休整。
  夺取叶城之后曹军内部也为继续南下,还是转而北上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因为探子已经探明,刘备借口往黎阳屯兵,却在途径邺城时突然发难,数日之间便攻下了邺城,袁尚等人不敌,在城破之后率领残部逃往并州。
  这个消息使得曹操对于南下产生了一丝动摇。特别是郭嘉认为如今虽已攻克叶城,但北方才是重中之重,刘备突然对袁尚下手,很显然是打算经营北方,幽冀等州若是完全落入刘备手中,将来恐怕会比刘琮更难对付。即便以现在的形势而言,二刘联盟对于夹在中间的曹操也是个非常大的威胁。
  然而夺取叶城的胜利,使得军中诸将都认为只要一鼓作气,就能够夺下宛城,以报当年宛城惨败之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宛城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于许都来说,实在是近在眼前的威胁,不将其据为己有,怎么能安心北上?现在既然已经和荆州撕破脸,而刘琮却仍然滞留在益州,可谓天赐良机,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为此曹操也有些犹豫不定,于是专门派人回许都,向荀彧送信问计。
  荀彧很快便作书答复,信中分析了目前形势,建议曹操放弃南下转而北上。不过叶城绝不可失,必须派遣大将领兵驻守。这个建议使得曹操终于做出了退兵的决定。
  此时曹操还不知道,刘琮已经攻克了成都,正在大肆收买人心,招揽降将。
  做为东州兵的实际掌控者,庞羲在面对刘琮派来的特使时,显得颇为犹豫。他没想到成都这么快便落入刘琮之手,刘璋、黄权等人都成了荆州军的阶下囚,而张任、杨怀战死,吴懿、邓贤、泠苞等人投降又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自从担任巴西太守之后,庞羲的野心便越来越大。当初刘焉病重身死之后,庞羲与赵韪同为辅佐刘璋即位的托孤重臣,后来赵韪叛乱,未尝没有除掉庞羲之意。好在赵韪身死,庞羲少了个大敌,也让他愈发骄横。于是开始私自招募賨人为部曲,賨人种类刚猛,高祖曾凭借他们的帮助平定天下,对于庞羲来说,拥有强大的武力之后,难道自己就不能成为一方诸侯吗?
  这也是为何在得知刘琮入蜀之后,庞羲虽然颇感愤怒,却一直按兵不动的原因。即使后来刘璋派人要求他出兵,也被庞羲以汉中兵未去,不可轻动为由搪塞了过去。
  庞羲打定主意要先观望,倘若刘琮未能获胜,自己再领兵而去,既不会遭受多少损失,又能将消灭敌军的功劳据为己有。若是刘璋失败,则自己要么干脆拥兵自重,据守巴西成为一方诸侯,要么看强弱对比,先与刘琮虚与委蛇,暗中发展实力。
  然而他这番筹划,却因为形势的剧烈变化而成了空谈。
  刘琮派来的特使虽未明言,但态度却很明显。要么选择归顺荆州,要么刘琮发兵前来……
  面对如此形势,庞羲权衡再三,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他虽然不知道刘琮是如何攻克成都的,但想来以荆州军的战力,似乎也不是不可能。那么现在即便自己拥兵两万,能否抵挡得住荆州军的进攻,庞羲还真没这个信心。可就这么乖乖投降,似乎总是有些不甘心,庞羲无奈之下,只好向部下问计了。

  ☆、第八十五章 循序渐进缓图之

  秋雨绵绵,使得经历了一场战火的城内更觉凄凉。铅灰色的天空中,阴云密布,雨雾弥漫,水汽朦胧。然而忙碌的人群、热闹到几近喧嚣的场景,却又让人不觉秋风秋雨的苦寒和寂寥。
  或许是生逢乱世,让人更加现实,更为珍惜生命的缘故,成都城内的百姓很快便接受了现实,并在得到救助的粮食之后,迅速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劳动中。
  废墟被人们一点点的清理着,街道上的血迹早已被这场秋雨洗刷的干干净净。那些焦黑的房梁、断裂的柱子,被人们从瓦砾中拖拽出来,堆放到一处。而从城外运来的木料,则整齐的码放成堆,在宽敞的木棚下,在木匠们的斧劈刀砍中,变成一根根檩条。
  小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雨声中,有人感慨的说道:“早知道大将军对咱这么好,还打个啥仗?”
  “谁说不是呢?”旁边一个中年汉子接道:“那天夜里,可是让人担惊受怕的不行!”
  他们说起破城那夜的危险和惶恐,说起两军争战时的惨烈厮杀,此时想起,还心有余悸。好在一切都成为过去,他们所图的,不就是在这个乱世中一个安定的生活吗?荆州军严明的军纪,布告中的安民条文以及实打实的,每日发放的口粮,无疑使得他们有理由相信,益州换个牧守,未尝不是件好事。
  清脆的马蹄声中,一名身披蓑衣的骑士,向牧守府纵马疾驰。引得守卫在府邸周围的荆州将士纷纷亮出长枪,然而在看到那名骑士手中高举的红色小旗之后,便立即让出了道路。
  他带来了庞羲的降表。
  庞羲的选择并没有出乎刘琮的判断,以庞羲的实力完全不足以与荆州对抗,更何况刘璋都已经投降,庞羲的归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过对于刘琮来说,庞羲投降之后,并不意味着益州便全部落入了自己的掌控之中。
  关于刘璋的安置,贾诩的建议是将其迁往武陵郡,抑或是零陵郡,总之不能留在益州。在这一点上,王粲和法正也都赞同贾诩的提议。虽然刘琮并不认为刘璋的存在会成为隐患,但这样的安置显然是比较稳妥的。
  然而在益州各地尚未全部归顺的情况下,刘璋及其家眷便只能被软禁在牧守府中,而自己这个雀占鸠巢的家伙,还得好生保护着他。
  毕竟都是鲁恭王之后,说起来可是正儿八经的宗亲。这个身份虽然让刘琮在此次受到不少非议,但同样也因此有所受益。其实刘琮很清楚,所谓大义名分,民心民意有时候不过是那些世家大族用来束缚自己手脚的绳索。在这个以实力为尊的乱世之中,倘若自己真的按照他们所设定的游戏规则去玩,就是有十条命也不够死的。
  和那些满肚子弯弯绕的文官相比,益州的武将们便显得颇为耿直。虽然这些武将多是出自于世家大族,但经历了这场战事之后,很多人已经非常清楚的意识到,以益州军的实力,是无法与荆州军相比的。所以对于这些降将来说,投入刘琮麾下反倒成为更好的出路。
  这其中又以吴懿最有代表性。他虽然是因被俘而不得不投降,但是对他而言未尝不是因祸得福。
  攻克成都之后,吴懿便被刘琮任命为宣武将军,虽是杂号,却是诸将中最先受封的将军号,食邑五百户,算得上益州诸将中最大的受益者。
  至于邓贤、泠苞甚至高沛等将领,也都各有任用,不过他们麾下所部,却必须分散重编,等若变相的剥离了他们与部曲私兵之间的联系。对此邓贤等人也不得不接受。
  益州各部重编,自然也少不了要往其中掺沙子,而此次成都之战的有功将士,也因此有了升迁的官职。许多中下级军官,便是由荆州军中的将士担任。这一手刘琮已经玩的熟极而流,整个过程中都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和反对。
  就在刘琮整编益州各部的同时,陆续收到荆州方面传来的消息。得知曹操退兵之后刘琮本来还有些疑惑,但紧接着刘备打败袁尚夺取邺城的消息使得刘琮恍然大悟。
  曹操这是准备去捏软柿子,或者说,要将刘备再度扼杀在摇篮之中。只是不知道刘备能否抗过这一关,真正在北方站住脚。
  其实说起来刘备本就是幽州人,在北方发展的话或许更为合适,更何况刘备很有战略眼光,虽然武力不及曹操,但只要把握住这个机会,早晚会成为曹操的心腹大患。
  和当初为了防止刘备到荆州挖墙脚而对其戒备冷淡不同,现在刘琮对于刘备采取的是结盟援助的政策。虽然这个政策遭到贾诩等人的怀疑,但刘琮并不认为,刘备强大之后就一定能够对自己产生威胁。因为在自己前面,始终还有个曹操给自己挡枪。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无论最后受伤的是谁,对刘琮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若是连这个自信都没有,刘琮觉得干脆别提什么匡扶天下了。
  在庞羲上了降表之后,李异、庞乐等将也先后遣人往成都表示愿意投降。唯有领兵驻守在江州的严颜,一直没有什么动静。对此刘琮让刘璋专门给严颜写了封书信劝降,让他以益州百姓为重,勿再起刀兵,祸及四方。据说严颜收到这封劝降信之后很是抑郁了几天,最终还是选择了向荆州军投降。
  如此一来,除了少数偏远地方之外,益州大部分地方都已归顺,不过刘琮很清楚,这只是表面上的平定罢了。
  只要益州的世家大族仍然对自己持有敌意,早晚还会引发叛乱,这是刘琮无法容忍,但又必须面对的现实。不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益州很可能会成为不断消耗荆州实力的泥潭,对此刘琮的应对,早在进攻成都之前便已经展开,不过现在看来,还需要进一步推动。
  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将以黄权为首的几家大族屠戮殆尽,或者柔和一点的手段,抄家为奴永世不得做官。然而刘琮并不打算这么做。虽然看上去杀光反对者能够一劳永逸的彻底解决问题,但实际上除了增加对抗、埋下隐患之外,并不能够达到刘琮真正想要的目的。
  经过这些天的观察,刘琮也逐渐意识到为何益州的世家大族会如此强烈的反对自己。除了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他们对于权力的把持欲望,对于强势主公的不安,对于荆州新政的反感综合起来,就成为了这些大族痛恨乃至反对的根源。
  要消除这种敌意和不合作的态度,也绝不能用改变新政来换取,对此刘琮非常坚定。
  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是否有必要杀一儆百呢?
  考虑再三之后,刘琮还是认为,杀人容易,但却绝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将这些世家大族融入到军政体系之中,使他们和荆州的世家大族一样,捆绑在刘琮的战车之上,唯有如此,才能共同进退,同心协力。而黄权身为益州牧前任主簿,很显然就是这些世家大族的代表性人物。
  如何劝降黄权?这就成为刘琮绕不开的一个问题。
  从黄权被俘后的表现来看,他对于生死倒是看的很淡。然而只要是人就会有弱点,有牵挂,有时候生死之外,还有许多令人难以放下的东西。对于黄权而言,自然就是他的家族了。
  黄权被软禁了几天之后便被刘琮赦免,放回家中。黄权倒也光棍,回家之后干脆闭门不出,更不见客。他知道刘琮是想让自己主动低头,不过黄权却没这个打算。甚至那些昔日的同僚已经改投刘琮之后,黄权依旧不为所动。
  在他看来,刘琮固然实力强横,但这仅仅是对益州而言,将来会如何还很难说,现在选择投靠刘琮,并不见得就是个正确的选择。潜意识里,黄权还是对于刘琮非常抵触。
  然而当他的家人都加入到劝说的阵营之中后,黄权就不得不考虑,自己如果再固执己见的话,给家族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尤其是当曹军攻占叶城之后却退兵的消息,使得黄权终于意识到当下的形势,不可能会如同自己设想那般发展。这个消息最终促使黄权接受了现实。而他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大批世家大族的态度。
  对于这个结果刘琮自然是乐见其成的。虽然没有黄权等世家大族的合作,未必不能从荆州调来一批官吏进行治理,但离开这些熟悉当地情况的益州官员,将会遇到很多问题。而益州治理的好坏,又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将来争夺天下的大业,所以循序渐进,缓缓图之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这样的局面将随着刘琮统治的加强而变得更加稳固,即便在将来会有派系之间的斗争,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直到此时,刘琮对于益州的掌握才逐渐开始,只是这个过程,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好在刘琮对此早有心理准备,毕竟益州千里之地,绝非短时间内,就能彻底掌控的。

  ☆、第八十六章 如何动作助盟友

  刘琮在忙着招降纳叛的同时,也没忘记关注刘备。毕竟这位刘皇叔可是将来最重要的盟友和必然的强敌,如果他不能在北方站稳脚跟,恐怕自己就得直面来自曹操的强大压力了。
  来到这个时代越久,经历的事情越多,刘琮对于刘备的看法,也在逐渐的改变。当初正是刘琮的大肆渲染,使得刘备在荆州人士的口碑很是不好。然而刘琮自从成为荆州牧之后,便觉得刘备身上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和自己出身世家,起点很高不同,刘备起家艰难,众所周知,打个比方,如果后世的穷丝是活在困难模式,那刘备这样东汉末的穷丝简直活在大师级地狱模式。原因自不待言,无非是世家门阀垄断了统治阶层而已。与后世相比,即便各种二代们占了不少资源,但好歹穷丝还是能高考,毕业了能上班、能创业当老板,虽然上班要交税,开公司要被吃拿卡要,到了马厂长那个级别还得向权贵妥协,做代持,但只要你够努力,还是可以活得很好的。然而这个时代的官场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控制,举州郡贤达,变成了比拼家世,用后世的话说,就是绝大部分丝是被禁止考公务员的,只有官二代能考,那时代又没有IT行业,丝们心里狂骂着草泥马,然后转身毅然决然的就投奔黄巾去了。
  所以现在刘琮特别能理解,为何刘备老装逼说自己祖上中山靖王什么的,这个时代风气礼仪就是见面先自报三代家门,别人见面都说老爹是市长爷爷是省长之类的,刘备毛都没有只好拿老祖宗撑门面。孔融骂袁术“冢中枯骨”,就是因为袁术见人就吹牛逼说袁氏陵园是大汉的八宝山,俺家祖坟里躺的都是政治局大佬。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同样是创业,跟自己和曹操比起来,刘备的起点简直弱到爆。刘备苦哈哈的在小县城里卖草鞋当小流氓的时候,人老曹已经“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首都公安局出道,接着外放地方当市委书记,再回中央书记处当科长,果然朝中有爹就是不一样,曹家比袁家这样的豪门比不过,比刘备那真是强得不是一点半点。
  至于自己呢?官二代出身就不提了,弄个南阳太守也是手到擒来,那时候刘备在干嘛?貌似在徐州被老曹打的妻离子散,徐州牧的大印都没捂热,转眼就弄丢了吧?
  这些还不算完,关键是掌握了教育资源的世家大族,在对子弟的培养上,天然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就拿老曹家来说,对子女教育问题,曹嵩可是下了心血的。乱世能混出头的三种人,老曹是全才,刘备是战略天才,吕布是战术天才,为毛都是人杰能力上会有差距呢,这就是基础教育的问题了。
  老曹有个好爹,不差钱,各方面的能力都请最好的老师教,所以文韬武略样样都拿得出手。刘备有个好娘,让他去读书,所以刘备战略眼光政治博弈一等一,可惜家太穷学了文就不能学武,所以不能打,被老曹满大街追着打,抛妻弃子的频率比起老祖宗刘邦高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当然,最惨的是吕布,毛都没有,只好在村里当了民兵排长,跟着老民兵耍刀弄枪,打是能打,就是政治拿捏上少根筋,整天被人当枪使。
  呃,现在吕布同学倒是不当枪了,硬生生被自己改造成禁军教头,说起来,真是要感谢吕布同学,给自己送了张辽和高顺两员大将,至于那些近卫军中的毛头小子们,能不能再出现什么牛叉人物,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呢……
  再论起家的班底,为何老曹的堂哥堂弟们都这么能打,肯定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