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明末之旅-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怎么办,他们明显是来报仇的。”

“我早就说了,不应该得罪这支明朝船队,这下子好了,对方杀上门来了。”

“……。”

朝鲜国王烦躁的看了一眼下面乱成一团的大臣们,大声的道:“慌什么慌,成何体统,”

见朝鲜国王发怒,这些大臣们渐渐的安静下来,都看着朝鲜国王,朝鲜国王缓缓的道:“这里是汉城,我们的都城,他们岂是这么容易打过来的。”

汉城是朝鲜的都城,附近驻有数万重兵,这也是朝鲜国王自持有能力一战的资本。

“金将军,由你亲自领兵出战。”

“是!”

…………

此时,整个仁川完全在张丰的控制之下,随行的五千海军陆战队员已经做好了准备,整装待发,准备进攻汉城。

“总兵大人,真的进攻汉城啊,那可是朝鲜的都城。”

张丰道:“赵司令,你没有把握?”

“不,不是。”赵卫斌连忙摇头,赵卫斌只是有一点震惊,心中有一点不敢相信而言,毕竟打得就是对方的都城。

海军陆战队,编制和王朝勇的陆军有一点不一样,一百人为一个小队,三百人为中队,一千人为一个大队,五千人则为五个大队。

这次一共来了五个大队,其中有一个大队装备的还是最新式的后装枪,其余四个大队装备则是前装线膛火枪。

后装火枪虽然已经进入大批量生产,但生产时间尚短,还远没有完成换装,海军装备一千余支,陆军也只装备了一千余支。

除了五个大队规模的战队,还有二十四门七十毫米火炮,这种火炮虽然口径小一点,但胜在重量轻,能装上运输船运输,如果是一百五十毫米炮,那可不行,太重。

仁川通往汉城的大道上,大家带着钢盔,背着火枪,大家正在行军,这正是海军陆战队,张丰、赵卫斌两人也是走路,并未骑马。

从仁川至汉城,四十余公里,大家硬是只用了两、三个时辰,下午时分,抵达汉城城郊。

不过,军情传来,汉城郊外,朝鲜军队约一万余人,已经严正以待,等待着张丰他们过去,显然,这帮朝鲜人已经做好了准备,且还是以逸待劳。

汉城西郊,一处山坡上。

张丰居高临下,拿着单筒望远镜看着数里之外,张丰看到了那支朝鲜军队,也看四周的地形。

张丰对旁边的赵卫斌道:“赵司令,你看城外,地势开阔,朝鲜人连交战场地都选好,只等我们过去。”

赵卫斌点一点头道:“总兵大人,不仅如此,城墙上也有很多人,显然已经做好了守城的准备。”

张丰道:“赵司令,听我命令!”

“是!”赵卫斌站的笔直,敬礼,语气之中带着兴奋。

赵卫斌知道,马上就将是一场大战,接下来是自己海军陆战队的表演时间,难怪赵卫斌这么兴奋和高兴。

果然,张丰大声的道:“第一大队从侧面进攻,第二至四大队从正面主攻,第五大队为预备队,半个时辰之后发起攻击。”

闻言,赵卫斌更加兴奋,大声的道:“总兵大人,您这是想一举吃掉他们这一万余人马?”

既有正面进攻,又有侧面进攻,还有预备队,张丰的打算是立威,让城墙上的那些朝鲜人看一看,我张丰是怎么吃掉你们一万余人马的。

主攻三个大队,也就是三千人,人手一支前装线膛燧发火枪,采用的是三段式射击,从侧翼进攻的为第一大队,这个大队则不一样,装备的是最新式的后装枪,战斗力及其强悍。

另外,为了稳妥起见,张丰还留下了一千人的预备队,如此部署,张丰自在必得,想一举吃掉对方这一万余人马。

张丰道:“赵司令,难道你没有这副胃口,吃不下对方这一万余人马?”

赵卫斌立正,大声的道:“总兵大人,没有问题,我们一定吃掉他们这一万余人马,让他们看一看,仗是怎么打的。”

半个时辰之后。

第一大队已经迂回至敌人侧翼,主攻的三个步兵大队队伍整齐,大家端着火枪,朝着对付逼近。

这一万余朝鲜军队,早就做好准备,见张丰的人压上来,且数量只有三千,人数方面比自己少很多,不知道火枪厉害的朝鲜武将大声喊起来,下达了攻击命令,起码数千人冲了过来。

这样一来,场面就非常壮观,张丰带着一大帮人站在山坡上拿着望远镜,看得很清楚。在城墙上的朝鲜守军居高临下,加之距离近,看得更清楚。

“哈哈,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壮观的场面了。”

“这是我们上万大军,这帮明军区区几千人,真是不知死活。”

“城外地势开阔平坦,这帮明军就等着被屠杀吧。”

“战斗已经没有悬念。”

城墙上,那帮朝鲜人亲眼目睹这一切,看到自己一万余人,对方只有几千人,且地势平坦,对自己非常有利,不禁纷纷一脸喜色,以为自己稳赢。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双方之间距离迅速逼近,这个时候,密集的枪声响起来。

“砰、砰、砰……”

枪声响起,血花飞溅,惨叫声不断,这些进攻的朝鲜人不断倒下,且倒下的速度很快。

枪声一阵紧接着一阵,这是三段式射击法,每一轮近千支火枪射击,很快,地方就躺满了尸体,但是,这帮朝鲜人接到的命令是冲锋,冲过去杀光这帮明军,于是,冒着射击,高喊冲锋。

“这…这…不是真的!”

“他…他们的火枪怎么这么厉害。”

“这…这不可能。”

城墙上,不少朝鲜人看到这一幕,简直惊呆了,吓呆了,脑袋一时间转不过弯来,这样的一边倒的场景,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下子颠覆了很多人多年以来的认知。

有一名朝鲜武将,呆呆的看着城外发生的这一切,脸色发白,喃喃的道:“他们的火枪,居然厉害到这种程度,这怎么打。”

三个大队,三千人主攻,战斗完全是一面倒,大家采用三段式射击法,一边射击,一边前进,一步一步的逼近。

同时,侧翼也响起了枪声,第一大队一千人,装备最新式的后装火枪,也开始屠杀,完全是一面倒的屠杀。

后装火枪,射速比前装枪快多了,大家没有采用三段式射击法,而是自由射击,一边射击一边逼近。

一面倒,完全是一面倒。

城外领军的朝鲜武将竭力的大喊,“撤,撤退,往城内撤退,快,快!”

再呆在城外,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军覆没,于是,面对海军陆战队队员们的射击,朝鲜人完全乱了,根本就是毫无章法,乱糟糟的往城内撤。

大家几乎是追着朝鲜人杀进城内,这样一来,连攻城都省了。

山坡上。

赵卫斌大叫起来,“总兵大人,大家进城了,这一仗打得真爽,爽啊,太爽了。”

战事如此顺利,张丰心情不错,笑着道:“朝鲜军队太差劲了,这么不禁打,难怪会被鞑子打得满地找牙,然后成为鞑子的藩属国。”

看到大家正杀进城去,张丰大声道:“走,带上我们的预备队,我们进城,去朝鲜王宫转一圈。”

去朝鲜王宫!

闻言,赵卫斌莫名的高兴,大声的道:“预备队,随我走,目标朝鲜王宫。”

………

今日一更,明日两更送上!

明天下午两点半,本书进入历史类小说分类强推,大家推荐票,收藏等支持一下,先谢谢大家!

第一百五十七章《仁川条约》

朝鲜王宫。

约不到一个时辰之前,朝鲜国王接到汇报,大战已经打起来,明军约五千人,朝鲜国王顿时放心,对方只有五千人,而自己足足有几万人,又有坚城可守,汉城无忧。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一人跌跌撞撞,连滚带爬的跑了进来,吓得上气不接下气,“陛…陛下,不…不好了,明军已经攻破城池,朝我们的王宫杀过来。”

“啊!”朝鲜国王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毫无形象,半天才爬起来,颤抖的问道:“真…真的,我们的数万大军呢?”

“陛下,我们的数万大军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主要被屠杀的份,我…我们怎么办啊!”

此刻,已经能隐隐听到外面的枪声,朝鲜国王无力的道:“投降吧,去告诉大家,放下武器投降。”

除了投降,再无别的选择。

………

张丰、赵卫斌,带着一大帮海军陆战队员杀到了汉城王宫门口,大家正准备杀进去,只见出了一大帮人,领头的人更是高喊,“来者是大明哪位将军,别打了,我们投降。”

赵卫斌一愣,然后道:“总兵大人,他们投降了,我们怎么办?”

本来,赵卫斌还想进王宫大肆杀一番,没有想道,对方投降了,有一点不甘心,这太便宜他们了。

张丰一笑,对赵卫斌的心思可谓了解得很,张丰道:“赵司令,听说王宫之内有朝鲜国库,里面有很多珍宝。”

说完,张丰给了赵卫斌一个“你懂的”眼神,赵卫斌果然心领神会,马上就点头。

进了王宫,赵卫斌带着一大帮队员去找朝鲜人的国库,而张丰带着另外一帮人进了朝鲜王宫大殿,径直走进去,坐上了属于朝鲜国王的宝座。

坐在那个位置上,翘着腿,张丰道:“你们的国王呢,不会是跑了吧。”

“不会,不会,国王陛下马上就到。”一名朝鲜大臣连忙道。

朝鲜国王果然来了,看到张丰坐在自己的宝座上,屁都不敢放一个,跪拜在地上,高呼:“张总兵,我们错了,我们投降。”

张丰道:“投降的事情好说,找个位置坐下吧,有些事情,我们要好好的谈一谈。”

于是,接下来就是一个长时间的谈判,张丰携兵威,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看起来都比较“过分”,但是,自朝鲜国王以下,没有一个人敢反对。

张丰提出,朝鲜赔款500万两白银,朝鲜以后为张丰私人的藩属国,每年纳贡两百万两白银,割仁川港,张丰派人监管整个仁川,朝鲜全面开放贸易。

张丰派出军队驻仁川,负责保卫汉城和朝鲜王室安全,朝鲜负责这支军队的军费开销。

张丰提出,朝鲜派出一万民夫,负责仁川一系列军事设施,民用设施的修建……

张丰提出……

………

张丰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且拟定条约,几天之后,双方在仁川签署正式条约,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川条约》,当然,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张丰在朝鲜大约待了半个月,留下三千人驻守仁川,同时开工修建仁川港,在仁川建设贸易中转站等。

回去的时候,各艘船满载物资,尤其是海军的那几艘三千料运输船,载了很多钱财,朝鲜国库,多年的积累,几乎被赵卫斌抢光,得知国库被抢,朝鲜国王几乎气得吐血,但又没有丝毫办法。

从此以后,各种工业品不断的运至朝鲜,换回粮食,工业原材料,以及包括貂、水獭、青鼠、豹等毛皮;海参、鲍鱼、虾、鱼、海带等海产干货;金、银、铜、豆锡等金属;白纸、壮纸、桑皮纸等纸张;人参、胡椒、白矾、干姜等药材;丹木、槐花等染料;梨、苹果、柿、栗等干鲜果品等。

这一次,张丰算是赚翻了。

回程的路上,张丰和赵卫斌谈起这次大战,张丰道:“赵司令,这次和朝鲜一战,感觉怎么样?”

赵卫斌毫不迟疑道:“总兵大人,一个字‘爽’。”

张丰道:“赵司令,这次能打得这么爽,以五千的兵力打败数倍于我们的敌人,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赵卫斌道:“总大人,一方面那是对方轻敌,在不了解我们实力的情况盲目轻敌,以为有两、三万人就吃定我们,没有想道,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另外一方面,这朝鲜军队的实力确实不怎样,相比鞑子来说,战斗力差远了,这也难怪,当初鞑子能以三万兵力征服整个朝鲜。”

张丰点一点,满意的看了赵卫斌一眼,打了这么大的胜仗,赵卫斌不骄不躁,还能分析出以上两点,不错。

………。

张丰带兵打了朝鲜,还签订了条约,迫使朝鲜割地、赔款,称臣,这件事比较大,虽然这个时代资讯并不发达,但张丰回来约一个月左右,事情还是传到了满清,也传到了崇祯那里。

满清将采取什么措施和手段,这就得而知,但崇祯知道此事之后,当场就发了脾气。

崇祯狠狠的道:“成何体统,这完全是强盗行径,有违国体。”

崇祯高不高兴,张丰可不管,张丰自己高兴着呢,船队运回来大量的东西,张丰的腰包渐渐的鼓起来,财力充足。

松江府至苏州府,再至常州府的铁路开工建设,两大造船厂也开足马力建造各式船只,如战船、运输船和铁甲舰。

三千料战船,三千料运输船,以及铁甲舰,这是两大造船厂建造的重点船型,至于一千料海船则将渐渐减产。

木质结构的三千料战船和三千料运输船建造速度比较快,因为是木质大船,工艺难度比较低,几乎每月都有这两种船只建成。

铁甲舰的建造则难一些,不过,经过几个月的开工建设,两艘艘正在建造之中的铁甲舰也初具雏形,今年年底之前完成建造看似问题不大。

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因为有张丰,这一带安定而富庶,粮食价格稳定,大部分老百姓有事情可干。

除了张丰自己开设了一系列的工厂之外,其他一些头脑灵活,手上有钱的人纷纷效仿,各式作坊,各式工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资本主义彻底发芽,茁壮成长。

经济发展好,税收多,据说这三府税收占据了整个南直隶的半壁江山,当然,随着名声在外,很多老百姓往这三地涌来,尤其是北方一些逃难的人将这三地作为首选。

据说,崇祯十三年这一年以来,整个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三地的人口就增长了两成以上。

人口增多,是好事,也是坏事,显然,张丰很好的利用和安置好了这些外来人口,或是进工厂做事,实在安置不了,则派去开矿,或是修建铁路。

修建铁路,虽然累一点,但稳定,每天中午有一顿饱饭,每天还拿到十文工钱外加两斤粮食。

从琉球,从朝鲜,船队运回来的粮食,除了在丰收粮号出售之外,有部分当做铁路工人的酬劳,一个壮劳力,每天能拿到两斤粮食。

………

时间车轮缓缓前进,推进到崇祯十四年。

正月,李自成部复振,攻克洛阳,杀福王。

张献忠部出川,二月克襄阳,杀襄王。

二月,李自成部围攻开封。

同年春,清军对锦州实行包围,崇祯调集13万大军出山海关救援。

张丰也接到了兵部命令,要求开赴锦州一带,但张丰以部队扩建不久,正在训练为由,没有去锦州趟这趟浑水。

历史的大方向没有变,未来会不会变,张丰无法知道,至少目前来看,历史上该发生的大事还是一件一件发生了。

现在的明朝,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估计崇祯也是焦头烂额,更要命的是,灾荒进一步扩大,北方很多地方闹起了饥荒,连京畿一带都未能幸免,粮价格飞涨,到处都是卖儿卖女。

天津卫。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这里港口更大,巨大的码头,起码有二、三十个泊位,和两年之前相比,简直一个地上,一个天上。

码头旁边,正停靠着数艘三千料运输船,很多劳力正在从船上卸下一袋一袋的粮食,看样子,这粮食全是稻米。

有几名壮汉,正在码头上休息,刚才,这些人一连搬运了近一个时辰,每人至少搬了上百袋粮食,劳动这么久,正好休息一下。

“兄弟,你是哪里的?”

这些人,大部分不是天津卫本地人,基本上都是附近各府各县逃难过来,在这里混一口饭吃。

“我老家是山西的,你呢?”

“你老家可真远,我是保定的,去年年底逃难来了天津卫,一直在码头找事情干。”

“我比你早来几个月,从山西一路逃难到这里,一路上见了很多事情,没有想道,还有天津卫这样的好地方,只要你有力气,肯吃苦,就饿不着。”

旁边有人道:“你们还不知道吧,听说松江府一带更好,能进工厂做事,每月能拿一、二两银子呢。”

“还有这样的好地方?”

“当然是真的,我难道还骗你们不成。”

“松江府,太远了,我还是在天津卫算了,在这里也饿不着。”

大家正趁着休息期间聊上几句,远处,两艘铁甲舰,三艘三千料战船组成的舰队正缓缓的行驶过来。

…………

第一百五十八章那是驸马爷

在码头上干活,大家对三千料蒸汽运输船,三千料蒸汽动力战船等都不陌生,但铁甲舰还是第一次见。

第一次看到铁甲舰,很多坐着休息的人都站了起来,正在扛包的人也停了下来,大家的目光全部集中在这两艘铁甲舰上。

铁甲舰,威武不凡,很具视觉冲击力,尤其是那冒着黑烟的大烟囱,船上那一门一门大炮,以及那刚毅的粗线条,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那船不是木材建造的,好像是钢铁建造,好大啊!”

“看上去比三千料战船还大一些。”

“快看,码头那边来了一大队兵,这次肯定是来了大人物。”

大家口中的大人物,自然是张丰,而过来迎接则是独立旅旅长宗德超,宗德超带着一个警卫连的战士,快速跑步进入码头,警卫连的战士们在码头上整齐的站好,宗德超则目光看向其中一艘铁甲舰。

待着铁甲舰靠岸,张丰的身影就出现在铁甲舰的甲板上,张丰这次来天津卫,除了看一看天津卫和独立旅,张丰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去做。

张丰走下舷梯,踏上码头,宗德超就快步走过来,立正,敬礼,朗声的道:“总兵大人,您好!”

张丰回了一个军礼,微微点一点头,知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挥手道,“走,回旅部。”

张丰在天津卫呆了三天,视察了整个独立旅,现在的独立旅可谓兵强马壮,有一个步兵团甚至全部换装清一色的后装枪,在独立旅下辖的五个步兵团之中,这个团是第一个完成换装的。

除了视察一番独立旅,张丰还看了在天津卫城内的三家丰收粮号,丰收粮食连锁不但在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三地开设了超过二十家门店,在天津卫也看了三家,此外,京城也刚开了几家。

江南本来就盛产粮食,再加上从朝鲜、琉球等地运回来的粮食,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三地粮食已经供大于求,一石粮食价格已经降到二两银子左右。

北方饥荒,不但粮价格飞涨,而且还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情,考虑到自己粮食库存比较多,再加上能从朝鲜不断的运来粮食,张丰考虑到北方卖粮,一方面能赚到钱,另外一方面能造福百姓,让大家能吃上饭。

京畿地区各府,各县,包括京城,粮价已经涨到了一个比较离谱的价格,徐良益于一个月之前就来到了天津卫,现在则在京城筹备丰收粮号开业事宜。

在天津为呆了数天,张丰前往京城。

一身便装,轻车简行,只有一辆马车,数名随从,不过,这几名随从可不简单,这是几名战队队员。

董武平的战队组建时间也不算短,二、三十名队员一个比一个厉害,这次来天津卫,张丰挑了几人带上。

张丰抵达京城,下榻松江会馆。

现在的松江会馆,相当于张丰的“驻京办事处”,一般不对外营业,主要为张丰,以及来京的松江各级官员提供服务。

徐良益早早的就到了京城,忙碌筹备丰收粮号,基本上已经忙得差不多,在京城一共开六家店,每一家店规模和位置都不错,只等开业。

“总兵大人,各店营业准备已经差不多,明天的日子也不错,可否明天正式开业?”

听了徐良益的请示,张丰道:“那就明天开业,丰收粮号的事务你自己做主,非重大事务,可以不用向我汇报。”

张丰这是相当于放权了,主要是徐良益能力确实不错,再加上比较忠心,这样的人张丰放心,所以几乎一切事务全部交给徐良益去弄。

想了想之后,张丰道:“粮食卖得比别人便宜,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你们可以亮出我的名号,告诉大家,这些粮店幕后老板是我。”

当初在苏州府开粮店,因为粮价便宜,居然有人敢上门来砸店,这次,张丰可不想有人上来找麻烦,所以亮出名号是必要的,起码能镇住一些人。

徐良益连忙点头同意,“总兵大人,如此一来,最好。”

…………

皇宫大内,寝宫。

崇祯脸色微微憔悴,崇祯勤奋一点不假,不过,明朝已经风雨飘摇,只有三十几岁的崇祯居然两鬓出现些许白发。

周皇后心疼的道:“陛下,又在为国事操劳。”

崇祯道:“内忧外患啊,辽东满清囤积了重兵,对锦州实行了包围,形势比较严重啊。”

周皇后道:“陛下,不是派了十三万大军出山海关救援吗?”

崇祯叹息,“十三万大军,这远远不够啊。”

十三万大军,应该是明朝能抽调的最大兵力,因为国内农民军造反,李自成部克洛阳,张献忠部克襄阳,农民军牵制了大量的明军,不然的话,肯定不是派出十三大军,可能是二十三万,甚至三十三万。

周皇后沉默,虽然是女流,但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崇祯又叹息道,“国内到处饥荒,粮价飞涨,就是京畿地区,每一石粮食涨到了四、五两银子。”

京畿地区这么多人要吃饭,以前还有漕运,江南的粮食通过漕运运抵京城,现在,到处造反,漕运也不顺畅,能运来的粮食有限。

这样下去,估计军粮都成问题,这让崇祯非常忧心。如果辽东的军粮也出问题,那会影响军心,形势会更加不利。

周皇后安慰道:“陛下,不用太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听茹儿说,从昨天开始,京城同时开了好几家粮店,粮价格很便宜呢。”

崇祯道:“茹儿又跑出宫去了?”

周皇后道:“陛下,茹儿出宫我同意过的,出去也仅限京城,不会出城,安全不会有问题。”

崇祯对出宫的事情也不过多的放心上,很多大事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心思过问出宫,崇祯道:“天色也不早,我们就寝吧。”

周皇后一喜。

…………

张丰在京城呆了好几天,有一点舍不得走的味道,每天一身便装,一副公子哥打扮,到处走一走,瞧瞧,毕竟是京城,远不是松江府能比。

这不,今天就优哉游哉的到处逛了大半天,刚在一家百年老字号酒楼品尝了一番美食,出了酒楼不远,正还看到街上一家粮店。

张丰自然一眼就看出了这是自己的粮店,这统一的装修风格一眼就能看出来,根本用不着看招牌。

这是距离皇城最近的一家粮店,也就是开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的粮店,张丰还未来过来这家粮店呢,一时来了兴致,迈步走了过去,走进了这家粮店。

店面很大,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店内数名伙计正在忙碌,看上去生意非常好。

虽然张丰不像是买粮食的人,有伙计还是热情的招呼了张丰,张丰微笑挥手示意伙计去忙别的,自己带着两名随从,在店内看了起来。

张丰看出来,这是朝鲜大米,三千料运输船从朝鲜直接运至天津卫,再通过大车运至京城,大米质量不错。

张丰抓起一把大米,满意的看一看,张丰突然闻到一阵清香,一只洁白的小手也抓了一把大米,欣喜的看起来。

“小燕儿,你看,这大米看上去很好呢。”

张丰看到,这是一位小姑娘,应该是一位富家姑娘,不过,年纪比较小,约十二、三岁,最多不会超过十三岁,还未完全长开,带着几分天真和稚嫩,但非常漂亮,一个美人坯子。

小姑娘口中的“小燕子”是一名丫鬟,年纪也只有十三、四岁,这丫鬟上前道:“公…小姐,这大米真不错,且还不贵哦。”

丫鬟差一点口误,差一点叫“公主”,但马上就改口叫小姐,张丰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张丰刚才打量了小姑娘一眼。

张丰疑惑道:“小姑娘,你看上去不像买米的人,你家大人没有来吗?”

小姑娘自然是偷偷出宫的公主殿下,不过,张丰不认识对方,对方也暂时不认识张丰。

小姑娘撇一撇嘴道:“本姑娘随便看一看不行,再有,人家不是小姑娘,人家已经长大了。”

张丰看了看小姑娘,心中道,真的开始长大了,再过几年,绝对是一个漂亮大姑娘。

“哼”小姑娘轻轻哼一声,然后又到旁边看去看另外的粮食,除了大米,还有小麦,甚至还有粗粮和杂粮等等,品种还不少。

徐良益从外面走进来,这几天,徐良益都要去各粮店看一看,见各粮店生意好,也没有意外发生,心中大为放心,准备再在京城待几天就回去,徐良益还身兼东方远洋贸易公司老板,事务很繁忙。

一进店,马上就看到张丰,急忙走过来,“总兵大人,您怎么在这里?”

徐良益嗓门比较大,很多人都听见了这一声“总兵大人”,很多人都看了过来,其中包括刚才那漂亮小姑娘。

小姑娘先是一愣,然后,脸色居然莫名的微微一红,旁边的丫鬟(其实是宫女)小燕儿轻轻的,悄悄的拉了拉坤兴公主的衣角,一脸兴奋,悄悄的指了指张丰。

小燕儿的眼神仿佛在说,公主,那是驸马爷,天呐,居然是驸马爷。

………。

第一百五十九章坤兴公主

张丰不认识坤兴公主,虽然崇祯已经下了圣旨赐婚,但自己未来的这个老婆,张丰一眼没有见过,不知道长得到底是美还是丑,只知道年纪不大,还是一个小姑娘。

张丰看到徐良益,高兴的称赞道:“生意不错,这家店不错。”

徐良益知道这里不是详谈的地方,邀请道:“总兵大人,我们去后堂。”

看着张丰、徐良益等人去了后堂,店内买粮食的众人才反应过来,其中有人惊呼,“天啊,这真是松江总兵开的粮店。”

“那就是松江总兵,真年轻!”

“张总兵好人,粮食卖得这么便宜,同样的银子,在这里起码能多买三成粮食。”

“……”

众人一脸高兴,一脸善意,甚至有部分人心存感激,知道张丰不像那些奸商一样放肆的抬高粮价,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坤兴公主看着张丰的背影消失,脸上乐滋滋的,高兴的道:“小燕儿,我们回去。”

小燕儿轻声的道:“公主,不去见一见驸马爷?”

坤兴公主微红,“走啦,我们回去。”

出了这家粮店,进了皇宫之后,宫女小燕儿高兴的道:“公主殿下,驸马爷长得真好看,也很年轻。”

坤兴公主心情很好,因为见到了自己的驸马,且年轻,颜值又高,心里喜滋滋的,开玩笑似的道:“小燕儿,你是不是看上了驸马。”

小燕儿连忙道:“奴婢不敢。”

………。。

晚宴。

崇祯、周皇后还有坤兴公主一起用御膳,周皇后见坤身公主一脸喜色,不禁问道:“茹儿,什么事情,这么高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