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明末之旅-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海机器制造局是张丰的宝贝疙瘩,张丰马上道:“走,我们去看一看。”

没有多久,大家就来到了机器制造局的三层办公楼前,在一楼一间房间内,正有机器制造局保安队的几名队员看这一名老头。

对,这是一名老头,大约五十岁出头,但面色红晕,精神很好,穿得也干干净净,和大家印象之中的“奸细”完全不一样。

张丰也微微一愣,张丰的印象之中,既然是“奸细”那应该多半是年轻人,没有想道,是一名五十岁出头的中老年人。

“总兵大人,正是此人,他混进了我们机器制造局,还企图去制造车间偷看我们的蒸汽机制造,被我们抓住了。”

领头的保安队员,看到张丰,马上将大致情况汇报了一下,张丰一边听着汇报,一边打量着这人。

对方居然没有一点害怕的意思,居然还面带微笑,也在打量着张丰,且一边看还一边微微的点一点头。

赵左林正准备审问,这人开口了,“您就是松江总兵张大人?”

张丰点一点头,问道:“你是……”

“张总兵,我是慕名而来,不是什么奸细,听说你们这里有很多稀奇的东西,我只是好奇,忍不住进来看了看。”

闻言,张丰知道,这人应该不是奸细,搞不好还大有来头,这里也不是谈话的地方,于是,张丰大手一挥道:“走,老赵,去你的办公室。”

赵左林点一点,然后对大家道:“没事了,大家都散了。”说完,赵左林就领着张丰和刚才那人,一起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张丰招呼对方坐下,吩咐赵左林到上热菜,然后,张丰道:“这里没有外人,说吧,你是谁?”

“老朽宋应星,不知道张总兵是否有过耳闻。”

宋应星!

何止耳闻,简直就是如雷贯耳,大名鼎鼎啊!

张丰自己也万万没有想道,对方居然是宋应星,这可是这个时代最有名的科学家。

宋应星,字长庚,汉族,江西奉新人,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张丰一下子就兴奋起来,马上站了起来,满脸惊喜的道:“您就是宋老,您不说,我还真没有想道!”

宋应星见张丰反应这么大,心中不禁想道,我真的这么有名吗?

崇祯八年宋应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

崇祯十一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

可以说,现在的宋应星还只是一个小吏,真正出名,应该是在后来,尤其是后世。

张丰可不管这些,张丰此刻的第一反应就是捡到宝了,自己正缺人呢,尤其是缺懂科学懂技术的人,没有想道,自己运气这么好,宋应星自己送上门来了。

宋应星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闻说松江府上海县一带出现了不用风帆的大船,宋应星好奇,于是就过来看一看。

这么一看,那就不得了,宋应星远远的看了蒸汽动力运输船,今天更是混进了上海机器制造局,还想去上海钢铁厂看一看,只是才混进上海机器制造局没有多久就被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厂房内正在生产制造的蒸汽机,也没有看到那些蒸汽机床。

张丰已经想好了,宋应星必须留下来,于是,张丰抛出了橄榄枝,“宋老,有没有兴趣去看一看我们的蒸汽机,看一看我们的钢铁厂。”

宋应星最想看的就是这些东西,马上高兴的道:“张总兵,我能去看这些东西吗,那太好了。”

张丰客气而热情的道:“宋老,如果你想看的话,我亲自带你去转一转。”

宋应星大喜,没有想道,张丰这么好客,居然亲自带自己去看一看,于是,宋应星满脸喜色的道:“张总兵,那太感谢了。”

张丰心中想道,等你看了我们的东西之后,我就不信你还想走,对宋应星这样的科技牛人,张丰自然有对付的一套,那就是将他吸引住,让他着迷,然后就会留下来。

果然,张丰先是带着宋应星在海上机器制造局看了一大圈,下午,又带着宋应星去看了宝山钢铁厂和上海造船厂,看了这几家工厂之后,宋应星哪里还想走,已经深深的陷了进去,满脑子都是这些新奇的机器。

对各类机器,宋应星自问有很深入的研究,也一向比较自负,其实何止是对机器,宋应星在生产工艺,农业方面,以及化学、物理、生物、自然等都有很深的造诣。

在这个时代,甚至放眼整个世界,宋应星都算得上是科技技术牛人,但也受时代的限制,和张丰自然没办法比,毕竟相差几百年的知识。

今天看了蒸汽机,看了钢铁冶炼,看了蒸汽运输船之后,宋应星发现,自己还是狭隘了,原来还有这么广阔的天地。

宋应星当即表示留下来,张丰自然高兴,当即宣布,宋应星为上海机器制造局的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

张丰知道,从此以后,自己就有了一大助力,一些东西可能都不用自己亲力亲为,可能稍加指导一下,宋应星估计就能干得漂漂亮亮。

如刚才在看蒸汽机的时候,明白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看了蒸汽机的结构之后,宋应星就提了好几项还不错的改进建议。

如看到工匠们在铸造炮管的模具,宋应星看了之后就提出了一些铸造工艺和方法上的改进意见。

张丰知道,自己这次真的捡到宝了。

宋应星的研究很广泛,造诣也很高,如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对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就有深入的研究。

在物理学方面,宋应星的《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声音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音传播的概念。

在化学方面,宋应星分析了金、银、铜、锡、铅和锌等多种有色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它们的活泼程度,提出了利用它们之间的差异分离或检验有关金属的方法。

在自然方面,宋应星对于那些鬼怪迷信之说给予坚决驳斥,主张对事物的考察要用“试见”和“试验”的方法。

捡到宝了,真的是捡到宝了!

估计今天晚上张丰睡觉都会笑醒。

有时候,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

第一百零四章火炮试射

总兵府。

王朝勇正在向张丰汇报招兵情况以及新兵训练情况。

王朝勇道:“总兵大人,按照您的要求,第一批新兵已经招了五千人,现在正在小青山军营训练,一个月的新兵训练之后,这些人全部将编入各旅、各团。”

现在是一个师的架子,最终将达到约两万余人的规模,从两千人发展到两万人,只能一步一步来,一口吃不成胖子,招兵也是一批一批进行。

四个旅,独立旅的发展无疑最快,因为有现成的数千青壮进行补充,这些青壮早就已经经过了一个月的军事训练,已经编入独立旅各团。

独立旅规模最大,除了三个步兵团之外,还有一个骑兵团,因为当初在天津卫打败鞑子缴获了不少的战马,这些战马不少留在在天津卫,供独立旅组建骑兵团。

想到独立旅,张丰就道:“王师张,宗旅长好像有一个多月天没有过来吧。”

王朝勇点一点道:“嗯,有三十几天了,这小子最近在忙什么,这么久了也不见来露一个面。”

宗德超虽然远在天津卫,但因为天津港和上海港之间通航,乘坐蒸汽动力船,五、六天的时间就能从天津港到上海港,倒也还算方便,宗德超也每月会来总兵府一次,主要向张丰汇报独立旅的情况。

正说着宗德超,外面就响起了一阵脚步声,一个黑大个走了进来,立正,敬礼,大声的道:“总兵大人,独立旅宗德超前来报到!”

说曹操,曹操就到。

张丰一笑:“宗旅长,又黑了不少,也壮了不少,最近在忙什么?”

宗德超将独立旅最近的情况汇报了一遍,独立旅已经完成最后一次招兵,在人数上已经达到满员,各团、各营已经在进行热火朝天的训练。

除了这些,宗德超还在天津卫外选了两个地方建了两处大军营,两处军营距离天津卫数公里,互为犄角,相互呼应,加上了天津卫的战略纵深。

另外,宗德超还发动了数千民夫,正在扩建天津港。

听完宗德超的汇报,张丰满意的道:“好家伙,宗旅长这是准备大干一番。”

见张丰心情好,宗德超笑着道:“总兵大人,听说咱们上海机器制造局正在制造一种新大炮,我们独立旅想要几十门,我想组建一个炮兵团。”

这种新大炮,性能很好,已经开始铸造,不久就将进入组装和试射,王朝勇早就喜欢上了这种新大炮,现在见宗德超要这种大炮,马上第一个不干。

王朝勇笑骂道:“你小子,一个旅就想组建一个炮兵团,那我一个师,是不是要组建一个炮兵旅啊!”

宗德超笑着道:“师长,冲着你的大名,我看组建一个炮兵师都行。”

王朝勇笑骂道:“去你的!”

看到两人开始争,张丰就笑了起来,这种新大炮,张丰亲自设计,张丰自己也比较满意,虽然和近现代的火炮没办法比,但知道这绝对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大炮。

张丰道:“都别争了,独立旅组建一个炮兵营,装备二十四门新式大炮。”

二十四门新式大炮!顿时,宗德超就高兴的笑了起来,刚才宗德超开口就是一个炮兵团,其实心里知道这希望不大,真实打算就是组建一个炮兵营,现在,愿望实行,自然非常高兴。

宗德超道:“总兵大人,我们什么时候有这种新大炮。”

看到宗德超迫不及待的样子,张丰道:“宗旅长,这次来得正好,再过两天,我们首批两门样炮就制造完工了,到时去看一看试射试验,看一看我们新大炮的威力。”

“啊!”宗德超先是一愣,旋即一脸惊喜,没有想道,新大炮的制造进度这么快,居然过两天就能进入试射试验。

两天之后,火炮试射场。

今天一大早,两门新火炮已经通过马匹拖到了这里,火炮口径七十毫米,重量约数百公斤,马匹拖拉前进也还算比较轻松。

师直属炮兵团虽然还未满员,但架子已经搭建起来,马匹两百余匹,马车一百余辆,人员三、四百人。

如果新兵补充到位,炮兵团就会达到一千余人的规模,两个新式火炮营,每一个营装备这种新式火炮二十四门,一个没良心炮营,装备三十六门没良心炮。

今天,进行火炮试射的正是炮兵团的十几名战士,大家已经在做准备,挖炮位,架炮,固定炮锄等等。

这十几名战士,都有经验,以前打过那种老式大炮,而这种新式大炮,则是头一回。

但这难不倒大家,大家已经早早的熟悉了这种大炮的性能和结构,缺少的就是实弹射击,今天则是实弹射击。

大家一边做着准备,一边聊天。

其中一名战士道:“班长,这大炮一看就不错,肯定比以前的大炮好使,等一下就看我的。”

领头的那名班长道:“据我多年的经验来看,这大炮肯定非常不错,但大家不要掉以轻心,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等一下会有很多人过来呢,这个时候,谁也不能掉链子。”

“那一定。”

“班长您放心,我们肯定不会。”

大家纷纷答应,显得信心十足,随着大家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之后,两门大炮已经准备就绪,旁边的几只弹药箱也已经打开,远处的山坡上,早就被清理的光秃秃。

光秃秃的山坡上,几个目标非常的明显,用石灰划了一个个的大圆圈,每一个圆圈里面还写了数字,如“1、2、3……”等等。

显然,等一下的试射,就是炮击这些远处的目标,有些目标可以平射,有一些目标需要曲射。

大约上午九点。

火炮试射场来了一大群人,领头之人骑着高头大马,后面数十人纷纷跟随,这骑着高头大马的自然是张丰,跟随在后面是王朝勇、宗德超,以及一些旅长,团长、营长等等。

新火炮试射,对大家来说是一件大事,大家纷纷过来了,一起数十人,除了王朝勇等这些军人,还有上海机器制造局的一些人,如赵左林,宋应星等等。

新火炮试射,马上就要开始!

“总兵大人好!”

大家纷纷问好,或是敬礼,张丰下马,回了一个军礼,然后就关切的问道:“怎么样了?可以开始试射了吗?”

“总兵大人,一切就绪,可以进行火炮试射!”

闻言,张丰心情一阵大好,这种新式火炮,张丰最想看一看的就是实际射击效果,张丰技术造诣很深没假,但不是军工牛人,这种火炮的设计,是张丰的一次的尝试。

如果没有深厚的技术基础,估计还设计不出来,幸好张丰技术水平高,加之这火炮也不算复杂,前装火炮而言,估计试射能成功。

其余人早就对张丰崇拜的不得了,大家认为,这是张丰设计,肯定非常不错,火炮的性能肯定非常优良。

这也不怪大家,大家见惯了那种又笨重,性能又差的老式大炮,对现代火炮根本就没有一点概念,看到这种大炮,已经惊奇和欣喜不已。

王朝勇更是惊喜的道:“总兵,是否马上就像火炮试射?”

张丰高兴的大手一挥道:“马上进行试射,看一看咱们的新火炮怎么样?”

随着张丰一声令下,试射马上开始。

每一门炮6人,大家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而此刻,大家的目光全部集中在这两门大炮身上。

“你们看,那火药似乎不一样呢。”

正有战士在进行火炮装药,使用的还是黑火药,还是前装,但和以前的大炮绝对不同。

因为黑火药是经过改良的,不再是黑色的粉末状,而是均匀的细小颗粒状黑火药。且这些黑火药也不是一古脑的从炮口倒进去,而是事先就已经用黑色的油纸包好,已经定量,属于定量装药。

黑色的油纸包好火药之后呈圆柱形,比火炮口径稍小,从炮口轻松就放了进去,然后用通条轻轻的一送,一直送到炮管底部,火药就装好。

然后就是炮弹,大家已经注意道,炮弹也不一样,以前的炮弹,都是圆球型的,而这次的炮弹则是圆锥形的,类似于现代火炮的炮弹弹头。

老式火炮采用圆球型的炮弹,主要是因为火炮是滑膛跑,炮弹发射之后会在空中翻滚,而张丰的这两门炮则是线膛炮,有了膛线之后,即使是圆锥形的炮弹也不会翻滚,而是旋转着高速飞出炮口,一直飞向目标,有比较稳定的弹道。

装好火药,装好炮弹,用细铁条扎破油纸,放上导火索,瞄准远处的目标,一切很快就做好,马上可以点火。

“一门好!”

“二门好!”

每一门炮的炮手大声的喊了起来,报告情况,张丰点一点头,这次王朝勇亲自指挥,大声的道:“开始试射!”

第一百五章风吹草动

这次是平射,目标距离约五百米,听到命令,炮手点燃了导火索,导火索在大家的目光之中兹兹冒着火花,很快,两声巨响先后响起。

“轰、轰!!!”

巨响之后,两门大炮的炮口冒出浓烟,巨大的后作用之下,两门大炮都往后退,但炮锄已经固定,稳住了这两名大炮。

很快,两枚炮弹命中目标,使用的开花弹,炮弹命中目标之后,猛烈爆炸,大家能看到,远处的山炮上,编号为“1”和“2”的圆圈处泥土横飞,浓烟直冒!

“好!”

“命中目标!”

大家纷纷叫好,炮击成功,成功命中目标,整个场面几乎沸腾起来,那些目睹这一切的营、团长更是面露喜色,高兴得不得了。

平射无疑是成功的,接着就是曲射。

每一门炮的几名战士,快速的清理炮管,黑火药的缺点之一就是残渣比较多,需要清理,战士们用长长的猪鬃毛刷伸进炮管,清理起来倒也速度不慢。

炮管快速清理完毕,然后就是装药,装炮弹,装导火索,然后,开始摇动大炮的手柄,炮口以可以看见的速度缓缓的升起来,本来是水平的炮管,成了一定的斜角,斜斜的指着远方。

这个时代没有测距仪,只能看目测然后估算,大家估算出距离之后,开始计算炮击角度,当然,这些计算对大家要求有点高,好在这些炮手都进行过培训,没有多久就确定了炮击角度。

“轰、轰!!!”

很快,这两门大炮再次响起,远处的山炮上冒起两团烟雾,这是炮弹爆炸产生的。

“啊呀!可惜了!”

“差了点点!”

“打偏了!”

不少人纷纷喊了起来,有的人甚至一脸惋惜的神奇,张丰则微微一笑,知道这完全正常,曲射涉及的东西太多。

张丰轻松的道:“再试一试。”

根据这次的的炮击结果,两门大炮都相应的调整了炮击角度,通过调整之后,炮击效果就好多了,再次炮击,有一门大炮就正中目标,另外一门只是稍稍偏出。

已经非常不错了,张丰满意得点一点头。

后续,又进行了数轮炮击,效果都还不错,大家也满意起来,一些营、团长甚至已经在心中活动开了,想着自己的营、团也装备几门这样的新式火炮,不过,对于这种新式火炮,张丰心中早就有打算。

师直属炮兵团优先装备,然后是宗德超的独立旅,装备一个炮兵营,共计七十二门。

先生产制造七十二门,经过时间和实战的检验之后,再考虑进行改进,也就是说,刚才的这种火炮只是张丰设计并准备制造的第一代火炮。

后续,估计有改进和加强版的第二代火炮,甚至第三代火炮,最终能不能发展制造出后装火炮,要视工艺和制造技术发展情况而定。

工艺和制造技术上不来,很大程度会制约新式火炮,蒸汽机,新式火枪等发展,故张丰才建立了上海机器制造局,全力研发和制造这些东西,宋应星现在更是上海机器制造局的首席科学家。

看了火炮的试射,宋应星的内心无疑是震撼的,这样的震撼,短短这么几天的功夫,宋应星都不知道有几次了。

看到蒸汽机,宋应星震撼,看到宝山钢铁厂的高炉和所炼制的钢铁,宋应星内心震撼,看到正在建造之中的铁甲舰,宋应星更是震撼良久,现在,看到火炮的试射,宋应星久久震撼其中。

“看来留下来是完全正确的,这里才是我的天地。”宋应心在内心这么想,同时决定,自己余生就奉献在这里,一定努力,协助张丰,制造出更多的东西。

………

总兵府。

张丰刚才造船厂回来不久,“灵狐”关鹏就进了总兵府后堂大厅,向张丰汇报情况。

目前,关鹏的情报小队已经发展成情报大队,人员已经从一、二十号人发展到了现在的两、三百号人,所有情报队员,全部是关鹏亲自挑选,这一方面张丰充分放权。

关鹏简直就是搞情报的天才,一些点子一般人想都想不到,各类情报更是源源不断的传回来。

现在,关鹏已经在南直隶各府组建秘密情报站,如果这些情报站组建完成,那整个南直隶将出现一张巨大的情报网,整个南直隶有什么风吹草动,绝对逃不过这张巨大的情报网。

张丰也大手笔,大力支持各情报站的建立,上个月更是大笔一挥,批了整整十万两白银给关鹏,有了这么大笔钱,关鹏简直就是风生水起。

情报站在建设,对南直隶各卫所的暗中监控自然也没有放松,这不,一有情况,关鹏亲自过来汇报。

关鹏走进总兵府后堂大厅,这里相比前堂大厅更加安全隐蔽,走进大厅,关鹏向张丰汇报最近的情报。

像这样的情报汇报,只要关鹏在松江府,一般每隔三、五天关鹏都会亲自过来汇报一次,紧急情报的话,一般会马上过来汇报,所以张丰对自己治下的一切风吹草动还是非常清楚的。

张丰知道,这次关鹏急急忙忙亲自前来,肯定有重大情报,如果是一般情报,关鹏用不着这么急急忙忙的过来。

张丰神问道:“关队长,有什么新情报?”

关鹏道:“总兵大人,也算不上正式情报,因为我们还未弄清楚,但我预感事情重大,不管情报准不准确,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向您汇报一下。”

张丰来了兴趣,马上道:“说一说无妨。”

关鹏道:“总兵大人,我们注意到有大批的粮食在运往武昌一带,估计已经运出超过二十万石,顺带的连南直隶各府一带的粮价都有小幅上涨。”

二十万石!这可不是小数目。

一个月之前,关鹏就注意到了这一情况,苏州府的好几个粮商开始从市面上收购粮食,然后交易给从武昌一带而来的粮商,开始的时候,关鹏觉得这比较正常,因为大宗粮食交易,完全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半个月之前,有情报队员汇报,应天府有几个商人陆陆续续从宝山钢铁厂分批购进了大量的钢铁,数量在五十万斤以上(二百五十吨)。

宝山钢铁厂冶炼的钢铁,质量优良,价格实惠,很多商人从宝山钢铁购买钢材,做起了这方面的生意,这些钢材也被打造成各类日常用具,或是一些农具。

应天府的这几名商人购进的钢铁数量有一点大,虽然是分批购进,但累计达到五十万斤之巨。

本来,关鹏只是有一点感到微微意外,但这名情报队员汇报,这几名购进钢铁的商人,将这些钢铁全部已经运出,应该也是运往武汉一带。

囤积粮食,又购进大量钢铁,又全部都是运往武汉,关鹏心中一动,猜测这之中似乎有什么联系呢,于是,派人调查了一番。

这一番调查,关鹏大吃一惊,虽然还没有正式可靠的证据,但种种迹象指明,这些东西最后应该到了湖北的谷城、房县,最后应该全部到了张献忠、罗汝才手上。

张献忠、罗汝才!

听完汇报,张丰神情严肃凝重起来,如果这一切真和张献忠、罗汝才有关系,那就预示着某种可能,

张丰缓缓道:“关队长,抽调精干情报队员,查下去,但记住,千万不要打草惊蛇,一切暗中进行,一有新发现,马上向我汇报。”

关鹏也知道事情重大,点一点头,转身出了总兵府后堂,亲自去着手调查事宜。

看着关鹏离去的身影,张丰想道,希望这一切都不是真的,这一切最好和张献忠、罗汝才无关,不然,事情就大条了。

关鹏派出情报队员,暗中调查着这一切

………

第一更送上,期待着大家的收藏和推荐票,也期待着晚上能达到要求,期待着能再更一章。

第一百零六章“零一二甲”型铁甲舰

张丰没有整治那些卫所的打算,但各卫所的杂造局张丰还是准备动一动,张丰看上了这些杂造局的工匠。

杂造局的任务主要是打造兵器,制作铠甲,甚至有些工匠能制作火枪。上海机器制造局已经建成,正缺部分工匠,于是张丰决定,将各卫所的杂造局撤销,工匠派往上海机器制造局。

太仓卫指挥使司。

杂造局内,一些工匠正在收拾东西,这些工匠很多都是世代相传,爷爷辈是工匠,父亲辈也是工匠,自己还是工匠。

明朝的工匠确实有几把刷子,只是大多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张丰正是看中这一点,加之上海机器制造局还缺很大一部分工匠,于是一道命令,各卫所杂造局的工匠集体前往上海机器制造局。

“老李,是不是舍不得离开。”

“是啊,在这里做了二十几年,突然要离开了,心中真不是滋味。”

旁边一名稍微年轻的工匠,不禁道:“这个破地方有什么不舍的,我们累死累活,还要受工头的压迫和剥削,我早就想走了。”

“这个地方,我也不想呆了,听说上海机器制造局比这里好得多,且在那里每天只做事五个时辰,每月能拿差不多二两银子,每月还休息四天呢。”

这么一爆料,很多人就竖起了耳朵,也有人迫不及待的问起来,“真的吗?不可能吧!”

“千真万确,我有一个亲戚在上海机器制造局呢,不会假。”

“真是这样的啊!太好了,我们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不少工匠一片喜色,收拾起东西来动作也快了很多,有人在大门口大喊,“走了,大家拿好东西,在码头上船,乘船去上海。”

“还有船坐,不用走路啊,太好了。”

长江边,码头旁。

两艘大船正停靠在这里,这两艘船和一般的船绝对不一样,不但很大,而且没有风帆,只有一根粗大烟囱,这是两艘一千料蒸汽运输船。

一些工匠,拖家带口开始登船,登上这大运输船,很多人一阵阵的惊奇,左看一看,右瞧一瞧。

“这船真大!”

“你们看,这粗大的管子起码要两、三个人才能抱过来,有好几丈高!”

“听说这是蒸汽动力运输船,烧煤的,且还跑得飞快,两天就能到上海呢。”

“……。。”

众工匠们,好奇的议论着,中午时分,工匠们全部上船,两艘大船汽笛长鸣,然后缓缓的离开码头,驶向江心,顺流而下,朝上海港行驶而去。

自从张丰召开大会之后,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张丰治下大部分卫所的工匠陆续抵达上海机器制造局,工匠的总人数上万,赵左林经过挑选,选了数千人进入上海机器制造局,其余的则进入各工厂做事,确实不合格的暂时在工地上充当民夫。

即使是做民夫,这些工匠们发现,相比自己以前在卫所杂造局也好很多,至少没有压迫,每天还管一顿饱饭,月底还能发近一两银子。

有了这些工匠的补充,加之自己之前招收的数千工匠,上海机器制造局的工匠达到一万余人,基本满员,接下来就是各种培训,磨合,然后开始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工业在发展,军队的建设也并没有任何的放松。

目前,第一批新兵数千人已经完成训练,已经补充到各团,各营,第二批新兵数千人已经完成招兵工作,刚刚开始新兵训练。

两批新兵,合计大约一万人左右,这还不够,要达到满编,还需要招几千人,待第三批新兵训练完成,分到各团,各营才算满员。

这才仅仅是满员,要形成战斗力,还需要继续训练,起码还需要数个月的时间。

从心里面讲,张丰不希望近期发生战事,因为自己的军队不但未满编,且还是一帮新兵,肯定没什么战斗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张丰深知这一点,张丰知道,要形成战斗力,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然后就是最好在训练得差不多的情况下,部队去战场上实战一番,只有经过实战才能形成真正强大的战斗力。

忙着军队训练,忙着各种建设,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