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壮哉大唐少年郎-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思邈眼睛透露着悲痛的情绪,言语中带着一丝恐惧与颤抖,可见,当时的情景给这位神医造成了极大的心里阴影。

  其时天下大乱,兵灾四起,疾病横生,孙思邈生于贫寒之家,少年时目睹了父老乡亲在疾病下痛苦的死去,便立学医,他在太白山下求医十数春秋,艺成之后,孙思邈也曾踌躇满志,只是他下山正逢杨广暴政,家乡的狂犬病大流行,当时他学医不精,亲手医死了许多病人。

  他痛定思痛之下,再度前往终南山学医。

  在终南山,孙思邈拜在一位无名道士门下,终于习得了一身的医术,再次下山时是大业八年二月,正巧遇上杨广征伐高丽,他因通晓医术被抓着当随军大夫。

  那一战杨广一口气聚集了四方军一百一十三万三千人,分左右十二军,由宇文述等率领,攻打高句丽。

  这一战打得丢脸之极,高句丽不过弹丸之地,因水土不服打不下来也就罢了,还来了一个惨败。

  来护儿率江淮水师,受到高句丽伏兵突袭,败退。6路方面,三十万隋军渡鸭绿水,高句丽兵佯败退,大军追至平壤城下,被围击。隋军大溃,仅二千七百人退还辽东。

  而孙思邈就是这二千七百人其中的一个,三十万大军全军溃败,那尸横遍野的景象他做梦都忘不了,也是从那时起,他彻底的厌恶上了战争,遇到战争就避而远之,与战争相关的事情一概不去过问。

  所以一听到秦风说起战事,一见秦风对人命“置若不理”。意图将他精心医治出来的士兵马上派上战场,脸色立刻就放了下来。只是见秦风的问题问得古怪,心中不解,但他为人实在,也不求什么,有一说一,直言不讳道:“就是战争,只有战争才能带来如此大的危害!”

  话从他牙缝中爆出来,显现出他对战争的切齿痛恨。

  一时之间,秦风也体会到了孙思邈的心情,回想一下,历史上的那些记载就令人心悸。他不知道杨广在别人的心目中何等人物,但在秦风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刚愎自用、不识人才、急于求成、志大才疏的人。

  秦始皇确实是暴君之一,但他能够让绝大部分百姓填饱肚子,能够扫平乱世,还天下一个安定的环境。

  可杨广呢?得到是父辈留下的盛世,一个拥有四千六百万人口的鼎盛大国,不过十数年,人口仅剩下三分之一。李渊时期,武德年间,大唐人口仅有一千五百万。草草计算,因为杨广造成的隋末动乱,致使中国在十余年中死了三千多万人,这是何等可怕的数字。如将这一具具尸体堆积起来,黄河长江都能够截断。

  在经历过如此乱世,孙思邈厌战的心情完全是能够理解的。

  “不错!就是战场,因为杨广的暴行,引的战争!若没有这场战争,我华夏绝对不会受如此模样!”

  秦风沉默半晌,见孙思邈神色稍霁,继续说道:“我秦风也希望和平共处,心中也十分痛恨、讨厌战争,因为正是该死的战争,让我一个无忧无虑的世家子弟不得不上战场,但是,战争不是人们痛恨、讨厌就可以避免的!孙大夫,你也应该知道历史,从上古时期,轩辕蚩尤争夺天下到至今,战争什么时候离我们而去过?我们若不握着兵器,就要受到挨打。是反抗,还是任意的让异族屠刀加身?”

  孙思邈默然不语,脸上露出了一抹深思。

  其他主将与士兵见秦风与孙思邈论战,也在认真的听着,当秦风说到这儿的时候,人人都如孙思邈一样在思索着。

  “孙大夫,你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你可不可以告诉我,当今的大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孙思邈还未来得及开口,秦风便自问自答道:“斗米四五钱,马牛被野,民物蕃息,吏治清明,民生富裕,这点不假吧!”

  “嗯!”孙思邈应了一声,点了点头。当今的天下比前朝确实好上不少,百姓安居乐业,而国家的政策也是条条利民,李世民爱民之心,不说后无来者,可纵观历史,像他这样的明君、仁君真是寥寥无几,要不然他也不会每过两年便到宫中给李世民、长孙皇后,以及龙子龙女们检查身体了。

  “那我再问,现在的太平盛世是怎么来了?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是打出来的,是当今的陛下,是李靖李尚书、李存恭大将军、李绩大将军、尉迟大将军、程大将军、我父亲,以及万万千千无名英雄的功劳,也是数十万大唐将士用命,用鲜血换来的。他们是创造和平的英雄,面对这些英雄,难道孙大夫不应该为他们贡献一点力量?我大唐最近确实连年动战争,但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保一方平安,为了仰止异族的坐大,保护我华夏的根?”

  “五胡乱华,是前车之鉴。异族人都是豺狼,一但壮大,必将南下,千年来可有变过?自古以来,北患又何时少过?周之犬戎,秦汉之匈奴,前朝之高丽、突厥,现今之突厥、高丽、吐谷浑莫不视我中华大地为他们的后花园,一旦中华大地衰弱,他们就会纵马行凶,将我汉人视为可食之两脚羊,其行之残暴天人共知。可如今我大唐为何要动战争,为何要主动出击?其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中华儿女的子孙后代建立一个和平的环境,陛下动战争,也是希望长痛不如短痛,希望用一代人的牺牲,换取几代、几代的安宁。现在突厥分裂,突利可汗降唐,颉利可汗远遁,也是因为战争,是因为我大唐近年来的谋划,是我大唐好儿郎的英勇换来的,唯有打败了突厥,这才保护我北方的安定,让我大唐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您周游天下,应当知道突厥人是何等的凶残,对于这些畜生一样的东西,我们又何必与他们客气?”

  “孙大夫,有一句话不知你可曾听过?上古弧矢之利,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这是魏武帝曹操在上的话,只是让秦风缩减了。

  “干戚”就是武器,就是兵。说的就是在黑暗的乱世,百姓痛苦不堪。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用武力恢复秩序,就是要“用干戚济世”!并且表明若只求军事力量的强大,而不巩固展,国家必不长久,同样的道理,只求文治,而不求展军事实力,国家也不长久。以文治国,以武保国,双管齐下才是长久之道。

  秦风慎重的对着孙思邈拜了下去,诚恳道:“孙大夫,我秦风希望你能为一个个为大唐奋斗,为太平天下而战的将士的安危着想,以您生平之所学,以您的医者仁心,尽力挽救这些为了天下安宁而无怨无悔的年轻的生命吧!您医者之心,治病救人,行善天下,为何不愿救这些国之英雄?”

  孙思邈听到这一番话,心中有如一声声黄钟之声震耳:这些话,这一句句的金玉良言又与自己老师,在自己出师时说的何其相仿。记得那时老师言道‘医术有成,遂救人而无善恶,可救一善人等于活无数人等,而救一恶人等于害无数人等。不可不察,慎之!慎之!’师傅之言,尤在耳畔,今日自己却不愿意救那个保家卫国的英雄,是何道理?

  当即又惭又愧,忙扶起秦风道:“秦大将军今日一席话让老夫醍醐灌顶,如拨云见日。这千错万错是我的错,是我当年受杨广影响过大,没有分清时势,以致说出没心没肺之语。唉,若不是大唐将士的拼杀,又哪有今日的太平盛世?所以……我决定了,将我研究的一些医治常见病的常见良药一并献出来,献给大唐,以作备用。”他说做就做,当真从背篓里拿出了一叠药方道:“这些都是最平常的特效药,行军途中,一定用得上的。”

  “太好了!”秦风大喜过望,伸手接过,一张张的翻阅了起来,每一张开头都写有治疗各种病症的方子,如:风寒、中暑、水土不服等等。这些都是最常见的病症,也就是因为常见,所以极易复,他们行军在外,将士若得病,十之**都是这类常见病。有了孙思邈的药,可比避免许许多多的疑难问题。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孙思邈所用的药材遍地都是,成本是非常的低廉,纵然是最贫穷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自己去采摘来用,要是这本心得传了出去,那么,绝对是天下之福,绝对是大唐之福。

  见了这本字字珠玑的医学圣典,秦风自愧不如,不是秦风的医术差,而是他的药方子,药材珍贵,且有很多是十分难寻的草药,孙思邈的方子和他的一相比,更显得接地气多了。8



第416章:千金要方


  秦风看了一回,很是激动的说道:“孙大夫,此药方配置绝妙,将药性完全发挥,材料随处可见,可以广泛生产。我们可以以丹炉将药汤练成丹药,可随身携带,方便之极。有了这些丹药,我大唐兵卒行军在外,将不惧任何的因酷热严寒而产生的风寒、中暑。孙大夫,古有,今有此奇方足以媲美前人,说是价值千金亦不为过,不对,黄白之物岂能用来比拟,这是民族的瑰宝。孙大夫,但不知何名?”

  孙思邈谦虚道:“大将军过奖了,这只不过是草民多年行医的一点心得,又如何比得了张长沙之?大将军之才名天下无双,还请大将军为之命名。”

  “呃……”秦风听得目瞪口呆,想不到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尽然是如此来的。

  孙思邈以为秦风为愿意,疑惑道:“大将军,可是不便?”

  “不是!”秦风笑着说道:“只是先生将毕生心血让秦某命名,一时半会有些高兴过了头。”

  他故作思忖了一会儿,道:“有了?此药方实乃无价,可是用无价药方来形容的话,太过难听,就称之为‘千金要方’如何?”他实在难以想象日后他人称唿孙思邈的心血叫什么“无价要方”、“万金要方”是什么感觉,在他看来,就像、一样是无可替代的。是中国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医家圣典,改成其他名字实在让秦风无法接受。

  四字一出秦风之口。孙思邈眼中登时一亮。不知为何他对于这个名字特别有感觉。

  孙思邈却是喜不自胜道:“多谢大将军赐名,千金,是一个虚数,可指无穷。同样,又可以用来表示人命无价,重逾千金。大将军用意深刻、用心良苦。草民实在太感谢了。”

  秦风呆了一呆,有些傻眼了,但很快就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微微点了点头,表示认可了孙思邈的解释……天晓得“千金要方”还有什么含义。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他都不知道。

  其实秦风哪知道这个名字正是孙思邈有感于人命重于千金,而一个药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同时,他又有感于本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乃是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因而用作为书名,简称,史上此书成于永徽三年,大成之日共计三十卷。

  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只是现在提前了数十年出世,其中,有一些内容尚未完成。不过秦风深信,以孙思邈孜改不倦的求医之心,他早晚会将缺失之处弥补过来。

  这时,一个让人抬了进来,却是士兵的伤口破裂,流出了大量的鲜血。

  孙思邈见状,神色大动,他放弃了继续谈话的念头,不理会秦风忙将士兵按扶在位子上坐下,给他检查伤口。

  秦风心知在孙思邈眼中,天大地大,病人最大,也不以为意,由他医治。

  孙思邈点头道:“包扎的倒是精巧,只是药没有用到位。三天可以康复的伤,以这用量至少要七天才能完全恢复!”

  秦风无语,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军中的随军医生,大多是半路出家之人,而自己又没有时间给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所以,医术也只是马马虎虎,平时也就罢了,可是在孙思邈这医界宗师的眼中,那简直是爆弱了。

  “我这里有全新的伤药,只要抹上它,保管一天半就能康复!”孙思邈担心药效相冲,叫来药童端盆清水,重新给皇甫皓华洗了伤口,从药箱里拿出了一个小蓝瓶子,给他附上了一种灰色的药粉。

  除了秦风见怪不怪,其他人都是看直了眼睛,惊讶的说不出话来:这药粉还真神奇,因为重新清洗伤口皇甫皓华那已经止住血的伤口,再度溢出了鲜血,可那粉末一抹,血立刻不流了,连纱布也不需要包。

  孙思邈微微一笑:“大将军也是精通医术之人,应该知道和面粉的缘由吧?粉、水一搅拌就成了面团。我这药正是在游期间,看农家和面团时得到的启发。这治疗外伤,首要条件是止血,血止住了生命就会无碍。但没有任何生肌散能够在瞬间让伤口结痂,反而会因为血留得过快而洗掉药粉,大大影响药性。于是,我一直在找如何能够快速止血的奇药,但一直无果。一次见农家做包子,发现米粉只要兑上水立刻凝固。就想这血与水一样,面粉能够遇水凝固,药粉为什么不能遇血凝固?于是,研究出这全新的止血药。它的药性只比一帮伤药好上一些,但真正高明的还是它在遇到血之后可以凝固成膏状堵住伤口,更有效的防止血的流失。”

  秦风点头道:“战争之中,九成九是皮血之伤,一旦负伤,若无法及时止血,纵然再强大的汉子也将是奄奄一息。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止血,然后才是如何去想着愈合与康复,药粉形成膏状确实可以堵住伤口,但那膏状的物塞着伤口,如果不能迅速的溶解,却也有碍伤口的愈合,甚至还会造成流浓等现象。所以,用什么来止血极为关键。”

  孙思邈深表赞同道:“大将军才思敏捷,这一点是以前存在的问题之一,但现在已经克服!随着药效的流失,那膏状物会不断的溶解,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不见。所以说不会影响到恢复,反而能进一步的促进生肌。”

  秦风听及缘由,大喜过望。

  在战争中一次大战下来,伤者少说上万,军医根本忙活不过来。轻伤还好,重伤患者几乎等于阵亡,而且十之**都是因为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流血过多而死。

  在那个时候,若有这种物美价廉的药粉能够快速止血的疗伤圣药,将是万分幸福的事情,顿时大笑道:“那可太好了,孙大夫,这药若用在战场上,可以挽救无数人的性命啊!只是不知成本如何?说实话,这类似的药粉秦某也做得出来,可成本比较昂贵,也正因为昂贵,所以无法推广到全军、全天下。”

  “无妨,无妨,这些配方随处可见,只要按照一定的配比调制,就可做成。不过,草民对大将军的药方很是感兴趣。但不知,大将军可愿意指点一二。”孙思邈说完,用期待的目光紧紧的盯着秦风,十分担心秦风拒绝一样。

  “医术当共同学习、探讨,扬长避短之后,才会得到进步,孙大夫有此心意,秦某求之不得。”秦风说道这儿,对欣喜若狂的孙思邈说道:“不过,当下不是探讨的时机。等班师还朝,咱们再闭门学习如何?”

  “多谢大将军成全。事有轻重急缓,草民愿意等候。”孙思邈也知道军情如火、刻不容缓,虽恨不得立刻与秦风一起研究,可现在也只能强行按下念头。

  秦风大笑道:“理解万岁!”

  孙思邈一怔过后,亦笑道:“理解万岁。”而就在此刻,孙思邈的肚子“咕咕咕”的叫唤了起来,孙思邈有些脸红道:“大将军,丢人了。”

  秦风正色道:“孙大夫太过拘谨小心了,腹中饥饿有什么好丢人的。吃喝拉撒睡是人之本能,我看孙大夫也饿了,不若与我一起用餐吧。正好,我们也没有吃,孙大夫将就一下。”

  “如此便打扰了。”孙思邈也不是婆婆妈妈之人,他是一到定襄,听说刚刚发生了一场大战,也顾不得吃喝,便义务帮忙到了现在,忙碌的时候不觉得,现在一停下,才知道早已饥肠漉漉。

  秦风带领孙思邈与众将到了军营中间,这时,孙思邈看见在营地的主通道两旁已支起一口口直径四尺左右的大铁锅和一个装满米饭的大盆子,锅下正生着熊熊烈火。然后每口锅旁都出现了一名穿着白围裙,大厨模样的伙夫兵。他们拿着一个大勺和一个锣,敲打得“砰、砰”直响,口中大叫道:“开饭了!”

  很快,从各处营帐内跑出了数千名穿着黑色盔甲的将士,他们拿着一个大瓷碗和一双筷子,十分有序地在大铁锅面前排起了长队,然后士兵们则依次从大铁锅旁的那个饭盆里,盛了一碗饭,再到菜锅里舀了一瓢热汤,一大块肉片,人人都是如此,数十人后,没有一人多拿一丝一毫,然后,蹲在地上开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看到这难得一见的军营开饭场景,孙思邈可是大感兴趣,他以前也让强征入伍,可以往一个个都恶狗争食一样,每一次用餐时间都要上演全武行,像这样有序的军队他还真是第一次见过。


第417章:说客

  

  士兵们见看秦风一行人走了过来,连忙齐齐站立起来,向众人行礼,口中还一边叫道:“大将军好!诸位将军好!”

  “弟兄们好!”以秦风为首的诸将也笑着回答。

  孙思邈更加吃惊了,他瞥向这些兵丁,只见他们没有丝毫的异常,好像对于秦风等人的到来理所当然一样,但从他们一张张憨厚的脸上,孙思邈却感受到一股纯朴率直的气息。

  他们望向秦风的目光,虽然有些敬畏,但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尊敬,甚至是有些崇拜的神情。

  “今晚有贵客,我们先打饭。”

  “喏!”一众士兵轰然应是,而后,秦风等人不慌不忙的上前,自己打了与士兵一模一样的食量。

  只不过,秦风与另外一位将军打了两份,然后才一起到了一块空地上吃饭。

  “孙大夫,行军途中,也没什么好招待你的,将就一下。”秦风将一份饭菜递给了孙思邈,笑道:“我见孙大夫一路上很好奇,是不是对于我们虎贲军有所不解?”

  “已经很不错了!”孙思邈乐呵呵的接过了饭碗,并说道:“大将军,孙某确实很是不解。”

  要知道,这时候的军队十分讲究尊卑有序,上下等级极为森严。军官是在一处地方吃饭,而普通士兵则在另一处地方吃。虽然唐朝很多将军一向以爱兵如子著称,吃的食物也与士兵无异。但他也不和士兵一起就食,而是与一干将领在一起吃饭。这也是自古以来军队的传统,在这时代,不管是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虎贲军这种开放式的就餐方式,绝对是颠覆了孙思邈的认识。

  “其实也没什么。自从虎贲军成立以来,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兵,大家都在一起吃饭!”

  “这可是军规?”孙思邈问道。

  “军规倒不是……不过应当是虎贲军特有的习惯!”秦风愣了一下后方说道:“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是爹娘生的,都一样有血有肉,人,只有分工不同,而不应当有高低贵贱之别,我没有办法做到人人平等,可只要我在虎贲军的一天,虎贲军就会执行一视同仁的军纪。开始大家也不习惯,久而久之,就成这样了,不过,这种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其实唐朝将校都是有小灶的,只不过虎贲军是另类,当初宣布这个决定的时候,周围的虎贲军士兵全都放下了碗,呆呆地望着秦风。当时秦风就从他们惊异的眼神中,看出他们也对自己的作法惊奇不已。

  当时,秦风只是笑了一笑,只因这时代的人根本没想到官兵一起吃饭更容易拧成一股绳,哪怕是李世民、李靖、李绩也是如此。心中暗自得意。

  秦风骤生此念,也是由穿越前,有一次部队安排他到一家公司体验生活时学到的。原先他所在的那个公司没有食堂,中午大家要么自己出去吃,要么带饭来吃。这样一来,吃饭时员工和领导没在一起,相互之间总觉得有些生份。

  后来公司请了个老妈子来做饭,中午时从老总到部门经理,再到普通员工,全在一个大厅里吃午饭。而中国人嘛,在一起吃饭总免不了要吹吹牛、聊聊天。侃几句玩笑话。几件趣事讲下来,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都感觉亲近了不少,员工对领导也不觉得害怕和拘谨了。而领导也不再觉得看员工总是不顺眼了。大家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也加强了。

  孙思邈现在是由吃惊变成震惊了,他甚至怀疑秦风到底是不是大唐的大将军,为什么除了礼节周到之外,看不出有一丝一毫士族该有的把普通人踩在脚下如烂泥一般的身份举止?

  他却不知道,秦风今生前世都根本算不上是出身士族

  “这次遇到孙大夫也是一种缘分,秦某就借花献佛,可惜军中无酒,秦某就以茶水相敬,万望勿却。”秦风让人拿来几个大碗,里面装着热水,举碗对着孙思邈一示意,一饮而尽。

  看秦风的动作流畅,一气呵成,这大家风范,这是从小家教所成,做不得假,为什么却没什么身份门别的觉悟呢?

  孙思邈摇摇头,干脆不去想了,不过,秦风这种没有架子的气度让他挺欣赏的,于是也是一饮而尽。

  饭后,秦风让诸将安排出征事宜,便借机与孙思邈聊了起来。

  “孙大夫医术高明,只是不知为何一而再再而三拒绝朝廷的招揽呢?”

  孙思邈听罢,原本平和的脸上,黯然下来,低声说道:“草民目睹了前朝整治败坏,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一些清正廉洁之人,为了自己的前程、性命,不得不与人狼狈为奸,草民虽是凡人,却也羞于之为伍,况且,草民志在医术之道,就算为官,想来也是无所作为,与其误人误己,倒不如专心于医道。且当时之天下累年大灾,灾后又大疫,一村往往十去七八。各地无数州郡连年来便有无数流民逃至逍的治下,草民心里也甚戚戚,由此更加坚定了学医之道。”

  秦风肃然起敬道:“孙大夫言之有理,秦越人专注于医道,而留下千古美名,张仲景弃官,而一心从医,方才写出这部千古巨著,孙大夫现在著有的,与前人相比亦是不惶多让。不过,秦某有一言相询,还请孙大夫教我。”

  “大将军有话但说无妨。”孙思邈笑着说。

  “孙大夫医术高明,但不知一天可救多少人?一年下来又是多少人?”

  “这个……”孙思邈不解其意,不过还是老实的回答道:“如果不是瘟疫,像是受外伤的将士来说,重伤之人不到十人。一年,不到千人。”

  “古人有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人的精力与生命是有限的,而天下需要医治的患者却多不计数,一个人又如何救得过来?依秦某之意,孙大夫不若到长安定居下来,开设一家医馆,分为医所、医院前后两部分,医所专管诊治,医院专管授徒,不出数年,将会桃李满天下,一个孙思邈救不完整个天下,可千千万万个孙思邈又将如何?如此患者有其医,疫病又得以止,此大功于天下,有功于整个民族,有功于千秋万代,不知孙大夫意下如何?况且,皇宫汇集了天下最后的大夫,以陛下对医术的支持,想必宫中御医也乐意与您相互学习,到时,大家扬长避短,为我华夏民族的共尽一份力量,而且,您毕生之所学也不致于就此中绝,此乃一箭数雕之策,孙大夫又何乐而不为呢?”

  孙思邈动容不止,他心中甚是激动,而脸上一片憧憬的潮红之色,那是多么美好的一番图画……

  一边开课教医生,一边医生在治病,这样自己的歧黄之术可以流传到更多人,可以治更多的人……

  秦风一见有戏,继续说道:“学徒方面,可以挑选一些天赋过人而品行端正的孤儿,以及真正喜爱医术的人,只要他们学到您几成本事,既可以行医于天下,又能养家糊口。至于开创医馆所需资金,您不要担心,我秦风别的不敢说,但是钱财确是不成问题。”

  “大将军俸禄有限,又如何长年累月的支撑得了医馆呢?”孙思邈心动了,却也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秦风一见有戏,连忙说道:“孙大夫可知中华楼?”

  “中华楼大名鼎鼎,天下皆知。他们用赚来的钱救人助人,实乃是仁慈之商。”

  “不瞒您说,中华楼是我的。”

  孙思邈大为震惊道:“中华楼是大将军开设的?”

  “半点不假!这也是得到了陛下的支持。”秦风笑着说道:“而且,我赚取到的钱财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是孙大夫愿意,便在长安中华楼内设立医馆亦可。反正我们的目的是一样,都是为了安民济世,只不过这种慈善事业,需要更多的各行各业的人士加入其中,人越多,才能帮助到越多的人。不管是医家、墨家、阴阳家、道家、纵横家、商家……的人,只要心存善念,我就愿意资助他在中华楼的基础上,尽情的施展着自己喜爱,为天下贡献一份力量。而且您也需要一个安定的场所让您整编自己平生之所学了。”

  “哦?”孙思邈疑惑道:“却是为何?”

  “您数十年如一日的不间断行医天下,一边行医一边学习各种医术,若不静心归纳整编,时间长了也将淡忘一二,若真如此,那绝对是我大唐的损失。”说到这儿,秦风思索了一会儿,最终还是盯着孙思邈,直言不讳的说道:“说句难听的话,您已是花甲之年,人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在走下坡路,要是您再不整编平生之所学,秦某还真担心您无法完成这本宏篇巨著。”

  言下之意,你再不安定下来整编,万一哪天你挂了岂不是一切都承前你归于九泉之下?

  大家只听得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太彪悍了,这话也能说得出来,不愧是老大。

  然而,孙思邈却一脸严肃之色,他显然没有生气,而是在认真的思考着秦风话中所表达的意思,过了半晌,他纵声大笑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明天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大将军所言极是,草民受教了,行走天下数十年,也是整编书籍的时候了。”

第418章:真实意图


  秦风并没有因为孙思邈而停留太久,通过简短的对答,才知道他是通过李世民、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