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倘若孔融没死,他还能为刘备洗脱冤屈,可现在,刘备闯‘门’而出击杀军卒的行为,顿时成了‘欲’盖弥彰的糊涂账。

没有杀人?那为什么要着急出城?

不想夺城?为什么八千兵马盘桓不去?

思来想去,刘备只觉得烦躁异常,如果可以,他真的想去城内吊唁,想当着大大小小官员的面儿,将话说清楚。

不过,刘备知道,李贤绝不会给他洗脱罪名的机会。

“宪和以为如何?”

“使君,早早离去吧”

简雍的言下之意是让刘备不要再心存侥幸了,早些离开都昌城才是要紧事。

刘备脸‘色’‘抽’搐不已,替人受过的滋味实在是难受又憋屈。

明知道李贤就是杀人凶手,可说出去又有谁会相信?

孔融死的时候,人家李贤远在数百里之外,没有半点迹象证明他参与此事,反而是刘备,一举一动都摆脱不了杀人的嫌疑。

“唉,也罢,回乐安国!”

刘备对李贤的质询置之不理,他率领兵马扬长而去。

城外的东莱军没有得到拦阻的命令,也就对视熟视无睹。

之前,刘备之所以滞留在城外,是想看看城中的局势发展到哪一步。

如果北海国未战先‘乱’,那自然没有人会再计较此事。

前几日,城中民心不稳,确实有生‘乱’的迹象。可谁能够想到,李贤回返之后,竟然一锤定音,轻易就掌管大权,没能给刘备留下一点可乘之机。

据悉,都昌城百姓对李贤掌权的行为喜闻乐见,他们早就听说了夷安、剧县的变化,巴不得李贤带着他们过上好日子。

刘备满怀兴致而来,最终却两手空空而去,身上还背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黑锅,这感觉,只是想一想就糟透了。

当然,最糟糕的是,辎重营中的粮秣不多了。

如果再不想办法,八千兵马说不定连离开北海国的机会都没有便会饿死在半途中。

城外刘家军的一举一动都有人在监视。

“什么?刘备溜了?”

“都尉,恳请都尉出兵追杀刘备,为国相报仇雪恨!”

“刘备畏惧都尉,落荒而逃,等于不打自招,还请都尉除恶务尽!”

城中官员闻听刘备试图逃窜之后群情‘激’愤,蹿啜李贤大军出击,将刘备擒下来。

李贤不动声‘色’,嘴里道:“我认为当务之急是传檄天下,将国相的死因公布于众”。

“都尉言之有理,如今天寒地冻,不利大军出行,只要确定凶手,来年开‘春’再行捉拿也不迟”

李贤又道:“我听说刘备军中粮秣不多,须得加派快马报与官道两侧百姓知晓,让他们严防刘备”。

“都尉思虑周全,我等万不能及也!”

“好了,快去布置吧”

“喏!”

李贤初掌大权,没有流‘露’出半点置换官员的想法,大有一切照旧的迹象,这让不少官员松了口气。

倘若李贤上来就安‘插’人手,排除异己,说不定官员们会抱团反抗,那时候,虽说李贤有军权在手,可难免会政令不通,受到掣肘。

距离都昌城一百里的地方,刘备又做了一件有损声誉的事情。

适才,张飞带着军卒抢了两座乡堡。

孔融死去之后,刘备麾下粮秣补给断绝。

为了不饿肚子,只能想办法外借一些。

可是,沿途间的乡堡早就得了李贤的提醒,知道刘备是杀害“孔融”的凶手,孔融颇有仁义之名,谁敢资敌?

众所周知,执掌大权的李贤李都尉可是个心狠手辣的货‘色’!

好言相劝换不来粮食,无奈之下,刘备只得动手去抢。

这事情一回生二回熟,第一次抢的时候,刘备还觉得有些‘阴’影,可第二次,第三次之后他便念头通达了。

反正身上已经背负着谋杀孔融的恶名了,如今便是多一条“劫掠”民财的恶名又能怎样?

刘备知道,从今以后,他再想染指北海,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这不是自甘堕落,这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徐州郡,下邳城,糜氏庄园,糜缳笑的像个孩子一样,她手里扬着拇指粗细的布帛,神情愉悦。

“小妹何事如此开怀?”不知何时,糜竺来到糜缳身边。

“啊,是大兄呀,喏,你看看,从今以后,李贤在北海国说一不二!”

“喔?竟有此事?”糜竺心头一跳,他早就听说了孔融的死因,却没想到李贤这么快扫清障碍,执掌大权。

信上只有寥寥几个字,大意就是刘备逃窜,李贤总揽大权的事情。

糜竺看罢之后心中庆幸不已,幸亏自己没有听信糜芳的话,将糜缳嫁给刘备,如若不然,岂不是白白得罪了李贤?

换言之,谁能够想到仅仅三年的时间,李贤便从一介盐丁成为如今北海国话事者?

只可惜,李贤早有正妻,如若不然,便是将糜缳嫁给他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

电光火石间,糜竺想到了很多,很多。

毫无疑问,随着李贤权势的增加,相应的,糜氏也可以牟取更多的好处,只不过,兴许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罢了。

自打向李贤表明心迹之后,糜缳的一颗心思便全部系在李贤身上,眼下,情郎地位水涨船高,她高兴的很,才不去考虑太多。

“大兄,我想去都昌看看他!”

糜竺皱起眉头:“这寒冬腊月的,路上不安全”。

“我怕他开‘春’之后会忙起来,这时候正好无事”

“他已有正妻!”虽然很残忍,可糜竺还是说出这个事实。

糜缳咬着嘴‘唇’,半晌之后才说道:“我知道!”

“唉,你这样无名无份的,以后如何嫁人?”

“我此生非他不嫁”

“小妹何必如此,以我糜家家世,还能缺了金龟婿?”

“大兄无需再劝,我意已决”

“也罢,你二兄那里由我去说,这一次北上,须得带上十骑护卫,缺一不可!”

糜缳知道糜竺担心她的安危,当下心头一暖,笑道:“只要大兄准我去都昌,其他事情便由你作主!”

糜竺摇了摇头,爱怜地说道:“你这丫头!”

糜缳做了个鬼脸,道:“我就知道大兄最疼我”。

“好了,快到屋里去,莫冻坏了身子”

“知道了,啰嗦”

。。。

第二百七十九章青州刺史李贤

孔融毕竟是当世大儒,堂堂的北海国相,他的死,对于青州、兖州、徐州三州的局势都有深远的影响。

人死为大,无论曹‘操’、袁绍如何痛恨孔融,在得知他死讯的时候,全都派出使者吊唁,这是最起码的礼数。

素来与孔融‘交’好的陶谦不必多说,连天子刘协都下诏慰问,如此以来,倒是让孔氏一族颇为感‘激’。

此时,把持朝政的权臣为董卓麾下大将李傕,早在掌权之初,李贤便使人携重金前往长安,贿赂李傕。

这年头,天子虽然政令不出长安城,但各地的军阀若想“名正言顺”,朝廷的认命是必不可少的。

李傕嚣张跋扈,为人骄横,为了权势连好友樊稠说杀也就杀了,但他有一条好处,那就是拿钱办事,只要是到他‘门’下重金相求的人,李傕一般不会拒绝。

不过,北海国是出了名的富庶,将这样一块富庶之地‘交’给寒‘门’出身的李贤,李傕还是有些犹豫,于是,他将贾诩唤到身边。

“文和,孔文举死后,那李贤想做北海国相,你觉得是否妥当?”

贾诩烤着火盆,淡淡地说道:“我听说李贤麾下有两万兵马,而他又与北海国大将太史慈相‘交’莫逆,两人若是联手,北海国怕是容不得他人‘插’手”。

李傕抓着一块羊‘腿’,恶狠狠地啃了一口,嘴里道:“陶谦也上表举荐李贤,这老东西不是身染重疾了吗?怎么还‘操’这心思?”

“大司马莫非忘了,若不是李贤,陶谦早就被曹孟德杀的屁滚‘尿’流了,如今孔融身死,为了对付曹‘操’、袁绍,陶谦自然要出一把力气”

李傕啐了一口,他对参与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没有好印象,其中,对曹‘操’尤其看不顺眼。

“喔,我想起来了,据说李贤斩了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渊,与曹‘操’结了死仇?有这回事吗?”

贾诩微微颌首,道:“不错,若不是吕奉先夺了曹‘操’的兖州,说不定这时候李贤正在跟曹‘操’拼命”。

“他娘的,吕奉先这贼子吃里扒外,着实可恨,不过那曹‘操’也不是好鸟,明明是个阉人之后,偏偏还自视甚高,老子就看不惯他这样的,也罢,陶谦不是举荐李贤为北海相兼青州刺史嘛,明日我就让皇帝拟诏,顺了他的意,嗯,只希望李贤不要让我失望”

贾诩明白,李傕希望李贤能够跟曹‘操’一点颜‘色’看看,他是惟恐天下不‘乱’的主儿,当下笑道:“大司马,李贤虽然出身寒微,但却颇知礼数,日后想必他会有所厚报”。

李傕“哈哈”大笑,道:“无所谓,只要李贤多给曹孟德、袁本初上些眼‘药’就不枉老子拉他一把!”

李傕知道,曹‘操’占据兖州之后,一直试图染指青州,此番认命李贤为青州刺史,大有挑唆两者厮杀的意图。

于是,没过几日,赦封李贤为北海国相兼青州刺史的诏书就到达了都昌城。

曹‘操’闻听之后勃然大怒,“李傕‘奸’贼实在可恨,孔文举死的不明不白,那李贤也有嫌疑,他竟然敢让李贤做青州刺史,真是气煞我也!”

“主公息怒,眼下吕布未除,实在不宜再结新仇”

“哼,我与李贤小儿之间早已是血海深仇,我何惧他!”

“听说东莱出产铁矿,吕布正拿粮秣与李贤‘交’换盔甲,主公不得不防”

曹‘操’咬牙切齿,吕布、李贤可以说是他最为痛恨的人物,如今他们二人竟然有联手的倾向,这让曹‘操’如何不怒?

“吕布、李贤都是我的心腹大患,志才可有妙计应对?”

戏志才是颍川人,曹‘操’从徐州回师之后,深感麾下人才匮乏,便让荀彧举贤。

荀彧觉得戏志才‘胸’有丘壑,就向曹‘操’举荐了他。

曹‘操’见了之后,大喜过望,但凡遇到难以决策之事便与戏志才商议。

此番,听到曹‘操’闻讯,戏志才当即说道:“我听说北海国传言刘备为杀害孔融的凶手,我觉得此事颇为蹊跷,不过,众口铄金,只怕这罪名刘玄德是背定了,主公如果想对付李贤,不妨从刘玄德身上着手”。

曹‘操’虽然不喜刘备,去岁又夺了他的平原郡,可与李贤、吕布、陶谦比起来,刘备只能说是个可怜虫罢了。

换句话说,曹‘操’宁愿坐看刘备壮大,也不愿意李贤实力增强。

戏志才的计策颇合曹‘操’心意,他不禁来了兴致:“刘玄德多次劫掠兖州,趁火打劫,乃十足的小人,不过,与李贤相比,他不过皮癣之痒罢了,志才,你说,我该怎么帮他?”

“只要主公‘混’淆视听,为刘备开解一二,想必他就感‘激’不尽了”

“仅仅如此怕是不够吧?李贤兵强马壮,我估计开‘春’他便会出兵讨伐刘备,那时候,我又该如何是好?”

“主公可为刘备提供一些军械,若是刘备败了,可准许其麾下兵马从兖州离境”

吕布夺了兖州之后,曹‘操’麾下虽然仅仅剩下三座城池,可城内军械充裕、米粟成山,就算分一些给刘备,也不会影响大局。

曹‘操’考虑一番之后,嘴里道:“也罢,赠些军械给刘备,也省的他再与吕奉先联手,志才,此事还要劳烦你去乐安国走一遭”。

“主公静候佳音便是”

“此行你带上二十骑虎豹骑吧,有他们在,我也放心些”

戏志才略一迟疑,也就应诺下来。

都昌城,李贤跪迎诏书之后便成了大汉青州刺史、北海国相,从名义上,第一次有了与曹‘操’、袁绍等人平起平坐的权利。

至于原本的都尉一职,李贤让给了太史慈,而麾下徐盛、赵云等人更是人人有封赏。

赵云定下的一月之期早已经过去,他像周仓一样,没有流‘露’出离开的意思,对此,李贤高兴还来不及了,自然不会赶他走。

于是,东莱军中的千余骑卒依旧由赵云统领。

其实与公孙瓒‘交’易过后,李贤麾下已经多出了两千匹战马,若不是骑卒匮乏,北海国立马就能多出一支三千人的骑军。

骑卒与步卒不同,如果没有长期的训练,极难上阵厮杀。

。。。

第二百八十章唯才是举招贤馆

初掌大权之后,李贤还没来得及享受醉卧美人膝的感觉,便被成堆的竹简淹没了。

竹简上写的全都是近期需要处理的政务:平寿大雪,压垮了百姓的房舍,伤者过千;公孙瓒派来了使者,问讯何时运送第二批粮秣;吕布、陶谦对牟平出产的盔甲赞不绝口,意图拓展‘交’易……

若不是有徐庶帮衬,说不定李贤就要撂挑子了。

一郡之事与一县之事比起来就好像小溪之于江河,也是在这时候,李贤才发现自己麾下长于内政的帮手实在是太少了。

好不容易从辽东请来一个国渊,他又被剧县的流民缠住了,一时片刻根本‘抽’身不得。

管亥也算个人才,可人家毕竟不是李贤的麾下,倘若李贤对其指手划脚,说不定会让其生出反感。

怎么办?

李贤想起后世里玩的三国游戏,里面有一个叫做招贤馆的地方,如果运气好,一张招贤令就能招揽到内政近百的大才。

之前,孔融在位的时候,李贤不好越俎代庖,招贤纳才,可现在孔融死了,李贤成了名正言顺青州刺史、北海国相,由他设立招贤馆,倒也算合情合理,最起码,不会为人嗤笑了。

招揽人才一事,涉及到北海国以后的发展,由不得大意。

李贤有了初步构思之后便找到徐庶,让其查缺补漏。

“察举制度为武帝创立,至今已有两百年,刚开始,察举确实举荐了不少人才为国所用,可近年来,朝廷势微,察举已经沦落为豪强手中的工具,我想招揽人才,不知道元直何以教我?”

徐庶深知寒‘门’士子的苦楚,也对豪族把持官吏遴选之路深恶痛绝,因而,他对李贤的观点颇为赞同,“使君适才提起的招贤馆,我觉得颇为恰当,这跟战国时期的‘门’客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使君须得提防鱼目‘混’珠之辈”。

李贤笑道:“想跟我瞒天过海,只怕没这么容易,我打算根据士农工商卒五种来分‘门’别类的收敛人才,谁擅长哪一种,便由相应的官员考核,通过考核之后,再给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能够成事者,方可留用”。

徐庶听罢之后赞不绝口,李贤提出的法子颇为新颖,要知道,自古以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才”,也就是说,掌握的技能越多,这人越可大用,而李贤这等分类选才的方法,听上去颇为荒谬,可仔细想来却很有道理,倘若这法子真能够施行,绝对可以招揽不少人才。全集下载75/

“全才难找,偏才易求,使君不拘一格用人才,定会使人闻风来投”

“先生以为由谁负责招贤馆比较妥当?”

徐庶忙于内政,根本没有时间打理招贤馆,而招贤馆事宜干系重大,‘交’给别人来做,很难让人放心,于是徐庶提议:“招贤纳才为国之根本,招贤馆开馆之初,不如由使君亲自遴选,事必躬亲,等到形成规则之后,再‘交’由他人,这样以来,才不会误了使君的大事”。

李贤仔细一琢磨,确实是这个道理,他想出的招贤馆一策明明是一个妙计,可如果被人搞砸了,到头来只会耽误他的时间,砸了他的招牌。

“也好,事不宜迟,等我写好招贤令后便宣告天下”

李贤记得清楚,曹‘操’在建安年间就搞出了《求贤令》,恰好,上头的内容现在还记得清楚,于是李贤便将《求贤令》上的内容誊写出来:“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

徐庶读罢之后大为赞叹,“唯才是举,使君此举必将名动天下”。

李贤笑了笑,他知道自己这《求贤令》一出,肯定要得罪不少人。

要知道,两汉以来,德行、孝道一直是为官之根本,现在李贤只问才学,不问‘操’守,颇有些惊世骇俗。

不过,穿越而来的李贤明白,要想招揽到真正的人才,不用这法子是不行的,最起码,这是一条便捷之路。

翌日一早,都昌城的百姓便惊讶地发现城‘门’口又多了一张告示。

有识字的书生摇头晃脑地将告示内容读了出来,念罢之后,当即脸‘色’大变,嘴里道:“荒唐,实在是荒唐,李使君此举差矣!”

说罢,书生就要叹息离开。

此时,有人不以为然道:“我觉得李使君说的就很有道理,只要能够为郡国所用,名声不佳,身体残缺又如何?”

书生涨红了脸:“国朝以孝道为先,取德不取才,武帝创立孝廉制度就是为此”。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仁不孝又如何?只要身有大才,当可一用!”

随着李贤的求贤令在北海国内四面开‘花’,诸如此类的争辩此起彼伏。

把持孝廉名额的豪族颇为不爽,可升斗小民,寒‘门’士子却大喜过望。

糜缳到达都昌城的时候,不少慕名而来的士子就住进了招贤馆。

当然了,刚开始,不会有真正的大才前来,毕竟李贤唯才是举的行为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了,对于追求名声的士子们来说,求贤令有些急功近利。

不过,李贤要的是实用‘性’人才,爱惜羽‘毛’,爱护声明的那些名士,李贤甚至不打算他们过来。

倘若来了大名士,眼高手低,不堪实事,就算李贤想要赶他们走,都要考虑到天下人的想法。

不来最好了,省的麻烦。

孔融死后,孔黎一直为其守孝,而李贤忙于政事,倒也没有亲近绣娘。

听闻糜缳从下邳而来,李贤大喜过望。

数月未见,这妮子似乎越发丰腴了。

若不是名分未定,李贤甚至想先斩后奏,吃了糜缳。

不过,糜缳毕竟是糜氏的掌上明珠,如果提前行了周公之礼,即便糜缳不拒绝,到了糜竺兄弟那里也会给人留下不堪的印象。

婚前行礼,对于‘女’方来说是一种极不尊重的行为,李贤爱怜糜缳,自然不会让人低看了她。

对此,糜缳心知肚明。

冬月,忙碌而充实。

从招贤馆中,李贤选出工匠三十人,商贾两人,书生一人。

秉承千金买马骨的想法,李贤没有太过挑剔,他要借此树立一个受人‘艳’羡的榜样。

三十名工匠好打发,尽数分到匠工营就算妥当了;两名败尽家财的商贾,李贤考核一番过后,决定让他们参与到米粟置换甲胄的‘交’易中去,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做过生意的人,头脑活络的很,只要给他们一些机会,想必会吸取教训的;至于手指残缺的书生,李贤也没有撵走,对方熟读四书五经,尤其对于算术颇为擅长,李贤便让其参与账目统筹一事。

新事物的出现,势必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开始的观望,到试探,再到适用这个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漫长。

对此,李贤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新年过后,郡国局势彻底稳定下来。

之前,由于孔融暴毙,刘备围城飞涨的粮价也跌回了正常水平,百姓渐渐适应了李贤的存在。

一些掌权之初不敢草率的政策李贤也决定施行了,说到底,如果北海国不能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仅凭这一郡之地就想与曹‘操’、袁绍争夺天下的话,无疑是痴人说梦。

首先,李贤决定扩充匠工营,他要将郡国内具有一定水准的匠工集中起来,在不影响打造农具的前提下,制造军械器具。李贤掌权之后,牟平出产的铁甲已经享誉天下,坊间流传,李贤就是凭借铁甲兵才接连大败曹‘操’的。当然了,成功购置铁甲的吕布、陶谦甚至公孙瓒都对其赞不绝口,就连扬州的袁术都派人前来试探,意图购置一批甲胄。然而,袁术与陶谦相邻,不经过陶谦的允许,李贤不打算与袁术做‘交’易。不过,就算控制了销量,牟平出产的铁甲还是为李贤换取了大量的粮秣。

其次,在北海国内施行屯田制,由国渊担任屯田校尉,负责屯田事宜。此时,流入北海国内的流民已有十万之众,李贤打算将荒芜无主的土地收归郡府所有,再将招募到的流民按照军队的编制统一管理,由郡府提供耕牛、种子和农具,流民负责耕种,来年获得的粮秣按照四六的比例分成。具体实施起来,在每个县里,李贤下令设立田官,招募流民屯田。李贤记得很清楚,曹‘操’就是凭借屯田制才得以积攒出大量的粮秣,为晋朝结束割据打好了基础。

第三,兴修水利,减轻税赋,清点人口。事实证明,李贤创建的大水车是一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灌溉的大利器,趁着农闲,李贤命令各地开挖沟渠,匠工营赶制水车,以备来‘春’使用,而鉴于较为沉重的人头税,李贤改为户调制,也就是对土地所有者收取田租,每亩四升,每户出绢二匹,棉二斤。相对于上述两件政策,清点人口这件事情就颇为复杂了,若不是李贤改变税赋,说不定会遇到不小的阻挠。

东汉末年,豪族多好豢养奴仆,而奴仆都是不在户籍上的‘私’产。

如果按照东汉末年的的人头税收取,豪族自然不愿意报出奴仆的数量,可倘若依照李贤如今的户调制,就算豪族有再多的奴仆,也不必担心缴纳多余的税赋了。

。。。

第二百八十一章讨伐刘备

时光如梭,转眼已是兴平元年(194)年三月,征西将军马腾驻军于灞桥,试图朝见天子。

李傕把持朝政,拒绝了马腾请求。

当年董卓挥军入京的时候曾经拉拢马腾、韩遂,试图与其领军共入中原,不过,直到初平三年,马腾、韩遂才率众抵达长安,此时董卓为吕布所杀,李傕、樊稠、郭汜等人独揽大权。

虽然李傕等人对姗姗来迟的马腾颇为不满,可西凉骑军颇为凶悍,为了安抚其众,天子拜韩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马腾为征西将军,屯于郿城。

西凉军安稳了两年过后,又厌倦了西北的荒凉,想到中原去见识‘花’‘花’世界。

此番,马腾领军东下,名义上是想求见天子,实际上却是想讨要些粮秣,谁知道李傕压根不买账。

马腾勃然大怒,遂联合镇西将军韩遂、‘侍’中马宇、左中郎将刘范、谏议大夫种劭、中郎将杜禀合兵进攻李傕。

这李傕虽然跋扈,不过手中掌握着董卓麾下最为‘精’锐的飞熊军,两军‘交’战多日,马腾为首的凉州联军落败而逃。

不过,李傕并没有赶尽杀绝,他明白西凉骑军的厉害,真要是不死不休的话,京戍之地经不住他们的侵扰。

于是,赦封马腾为安狄将军、韩遂为安降将军的信使抵达凉州,又带去了不少钱财,以做宽慰。

打是打不过的,马腾只好借坡下驴,见好就收,不再提报仇之事。

消息传到北海国,自然令李贤颇为感慨。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凉五马:马腾、马超、马岱、马休、马铁在东汉年间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锦马超更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他曾在渭水追‘射’曹‘操’,险些置曹‘操’于死地,这般人物,自然不容人小觑。

当然了,如今的马超刚满十八,并未获得独领一军的机会。

人的贪‘欲’总是没有止境的,即便李贤麾下如今有太史慈、赵云、徐晃、周仓这等大将,可对于后世里赫赫有名的猛将,李贤还是垂涎万分。

如果与真正的历史相对比,李贤已经从孙吴手里夺了个太史慈,又从曹‘操’手中抢了徐盛,俘虏了于禁、李典,当然了,最悲催的还是刘备,非但没了糜缳糜夫人,就连白马银枪赵子龙都归入李贤麾下。

有时候李贤会生出一股恶趣味:真不知道没了糜氏的支持,刘备能够走到哪一步。

是呀,原本刘备扬名立万解围都昌的事件被李贤夺了个头功,曹‘操’进击徐州的时候,李贤又出了一股大力,算来算去,刘备除了一个乐安国之外,竟然什么也没有得到。

要知道,刘备之所以名扬天下,这与解救孔融、解围徐州两次事件干系甚大。

现在倒好,刘备非但没能占据徐州,反而被李贤栽赃陷害,背负着杀害孔融的恶名。

思来想去,李贤甚至觉得自己有些对不住刘备。

不过,愧疚的情绪总是一闪而过,多数时候,李贤都是在苦思冥想,如何才能谋求更大的利益?

死道友不死贫道,只要自己获得滋润,管他人死活?

历史上,曹‘操’可是颇好人妻的,李贤可不想自己的老婆沦为他人的玩物。

阳‘春’三月,气候转暖,适宜大军出征。

虽然李贤才是杀害孔融的罪魁祸首,可北海国的百姓们不知道呀,他们都被李贤高超的手段‘蒙’骗了,以为刘备是杀人凶手,孰不知,刘备才是冤枉的。

身为孔融的继任者,李贤要想巩固统治,给天下人一个‘交’代,那么他就必须去讨伐刘备。

三月十八,李贤召集麾下大将议事。

“我打算出兵讨伐刘备,诸位有什么高见?”

战争狂人胡庸咧嘴大笑:“我举双手赞同,只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

李贤没好气地喝斥道:“说!”

“哈哈,主公,我想做先锋,不知可否?”

“行,不过你这先锋可得听从主将号令,如果被我知道你敢抗令不遵,别怪我夺了你的兵权”

胡庸挠着头,讪讪地笑道:“那是自然,只要让我做先锋,谁做主将我就听谁的”。

李贤微微颌首,如今他已是青州刺史,自然不能再事必躬亲。

换言之,讨伐刘备这种无关痛痒的小事已经不用劳烦李贤出马了。

除了胡庸之外,李贤对麾下的几个将领都很是放心,眼下,胡庸许诺表态,自然给众人吃下一颗定心丸。

徐盛一直负责与公孙瓒贸易的事情,讨伐刘备,显然轮不到他,不过,这不妨碍他发表意见:“我听说年前曹‘操’运送一批军械粮秣前往乐安国,如果我们讨伐刘备,曹‘操’会不会出兵相助?”

李贤还没回答,徐和就笑道:“我也听说吕奉先在蠢蠢‘欲’动,到时候只怕曹阿瞒自顾不暇,没有功夫理会刘备”。

徐盛并不生气,他接着分析起来:“河北的袁绍呢?我们与公孙瓒‘交’易的事情绝对瞒不过他,这位袁本初可不够宽宏大量”。

四世三公的袁绍实力增长迅速,麾下更是聚集着一批文臣武将,以他的实力,足以在南北两线同时开战。

徐和、周仓听后深以为然,便是赵云都‘露’出沉思之‘色’。

李贤见状之后笑道:“文向所言不无道理,如今的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征战不休,兖州的吕布跟曹‘操’也还没分出胜负,倘若我们讨伐刘备,很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多做些准备,防患于未然是题中之义”。

‘胸’有成竹的李贤给众人吃了一颗定心丸,看他这模样,显然对可能‘插’手的袁绍、曹‘操’有了充分的估算。

李贤如此,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