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尉所言极是!”

“蹋顿麾下有多少人马,夫蒙部又有多少?”

“蹋顿有部众五万人,其中,青壮两万,我夫蒙部敢战者五千,可缺乏军械盔甲,不敌蹋顿”

太史慈瞬间了然,怪不得夫蒙部拼死南下求援,感情他们的部落已经到了生死危亡的关头。

一旦蹋顿腾出手来,想必下一个目标便是夫蒙部。

游牧民族间的吞并厮杀可不像中原的王朝更替那么文雅,失败者,妻女都会沦为他人的禁脔,而成人丁口多半会被处死,就算有存活的,也是作为奴隶存在下来的。

夫蒙部可不想被人吞并,可是,放眼天下,唯一能与蹋顿为敌的只有汉人。

鲜卑虽然强大,却不愿为了夫蒙部与强大的蹋顿为敌。

思来想去,除了向大汉求援之外,夫蒙部别无选择。

太史慈明白,夫蒙部是可以借重的力量,当下沉吟道:“临来的路途中你应该看到了,我麾下步卒举世无双,可是却缺乏能征善战的马上勇士,如果你想让我们抽调兵马援助的话,只怕要失望了”

夫蒙青冉原本就没指望大汉朝廷能够抽调兵马援助,她其实只想要大汉朝廷能够援助些军械财物,“部落里军械匮乏,不知道都尉能否赏赐一些?”

太史慈这时候没有再打谜语的兴趣,他直接了当地说道:“军械、财物、甚至米粟盐粒我都可以给你们,不过,这一些可不是白给的,你们须得拿出相应的物资来交换。”

这是题中之义,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如果真掉了,那也一定是陷阱。

夫蒙青冉兴奋起来,只要太史慈开口相帮,那夫蒙部就有生存下去的希望。

能够击败强大的袁绍,那神秘的李贤李使君一定更加强大。

草原上弱肉强食,夫蒙部落在蹋顿的威胁下已经没有了独自生活的资本,只有投靠强者才可以继续生存!

只是,夫蒙部有什么东西是汉人需要的?

夫蒙青冉转动脑筋,仔细思索了好一会儿,忽而醒悟道,马匹!马匹是汉人最需要的。

夫蒙部马匹虽然不多,但只要有充足财物、盐粮,随便与别的部落交易一下就可以获利颇丰。

通过源源不断的交易,夫蒙部便可以重新在鲜卑人中确立话语权。

那时候,有了其余部落相助,夫蒙部将不惧乌桓人!

蹋顿部为什么能够在乌桓人当中一家独大,靠的还不是他们独有的盐粮渠道吗?

草原上是不产盐的,而运送盐粒的商贩根本不敢进入乌桓人的营地,于是乎,拥有盐粒的蹋顿部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只要夫蒙部与汉人建立了盐马互市的交易渠道,夫蒙部很快就可以发展壮大起来。

。。。

第六百零八章军堡

双方各取所需,于是,在冀州,鲜卑部夫‘蒙’青冉与青州都尉太史慈的第一次正式会面圆满结束了。

太史慈答应耶律青冉,会为其提供足量的米粟盐粒,与此同时,为了确保第一次‘交’易成功达成,青州军会派出两千步卒护送这些财货北上,直到夫‘蒙’部成功接收了这些货物。

夫‘蒙’青冉也许诺,接收货物之后,鲜卑夫‘蒙’部会为东莱军筹备军马,以物易物,侦查敌情,必要时候甚至可以赶赴前线。

箭矢六千支、弓箭六百张、盾牌三百副、大刀两百柄,这是军械清单。

米粟一千斤、食盐八百斤,这是生活物资清单。

由于时间仓促,夫‘蒙’部很是需要这批军械财货,于是,当太史慈把物资准备妥当之后,翌日一早夫‘蒙’青冉就出发了。

送走了夫‘蒙’青冉,冀州重新恢复了原来的轨迹。

不过,两千步卒护送的军械已经成为一个甘醇的‘诱’饵,不停地散发着香味。

自从那一次与乌桓人硬碰硬地对拼了一次,太史慈便意识到了骑军的好处。

后来,趁着乌桓人麻痹大意,赵云率领青州军夜袭大营,取得斩首八百,俘虏两千的战果。

蹋顿勃然大怒,意图围歼赵云,赵云却避而不战。

青州骑军是太史慈麾下唯一一支机动力量,一旦损失惨重,青州军在与乌桓人的对抗中便完全丧失了主动,这可不是太史慈想要的。

为了对付来去如风的乌桓骑军,太史慈‘抽’调苦力,正在兴建军堡。

步骑结合,步军以军堡为依托,骑军围绕军堡活动侦查,两者紧密配合,最大程度上压缩了乌桓人的活动空间。

新的军堡选址已经确定了,俘虏的乌桓骑卒成了最佳的苦力人选,在两千名乡民营青壮的监视下,乌桓人逐渐停止了逃窜的意图。

之前,曾经有乌桓人试图逃窜出去,然而,他们没有一个人成功,失败者都被砍下了头颅,高高地悬挂到了木杆之上。

渐渐地,乌桓人也发现了,只要他们按时完成进度,汉人便不会多加责骂,而食物更是不曾短缺过。

这一来二去的,竟然有不少乌桓人萌生了不愿离开的意向。

要知道,乌桓人以游牧为生,一旦遇到寒冻灾害,牲畜大量死亡,以家畜为身家‘性’命的乌桓人便损失惨重。

对乌桓人当中的贫者来说,****有饭吃已经是难得的好日子了。

至于出卖些力气,只要能够换些米粟果腹,又算得了什么?

青州、徐州,李贤创建的战争机器全面开动起来。

有了足量的铁器补给,匠工营全力开工,箭矢、刀具、长枪,各式的冷兵器源源不断地从作坊生产出来。

大片大片的土地开垦出来之后,一座座水车沿河而建,灌溉出了大片大片的良田。

冀州境内有多条河流,土地也很是‘肥’沃,之前,只是为了躲避战‘乱’,所以百姓才四散而逃,现如今,太史慈凭借一座座军堡将战线一直往北推进,留在军堡、县城内的乡民百姓们当即壮了胆‘色’,他们开垦荒地、畜牧养殖。

以军堡为中心,方圆数十里的地方开垦出了连片的田地,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省工省力的曲辕犁完全派上了用场。

太史慈采取的是类似于军屯的方式,他将乡民十户编为一甲,五十甲编为一里,五十里编为一乡,每一级设一头领。

开垦出来的田地按照人头发放,完全免去了繁重的人头税。

这些日子,太史慈一直在苦思冥想,他在考虑究竟该如何扩充实力。

袁氏兄弟尚在苟延残喘,冀州人心未附,即便太史慈有心征召本地乡民入伍,只怕也车水杯薪,难以足数。

在这种情况下,太史慈只剩下了一个选择,从少数民族当中征召骑卒。

李使君说的很清楚,以夷制夷!

不管是乌桓还是鲜卑,匈奴还是氐氏,只有能为我所用,那便大胆一用!

近年来,赵云麾下的外族骑军大出风头,立下了赫赫战功,现在,太史慈决意借鉴一番,建立一支外族骑军。

当然,俘虏的那些冀州军、乌桓人太史慈也不想放过了,能够废物利用的话,何乐而不为?

这种事情一回生二回熟,有了第一次,很快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去掉了心理负担,乌桓人会发现,原来做叛徒也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有了这打算,太史慈很快就动手着以实施,他让陈宫动用锦衣营的力量,先期挑选出五十人的小队作为试选。

如同日本人引‘诱’汉‘奸’那样,太史慈会逐步提升这五十人的待遇,然而慢慢让他们加入到巡护商队、驱逐马匪的战事中去。

众人患寡而不患均,区别对待之后,乌桓人自然会为自己鸣不平,那时候,太史慈便会采取分而化之的手段,根据乌桓人的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那些叫嚣的最厉害的,多半是**十足,不容易满足的家伙,只要给予足够的好处,让这些人改换‘门’庭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至于那些闭口不言,静观事变的家伙,要么是真的胆小鬼,要么便‘精’明过人有自己的算盘,当然,还有一部分忠于蹋顿的死硬分子存在。

太史慈相信,只要让这些俘虏尝试到跟随青州军的好处,那么,日后让他们为大汉卖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冀州,中山国。

管宁沿着碎石铺垫的大道,缓步前行,两侧俱是翻出来的田地。

已然到了冬季,将土地深挖翻种,可以冻死泥土中的害虫,确保明年有个好收成。

由于是统一开垦、统一规划,所以田地显得很是齐整,。

在每块田地的地头都建有一道深深的沟渠,这是防旱保湿的水渠。

水渠的尽头建有一辆高大的水车,水流冲刷着轮叶,发出“哗哗”的声响,此时田地不需要太多水分,所以水车的阀‘门’并没有开到最大。

每隔百丈之地,都会有一座高高的木台,这是警戒望的岗哨。

一旦发现敌情,木台会第一时间示警。

在木台之旁,建有深井,青石、方砖堆砌的井壁之上有一座四角有棱的井亭,这是遮蔽风雨,保持井水清洁的必要措施。

后世里电视里经常出现的辘轱缠绕着粗粗的麻绳,可以节省提水的力气。

管宁走上前去,亲手打了桶水,井水清澈照人,尝了口,极为甘甜,当下很是满意。

无论在什么时候,水源都是确保田地丰腴、人丁兴旺的不二物品。

在李贤的刻意要求下,太史慈负责青州军事,而管宁、国渊督造农耕事宜。

耕战是确保战斗力的不二法宝。

现在来看,效果却是极为显著的。

以黄河为主干,密密麻麻的水渠像树木的枝叶一般伸展开来。

初步的田地灌溉体系已经成型,放眼四望,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田垄。

忙碌的人群在各自甲长的统筹引导下秩序井然,间或有三两个孩童在地头耍闹。

可以想象,只要击溃乌桓人,来年一定是一个丰收年。

在离乡堡不过三里远的地方,一群工匠正忙着建立祠堂。

祠堂后头是一块石碑,碑上篆刻着阵亡军士的生平事迹。

死于此地的军卒尸首遵从遗愿,要么运回青州,要么葬在此地。

先有墓志铭,后有供人祭拜的祠堂,这可是士绅权贵才有的待遇,然而在这李贤麾下,只要用心杀敌,等闲军士便可以享受到了。

谁人不想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普通的军汉虽然没有太多家国的念头,然而李贤这般敬重死者的作为无疑极大地收买了人心。

活着,有前所未见的俸禄待遇,若是奋勇杀敌,甚至还可以娶妻生子,死了,有碑有墓,跟着这样的使君作战,谁人不效死?

从高句丽、东瀛各地搜刮来的夷‘女’多数都分配给了军汉,虽说言语不通,但这些夷人婆娘吃苦耐劳,倒是农作的上佳人选,而且,‘床’榻之间更是任君采撷。

冀州已经是囊中之物,凭借军堡之策,太史慈稳占稳打,蹋顿虽然多次滋扰、挑衅,可是,却极少占到上风。

天气已然转寒,骑军的机动‘性’已经受到了极大影响。

寒冷的冬季是坐骑的杀手,缺乏耐寒的草料,用不了多久,乌桓人麾下的坐骑便会出现折损。

乌桓人中,不少头领已经萌生了退意。

这一日,蹋顿召集众人议事。

一众头领争相表态。

“头领,昨日我麾下又冻死了五匹马,一个部众,再这样下去可步是办法呀,汉人有军堡挡风遮雨,我们可没有”

“我手下坐骑也出现了伤亡,头领,咱们退军吧,等到明年开‘春’再来!”

“汉人有句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咱们已经抢了这么多,何必滞留下来,与汉人硬碰硬?”

“我们乌桓人的家只能在草原上,难道头领打算占据冀州不成?”

蹋顿眯缝着双眼,等到麾下发完了牢‘骚’,他才环顾四周,道:“说完了没有?如果说完了,听我说几句!”

众人不敢多言。

“中原有数之不尽的金银珠宝,布匹‘女’人,我之所以留在冀州,也是为明年做打算”,蹋顿缓了片刻,嘴里道:“你们都知道,袁绍已经完了,他的两个儿子很不争气,面对太史慈的大军,他们没有一丝还手之力,如果我们坚守不退,太史慈便不敢轻举妄动,而他们兄弟也可以苟延残喘,可是,一旦我们北归,袁氏兄弟绝对撑不过这个冬季!”

有头领不以为然,“那又怎样?汉人的厮杀与我们乌桓人又什么干系?”

蹋顿啐了一口,道:“蠢货,如果没有袁氏兄弟做挡箭牌,青州军尽数北上,哪有我们乌桓人的活路?”

接连几次对战,乌桓人已经认识到了青州军的过人之处。

太史慈麾下,俱是‘精’兵强将,即便是最狂妄的乌桓人也不敢小觑青州军。

乌桓人中,鲁莽之辈已经死了,剩下来的都是有些头脑的家伙。

此时,听得蹋顿喝斥,无人敢于反驳。

蹋顿又道:“据我所知,青州李贤很是厉害,若是让他得了冀州,用不了多久,冀州便会成为铁壁铜墙,那时候,乌桓人再想进来,只怕难上加难”。

“头领言重了吧,李贤真有如此本领?”

蹋顿“哼”了一声,道:“李贤若不厉害,我们又怎么会受困于军堡?”

提起军堡,乌桓人俱是恨得咬牙切齿。

不得不说,军堡的存在确实威胁到了乌桓人。

军堡面积不大,军卒的数量也不多,可是,他们连绵成线,完全限制了乌桓人的一举一动。

一旦大军出击,烽烟四起。

这时候,赵云的青州骑军便会游弋待命,一旦发现可乘之机,他们会依托军堡,发出致命一击。

小小的军堡,对于乌桓人而言危害甚广。

一开始,蹋顿并没有将小小的堡垒放到心上,可是,等到他察觉到其中的危害,意图破坏的时候,已经晚了。

青州军凭借军堡已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防御体系,乌桓人攻打军堡,除了葬送部众‘性’命之外,一无所获。

一来二去,乌桓人都将攻打军堡视为噩梦。

蹋顿分析的很有道理,一旦乌桓人北撤,青州军确实有可能干掉袁氏兄弟,吞并全境,可是,乌桓人的家乡都在草原,他们多是目光短浅之辈,指望他们牺牲,显然有些强人所难。

不过,适才蹋顿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果无人反驳,只怕留守冀州已成必然。

关键时刻,一名头领灵光一闪,道:“头领还记得鲜卑的夫‘蒙’部吗?”

蹋顿皱起眉头:“记得,怎么了?”

“前些时日,一伙青州军押运军械、粮秣,目的地就是夫‘蒙’部,我们试图劫杀抢粮,却中了圈套”

蹋顿缓缓颌首,“夫‘蒙’部当真是不知死活,竟然敢跟汉人勾结到一起”。

“据说,夫‘蒙’部在草原大肆‘交’易马匹货物,牟取了不少好处”

“你的意思是?”

“羊儿养‘肥’了,是到了宰杀的时候了”

蹋顿颇为意动。

小說网

。。。

第六百零九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广袤的草原上,乌桓并非唯一的主人。访问:。

鲜卑、匈奴、羌人亦是难缠的角‘色’。

在幽州、并州,相对于日薄西山的匈奴,聚居西凉的羌人,乌桓与鲜卑是势力最大的两个族群。

乌桓部,自打蹋顿掌权以来,与鲜卑人的关系一直和多战少。

并非蹋顿吃斋念佛,发了善心,而是因为鲜卑也很强大。

乌桓有雄心勃勃的蹋顿,鲜卑也有柯比能。

真正的历史上,便是柯比能第二次统一了鲜卑,如此人物,自然不可小觑。

此时距离檀石槐第一次统一鲜卑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强大的鲜卑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影响大。

说起来,夫‘蒙’青冉所在的夫‘蒙’部便属于东部联盟。

蹋顿掌权以来,一直侵占东北鲜卑的草地,甚至多有讨伐,只是畏惧柯比能的声势,所以才不敢大开杀戒。

数百年前,夫‘蒙’部曾经强大过,可是,近年来早已经日薄西山,就连蹋顿都敌不过。

面对蹋顿的滋扰,夫‘蒙’部曾经向柯比能求援,然而,柯比能却不置可否,并未明确派出援军。

对于东部联盟而言,夫‘蒙’部是曾经联盟的核心,如今虽然自身难保,可是,在鲜卑人中依旧有不小的地位。

蹋顿侵扰夫‘蒙’部,柯比能乐见其成。

夫‘蒙’部的存在已经影响到柯比能的统一大业,蹋顿若是能够将其消灭,对于柯比能而言甚至是一件好事。

柯比能甚至打好了算盘,只要夫‘蒙’部彻底消失,他便点齐兵马,以复仇为名征讨蹋顿!

到时候,既除去了对手,又牟取了人心,可谓一举两得。

鲜卑的内部矛盾,蹋顿早有耳闻,若非如此,他也不会一心征讨夫‘蒙’部。

蹋顿所在的部落与夫‘蒙’部相距不远,只有消灭夫‘蒙’部,蹋顿才能进一步强大。

近来,夫‘蒙’部得了青州的援助,实力大增,可是,乌桓却不以为意,依旧咄咄‘逼’人。

若不是‘精’锐骑军尽数南下,说不定乌桓人早已经灭了夫‘蒙’部。

建安元年冬,青、徐两州刺史李贤上奏朝廷:乌桓不服教化,屡次叩边,幽州、并州、冀州深受其害,青州军不忍生灵涂炭,愿与酋虏决一雌雄。

奏书自然得到许可。

如今的刘协学乖了很多,他知道,在这种大事上,万万不可有半分拖延之意,否则的话,李贤一定会施展血腥的报复。

刘协忘不掉,月旬之前,自己仰仗的三千亲卫一夜之间遁逃了五百人。

说是遁逃,可是,逃卒的尸首很快便被发现了。

毫无疑问,能够将五百兵马如此不动声‘色’地干掉,这样的人物,唯有李贤一人。

经此一役,李贤但有所求,刘协无敢不从。

诏书下达之后,青、徐青壮踊跃应募,李贤不费吹灰之力便募集一军,增援冀州。

实际上,李贤与乌桓人的战争其实早已经开始了,只不过,一直以来李贤都没有大义的名分。

如今奉旨征讨,终于算是名正言顺。

消息传到兖州,曹‘操’很是意外,“征讨乌桓?李贤的葫芦里卖着什么‘药’?”

郭嘉凝眉不展:“我听说,李贤在冀州广建军堡,耗费极大,不过,此举对付乌桓骑军很是有效,下诏讨贼?兴许是李贤有了克敌制胜的手段”。

曹‘操’深以为然,李贤总是有些闻所未闻的手段,如今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定是有了必胜的把握。

想到军中推广的马蹄铁,曹‘操’对李贤的惧意深了。

原本寿命极短的战马,钉制马蹄铁之后,使用时间大为增加。

这等利器竟然出自李贤军中,可以想象,李贤手中到底有多少杀手锏!

建安二年‘春’,太史慈亲率大军准备由滨海道进攻蹋顿的统治中心,柳城。

此时,涿郡已入太史慈之手,一万骑军、两万步卒整装待发。

三万兵马看上去不多,却都是武装到牙齿的‘精’锐老卒。

野战对敌,他们足以硬撼同等数量的骑军,这就是李贤的底气。

谁曾想,就在大军启程之际,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滨海道无法通行。

这可如何是好?

无奈之下,太史慈只得求助于“地理通”田畴。

田畴谏言道:“尚有微径可从”。

这条“微径”就是从今天的河北喜峰口到冷口一线,古时也称“卢龙塞”的‘交’通要道。

太史慈大喜过望,他使人在滨海道上竖碑刻字,佯称因道路不通大军已退。

消息传到蹋顿耳中,这位乌桓首领信以为真,逐渐放松了警惕。

其实,这只是太史慈施出的一计。

实际上,赵云早已经统领骑军从“卢龙塞”火速出关,一路急行军直到白狼山附近。

白狼山距离乌桓柳城尚不足二百里,刚刚得知消息仓促赶来的乌桓军,正与青州军在此处狭路相逢。

青州军以太史慈、赵云为代表,可谓猛将如云,而他们麾下,四千青州‘精’骑与六千各族骑军组成的‘精’锐厮杀经验丰富。

乌桓人数量极多,单兵作战能力强,但他们缺乏战略与战术配合。

长途跋涉,青州骑军与乌桓骑兵体力消耗极大。

不过,太史慈明白,必须早做决断,否则的话,一旦乌桓来援,青州必败。

破釜沉舟之下,太史慈与赵云身先士卒,猛攻敌阵。

万人敌,冲锋陷阵,不可阻挡。

哪怕乌桓骑将豁出了‘性’命,却不能阻住赵云、太史慈分毫!

冲,冲冲!

乌桓骑军的阵形不复存在,俱被冲散。

青州军见状,急忙发起猛攻。

数万名兵马厮杀作一团,关键时刻,青州步卒及时赶到。

战场局势由此一变,腥风血雨之中,青州军越战越勇,而乌桓人逐渐败下阵来。

单于蹋顿当场被俘,为除后患,太史慈将其斩首。

蹋顿败亡,乌桓人再无战心。

太史慈趁‘乱’斩杀数名乌桓大将,余者四散溃逃。

经此一役,乌桓‘精’锐不复存在。

太史慈并未见好就收,而是长驱直入,直捣黄龙,占据乌桓重镇柳城。

与此同时,征讨各部的方略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幽州,涿郡以北四百里外,此处正是一处乌桓人的聚落。

这是一个宁静的早晨,生机勃勃的阳光从地平线上腾空而起。

牛羊在木栅栏中哞哞地叫着,早起的孩子哼着歌儿,挤着马‘奶’。

部落中强壮的汉子吃了几块‘肉’饼之后便驱赶着牛羊离开了家。

忽而,一阵急促地犬吠声响起。

留守在部落中的‘妇’孺们迟疑地翘首相望,难道早起的牛羊又遇到了豺狼,要不然忠心的猎犬怎么会发出如此凶狠的叫声?

“快,乌桓部的乡亲们,赶紧离开这里,汉人来了!”

一名部落中的好汉纵马狂奔,他大呼小叫着,试图让同族的部众离开,然而,上一次汉人来袭还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多数部众根本不相信这个汉子,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一个玩笑。

公孙瓒已经死了,袁氏对待乌桓很是友善,拉拢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滋扰?

直到那汉子找到族长,由族长宣布举族迁徙的消息之后,乌桓部落的部众们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温顺的汉人像牛羊一般,十多年来,他们的军马从未踏上这片茫茫无际的草原。

去岁,部落中的勇士在蹋顿的蹿啜下加入了南下滋扰的行列,那一次,勇士们所获颇丰。

据说,汉人们忙着占据辽东的土地,无暇顾及这里。

怎么一年不到,懦弱的汉人就敢出关了?

由于兀杨部落与蹋顿走的很近,之前更是与蹋顿部勾结强占了鲜卑人的草场,因而,青州军将其作为报复的目标。

此番,听闻汉军列阵而来,兀杨的头人当即明白了,汉人这是来报复了!他们击败了蹋顿的铁骑,乘胜追击而来。

虽说,开‘春’的时候兀杨并没有派出军马跟随蹋顿出征,可之前,兀杨部落毕竟做过蹋顿的帮凶,汉人找上‘门’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匆忙间,兀杨的头领甚至连聚集兵马与汉人决一雌雄的勇气都没有,在他想来,能够打败蹋顿的兵马一定不是等闲之辈,况且,若是汉人势弱,又怎么敢追杀出关外,追到这里来?

汉人定是有恃无恐!

兀杨的头领不打算拿族人的‘性’命来冒险,反正汉人补给困难,他们早晚要回到城池,回到关内去,那时候,失去的草原依旧可以夺回来。

但是,倘若兀杨部落的与汉人厮杀,折损过多,那最后获利的就可能是其它的部落了。

相对于汉人,兀杨的头领觉得其他部落更加危险。

于是乎,在汉人的军马抵达之前,兀杨阖族上下五百户人家便离开了。

携老带幼,又有众多的牛羊做累赘,因而兀杨部落行进的十分缓慢。

据说,汉人的骑军稀少,仅仅是些步卒。

对付步卒,兀杨的头领更有心得,只要避其锋芒就可以了,反正汉人无马,追不上来!

就这么北上行进了五十里路,一道蜿蜒盘旋的河流挡住了去路。

族人们累的紧了,余里耶觉得休整一下也无所谓,反正汉人还在几十里开外。

原本行进当中,‘妇’孺老幼们还能挨受得住,此番,一经休整,众人当即觉得疲倦涌上心头。

有的人在叹息那片来之不易的草场,有的人在懊恼什么物品拉在了家中……

忽而,一阵黑压压的箭矢腾空而来。

“敌袭!”

凄厉的叫声响彻云霄。

余里耶惊回首,只见大队大队鲜卑人打扮的骑军正渡水而来。

“怎么回事,鲜卑人怎么会跟汉人一道杀了过来,这是巧合吗?”

“我是余里耶,不知道是哪位将军在此?我们兀杨部落一向与鲜卑‘交’好,此番莫不是有了什么误会?”

余里耶一开始还中气十足,可慢慢地,当他看到鲜卑人身后飘扬的那面汉字大旗之后他完全惊讶了。

这他娘的什么情况?

鲜卑人怎么打起了汉人的旗帜?

“别他娘的废话了,想活命的话,就让你们部落的男丁们尽出出列,若是想作死,只管反抗,某家的大刀可是饥渴难耐的很”

说话的正是田楷,他领着一百名鲜卑骑兵堵住了兀杨部落的北上之路。

至于其他的鲜卑骑兵,全都是青州军假扮的。

余里耶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在他眼前的一千名鲜卑铁骑完全是外强中干,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刚刚学会起马。

鲜卑人能征善战,一千名骑军,绝对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别的不说,只是五百骑军就可以将兀杨部落屠个干净了,即便部落的勇士们竭力反抗,也逃脱不了这个下场。

后有追兵,前有堵截。

怪不得汉人追的不紧不慢,原来他们早有准备。

虽说余里耶不明白为什么鲜卑人会跟汉人搞到一处,可眼下的形势再明白不过。

投降,亦或者死。

余里耶不想死,他麾下的部众们更不想死。

当整整三百六十名成年丁口被拘禁做一处的时候,余里耶知道,他必须征求汉人统领的原谅,这样的话,他们的部落才有生存的希望。

三个时辰之后,兀杨部落在一千名青州军卒的看押下进入了柳城。

击杀蹋顿之后,太史慈将柳城据为己有,军令、政令皆由此发出。

余里耶见到了太史慈,这位汉人中的赫赫有名的大将。

甫一见面,太史慈便开‘门’见山:“兀杨部落的生死存亡都在你的一念之间,我只问你,愿意归降吗?”

余里耶大声叫道:“愿意归降。”

太史慈微微轻笑:“既然愿意归降,那你们部落的勇士们便要为大汉征战,在此之前,你们的‘妇’孺们需要在我的视线之内,这么说,你明白吗?”

余里耶脸‘色’大变,这就是拿整个部落的前途来威胁他呀。

除非余里耶打算放弃全部的妻‘女’,不然他只有为大汉卖力了。

许是看到了余里耶脸上的不忿之意,太史慈又解释道:“使君有言在先,只要兀杨部落为我大汉征战十年,十年之后,他便还你们自由”。

小說网

。。。

第六百一十章初见成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