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幻之盛唐(猫疲)-第4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这些功劳未免有些尴尬啊,内靖国难,外平边患,可他把极远的一个大国,给打没了,这该怎么算呢……”
王缙皱了皱眉头。
“功劳就是功劳,宏扬国威,不问远近的,当年陈汤、延寿,也不过斯如此”
“除了那位计相最不用担心外,其他人多少要思虑再三了……”
“现在鼓噪的,不过是那些相公们的,跳出来探风试水……”
不过说到三孤三少,哪怕心志淡泊如王维,或是知礼明信如王缙之流,也是忍不住露出某种神往之色啊。
这可是三孤三少啊,还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年轻不过的。
所谓三公三老,演变至今的三孤三少师保傅,乃是自古以来,品级和理论上身为人臣之极的最高点,要知道作为一般情况下,作为仕途终点的宰相,一般都是正从三品,也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缘由。
其中按照尊崇次序,又分为三六九等等,像传统意义上的太师、太傅、太保、等三孤大老,本朝以来是只闻其名从未授人的;而次一等的少师、少保、少傅,以及再次一等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东宫三老,也是用来格外恩加追赠死人。
除了个别开国元勋,生前极少有人能够获得此殊荣。
因此,许多人终其一生死前,所能够追求的最高荣耀和勋位,也就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所谓东宫三少的层次,尽管如此,本朝以来能够有资格,在生前获得这个尊号的人,依旧是屈指可数的翎毛凤角。
于是后来的天子为了优抚臣下和元勋宿老,又发明了检校官制度,即检校太傅到检校太子少傅,检校太子少师等六等职名,检校者,也就是你资格不够,暂时享受类似待遇的意思。
其中郭子仪已经跨过传统意义上,检校三孤三少的序列,位列太子少保,随后李光弼以伤病请退后,也得到了太子少师加衔。
剩下能够留给那位年轻过分的开府,大概也就一个太子少傅,也算是破天荒的将,历史上从未凑全过的东宫三少,同时并一朝列了,要知道这种超品的资序,一贯是宁缺毋滥的。
而年不过四旬的太子少傅,这也是古往今来破天荒的事情了……
六盘山侧瓦亭峡,泾水河畔的萧关,这所“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关中四塞之一的西塞,已经被墙缝中长出的野草和苔藓,所沾染成青黑色。
六盘上传信的烽燧和信号塔,已经传换过了一遍又一遍的消息。但是我停了下来,丝毫没有表现出继续入关的打算,因为我要在这里等待某些消息和结果。
相对我走之前,国中龙武军的势力格局,已经有了颇大的变化,所谓三个半大山头中
代表半个山头的严武,所负责的青唐都护府,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因为苦寒偏远,所以绝少会有人打他位置的主意。
官拜河西节度副使高适,因为从征在外,一直没有实际就任过。但是因为战后重建和再置府兵的干系,在当地安插了不少人员事和势力,
比如兰州刺史韦应物,河西按察刘长卿,姑臧茶马判官元结,都是这些年相继续任的。并且通过西征的战事,从河西当地将门和商贾背景的豪族世家,裹挟了了一大批利益同盟。
陇右节度使卫伯玉在任已经四年,因为治理军政,安平地方颇有建树。就地辍升。又多了个陇右都督头衔,但是回到中枢的可能性,看起来还是遥遥无期。
然后是地方上的一些跨度较大的人事变迁,大约在两年前。
安东派遣军双雄之一的安东守捉使薛嵩。内迁新置不久的北原道。为三受降城经略观察使,算是继续看守龙武军费了大力气,深入草原建起来的沿河营屯防线体系。
留在当地的靖难军使罗先。则除受平辽、熊津镇守使,兼安东留后,单独负责其渤海故地的开拓经营诸事。
三年前,我门下五大长史之一的魏方晋终于熬够了资历,借着西域告捷的东风,从西北军中转任西南路,受三川转运使,掌管剑南并山南西道水路发运财赋事宜,也等于是变相接过了,继续维持龙武军剑南地方利益职能和产业体系的担子。
而就在前年,作为龙武军四边经营体系之一的,南平府副都督席应元,做了九年的边臣之后,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进入朝廷中枢的机会,以兵部左侍郎、枢密院知事,管领西南经抚司诸事宜,算是给在我出走后,枢密院对西南路管辖权的纷争,画上一个休止符。
作为双从保障,原衙前将,我的老亲军押衙程十力,在我走之前,就出外为南平都督府弄栋守捉,现已是云南郡防御使,也等于是变相就近监督当地军队控制的各种金银铜矿治和钱监出产。
这样,无论是谁主政剑南这个大道,想要刻意削弱,或是将龙武军在中枢和地方的利益链隔断,在上下两厢作用发力治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原本党附我的本地实力派,前剑南营田大使方从,早在泰兴六年,就做了荆南布政使,兼襄阳府少尹。
相比之下,京中的变化更大。
原本驻留襄阳的水军都监季广琛,则被选调入京,以枢密院佥事,领教导军七营事,此外另一位原属哥舒旧部,实为太上皇内线的浑惟明,则被我推上了枢密院内务厅主事,知兵科房判事的位置,算是我留在枢密院中一明一暗的两枚重要旗子。
除了内务厅和分领攻战的五方经抚司外,其他我一手创立敌斥、驿务、训做、营务、军府、兵科、粮料、奏事诸房的遗留影响和人员,也不可能被完全替换掉。
毕竟,当初作为被刻意培养成术有专精的技术官吏,在日常运作中的属于少了就玩不转的专业群体,不是那么好下手的。
虽然不用指望他们能够事事俯首帖耳,但只要是在我需要的时候,总是不会缺乏给我通风报信的内部来源。
此外,作为调整和交换,昔日十郎将之一,唯一留在京城的闻少名,转任总章参事府,受武学训教总办,提点宪军、礼院诸营事。左神武军都虞候段秀实,转任卫尉少卿,管领纠检武库诸事。
再加上我走之前,以小丫头名义推举的,幕下十六卿友之一的皇甫曾,出任军器少监,多少确保了我留下来的那套东西,基本还在萧规曹随式的继续沿袭着。
就算有外力介入试图进行大幅改变,也有足够的干涉手段和名分来维持现状,并将事端在程序和制度上拖住,直到我回来再做处置。
再加上
五大长史另一位的郑元和,也以历任资历圆满而在关内布政使任上,破格拜入省台,授官尚书左丞,距离拜除宰辅之列,似乎只有一步之遥,算是我门下人物中,在仕途上走的最远的一位了。
作为我在朝堂中的代言人和地下势力负责人之一,上开府右长史崔光远仍旧是知刑部侍郎衔,不过因为我的出外,而晋级官拜通政司右使。
身兼雍国、瀛洲两家内府长史,负责日常官面往来和民间组织的温哲。在我临走之前。就以内府官的身份,额外官拜秘书监,直学士,虽然只是个领俸的清贵闲差,算是了了他一桩心愿。
五大长史之首,上开府左长史的薛景仙,仍旧是没有什么官身,但是他也是我留在长安各种势力的总负责人。
总而言之,
除了韦韬一系有所加强外,龙武系在军队中的势力和影响。可以说在某种内因和外力作用下。从朝廷中枢渐渐淡出,转而散之地方,不过这多少也为两学出身的生员,提供了不少机会和位置。
经过历年来的大幅收缩和抽调之后。龙武军在中军南北衙的影响力。现在主要集中在左龙武军和右金吾卫这两只老牌番号中。大抵相当于太上南幸成都中期的水准。
其他从属北军序列的右龙武军,左神策军、左神武军;十六卫序列的左金吾卫、左武卫、右骁卫等监制中,还掌握有相当的员额和军职。但是不是轮驻外州,就是随我长征在外。
如今剩下驻京的本部,大都是是各种理由,补充进来的河北、河东籍将士,存留下来老龙武军出身背景的,十不及一二。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圣上和那群宰相们总算可以安心酣睡了把。
但是听说我回来之后,东西两京之中,还是连锁反应式的发生了一些骚乱和变故。
比如市井之中,暴力事件突然频发起来,当街被砍杀的受害者,就多达数十人,伤者数以百计,京兆府、大理寺和御史台决狱的效率一下子,被增加了十几倍,一些累决不断的案件,也突然有了结论,一大批犯人或被开释,或是市决,或是干脆暴死狱中。
然后城西景光门外转运的深水潭,以及附近的大小塘泊,开始向鱼群一样的冒出一茬茬的不明浮尸。
又比如两金吾卫的街使,一日内一口气抓了数百人,然后又效率奇高的发配到,崤山的劳作营去。
不过我想要的内容,却迟迟没有结果。
这时,一个来自遥远高原之地的消息,却抢先了一步,沿着青海以西,翻越赤岭天险的信号传递线路,抵达了我这里。
“吐蕃余孽,再生变乱”
主要是得益于,这些年吐蕃故地上的各族势力,随着形式的变化,对大唐的依附性,却是在逐年进一步步加强。
道理也很简单,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些吐蕃治下的旧族,习惯了来自大唐的文化、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输出之后,就很难再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回到原本茹毛饮血,游牧不定的旧日传统中去。
但是高原本地又是以苦寒贫瘠著称,除了部分金属矿藏外,相对河西、陇右之类的低地来说,可以说是物产极端匮乏的地区,因此他们日常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从农具、容器到茶盐酒水,绝大多数都得靠外来输入。
因此,包括上下苏毗,羊同的象雄国,山外诸国,西羌众的西山八国,乃至卫茹、叶茹的大小旧吐蕃贵族割据势力,之类的边缘实力,都不可避免的仰仗青唐都护府的鼻息,才能得到本族所需各种产品的配额和授权。
如果是苏毗、吐谷浑旧部,这样坚定追随过大唐的亲藩势力,还可以在参与青海羌塘大道的贸易活动分一杯羹,然后做二道贩子,再去剥削那些盘踞两茹故地的大小割据势力。
所以青唐都护府,很容易就得到了来自高原深处的消息,盘踞在叶茹南部,雅砻故地的前吐蕃赞普及其孤臣旧部,控制下的两域之属,刚刚发生了内乱,
主要是因为失国之后,被赶到蛮荒的雅砻故地,才得以苟延残喘的前赞普赤松德赞,在短暂的振奋和作为之后,很快就因为残酷的现实,和艰难恶劣的环境,再度陷入一厥不振的低潮中,终日自暴自弃的饮酒作乐,不再理事,而令治下领有的权力,大都落到了当地硕果仅存的五大王领总管家族之一,昂巴若父子的手中。
但因为有与来自妻族的尼婆罗国外援,形成某种均势,但是这种平衡在近年却被打破了,主要是以泥婆罗国为盟主,在低地的东天竺联军,被大败于菩提迦雅,而国势和威望大衰。
结果身为王领总管的昂巴若父子因此野心毕露,轻而易举的聚集心腹,将浑浑噩噩的年轻赞普,活活溺死在酒瓮里,并以守护不力为由,处死砍杀赞普身边臣属护卫奴仆数百人,
做下弑主之事后,假传王令,召集麾下贵族前来会商后事,一边派人来青唐大都护府请臣。
却是因为,虽然斩杀了赞普的亲从近属,但是出身泥婆罗公主的赤大妃,已经在混乱中不知所踪,担心来自泥婆罗国的反攻倒算,而自身也不足以得人望,因此昂巴若之子昂本亲自为代表,言辞恭切的请求都护府派兵干涉。
但不管这么样,这也意味着另一件事情,这位没有留下直系后裔的赞普身亡,就如同那些在历史上被亲近大臣以下克上的祖先一般,走出雅砻后传承十一系的悉补野王族,就此断绝。
吐蕃人的历史,就像是走了一个范围很大的圆弧之后,又重新在雅砻故地回到了原点。(未完待续……搜索:“57”或直接访问“57xs。”,无需注册即可下载txt小说,,页面清爽;为书友创造友好的阅读环境!
正文 第八百一十九章 风生水起
关中大地笼罩在晴好的灼热阳光中,眯着眼睛,坐在麦秆堆成草垛上,喝着稀释的寥糟。 新收获过大量豆薯的田地里,满是新翻泥土的气息,因为本家的番奴和来自傍户的雇工,正在抢种一些生好活的瓜菜和扁豆之类,任何牲口都可以通用的粗饲料,好在冬天霜临之前,再收一茬田产。
瓦檐上晒着切片的地瓜和薯块,在夏风和暴晒下,已经干透像长了白霜一样开始挂粉,房梁下的挂肉和风鸭,也露出褐色的纹理,就等送到军庄合作社里去估价换成钱票了。
屋檐下的几个半埋大缸里,新收的玉米酿做的包谷烧,已经微微出酒醒的声响,
虽然随着西北的开拓和经营,一年大半月分中,原本号称舶来的葡萄酒已经不算什么稀罕物件了,但是他还是更喜欢自酿的粮食酒。
那种满是谷物的粘稠醇厚劲儿,不是爽爽甜甜的果子酒,可以比的
集体轮作的效率和家庭副业的达,哪怕是水旱之年,也过的比普通乡村人家要好得多。当别村乡人,还在为年前那一尺布,一块肉而斤斤计较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够隔三差五的喝上几口自酿浊酒了。
大量的产品富余,让他们在钱货交易参半的乡村集市上,总是最有购买力也是最受欢迎的人群。
当乡人的孩子,因为多吃了一口,而被父母斥责的时候。军庄的孩童们,已经啃着杂粮豆包,坐在流动幼塾里,有板有眼的听先生授字,当冬季的农闲世界来临之后,稍大一点儿的孩童,就会带着家人备齐的干粮和冬衣,接受所谓集体生活的营训。
当乡人之子还在撒尿玩泥巴的时候,这些军庄子弟已经用了上木质的枪棒,参与像模像样的巡哨或是群猎。或是在呼啸的寒风和大雪纷飞中。参加低强度的工役,学上一些基本常识和技艺。
这种反差性的满足和安心,最后都转变成某为大人所一手缔造的这个体制的衷心和归属感。
作为军屯庄的下一代,已经成长起来。能够像那些父兄辈。劳碌于田埂、工坊之间。但是随着逐渐成年了,却又变成老辈人一番心事。
他的婆娘虽然是拖油瓶再嫁的,从流民屯里用一石谷子说和的寡妇。却是肚皮争气的大脚女人,给他生了五个孩儿,除了一个二女外,其他都是健壮棒实的好小子,
他一直有心,将自己的差事和名额,以及床下那一领挂铁,交给拖油瓶过来的阿大,反正他也继承了自己的姓氏和家名,这些年侍奉老子帮教弟弟们,很有些兄长风范,更兼在工坊里报了夜校,已经是会识数和粗读文字的讲究人,但是却又担心其他老几个小子的想法。
所谓掌心掌背都是肉的家务事,他的婆娘更是忧心忡忡不敢多说,只是终日长吁短叹,生怕那几个小子,怪老子偏心和旁人说亲骨肉不如螟蛉子的闲话,
所以当他听到那位大人西征域外,需要他们这些老军庄出力的时候,他几乎是咬着牙齿,含着眼泪,将正当中男之年的阿大,送到了某轮西行输补的员额批次中去。
然后用这笔安身钱,给三子聘下媳妇,并逼着他在祖宗灵牌前誓,生了 第 821 章 的水渠田土纷争,一年到头闹腾的真是让人不省心。
以至于前年开始,他就不得不听着老申办,亲自参加庄子组织的夜间巡逻,以免才刚刚冒青的庄稼,被外地成群结队跑来饥肠辘辘的破落户,给连偷带吃糟蹋了。
要知道按照惯例,每年秋获来偷庄稼的,基本都是女人和孩童,抓住了也就意思一下的处置。
作完这一旬的巡逻工分拿到手,坡地和碎田里自种的花生和芝麻也该收成了。
盘算着这一茬收下来,去渭南的庄子那里换几斗稻米,加上自种的花生和芝麻舂成米糕,捏成猪鱼牛羊的样式,做完祖祭后,还可以给几个儿女解解馋。
七夕也没剩几天了,女儿家乞巧的针线和织盒都得买了,给二女梳头及笄的裙裳和头花,也要开始置办。
相比让人愁的儿子们,军庄户的女儿,却是让人羡慕的抢手货,不但庄内年轻儿郎喜欢求聘,连庄外的殷实人家也是趋之若鹜。原因无他,在幼年时光,军庄户的女儿也要一起受幼塾蒙学,参与一些织绣洗染炊食的集体活动,因此出阁后不但粗通文字,还有一些持家技艺的底子。
相信办了及笄礼的二女,很快就会有人上门来说合。想到这里,他倒是有些舍不得了。
突然庄口的角楼上,吹响了聚集议事的铜板声,这些资深的前军士和老兵,纷纷聚拢起来后,现晒谷的场地上,站了好几位全身披挂的骑士,
满身戎装和风尘的阿大。骑着一只健马,也赫然在其中,他有些抱歉的对着父亲的方向微微点头
“尚有勤务在身……不可久留”
随着四散游走的信使和骑兵
“铁甲依旧在……”
随着这句熟悉的动员口号,那些沉寂多年的军庄中的老兵,只要还能动的,都纷纷被聚拢起来,披甲持仗,带着已经成年的儿子或是女婿,聚在紧闭大门的公所之中,听取传达上命。
“立刻行动起来……”
“抓出这些蛀虫。将他们扫地出门……”
“各庄到府中点齐。领取木符跨县交错执行,……”……
长安北城宫城东角的崇仁坊,炙热的阳光笼罩在这座,滚烫的条石和碎石地面。让推着各种饮子街头叫卖的小贩。和肆铺里招揽生意的伙计。声音都有气无力的。
一个身影汗流浃背蹲伏在街角的阴影里,目不转睛的盯着远方的街道上,直到颈背僵直。眼睛酸胀,头晕目眩,才被同伴拉到路边的茶棚里,灌上一口茶,
走到这里的行人,也被这种莫名其妙的肃然和不安所感染,连走路的步伐和说话的声调,都不知不觉变小了许多。
隶属于长安县下,环城公交车行半新不旧,剥落了大半漆色的长厢马车,再次慢悠悠的驶过街道,里面永远坐不满的乘客,也换了好几拨面孔。
但是总有几个改头换面的身影,是不变的。
他们的前身是臭名昭著的五坊小儿,属于内宫苑使下辖,为迎合皇家田猎的需要和喜好,专门选用一些面貌姣美而又聪敏黠慧的少年,来充当五坊鹰鹞犬的调习和派遣供奉之用。
这些少年出身市井,成分良莠不齐,又傍上天家的名头,因此早年以为宫中收罗鹰犬赏玩为名,张捕鸟雀於闾里,借机横暴市井、为非作歹、敲诈勒索、坑蒙拐骗,无所不为,深为民间所苦。
察事厅倒台后,那些与大内那些阉臣有关的东西,几乎全部收到清算,五坊小儿也难以幸免,前后被京兆府纠罪挖出案底,刑死了上百人,流放了数百人。
虽然泰兴天子拨乱反正之后,却力排众议保留了这个编制,但是大规模的清理裁汰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心思活络,历史比较干净的,就被新成立部门所吸收。
因此现在的身份是内五房户科的外围人员,专门为天子及宰相们,收集地方上米肉油布等物价之类的民生行情以及舆论风评,目前主要的活动范围,还主要集中在一些较大郡治的城邑中。
正式身份的掩护是挂在司农寺的名下,所谓社稷调查人员,简称社调员,与内五房之中的审计司员,并称京察两调。
他们也是各种暗桩和行人中,条件和设备最差的一类,所以只能靠这种人肉接力式的,来执行自己的任务。相比之下,坐在蒸笼一般的长厢马车上的另一批同僚,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们的差事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更多时候是属于象征性的存在,以及背后主事的大人们,在微妙的局势下,用对朝野内外来表达“我们已经尽力”之类姿态的道具,
当然,要是事情有什么变化,他们也是最容易被抛出来,平息事态和关注的替死鬼。
现在,随着那位大人的班师回朝
长安城,宫城左坊间的幽畦园,再次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这种关注的热度,随着作为通政司右使,刑部侍郎的崔光远到访,并被总府内长史,直学士兼秘书监值阁的温哲,迎接进去之后,再攀上一个高峰。
在来自宫内省的五坊小儿,京兆府的城管队、枢密院和政事堂的判事五房所属,金吾左右街使衙门,左右监门卫的巡骑直长,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存在,相互交错的严密监视和关注下。
在这期间,每一个进出的人员,都被好几波势力,事无巨细的调查和跟踪,当然他们不敢靠的太近,不然陷入梁府周围的那个黑色地带,被莫名其妙的人间蒸就不好玩了。
他们突然精神一振,却是一辆护卫和女史簇拥下的白骆青车,驶向大街尽头的门楼牌坊,
“是玉真大长公主的车驾……”
“看来十王宅,或是东宫留后那里,已经坐不住了……”
这个消息顿时被传到了城中各处。
曲江边上的豪门墅园之中,各种水车,或是人力畜力的循环式原始空调,都全力开动起来,为躲在这些消暑度夏的达官显贵,提供那么多多少少的清凉湿润。
在曲江流经的尽头,一处原属于大名鼎鼎的京华社,水力印刷的书坊,检字大厅里,原本应该呆着幽畦园坐镇的长史席薛景仙,威严正噤的坐在这里,对着流水出入的一众人等,号施令和布置任务。
随着一个个口令和信符,如无数涓涓潜流一般散入这座百万口民都城之中。
无数个点面的暗桩和眼线,被激活起来,沉寂已久的执行人员,也从楼观山、太白山等地的秘密据点或是掩护身份中,赶来赴命。
五长史联席会议,虽然无法处断某些层次的事情,但是不妨碍他们收集足够的黑材料,以备那位大人回来处断之用。
现在他们终于得到了明确的指示,可以大大松了一口气,按照内定的章程。
那些瞒报和投寄的田产,在重新清丈之后,将直接剥夺旧主的所有权,籍没成为军产的一部分,
累案在身的不法之徒,也没能逃过来自内部动的清算,连配改造的机会都省了,从重从严被就地处决,一口气斩杀了上百人。
在来自军庄内力和外派人员的合力清算下,数以千计的人,在仓促间给赶出家门,在刀枪和皮鞭的驱使下,哭哭啼啼的聚拢起来,听取宣读决定他们的命运。
毕竟龙武军的便宜不是那么好占的,既然他们已经托籍成为军庄中人,军方就自然拥有对他们相应处分的权利。
光是这一年夏最多的一次,就向西遣送备边多达数千人,他们带着仅有的细软和家什,哭天喊地的不情愿踏上西去充边之路。
这种令行禁止的控制力和执行效率,让那些不寒而栗又触目惊心。
但是更让人惊心的,是关内诸府营田,屯务、户曹相关司职的人员中,频繁生多达数十起的各种意外。
被酗酒醉死的,走路摔破脑袋而死的,被房上掉下的瓦片砸死的,晚上看书太迟猝死的,早起神志不清掉到洗漱池子里淹死的,乃至在床底上操劳过度中风的,甚至是房子倒塌压死全家的惨案。
这种让人头皮麻的报案浪潮,让人仿佛又回到了某人刚刚名动天下之时,各种青葱懵然的峥嵘岁月。
还没踏入家门的前一步,就用刀枪血泪,作为席卷过关内之地的烈风,告昭了自己的存在,一个随时可以在盘外掀桌子的人,就这么回来了……
“会不会稍显骄横跋扈了……”
萧关城头,我打量奔腾的泾水河,一个声音在我耳边低语道
“处置军庄上下,那是枢密职分内事把……”
“或者说,不跋扈,捏鼻子认命,就能获得朝野上下,省内诸公的同情和体谅么……”
“再换一步说,我达到了这个名位和功业,低调一点和张扬一点,对天子来说,有什么区别么……”
“你以为,天子为什么还呆在洛阳,迟迟未有归还么……”未完待续……)
ps:今天只有这些了,写惯了域外,很多东西要重新捡起来啊
正文 第八百二十章 归还
这也不知道,是第几次走在承天门朱雀大街上,接受长安市民的架到欢呼和迎接了,我都有些麻木不认了,但对来自西北各路,乃至更远一些安西北庭,或是岭西域外的当地将士和各族代表,却还是一种尤为新鲜的体验和刻骨铭心的纪念。
随着回家的脚步,拜揭的帖子,一下子堆满了门房,
回归带来的变动,也意味着机会和运气,随着一位或是两位的宰辅下台,连带附属的一连串人事变动,一大批旧有势力被击败或是排斥出中枢后,足够晋身的空间和wèizhi 。
连平素像是恶狗一样,喜欢撕咬省台诸位大佬,抓住一点小事,就能引伸出无数章程和是非,以证明自己清正忠直的御史台两院一察,都出现了短暂的失声。
在这种类似窒息一般的气氛和平静中。
号称三山两海奇巧第一的胜景梁府幽畦园中,已经是大白天就张灯结彩,鼓乐笙歌,笼罩在各种欢喜情绪中的。
一片欢声笑语之中,围绕着一具狗拉雪橇,或者狼拉小车,形成一个焦点。
缀满铃铛的轻巧童车,由小白狼拉这满地的跑,留下孩童喜笑颜开的格格声,许久未见之后,它又长大了一圈,四肢粗壮毛密蓬松的就像是一只活脱脱的白熊,就算是较大的女孩儿直接跨坐在上面当坐骑,也没有问题。
含饴弄孙这种,原本属于七老八十退休人员。才能有所感悟和享受的情节,现在多多少少出现我身上。
小白狼拉的童车上,
已经四岁的蓬莱,身上挂满了金玉缕空的御赐命牌环镯,瞪着圆咕噜的大眼睛,憋着嘴,鼓着脸蛋儿,zuoyou顾盼着,在周围一群女人的心急火燎的鼓励和期许下,喊出那个至关重要的称呼。
作为梁府的嫡子和长男。我不在的时候。他显然倾注了家里女人们更多的关爱和照料,看起来粉嫩嘟嘟的十分可人,因此可以看出来,
从外表更多遗传了来自阿蛮的特征。未来定是个了不得的美男子。这算不算是间接印证了我的显性基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