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崛起(天涯)-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把柄在人家手里,而且革除功名是很要命的事情,比杀了这些读书人都厉害。关键是,陈燮有这个权利。这才是最要命的事情。
今天要发生什么事情,史可法是知道的。所以才去找朱大典。事情决定之前,史可法是反对大家这么闹的。但是没人听。本该是事情的主导者钱牧斋,关键时刻缩了。在商议的时候和稀泥。坚持这么闹一下的,都是复社那些骨干和偏激分子。杨廷枢、陈贞慧等人。历史上的复社,在清军入关之后分化。周钟参加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并为李起草登基诏书,杨廷枢,方以智、陈贞慧等则削发为僧,顾炎武、黄宗羲等则忙着去总结明亡教训。
有一个人值得提一下,刘宗周。杭州失守后,绝食而亡。
看历史就是要看一个人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他说了什么。是非对错,后人评述。
今天这个事情。陈燮早就知道了,报信的人是复社内部的人。这边刚开会商议,那边陈燮就知道了。所以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还有一句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读书人心眼多,立场动摇的很快,没有豁出去的决心。
既然是这个局面,可想而知了。陈燮把革除功名的大招放出来,别说史可法了,朱大典都吓了一跳,立刻开口道:“阁部,今日之事,就这么算了吧?功名得来不易,得来不易。”
这就是和稀泥的态度了,陈燮的眼神在朱大典的身上停留了一下,朱大典浑身冒冷汗,暗暗抱怨被史可法拖下水的时候,史可法却站出来道:“陈阁部,难不成,读书人的颜面就这么算了么?”
陈燮淡淡的看他一眼道:“大明国库空的老鼠都不愿意呆的时候,负责治理这个国家的读书人们,颜面早就没有了。大明京畿任凭建奴横行的时候,读书人早该有颜面扫地的自觉了。居庙堂之高,不能为君父分忧,居江湖之远,不能为黎民解难。我看啊,就不要提什么读书人的颜面了。”
这话太恶毒了,史可法当时就涨的满脸通红,下意识的拳头都捏起来了。大明的问题,他真的不知道么?陈燮觉得未必!只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没有去做罢了。道理很简单,读书人在获得功名之后,享受特权成为了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时间长了,都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没有去履行自身肩负的职责。
以前的时候,舆论的权利在他们手里,随便读书人怎么说道理。这种环境下,整个大明的读书人,谁会站出来指出问题的所在?就算有一两个,在天下的读书人里头,估计连个浪花都翻不起来。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眼前的这一位,不说话就算了,一但开口,就在扒读书人的脸皮。
这场短暂的冲突,随着史可法的愤而离开而告终。随后他便上奏,弹劾陈燮,一个月之后,史可法被朱由检罢官,发为庶民,昭告天下,有明一朝,永不录用。
陈燮在南京掀起的风波,很快便席卷了整个江南。当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不起作用的时候,这些读书出身的官员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根本就束手无策。陈燮再次借明报这个平台,发布了一道规定,凡是不满者,不论官民,都可以向朝廷申告。但是以此为借口闹事者,寻常人等一律拿下问罪,有功名的先取其功名,再行论罪。
有一个词叫“白色恐怖”,现在的江南,对于读书人而言,就是白色恐怖。文官集团根本就找不到对付陈燮的方式,正常来说是弹劾。但是弹劾陈燮的奏章,每天都有太监抬出来烧掉。早朝的时候,朱由检就对群臣道:“陈思华说过,权利失去监督,贪腐成为必然。贪腐成为一种常态,国家灭亡是迟早的事情。朕信任各位大臣,把天下交给你们去管理,结果如何,这里我就不再说了。各位**卿,好自为之吧。”
这条路,被堵死了!这个时候,文臣的软弱性就暴露出来了。刚烈一点的辞官回家,但这种肯定是少数。也不是每个读书人都反对陈燮,要知道这些年陈燮不是白经营的。
五月,天气渐渐的热了,梅雨还没过去,闷热潮湿的季节里,一个新的衙门诞生了。这个衙门,原则上是隶属户部的,但是有相对的,直接受命于皇帝。你还真别担心没有人愿意来做这个官,真的冲破一切阻力,户部增加这个工商司的时候,多少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钻。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肥缺。
但是在这个部门的官员选派上,皇帝却没有轻易的松手。并且亲自把杨廷璘叫去谈话,交代他,山东、辽东、江南三省,先走一步,先把相应的机构搭建起来。具体到户部的官员任免,皇帝亲自来把关。三省的官吏,由陈燮来把关。
这个权利放手是很大的程度,三省有司,到各府,各县,这是多少个位置?
事情既然定下来了,抗争自然还是有的,但是顺从者则是绝大多数。这就像满清入关以后,真正继续去殉节或者坚持战斗的读书人,少的可怜。反倒是那些流寇余孽,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关头。还是那句话,看历史,没有对错,只有成败。看历史人物,观其言,察其行。说什么真不重要,你得看他做了什么。
从整个江南的动荡,到最终全省官员络绎不绝的拜访总督府,门房拒收红包到手软。整个过程,不过区区三个月。在利益面前,很多东西都会让路的。看社会,看历史,其实利益两个字最好用了。
五月十五日,不受巡抚和南京六部管辖的江南工商厅正式挂牌,作为一个新的衙门,主官为工商监督使,级别定位为正五品。取这么一个名字,还是有他的历史需要的。这年月的商户,节操指数也特么的不高。成功的商人,往往都得有很高的诚信基础。商人不被人信任,社会地位低下,这些都是社会现实。工商厅下设税务处,侦缉队等部门。
艰难的一步,终于迈了出来。挂牌这一日,陈燮当着邀请来的所有大商户的面宣布,明年的五月十五日以前,所有纳税达到了二十元的商户,都有资格参与各地议员的竞选。看上去这个标准定的很低,实际上你去竞选的时候,才会发现有多难。这个坑很深,但是很多人还是奋不顾身的跳了进去。走出这一步很难,一旦走出去,一切都会随之慢慢改变。(未完待续)
。。。
第四百八十二章人选
第四百八十二章人选
户部工商司的郎中是个正五品的官,与省工商厅的监督使是一个级别。但是权利有别,这个人选的问题上,京师争夺的很激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朱由检决心已定的时候,这个事情就无法更改了,那么谁来做这个位置,那就很重要了。工商司郎中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天下工商税收的征收和转运,是一个专门跟钱打交道的部门。这样一个部门的负责人,首先要求的是廉洁,其次才是其他。
但是大明想找个清官太难了,朱由检寻摸了一圈,意外的发现手里没有可用之人。本来打算让卢象升来管这个,问题卢象升的地位,要当这个官怎么也得是户部尚书才对的上。皇帝也不能随便给人降职使用啊。找了一圈没找到,朱由检回到后宫内,为这个事情发愁。
周皇后倒是听说了这个事情,迎接了朱由检之后便道:“为何不问问思华的意思?”
朱由检心说对啊,一事不烦二主,这事情是他搞出来的,问问他的意思。
南京城的五月天,真是要命啊!闷热,潮湿,地板上都能渗水。
陈燮这个住所,地板是特意处理过的,地基打的很高,下面还铺了石灰等吸潮气。就这样,梅雨天开始之后,地板上总有点湿润的感觉。关键还是闷热,这天气呆在家里就不愿意动了。有心打个光膀子吧,又不太好看。只能忍着。
看看朱媺娖就算穿的轻便了,也还是很正式的样子,陈燮心里都替她难受。其实陈燮很想偷懒的,问题那么多事情,等着他拍板的活还真不少。只能硬着头皮扛着,等到过了五月,进入六月后就只剩下热了,那样会好一点。不会有人要发霉的感觉。
“这天气,你到前面来作甚?”陈燮很心疼的站起来,拿手帕给她擦汗。小媳妇让人给端来酸梅汤道:“我不会弄这个。只好让人来做。给你送来。”陈燮接过一口干了,放下碗浑身凉了一大截,打了个嗝道:“好喝,不过你也别太辛苦了。跑前跑后的。这书房里有冰块。还算能忍的下来。我也没那么娇贵,等到六月天,你去地里看看。老百姓就怕天不够热。地里的庄稼长不好。六月半以后,还得抢收抢种,那才叫辛苦。”
“我问了,今年的雨水算少的。”朱媺娖收起碗,笑着拿起扇子来给陈燮扇风,她倒是没公主的架子,就是想着能给陈燮帮点忙。这家里也没别人,其他女人陈燮不往回带,这个她是知道的。现在公事忙,陈燮很少出门,将来可不好说。
“是啊,江南的雨水不多,陕西、陕西、河南、江北、直隶、宁夏这些省份,旱情还是很严重。陛下又在催促我加快动作,赈济的粮食有点紧了。”这可是几个省的灾情啊,大明一共才十三个省,这一半的地界都在闹旱灾,难怪历史上朱由检拿民变没什么好法子。
“怎么,相公缺银子买粮食了?”朱媺娖也是心里一紧,这关系到大明江山呢。
陈燮摇摇头道:“银子倒不缺,关键是运输的问题。山东境内的道路还好,进入河南,路也在修。别的地方就不好说了,而且这个陆地运输是很麻烦的事情,一路上人吃马嚼的,消耗也很大。最好的办法是就地筹集粮食,可惜闹灾情的地方,粮食价格都是天价。”
陈燮还只是简单地说了说,不单单是运输困难,还有贪腐的问题。这个问题更为严重,陈燮给朱由检的奏折里再上强调了,事情的改变也不大。山东、河南、湖广北部。江北这几个地方还好一点,陕西、山西、宁夏、北直隶的南部,那就不是陈燮能管的上的。这几个省的赈济粮食,能有三成进入灾民的口中,陈燮就得躲起来笑了。但是在这个问题上,陈燮还不能过分的指手画脚,在商业税的问题上,已经跟士大夫阶层闹的很僵化了。
新的商业税制度能推出,原因还是很复杂的。一个是皇帝的坚决,一个是陈燮的实力,还有就是私下里的一个威逼利诱的手段在起作用,加上议员的诱惑。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比如眼下陈燮的桌上,就摆着一摞子报告,内容都是:姓名,xx,年龄xx,xx年进士,之类的文字。这些情报的来路都比较阴暗,陈燮都不敢给朱媺娖看见,赶紧盖住。
为啥说这些情报阴暗呢,仔细看看就知道了。内容都不是那种对外公布的,比如xx哪哪有外室,育有子女几个,何时去看过。又比如xx喜好龙阳,与xx有断袖之谊。再比如,xx在某某位置上,收取贿赂多少,夺人田产几何。还有就是更阴毒的,比如,xx何时与庶母有染之类的。总之都是一些阴私的情报,捅出去很要命的那种。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官员啊。要不是官员,这些**对人家也没杀伤力。
好些个官员,因为类似的情报,在很多问题上都做出了妥协和让步,没有几个给陈燮捣乱。要说做这种事情,陈燮是不会背这个黑锅的,都是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去弄的,陈燮只是让影子在某个合适的机会,把这些情报透露给他们。
江南的厂卫,身上肩负着一个责任,那就是配合陈燮的工商业计划。这个时候,有人给皇帝添乱,真是一点都不带客气的。要不是陈燮约束厂卫不要闹大,多少官员要倒霉的。
朱媺娖既然来了,陈燮干脆放下手头的工作,陪着她在花园的回廊里走一走,说说闲话。这小姑娘也挺可怜的,这么小就嫁人不说,陈燮忙起来一走就是几个月。也就是来到江南之后,两人相聚的时间长一点。这就是大明的现状,从一个地方去另外一个地方,往往都是半个月一个月的事情。打个比方,陈燮从江南去京师,如果走运河,快的走一个月,慢的话,两个月都不算多。没汽车、火车、飞机这些现代的运输工具,出门是很受罪的事情。这也是为何大明很多百姓,一辈子最远的地方就去了附近的小镇子上。一个是因为朱元璋搞的那一套制度,束缚了百姓的流动,另外一个就是交通的问题太烂的缘故。
花园里走了一圈,事情找来了,宫女送来一份京师的来信,看看日期是十天前出来的。打开看罢,陈燮递给朱媺娖道:“陛下真是太能省事了,户部的工商司郎中,让我来推荐。”
朱媺娖当然是要为皇帝说话的,笑着低声道:“这是父皇信任相公呢。”
陈燮还是很认真的对待这个问题的,谁来做这个合适?陈燮思来想去,意外的发现真的有一个人比较合适。这个人是谁呢?史可法!别看皇帝下了圣旨,要永不叙用。但是陈燮心里很清楚,只要自己开口求了朱由检,这事情能成。要说干这个管钱的活,还是管着工商司的郎中,陈燮觉得还是史可法最合适了。
于是陈燮回到书房,笔墨伺候,对朱媺娖道:“你不是想给我帮忙么?我来念,你来写。”
史可法被罢官之后,回到了老家,从官变成一个民了,身上的特权没了。立刻待遇就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陈燮在江南权势滔天的时节,地方官员都避之不及。家里父母还好,族人就不一样了,觉得他连累了大家。以前投献的土地,现在还得继续交税了。
这个事情给史可法的打击真不小,让他好好的品尝了一番人情冷暖。所幸史可法家里是大户,不要为稻粱谋,生活上有保证,郁闷一点就郁闷一点吧。顶多不出门,在家安心读书。即便如此,平日里他出去散散步,也会有人指指点点的。
寻常的老百姓,谁知道你的大义,就知道你现在混的不好。史可法在这问题上看的倒是很开,不过家里人的抱怨,也挺让人烦心的。这一日,在家呆的闷了,史可法干脆出门去开封转转。要说这大热天的,从祥符到开封,一头驴一个人上路,换成半年前,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搞不好就有人从林子里钻出来,拿着板刀要做点人肉叉烧包之类的营生。
但是史可法回来之后,发现整个河南老家被说贼了,人都少了很多。这一路走过去,要知道祥符镇就在开封城边上啊,就这都看不到几个行人。这不走了一个时辰,总算是在官道上看见了行人,穿着墨绿色的奇装异服从后面追上来,史可法看见便皱了眉头。要说登州营的打扮,这算是独一份了。李自成打开封的时候,史可法的父母躲进了开封城,他家是有世袭百户的祖荫来的。后来陈燮解救开封之后,家里人回去,小镇里的人少了很多。史可法的观点是流贼所致,没有抱怨陈燮移民的意思。
这是一个小队的士兵,骑着马,押着一些四轮马车,走在平整后的道路上。马背上的军官,主动靠近史可法道:“这位先生,这路上不太平,你以后还是不要一个人上路了。”
史可法听了微笑道:“这位壮士,你们这是从哪回来?”军官见他是个读书人打扮,很是客气道:“走了一趟荥阳,押运了一些粮食去,这不,还没到开封,又接到了军令,赶紧还得走一趟,山西那边的赈济粮食又要断了,贪官污吏太多,多少都不够填进去的。”R527
第四百八十三章神转折
第四百八十三章神转折
史可法听了心里不太舒服,他也曾经是官员,自然知道大明官场的现状。不是他不想改变,而是他没那个能力。只能做到自己不贪渎就好了。明朝这样的官员,其实有一些。
“怎么,你们登州营的军官,不吃空饷么?登州的官员,不贪腐么?”史可法有点斗气的意思,打算狠狠地反驳一下这个军官。不想人家听了却笑道:“也有,但是很少。早些年比较多,陈老爷杀了一批。军中的饷银不低,足够一家人过的不错。严刑峻法之下,胆敢以身试法的人可不多。至于地方上,都有养廉银子拿,发现了贪渎,抄家拿人,从此一家人都不好过,真不值当。贪渎少,主要还是地方上的监督比较严格,稍稍伸手,不是被人举报,就是被民报捅出来。风险太大了!”
史可法都觉得新鲜,大明的官场贪腐成风,谁能遏制?皇帝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登州就能解决的了?这一下他来了兴趣,追问道:“哦,好好说说,我看你也是读过书的人,怎么就从了军?为何不去科举,考一个功名?”
军官见他问题多,大概因为都是读书人的出身,比较亲切吧,也没烦躁的意思,笑着放慢速度,一边走一边解释道:“登州、莱州,都有盐场、商业粮库、矿山之类的官产。只要在这两个府任职的官员,每个月根据职位的不同。都能拿到一笔官产的利润作为养廉银子。这些官产,平时交给商人经营,每月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具体的我也说不太清楚。这样吧,一个知县,一年的养廉银子,大概是一千五百两,只要不太奢侈,足够用的。官府要做的事情,就是监督商户。不要搞鬼。一旦发现了。那就得下狠手整治。登州有专业的查账机构,一旦发现商户有问题,去找他们,收银子查账。保证公正。同样。登州每年工商户要交不少地方的治安银子。保证官府的开支,同时商会也有监督权力。总之就是互相制约,这么说吧。一个商户在山东,你要是生意上弄鬼了,官府负责通报整个山东。今后就没人跟你做生意了。一个官员,要是贪渎了,百姓举报属实则有重赏。至于说到我个人,在登州当兵,不丢人,反倒是个光荣的事情。一个人当兵,全家都跟着享受军属福利。”
“军属福利?什么军属福利?”史可法变身好奇宝宝了,军官倒也耐心道:“在登州,只要你是当兵的,家属就会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说我家里,父母是种地的。租了三十亩的军户田,头一年免租子,之后每年只要交两成的租子就行了。我要是服役满十年,这三十亩地的税赋,都能免了。我记得在家丁学堂上学的时候,听过陈老爷的一堂课,他说啊,只要工商业发展到一个水准,朝廷和官府的商业税将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到时候,就可以免去田赋。以前吧,觉得这个不太现实,后来登州的商业发达了,每年的商业税十倍甚至几十倍于田赋的时候,便觉得这事情有希望了。不该质疑陈老爷。”
史可法有一种五雷轰顶的感觉,免掉田赋?这是一个什么情况?真有这么一天,那就是真正叫天平盛世,天下大同了。这可是农耕文明的大明,不是后来那个世界第一制造强国。这里面的区别太大了,史可法根本就脑子不够用。
“这怎么可能啊?”自言自语的来了一句,军官却笑道:“怎么不可能?如今登州的厂矿,都用上蒸汽机了。那玩意干活,只要人不让它停,那就不会停。举个例子,织布机知道吧?我听工匠说了,一台蒸汽机带动的织布机干活,能顶上几百妇人干活。民报上有个数字,泰西各国,每年流入大明的银子,最少都是三五千万两的规模。这些银子去哪了?大明不缺银子,为何朝廷没银子?这道理很简单,登州的商户心里明白,大明不安稳,他们那点家底未必将来能保住。你看看河南,流贼来了,赤地千里,多少大户遭殃?所以呢,让他们出银子,心里就乐意。再说了,种地一年才挣几个银子?登州那边,现在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进厂子做事情的劳力,一年怎么也能挣个三五十块银圆的,不比种地强?就算是妇人,进了织布厂,一年下来,也能挣十几个银圆的。粮食才多少钱一斤?登州能买到从美洲来的面粉,两斤才一文钱。”
史可法觉得自己的耳朵听错了,这尼玛还是大明么?这是世外桃源啊!大明真有这地界么?这一瞬间,史可法动了去登州看看的念头。可惜,城门在望,这次谈话结束了。当兵的不能进城,得在城外的军营内报道去。挥挥手,两人道别,史可法进城的时候,被人拦住了。
“宪之先生,真是你啊,太好了,省了派人跑一趟。”拦住史可法的是推官黄澍,两人有点交情。史可法上前拱手道:“见过推官大人。”黄澍赶紧拦住道:“别,这就没意思了。宪之自回乡以来,在下可没给你脸色看,你这么对我,说不过去吧?”
史可法笑了笑,没有再说啥,心里倒是很暖和。黄澍这才道:“昨天的到了急报,陛下松了金口,宪之的恢复了官身,立刻进京就任工商司郎中一职,在下这里先恭喜一句。”
史可法的脑子里翁的一下,怎么可能啊?这个事情,比天下大同都荒唐吧?当今这位的性子,那真是刻薄寡恩,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淡忘了自己给他找的麻烦?
黄澍也不着急,微笑的等待。史可法晕了一会,这才拱手道:“此事,可有什么说法?”
黄澍道:“邸报上有消息,引用的是陈阁部的原话。史宪之刚直清廉,虽有犯上之嫌,却无私人之念。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然陛下垂询,臣不能不坦言。以臣一管之见,工商司郎中一职,非史宪之不能胜任。窃以为,君子和而不同,政见上的不同,不妨碍继续共事。只要都是为了大明越来越好,就算有不同的政见,也不能成为互相攻讦的理由。”
史可法听完之后,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好半天才淡淡道:“这个陈思华,说话还是这么不文不白的,书读的还是少了点。”说是这么说,脸上的感慨,是个人都能看的出来。
黄澍笑道:“陈思华为了让宪之出任这个职位,冒着犯上的风险推荐宪之,人所未料。”就是谁都没想过这个事情,江南那么多官员给陈燮拍马屁,每天都在排队等接见,陈燮一个都没推荐,单单推荐了刚刚被陛下罢黜的史可法。而陛下真的接受了他的意见,改弦更张,重新启用史可法担任这个重要的职务。
史可法稍稍沉吟,淡淡道:“此君虽然胡闹,但有古君子之风。”这话说的,陈燮听了一定会脸红的。这家伙暗地里做的很多威胁官员的事情,那是不能上台面的。对付小人,陈燮就是威逼利诱,胡萝卜加大棒子一起上。对付史可法这种一根筋的君子,那就玩另外一套。你要说史可法治理地方的能力,陈燮真未必敢恭维。但是让他在这个位置上干活,清廉这个问题就能胜任。朱由检登载邸报上的东西,其实是断章取义了。
陈燮还说了,史宪之主政一方,治军打仗未必胜任,担任工商司郎中或御史之类的职务,还是比较称职的。陛下用人,不要看他的短处,要看他的长处。把一个人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这就是陛下最该做的事情啊。史宪之阻挠商税之事,不是他要反对陛下,而是他的眼界不够宽,死盯着一亩三分他那点田赋还有读书人那点脸面。今后可能他还会谏言犯上,陛下就算生气了,也不要往心里去。只要他能做好本职工作,这就够了。
陈燮推荐史可法一事,在大明官场引起的震动,比一场八级地震都来的猛烈。很多人突然发现,陈燮居然能推荐史可法的时候,对这个人的认知发生了颠覆了。史可法的人生,可谓来了一个神转折,从一个被罢黜为民的在家白丁,突然就摇身一变,再回仕途,还是一个人人都眼红的肥缺。对于整个大明读书人而言,很有一批人被陈燮“高尚”的人格感动了。当是也很有一批人,私下里还是很客观的说“邀买人心”,可惜,史宪之未必就此依附之,日后该找麻烦,还得给他找麻烦。
江南省的监督使这个职务,最终落到了南京户部的一位五品官头上梁松的头上。这一位为何被陈燮看上,没人能知道。只有心知肚明,这货乖乖的上任了,并且对陈燮俯首帖耳,不敢有丝毫违背。没法子,陈燮手里捏着他的黑材料,哪天他乱来,就让他身败名裂。
这个事情告一段落之后,就是各府县的工商监督这个职务的安排了,别看这不过是一个八品的小官,不少人都眼睁睁的盼着。南京的吏部,为了这些职位,吏部尚书每天都去求见陈燮,就是要求一些名额。没法子,南京有太多的官员,过着闲的蛋疼的日子。不找点实缺,实在是日子不好过。谁都不希望自己被闲置,拿一点干俸禄的日子太难过了。R527
第四百八十四章大员之行
第四百八十四章大员之行
具体到下面发府县,陈燮就不太客气了,直接拿出一份名单来。{真正是做到了顺昌逆亡,江南一省有举人功名的文人,意外的有很多人选择了依附陈燮。
等这个事情尘埃落定,各地的官吏都确定下来,已经是七月初的事情了。一支以登州兵为主的侦缉队和征税队伍,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正式开始在江南推行商业税十税一的政策,并且成功的把各地的官府都架空了,在这个事情上官府说不上话。
这么说吧,这个体系自成一系,直接依附在君权之下。征收上来的税到了京师,八成交给户部,二成入内库。这个分赃比例,也是一个妥协的结果。不过呢,在地方上收到的税,上交给京师的只有七成,三成留在本地,作为各种开支之用。
新的商业税体系正式运作之后,陈燮玩了一把失踪。似乎在一夜之间,陈燮就离开了江南,谁都不知道他去哪了。好在陈燮是个三省总督,不可能总留在江南。朱媺娖倒是留在了南京,由此可见今后陈燮会以这里为大本营。
大员岛遥遥在望,海面上的景色单调的让人发疯的时候,总算是看见了目的地。红娘子趴在栏杆上,晕船的反应已经没那么强烈了。刚刚上船的时候,吐的叫一个惨烈。
陈燮的手温柔的在背后抚摸,一边柔声道:“叫你不要来。你不听。”红娘子倔强的抬头,横了一眼道:“你都不回济南了,我只好来找你。刚到南京,你又要出海,我不跟着你,不是白跑这一趟么?再说了,我不跟着来,也会便宜那些高丽女人。”
陈燮只好笑笑,这女人犯浑起来,没道理可讲。这一趟真的没想到。红娘子会突然来到。本来的计划是带着一群朝鲜女人走一趟。她们不晕船,狠狠的一路**过来,缓解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的辛苦。没曾想,红娘子半路杀到南京。陈燮熬不过她。只好带着上路。这一路上。红娘子晕船太惨了,陈燮也没心思去**了。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南方是瘴疠之地。实际上没那么玄乎。就是疟疾在作怪。北方人到了南方,鲜有不给疟疾弄的很惨者。陈燮有青蒿素,自然不担心这个东西。大批移民抵达大员之后,全靠着青蒿素才活下来九成,其余的没撑住的大概在一成。
五十万人在大员岛安居,这就是陈燮坚持不懈的移民成果。开荒这些都是小事了,关键还是在大员岛上,淡水两岸,出现了几百个定居点。在淡水河口,修了坚固的要塞,还有码头和一支常驻的舰队。
与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