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崛起(天涯)-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燮也很狡猾。知道跟这些人掉书袋子肯定是干不过的。他换个花样玩。先把自己的观点放出来后。陈燮又说: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太祖立国之初,民少而田丰。故而行商者甚少。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计这个群体。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自成祖一来,承平二百年,人口增加至今近二万万,各地行商者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商人手里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而国家却有缺少税赋用度,过去少收商业税甚至不收,对整个国家的财政影响不大,现在则不然。土地的税赋,已经无法满足国家支出的前提下,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陈燮拿一些现代的观念,改头换面,并且以一个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作为证据。陈燮举的例子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丝绸业,这些年因为丝绸的价格攀升,民间多有毁天造桑林者。这种举动,不是国家法令能左右的了的事情,完全是民间自发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江南粮食的减产,表面上看起来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实际上换一个角度看,当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候,完全可以从南洋等地采购粮食补充国内的粮食产量不足。而不是简单的看见了商业会导致农业的减产,进而去杜绝这种现象。首先这种做法,就是不现实的。百姓自发的行为,你怎么杜绝?身为国家官员或者是未来的国家官员,对于国计民生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不是完全凭个人喜好去做事情。
通过收取商业税,国家获得了银子,然后用银子去买商人手里的粮食。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之中,存在着很多吃饭的营生。百姓有个营生,衣食无忧,才能安心的生产生活。举个例子,丝绸价格上涨,商家扩大生产,首先需要招人把丝绸做出来,其次是运输也需要增加人手和运输工具,增加运输工具,又能带动运输工具的产业,比如造船。每一个小小的家庭里,有一个人有稳定的收入,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稳定。因此,别小看一个小小的丝绸行业,养活的人口是一个庞大的人群。
产业兴旺了,国家能收的银子就更多了,反过来能用于安定国家的钱粮就更多。国家有了银子,士兵有了饷银和抚恤,上阵自然没有后顾之忧,将士用命,国家安全才有保证。国家有了钱粮,才能用于赈济灾民,不使贼寇有可乘之机。
这一通道理,其实读点书的人都懂,只不过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摆在一起的时候,怎么选择的问题罢了。
说起来江南士林的影响大,不是因为他们水平高,而是因为这个年月的所谓“民意”,从来都不是草民的意思。民意,是那些缙绅集团的专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时代的文盲太多了,绝大多数人连字都不识一个,你让他表达自己的意思,能用顺畅的文字表达么?
陈燮在这个问题上,玩的就比较绝了。整个南京城,每一条街巷都有读报栏,有人免费给百姓读报。这个就不一样了,不识字不等于傻子。白话文写的东西,念出来谁都明白。当这些草民知道这些道理之后,并且愿意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意。
大街小巷的读报栏边上,多了一些穿青衫的读书人。胸前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记者”二字。挑担子的大叔在听完读报后,准备回去继续干活,立刻被记者盯上了,问:“这位大叔,请问你听了这个读报,有什么想法没有?”
某大妈听完之后,骂骂咧咧的走了,记者立刻上去问:“这位大妈,你听了读报,怎么想的呢?能跟我说说么?”“我要回去给孙子做饭。”“没事,不耽误你多少时间,回头我给你买两烧饼回去给孙子吃。”
这样的事情一直在不断的上演,百姓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的。有的说:“这是命,上辈子投胎不好,做了孽。”有的说:“老爷们都这样,哪会管寻常百姓的死活?”有的说:“田都被老爷们占了,朝廷哪有田赋来赈济百姓?难怪江北闹的厉害。”
这些乱七八糟的答案,带回报社后,连夜坐镇明报的陈阁部,拿着这些采访回来的东西,仔细的看了一遍之后,挑选出一些有用的,然后登载报纸上。个别的答案,还是陈老爷现场编的段子。媒体嘛,不造谣算什么媒体?不弄点吸引眼球的话题,算什么媒体?不玩点断章取义的勾当,算得什么媒体?
你还别说,这些东西登载之后,报纸的销量又有小幅度的增加,本来已经很稳定了,这一期报纸意外的多卖出去四五千份。
在就是所谓的造势,舆论这个东西,就是这么用的。老百姓从来都是盲目的,今天听这个说,明天听那个说。他要是天天都听一个人说,长期下来就是尼玛的洗、脑。明报,干的就是这个洗、脑的勾当。
一段时间的折腾下来之后,士林报彻底的哑火了。在陈燮这些花样不断的舆论攻势面前,茶楼酒肆,街头巷尾,谈的都是这个事情。更有趣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之后呢,一些有商业背景的文人,直接站出来为明报的态度摇旗呐喊。
一边制造舆论,一边陈燮还要做正经事情。血吸虫病专治医院,开业半个月后,依旧是门可罗雀,一个病人都没有上门救治的意思。每天倒是有不少围观的百姓,站在大门口指指点点。要不是门口有执勤的士兵站在那里,都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情来。
经过一些人的嘴吧宣传,这家医院现在的名声可真的不太好。
作为医院的院长,刘龙清的心情可真的不怎么好。开始的时候,还是带着雄心壮志来的。他爹刘高明,在登州医院现在是头牌医生,他没学完这些本事,来江南专治血吸虫病,在有特效药的前提下,还是很有把握的。可惜,百姓不信啊,不管你怎么宣传,都没人相信。
又是一个白天过去了,眼看又一天过去,依旧没有一个病人来的时候,刘龙清叹息一声,吩咐门卫注意安全,值班医生交代一句,他就准备下班,然后去找陈老爷想点法子改变一下才行了。就在他走了一圈,巡视完毕之后,突然门口有人急匆匆的进来。值班的医生一脸的兴奋,按耐不住的激动道:“院长,来了一个病人。”
“好,确诊了么?”刘龙清按捺激动,镇定的问了一句。医生道:“极度消瘦,眼窝深陷,皮肤干燥松弛,肋骨外露,舟状腹,也就是人们形容的“皮包骨头”的状态。很典型的症状,一眼就能看的出来。”
“准备吡喹酮片,我们要立竿见影。”激动的刘龙清冲到治疗室,病人是一个十来岁的小伙子,父母都在,几个亲戚也在,都是一脸的紧张,垂手而立,望着进来的医生。
第四百七十九章治病和出院
第四百七十九章治病和出院
这家人姓林,有十几亩水田的家底,在不断加赋的明末,这日子过的可不易。关于这家医院,外界的传闻这家人都知道,一开始也不愿意来给孩子看病。这孩子三代单传,找了许多郎中大夫,都没有治好。眼看孩子又犯病了,浑身高热,寻了几个大夫都说可以准备后事了。眼看这孩子还有一口气,为了不至于绝后,一家人商议之后,死马当作活马医,没准真的就给治好了呢?抱着这样的心态,一家人来到医院。
看见门口的登州兵,一家人都很担心,结果人家当兵的面不改色的站在那里,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就跟一件摆设似得。抬着孩子进来,值班医生正好闲的无聊,主动迎上前来。
“看症状,是大肚子病没错了。高烧,休克,立刻抢救。准备输液,物理降温。”医生交代了护士,立刻去找刘龙兴。
等他们来的时候,躺在床上的孩子,已经在输液,手脚的掌心、颈部等地方,都抹了酒精,进行物理降温。刘龙清面带微笑,看看这对父母道:“孩子的病确诊了,既然送来了,只要能抢救下来,病情不恶化,基本上命就能保住。关键是看12个时辰的变化,家里留两个人下来等消息,其他人都回去吧。”
一干亲戚,防备的看着刘龙清,这对父母更加的犹豫,刘龙清见状心里明白了。淡淡道:“既然要留下,那就在外面等着,不要影响我们救孩子。”
一家人出了治疗室,在外面不安的等候。这对父母眼神里更多的是绝望,其他大夫都说没救了,这里的大夫说要看12个时辰的治疗效果,话说的没那么满,但是还有一线希望。
穿着白褂子的女护士,进进出出的,医生一直没出来。里头的灯一直亮着。看门的老汉拎着一个篮子过来道:“都没吃呢吧?先对付一点。不是什么好东西。”
揭开篮子上的布,里头热气腾腾的,都是煮好的番薯。老汉道:“这是从登州传来的番薯,老汉在院子里开了两分地的。赶上饥荒。这东西能救命。”
一家人奔走了一天了。滴米未进,个个都饥肠辘辘的。看这意思,还要等很久。还自带父亲林多福便道:“多谢老哥哥,那就不客气了。”一篮子番薯,一家人来了六个,没一会便吃的干净。这年月给你口吃的,可是不小的恩德。
林多福朝老汉道:“这位老哥哥贵姓?这家医馆如何?您怎么进来做的事情?”
“免贵,高,叫一声高老汉就成。你们应该听出来了,我是江北人。头几年流贼闹的太凶,日子过不下去了,赶上登州营剿贼,老汉跟着去了登州。半道上病倒了,本以为路死沟埋的贱命一条,我家那小子读过几天书,背着老汉去求登州兵。结果人家二话不说,给老汉治病,送到一个什么野战医院去,一分钱都没要,给治好了。老汉就寻思,这救命之恩不能不报,厚着脸跟人家说,老汉没别的本事,看个大门洒水扫地的货能做,不求给工钱,给口吃的就行,求医院留下老汉,怎么说呢,人家听了没立马答应,开始还寻思,是不是人家不愿收咱这个吃闲饭的老家伙。没曾想,第二天人家医生来说,事情报上去了,为老汉和儿子安排了一个来南京做事的营生。这就跟着来了,我家那小子,现在跟着登州的医生学医,就是那个刘院长,他说这我家那小子识字,学东西也快。”
说到这里,一家人的脸上都露出好奇的表情,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忍不住的孩子母亲也问:“老哥哥,这医院是登州那些菩萨兵开的?”
高老汉露出不解的表情道:“怎么?你们都不知道?登州兵的头头陈老爷,被皇上招了驸马,陈老爷在登州是大名鼎鼎的神医啊,是个人都知道。登州的大夫,可都是他带出来的徒弟。没有神医全部的本事,也有个五成的能耐。老汉这病,就是刘院长给治好的。对了,说起这个陈老爷,现在是什么总督,管着江南呢。你们啊,有福气了。我可是听说了,陈老爷是个活菩萨,江北大旱,又是蝗灾,登州营剿贼经过,一看百姓活不下去了,赶紧的弄来粮食,人人发一小口袋,然后说,这粮食在路上吃,想活命就跟着走,去辽东,去大员,那边土地多,税赋低,头几年还不用交租子。不少人都去了,我也想去,走半道上不行了。”
“老哥哥,您在这里做事,每个月能挣多少粮食?”林多福又问,高老汉道:“每个月一斗米,三十斤番薯。我家那小子,因为识字,每个月除了口粮,还能有三十文钱。”
说着闲话,时间过的很快,一个时辰过去了,一脸疲惫的刘龙清出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同样身穿白褂子的小伙子。一家人立刻围上去,刘龙清摘下口罩,笑道:“病情基本稳定了,还需要继续观察。等到明天傍晚前,病情没有别的变化,这条命就保住了。然后就是治病,大肚子病不难治,难的是预防。回头呢,高华你给他们说说,怎么预防这个大肚子病。”
“知道了,师傅。”高华立刻答应,回头看看自己的老爹,低声道:“爹,你怎么还在这啊,门口没人怎么行?”高老汉笑道:“不碍事,门口有军爷的站着呢,鬼都不敢来闹事。”
这时候孩子推出来了,一家人立刻围上去,护士笑着拦住,低声道:“孩子睡着了,看可以,不要说话,免得吵醒他。”林家父母都上去,看着孩子睡着了,脸色因为高热而病态的红润不见了,气息平稳,脸上平和。看上去就跟没病似得。
孩子被送进了病房,这家人又开了眼。雪白的墙壁,地上铺的青砖,平平整整的。床上铺着雪白的床单,小心的把孩子放上去。盖上被子,挂好吊瓶,护士只留下孩子的母亲,别的人都叫出来,对众人道:“都放宽心吧,我在医院做了好些年,基本上这个情况的,都不会有太大的反复。回去给孩子准备一些欢喜衣服,这个病治疗不难,就是需要点时间。”
林多福突然想到了什么,上前怯怯的问一句:“这位大姐,在这治病,需要多少银子?”
带着口罩的护士,这时候摘下口罩,不满的看看他道:“我有那么老么?真是的,会不会说话。这里治病不收药钱,就收一个住院费和生活,吃住三天一文钱。看护的吃喝是自己的,医院有食堂,可以去食堂买饭票,一文钱吃三天。不愿意吃食堂,就自己备吃的。”说完这护士就转身,回去照顾孩子去了。
林家的人全都傻眼了,询问的看看高老汉,他倒是很淡定的回答:“没错,是这个规矩。这要是在登州营的医院里,不收钱还管饭。陈老爷是活菩萨,整个山东百姓都知道。还有,一文钱吃三天,每天三顿,有一顿荤菜。”
“还有这种好事?”一家人都不敢置信的互相看看时,高老汉又道:“不信吧?告诉你们吧,现在这个医院,还是登州营在管,所以才有这种好事。等两年,这家医院不由登州营管了,那就没这个好事了。不过我听说,登州那边的医院治病收钱,就是寻常的百姓也是能看的起病的。百姓日子都好过,不知道何时江南也能如此。”
第二天一早,一家人都知道什么叫菩萨兵和仁义之师了。值夜班的护士,带着孩子的母亲去了食堂,交了一文钱之后,领到了一罐子炼**,还有三天的饭票,这是给孩子吃的。孩子已经醒来,病情稳定,基本上不会有反复。
护士教孩子的母亲学会怎么冲炼**之后,还指着暖瓶道:“看见没有,那边有锅炉,去那边打开水。以后回家可记得了,都别喝生水,会得病。水一定要烧开了喝。”食堂里排队打来早点,一碗浓浓的米粥,里头能看见不少肉末。
孩子吃的根本停不下来,这是肉粥啊。最后连碗都添了一遍,这才算完。喝了一杯炼**之后,孩子死活还要再喝,要不是护士及时喝止,这孩子还要闹腾。中午吃的米饭,一大碗,上面盖了一层的肉烧豆腐青菜,里头的肉一块一块的,看的清清楚楚。
医院里现在就这么一个病人,医生护士的态度都很好,就是规矩有点多。一家人都不太适应,不过都勉强的去遵守。三天之后,这个孩子的病情治疗的差不多了,刘龙清出现了,对孩子父母道:“这病就算治疗的差不多了,再继续住院意义不大,浪费钱。你们可以把孩子接回去养着,拿着单据,三日来取一次药。半个月后,带孩子来复诊,估计就能痊愈了。”
这时候,孩子已经能下地了,活蹦乱跳的,脸上也有血色了。一家人都感恩戴德,虽然医院的伙食好,但是继续住院,明显是占人家的便宜。占救命恩人的便宜,那太缺德了。孩子倒是闹腾着不肯出院,要留下来天天吃肉。林多福给刘龙清磕头,求他让孩子多住几天。最后刘龙清松了口,再住三天就必须出院。(未完待续……)
。。。
第四百八十章短暂的冲突(上)
第四百八十章短暂的冲突(上)
第一例病人成功治愈之后,所有质疑声都消失了。大肚子病是这个时代的绝症,根本无法痊愈的绝症。但是在这家医院,却真正的出现了治愈的患者。事实胜于雄辩!
江南是大肚子病的高发区,随之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但是绝大多数却在门房那里吃了闭门羹,因为医院的床位有限,每次只能接收三十名病人。这三十人出院之前,不在收治病人。这一下患者家属慌了,那些曾经妖魔化这家医院的人,成为了家属本攻击的目标。
好在过了一段时间,医院里出来一个新规矩,病情不严重的病人,在确诊之后,可以去医院采购一些药来服用,未必能很快的治愈,但是按照医生的嘱咐去治疗,治愈的可性很大,因为这个医院的存在,很多人的生活习惯被慢慢的影响了。生活上要讲卫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等等。
来到江南上任一个多月之后,陈燮一直没有明确的去一件事情,报纸打嘴巴仗这个事情还在继续,不过没有之前那么激烈了。屡屡在报纸上撰文的阮大铖,自我感觉表现的还不错,壮胆来求见陈燮,随行的是他的把兄弟杨文聪。
阮大铖没有等太久,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就被领进了陈燮的书房。这一次没见着公主,只有陈燮一个人在书房内。看见两人进来,陈燮便笑道:“圆海。以为你应该早来了,没曾想等到今天。”一句话说的阮大铖有点脸红,他其实早就想来了,杨文聪给劝住了。
这两位还真的挺卖力气,为了给陈燮助阵,拉拢一干文人,每期报纸都有一些文章出来,跟复社那些人唱对台戏。加上这些年江南文坛,因为利益关系,士林也不是铁板一块。不满东林复社的文人也不少。历史上士林高举大旗的复社。现在影响力远不如以前。
两人多少有点紧张,等待陈燮的下文,不敢开口要好处呢。陈燮看他们的样子,笑道:“行了。我知道你们的来意。东西给你们准备好。圆海。松江知府,龙友,华亭知县。回去准备上任吧。京师的公文三天前就到了,放在我这里没时间去处理。”
陈燮这么说,他们就这么听了。其实就是陈燮一句话的事情,派人去叫一下,一点都不难。阮大铖听到这话,当是就脑子一懵,没想到报酬来的这么快啊,这个大腿太给力了。不但自己的事情解决了,杨龙友的事情也搞定了。这个效率,真是太高了,这才几天啊。他可不知道,上次见到他之后,陈燮就去运作这个事情了。给京师的皇帝去了信,汇报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和需要的位置。朱由检很给面子,全都答应了。回信还告诉他,现在的吏部尚书是杨廷麟,朱由检破格任用的结果。朱由检还在信中说了,因为赈济得力,西北和中原已经渐渐的安定下来,虽然还有一些流贼在闹事,但已经不足为患了。唯有四川的张献忠和罗汝才等流寇还在闹腾,洪承畴虽然也很能干,但是毕竟不如陈燮来的高效率。
陈燮回信称,有洪承畴就够用了,关键还是赈济。只要有饭吃,百姓不会造反。所以呢,关键的问题还是财政问题。要解决财政问题,仅仅依靠土地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改变这个单一的模式了,免得天灾一来,户部的仓库就可以跑老鼠。
陈燮掏钱帮助皇帝去赈济灾民,这在当今看来是很蠢的一件事情。毕竟沈万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陈燮就是这么干了。原因自然是朱由检的信任,认为陈燮不会也不可能去谋大明的江山,陈燮的实力已经足够了,但是却没有一次违背皇帝的意思。这样的臣子,你再猜忌他,那这个皇帝当的就太失败了。所以,只要弹劾陈燮的奏折,基本上都被皇帝打了回票,然后再挖苦几句:“建奴肆虐京师,流贼中原横行之时,卿在何处?”
心情不错的朱由检,也不打算跟这些人生气了。一门心思配合陈燮,去改变大明财政的状态,自有等这个事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接下来才好去推动别的革新。要说这个商业税,按照陈燮的意思,三十税一就是个笑话,在江南等三省的商业税,将实行十税一的新规定。
等江南三省试行的效果好,再推广全国不迟。
阮大铖和杨云骢不知道这些事情,只知道陈燮给他们的前程问题解决了,自然是喜不自胜。再三拜谢,陈燮坦然接受,这种人跟他们讲别的没用,你不接受他还不放心。
临行之前,陈燮交代道:“到了任上,别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配合船舶司把事情做好是必须的。江南诸事,唯有此事见效最快,陛下也最关心。”
有这番话垫底,这俩都知道怎么回事了。这是给皇帝的内库帮忙呢。朱由检现在也学坏了,福建和山东的关税,都不走户部了,直接走自己的内库。这其实不是一个好现象,但是现阶段也只能这样,陈燮就没说这个事情。朱由检追求效率,这样做的效率也确实要高一些。
经过对外对内的一系列战争,朱由检对文臣的信任的基本盘已经崩溃了。毫无疑问这是对比出来的,尤其是丁启睿接任陈燮的位置后,剿贼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这让朱由检很恼火。缇骑直接给邵春捷拿下,进京问罪了。收拾文臣,朱由检一点都不手软。对付武将,有陈燮这个恶神在,现在的武将也很老实了。左良玉那么牛,都被杀了,还有谁敢乱来?
一段时间的舆论争夺之后,新的商业税收制度和咨议局制度正式出台,并且在明报上全文刊登出来。新的税收额度是十税一,每年纳商税达到银圆二十元,就有资格参加咨议局的选举。议员的选举制度,一百符合标准的人里面选一个,如果每年商业税数额达到一万银圆,自动获得当地的咨议局议员资格。获得议员资格之后,见官不拜,官府不得随意锁拿,要治议员的罪,必须先拿出证据来,交给省一级的咨议局审核,确定无误取消议员资格后,才能治罪。新的规定出台后,整个江南都轰动了。其他权利对议员或许吸引力不大,监督政府执政这些话,大家都未必会当真。但是这个法律上的特权,对一般的商人而言,就太有吸引力了。按照这个新的规定,获得当地议员资格后,参加全省议员的选举,一旦获得省议员的资格,要定罪就得是皇帝派厂卫来查案了。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整个江南的话题都是这个咨议局。商界的人都快激动的疯掉了,恨不得明天就开始选举。官场上的人则慌张了,按照这个咨议局的章程,今后地方官员一旦做了事情不满意,咨议局就会在会议上讨论,多数人通过之后,各地咨议局就可以弹劾本地的官员。当然,前提是要有证据,没有明确的证据,弹劾无效。
实际上这个证据的问题,并不是太难解决。原因很简单,明朝各级政府的基层一切权利,实际上是掌握在胥吏、缙绅集团和宗族的手里。官员做事,都是依靠这些人来完成的。这个时候就不难看见,大明的商人,绝大多数都是有缙绅背景的。所以说,要搞资本主义的那一套,还是得看这帮人来闹腾。他们有文化,有资本,有社会影响力。
单纯的暴力去解决这些人,最后谁来搞工商业?你只能是威逼利诱一起上,大棒加上胡萝卜一起上。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搞国家资本主义,历史证明了,这一套怎么搞,也存在很多问题。当企业的管理层变成官僚之后,企业败坏起来那叫一个快。
现在陈燮暂时还管不了那么多,咱先把事情做起来再说别的。咨议局制度正式出台后,整个江南文坛愤怒了,也哑巴了。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得到了社会地位,却被一群商人轻松的夺取了。这让他们怎么忍?短暂的沉默之后,意外的发现,只有一小部分读书真是去闹腾,百余人跑到明报的门口去堵门。
结果自然是明报的负责人唐沐出来了,这哥们已经不干刀笔吏的伙计了,现在是明报的副总编。往门口一站,唐沐便道:“要投稿,在下欢迎,有道理就在报纸上见分晓。但是要来闹事,得问问大明的法律答应不答应。”一名复社学子站出来,大声道:“陈思华为商贾张目,败坏纲常,明报为陈思华之喉舌,大家冲进去,砸了这家为贱户说话的报社。”
一群当兵及时出现,挡在了门口。书生们被堵在了外面,怎么都冲不进去。人群中有人高呼:“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江南士子们,为大明,为礼法,为纲常,大家冲进去。砸烂这些狗贼的脑袋!”
这一下这群读书人疯掉了,声嘶力竭的跟着喊什么的都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各种口号混在一起,大家一起往前冲,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个时候,斜对面冲来一群带着员外巾的人,还有不少寻常市井小民打扮的人。(未完待续……)
。。。
第四百八十一章短暂的冲突(下)
第四百八十一章短暂的冲突(下)
“大家都看清楚这些读书人的嘴脸了,就是这些读书人,不给我们活路走,跟他们拼了。”这群人的数量就是一百两百了,而是上千人。他们则显得更为激动,冲上去直接就动了拳头。两边的人打在一起,这群人的身份很杂,有开茶楼的,有开商铺的,有病人家属,还有一些依靠工商业吃饭的人。
场面一时大乱,读书人的战斗力自然不能跟这些人比,很快便被打的落花流水,衣服被撕扯破了,脸上青一块肿一块,有的倒在地上哀叫,有的捂着脸**,拳脚这个东西,不会认人的。实力悬殊太大了,很快读书人就七零八落的倒了一地。当兵的就在一边看着,等到一些聪明的读书人发现躲在当兵的身后不会被挨揍之后,立刻就有人这么做了,而且学的人也很多。果然,有当兵的挡着,这些人就没往前冲了。
短短半个时辰后,现场变的安静多了,地上躺了几十号鼻青脸肿的读书人。一直没有正主出现,事情似乎僵持住了,当兵的把两边都拦住了。打是肯定打不起来了,这时候终于来了两个大人物。姗姗来迟的是江南巡抚朱大典和御史史可法,这两人出现之后,现在再次出现了骚动。看着一地的读书人,史可法的脸都气白了,哆嗦手指道:“中丞,此事不可不严办,读书人的脸面,都在这里面了。寻常百姓对读书人动手,此例一开,日后如何得了?读书人的威严何在?体面何在?”
说穿了就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是很严重的纲常问题。朱大典有点犹豫了。他是被史可法拽来的,不想趟这趟浑水。就在他犹豫的时候,一个声音出现了:“御史大人言重了!按照大明的法律。这些人私闯民宅,也是要治罪的。难道说。市井之间,就无这类的事情发生么?出现的还少么?非要治罪的话,那就先治这些斯文败类的罪,本总督这就去让人请大宗师来,所有闹事人先革除功名,再定其罪。”
如果说这个话的人是别人,史可法能喷他一脸的唾沫。但是说话的人出现事,大家都选择了沉默。包括史可法在内。他可以弹劾陈燮,但是在这个场合,他真不好说话,读书人先冲击明报,才引来了别人斗殴。即便是知道,这些人可能是陈燮找来的,他也无可奈何。毕竟把柄在人家手里,而且革除功名是很要命的事情,比杀了这些读书人都厉害。关键是,陈燮有这个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