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崛起(天涯)-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提学这个时候突然看着赵教谕道:“赵兄,往日里人前滔滔不绝,怎么今日一言不发?”这一刀捅的狠,果然是熟人捅熟人才伤的重。这俩平时来往很多,称兄道弟的,关系很不错。这会孙提学一句话,就给赵教谕推到悬崖边上了。孙提学也是无奈之举,不找人背锅,陈燮那边交代不过去,回头宋光兰弹劾自己,张秉文和陈燮也不会放过他。

一个御史、一个布政司、一个巡抚,文官体系的人都弹劾他,提学官还怎么做?自己收拾收拾滚蛋好了。形势很清楚了,陈燮这边在后面端着茶杯不紧不慢的继续处理公文。

一个时辰之后,宋光兰进来了,拱手道:“思华,查清楚了,都说了。赵教谕勾结本地粮商风从月等十余人,煽动士子来巡抚衙门闹事。目的是为了开门禁,放粮食出城。”

张秉文进来了,一边走一边骂:“奸商,都是奸商。中丞,事情牵扯到德王府,还望慎重。”明知故问的陈燮做出奇怪的表情问:“怎么就牵扯到德王府了?”

“哎,这事情是这样的。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都比较高。外面那些读书人里头,有十几个是拿了王府的好处来的。德王在城里有三家粮店,每年不少进项。今年还这么搞,打算捞一笔。结果中丞紧急调来粮食,并且设禁止粮食出城门。德王那边有个管家,找到几个家境不好的读书人,让他们联系同窗闹一闹。”跟着张秉文进来的孙提学也说话了,事情渐渐的清楚了。

最后一个进来的是低着头的赵教谕,陈燮似笑非笑的看着他,其他几个人也是横眉冷对。实际上因为有了魏岳这个带路党,陈燮早就知道了这些人的勾当。

张秉文看看赵教谕,叹息一声道:“中丞,这些粮商背后,都有些关系。还是不要闹大的好,尤其是牵扯到德王府和奉国将军。”

陈燮沉吟再三,看了一眼赵教谕,淡淡道:“事情不能就这么算了,尤其是德王府,身为宗室,不思为君父分忧,反倒趁机发国难财。这一会不让他们吃点教训,下一回他们更放肆。赵教谕,我劝你还是称病回家吧,不然大家面子上须不好看。”

赵教谕一脸苍白,朝陈燮拱手道:“多谢中丞,在下这就回去写辞呈。”说完转身狼狈而走,留下一个跌跌撞撞的背影。这一次,还算是给他留了面子的。

陈燮继续道:“参与此事的粮商,全都拿下。这个没问题吧?张大人?宋大人?”

宋光兰很干脆:“没问题,情理之中。”张秉文也点点头:“应该的,奸商该死。”

陈燮看看孙提学:“带头闹事的生员,革除功名,以儆效尤。这个,没问题吧?”

孙提学松了一口气,赶紧道:“没问题。”对孙提学来说,保住自己是最重要的。现在背黑锅的是赵教谕,他算是逃出生天了。

陈燮最后道:“宗室之事,自有君父决断。德王在济南,纵奴抢夺民产,夺人妻女的案子,卷宗在刑名处堆了多少,大家心里都明白。本宪当亲自写奏本,上奏君父处置。涉案的粮商,一律罚没囤积的粮食,并每人交罚金五千两,此事就到这里吧。”

济南的事情告一段落,一共十八户粮商被牵扯到其中,粮店本封门,人被抓进监狱,交了罚金才放人。德王府外,多了一队士兵,京师回话之前,王府内部的人,一律不许出门。想采买事物,拿银子来,有人代购。这个价钱嘛,自然就不会便宜。

夜幕降临,曲阜城外一片黑暗,这是一个没有星星和月亮的晚上,真正的伸手不见五指。城头上倒是点了不少火把,城下的百姓聚集处,深夜之后火把全看不到了。

城上的士兵,到了下半夜撑不住了,城下的百姓连续五天都没啥动静,渐渐的松懈下来。值夜的士兵在打瞌睡,丝毫没有注意到在黑暗中,一群黑衣人悄悄的钻出开,摸到城上。黝黑展览的刀锋在脖子上划过,丝毫没有惊动那些正在城墙上熟睡的士兵。

城门咿咿呀呀的打开了,吊桥放下的时候,总算是有人迷迷糊糊的醒了。睁眼一看,城下无数火把突然点着了,吊桥正在落下,想阻拦已经来不及了。

“城破了!流贼进城了!”一声惊悚的高呼,惊醒的士兵们看看城外数不清的火把,还有正在落地的吊桥发出轰的一声,顿时一哄而散。

火把组成的火龙冲进县城,数万流民如洪水,灌入曲阜县城。孔府乃是城内最大的宅院,千余精壮流民,在一群黑衣人的带领下,杀向孔府。府内家丁都被惊动,纷纷据院墙而守。

弓箭射来,不断有流民中箭倒下,前进的势头为止一滞。黑暗中,突然响起嗖嗖的声音,几十枚弩箭射出,七八个家丁被射中,落在地上惨叫。

被惊醒的孔家族长孔胤植,这时候衣服都没来得及穿,在几个家丁的簇拥下出来,站在大院子内瑟瑟发抖,声嘶力竭:“都给我顶住,打退流贼,赏银一千两,不,五千两。”

话音刚落,大门外传来号子声,轰的一声,大门剧烈的震动。家丁冒死露头射箭,立刻被弩箭点名,掉下来好几个。再无人肯上去。孔胤植平日待下人刻薄,此刻家丁的抵抗意志并不强烈,孔家上下几百号人,在惶惶之中不知所措,哭喊声震天。r1152

第三百九十三章埋人三部曲(续2)

第三百九十三章埋人三部曲(续2)

轰的一声,大门轰然倒塌,激起一团烟尘。家丁们纷纷后退,一些死忠还在做最后的抵抗,但是很快被人潮淹没。这一夜,曲阜县城满城火光,十里之外可见。

济南,巡抚衙门办事房。

“什么?曲阜县城被流民打破?”巡抚陈燮脸上的惊讶,绝对不像是装出来的。而是真的在震惊,为这么快就得手而震惊。

张秉文惶惶不安的看着来报信的兖州府衙役,追问道:“赵富春呢,他在干什么?兖州府粮仓不是粮食充足么?怎么会变成这样?”

陈燮腾的站起道:“现在没时间去追问这些了,本宪立刻带兵去兖州,为防万一,登州总兵苏皓宸率部往东昌府。参将王贲,率部往青州府,务必将乱局控制在兖州府的范围内。张大人,济南交给你了,立刻向陛下奏报吧。”

急促的军号声响起,城外新修的新兵营内一派紧张,身着墨绿色军装的士兵,全副武装跑步集合。集合完一队,立刻出发一队,甚至都不等大队。

五个新编的加强队,连夜举火南下。半年多的好吃好喝,严格训练之下,新兵的行军能力肯定不是问题。一路小跑穿城而过,城门口处,陈燮在马背上看着士兵跑步出城。

“不过短短半年,这些士兵就练成这样,中丞威名名副其实。”就算是外行,张秉文看看这些士兵。也能感受到训练有素。

陈燮皱眉,怒不可遏道:“该死的赵富春,还有任城卫指挥使。”

张秉文现在全无主张,平时动动嘴还行,出了事情只能指望陈燮。听陈燮这么说,立刻道:“中丞放心平乱,京师奏本,卑职一定与宋大人商议之后,写的清楚明白。”

这话两人算是心知肚明了,这时候最要紧的是自保。毕竟曲阜被破。孔家难逃一劫。陈燮、张秉文和宋光兰。这会就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必须团结起来,找人背锅。正常的情况,只要陈燮快速平乱。搞清楚情况是下面的人犯的错误。陈燮等人的罪名就不会太大。

“济南至兖州。官道近四百里,最快也要走上五天,等我到了。怕是什么都来不及了。尽力吧!”陈燮无奈的说完,策马跟着队伍往前走。黑暗中长龙在蜿蜒,一脸无奈的张秉文咬牙切齿的看着兖州的方向,愤愤的转身回去找宋光兰。

刚回到衙门,就听说一个新的消息,都指挥使病故了。是不是病故不知道,肯定是听到了兖州的消息,惊吓过度了。兖州的任城卫,那是他的指挥体系之内的,曲阜被流民打破,他的责任可不小。就算陈燮不为难他,皇帝估计也不会放过他。上了年纪,惊吓过度,然后就死了。就这样,家里人除了报丧之外,没有大肆操办的意思。

“死了一了百了么?做梦!”宋光兰气急败坏的怒骂,陈燮上任之后,一直没顾得上整顿卫所体系。没想到,这么快就出事了,宋光兰本能的想着,这都指挥使死了也得背锅。

“曾进宝呢?”张秉文提起兖州分守道,这职务平时住在济南,定期巡视各个卫所。他的责任也少不了,出这么大的事情不露面,真是太不应该了。愤怒的张秉文,直呼其名了。

“派人去通知了,该到了。”宋光兰话音刚落,派出去的人回来了,带回来一个消息,曾进宝上吊了。张秉文和宋光兰目瞪口呆,宋光兰站起道:“我去查吧,弄清楚了回来再写奏本。这一关看来不好过了。”

张秉文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目瞪口呆的看着宋光兰离开。这一下他知道事情要坏了。宋光兰还没出门,就被人拦了回来,锦衣卫千户包成带着一群人,拥着镇守太监王德化进来,给宋光兰堵回来了。

王德化拱手道:“事情咱家都查清楚了,兖州、东昌两府的官员,勾结分守道、分巡道、指挥使,利用运河便利,大肆贩卖官仓粮食,欺上瞒下,罪大恶极。直接导致兖州、东昌两府面对旱灾,无粮赈济,造成流民造反一案。”

张秉文略带迟疑,还是质问道:“这案子,中丞和有司,事先怎么不知道?”这话一说,宋光兰的表情也不好看了,盯着王德化。心道,这个没卵子的阉人,现在说的这么清楚,早干啥去了?早说一声,能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么?

王德化的出现,瞬间完成了拉仇恨的任务。这帮文官别的能力不强,内斗的水准一流。原计划要抖一下威风来着,突然想起一个事情,陈燮是文官了。这种局面下,文官自然要抱团取暖的。王德化可以不在乎张秉文和宋光兰,但是他怕陈燮。

王德化当场就呆住了,暗自掂量,咱家想差了。这事要是牵扯到陈思华,陛下未必能办他,咱家肯定要吃板子。事先知道了怎么,怎么不奏报?就这一点,咱家也逃不了干系。

政治就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这一点陈燮做的很出色。不知不觉中,山东官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绑一块了,核心就是陈燮。谁想这个时候讨便宜,肯定群起而攻之。

“咱家也是才知晓的,这不立刻来告诉各位大人了么?”王德化临时改了口,本来他想说:“东厂、锦衣卫查案,还要知会你们?”这个时候的王德化,还没想明白,其实自己也掉坑里了。兖州、东昌二府,盗卖粮库的事情,之前他就有所耳闻。东厂和锦衣卫都在查,正经的他要告知陈燮一声。不过下面有人怂恿他,这案子还是自己查的好,不然被陈燮抢走功劳。等查清楚了突然公布,没准还能拿一下陈燮。

对陈燮怨念深重的王德化,自然是想拿这个事情摆陈燮一道。没想到,计划好好的,事到临头才明白,一旦山东官场都拧成一股绳了,这事情真的就不是他想的那么好了。

原因无他,牵扯太大。事情一旦大了,皇帝都得和稀泥,别说一个没卵子的太监。更要命的是,司礼监的曹化淳,跟陈燮关系不错,大伴王承恩,也颇为喜欢陈燮。王德化敢于惦记陈燮,那是建立在陈燮一个人的前提上。现在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整个山东官场的时候,他立刻就耸了。本来他提前说一声,事情可以避免的,现在在按原计划搞,他属于知情不报了。想到这里,王德化怨愤的看了一眼锦衣卫的千户包成。

陈燮在路上走了六天,才赶到兖州。这时候兖州府外面已经看不到流民了,一个都没有。就算这样,城门依旧紧闭。陈燮派人到城下喊门,城头上的小兵战战兢兢的看着城外的大军,赶紧去报信。兖州守备是个小官,先去的指挥使处,结果发现指挥使吞金自杀了。掉头去了知府赵富春那里,结果这位先一步把小妾推井里,自己在书房里上吊了。

同知、守备,成了文武领衔了,只好一起出来开门迎接。陈燮连城门都没进,挥挥手,士兵一拥而上,一干兖州文武,全部拿下后,陈燮才淡淡道:“当初欺骗本宪时,没人出来说话。早就该有这样的觉悟了。”

陈燮坐镇兖州,派出两千人去济宁,五千人去曲阜。然后接管了兖州军政,一干文武挨个的审。三千悍卒在城内把手要隘,宣布兖州戒严。

审案的过程很顺利,所有人都往死去的知府和指挥使头上推,陈燮一个都不放过,全部大刑伺候。这边的案子还没审完,济宁那边来了消息,知州也上吊了,卫所的守备先杀小妾后自刎。一干文武全部被控制了起来。

曲阜那边的消息来的也很快,流民洗劫了曲阜,孔府上下五百多口人,成年男子一个没剩下,不是自杀就是被杀。孔家被洗劫一空,具体损失没法查,流贼已经散去,一把火点了孔家。陈燮立刻放下兖州这边的案子,带着五百骑兵直奔曲阜。

陈燮赶到曲阜的时候,孔家已经被烧成一片白地。到处是残垣断壁,占地千余亩的孔家,成为了一片废墟。带队的军官李云聪,带来了一批孔家的妇孺,大概三百多人。

一群妇孺跪了一地,嚎啕大哭的场面,真是惨啊。陈巡抚亲切的慰问了这些妇孺,了解了事情经过。据这些妇孺讲,家破之日,族长孔胤植要求妻妾自杀,自己躲进了地窖内。孔家妇孺殉节者三十余人,孔胤植被流贼生擒之后杀死。意外的是,流贼没有为难这些活下来的妇孺,把她们关在一个院子里,还给了吃的。

抢光了孔家之后,流民不知为何一哄而散。据说是流贼分账不均内讧了,相互之间杀了一夜,次日便退出曲阜,也不知道去哪了。孔家妇孺们担惊受怕了一天一夜,登州兵赶到了,她们得救了。

有一个事情妇孺们说起来义愤填膺,孔家蓄养家奴三千余人,事到临头竟然无一人站出来。城外的农庄内,至少有一千五百多家奴,丝毫没有抵抗便散去。孔胤植一脉,意外的被杀了个干净,不分男女。如何重立孔家,这个事情陈燮不敢做主,安顿了这些妇孺后,上奏京师,请皇帝决断。(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四章告一段落

第三百九十四章告一段落

数万流民,分了孔府的粮食,劫了曲阜的县库,杀了县令和孔家一百多成年男丁,然后就散了活,而且散的很彻底。这样的事情,一看就是有组织的行动。

但是陈燮在奏本中写:贼闻大军至,散而走之,待臣至曲阜,贼走一空。念民生之苦,刀斧相加,恐激起更大之民变。臣已就近调集粮食,抚恤饥民,不使再变。此事因臣视察不细而起,故请辞山东巡抚一职。

济南方面的奏折先一步到了京师,内阁立刻送到朱由检跟前。张秉文、宋光兰联袂上奏,东昌、兖州二府,奸商与文武官员勾结,沆瀣一气,盗卖库粮,罪大恶极。事情败露,自戕者有山东都指挥使、兖州分守道、兖州知府、济宁知州、任城卫指挥使、济宁守备。

这些人自杀的原因,其实不是盗卖库粮,而是因为衍生民变,导致孔府被毁。这三个罪加起来,肯定没救了。看看东昌府,不就没有自杀的官员么?百姓没闹起来就没事。

奏折中还强调了,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济南府,这四个府一切太平。东昌府流民在省城及时运粮赈济之后,也恢复了平静。夏收即将开始,山东之乱无虞。

如何处置山东官员,内阁里分了两派,一派是孔贞运为代表,要求严惩山东官员。为首者陈燮、张秉文、宋光兰,更要严惩。不过孔贞运一个人闹腾没用,温体仁等人则认为,陈燮事先有视察旱情,要求各府做好准备,成果是不错的。关键是地方官员欺瞒,联手作假,陈燮短期视察,很难能看出端倪。当前大局之下,还是下旨斥责为上。

就是说,眼下够乱了,就不要再生事端了,陈燮是什么人?你当他是软柿子啊?他手里有兵,大明最能打的兵。你撤他的职,还能怎么地?难不成派人去抓他?要去你去,我们不干。再说,这事情算在陈燮的头上,也不合适。陈燮顶多是个领导责任,斥责两句就行了。

朱由检很自然的偏向了陈燮,这个没啥好说的。东昌的奏报,先一步上来了。对不之后发现,两边说的差不多,说明陈燮没有欺君。这事情还没定论,陈燮的奏折也到了,一看陈燮请辞,孔贞运又来劲了。这位阁老,平时没啥言语,那是被温体仁压的狠。现在事关孔家,虽然他是江苏人,但架不住他姓孔啊,有理由发言。

山东的事情,内阁里争议不休,朱由检也在犹豫。朝臣弹劾海也来了,都是奔着山东群臣去的。不止一个陈燮,这是要山东官场灭团的架势。很自然地,反对的一方开始还击,谁当官没几个同年座师来着?开始吵,朝会上吵,散朝了弹劾吵。

有趣的是,这些人吵架的范畴,其实就两个字“责任”。丝毫没人去提,山东旱情如何,灾民安置如何。就是在咬着民乱孔家被破一事,王八咬人不松口。

文臣吵架,朱由检心里很不爽。为啥?很简单,山东的奏折又来了,这一次更具体。调集了多少粮食,安置了多少灾民,兖州府的乱局被控制住了,目前没有再闹腾的意思。

争吵了一个月,陈燮在兖州就呆了一个月。连续十几份奏折,没有一份是自辩的。都是开口称,臣有失察之罪,然后说具体的都在干啥。审问官员,查明案情,打击奸商,罚没粮食多少,罚金多少。一笔一笔的账目非常清楚,这是在真真的做事的态度。

又一天的早朝,文官们还在两边对喷的时候,朱由检忍不住了。拍着龙椅站起,抬手指着在台下吵架的官员们,怒喝:“你们在这里互相攻讦,可知山东地方正在忙于安顿流民,挽救夏收,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你们可知道,山东从各地调来多少粮食?你们可知道,陈思华在兖州呆了一个月,忙着安抚地方,上的奏折里,一个字都没为自己辩护?你们可知道,陈思华收缴赃款,对奸商开出罚金单子,所得白银五十余万,山东地方不留一两,全部押送进京,交给朕来处置?陈思华在山东,为地方稳定殚精竭力,你们呢?可有一实策?”

这一通骂的,下面的文臣们目瞪口呆,完全没有反应过来,朱由检拂袖而走。吵了一个月的事情,终于落下了帷幕。内阁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票拟一则,交司礼监披红下发。

具体内容为,兖州之事,巡抚、布政司、按察司,皆有失察之责。念彼等处事果断,善后及时,不以重责。暂时留任,以观后效,再有事发,两罪并罚。都指挥使毛xx,兖州分巡道,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人虽死,不能脱其罪,责成山东地方抄家,女眷充为官激。

这么一个处置,山东官场要员们,除去自杀的都指挥使,其他人毛都没掉一根。这样的处置结果,山东地方自然弹冠相庆,总算是保住了自己的饭碗。

陈燮从兖州回来,看见这个处置结果之后,还是上奏一份,称:一干以死逃罪者,念其尚有羞耻之心,抄家、罚金即可,女眷发还祖籍,可彰君父之德。

这一份奏折到了京师,再次掀起轩然大波,文武百官意外众口一声,支持陈燮的建议。朱由检看在抄家罚金的面子上,思之再三,勉强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百官纷纷上奏,称颂君父之德,不亚尧舜。并恳请,今后非谋反大罪,皆效此例。

赶上五十万的银圆的汇票到手,听说山东地方恢复了平静,心情大好的朱由检,意外的同意了这次建议。并表示,有司可设条例,以待日后有据可查。意思是,抄家是必须的,罚金换一条命也是必须的,该罚多少,你得有个标准。但是,是否按照这一次的例子来,还得由皇帝来决定,不可作为常例。意思就是,规则可以搞出来,是否按照这个规则来,标准在皇帝的手里掌握着。这一招出来,虽然说皇权还在发挥主要作用,但已经被砸出一个口子。

山东的事情,居然就没人提了,孔家的问题,也没人去提。最后还是陈燮联合按察司、布政司上奏:圣人门第,不可没落。可从罚金之中拨款一些,交由彼等安家,另选继承人,官府出面帮助孔家恢复门第。

朱由检很干脆,一事不烦二主,孔家的妇孺是陈燮救的,一些贪官的罚金还没收上来的,全部交由陈燮代转给孔家。另立家主一事,也由陈燮代为选定,择日举行仪式,上奏审批。

陈燮很认真的写了个长奏折,先说漕运卫所废弛,可借机整治,为日后整顿卫所积累经验。接着说山东两府官员一案,牵扯众多,当由厂卫接手善后。再说孔家的事情,还是要礼部派一个老成持重的官员下来主持,地方处置名不正言不顺,还是扛着君父的名义下来的官员比较有说服力。具体到钱粮,山东地方可以担负。最后说到官员,吏部、兵部,应尽快选派官员下来接任。

这份奏折到了京师,陈燮再次受到了百官的好评。之前那些弹劾陈燮的家伙,突然换了一张嘴脸,往死里夸陈燮。朱由检这一次很干脆的照准了陈燮的意思,不过加了一条,卫所整顿之事,由陈燮负责。具体到卫所官员的问题,由陈燮推荐至兵部。

兜了一个大圈子,最后给了陈燮这么一个好处,还是看在陈燮带兵厉害的面子上。朱由检小气吧啦的一面,暴露无遗了。陈燮兜了一圈,要的不就是这个么?接着旱情的机会,山东官场上下,都给收拾了一顿。两个府的官员,基本上都被装了进去。关键是卫所的权利,陈燮拿到手了,这一下整条运河,都在陈燮的手上。

在卫所这个问题上,朱由检和陈燮之间,其实是一个默契的结果。陈燮惦记要在运河上收费呢,这个事情朱由检可是记的很清楚的,不然也不能把卫所的事情都给陈燮处理。皇帝再信任一个官员,也都是有度的。

山东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算是基本结束了。皇帝的同意之后,陈燮立刻着手整顿山东卫所。本来还有个南直隶的大河卫,陈燮是在是够不着。卫所有大量的土地在军官的手里,这一次陈燮接着这个机会,上上下下的军官都撸了个干净。土地自然到手,由专人打理。军户还是军户,不过不用再当兵了,安心种田,地租降到三成五。负责农业这一块的负责人,带着军户修水利,挖深井,费用都是从罚没的钱财里出来。

一番梳理折腾下来,山东运河沿岸尽数落到陈燮手里。沿途的百户、巡检等等官员,全部都换上登州营的军官,任城卫、平山卫的官兵,也都换成了山东的新兵。

内阁来了个阁老,不过不是孔贞运,而是贺逢圣。安置孔家的费用,陈燮倒是一点都不耽误,拨款一万银圆,粮食两千石。这么配合,贺逢圣也很满意。r1152

第三百九十五章温体仁的末路

第三百九十五章温体仁的末路

孔家的事情就这样算了,重新立一个幼儿家主,然后就没然后了。原则上是一群妇孺当家,由于孔家的地契、高利贷这些文书,被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陈燮一点都不客气,还了孔家土地一万亩,别的田都充公了。孔家的人不满,但是拿不出凭据来,这事情只能不了了之。衍圣公是个孩子,一群老弱能蹦跶出什么花样来?

奇怪的是,没人弹劾陈燮欺负孔家一门老弱,就算是山东本地出去的官员,也都没有帮孔家说话。平时很闹腾的御史言官们,这时候都意外的安静。

六月,发生了一件大事,吸引了所有注意力。这个大事的起因,是一个张汉儒的人。这个人干了一件事情,检举揭发自己的老乡钱谦益。张汉儒不过是一个师爷,在当地想弄钱谦益,真是太难了。不过话说回来了,本地恶霸钱谦益,没把这个事情当一回事的时候,京师来了人。二话不说,锁拿钱谦益去了京师。这一下,事情闹大了。

事情为何会闹大呢?呵呵呵,得从首辅温体仁那说起。温体仁仇恨东林,科举的时候就不吝力气,打压东林出身的举人中进士。当年廷推一案,东林玩了个釜底抽薪,直接给温体仁和周延儒排除在外,这是断人前程的举动。温体仁恨死了钱谦益。尽管在随后的战斗中,温体仁和周延儒成为了胜利者。后来周延儒又给温体仁在背后捅刀子干了下去。但是这仇恨的种子深深的埋下了,温体仁看见来了机会,当然要整死钱谦益。

“六月,奸人张汉儒窥温体仁欲罪东林,遂入其门下,相与定密谋,乃抗章诋毁钱谦益、瞿式耜居乡不法。体仁从中主持之,逮二人下诏狱严讯。”这是史料上的记载。

按说钱谦益都在家吃自己了,温体仁应该放过他才是,凡事留一线。日后好想见嘛。温体仁不干。非要整死钱谦益,有机会要整死他,没机会,创造机会也要整死他。

张汉儒罗列了钱谦益五十八条罪状。这绝对是要搞死他的节奏。下了诏狱的钱谦益。路子还是很多的。而且不差钱贿赂,在监狱里待遇也不算太差。居然还能要到纸笔,给皇帝写信。他要自辩。不过这些信石沉大海了,朱由检没搭理他。

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钱谦益放了一个大招,这个大招就是求助曹化淳。好笑吧?一点都不好笑。就是这位“道德君子”,在朝在野,都要跟阉党做坚决斗争的钱谦益,这个时候向司礼监太监曹化淳求救了。

曹化淳跟温体仁没啥利益纠葛,跟钱谦益也没啥关系,为啥要帮他呢?这得从另外一个太监说起,这个太监叫王安。王安是什么人呢?他有两个亲信,一个叫魏忠贤,一个叫曹化淳。明白了?太监界老波ss。

王安死的时候,需要一个墓志铭。而这个墓志铭呢,就是钱谦益写的。在一个,东林党还有一个活着的孙承宗,这位老先生也出面活动了,要营救钱谦益。

果然,曹化淳看在死去的王安的面子上,可能还收了点好处,答应帮忙。从这点看,曹化淳还是比较有情义的一个太监,不然他凭啥因为王安的墓志铭帮钱谦益呢?这是记着钱谦益的好呢,毕竟给一个太监写墓志铭这种事情,不是哪个进士出身的人都能拉下脸去写的。

曹化淳是司礼监大太监,权利大大的有。而且东厂的提督太监王之心,那也是他的旧部。曹化淳找到王之心,一般情况曹化淳活动之后,这个事情很快就能了解才是。

但是事情没法很快了解了,因为温体仁不省事,一门心思要搞死钱谦益。你搞钱谦益就算了,他还拉上曹化淳一块搞。他找人散布谣言,说曹化淳收了钱谦益的贿赂,然后还有证人。为了做的像,温体仁还请假在家休息,做出避嫌的样子。

这一下曹化淳毛了,尼玛,你连我一起搞,那就对不住了。曹化淳可不简单,尤其是在皇宫里呆了一辈子的太监,能做到他这一步,哪个不是内部斗争的高手,又怎么可能不比温体仁了解朱由检的心思?

曹化淳主动出击,先找朱由检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