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南皇-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可不一定。”说起这个,李贞十分自信:“国人恋家这点没错,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利益,如果父皇你敢张贴皇榜,说只要愿意迁移到突厥的,每户给一千亩地一头牛十只羊,你信不信报名的人能将衙门的门槛踩塌喽?”
    李世民大惊:“一千亩?你开什么玩笑?我们哪来的那么多土地?”
    “怎么没有?”李贞反问道:“一户就按五口人来算,一百万人也不过两亿亩地,两百万顷而已,就算迁五百万,也不过一千万顷,父皇你觉得突厥连一千万顷地都没有吗?”
    “可那都是荒地草地啊。”
    “我们也没说给的是良田啊,再说草原苦寒,就算是有田地也种不了粮食的,让他们去当然是让他们作牧民了。”李贞道:“父皇你不会是在担心,那些百姓到了草原上活不下去吧?”
    “这倒没有。”李世民慌忙否认,但他的表情分明就是如此。
    “父皇你也太小看我们汉人了。”李贞失笑,正色道:“父皇可以想一想,东胡犬戎乃我先民大敌,但如今他们安在?
    匈奴曾经制霸东方,打得强汉不得不称臣纳贡,和亲赔款,但如今匈奴何在?
    鲜卑乃草原霸主,纵横天下,祸乱中原,可鲜卑去了何处?
    还有乌桓、羌、羯、氐、柔然。。。。。。哪一个不曾经将我汉人压在身下,现在他们人呢?
    五胡乱华,汉人百不存一,但如今五胡尽去,我汉人却依旧存在,并且越来越强。
    曾有一位西方先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给汉人阳光、种子、水和锄头,他们几乎能在任何一块土地上种出粮食!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也证明了我汉人的生命力绝对不容小觑。”
    “但。。。。。。”李世民依旧拿不定注意,这不是优柔寡断,也不是没有魄力,而是事儿太大了,就算他拿定了注意,也必须和群臣们商量一下,集众人之智一起谋划方方面面。
    “这个先不说了,贞儿你还是说说上上策吧,你不是还有上上策吗?”
    “也行,反正孩儿只是提个意见,究竟接纳不接纳是父皇的意思。”李贞也理解李世民的顾虑,立即配合道。

第八十八章 定国五策(3)
    第八十八章定国五策(3)
    “说起上上策,这个上上策嘛。。。。。。”李贞沉默片刻,正色问道:“父皇,你听说过羊吃人吗?”
    “总觉得不是什么好名词。”李世民低声道,说完他自己也笑了:“父皇还真没有听过这个词语,贞儿你说说看,羊究竟是怎么吃人的?”
    “确切的说,羊吃人确实不是什么好词。”李贞笑道:“羊吃人是和纺织业有关的一个词语,源自于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名为英国的小国,当时英国毛纺织技术的急速发展,羊毛纺织业很繁荣,羊毛需求量激增,养羊成了很赚钱的行当。但英国国土狭小,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牧场养羊,于是英国的地主便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和公共的土地用篱笆圈起来放牧羊群,并强行圈占农民的土地。农民丧失了赖以养家活口的土地,扶老携幼,向着陌生的地方去流浪。。。。。。牧场占据了农田,农民没了生路,要么流浪要么饿死,这就是羊吃人的典故。”
    “。。。。。。朕绝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大唐。”沉默片刻,李世民语带铿锵的说道。
    李贞摇摇头:“不,已经在发生了,而且每隔数百年,就会发生一次。”
    “不可能,朕怎么不知道。。。。。。”李世民顿住了,良久才道:“不错,确实经常发生,而且现在就正在发生。。。。。。土地兼并和羊吃人又有什么区别?”
    李世民抬起头:“不说这个了,还是说说羊吃人吧,贞儿你是怎么打算的?这和突厥有什么关系?”
    “父皇,我且问你,英国为何会发生羊吃人的事情?”问完不给李世民回答的机会,李贞就自顾自道:“除了因为英国国土狭小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羊毛的利润要远远比种地更高,这才是酿成羊吃人的最根本原因。”
    李世民赞同道:“不错,世人逐利,这是千古不变的大道理。”
    “而孩儿的羊吃人策分为三步,第一步嘛——父皇是知道的,突厥盛产牛羊马匹,但父皇知道不知道,突厥每年的羊毛都去了哪里?”
    “这个,应该是制成毡了吧?不过制造毡布并用不了多少,剩下的应该是烧了。”
    “这就是了。”李贞抚掌道,这和自己得到的情报差不多:“如果孩儿向他们购置羊毛,父皇你觉得价格得有多少?”
    李世民隐隐约约已经知道李贞的意思了,在心中算了一下道:“一文钱一车都有人卖,反正本来就是要烧掉的东西,现在有人要收,倒贴钱都可以,反正烧毁羊毛也是在破坏草场。”
    “这就是了,如果孩儿愿意以一文钱十斤的价格收购,而且是长期收购,有多少要多少,父皇你觉得突厥人会不会大批量养羊?”李贞继续诱导道:“突厥养殖业繁荣,一个小型部落都号称养羊百万,这么多的羊,一只羊一年就算剪两次毛,一次剪十斤来算,一个小型部落一年就能产下两千万斤的羊毛,如果以孩儿给的价格来算,光是羊毛就能为部落增加至少两百万钱,也就是两千贯的收入,这可是白赚的钱,在养羊养牛养马并无区别的突厥人中,父皇觉得他们的选择是什么?”
    “羊吃人的要诀就在此处,只要我们能够长时间购进羊毛,突厥人觉得有利可图的话,自然会慢慢增加养羊的数量。而到时候咱们就可以通过羊毛,对突厥施加影响力。更进一步,通过羊毛贸易,逼迫突厥人不敢轻举妄动,否则只要咱们掐断这条线,那些造反者面对的就是愤怒的牧民们,到时候不用咱解决,他们内部就能帮我们将阴谋叛乱者干掉。”
    李世民赞同道:“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兵不血刃就可以将突厥控制在手掌之中,不过这唯一的问题是。。。。。。”
    李贞又揪下了一撮胡子,同时也打断了李世民的话:“孩儿知道父皇的意思,难道父皇就没有发觉,孩儿今天有什么不同吗?”
    “不同?”李世民将李贞举起来,双臂交错将李贞转了一圈,仔细观察后摇摇头:“也没发现什么不同的啊。”
    李贞挣扎着从李世民手中逃脱,指着自己的衣服:“父皇就没有发觉,孩儿的衣服和以往的不同吗?”
    “衣服?”李世民也不是笨蛋,经李贞一提醒,立刻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衣服上,观察一阵后,震惊道:“贞儿,莫非,这就是。。。。。。羊毛织成的?”
    “不错,这可是孩儿自己弄出来的。”李贞得意道:“孩儿也是试验了许久,才在现有的纺织机上进行改良,总算是研究出了羊毛纺织机,用这种毛纺织机织出来的布,不但轻薄柔软,保暖性也较之麻布做的冬衣好上一百倍,在夏天则更加吸汗,即便干一天活,衣服也不会沾在身上,堪称神器。。。。。。说了这么多,父皇还是亲自体验一下吧。”
    “怎么体验?”
    李贞恭道:“还请父皇令王亭初,将孩儿放在外面的箱子拿进来。”
    李世民挥挥手:“去吧。”
    “是。”王亭初拿着箱子进来,李贞打开箱子,出现在李世民眼中的正是一套成人衣服:“孩儿出征在即,没有准备别的临别礼物,就分别为父皇母后母妃以及各位娘娘们准备了一套羊毛衣裙,这是父皇的,还请父皇笑纳。”
    “好孩子,你真是有心了。”李世民瞬间感动,毫不犹疑的脱下了外袍,当着李贞的面换上了黑色的外袍。
    亲身感受了一下,李世民在感动之余,也对羊毛布的理解更深刻:“不错,轻、柔、滑、暖,确实是好衣服,好布,好羊毛。”
    “这个织机的产量有多少?”李世民担心产量上不去。
    “这点更是不用担心,经过孩儿与众多工匠们的研发改良,这纺织机的速度可不比现有纺织机的速度慢。”李贞还有一句话没有说,他还能研究出一种比现有纺机速度要快上十倍的纺织机来,不过那是他给自己准备的发财宝贝,没打算现在就拿出来。
    “这就好,这就好,贞儿,你可真是父皇的福星,也是大唐的福星啊。”李世民心神激动,几乎语无伦次,‘吧唧’一口就啃在了李贞脸上。
    他太知道羊毛纺织机出现的意义是什么了,这不光是大唐钳制突厥的一大手段,更重要的是为大唐带来了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新的廉价衣物,只要有了这羊毛布,大唐几乎将再不受寒冷的威胁。
    “父皇~”李贞不好意思了,太肉麻了。
    “哈哈哈,贞儿你也会不好意思啊。。。。。。”李世民大笑,两人瞬间打闹在一起。

第八十九章 定国五策(4)
    第八十九章定国五策(4)
    玩闹过后,李世民道:“不玩了不玩了,咱们继续说羊吃人吧,贞儿你继续说。”
    “嗯,只要有了这羊毛织机,我们尽可以大批量收购羊毛,突厥自然会被大唐死死的捆在身边,再也不敢有一丝异动。”李贞笑道:“而且我们还可以将制作出来的衣服高价返销回突厥,用他们的材料赚他们的钱,这才是做生意的最高境界。”
    “不错,有道理,有道理。”李世民听得愈加兴奋:“那你的第二步是什么?”
    “羊吃人的第二步其实不是针对突厥的,因为突厥已经被我们捆在一起了,孩儿第二步的对象是其余的国家,要知道以游牧为生的国家民族可不止一个突厥啊:回鹘、西突厥、骨干罗、铁勒、契丹以及薛延陀,这些国家可都是以游牧为生的,每年的羊毛同样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让他们知道了突厥已经因为羊毛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父皇你说他们会不会羡慕?会不会也想在这里面分一杯羹?”
    “当然会,然后我们按照对付突厥的招数,一一将他们绑在大唐的身边,对吧?”李世民猜测道。
    “不不不,虽然羊吃人的最终目的确实是如此,但中间还少了几个步骤。”李贞摇着手指头,解释道:“羊吃人策固然可以将所有的游牧国家绑在大唐身边,但如果加盟羊毛贸易的国家太多的话,是会形成卖方市场的,也就是供给小于需求。到时候如果他们联起手来,坐地起价,羊毛价格势必要涨,这对大唐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在中间做一点什么以防止他们联手。”
    李世民一挑眉:“比如?”
    “比如,先扔一块骨头给他们。。。。。。”李贞眼中闪过一丝狰狞:“咱们大可以以羊毛需求不足为由,给出一个定额,比如一年一千万车,然后让他们自己分配,每个国家都有份,但谁的份额各自有多少,就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李世民倒抽一口凉气:“这。。。。。。这是会引发战争的。”
    “这我自然知道,孩儿的本意就是为了让他们打起来。”李贞无所谓道:“反正不关大唐的事情,就算是他们将脑浆子都打出来,又有什么关系?而只要多打几次,积累的仇恨深了,就算有人提出联合,他们的仇人也不会答应的,羊毛贸易也就稳定下来了。接下来就需要靠时间了,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磨合,他们自然会慢慢并入我大唐的。如果这中间再加入文化入侵的话,这个时间还会大大减短,说不定一两代人之内,就能让他们忘记自己胡族的身份,转而以大唐人为荣。”
    “好狠毒的计谋。”李世民倒抽一口凉气,虽然这对大唐百利而无一害,但他还是被这一番算计给震住了,目光灼灼的看着李贞:“贞儿,你老实告诉父皇,这招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因为父皇很担心,会有人拿这招来对付我大唐。”
    “这个父皇就放心吧。”李贞摇头道:“想用这一招,第一先决条件就是国力繁荣,军事经济实力都要远超他国才行,父皇你觉得这世上,有哪一个国家论繁华能超过的大唐的?”
    “这倒是。”说起这个,李世民还是很有自信的。
    “这就是了,只要大唐能永远保持这种繁华,那父皇就永远不要担心这一招被用在咱们头上。”
    “那第三步呢?”
    “第三步是羊吃人本身的延伸。”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李贞眼中的狰狞更重,看得李世民大皱眉头,不由提醒道:“贞儿,你是要做大事儿的人,以后要注意你的举止了,切莫在人前做如此形态。”
    “是,孩儿知道了。”李贞立刻反应过来,看来自己的道行还是不够啊。
    “注意就好,继续说羊吃人吧。”李世民也知道提醒一下,便将问题转了回来:“你说第三步是羊吃人的延伸,就行是什么意思?”
    “既然羊能吃人,那为什么别的东西不能吃人呢?”李贞道:“孩儿且问父皇,对我大唐威胁最大的国家是哪一个?”
    “这个。。。。。。应该是突厥吧?”李世民故意道。
    “。。。。。。”李贞也不说话,就这么看着李世民,意思不言而喻。
    “好吧好吧,是父皇不对,不应该和贞儿开玩笑。”李世民抱歉的笑了笑,接着面色一肃:“如果说哪个国家对我大唐威胁最大,那定然是吐蕃无疑了。吐蕃建立于高山之上,万山丛中,从军事角度来说,算是据险据高而守。也就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下来攻打我们,我们想要攻上去却是损伤巨大。
    如果只是损伤大也就罢了,更要命的是听经营吐蕃的商人们说,我唐人去吐蕃,十有八九都会得一种怪病,头痛,头晕,疲倦,呼吸困难,十分奇怪。如果真要攻打上去,只怕路还没有走一半,部队就要折损一半了,剩下的一半就算能走上去,只怕也拿不动兵器,拉不开弓箭了,去了也只能是送人头。
    何况据说吐蕃近年来出了一个十分有作为的赞普,叫做松赞干布,虽然年幼,却已经显露才能,很是厉害,据说有一统吐蕃之势,对大唐威胁就更大了。所以父皇一不虑突厥薛延陀,二不忧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不怕高昌吐谷浑,唯独这吐蕃却一直如鲠在喉,让父皇吃不下睡不着。”
    “父皇果然不愧千古名君,这眼光确实犀利。”李贞由衷的赞佩道,不愧是千古一帝,这战略眼光,要不是自己有后世的经验,还真比不过他。
    “贞儿莫要胡说,以后也莫要再提什么千古名君,父皇还当不起。”李世民有些不好意思了,脸都红了,连忙问道:“难道贞儿你也认为吐蕃乃我大唐要害?”
    “不错,孩儿说的正是吐蕃,请父皇去舆图来。”
    地图很快取来,李贞也不客气,指着地图一一介绍道:“父皇请看,东*突厥乃病中狼王,看似强大,实则虚弱,此战必可灭之;西突厥有名无实,乃守户之犬,不足为虑;高句丽不过一狂吠之犬,抬手可灭;高昌吐谷浑之流更不需多提,如非需要缓冲吐蕃,又岂容他们存在?至于倭国,新罗百济西域诸国,更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小孩子的打闹,不值一提。可唯有这吐蕃,自立国初就处于先天不败的地位,就像父皇说的那样,他们随时可以打下来,我们却不能随意攻打上去,他们可以雄踞高山坐观天下,我们却只能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小心提防,实在是我大唐心腹之患。要不是他们内部混乱,高原上也不止吐蕃一个国家的话,只怕他们早就打下来了。但如果能让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整合实力,他早晚都会与我大唐有一战。”

第九十章 定国五策(5)
    第九十章定国五策(5)
    “而且父皇请看舆图,这吐蕃国面积虽然不如我大唐,但战略位置却十分重要。”李贞拿着不知道从哪里变出来的小棒,指着吐蕃周边的国情:“吐蕃西南紧邻天竺,西邻勃律和大食,南有迦楼缕波和南召,东北方有吐谷浑,而剩下的东南方,东方、北方、西北方,都和我大唐相邻,父皇你曾也是马上打天下的将军,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吐蕃可以随时出击,可以从几乎任何地方侵扰我大唐,而我大唐却只能被动防守。”李世民的面色阴沉,无论是谁面临着这样一个随时都可能抢劫你的邻居,心情都不会太好的。
    “原本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是结交吐蕃的敌人,比如他旁边的吐谷浑,以及依旧苟延残喘的象雄等,但现在孩儿却有了一个更好的方法。”李贞放下木棒,端坐。。。。。。李世民怀中:“父皇既然已经警惕了吐蕃,自然应该也知道,吐蕃虽然地处高山,国中也尽多骁勇之士,但所谓有利就有弊,高山虽然给了他们以最好的屏障,但也不是没有弱点的,父皇也知道,山地,特别是极高的山地一般情况下都是十分贫瘠的,这也就代表着吐蕃的粮食的匮乏。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太过寒冷,吐蕃只能种植一种名为青稞的粮食,而且产量还不高,种植成本极高,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别的粮食可以种,只怕没人会种这种坑爹作物的。”
    “所以贞儿的意思是。。。。。。”李世民有些明白李贞的意思了。
    “我们把羊吃人反过来用。”
    “反过来用?”
    “不错,吐蕃不是缺粮食吗?那我们就交好吐蕃,同时大量输送粮食进入吐蕃。”李贞靠着李世民的胸膛眼睛半眯,仿佛睡着了一般,口中嘀咕道:“吐蕃粮价价格很高,而大唐这几年的粮食却是大丰收,如果我们将大唐的粮食运到吐蕃贩卖,并且价格要和他们本土青稞价格差不多的话,自然就不会有人买口感不怎么好青稞,没有人买青稞,那种植青稞的人自然会大大降低,甚至根本就不会有人种了,到时候。。。。。。”
    “到时候吐蕃的粮食就会完全掌控在大唐手中。”李世民豁然喜道:“而只要完全控制吐蕃的粮食,甚至控制一半的粮食,到时候吐蕃是死是活,就轮不到他们自己说了算了。”
    “确实是这样没错。”李贞闭着眼赞同道:“不过此举最好在短时间内就开始实行,因为根据血龙卫外事衙门的情报,吐蕃的那个松赞干布确实是一个英主,虽然年纪不大,但却不能小觑。根据外事衙门的推断,如果松赞干布能有大魄力,短时间内或许就可能统一吐蕃(在历史上一共也就用了三年),到时候再用此策必然会招致松赞干布的警惕甚至反击,恐怕为时已晚。”
    “当然要用,明天父皇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李世民也是个果断的性子,再说这一策对大唐并没有什么损失,就算失败也不过失去一些粮食,只要成功就能控制一个国家,这么稳赚不赔的生意为什么不做?
    “这就是儿臣的五策了,不知父皇准备选用哪一策啊?不同的决策,价格不同的哦。”说完五策,李贞突然精神了些,双眼眯成一条缝,笑的好似一只小狐狸。
    “贞儿,你真会败父皇兴致。”李世民被李贞打断,不悦道,正意淫着呢,你就给我泼冷水,没这么做生意的。
    “嘿嘿,是孩儿不对,不过父皇你也要仔细想想哦。”李贞一副吃准了你的态度,反正饵料已经下足了,不怕你不上钩。
    “这个不急,贞儿你且等一等,我和几位大人商量一番。”说完李世民道:“王亭初,宣房相、杜相、魏相、王相、温相速速来见我,就说十万火急,对了,你亲自去请,不得让任何人知道这个消息。”
    “是,奴婢明白,奴婢这就去。”王亭初不敢怠慢,连忙退去。
    他刚才一直都伺候在李世民身边,自然是听到了父子二人的交谈,在心中震惊李贞的头脑的同时,王亭初也将李贞划为了倾尽全力也要讨好的人之一,他算是看明白了,以李贞的天资,就算当不了皇帝,一个实权王爷也是跑不了的,这样的人是万万不能得罪的,不但不能得罪,还得倾尽心力讨好才对。
    “那你们商量吧,儿臣睡一会儿。”李贞是真的困了,迷迷瞪瞪的就要睡下。
    李世民见李贞有点睡着的样子,连忙揉了揉李贞的头:“贞儿先别睡,等一会儿房相他们来后,还得你帮着讲解呢,你要是睡了,父皇我可不懂这么多,万一没说过他们,你的小心思可就白费了。”
    “嗯嗯,先让我睡一会儿嘛。”李贞还是觉得困,他实在是高估自己的精神劲了,说起来毕竟是个小孩子,尽管灵魂是大人的灵魂,前世熬夜通宵也都锻炼出来了,但身体上的困顿可不是精神能抵消的。
    “那好吧,你先睡一会儿吧,父皇等下再叫你。”看着李贞证都睁不开的眼睛,李世民心中闪过一丝心疼。
    李贞很聪明,这也没什么,事实上他所有的儿子就没有一个不聪明的,但在所有聪明的儿子中,唯一懂事的却只有李贞一个,李贞太懂事了,懂事的让人心疼,不管这懂事是真的还是装的,都让他欣慰。
    “嗯嗯。。。。。。”李贞嘴里含含糊糊咕哝了一声,便沉沉的睡了过去。
    房玄龄很生气,这也正常,任是谁在忙完一天公务后,刚刚睡着就又被人叫醒,想来他的脾气都不会太好。
    不过房玄龄的这股气却注定要不得发泄,因为叫醒他的不是别人,正是皇上身边的心腹太监王亭初——倒不是王亭初有多么受李世民宠幸,以至于连自己这个左相都不敢得罪他。而是因为在现在这个点,叫醒自己的人还是皇上的腹心,还特意告诉自己要保密。。。。。。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有大事儿了,而且还是十分紧急的大事儿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了。
    而王亭初也证明了这一点:“皇上特地交代,此事十万火急,玄武门那边奴婢们已经安排好了,房相且自去宫中,奴婢还要去杜相他们家。”
    “到底怎么回事?”房玄龄穿着衣服,安抚好家人之后,边走便问:“我也没得到什么特别的消息啊?难道前方战事有变?”
    王亭初小声道:“具体的奴婢不敢多说,只能告诉相爷,此次事情与八殿下有关。”
    “越王?”房玄龄更惊讶了,李贞的聪慧他是知道的,而且福缘深厚他也很清楚,但李贞太小了,又能掀起多大的事情来?
    “相爷进了宫自然就知道了。”王亭初不敢多说,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多听多做少说话,也因此他才被李世民相中,成为了身边的贴身太监。
    “也好,我且自去,公公(好像的确是这么叫的,比如高力士就被叫做高公公)一路小心。”
    “相爷也请小心。”

第九十一章 定国五策(6)
    第九十一章定国五策(6)
    在门口和王亭初分开,房玄龄一路上都在思索李贞究竟又闹出了什么幺蛾子。不过一直到了宫中,也没有猜出究竟是什么事情,只能大致推算到,应该和突厥有关,因为李贞后日就要去军中前线,在这个时候能让他搞事情的也只有和突厥有关了。
    “皇上吗,房相来了。”一路畅通无阻,甚至都没有经过搜身通报,小太监就领着房玄龄进了书房,显然是提前得到过吩咐的。
    “见过皇上。”
    “噓!”李世民做了个噤声的动作,稍微指了指旁边的小床:“爱卿且稍等一会儿,等杜爱卿他们到了再说。”
    顺着李世民的手指,房玄龄的目光也自然而然的跟着移到了那张小床上。在看到小床的瞬间,房玄龄的瞳孔顿时就是一缩,那张床他太熟悉了,那是李世民平时在处理公务累了的时候,用来小憩的床。
    而以李世民的勤恳,在这张床上睡过的时间恐怕比在御榻上睡过的时间还要多。从某方面来讲,这张小床的地位甚至是不下于御榻的。可如今他看到了什么,此刻在这张不下于御榻的小床上,居然睡着一个孩子,不用看这孩子的面容,房玄龄就知道睡在上面的肯定就是引起这次宫中聚会的罪魁祸首——当今越王李贞。
    李世民自然注意到了房玄龄的表情,面色自然道:“这次在叫你们来之前,贞儿可是给朕大开了一次眼界,也为朕解决了诸多难题,等讲完的时候已经十分困顿,所以朕就先让他睡一会儿,房卿也先休息一下,等杜卿他们都来了,再跟你们详说。”
    “不过这孩子可一点都不轻啊,明明只有四岁,朕居然都抱不动了,也不知道怎么吃的。”说到这个,李世民一脸幸福的样子。
    “这个。。。。。。殿下天生神力,平日里吃的多,自然身体就重。就好比臣那不争气的次子,他一人吃的比我们全家吃的都多,身量也是极重。”房玄龄连忙附和道,他也是个识趣的,这小床虽然在某方面来说地位堪比御榻,但毕竟不是御榻,只是一张普普通通的小床而已,只要李世民不追究,谁都没法说什么。
    房玄龄并没有等多久,很快李世民要找的几个人都被叫了来。
    “皇上,不知深夜叫臣等来,究竟是何事?”能说这话的也只有魏征了,也只有他一个人敢不给李世民一点面子。
    “魏卿不问,朕也是会说的。”李世民没有一点不快,只有满心的无奈,他对魏征这老家伙是真的没有一丝办法了。实际上今天晚上是没有魏征什么事情的,因为魏征现在并不是三省的宰相,但正是因为怕了魏征,李世民怕他日后找自己麻烦,所以才将他给叫了来,直接堵住他的嘴。
    “不过该怎么开始呢。。。。。。这么说吧,与其是我将你们叫来的,不然说是贞儿把你们叫来的。”李世民总结了一下语言,缓缓道:“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今天晚上我批改完奏折,正要休息一会儿,贞儿却突然求见,然后。。。。。。事情经过就是这样了,你们怎么了?”
    却是李世民在讲完之后,发现在座众人都是表情各异,有惊讶的,有惊喜的,有惊骇的,也有惊异的。。。。。。虽然众人表情各异,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全都是一副被惊到的样子,显然对于李世民的话对他们冲击不小。
    良久,房玄龄才缓过神来:“所以皇上将臣等叫来,就是为了商讨这件事?”
    李世民颔首道:“不错,贞儿虽然狂妄无知,但他所献的这定国五策也确实很有道理,尤其以羊吃人这一策,更是闻所未闻,然而仔细想来,却有相当大的操作性。”
    “不过此举是建立在我们此次能够击灭突厥的基础上,朕无法在人前提出,只能辛苦诸位爱卿今晚好好论证一番了。”说着李世民将目光投向了杜如晦,房谋杜断可不是说说的,杜如晦性情果决,谋猷经远,绸缪帷帐,和多谋的房玄龄正好形成一对亲密搭档,房玄龄多谋划,堪称一步百计,但他也只能出办法,究竟用哪一个办法,却还需要杜如晦来拿主意。
    “克明,你怎么看?”
    “咳咳咳。。。。。。咳咳咳。。。。。。臣觉得。。。。。。觉得可以一。。。。。。一试。”杜如晦的身体已经极差,历史上他也正是在今年年中去世的,为此李世民罢朝三日,率领百官拜祭,追封杜如晦为司空,并追封为蔡国公。
    不过这是在历史上,如今有了李贞的参与,杜如晦的结局如何就不一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