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南皇-第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的道理?
他是太子,可还不是皇帝呢,就算未来李贞皇帝,创下了这么大的功劳,也有资格犒劳犒劳自己了吧?你们居然如此对待有功之臣,这未免也太让人寒心了吧,连这样的功劳都不赏,以后谁还会在战场上拼命啊……
所以太子不能不赏,反而还要大大的赏,只是……
究竟该怎么赏赐他呢?
为难啊……
头疼啊……
纠结啊……
百官陷入了矛盾中,李贞的功劳不能不赏,但想要赏却又无从可赏,这等奇事即便是他们为官几十年也是从未见过的。别说是一般人了,就算是此时站在朝堂上的几位相爷,也都纠结的想要薅头发——为官几十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赏无可赏的事情。
如果李贞是一般人的话,那也就罢了,这等情况实在是太好解决了——既然赏无可赏了,那就宰了吧。反正自古以来,君王对待那些功劳到天的功臣们都是这么干的,尤其是汉高祖刘邦,给未来开了一个坏头,尤其是刘邦和朱元璋,更是将这个法则运用到了极致。
但是李贞不一样,他不但功劳大,身份更是高的吓人——人是太子,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你杀了倒是容易,但是杀了之后呢?你上哪再弄一个李贞来继承皇位的?
皇帝的儿子固然多,可是在才能上可以和李贞媲美的却没有一个,死了一个李贞,大唐的未来怎么办?为了眼前的方便,却让大唐失去了未来,如此岂不是因小失大?
哪怕那些心中恨不得李贞死无葬身之地的人,此时也绝对不敢将这等想法表露出来的,否则先死的肯定是他们。
现在因为赏无可赏你杀了李贞倒是容易,但是大唐可就失去了未来啊,这样自毁长城的事情又岂是他们能干的事情?
就算他们愿意,但是皇帝能同意吗?李贞可是他最宠信也是最放心的一个儿子,更是他选定的未来皇位继承人——你们为了图省事,就要逼迫我干掉我自己的儿子,你觉得朕会同意吗?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不杀也不猜忌功臣的皇帝之一(他就算是杀也是大臣先造反的,他很少主动诛杀臣子),这一点足以和秦始皇媲美。
而他不杀功臣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能够驾驭这些功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需要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来洗刷他玄武门之变带来的污点。
可现在不通过了,你们都要逼死我的儿子了,你们都要逼死大唐的未来了,我还要这个好名声有什么用?
这岂不是在逼李世民大开杀戒?
大唐功高震主的人,可不只有太子李贞一个啊,如果真要是论起来的话,凌烟阁上的所有人都算得上功高震主——李贞都要杀了,凌烟阁上的人不都得死光光?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绩、长孙无忌、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可都在呢,你们想要间接的弄死他们?
呵呵,究竟是谁会弄死谁还不一定呢?
何况就算在百官的逼迫下,皇帝也同意了杀了李贞,李贞他自己能同意吗?
要知道李贞可不是手无寸铁的架空太子啊,他不但手握重权,直接控制数十万雄兵,更有薛仁贵之流效力帐前,暗地里更有各种谍报杀手组织隐藏暗中,一旦让李贞侦得朝廷想要对他动手的意图——以李贞的性格,他又岂能坐以待毙?
也就是说,只要朝廷对李贞露出杀意,甚至只要让李贞察觉到朝廷的不善,那么他绝对会起兵造反,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以大唐如今堪比在钢丝绳上跳舞的情况,李贞的造反就好比用剪刀将钢丝绳剪断一样……
就算最终李贞覆灭,大唐的江山也别想保住了。
何况……
李贞会覆灭吗?
这个可能性很小很小……
因为这里是岭南,是李贞的地盘,大唐皇帝和文武百官都在李贞的地盘上,如果李贞选择在这时候造反,那么整个大唐朝廷都等于是落入了他的手中,还不是任随便他捏圆搓扁,任意摆弄?
虽然李贞表面上表现的大公无私,他也说过为了大唐的强盛可以放弃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但是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他表现出来的究竟是真是假,如果一切都是真的,这自然好说,为了大局着想,李贞很可能会引颈受戮,但万一这只是他为了讨好李世民而演的戏,那一切就都不好说了,他很可能会不管不顾奋起反抗,到时候可就一切皆休啊。
而在百官们的判断看来,李贞的表现更符合前者——废话,你们都准备要我的命了,我还会和你们讲究大局?开什么玩笑?我是大公无私,但是我都无私到将我的心血奉献给国家了,你们却还想要我的命,那我还无私个屁啊?
咱们直接摆开阵势,抄家伙开片吧。
第三百零四章 百官纠结——到底该咋赏?
第三百零四章百官纠结——到底该咋赏?
百官们的判断是很合理的,毕竟是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这件事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一样的反应,包括他们自己,恐怕都是同样的反应——李贞不好名不好色不好财,那么在他们想来,李贞唯一的弱点就是惜命了,如果连命都要保不住,他哪里还会顾忌那么多?
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这是当然的啦……
李贞的反应绝对和他们猜的差不多,如果他们真的要逼李世民杀自己,李贞唯一选择就算是奋起反抗,将所有想杀自己的人都送进地狱找孟婆喝汤去。
李贞是很无私,来到大唐之后就各种送,但是他的这种无私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的——那就是他送出去的东西,早晚都会回到自己的手中。
因此别看他又是送舰队,又是交出麾下势力的控制权,甚至允许李世民借用自己的财力……其实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一旦等他登上皇位,这一切也终究会重新回到他的手中,这几乎是必然的。
何况。李贞为什么这么大方?为什么不遗余力的点科技树,发展军队,殖民海外?
除了上面的那个理由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李贞认为,大唐只有在自己的指引下,才能避免未来的既定命运,从而走上另一条路——一条代表着无尽辉煌的道路。
而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李贞的努力是很成功的,大唐正在他这支扑棱蛾子的翅膀的奋力扑闪下,渐渐的改变自己的方向,驶向了更加广阔的未来。
如果不出意外,未来的大唐将会越来越强大,但是这必须由自己这个老司机在旁边牵引,否则——无尽的辉煌路旁边,可就是万丈深渊啊。除了自己这个熟知历史以及接受过信息大爆炸洗礼的未来人之外,整个大唐没有一个人能在保证大唐这条火车拥有足够快的行进速度的同时,还能平稳的渡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整个大唐除了自己,没有别人有这个能力,李世民不可以,李治同样不可以,武则天更不可以,能完成这一手的只有他李贞,如果他中途出现了意外,大唐虽然不能说没救了,但是也肯定会放慢自己的步伐,从而给未来的敌人争取到拉近和大唐实力的时间。
然而如果说自己的努力刚刚有了一点效果,还远远没有达到目的,就有人站出来摘桃子,甚至试图毁掉自己,李贞是绝对不会答应的,他必然要进行抵抗——不过这种抵抗不是为了自己的权欲,而是为了拯救大唐的未来……
当然了,以上一切都是假设,李贞是太子,也是大唐王朝仅次于李世民最重要的人,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说,他的地位比李世民都要重要,因为李世民的未来已经定了,但是李贞的未来却还拥有着无尽的可能,但是毫无疑问,在大部分人眼中,李贞是可以将大唐带到更好的方向的——无论是民间还是朝野,有这样想法的人多不胜数。
百官之中是有不少人想要李贞死,但是这群人在大唐朝廷中所占据的比例并不高,在士林中的地位也未必高到哪里去——因为有足够地位的人已经被李世民提前清除了,比如唐俭,比如王圭……
相反,位于大唐金字塔最顶尖的那群人,却都很清楚的明白李贞的存在对于大唐来说究竟都意味着什么,他们不可能想要李贞死,也不可能放任别人杀害李贞,甚至如果有人对李贞不利,他们还都是李贞最强大的保护伞——不论是为了大唐的未来还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家族,他们都是绝对不会允许李贞出一点事情的。
不过不管如何,对于李贞的赏赐,百官这一次是真的陷入了纠结之中,李贞的身份太特殊了,一时半会儿想要给一个合适的赏赐还真不好办啊。
金钱、权利以及地位都不行,难道要赏赐看着一大堆美女吗?
开什么玩笑?
你信不信只要你敢将这个提议提出来,皇帝陛下就敢直接将你拖出去砍头一百遍啊一百遍?
那可是太子啊,是大唐未来的储君啊,你居然要送他美女?
且不说想要配得上太子的功劳,你需要送多少美女吧,就说你送女人给太子,你的用意何在?
难道是想要让太子沉溺于酒色之中,永远的沉沦下去?
别开玩笑了,李贞未来注定是要走上那至尊之巅的,你居然教唆太子沉溺酒色?
你到底是何居心?
莫非是想用温柔乡,消磨太子的英雄气概,从而毁掉他?
当真是好险恶的用心啊……
就凭着这个罪名,李世民就算是将你砍了,都不会有人给你求情的。
又扯远了,言归正传,面对李世民的询问,群臣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太好的赏赐条陈出来,只能沉默以对。
李世民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想了一下,很是无良的将皮球踢给了李贞:“贞儿,既然诸位爱卿想不出来该赏赐你什么,那不妨你自己说吧,你想要什么,只要是父皇能答应的,一定会满足你。”
李贞当然也明白其中的缘由,想了想道:“父皇,这些其实都是儿臣应该做的,儿臣是大唐的太子,如果连儿臣立了功都要讨要好处,那么未免也太有点过分了。”
听到李贞这话,百官既松了一口气,心中又是大急,松了一口气的原因是李贞主动消除了李世民引起的这个话题,避免了大急继续为难,而急切的原因之前说过——李贞立下的功劳这么大,却得不到赏赐,那么他们以后立了功,又哪里还有脸面向朝廷讨赏呢?李贞这一次可是将所有人都得罪了啊。
然而尽管心里急切,他们却也不好将赏赐强加给李贞,毕竟现在是李贞主动将赏赐推掉了,如果强加给他的话,未免显得太刻意了一点,何况万一李贞真的接受赏赐的话,那么问题将再次回归到原来的矛盾点上——究竟该赏赐李贞点什么呢?
第三百零五章 终定
第三百零五章终定
还好李贞并不打算得罪所有人,只听他继续道:“不过父皇,儿臣是大唐太子,可以不要赏赐,但是儿臣能有今天的成就,可不只是儿臣一人之功啊:
如果没有王德威等人的十数年如一日的苦干,海参崴造船厂就不可能出现在大唐极北,更不可能有上千艘飞剪船为大航海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郑寅涛以及其之下的彻夜苦修,越州造船厂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规模,更不会有三大舰队的成立;
如果没有刘仁轨的辛苦筑基,也就不会有登州造船厂的深厚底蕴,甚至不可能有如今的海军出现;
如果没有大唐各大造船厂数以万计的船工们的新路努力,大唐海军是不可能有如今的规模的;
如果没有刘仁轨的辛苦训练,大唐的三大舰队也组建不起来,更不可能有如今的战力;
如果没有儿臣麾下各船船长们的奋勇卖命,儿臣也不可能会发现香料群岛和婆罗洲,至于k岛就更是意外之喜了;
如果没有水手们的激勇向前,儿臣也不可能……
如果……
……
所以说,儿臣能有今天的成就,之所以能立下如此泼天的功劳,并不是靠的儿臣一己之力,而是儿臣麾下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此儿臣斗胆请奏父皇,儿臣的赏赐就算了吧,但是请父皇不要亏待了儿臣麾下的功臣们……”
说了这么多,最后一句才是李贞真正的目的——首先自己立下的大功,不赏赐是不可能的,但是自己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更是富可敌国,手握重权,已经是赏无可赏,就算是给自己再大的赏赐也是锦上添花,对自己没有什么大作用。
可是偏偏自己的功劳,还不赏不行,否则自己就算是推却了,自己的手下也不会满意的。
那么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将自己的功劳拆分了,然后按功劳大小,分给手下们——这份功劳实在是太大,哪怕此次需要赏赐的人足足有数万人,但将这么大一份功劳拆分开来,按照功劳分配下去的话,也足以让所有人赚的盆满钵满,完全可以平息他们的怨气,甚至让他们对自己更加感激,实在是一举两得。
“呼~”
百官这一次总算是彻底松了一口气,这估计已经是目前为止最好的解决办法了,不但不用担心得罪人,而且还能让底下人彻底归心,当真是一招妙棋啊。
“嗯,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办吧。”李世民心中转了几圈,也是欣慰的点点头、
但是很显然,李世民并没有打算就这么放弃,他打算再考验一下李贞:“不过你属下的功劳是你属下自己立下的,他们的赏赐本身就是他们应得的,朕自然按照他们各自的功劳进行赏赐,不过作为他们的老板和直属掌控者,你的功劳也不能忽视,毕竟是你将海军献给国家的,这个功劳同样需要奖赏……贞儿,你想要什么,只管说出来就是……”
“……”百官此时很想扑上去揪住李世民将他痛打一顿,好好的质问质问他:李世民你究竟想干什么?你到底想要干嘛?你这是唯恐天下不乱啊,难道天下大乱对你就有什么好处吗?
百官因为都低着头,没有注意到李世民的面上表情,反倒是李贞看出了李世民眼中那意思狡黠,心中顿时了然,这是李世民对自己的又一重考验。
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李贞立刻低头躬身道:“如果父皇非要赏赐儿臣的话,那不妨将儿臣的赏赐尽数折现,全都赏赐给儿臣的手下吧——说起来他们最早的已经跟了儿臣足足十五年了,最短的也有好几年了,这些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儿臣却对他们少有关注,今天既然说到他们了,那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好好的犒劳犒劳他们——还请父皇应允……”
李世民脸上顿时展现出一抹笑容:“很好,贞儿你没有让父皇失望,这个请求朕准许了……王亭初!这件事交给你来负责……另外,贞儿都如此大方,朕这个做皇帝的可也不能输给他,记住了,这一次的赏赐要双倍发下去……”
“奴婢遵旨。”王亭初的脸上同样笑得皱成了一朵菊花,他能跟随李世民几十年如一日,并且在总管太监的位置上坐了足足十八年却没有失宠,他自然是有他的本事的——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随着隶圉司的不断发展壮大,王亭初甚至已经被人私下里称呼为内相,顾名思义就是大内宰相,被人放在和房杜之流的层次,可见他的能力确实出众,如果他不是太监,当真做到宰相的位置也不是不可能。
既然号称大唐的内相,王亭初的眼光当然不凡,他自然也能看出来刚才的情况有多凶险——一旦百官没有给出配得上李贞这次功劳的赏赐,就算李贞自己放弃,他的手下也会有怨言的,有李贞在他们或许不会造反,但是也绝对会将这份不满压在心底,一旦有心人挑拨,就立马会爆发出来,但是到了那时候,恐怕已经为时已晚。
好在李贞知道进退,没有在自己的赏罚问题上追究,反而主动为自己的手下们请功,更妙的是在面对李世民的层层紧逼,他也巧妙的将自己的功劳分给了手下,一箭双雕。
而这还不是最妙的,最妙的是李世民,他的双倍赏赐这一招,直接将自己也塞入了进去——原本无论是李贞为属下请功还是将自己的功劳分给属下,这都足以安抚收买所有的人心,但是这里面并没有李世民什么事情。
哪怕这些赏赐都是李世民给的,但是接受赏赐的人最多也就是口头上感谢一下李世民,真正让他们感激并记住的却只有一个李贞,李世民只是一个过客罢了。
然而现在通过这双倍的赏赐,李世民成功的将主动权抓在了自己的手上,因为双倍的赏赐中不但有李贞的赏赐,更有朝廷参与,面对朝廷的赏赐,李贞的那些手下不但会对李贞感恩戴德,同时也将李世民记在了心里——当真是买得一手好人心啊。
不管如何,赏赐的事情终于是定下来了,这就好啊……
第三百零六章 海军元帅
第三百零六章海军元帅
“儿臣代属下们,多谢父皇的赏赐。”面对李世民的双倍赏赐,李贞自然是要感谢的。
至于李世民的收买人心的行为,李贞并不在意,那些人跟着自己时间最长的足足有十五年,短的也有好几年了,如果他们要是那么容易被收买,那么他们早在去年,大航海时代刚有一个苗头的时候就被那些挥舞着钞票的商人们挖走了,自己名下的那几个船厂只怕早就人去楼空了,自己也早就成了光杆司令,更别提用一千艘宁远级飞剪船彻底的掀开大航海时代了。
何况对于李世民的小动作,李贞也是很理解的,他毕竟是绝代帝王,而且还是一代圣君,往上数三千年也没有几个能比他做的更好的皇帝了。何况李世民此人一是好面子(比如一句天可汗几乎让李世民吹嘘一辈子),第二则最是注重自己的名声,不但想要名垂青史,更想要百姓一提起朝廷,第一个就想起的是他。
所以他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眼中只有太子却没有皇帝,张口一个太子殿下,闭口一个太子英明,至于这个皇帝,则被完全无视,这实在是对他这个做皇帝的莫大的嘲讽……
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他也是会吃醋的,李贞表示理解。
再说李贞自己觉得,只有这时候的李世民才是最真实的他自己——好面子,手段高明、会吃醋、傲娇以及一点点的萌……
甩掉心头这乱七八糟的想法,李贞向李世民躬身道:“另外,儿臣奏请父皇,刘仁轨不但是登州造船厂的创建者,更是大唐海军的奠基人,论对海战的理解,大唐应无人是其对手,乃是最上佳的海军元帅理想人选——儿臣保举刘仁轨为大唐海军第一任元帅,还请父皇应允。”
“啊?我?”刘仁轨吃了一惊,作为大唐甚至全世界最了解海战的人,他要说不对海军元帅这个职位有所窥视的话,那纯粹是在说瞎话。
但是刘仁轨自己人知道自己事,他现如今在大唐的地位很尴尬——虽然是越州舰队的大都督,但是不要忘了,他最开始的时候可是文官出身,如今只不过是以文领武职,在文武相争的年代,他这样的人是最容易两头不讨好的。
首先,文官阵营是回不去了,他相争领的毕竟是军职,而且品级还很高,昔日的同僚们是不可能接纳他的。
而就算武将阵营愿意接纳他,但是在武将阵营中,可是有好几个大佬的,在刘仁轨想来,海军元帅的位置自己肯定是能当上的,但是第一任是别想了,那么多的军中老资格,自己可没有把握能竞争过他们。
但是他真真是没有想到,李贞居然会举荐他担任第一任海军元帅——要知道从某种方面来说,海军元帅这个职位是能够和陆军元帅相平齐的,各大舰队就相当于是禁军中的十六卫,舰队都督就是十六卫大将军。而且和陆军元帅只能临时任命不同(当年灭东突厥的时候,李靖就是这个职位),海军元帅是常设的,因为海军的调度比陆军更加的麻烦,需要有人时刻指挥调配。
也就是说,如果刘仁轨真的当上海军元帅,那么他在军中的地位将会一跃成为大唐第一,就连李靖都不如他,这么高的职位,真的是他能担任的吗?那些军中的大佬真的愿意眼看着自己一步登天,踩在他们的头上吗?刘仁轨心中有些忐忑……
“诸位爱卿,不知道对于太子的提议,你们觉得如何?”李世民随口问道,语气平淡不带一点情绪,因为这一点他早就想到了,在他看来,刘仁轨也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不只是因为刘仁轨是大唐海军的创立者,也不是因为刘仁轨对于海战的理解远在其余人之上,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刘仁轨和李贞以及李世民都能牵扯上关系,算是连接两人之间的纽带。
不要忘了,刘仁轨是李贞发掘出来的,并且从始至终都对其报以绝对的信任,堪称是他的伯乐,对于李贞,刘仁轨一直都是持以感激态度的,哪怕前段时间李贞曾经一怒之下将刘仁轨被罢为了平民,也依旧改不了他的感激之心。
而相应的,李世民对于刘仁轨同样有提携之恩,前段时间刘仁轨被李贞罢了之后,刘仁轨才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担任越州舰队大都督的时候,可谓是门庭若市,拜访者络绎不绝,而当他被李贞罢免,立马门庭冷落鞍马稀,就连昔日的同僚都对其避之若蛇蝎。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来了,然后再李贞回来的第二天,就重新提拔他成为了越州舰队的大都督,然后那些溜须拍马之辈立马就又涌了上来……
因此对于李世民,刘仁轨同样是非常感激的,若不是他出手,李贞就算恢复他的官职,估计也要再等上好一段时间了。
也就是说,刘仁轨就是李贞和李世民之间的纽带,属于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人选。
如果这个人换做李靖的话,李贞是肯定不会同意的,他是将海军献给了国家,但是他也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海军彻底被朝廷拿走,从此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海军毕竟是在李贞的支持下成立的,就相当于是李贞的孩子一样,虽然明知道将这个孩子交给国家抚养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未来,但是李贞也不希望以后这个孩子不认自己。
同样的,如果海军元帅换成薛仁贵的话,李世民一样不会同意,薛仁贵是李贞的绝对心腹,李世民好不容易将海军要了回来,现在又将其交给薛仁贵手中,这和重新交给李贞又有什么区别?
因此海军元帅也只有刘仁轨担任,才是双方最能接受的。
然而话是这么说,对于刘仁轨升任海军元帅,李世民和李贞都是支持的,但是百官们就不这么看了……
第三百零七章 各方反对!!!
第三百零七章各方反对!!!
“陛下,臣有话要说。”听到李世民询问,一个人站了出来。
“王爱卿但说无妨。”看到站出来的人,李世民眉头微皱,这个人叫王敏之,出身寒门,前段时间刚刚提的礼部侍郎,原本李世民对他还是很看好的,因为此时朝中的寒门子弟并不多,这个王敏之作为其中的代表,又爬上了里不是了的位置,自然能引起李世民的关注。
说起寒门,就不得不说寒门之中走出来的官员了,虽然因为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关系,书籍开始普及,但是读书学习也是需要时间的,十年寒窗不是说说的。所以哪怕已经有无数寒门弟子开始学习,但是距离他们真正成才却还需要却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也就导致了朝中寒门势力依旧单薄,也幸亏李贞和李世民联手狠狠的打压了一番世家,否则只怕如今的朝廷早就被世家所掌控了。
寒门之中难得出一个人才,李世民对于这个王敏之还是很看好的,甚至打算再过一段时间就再给他提拔一次,然而这个王敏之实在是不争气,居然在一次机会中和太原王氏扯上了关系,拜了王氏一个长辈为义父,还娶了一个王氏女子为妻,成了世家的代言人,李世民大为失望,对于他的感官也差了起来。
如今见王敏之居然主动站出来,李世民不由得心情大坏,同时也有些警惕——要知道在世家被打压了之后,可是元气大伤,从那时候其就一直都是在装孙子的,不被皇帝点到,很少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现在是什么意思?世家难道想要卷土重来?
“是,对于太子的提议,臣不敢苟同。”王敏之张口就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说完不待李世民追问,就主动说道:“原本按照道理来说,刘大都督是海军的直接创立者,也是整个大唐最熟悉海战的人,由他担任海军元帅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有一件事却是不能不注意,刘大都督虽然各方面都很合适,但是有一点,那就是他并不是武将出身,以文人代武职,不啻于外行指挥内行——这可是军中大忌。
另外,刘大都督的资历太低了,他从军才多少年?满打满算也就三年罢了(之前刘仁轨是以文官的身份担任的登州造船厂厂长,不是军职),朝中比他资历更高的人多的是,如果让他担任海军元帅,恐怕有人会不服啊。若是陛下执意如此,那您让那些从军二十多年的老将们该怎么想?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大都督在职期间并没有立下多大的功劳,这点也是不能否认的,虽然他是海军的奠基人,但是却并没有在战场上证明过自己,也没有足够的功劳让人信服——陛下,有功不赏会让功臣寒心,而无功却赏同样是大忌啊。”
“王敏之,你好毒辣的心肠。”
刘仁轨听得睚眦欲裂,王敏之这番话看似是一心为公,但是大部分人都能听得出来他话语中隐藏的阴毒——别看王敏之巴拉巴拉说了那么多,但是实际上他只做了两件事,第一就是挑拨刘仁轨和武将之间的关系,刘仁轨本是文官出身,而且还是半路出家,虽然精通武略,论海战战术指挥能力更是大唐无双,但是他文官的身份本身就让武将们很不舒服,现在眼看着他又要爬上更高的层次,武将们哪里会甘心?
而王敏之不但将他的出身拿出来批判,更是拿捏住了他最大的短板,那就是资历资历不足,那些军中宿老听到王敏之的挑拨,又岂会让刘仁轨成功登上元帅之位,让他踩在自己的头上?
至于王敏之说的第二件事同样是刘仁轨的短板,别看大唐海军的基础都是刘仁轨亲自建立的,但也正是他忙于建设,因此基本上没有带兵出海打过仗,就算是出海执行任务,也大多是以训练或者护送物资为主,这样的任务是个人都能干,哪里能算什么功劳?
而更毒辣的是,王敏之最后一句话,干脆就是拿刚才李世民的话来挤兑他自己——刚才李世民赏赐李贞的时候说有功不赏会让人寒心,他干脆将这句话反过来说,没有功劳却贸然赏赐,同样会让人不服啊。
可以说王敏之这一番话说下来,等于是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