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阳光的照耀下,幻化成一道彩虹……
“高将军何必如此?”朱由检从怀中掏出一块白绸锦帕,包在高迎祥的断指处,暂时止住了流血。
“信王殿下,草民会常常抚摸断指,不忘殿下提携,不忘今日之愿。”高迎祥已经扔下宝剑,右手捏住锦帕,勉强沉身给朱由检行礼。
“……”朱由检无语了,不过也好,高迎祥断指明志,自己为陕西造就一位清正整廉明的地方官。
高迎祥抬头看了看天,“殿下,现在已经近午,午饭过后,请在南门外受降。”
第89章辽东三人组
高迎祥和朱由检分别的时候,他们已经谈了近两个时辰,他的部下已经焦躁不安,再回首看看朱由检的军队,无论骑兵还是步兵,都是纹丝不动,就像一颗颗挺拔的白杨树。他暗自惊叹:幸好选择归降……
朱由检对自己的部下很满意,如果大明的军队都像这些站立的松柏,何愁建奴不灭?
“殿下,谈得怎么样了?”袁崇焕等一班军官迎上来,刚才高迎祥拔剑,他们都吓了一跳,幸好有惊无险。
“都回去吃饭,下午在南城门外准备接受高迎祥部归降。”朱由检的嘴咧得都快比得上满桂了。
满桂可不乐意了,他早就做好了冲锋的准备,在四武营的骑兵面前,他相信高迎祥的泥腿子军,根本用不了两次冲锋,就能将他们完全冲散,成为四武营的盘中餐,“殿下,怎么能允许他们投降呢?这仗还没打……”
朱由检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满桂才低着头,缩回人群中。
高迎祥的部下倒没有多少反对意见,他们本来就是农民,打仗就是为了能吃饱肚子,现在朱由检给他们画了一张大得他们从来都没见过的饼,他们还打什么仗?
况且朱由检以四万人马,很快就平定了“四王”的军队,这战斗力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即使他们能打败朱由检,朝廷还会排出王由检、张由检、李由检。
他们只是聚集在高迎祥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一贯唯高迎祥马首是瞻。主将高迎祥都归降了,他们还打个屁仗?
午后,延绥城南门外,高迎祥的六万三千士兵,交出所有的武器,列队等待朱由检受降。这一次,他们站得格外挺拔,就像是四武营的士兵。
朱由检没有训话,他相信高迎祥已经和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既然投降了,得给他们留点自尊心,别在他们的伤口撒盐了。
袁崇焕带着士兵将这些归降的匪兵带下去,朱由检则忙着写了两封信。
一份是军报,“陕西匪患已经全部平息,俘获匪兵一十七万余人……”
另一封是私信,委托李春烨转交皇上,建议由祖大寿担任三边总督,节制甘肃、宁夏、固原、延绥四镇兵马,整顿陕西军务;建议高迎祥任延绥知府,负责安置陕北百姓、流民,不让流民离开陕西,流落京城;最后,朱由检认为,现在陕西初定,军政大事没有完全展开,而北方的蒙古鞑靼部又不能不防范,自己和四武营暂时不能离开陕西。
袁崇焕用一下午的时间,才将六万三千余降兵安置好,延绥根本没有这么多的监狱,这些被解除武装的农民士兵,暂时居住军营,接受四武营管制。
晚饭后,朱由检打了一个长长的饱嗝,“传令兵,通知各营、卫指挥使和满桂将军前来开会。”
这次会议主要是对平叛战争的总结。每一次战争之后进行总结,这是朱由检从四武营开始就养成的习惯。虽然军官们识字不多,但时间久了,每个人都会有进步,都会更有纪律性,更有战略性。
每个参会的人都必须发言,不管你的结论是高明还是低劣,没有人会笑话你,别人只会修正你的观念。
军官们都踊跃发言,特别集中在同州一战,以火炮攻城开始,以地雷阻击结束。众人都对大明的火器赞不绝口,连辽东三将都觉得四武营的火器比辽东的火器还厉害。
“火器虽然重要,但战场主要还是依靠人。”朱由检不是唯武器论者,“如果遇到的是建奴,我们一定不会这么轻松获胜。”
辽东三人组也是不住点头,对于建奴,他们最有发言权的。
“此外,杨都将军在本次战斗中,恐怕有很多怨言。”朱由检看着杨都,“除了作为中军,难有机会冲锋陷阵外,预备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杨都很茫然地看了眼朱由检,他的确认为朱由检比较信任辽东三人组,特别是满桂,连朱由检的将领都敢不遵,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打仗不能将所有的兵力一次投出,各位将军肯定比我更清楚。在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中,一支小股部队,就能鼓舞士气,甚至是压倒对方的最后一根稻草。”朱由检集合本次战争,“延绥城下,高营祥有六万多士兵,但出城的只有五万,说明高迎祥十分看重预备队的作用。”
战场总结终于结束了,几位将军们端起茶杯猛喝,性急的满桂都起身准备离开了。
朱由检伸手按了按,示意他坐下来,“陕西匪患,兵锋所到之处,边军多有倒戈,皇上震怒,三边总督、陕西巡抚和布政使必会遭到严惩。”朱由检的目光从众人面前扫过,发现他们都在自顾喝茶,好像朱由检在说和他们无关的事。
“我们是军人,文官我们管不着。我昨天已经飞鸽传书,建议皇上和兵部,任命祖大寿为三边总督,全权整训陕西兵马。”
众人好像忽然打了鸭血,特别是辽东三人组。
祖大寿右手的茶杯落下,他慌忙伸出左手,勉强抓住茶杯,但杯中的茶水已经完全倒在地上,杯口还挂着几片茶叶;袁崇焕的茶水刚刚喝道嘴里,都忘了吞咽,他瞪着眼,看着朱由检,茶水从下唇慢慢流出,好像是一股涓涓细流;满桂的大嘴张得老大,眼珠在眼眶中骨碌碌直转,好像被朱由检隔空点了穴道,除了眼珠,那儿都丧失了活动的能力。
“诸位将军有什么意见?”朱由检装着什么也没看到,只是微笑着看自己杯中的茶叶缓缓漂起,又缓缓落下。
“殿下……我……”祖大寿迟疑不决,不知道说什么好。
“殿下……这……”袁崇焕的脸都涨红了,他暂时也不知道说什么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祖将军不必推辞。从耀武营的指挥使到三边总督,论功你升不到这么快。然而陕西武备松弛,急需整顿,我知道祖将军有这个能力,做好长期镇守西北的准备吧!不过,皇帝是否同意还说不定。”朱由检心中偷笑,如果袁崇焕没有反应,那他就不是时刻准备建功的袁崇焕了。
“末将遵命,末将一定整顿好陕西的兵马,当好大明的西部屏障。”祖大寿放下手中的茶杯,在衣服上擦掉水上的水迹,站起来向朱由检敬了个军礼。
“袁将军,你怎么看这件事?”朱由检待祖大寿坐下后,目光转向袁崇焕。
“我……我……”袁崇焕支支吾吾。
“我知道袁将军不服。然而,论军功,你同样升不到三边总督。你只是觉得自己不比祖将军差,是不是?”朱由检这次看袁崇焕的目光就温和多了。
“……”袁崇焕目光涣散,只是机械地点头。
“袁将军,你知道你和祖将军的区别吗?”
“末将不知,请殿下明示。”袁崇焕“嗵”一声,从座位上站起来,垂首面对朱由检,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他现在很生气。
“祖将军统兵,以稳见长,善于防守;你袁将军同样是一名优秀的将军,作战勇猛,足智多谋,善于进攻。”朱由检稍作停顿,“三边总督的任务,是防守嘉峪关以西的叶尔羌汗国和长城以北的鞑靼蒙古。短时间,朝廷不会在此大规模用兵,你现在明白了?”
袁崇焕好像再次打了鸭血:“辽东?难道朝廷打算在辽东用兵?”
“对,辽东。”朱由检露出赞赏的目光,果然有头脑,“建奴已经蚕食了整个辽东,如果不出意外,大明下一场国战,必是辽东。不知袁将军是否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
“末将愿意统兵,驱逐建奴,恢复辽东。”袁崇焕的热血终于找到了突破口,这次,他发自内心地向朱由检敬个军礼。
“袁将军,军人为服从为天职,无论士兵还是军官,都是一样。嫉妒战友,就会在军中形成恶习,最终瓦解军队的战斗力。争着上前线立功可以,争着升官发财,就是一支军队腐败的开始。”朱由检又严峻起来,祖守袁攻,他的内心还是得意的,但他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正能量,如果互相嫉妒、互相拆台,军队就会变成各自独立的散沙。
“末将知错,末将情愿受罚。”袁崇焕“噗”一声,跪在朱由检的面前,额头重重地叩在地上。
刚才祖大寿杯中的水洒在地上,茶水流到袁崇焕的座椅旁,现在袁崇焕以头叩地,恰好叩在潮湿处,连头发上都沾上烂泥。
朱由检又损失一条白手绢,帮着袁崇焕擦拭额头上的烂泥,“袁将军,明白就好,何须如此?”
“殿下,那我呢?他们都有了归宿,只有我……”满桂等朱由检擦完了袁崇焕额头的烂泥,也向朱由检敬个军礼。
“你?”朱由检眼睛一瞪,“你哪儿热闹那儿去,上次让你辅助祖、袁二位将军,你擅自违反军令,抢夺头功,我还没找你算账……”
“……”难道打仗立功还会受惩罚?满桂哭丧着脸,他晃晃悠悠悠坐下去,满心的不甘。
第90章陕西新政
陕西境内多山,有着全国最为丰富的石灰岩,这是制造石灰和水泥的原材料。
朱由检考虑延绥是匪患最为严重的地区,生产破坏特别严重,便决定在延绥建立两座水泥厂,安置当地的百姓男丁。
同时,朱由检又调集当地的工匠,在奋武营士兵的指导下,勘测两纵一横水泥路线。他要将陕西建成近代化的省份,打造大明的省级样板。
这两纵一横的水泥路,可以将陕西大部分连接起来。
第一条纵线,从延绥出发,向南经过延安府、同州,直达陕西首府西安,简称延西道;第二条纵线,从宁夏镇(今银川)开始,经过灵州(今吴忠)、固原、平凉,最后到达凤翔府(今宝鸡),简称宁凤道;横线就短多了,从潼关开始,向西经过西安,直达凤翔府,简称潼凤道。
这三条水泥大道,尽量采用直线,减少距离,先将州府连接起来。
潼凤道是为了加强陕西和京师的联系,便于调集军队和物资;延西道和宁凤道是为了加强陕西内部的联系,便于省内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可以说,潼凤道是陕西的军事生命线,延西道和宁凤道是陕西的民生生命线。
本来朱由检还打算将纵向道路向南延伸到汉中,但中间隔着秦岭,工程太大,朱由检只好暂时放弃了。
新任陕西布政使孙传庭终于到达西安。
早在朱由检收复渭南、同州的时候,吏部就任命了孙传庭。在后世的历史上,孙传庭曾经担任陕西的巡抚,全权总督陕西军政。但刚正不阿的他,治政是一把好手,对军事却不甚内行,最后被农民军所杀,山西的局面在他死后最终变得不可收拾。
“殿下,恭喜呀,不出三月,平定陕西二十万匪患。”孙传庭拜倒在地,这不仅因为朱由检是信王,更是对朱由检临危受命、气吞山河的崇敬。
“孙大人快起。”朱由检虚扶了一把,“孙大人,陕西匪患虽然平了,但陕西现在太过贫瘠,治理陕西,就靠孙大人了。”孙传庭军事上不是那块料,那就用他的治政能力,历史上的孙传庭,治政还是一把好手。
“殿下,听说你暂时不会回京,看来,咱们要共同在陕西的大火上烤上一把。”孙传庭对陕西的情况还是了解的,二十多万匪兵,席卷了大半个陕西,现在的陕西,除了黄土,恐怕就剩下黄河了。
朱由检将朝会上治理陕西的思路,以及现在自己所做的打算,和孙传庭做了交流。
“殿下,运储备粮到陕西,可以解决今年百姓的粮食问题,但是陕西现在要全面恢复生产,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况且,山西大旱不除,明年的粮食依然勘忧啊。”孙传庭没有被朱由检描绘的美好未来所吸引,他更担心现实的问题。
孙传庭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陕西已经连续三年大旱,庄稼几乎无收,就是再种下去,明年也不一定有收成,谁知道明年会不会大旱。
孙传庭不知道的是,这是地球进入小冰川期,气候变冷,降水南移,导致北方连续大旱。没有雨水,加上寒冷,庄稼当然没有收成。
但来自后世的朱由检略知一二。
寒冷和干旱,导致大明北方的农业大幅减产,这对人口数量众多、严重依赖农业的大明,简直是催命符。
幸好朱由检来自后世。
幸好美洲人培育出了现代农作物。
幸好这些现代农作物已经传入大明。
美洲土著培育的这些农作物,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船只进入南洋,又从南洋传入大明。现在虽然没有传入北方,但大明的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等东南沿海省份已经开始零星种植,种子不难弄到。
“这个,孙大人不必担心,我已经派人去弄一些海外农作物的种子,即使干旱、寒冷,也不会影响这些农作物的生长。”
“不怕干旱?不怕寒冷?这些农作物叫什么呀?产量怎么样?”
“孙大人猜猜产量?往高了猜。”
“一石?”既然不怕干旱和寒冷,那么它的适应性就强,而适应性强的种子,一般不如适合独特环境的种子产量高。陕西的农田比不上江南,粮食亩产量能有两石就不错了,所以它猜新作物的产量是一石,这还是朱由检让他往高里猜。
“一石?孙大人,你当是养鸡呢?往高了猜。”朱由检翻个白眼,十分鄙视的眼神。
“难道能达到两石?和原来的粮食差不多?”这是孙传庭最头疼的难题,他也顾不上朱由检的蔑视,只瞪大了一双丹凤眼,呆呆地看着朱由检,似乎新作物的产量就是朱由检的一句话。
“两石?哈哈,难怪孙大人一把年纪,只能做个布政使,胆子大一点,再大一点。”朱由检的右手不断向上挥舞,好象是在指挥一只正在表演的湖广毛猴。
“难道能达到三石?啊,不,四石?”孙传庭的脑子真的象藏了一只毛猴,他感觉乱糟糟的,不知道是不是朱由检在放卫星。
“孙大人。”朱由检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以上,然后陡然降低十六度,“往高了猜嘛!”
“难道能达到五石?不,十石?”孙传庭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他的兄弟孙悟空了,但是他没有兄弟的法术,生怕一不小心,云端跌落,摔成七八个小兄弟。
“答对了。”朱由检伸出拇指,掂了几掂,狠狠地赞扬了一番,“不过这是保底产量,如果百姓掌握了技术,管理好了,能达到二十石,甚至三十石。”
“……”这次轮到孙传庭翻白眼了,“殿下,这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朱由检相当地不屑,“如果我骗了你,明年百姓没有粮食,你当我愿意再征伐一次陕西呀?”
“殿下,你可是臣的救星呀!”孙传庭匍匐在地,鼻涕眼泪充分浇灌了黄土一把。粮食是他来陕西最大的隐患,而朱由检云淡风轻地就解决了他的死结,要不是朱由检太年轻,他都愿意称呼再生父母、当世爷娘了。
“孙大人,快快起来。”朱由检本来只想调节一下气氛,没想到把孙传庭搞得五体投地。不过这样也好,谁会嫌自己的粉丝多呢?山东的秦永年、李元,陕西的祖大寿、孙传庭、高迎祥,京师的李春烨。
不过朱由检没有忽悠孙传庭。
这些现代农作物就是后世人们非常熟悉的红薯、土豆、玉米。
特别是红薯,成份和大米、小麦差不多,都是以淀粉为主,可以作为百姓的主食,而产量能达到两三千斤。按照大明的计量,每石五十八公斤,亩产真的达到二十甚至三十石。
种植过这些作物的人都知道,这些作物对雨水要求不高。种植的时候,土地上要堆起一条条的土堆,称之为“垄”,旁边必须有一条条的沟堑,就是为了让多余的雨水及时流走。
在大明正常的年景,人们以食精粮为荣,但朱由检来自小康的后世,人们已经到处寻找野菜、马兰、红芋、山药、黑芝麻、黑玉米等粗粮。朱由检曾参观过郊区的粗粮生产基地,因此对这些作物的生产条件有一定的了解,这才在孙传庭面前夸下海口。
“孙大人,既然你到达西安,那陕西的民政就交给你了。你可是陕西百姓的父母官呀!”卸下民政的胆子,朱由检就可以集中力量开始他的工业兴国大计了。
“殿下,你是王爷,又呆在陕西,我们就一起帮助陕西的百姓度过难关吧。”既然朱由检有特殊的本领,孙传庭不介意拖上朱由检,万一他所说的新作物达不到要求,也好拉他垫背。
“好说。”在陕西发展工业,也离不开孙传庭的帮助和配合,现在朱由检和孙传庭已经形成事实上的盟友了。
随孙传庭一起来到陕西的,除了各级官员,还有来自京师和江南的富商,他们都是响应朝廷的号召,带着银票来陕西发展的。这是第一批,以后还会陆续有商人进入陕西。
不久,吏部和兵部的行文也到了西安,同意朱由检的建议,祖大寿为三边总督,而高迎祥为延绥知府。
孙传庭主管民政和农业,祖大寿主管军事,朱由检实际上主管工商业,陕西,已经进入当世人看不透的新时期。
为了广开工厂,挖掘陕西的工业潜力,朱由检派出多支由亲兵组成的“矿业专家”,在陕西境内考察、勘探矿业。“专家们”不畏严寒,翻山越岭,带着地图在陕西的一个个大山中穿梭。
有准备的辛苦从来都是跟回报划上等号,考察队不断传来美好的讯息。
神木县、延绥府和双泉堡的西面,靠近长城的地方,发现一个巨大的煤矿;凤翔府东南的岐山县发现了金矿;凤翔府东南的郿县发现了铜矿;甚至朱由检派人去拜访在汉中的王叔瑞王朱常浩时,派去的士兵不认识路,误闯到南郑县,却在南郑县发现了铁矿。
一系列利好的讯息,令初入陕西的孙传庭高兴得睡觉都不安分,常常将侍奉的书童半夜踹醒。
其实,陕西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已经失去了汉唐时代的雄风,关中平原也不再是农耕民族的乐土。特别是近三年来,陕西连续发生极其严重的旱灾,百姓完全断炊,都在咒骂着这块养育了汉民族数千年的栖息地。
为什么自己一到陕西,陕西就捷报频传?难道自己真是这块土地的福星?
孙传庭不断问自己,好像自己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
蓦地,孙传庭发现,这些捷报,无论是新作物,还是各个矿种,都与朱由检有关,这些捷报都是从朱由检的身边传出来的。难道朱由检是天外飞仙?还是朱由检在制造一个巨大的阴谋?
第91章孙传庭的使者
初冬的陕西,低沉的乌云遮住衰弱的阳光,天空显得有些阴暗。树上的叶片已经由淡黄变成枯黄,再也无力对抗来自蒙古大戈壁的寒风。其实,陕西比京师更靠近南方,但陕西却比京师更冷。因为缺少雨水和大河,空气的湿度很低,干燥,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了寒意,也削弱业人们抵抗寒冷的意志。虽然还没有下雪,温度已经和冬天差不多,除非必须工作,行人已经很少在户外活动。
在延绥山谷中的水泥厂内,工人们却忙得满头大汗,装料,添炭,烧火,出料,搅拌,冷却,封存……巨大的煅烧炉里,炭火昼夜不熄。在厂内,工人们感觉比家里的火炕还要暖和。加上忙碌的缘故,谁也没有意识到冬天已经逐渐降临。
因为天气转冷,水泥路的修建进展缓慢,主要是前期的压路和填埋石子。但朱由检明白,一旦开春,温度升高,水泥的需求量将急剧上升。因此,整个冬季,水泥厂都不会停产,而是将生产的水泥储存起来,或者运往各个修路地点,待开春之后,再大规模修路。
朱由检手中有大量的匪兵战俘,现在不缺人手,只需要天气的配合。
一切都是为了发展。
快速的发展。
超常的发展。
经过朱由检和孙传庭的商量,山西将出现两个经济中心,一个是北方的延绥府,也就是高迎祥担任知府的地方。这里以生产石灰、水泥、煤炭、陶瓷等为主,形成矿业城市;另一个是陕西的首府西安,以生产布匹、服装、印染、酿酒、米醋等为主,同时兴办商业中心,形成综合性的城市,力求早日恢复汉唐时代的雄风。
因为所有的工商业都要按照农业的标准纳税,所以孙传庭开始组织人手制定大明的第一部有关工商的律令——《工商律》。
按照朱由检的意思,《工商律》将来会在大明推广,《工商律》应该由户部或者工部制定。不过户部和工部远在京师,对陕西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制定的法律未必适应陕西的具体情况。如果派人来陕西调研,一来一去,半个月就没了。所以先由陕西制定,再让户部和工部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就在陕西开始试行,将来有可能在全国推广,也就是说,陕西在全国率先试点。
岐山金矿、郿山铜矿、南郑铁矿,已经将来可能发现的新的矿厂,因为生产的都是贵重金属,按照大明的法律,矿厂必须由官府主管。
私人可以投资,出资多的也可以参与管理,但所得的金属必须按市场的价格卖给国家,所得的盈利,除比照农业税十五税一的标准纳税外,其余的利润,五成上交省府,另外五成由投资人按照出自比例分成。
这看起来私人的盈利好像不高,实际上矿业的利润非常大,私人的分成还是很可观的,那些不参与管理的散户,基本上就是坐地分成,比放高利贷实惠多了,也安全多了。
西安府的工厂雨后春笋样一个个拔地而起,这主要是来自各地的商人们开办的。大明时代的技术还是比较原始,百姓稍经培训,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工人。
而在延绥,朱由检也没有闲着,他现在就像是骑在脱缰的野马身上,注定过不了闲逸的生活。
朱由检现在已经不差钱了。
水泥是朱由检的基本收入。京师到山海关的第一大道早就全面完工,燕山一带的水泥厂开始向京师附近的大户出售水泥;河南省洛阳府,福王朱常洵开始修建跨府水泥大道。
玻璃厂已经生产出正品,在大明,玻璃可是有价无市,除了朱由检的厂子,只有南洋有少量的输入。一尺见方的玻璃,就可以卖出十两银子。光玻璃一项,每月就可以给朱由检带来五万两银子的收入。
富裕起来的朱由检,开始思考新的收入方式。在后世,他是化工专业出身,如果不能充分发掘专业所长,他感觉都对不住这穿越的身份。
朱由检在房间踱来踱去,他在寻找一种稳赚不赔的行当,就像水泥和玻璃。像红砖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行当,朱由检实不屑去做,他当时只是为了加快军校的建设速度,军校建设完工之后,朱由检就将红砖厂盘点出去。
不知不觉踱出院外,一名路过的亲兵正用崭新的木盆端着一盆衣服,见到朱由检,他弯腰行礼:“见过殿下。”
朱由检觉得亲兵有些面熟,却叫不出他的名字,为了掩盖自己和亲兵的距离,他装出很熟悉的样子,“奥,你在做什么?”
“回殿下,我刚洗的衣服,准备去晾晒。”亲兵果然上当,以为朱由检对他很熟。
“晾晒?这衣服洗过了吗?”朱由检随意在木盆内眇了一眼。
“回殿下,洗过了。”亲兵也下意识看了衣服一眼,羞红着脸:“天冷,衣服好长时间没洗,现在都洗不干净了。”
洗不干净?朱由检一顿,一道灵光从脚底直冲脑门,“你不用晾晒衣服了,立即上街,买十斤猪油和十斤食盐回来,要快。”
朱由检想到了肥皂,这可是好东西,家家户户都要用到,使用的人群十分广泛,重量又轻,适合远距离运输,销往全国。
大明百姓洗衣服,主要使用皂树上结出的皂角,甚至直接用手搓揉,如果肥皂能大规模生产,价格就会降低。既有利于肥皂工业的发展,又为百姓的生活带来便利。
朱由检指导亲兵将食盐溶解在大半盆清水中,期间不断搅拌,直至食盐不能溶解为止,制成饱和食盐水。
“殿下,这是做什么呀?这么多盐都倒入水中,做成的汤也不能吃呀?”
“做汤?你想得美。”朱由检哭笑不得,这些士兵都没什么文化,只能打打下手,“将这盐水倒入大锅内,再将猪油切成细片,放入锅中。”
“殿下,榨油不用放水的。”那名亲兵迟疑了一下,“我小时候看过妈妈榨油,直接将猪油放到锅中,下面生上火加热就行。”
那你妈妈有没有叫你怎么做肥皂?朱由检忍住笑,“别废话,照做就是。”
亲兵很快切好猪油,按照朱由检的要求倒入大锅中,和盐水充分混合,“殿下,现在生火吗?”
“等等,嗯……取四个棉布口袋,装上草木灰。”
这时候,聚集的士兵越来越多,连王慕九都被朱由检的怪招吸引了。
草木灰不难找,厨房到处都是。早有士兵装好四个口袋。
“将口袋也扔进锅内……扔呀,你看着我干啥?”
“殿下,这猪油弄脏了,还怎么吃呀?”那名亲兵鼓起勇气,现在还没有加热,猪油上还没有沾到多少草木灰,取出布袋还来得及。
“吃,吃你个大头鬼。”朱由检觉得自己看了一出周星驰的喜剧,“先用大火将水烧开,再改用小火煮烤,使锅内保持沸腾状态。”
朱由检担心新兵破坏自己的肥皂大业,直等到锅内的食盐水完全沸腾了。
“就这样一直煮下去,当锅内出现淡黄色固体,再来告诉我。”
直到傍晚,亲兵才兴冲冲地跑来:“殿下,殿下,锅中出现淡黄色的东西了。”
朱由检冲出书房,越过亲兵,一路小跑着直奔厨房。
果然在锅中看到一些漂浮着的淡黄色、松软的固体。
成功了!朱由检抑制住心中的兴奋,“继续烧,继续搅拌,不要熄火。”
天快擦黑的时候,淡黄色固体逐渐老化,水面满是上下跳窜的黄色。朱由检才命令亲兵停火,捞出黄色固体,等待风干。
为了防止冻坏,肥皂被带到炭火房中。
第二天早晨,肥皂上已经看不到滴水,但用手摸上去,还是很软。朱由检将肥皂放在一个无底无盖的木盒中,上面放压上一块巨大的石头,整整压了一天一夜,这才取出成型的肥皂。
“殿下,这是什么呀?怎么有股难闻的味道?”亲兵看着朱由检将这黄色的物体当成宝贝似的,很是不解。
“哈哈,这可是好东西。虽然难闻点,却能赚大量的银子。”肥皂已经成型,朱由检兴奋得要去咬上几口,如果不是气味难闻的话。
只要再做几次试验,提高肥皂的产出量,寻找到原料的最佳比例,肥皂就可以投产了。
“殿下,这到底是什么呀?这么神。”亲兵的眼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