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一飞请示了几次,要上菜吃饭,都被朱由检、毕懋康等人忽视,直到催得朱由检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毕总监,技术慢慢研究,还是先填饱肚子吧,我的肚子可是都抗议了。”
毕懋康不及回答,刘一飞赶紧接下来,“那是,那是,先吃饭,技术慢慢研究。”随后他一挥手,让傍边的杂役赶紧上菜。
“殿下,这枪如果造出来了,将会让大明的火绳枪前进一大步。而且,火绳没了,也不能再叫火绳枪了。”毕懋康喝酒吃菜时,依然保持着兴奋劲,总是忘不了火绳枪的革新。
“那毕总监给起个名字吧!”朱由检不想争功,毕竟现在只是有了原理,真要研制成功,毕懋康他们一定会付出艰辛的努力。
“殿下,这枪是由殿下你提出来的的,应该由殿下你来命名。”毕懋康也不是十分看重名利之人,他是工作狂,醉心于研究工作,享受成功的快乐。
“刘主管,你看?”朱由检转向刘一飞,希望刘一飞劝说毕懋康。朱由检也不是看重名利的人,他的目标,是为大明挽狂澜于既倒。
“还是有殿下命名吧!这些新技术都是殿下提出的。”刘一飞完全没有领会朱由检的意图,反而拍起了朱由检的马屁。
“那我就试试吧。这种枪点火是因燧石而起,当属燧发枪,这是与火绳枪的区别。它是由毕懋康领衔研制,就叫毕氏燧发枪吧。”在众人的又一次惊讶之中,朱由检轻笑:“不过,毕总监,你得先把枪造出来,只有研制成功了,才会有毕氏燧发枪。”
“多谢信王殿下。我一定用一生的时间,为大明火绳枪的研制添砖加瓦。”毕懋康大汗,已是离席,叩拜在地。后来他果然编撰了大明第一部记载火器的图书《军器图说》。
“起来吧,毕懋康。这是你应得的功劳。”朱由检暗叹,这古人太重名声,一个命名就让对方感恩戴德。这还是不太重名利的毕懋,要是换成更加重视名声的儒生……不过,这的确是毕懋康该得的,燧发枪本来就是他发明的,只不过自己的穿越,提前点时间而已。
“有了信王殿下的指导,大明神机营一点会更加强大,令北方的游牧部落闻风丧胆。”
刘一飞是火器局主管,同时也是火器方面的通才,对大明的火器当然了如指掌,刚才听到朱由检说,燧发枪能将发弹间隔提高到二十秒,他也吃惊不小。在战场上,有时候一秒钟就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但神机营还是难以独立成营呀!”朱由检知道大明的现状,神机营的枪手面对的是密集的建奴骑兵,发弹间隔长,在骑兵面前,他们丝毫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难道燧发枪也不行?”毕懋康对燧发枪倒是很有信心,但他毕竟是文官,只会研究枪,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根本不知道建奴骑兵的情况,“女真不过万,过万无人敌”。
“也不一定行。”朱由检知道,火绳枪真正独立成军的时候,是能连发的枪的出现。但连发的枪,子弹速度快,用偏软的铁作弹头,很容易炸膛,必须用红铜作弹头。可大明红铜的产量很低,而且几乎全部用作货币流通,根本不可能有大量的红铜制造弹壳,而且,即使有红铜,现在也造不出能连发的枪。朱由检蓦然灵光乍现,炮弹。炮弹的体积大,可以用铁作弹壳,只要增加到足够的厚度。大明现在的炮弹都是实心弹,主要靠撞击摧毁目标,对人员的打击能力非常有限。一旦给炮弹装上火药,通过爆炸来攻击对手,威力必然大大增加,如果多炮齐射,甚至能炸毁城墙。
“我要去看望制造炮弹的工匠,刘主管安排几位制造手雷的工匠一道,随我前去。”事不宜迟,朱由检匆匆吃过午饭,也不休息,就和毕懋康等人告别。刘一飞也不觉得奇怪,他好像适应了朱由检的跳跃性思维。
在制造炮弹的生产单元,朱由检看到的果然是实心弹,没有火药,炮弹当然无法爆炸。
“刘主管,如果给炮弹装上火药,威力怎么样?”朱由检看着不明所以的刘一飞,脸上挂着轻松的微笑,他在想,如果开花弹研制成功,面对建奴的骑兵,大明士兵完全可以和他们在野外对决。
“装上火药?这么大的炮弹装上火药,怕是能将一整座军营都能毁掉。”刘一飞有些错愕,但他发现朱由检从不无的放失。从朱由检开始关注火器局,不过短短两月,已经研制出手雷地雷,火箭和气球已经有了眉目,燧发枪已经有了研究方向。真要将火药装进炮弹里,大明的火炮技术也将是一次飞跃。
“摧毁一座军营恐怕不行,但威力一定比实心弹大得多。”朱由检知道现在的技术,还无法造出大口径火炮,火药的威力也不够,不可能达到后世火炮的威力。
“可是,殿下,炮弹在空中飞行,怎么可以爆炸呢?”刘一飞也曾经想过给炮弹装上火药,但炮弹飞出炮膛后,就没办法控制,只好放弃了。
“刘主管知道地雷的爆炸原理吗?”其实只要按照地雷的爆炸原理,在弹头装上撞针就行了。炮弹落地时,前面的尖端肯定先落地,撞针撞击地面,就会引爆炮弹。
正好制造地雷和制造炮弹的工匠们也到了,朱由检让他们一道,听自己讲解。随着技术的进步,火器越来越复杂,很多技术已经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必须有多人合作才行。朱由检也只是说说原理,至于怎么制造、安装撞针,是这些工匠们的事,没有哪一个人能完成所有的技术,朱由检也不例外。
“刘主管,如果开花弹能研制成功,火器局有足够的火药吗?”朱由检突然想起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火药装填炮弹,开花弹依然是空中楼阁。
“有,这个可以保证,火器局储存着上百万斤的火药,各地卫所也存着不少,而且,火药的制作技术在大明已经不是秘密,材料也很充足。”刘一飞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帮上忙了,他滔滔不绝,让朱由检十二分的放心。
“那就好,有劳刘主管准备充足的火药。”有了刘一飞的保证,朱由检才放下心来。
离开火器局,朱由检感到难得的轻松。也许是火器局的火器让他对消灭建奴有了信心,各方面的事情虽然千头万绪,他还是处理得井井有条。奋武营的训练主要有李红军、刘玉栓负责,他只是偶尔去看看,纠正士兵们不规范的动作,完善训练方法和内容。有了从没有过的高标准伙食,加上营内有了竞争,士兵们的训练如火如荼,朱由检打算,将来自己有钱了,给这些贫困的军户发点工资;军校的建设有王慕九负责,在保证建筑工人安全、健康的情况下,尽量加快进度;水泥厂由孔真主管,这是朱由检的私人企业,任命的孔真当然是信王府的人。在孔真的督促下,水泥厂正加班加点生产,多余的水泥库存起来,一旦工部勘测队勘探完毕,水泥的生产可能跟不上建路的需要,朱由检打算扩大规模,只是苦于没有资金,看来只能等到工部支付的水泥款到位后才能扩建了,现在他只能拼命库存水泥;砖窑厂的主管也是信王府的人,钱虎,能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红砖已经进入生产阶段,但砖坯风干需要时间,还没入窑,不过现在温度还是很高,风干的速度应该很快。
朱由检用过晚膳,正要去练虚极神功,徐应元猛地推开门,风风火火的样子,差点撞到朱由检的怀里:“殿下,奋武营派人传信,命殿下火速归营。”
第33章倭寇来袭
“难道奋武营出事了?”朱由检迷惑不解,第一次,他没有练虚极神功。问传令兵,他也说不出所以然,朱由检只好随传令兵一道归营。
回到营部,只见众多的奋武营将士聚在一起,不知在商讨什么。
“指挥使大人,发生什么事了?”朱由检看到了秦永年,他一脸乌黑,自己前几天还见过他,他好像还没这么黑,不知道京师的太阳怎么这么厉害。
“有一股倭寇,从登州登陆,山东总兵王淮安屡战屡败,倭寇一路西行,已经到达寿光,距离济南只有三百里。皇上震怒,已下旨,调奋武营前往剿灭倭寇。”秦永年面色沉重,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但他的表述能力不错,三言两语基本将事情说清楚了。
“皇上为什么调奋武营去山东?京师不是有三十多万军队吗?”朱由检训练的奋武营,时间不太长,能否击败战斗力超强的倭寇,他也没有把握。
秦永年看了朱由检一眼,发现朱由检是真的不明白,这才幽幽地说:“魏忠贤。听说魏忠贤在皇帝面前鼓捣,说什么奋武营自从殿下来后,战斗力大增,现在已经是京师最有战斗力的军队。皇上一高兴,就下旨让奋武营去山东灭倭。”
“原来是这个魏阉。”朱由检本来就怀疑上次刺杀与魏忠贤有关,现在更加确定了是魏忠贤了,但朱由检不明白魏忠贤为什么与自己作对,好像自己从来都没有得罪过他。
魏忠贤和朱由检的确没有多少仇恨,他只是嫉妒朱由检分享了皇帝的信任,想借倭寇的手来消灭朱由检,最少也要降低朱由检在皇帝面前的威信。如果朱由校从此再也不会信任朱由检,那他魏忠贤才懒得对付这个讨厌的朱小五。
“倭寇有多少人?”既然皇上已经下旨,就必须先对付倭寇。在朱由检的印象中,明末并没有倭寇入侵,他平时的准备也全然是对付东北的建奴,根本没有考虑倭寇,难道自己的穿越能改变历史?那以后自己的生活中可能有更多未知的事情了。
“大约两千。”秦永年淡淡地说。
“两千?山东不是有十几万军队吗?怎么连两千倭寇都消灭不了?”朱由检也没办法,大明军队的战斗力真是弱呀,尤其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大明两百多万的卫所兵纯粹就是摆设,比摆设还不如,这些卫所兵打仗不行,但消耗国家钱粮可不少,不但军田不用交税,朝廷还要向他们支付军费。
当然,士兵们没有战斗力,也不能完全怪他们,主要是体制上的原因。
太祖年间开始实行府兵制,给各地士兵一定的耕地,自耕自得,作为军费,平时一边种田一边练兵,或者由家人代耕。
士兵一旦入了军籍,子子孙孙都是军籍,不得脱籍。这就是太祖夸耀的,不要国家一分钱,就可以为国家养下大批的军队。
但每个朝代的灭亡,几乎都是因为土地兼并问题,大部分百姓无田可耕。大明也不例外,明中期以后,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已经十分突出,各地卫所的士兵,几乎都无田可种,朝廷又没有足够的银子粮食发放,这些府兵们沦为大明最为贫困的群体。
如果不是大明祖制的限制,这些军户中的男丁,一定会有超过一半的人讨不着老婆,以致军户逐渐绝种。现在的情形也好不了多少,这些军户们基本沦为大户的长工短工,他们想到的不是练兵、打仗,而是生存。
当人的生存权受到严重威胁时,你还能指望他们慷慨赴国难?让大明直接灭亡的陕西农民起义军中,就有很多是活不下去的卫所士兵。
“信王殿下,你说,奋武营能剿灭倭寇吗?”秦永年没有回答朱由检的话,其实,他们双方都知道,这个问题不用回答,他们都有答案,而且惊人的一致。
秦永年关心的是奋武营能不能获胜,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对大明的军队十分了解,京师兵虽然战斗力比卫所兵强些,但与悍不畏死的倭寇相比,还是差得远。
“京师兵比卫所兵战斗力要强,奋武营又是京师兵的精锐,以六千对两千,奋武营应该能够打败倭寇。”朱由检知道倭寇并不是日本的军队,只是一些落魄的下层武士。他们单兵作战能力很强,但没有军队的组织、纪律和明确的目标,他们基本上是以掳掠为目的。
“信王殿下如此自信?”秦永年对没有实战经验的朱由检真没报什么希望,他也不知道朱由检的练兵是否真的有用,但朱由检的自信感染了他,再说,调奋武营去剿灭倭寇,是皇帝的圣旨,他没得选择,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必须领兵去山东。作为军人,他也不能容忍倭寇在大明的土地上劫掠。“那我们回中军谈谈出兵方案。”
奋武营的各位将领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喜的是,尽管各位将领们的方法没有多少新颖之处,但没有任何一位将领怯战,这在大明的军队中是极为罕见的,连秦永年都觉得很是意外。
“王信,说说你的看法。”朱由检到现在是一言不发,秦永年只好点将,但奋武营的军官们基本不知道朱由检的身份,所以秦永年也没有点破。
朱由检刚刚得到倭寇来犯的消息,他需要时间消化,然后做出判断。既然秦永年点将,他就不能保持沉默了。
对朱由检来说,奋武营的六千士兵,绝大部分没有上过战场,所以士气最为重要。
朱由检站起来,充分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然后清了清嗓子:“既然皇上下旨,奋武营必须出战,战与否问题不必讨论,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战的问题。”这句话的意思,谁都懂,既然皇帝下旨,你敢抗旨?小心皇帝盛怒之下灭你九族。
“以我看来,倭寇倒是给我们奋武营立功的机会,各位就等着立功、升官、发财吧!”
朱由检的话,让奋武营的军官们惊讶不已,升官发财谁不想呀?刚才各位军官都在讨论怎么战斗的问题,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打败倭寇,谁也没有朱由检这种大气磅礴的自信。
“真的能打败倭寇?”
“真的能升官发财?”
“倭寇可是戚少保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败的呀?”
“同知大人有什么好办法?”
秦永年一直没有说话,但对军官们的反应很满意,朱由检的两句话就将他们的好胜心激发出来,这位年轻的王爷还真是有办法,虽然有好胜之心不一定就能打胜仗,但谁都没法否认,好胜心是获得胜利的基础。
但秦永年也不知道朱由检有什么战神倭寇的办法,他向朱由检投去深深的一撇,鼓励朱由检说下去。
“依我看,本次出征,倭寇有三败,而奋武营有三胜。”
“倭寇有哪三败?”李红军是急性子,忍不住问朱由检。
既然军官们都被调动起来来,朱由检也没必要再打哑谜了,否则,一旦军官的心冷了,那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第34章战前动员
“一、倭寇没有补给,没有援军,死一个少一个。在大明的土地上,倭寇必然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别说进攻,现在怕是连登州都回不去了。”
“二、倭寇不是军队,他们只是临时集合在一起的武士。虽然他们单兵作战勇猛,但没有军队的纪律、战法、目标,注定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三、倭寇不会攻守城池。倭寇虽然已经接近寿光,但大明军队多是望风而逃,不战自溃所致。倭寇既没有攻城的器械,也没有攻城的策略;此外倭寇倭寇也不会据城而守,他们是以劫掠为目的,是没有地盘的流窜分子。一旦奋武营进入山东,侍机埋伏,围住他们,必能全歼。”
“同知大人再说说奋武营有哪三胜。”还是李红军,好像其他人都听得入迷了。
“一、奋武营是以解救山东百姓为己任的正义之士,必将得到山东百姓的拥戴和支持,还有各地的散兵的支持,至少能为我们提供敌情,甚至是粮草,而倭寇对奋武营一无所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奋武营是正规的军队,有各种应敌之法,尤其是弓、弩等,可以远距离杀敌。倭寇虽然凶悍,但他们没有盔甲,在弓弩的面前,他们只是砧板上的鱼肉。”
“三、奋武营是京师军,背后有大明朝廷,有粮食补给和人员补充,源源不断,而倭寇只是一支孤军,一旦兵器、人员损伤,绝对没有补充来源。”
“综上所述,我认为,以奋武营的六千对倭寇的两千,可以全歼。”
朱由检略作观测,全场鸦雀无声,所有的军官都面朝朱由检,似乎担心听漏一个字,有些军官的脖子伸得老长,固定成一颗雕塑,有些军官的目光开始呆滞,眼睛也是无神的空洞,有些军官则是满脸的憧憬,似乎位子、票子、女子都在眼前晃动……显然他们被自己的分析所激励,他们的热血已经在各自的血管中喷搏,他们现在只想着斩将立功、升官发财,至于能否打败倭寇,已经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了……
“啪,啪……”掌声打破了会场的宁静,秦永年带头鼓掌,让失神的军官们清醒过来,他们,只是一个劲地鼓掌,要把期待的心情、亢奋的精神、激昂的斗志、奔腾的热血发泄出来,此时,除了拼命鼓掌,别无他途。
良久,秦永年伸手压了压,会场上重新恢复了安静,只有轻微的呼吸声,表明这儿是一个会场,奋武营全体军官正在开会的会场。
“同知大人,倭寇必败,奋武营必定杨威山东。但山东人口稠密,灭倭战争肯定会牵涉到山东的百姓,怎么才能减少百姓的损失?”话刚出口,秦永年就后悔了,朱由检也是刚刚得知倭寇来袭的消息,他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能分析敌我态势、激励士气,已是将才,现在突然问到对倭寇的战略,虽然自己问得隐晦,但以朱由检的年龄,他一点不了解山东的地理环境。
如果此时朱由检说不出令各军官满意的战法,岂不是让士气降到冰点?秦永年恨不得抽自己几个耳光,但话已出口,再难收回,只有期望朱由检能打个太极了。
“指挥使大人想得周到,真是百姓的保护神呀。”朱由检的确没想好,刚刚得知倭寇来袭,就来开会,没有任何准备。后世的围棋比赛,棋手在没有想好怎么走下一步,而读秒时间即将结束时,一般会下在对手必须应对的地方,为自己挣得一分钟的思考时间,这叫做打僵。朱由检现在还没想好怎么去消灭倭寇,只好先打一次僵。“为了减少山东百姓是损失,歼灭倭寇的地点必须在城外,而且,城内的建筑物很多,如果将倭寇保围在城内,以倭寇的性格,他们必定依靠建筑物负隅顽抗,给奋武营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朱由检的思路逐渐打开了:“京师和济南相距八百里,奋武营的骑兵和步兵都有战马,以每天行军三百里计算,三天可以到达济南,定可以将倭寇围在济南以东的平原上。”
众人都没有提问,朱由检又打了一次僵:“刘指挥,你的骑兵卫没有问题吧?”
“没有,大人,骑兵卫保证按时到达济南。”刘玉闩站起来,回答得斩钉截铁。
“李指挥,你的步兵卫呢?步兵卫不会拖全军的后腿吧?”朱由检转过身问李红军。
“步兵卫绝不会拖全军的后退,大人尽管放心。”李红军是急性子,刘玉闩已经表过态,现在的压力在他一个人身上,他当然不希望自己成为全军的笑话。
“很好,只要你们能按时到达济南,济南的老百姓就能免去刀兵之苦。”朱由检喝了口茶水,“将倭寇围住后,先以弓弩远射,消灭一部分倭寇,折其锐气,再用骑兵、长刀冲杀。在平原地带,不会排兵布阵的倭寇,注定只是奋武营练兵的靶子。”
议事厅内敬佩的目光更加浓烈,像烟雾一样,弥漫在整个空间里。刚才朱由检激励士气时,大部分军官只是一腔热血,少数冷静的军官想到倭寇的强悍,心里还是没底,现在朱由检的分析,让他们彻底打消了顾虑,只想着多杀几个倭寇多立几分军功多挣几分浮财。
在朱由检的激励下,秦永年也是信心满满的。作为有过战场经验的军官,他认为朱由检的战前分析比自己的思考透彻得多,即使朱由检是纸上谈兵,但是有自己这个行伍经验丰富的军官来执行,经过自己的不断调整、修正,一定可以转化为胜利的保障。“同知大人的分析,入骨三分,遇上大人这样的对手,真是倭寇的悲哀。”秦永年发自内心的赞叹,如果战争真的像朱由检所预判的那样,是一边倒的胜利,那朱由检肯定比戚少保还要厉害,戚少保为了剿灭倭寇,可是和倭寇打了好几年的仗,才慢慢总结出对付倭寇的办法。朱由检现在还是一名少年,初次来到军营,就能提出这么完整的思路。
众军官除了恭贺之外,也提出一些简要的建议,比如怎么包围倭寇、何人领兵、先派小股骑兵搜集敌情等等。
“指挥使大人,各位大人,我还有个建议。”见众人没有反对,朱由检继续往下说,“奋武营虽然训练刻苦,士兵勇猛强悍,军官身先士卒,但营中绝大部分士兵都没有上过战场,面对单兵作战同样强悍的倭寇,战斗力难免下降。所以,我建议进行战前动员,激发士兵的斗志,同时强调军规,不能让士兵没有死在倭寇的刀锋下,却伤在大明的军规下。”奋武营的士兵强化训练后,还没有上过战场,朱由检心里也没底,他不希望战前部署得不到执行,更不希望奋武营和其他军队一样扰民,甚至是杀良冒功。只有绝对服从的军队,才能将战斗力最大化。
“好,我同意。上午收拾整顿军械,下午开展战前动员,明日卯时出发,三天后到达济南。”秦永年也明白战前动员会的重要性,大明哪次出征,都有战前动员会,大的战役,比如成祖的北伐,在动员会之外,还搞个出征仪式。不要小看这些细节,对于激励士气、提高士兵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士兵的斗志都是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军官们迅速解散,回到各自的军营,指挥士兵们将粮草、备用的刀、枪、盾、弓、弩等装车,先行离开,向济南进发。朱由检也回了趟信王府,安排府丁替下正在各处忙碌的特战队人员。毕竟特战队是奋武营的一员,不是自己的私兵,现在全营出征山东,作为全营尖兵的特战队,是没有理由呆在后方的。
申时三刻,全营士兵到训练场集中列队。在秦永年的授意下,朱由检站到检阅台上,开始对奋武营进行战前动员训话。
“奋武营的弟兄们,你们的威武雄姿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弟兄们,你们肯定已经知道,明天我们将奔赴山东战场,去歼灭践踏大明国土、残害大明百姓的倭寇。”
“今天,我在这儿和弟兄们说说,军人为什么要打仗。”
“弟兄们,我们吃的粮食是百姓所种,我们用的军饷是百姓所奉,可是你们知道吗,老百姓为什么给我们粮食和军饷?”
“老百姓希望,在遇到外敌入侵的时候,得到我们的保护。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心安理得地享受老百姓种上的粮食和奉献的军饷,现在老百姓有难,我们这些大明的军人,能眼睁睁地看着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吗?”
第35章军人的使命
“眼下有一股倭寇流窜山东,他们强抢老百姓的粮食,搂着老百姓的妻子、女儿,烧毁老百姓的房屋,甚至残杀为我们献粮献饷的老百姓,你们这些奋武营的精锐之师,能面对老百姓的灾难,充耳不闻吗?能让平时养育我们的老百姓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吗?你们能吗?”
“不能,不能。”士兵们的声音越来越大,似乎被朱由检描述的悲惨场景感染了。
“这就是我们军人的第一个使命:为养育我们的百姓而战。”
“弟兄们,一旦打仗,伤亡在所难免,可是受伤的士兵有谁供养?阵亡的士兵有谁给他们的家人发放抚恤金?”
“弟兄们,在平时,又有谁给我们的家人提供生活保障?战前为我们运输粮食物资,战争中为我们补充粮食、器械和人员,战后为我们论功行赏?”
“是朝廷,是大明。”
“没有朝廷的综合调拨,前线的士兵就会有后顾之忧,没有朝廷的综合管理,就不能保证百姓生产粮食、提供军饷。”
“弟兄们,这就是军人的第二个使命:为保障供给的大明而战。”
“大明万岁!皇帝陛下万岁!”朱由检带头喊起了口号,虽然自己的语言不完全具有说服力,虽然朝廷和朝廷官员的做法不会让每一名士兵都满意,但在这群情激奋的时刻,谁也不会仔细地想这些问题。气氛,现场热烈的气氛,能将每一个有异见的人淹没。不知道纳粹当年是不是用这种方式鼓舞人心的。
“大明万岁!皇帝陛下万岁!”士兵们跟着高呼,为了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他们在朱由检向天空挥动手臂的时候,拼命叫喊,想要完全盖过别人的声音。
“万岁!万岁!”有些士兵自动简化,很快带动其他的人,口号又逐渐整齐起来。
朱由检停下了挥舞的手臂,现场欢呼声逐渐稀疏起来。
“弟兄们,作为军人,我们必须负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然而,战场是危险的,刀兵无眼。我们在歼灭敌人的同时,敌人也一定会反扑,像饿狼一样反扑,只有消灭他们,才能保存我们自己。”
“奋武营的弟兄们,如果我们当了逃兵,不仅要受到国法军规的惩处,也让奋武营蒙羞,更让你们的父母妻儿蒙羞。如果我们不当逃兵,就必须英勇杀敌,你不杀死敌人,敌人就会杀死你。”
“只有杀死敌人,我们才能平安回家。”
“大明朝廷希望你们能回家,奋武营希望你们能回家,你们的父母妻儿更希望你们能平安地回家。”
“作为军人,你们能让家人失望吗?回答我,能吗?”
“不能,不能,不能。”士兵们声嘶力竭,他们将手中的弯刀、长枪纷纷指向天空,似乎那里就是敌人的所在,他们要将这假想的敌人捅出无数个窟窿。
“不能,我们绝不能。”朱由检将士兵们的情绪和冲动推上顶峰。
“这就是军人的第三个使命:为等待我们回家的家人而战。”
“现在有两千倭寇正在肆掠大明的山东,皇上有旨,命奋武营前去剿灭。为了百姓,为了大明,为了我们自己和家人,六千奋武营的弟兄们,你们有信心歼灭他们吗?”
“有,有,有。”士兵们的应和声,此起彼伏,远远传出了训练场,如果倭寇能听到奋武营士兵的决心,相信他们一定逃得比狗还快,可惜这些在大明烧杀奸淫掳掠、已经欠下滔滔血债的的倭寇们,是没有机会听到奋武营发出的夺命心声。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朱由检也被感动了,被这些激动的士兵们感动了。谁说大明没有优秀的士兵?奋武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这些几个月前还吃不饱饭、无精打采、没有战斗力、厌战怯战的士兵们,现在的士气,完全能碾碎任何阻挡在前面的敌人。如果他们能得到战火的洗礼,朱由检相信,他们一定能成为大明的虎狼之师、铁血之师。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士兵们的声音,丝毫没有因为嗓子发哑而减弱,整齐划一的口号声,犹如是大明浴火重生的洗礼声。
“弟兄们,奋武营就要出征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遍属于我们的军歌。奋武营是一个整体,军歌就是联系我的纽带。”
“狼烟起
江山北望
龙起卷
马长嘶
……”
高亢的节奏,在整齐的雄性声浪中,显得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