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要做首辅-第3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毅打着鼓励生育的旗号,把婚姻法给落实下去,妾在法律上享有和正妻同等地位。而且纳妾的年龄差不能超过十岁,最多不能超过三个,而且每多纳一个,需要交纳高额的罚款。当然,如果是娶海外女子为妾,则不会受到约束,想拥有多少就有多少,只要身体能吃得消,没人管你。
看起来婚姻法是问题不少,但绝对比以往进步许多。
曹大章的意思很明白,既然朝廷处处鼓励生育,陛下也到了结婚的年龄,贸然拖延,显得很不合适。
“咱们不明着拖延,还不能暗中下手吗?”殷士儋吹胡子瞪眼道:“陛下要结婚,仪式筹备总要时间,选秀女也要时间,种种繁杂仪式,一项一项的,拖延一两年,甚至两三年都没有问题。”
“那两三年之后呢?”谭纶突然开口了。
殷士儋被问得瞠目结舌,张了半天的嘴,说不出什么来,最后只能摇头叹气,“能拖一天算一天吧,总归不能眼睁睁看着吧?”
“不用说了!”唐毅突然摆手,大方笑道:“按规矩办事就行了,我自有主张。”
他拍板定案,其余人只能点头,殷士儋还一肚子迟疑,却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哀叹告退,自己何必贪恋权位啊,要像是诸大绶一般,主动退出,或许……唉!
目送着这些人离开,唐毅同样在叹息,他的改革已经推动了十年,东厂锦衣卫都废了,六部内阁,地方督抚,全都改革了,甚至组建国民议政会议,从整个架构来说,他已经被皇帝的爪牙都给废掉了。
可为何听到万历大婚的消息,殷士儋这些人还怕得要死?
一言以蔽之,皇权深入人心,几千年来的传统,当真是不好改变。
别看唐毅这些年的改革顺风顺水,同样的,不满的力量也在积聚,而且他们的手段比以往更加高明。
比如唐毅创立阳明学会,各地也出现了一大堆的学会,学社,诗社,阳明学会主张虚君实相,很多人就针锋相对,主张开明君治。
唐毅手上有大批的报纸,其他人也创立报纸,宣扬自己的理念,虽然这些势力还远远没有统合起来,也撼动不了心学的地位,但是种种苗头显示,保皇的势力始终存在,而且还十分强大。
想想也知道,哪怕是直接推翻皇帝,都会有复辟帝制,更何况是改革改良。
一大批在新政之中,受到损失的传统士绅,理学余孽,遭到改革的宗室,失去权力的勋贵将门,还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怀着不同的目的,正在快速集结。
前有推许国入阁,接着有万历大婚,这股力量必定受到前所未有的鼓舞,自己还在台面上,自然有办法应付,关口就是五年之后,自己能不能把权力顺利交出去,而接下来的人能不能守住自己的路线?
“去把申时行叫来。”
没有多大一会儿,申时行急匆匆赶来。
“拜见师相。”
“免礼吧。”唐毅淡淡一笑,“你应该听说了,有什么想法没有?”
“弟子以为应当从速替陛下举办大婚。”
“哦?”唐毅笑道:“可有人建议要尽力拖延才好。”
申时行呵呵一笑,“婚姻大事,子孙传承,此等事情,名正言顺,若是拖延,岂不是落了下乘,平白授人以柄。”
唐毅点头,“说的有理,可是成婚之后,陛下就是成年了,总会有些不同的,你以为该如何应付?”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唐毅脸色一沉,“恐怕有些暮气沉重了吧?”
“非是如此,弟子以为眼下的关键是在人心,争取人心的关键在势,只要大势在我,不必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申时行说得含混,可是唐毅了然于胸,他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放任万历耍手段,而他们专心经营大势。
只要大势握在手中,哪怕万历再狡黠,也不得不屈从。他如果执意不听,那就要和他的母后做伴了!
又商量了几句,唐毅很满意,至少申时行脑子是清醒的,是有定力的,既然如此,就把操办皇帝大婚的事情交给他主持,相信申时行一定能够办得漂漂亮亮。
申时行接到任务之后,立刻安排,要在全国选拔秀女,明廷历来都是选拔小门小户的女孩作为皇后皇妃,怕的就是外戚干政。
不过万历有心夺权,自然需要越强大的岳父就越好,到底该选择谁,着实费一番心思,申时行正在思量着怎么说服万历,这时候,许国突然找到了他。
“申阁老,陛下,陛下已经有了中意的人选。”
“哦,是谁?”申时行好奇道。
“是一个姓王的宫女。”许国老脸通红,压低声音道:“两个月之前,陛下喝了一点酒,临幸了乾清宫的一个宫女,结果,结果就怀上了龙种。”
“当真?”申时行急忙问道。
“没错,太医已经检验过了,确实怀上了。陛下觉得有愧于王宫女,加之她容貌姣好,品行端正,又怀有身孕,应当立刻选为皇后,入主后宫。”许国显得很为难,抱怨道:“王宫女出身低微,家里头也没有什么亲戚,听说只有一个大哥,是个舞狮子的,很苦,很苦……按理说这样的人家,未免有些不般配,可是陛下执意如此,老夫也没有办法。”
申时行眼珠转了转,突然笑道:“许阁老这话未免有些偏见了,依我看陛下虽然年纪轻轻,却重情重义,很有担当,能够立王宫女为后,可以说是千古佳话。不过既然已经怀有身孕,就不能拖延太久,我立刻请示元辅,册封王宫女的哥哥为伯爵,在一个月之内,把大典准备好,许阁老以为如何?”
许国眼睛一亮,他连忙点头,“如此甚好,我还有些疑惑胆怯,这么大的事情,也就是申阁老能够下决心!”
……
“哈哈哈,咱们这个陛下,学会耍心眼了!”
唐毅听完申时行的汇报,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哪里猜不出来,原来万历担心唐毅会在婚事上面耍手段,所以就来个先斩后奏,而且还故意装出有情有义的样子,只娶一个贫贱到了极点的女子为皇后,唐毅总不至于还去防着人家吧!
看起来小皇帝还是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生怕会超出唐毅的底限,招致报复。
只是他未免小觑了唐毅的心胸和格局,内阁很快拨下了二百万元,并且下令,要求在京各藩国使节准备参加皇帝大婚盛典。
除此之外,唐毅又提议举办盛大的阅兵仪式,为陛下的婚典增色,虽然时间紧迫,可是万历的婚典一切都按照最高规格在举办。
纳彩之后,由钦天监选定吉时,大学士申时行作为迎婚使者,把准皇后迎入奉天门,一直到了乾清宫,帝后见面,饮合卺酒,在一片鼓乐声中,入洞房。
转过天,万历带着王皇后,意气风发,前往太庙祭祖,见见朱家的历代先人,从此之后,王氏就是朱家的正式媳妇,母仪天下。
整个婚礼庆典按照以往的流程的也就结束了,唐毅增加了阅兵的环节,皇帝陛下在成婚后三天,一身崭新戎装,骑在高大的战马上面,检阅雄壮的士兵,接受藩国使节的朝贺,黑压压的,跪倒了一大片,当真是万国来朝,声威雄壮。
奇奇怪怪的衣着,各式各样的长相,黑的,白的,黄的,红的,肤色不一,共同朝拜大明的至尊,真是让人羡慕。
可是万历的心中却没有一丝的高兴,大婚的风头完全被阅兵给抢走了,还有多少人注意到我朱翊钧已经成年了!
第七卷
第1111章内阁之变
论起转移焦点的本事,万历的爷爷都被唐毅耍得溜溜转儿,更何况小小的万历,能斗得过老狐狸吗?
唐毅将各国的使者交到了外务部手里,领着他们到处参观,看崭新的水泥大楼,看宽敞明亮的学堂,去拜祭孔圣人,拜祭阳明公,去参观动物园、公园,早起的时候,还有数千人一起打太极拳,宛如军阵一般,吓得使者们瑟瑟发抖,不寒而栗。
在这座上国的都城,终于领略到了上国的含义,的确是天上才能有的国家!
看过之后,大明的官吏就开始向使者们兜售治国理念,向他们讲授大明朝成功的秘诀,一位位宿儒大师,口若悬河,舌绽莲花,说得人心神动摇,向往不已。
虽然还有人心存疑虑,但是各国都表示要向大明朝派遣求学幼童,学习大明的先进经验。
在各国的求学幼童之中,要属倭国的规模最大,织田信长一口气就派遣了二百人,而德川家康又通过北洋公司,送来了自家的五十名幼童,接受正宗全套的大明教育。
慷慨的唐毅给各国幼童提供了最好的食宿条件,和大明的学生一起苦读上劲……幼童们学习四书五经,学习阳明传习录,学习天文,礼法,学习琴棋书画,治国方略,甚至是统兵打仗的本事。
唯独有几样学科他们永远也接触不到,那就是数理化一类的理工科目,能用来发财强军的关键,而这也是大明强盛起来的根本。
文章做得再花团锦簇,不看就是了,理念说得再好听,落实不下去也一钱不值。关键就是强大的武备,无与伦比的生产能力,这是大明士兵碾压一切的基础。只要军队碾压对方,老子告诉你屎是香的,你都要认!
说到底,世界就是丛林法则,谁的胳膊最粗,力气最大,就要听从谁的。
唐毅一手把经营南洋推向了新的阶段,武力和文化并重,征服国家,也要征服人心……
海外的利益拓展越来越大,好处越来越多,天量的金银财富,粮食物资涌入大明,滋养着工商制造业集团,也滋养着金融系统,这些都是唐毅的铁杆支持者,他们的实力越发强大起来。
万历试图利用大婚,转移注意力,树立山头的想法完全落空了。
在他结婚之后,朝廷上下还是古井不波,唐毅的威望丝毫不减,心学唐党,实力还在增强。
万历真的恐惧了,他还记得母后死前,曾经让人送给自己一张纸条,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只要坚持到长大了,成婚了,能够亲政了,局面就会改变。你是皇帝,大明的至尊,等你的肩膀能够承担责任,就会有人主动靠过来。
万历曾经坚信不疑,可是事到如今,他第一次开始动摇了,莫非唐毅布下的重重罗网,的确不是他能冲破的,莫非永远要活在权臣的阴影之中?
忍耐不住的万历在经筵上,向许国提出了自己的苦恼。
“成家立业,许师傅,朕已经成家,该如何立业,还请先生教我!”
许国手一哆嗦,心说我的傻皇上啊,这事是急不来的,好容易策划的大婚造势,被唐毅轻飘飘化解,双方势力差距太大,欲速则不达啊!
可是他又不敢和万历挑明,告诉他别做梦了,老实忍着吧,那样一来,万历就会彻底对他失望。
许国思前想后,咬着牙说道:“陛下身为天下之主,自应该奋发图强,现今大明国势日盛,武功赫赫,陛下是否愿意以身作则,鼓励士气?”
军队啊!
万历眼前一亮,他怎么也忘不了,当年那一场决战,母后败得稀里哗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锦衣卫和京营叛变,都落到了唐毅手里,仅靠着内操人马,打不过人家就只有兵败身死,哪怕贵为太后,也是如此。
如果能掌握兵权,那是最好不过,只是唐毅能答应吗?
万历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
“臣去和元辅商量一下吧。”
许国硬着头皮,想要去试探一下唐毅。
值房中,唐毅正在批阅奏折。这一次新进入阁的阁员太多,需要熟悉政务,处理问题难免疏漏,他这个老鸟就不得不辛苦一些。
饶是他身体不错,连看几十份奏疏之后,也是眼酸手疼,腕子跟折了一样。把朱笔放下,一抬头,正好看到了许国,而许国也在偷眼盯着他。准确说不是唐毅,而是手上的朱笔,那可是皇帝权柄的象征,如今落到了唐毅的手里,当真是乾坤颠倒,纲常败坏,唐毅这家伙,就是曹孟德,就是王莽!
许国心思稍微一动,立刻躬身施礼。
“下官拜见元辅。”
“许阁老客气了,咱们都是同事,快请坐吧,正好我这有点刚送来的西湖龙井,许阁老品一品吧。”
唐毅手法娴熟,冲了两杯茶。许国诚惶诚恐,接在了手里,喝了一口,连忙伸出大拇指。
“元辅果然是茶道高手,好喝,真是好喝!”
“谬赞了,我不过是平时泡泡茶,炼炼心罢了。”唐毅淡淡道:“许阁老可有事情。”
“有!”许国连忙把茶杯放下,郑重其事,“元辅,我这段日子给陛下讲课,陛下天资聪颖,四书五经,历代典籍,全都烂熟于心。接下来该教陛下什么,我这心里头都没数了。”
许国故意装作为难的样子,“元辅,您觉得是不是该给陛下开一些实用的课程?”
“许阁老有什么想法?”
“我琢磨着,是否教给陛下天文地理,仕途经济,货币银行一类的东西?”许国问这话的时候,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唐毅一点头,他可就坐蜡了。
唐毅倒是皱着眉头,思量半天,沉吟道:“这些知识陛下览其大略即可,非是君王需要醉心研究的。”
“那元辅以为陛下当学什么?”许国追问了一句。
“文韬武略,治国平天下。既然陛下学了文,下面就该学武,运筹帷幄,统兵打仗。”唐毅说着,拿出一份计划,送到了许国手里。
“这是下面拟定的,准备成立一家皇家武学,陛下可以入学,随着一些年轻人共同学习打仗的本事。”
唐毅笑容可掬,仿佛真是为了朱翊钧考虑一般。
许国接过手,从头到尾,仔细看了看,眉头就稍微一蹙。随即恢复正常,他咧着嘴一笑,“元辅考虑的真是周全,下官这就去告诉陛下,还不一定多高兴呢!”
从唐毅的值房出来,许国打了一个激灵,浑身只剩下彻骨寒凉,万历会高兴——才怪!
他想着是恢复内操,万历借着学习武略的机会,掌握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有了一支铁杆心腹,以后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可以摆脱唐毅的掌控。
可唐毅呢,他给了一座武学。
武学分成三个科,骑兵、步兵、炮兵,每一科都安排教官传授本事,学制三年,每个月小考,季度大考,每个学年还有实兵对抗演习。
武学的宗旨就是培养适合战争需要的军事人才,光明正大,其中规定宗室子弟,皇亲贵胄,都要入学接受培训。
按照规矩,万历入学也是可以的,只是……万历要的是人马,不是跑去当学生!
这也太坑爹了!
许国简直不知道如何面对万历,小皇帝还不被气疯了。
唐毅真不愧是成名多年的人物,用出来的手段光明正大,堂而皇之,轻轻松松,就把苦心筹划,彻底化解反手还给你陕一个嘴巴子,打得真有点疼啊!
万历不是要学武略吗?为了你都建了一座军校,还能不去?
可是去了呢,三年时间,都要像学生一般度过,万历根本无暇插手朝政,唐毅这是要把皇帝关起来!
许国看得明白,却是一筹莫展。
整个人摇摇晃晃,心神不定,他都开始怀疑,和唐毅斗法,是不是打错了算盘?从内阁出来,他没想好怎么回复万历,就先往家里走。
到了半路,突然一阵喧哗,他的马车被堵在了路上,许国这个生气,好歹自己也是一个大学士,谁敢在自己面前撒野!
他一撩车帘,怒道:“怎么回事?”
下人急忙说道:“相爷,是,是有人报丧。”
“报丧?什么人?”
“小的去打听一下。”家人跑了,差不多一刻钟,气喘吁吁赶来,“启禀相爷,是,是殷阁老的母亲仙去了!”
“啊!”
许国失声叫了起来,他连忙把车帘放下,躲进了马车,这位不是伤心,而是兴奋!没错,就是兴奋!
虽然很下作,但是他真的要扬天大喊两声,先皇有灵,天佑陛下啊!
殷士儋作为次辅,又是当初杀胡氏的主要凶手之一,他和唐毅在内阁珠联璧合,谁也撼动不了唐毅的地位。
可是好巧不巧,殷士儋的母亲死了,按照规矩,他必须回家守制丁忧,而且一去就是三年。
其实唐毅在之前几次反对丁忧,主张哀悼先人,要重心意,不重形式,一个人三十岁入仕,六十岁退休,区区三十年光景,假如因为父母病逝,就荒废六年,不论对自己,还是对朝廷都是损失,甚至天上的父母也未必愿意看到。
唐毅着实驳回了几个干吏的丁忧请求,也没人说三道四。
可问题是到了阁老一级,情况就完全不同,殷士儋是隆庆五年入阁,虽然比其他阁老稍微晚一些,但是严格意义上,这也是殷士儋的第三个任期。
唐毅身为首辅,各地都有战事,他留任没谁敢说什么。可殷士儋就有些勉强,正好赶上母丧,他不回去丁忧,就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到时候看你怎么在内阁混!
拿下了殷士儋,如果能推一个保皇党的阁老入阁,内阁的情况就会为之一变。
别看唐毅依旧强大,但是他订立的规矩,阁老之间原则上是平等的,保皇党能拿到两票,在很多关键议题上,就能跟唐毅唱反调了。
许国突然浑身洋溢着干劲儿,他觉得是朱家的历代祖先显灵,要帮助可怜的万历了。
苍天有眼,果然是天命难违!
就算强如唐毅,也料不到殷士儋会突然出问题吧?
哈哈哈……许国放声大笑,高兴够了,又赶快盘算,究竟该推谁入阁呢?
“正甫兄是决心要走了?”唐毅叹口气,问道。
申时行用力点头,“师相,他说了,自己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恰逢母亲病逝,要是不回家为老母守孝,这辈子都会过意不去的。”
“嗯!”唐毅闭目好半天,才把眼睛睁开,“谁可继任阁老?”
“启禀师相,眼下呼声最高的是吕调阳和王家屏。”申时行低声道:“只是这两个人都不妥当。吕调阳反对过一条鞭法,他也并非心学中人,至于王家屏,他是山西的!”
第1112章万历的小动作
唐毅和晋党的仇,自然不用细说,他狠狠坑了人家一把,一两百年的家底儿几乎清洗一空,在台面上拿得出手的人物全部掀翻。
最要命的是晋商本来是各个衙门最大的金主,连皇帝都欠他们的钱,这也是晋商勾结蒙古,大肆走私,狂赚暴利而不倒的秘诀所在。结果碰上了唐毅这个混蛋,一手漂亮的债务置换,就把晋商彻底踢出了京城的金融圈。
这几年晋商虽然靠着努力经营,靠着毛纺,靠着边贸,恢复了一些元气,但是他们永远失去了金融霸权。
前不久,唐毅推动海外开中法,万历三年,两千万石的海外粮食涌入,唐毅借此彻底打破两淮盐商的垄断,盐商不再是专营的生意,只要有足够资质,缴纳保证金,租一块海滩,就可以生产食盐。
而且由于大力推广晒盐,原本的煮盐被淘汰,结果弄得盐价暴跌,百姓拿到了便宜食盐,朝廷的盐税一口气超过了两千万元。唯独曾经的盐商,辉煌不再,要么就转行,要么就湮没无闻。
盐商本来和晋商同气连枝,是一条绳上的蚂蚱,结果盐商比晋商还惨,曾经在朝廷上呼风唤雨的晋党彻底歇菜了。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个仇,比天高,比海深!
王家屏作为晋党的新一代领袖,处事干练,办事果断,平时又低调为人,很受各方好评,对唐毅也是尊重无比,但是无论如何,唐毅也不能释怀,他不会天真到自己真有足够的魅力,让天下人都喜欢你。
“师相,王家屏为人深沉内敛,绝不是一个简单人物。更何况虽然晋党损失惨重,但是船破了还有三千大钉,不能不防。依弟子之见,不如放吕调阳入阁。”
吕调阳是嘉靖二十九年的进士,正是唐汝楫的那一科,唐汝楫是状元,他是榜眼,老同学都干了十年大学士,转任资政,吕调阳入阁的资历绝对足够了。
“不妥。”唐毅微微摇头,吕调阳入仕二十几年,根深蒂固,人脉雄厚,他和唐汝楫,还有朱衡的关系不错,如果他入阁了,必定会拉去一部分议政会议的代表,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保皇党。
唐毅此时也看得出来,自己定下的种种规矩,的确起到了作用,谁想废除议政会议,废除内阁之权,恢复原来的六部制,那是做梦也别想。
不说别的,光是好几十万的官吏,恢复旧制他们都会失去工作,谁能受到了,还不把天给翻过来?
既然正面硬干不成,那就选择融入唐毅的系统,在内部造反,拉拢各种势力,借助皇帝权威,打破唐党一统天下的局面……
显然,内阁的斗争,已经到了全新的局面。
“汝默,为师是不是嗅觉有些差了,变得有些迟钝,人家都出招了,却还迟迟没有动作。”唐毅摇头苦笑,“老了,严阁老遇到过这种局面,徐阁老也是如此,现在轮到我了。”
申时行把脑袋摇晃得和拨浪鼓似的,唐毅纯粹是装蒜,你老人家还不到四十,年轻面嫩,换上儒衫,出去转一圈,保证有人拿他当新科进士,您要是算老,弟子都该回家颐养天年了!
可是转念一想,唐毅的话也未必是错,算起来他入仕也有二十多年,风风雨雨,东南抗倭,驱逐严党,北御俺答,推行隆庆新政,处置李氏一党……
每一样事情,都是动地惊天,旁人能完成一件,就足以彪炳青史,唐毅做了这么多,费了多少心力,感到累了,倦了,自然是情有可原。
问题是您老人家要撑不住了,我们这些人可怎么办?
“师相,弟子以为他们不过是小打小闹,根本不成气候,您老人家随时随地,可以伸手就把他们给灭了,一点不用担心。”
“不用给我灌迷魂汤!”唐毅呵呵一笑,“既然是朝廷,就要容纳各种力量,不可能上上下下,都是咱们的人。关口是大局要在我们的手里!”
唐毅沉思许久,缓缓道:“这样吧,去找一下陆光祖,如果他愿意,就一起送入内阁!”
……
万历六年,殷士儋不顾挽留,回乡丁忧,并且两年之后,病逝家中,赐太保衔,谥号文献。
殷士儋走了之后,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原吏部尚书陆光祖,教育部尚书吕调阳,民政部侍郎,仓场总督王家屏,三人入阁,内阁大学士增加到了九人。
这九个人当中,以许国、吕调阳、王家屏三人位代表,渐渐结成了保皇党。
而首辅唐毅,次辅曹大章,辅臣魏学曾,谭纶,申时行,陆光祖,六人都是心学一脉,保持压倒性的优势,一切大政方针,依旧在唐毅的掌控之中。
整个新政依旧以高速在运作,进入万历七年,唐毅一共向南洋派遣了十三位总督,其中有七位出身军方。剩下的六位一水的心学中人,以余有丁和罗万化为首,这十三位总督,在原则上,都要接受南洋总督唐慎的节制。
唐慎主力坐镇马六甲,其余吕宋、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安南、暹罗、缅甸、寮国、新几内亚,甚至斯里兰卡和印度,都有了大明的官吏和士兵驻守,建立贸易据点,经营殖民公司。
整个海外的汉家移民,加上本地的汉人,总数超过了两千万。
几乎在海外另造了一个帝国,而这个帝国相比明廷要简单多了,从上到下,全都是唐毅的嫡系心腹。
当然了,唐党积极布局海外,保皇党也并非没有斩获。
在万历六年,皇长子朱常洛降生,和历史上由于出身低微,很不被万历喜欢,以至于为了他,闹得万历和群臣斗法几十年不同。
如今的万历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慈父的形象,他在朱常洛满一周岁的时候,就提议立为太子。
经过筹备,万历八年,不到三岁的朱常洛正式成为皇太子,与此同时,万历皇帝也结束了三年的军校生涯。
朱翊钧彻底脱去了少年的青涩,他不像朱家人那样厚重憨肥,反而更像他的母亲,眉目清秀,身形修长,很有美少年的架势。
而且他在军校的成绩,竟然全都是优等,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年轻的同学,听说私下里都宣誓要效忠皇帝陛下,至死不渝。
还有一件事,让唐毅十分注意,不久之前,王世贞找到了唐毅,他气呼呼告诉唐毅,眼下在东南出现了一个商山诗社。
其中有四个主事之人,正是李攀龙、谢榛、徐中行、吴国伦。
这四个正是和王世贞起名的“后七子”之四,也算是在民间颇有声望的鸿儒名流,四个人凑在了一起,成立诗社,本来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这个名字太让人浮想联翩了。
唐毅不由得想起一个典故:商山四皓啊!
原来当年汉高祖刘邦喜欢赵王刘如意,就想废了吕后的儿子太子刘盈,吕后大惊失色,急忙找张良想办法。
张良建议聘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刘盈。
商山四皓是秦始皇时期七十位博士之四,后来躲避战乱,隐居山中,刘邦多次请他们出山,全都拒绝了。
在张良的运作之下,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四人联袂出山,此时他们都已经七八十岁,皓首白发,一同成为太子刘盈宾客,辅佐幼主,力阻刘邦行废立之事。
李攀龙等人以商山作为诗社的名称,恰巧又是四个人,其中的意味绝不简单。
“行之,我就想不明白,他们四个混账为什么要急着去捧万历的臭脚?我写信给李攀龙,叫他不要误人自误,他反倒教训我,说什么君臣纲常,犹如日月星辰,陛下睿智过人,勤奋好学,且已经成年,理应亲政,治理天下。倘若——倘若内阁交权,不失为周公善举,必定会名扬天下,为历代敬仰,假如死把着大权不放,只怕比起奸相严嵩还不如!”
王世贞气得直跺脚,“这帮畜生,脑子里装的是什么玩意?天下大治,都是行之,还有内阁诸公的功劳,小皇帝当个牌位就很不错了,何必非要弄出来一个主子,压在所有人的脑袋上,我看他们真是疯了!我怎么就和这些人齐名,真是奇耻大辱!”
唐毅显然比大舅哥更加敏锐,从朝堂上出现保皇党,到地方出现商山诗社,显然有一只大手,在背后不断推动,他们借着万历的旗号,打着皇帝的招牌,在积极扩充人马,准备抢班夺权。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唐毅微微叹口气,人的忘性真大,不到十年的功夫,他们就忘记了害怕,前赴后继,要和自己作对,也不知道该赞美他们胆魄过人,还是无知无畏。
“就让他们闹吧,我看看能不能玩出什么花样。”
唐毅依旧按兵不动,可是进入了八月,突然京城发生了日食,前后不到三分钟时间。眼下大明的臣子已经很多接受了地圆说,不会害怕什么日食,可民间,还有部分守旧的官吏都心中惶恐,还有人上书,请求朝廷检讨弊政,及时抢救,顺应天心民意。
刚从军校毕业的万历突然送手本到了内阁,他说日有食之,是君王之责,他自从入军校,已经三年没有拜祭先帝陵寝,想要去天寿山祭奠隆庆。
第1113章元老遇刺
万历抛出了孝道的牌,唐毅当然不好阻拦,可是他心里清楚,根本就是扯淡,万历对他爹能不恨就不错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