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首辅-第3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长河里面,就显得太快了,说是疾风骤雨,也差不多少。

整个大明的风向彻底转变,不用朝廷鼓励移民,几乎所有海商都在雇佣人手,筹备着到海外开垦,寻觅商机。

“一战活了全盘棋啊!”

身为咨议会议领袖,高拱显得十分高兴,脸上红光泛起,透着狂喜。老头子已经彻底从李氏乱政的打击之中走出来。

高拱非常清楚,眼下内阁虽然强大,但是依旧根基不稳。潜藏的保皇党还不可胜数,一个崭新的制度没有那么快深入人心。

但是有些方法却可以加速这个进程,比如说——开疆拓土!

一口气增加万里海疆,无数岛屿,绝对是历代以来,少有的功绩。

就在内阁,挂着一张详细的地图,自从收回了漠南蒙古之后,大明的疆域已经可以和盛唐相提并论。

吕宋,安南,如果再加上南洋,大明的面积会超过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在历代王朝之中,仅仅次于元朝。

不过唐毅有信心,很快超过元朝,针对辽东的扩张已经展开了,恢复哈密卫的战斗也在紧张筹备。

而且唐毅还把目光放在了印度等地,这都是在未来十年之内,要拿下的地方。

相比骑在马背上的帝国,跻身海上大国的明朝,能够抢占更多有用的土地,掌握更丰富的资源。论起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然而,局面虽然大好,可是问题却是不少,这么庞大的疆土,要怎么控制,是直接派遣官吏,还是采用羁縻统治,或者是接受朝贡,依旧任命当地的王,去管理疆土子民……

咨议会议吵翻了天,朝廷上下看法不一。

“中玄公,您经验丰富,有什么可以教小弟的?”

高拱连连摆手,“元辅莫要取笑老夫,如今事情复杂,老夫一生所学,只怕是一点用处也没了。哪敢指教元辅?不过——老夫倒是以为藩国最好不要留了,至于派遣官员,只怕成本过大,难以维系。”

任何一个帝国,统治的范围都是有限的,差不多相当于战马跑一个月的路程,如果超过了,就会变得很困难。

比如西南,路途艰难,往返一次,要两三个月,遇到了灾害啊,叛乱啊,朝廷做出反应都是半年以后,效率十分低下。

如果面积再大,难度会成倍增加,光是信息传递,就能把人逼疯了。直接派遣官吏,是万万行不通的。

可是呢,那么好的地方,谁也不想放过,无论如何,都要拿到手里。

该如何管理这些地方,成了内阁非常头疼的事情。

“海外之地不可弃,文官又不能胜任,唯有派遣武将主持海外事务了。”唐毅淡淡说道。

高拱身体一震,这个办法他不是没有想过,可是一旦让武将掌权,会不会重蹈藩镇割据的覆辙?

毕竟海外一个一个的岛屿,非常闭塞,谁要是掌握了岛屿,就是不折不扣的土皇帝,万一这些人割据造反,那可就贻害无穷了。

事关重大,唐毅也不能一个人独断专行,好在自从上次对付李氏之后,已经形成了惯例,遇到了重大事宜,就召开内阁联席会议,包括各部尚书,都要齐聚一堂。

经过拆分之后,光是有资格与会的部堂高官就多了五六位,包括咨议会议代表,大家凑到了一起。

首先海外情况复杂,虽然西夷的势力遭到了重大挫折,但是他们不会甘心失败,本地还有土著一大堆,各国的国王,好些地方还在打仗……乱七八糟,派遣文官直接管理,那是不可能的。

唯有指望着武将。

有人担忧会出现藩镇割据,殷士儋倒是不这么看。

现在是什么时候,火器为王的时代,打仗就比拼人多、钱多、工匠多、资源多,论起这些,朝廷的优势太大了,谁想割据海岛造反,简直是死路一条。

再有各个岛屿很难自给自足,他们只有一样,或者几样的商品,想要发展,必须依靠对外贸易,而大明就是最重要的市场,谁的脑袋坏掉了,也不会和财神爷闹翻了。

让武将执掌海外的领土,危险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

只是光靠着武将还不行,必须要有综合的能力,才能统御全局,不但能打,还要懂经济,动商业,懂民生,懂外交,几乎是个全才。

想来想去,大家伙把目光都落在了唐毅身上。

神马意思,难道你们想让老子去海外?

唐毅的眼睛瞪圆了,这帮混球还真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么快就想把老子踢开?

“咳咳,元辅,令尊大人可好?”唐汝楫低声问道。

老爹啊!

“好着呢!”

高拱顿时大笑道:“既然如此,我推荐唐大人出任南洋总督!”

“我同意!没人比叔父更合适了。”诸大绶第一个附议,其他人也频频点头,大家伙一致同意,要让唐慎执掌南洋。

算起来,既能领兵,又能治民的大臣很稀有,这些年就两大体系,一个是杨博为首的晋党,一个是东南抗倭出来的功臣。

杨博、王崇古等人都被唐毅斗败了,而且实际证明他们的军事韬略也不怎么样。能安稳九边,靠的就是和蒙古人之间的默契,放到了西南,就立刻显出原形。

东南出来的督抚当然本事足够,如果胡宗宪年轻十岁,他是最好的人选,只是现在英雄迟暮,让他去南洋奔波,等于要了他的命。

其余谭纶,杨继盛性格都有缺陷,而刘焘、陈梦鹤等人,又逐步被淘汰,算来算去,唯有一个人本事足够,且年富力强,又能压服各方,那就是老唐大人,唐慎!

只是让老爹去,儿子管国内,老爹管国外,好事都落到了唐家,是不是有些太过碍眼了,好说不好听啊!

“我看子诚没问题!”胡宗宪开口了,“首先他有练乡勇的经验,到了南洋,必定要组建民兵,对付土著。其次他懂经济,会经营,而且在东南各军当中,威望卓著,无人能比。再说了,现在去南洋可不是享福,而是承当责任,谁要是不服气,就让他们也去南洋试试,有本事杀出重围,我胡宗宪就佩服他。没本事去南洋的人,就统统闭嘴!”

这几句话,掷地有声,谁也不敢多说了,倒是唐毅咳嗽了一下,“我以为南洋总督只是总揽大略,各个岛屿藩国还要派遣专门人员,大家从武将和进士官中,选拔一批吧,我看至少要准备上百人,还要招募几千行政官员……”

又是一张大饼,所有人都怦然心动。

第1108章匆匆五年

在万历元年的十一月,唐慎在总镇俞大猷的保护之下,率领上百艘战舰,杀到了马六甲,同时刘显的大军也从陆地包围了马六甲。

西班牙人走投无路,选择了投降,海上的明珠,咽喉要地,终于落入了明军的手里。

几乎一夜之间,整个东方,乃至世界的格局都发生了骤变,厚积薄发的大明,一出手就让所有国家都大吃一惊。

再解决了马六甲之后,立刻组成强大的舰队,直扑印度,并且抢占斯里兰卡岛,作为明军的海上补给基地。

同时席慕云也率领着船队,抢占了爪哇,至此,大明彻底将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道都捏在了手里。

西洋诸国大受震撼,他们想要反扑,可是万里调兵,根本没有获胜的希望。且他们的兵力本就不是大明的对手,只能选择贸易制裁。

别忘了西夷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哪能狠下一条心,英国人率先打破了沉默,和大明开始私下里贸易,随后不久,尼德兰摆脱西班牙统治,也加入到海上霸权的行列,积极和大明做生意,还号称海上马车夫。

当然了,这个马车夫也只是半个世界的,至于东方,说了算的还是大明朝。

拿下马六甲,两洋航路打通,对于大明来说,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浑身的功力暴涨,国力蹭蹭蹿起,一日一个台阶。

南洋诸国,或多或少,都被打开了国门,大明的商人遍及南洋。

他们把珠宝、木材、粮食、香料、奇珍异宝、甚至是丫鬟佣人贩卖回大明,而大明的丝绸、呢绒、瓷器、工具、机器、家具,也霸占了南洋的市场,各国都不得不卷入了庞大的贸易系统之中。

有了市场,就有了订单,有了订单,以东南为主的工业就快速发展起来。

原本的人力织机,水力织机都不够用了,在万历三年,东南的能工巧匠制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一年之后,唐鹤征改进了蒸汽机,并且用来抽取煤矿的积水,大获成功。随机蒸汽机快速发展改革,东南出现了第一家使用蒸汽作为动力的纺织厂。

当工厂运行的第一天,吸引了大半个苏州的人前来看热闹,当看到棉纱像是水一样,哗哗流出,有人拍手称快,有人哭得稀里哗啦。

从此之后,手工作坊只怕是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新动力出现,生产效率几十倍提升,制造的武器更加精良,大炮更加犀利,明军陆续征服了庞大的领土。

巨大的海外市场,催生东南的繁荣,到了万历五年,大明的财政收入达到了惊人的一亿两千万元,其中商税贡献了九千万。

相比起嘉靖年间,财政足足增加了三十倍!

而作为纳税的主力,工商集团顺利取代传统的农业士绅力量,借助咨议会议,成为帝国的主宰。

顺便提一句,咨议会议已经放弃了绕口的名字,改成国民议政会议,主持会议的代表分成两种,第一种是各省推选的名流绅商,第二种则是依照类别,选拔出来的优秀人员,比如军方,教育界,报界,商界等等……

所有代表,再公推三十个德高望重的人,称为资政,主持会议,制定议题,参与内阁各部的会议,监督旁听,建言献策,审核预算……第一届的资政之中,就包括高拱和葛守礼两位资历无人能及的老臣。他们彻底确立了国民议政会议的权威,包括内阁在内,都要接受会议的质询。

相应的,内阁也越发完善起来,五位阁老,互相配合默契,力推新政。

兵部、工部、刑部、吏部,四大部也随之拆分完毕,眼下大明一共设置了十七个部,其中代表军方的一共有三个,分别是参谋部,陆军部和海军部。

随着海军在外面大肆扩张疆土,建功立业,骄傲的老军头儿也没法再装作看不见了。打下来的疆土好多都是军中直接出人当总督。说穿了,就是土皇帝,受了人家那么多的好处,还能为难人家吗?

很顺利海军和陆家取得了相同的地位。

在地方上,总督巡抚变成了常设官,同时唐毅也进行了品级调整,巡抚变成了正二品,总督加太子太保衔,成为从一品大员。

巡抚与尚书品级,如此就形成了巡抚入则为尚书,尚书出则为总督的局面,地方官吏和中枢之间的联系彻底打通了。

一般情况下,比较优秀的巡抚官,被调入京城,接替某一部,经过一任的锻炼,则有望入阁。而尚书接任总督,则会被视作铁定入阁的信号。

显然,唐毅已经将朱元璋留下的以小制大的官制破坏一空,取而代之的则是权责对等,责任明晰的新官制。

在新官制当中,一切量才录用,以政绩为根本,虽然不免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但是每个高官的升迁,都有据可查,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要接受监督检验。

可以说,能经过层层考验,冲到顶层的人物,几乎没有一个简单的。曾经的那些翰林词臣,清贵宰相,放到了如今,只怕连骨头都剩不下,就被人家给连皮带肉吞掉了。

官僚体系战力膨胀,人数也在增加,以往两京一十三省,官员加起来不过两万人,如果加上同样拿朝廷俸禄的吏员,总数在十万左右。

到了唐毅手里,这个数字增加了十倍,官吏总数达到了一百万人。

完备的官僚体系,高效运转,产生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前后五年时间,大明一共向南洋完成五百万官方移民,另外又协助商人,移民七百万,总数达到了一千二百万。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饥荒压力大大减轻。

从万历二年开始,每年从海外运进的粮食,多达一千五百万石,是漕粮的三倍之多!

至于民间的粮食买卖,数量更加惊人。

海外的大米质优价廉,基本上明朝的百姓能摆脱饥饿的威胁。从万历二年开始,即便北方出现大灾,最多有万八千人饿死,就够轰动的,几十万人挨饿,无家可归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老百姓不知道其中的关键,只是每日里给首辅大人上香祈福,盼着他老人家能一直掌舵大明,大家伙总有好日子过。

可是唐毅知道,他不过是一百多斤的分量,熬了汤也不够百十人吃一顿。说白了粮食就那么多,有人吃得饱,就有人挨饿。

唐慎自从接任南洋总督之后,彻底一改慈悲的面孔,他动用军队,捕捉土著充当奴隶,装到了船上,从一个岛屿,运到另一个岛屿。

完全陌生的环境,土著只能服从命令,烧山,开荒,砍树,建房,修路,码头……无休止的工程等着他们,早晚有一天,这些人会累死,而他们留下来的庄园田产,则被商人接手,从国内移民过来,快速填充。

唐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将土著男子抓走,累死在陌生的土地,然后鼓励大明的移民,娶剩下来的女人,没有几年,就生出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孩子。

从大明国内调来数以万计的教书先生,让这些孩子从小说汉话,认汉字,穿汉家衣冠,吃汉家美食。

唐慎再给儿子的家书中,不无得意宣称:“只要二十年,南洋列岛,汉人的数量就会过半,五十年,就会超过七成,等到一百年,九成以上就都是汉人了,即便血缘上不是,在文化上也会认同中华。或许今生没机会看到,但是早晚有一天,这些岛屿就会和中原一样,是彻彻底底的汉家土地。”

同南洋的轰轰烈烈相比,北方的变化同样毫不逊色。

李成梁收拢女真兵作为先锋,经过三次大战,灭了土蛮部,随后明军的势力越过黑龙江,过了外兴安岭。

传说中,在极北的土地上,住着神兽烛龙,睁开眼睛,就是白天,闭上眼睛,就是黑夜,他不断吐气,幻化出绚烂的色彩,把极北的天空装点的五颜六色,格外妖娆。

怀着寻找神兽的愿望,一支三百人的探险队,带着上千条雪橇犬,体格强健的蒙古马,踏上了征途。

他们一路向北,花了足足半年时间,才返回了大明,去的时候三百人,回来只有二百一,九十名壮士永远留在了漫天的雪野之中。

他们没有找到烛龙,却带回来通体白色的大熊,带回来不会飞翔的大企鹅,还有体型硕大的猛虎,他们甚至还找到了苏武牧羊的北海,遗憾的是那里并不是海洋,只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湖……

极北探险,再度激发了大明上下的热情,上升的国势,昂扬的国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勇士,他们成群结队,无所畏惧,从大明出发,探索未知的土地,他们把一路所见所闻,写成文字,带回大明。

每一次探险队回来,都会有无数的学校聘请勇士们去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

受到他们的激励,越来越多人踏上了找寻希望和财富的旅程,就在万历五年,大明的探险队来到了乌拉尔山,他们在这里立下了一个标杆,插上龙旗,从山顶望去,面前都是一马平川,没有任何的阻拦……

第1109章万历要结婚

理学最大的问题就是束缚了思想,千人一面,耕读传家,忠孝仁义……熏陶出来的都是一个个暮气沉沉的小老头,道德君子。

心学崇尚自我,贵乎本心,就像是万花筒,产生了千变万化的人,世间也因此变得绚丽多彩,充满了变化。

当然了,太过随心也不是好事情,关键要看一个度。

比如唐毅在第一个探险队回来的时候,检查收获,就立刻发布命令,除非必要,不准探险队猎杀中原没有的动物,比如说——大企鹅!

大企鹅其实是一种大海雀,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肚皮,六十厘米高,和企鹅十分相似。这货比南极的兄弟好一点,能够低低滑翔,不过到了海里面,它们可就成了捕鱼的高手。大海雀的繁殖能力很低,每胎只能产一个蛋,和企鹅也是一样的,它们曾经广泛分布在北极,大西洋的岛屿,只是随着西方人前往北极探险,他们为了展示自己探险的成果,就会猎杀笨笨的,憨憨的大海雀,当成战利品,带回家中,久而久之,大海雀就灭绝了。

唐毅向来对一半黑,一半白的蠢萌小东西没啥抵抗能力,为了让大海雀能够安全生存,大明帝国颁布了第一个动物保护法。同时,还成立起一门专门的学科——生物学,研究动物,保护动物。

……

五年的时间,匆匆而过,唐毅毫无疑问,继续连任,进入了第二个任期,原本的四位大学士,唐汝楫、殷士儋、张守直、诸大绶,其中张守直年纪大了,体力不济,主动退休,诸大绶是敦厚长者,朝廷上下,有口皆碑,只是诸大绶觉得自己的本事平平,能宰执天下,已经算是完成了生平夙愿,不想再继续留下去了。

“我准备辞官了。”诸大绶找到了唐毅,开口第一句就是单刀直入,“行之,你也别挽留我了,我准备回家,办一所学校。千百年来,一直讲究学而优则仕,说白了,读书就是为了当官。我觉得有失偏颇,读书明理,是自我修养,提升素质,带着功利目的,就失去了读书的本意。建一所学校,传到授业解惑,也算是足慰平生了。”

诸大绶这个人轻易不说话,可是当他说出来,就代表已经打定了主意。

“唉,我也不多说了,办学还缺钱不?”

“哈哈哈,和你比啊,这世上就没有不缺钱的!”诸大绶笑道:“好歹我也是阁老一位,手上有些存银,再去拉点投资,这点小事就不麻烦行之了。”

唐毅点头,两个人又对坐了好一会儿。

诸大绶才说道:“咱们兄弟一场,要走了,有几句心里话不能不说,不要嫌我唠叨——陛下长大了!”

声音很轻,可是屋子里的气氛骤然一紧,甚至有种窒息的感觉。

万历今年十五岁了,按照虚岁计算,已经十六了,放在农村,早就娶妻生子,能独当一面了。

五年前的旧事,他的母亲,冯大伴,张师傅都被唐毅干掉,而且身为皇帝的权柄悉数被唐毅拿走,他已经记事了,仇恨的种子埋下了,身为李氏的儿子,朱翊钧绝不是好相与的。

“行之,说句过火的话,年初大典的时候,乍看陛下,还真像李氏。而且,他的眼神冷,冷得邪乎,依我看,他有颠覆一切的冲动!”

“行之,按照你的说法,你最多只能做三届首辅,眼下只剩下最后一任,等你退下来的时候,陛下刚好二十出头,完全成年,恐怕不是好兆头啊!”

作为一个长者,非议陛下可不是好行为,只是临别在即,诸大绶什么都顾不得了。

“行之,为了你的身家性命,也为了众多兄弟共同的大业,你可要想好应对的法子啊!”

至交好友,掏心掏肺,唐毅哪能不感动。

“我记在心里了,不用替我担心。”唐毅越发深沉,他没有向诸大绶透露自己的布局,诸大绶也没有兴趣,他没有多少停留,飘然而去。

除了他之外,高拱在去岁冬天染了病,一直拖延了大半年,原本健壮魁梧的老头子,瘦得成了一把骨头,国民议政会议的资政,高拱也不得不交出来。

“亲家公,朝廷日后就靠你撑着了!”

高拱拍着唐毅的手臂,眼中含泪,没人比他对新政的感情更深了。

在三年前,唐家的二公子平凡,娶了高拱的小女儿,唐毅一贯反对政治联姻,不想拿孩子的幸福开玩笑。

他再三确认,平凡这小子都咬死了,非高小姐不娶。

唐毅这才拼了一张老脸,去上门求亲,哪知道高胡子哈哈大笑,没口子答应。后来唐毅才从媳妇嘴里知道,原来平凡这小子七八岁的时候,就和高小姐认识了,两家是通家之好,起初也没当回事,后来平凡不断给高小姐送礼物,写情诗,你侬我侬,还山盟海誓,订了终身。

“你小子比爹能,比你哥也能耐!”

平安那小子还在南洋野呢,也不知道找个媳妇,让爹妈安心,听说前不久跑到了印度一趟,给唐家送回来十桶恒河水。平安煞有介事,告诉唐毅,说是海船上带的淡水没几天就会腐败,唯独恒河水特殊,哪怕放了几十天,喝起来还是清爽甘甜,不同凡响。

故此,他特意送来给老爹尝尝。

唐毅看到十桶水,立刻就翻脸了,小兔崽子,当你爹是空子,恒河的来历是怎么回事,我能不清楚?光是湿婆的那个传说,就够恶心了。一准是臭小子看了印度教的典籍,故意逗你老子!

一点也没糟蹋,唐毅全都给高拱送去了。

高胡子不明所以,还喝得十分开心,“可惜啊,老夫只有一个女儿,不然能嫁给平安,也是好事,亲家有福气啊!”

是晦气吧?

唐毅暗暗在心里想到,几个月之前的事情,转眼高拱就要求去,唐毅也只是无尽感慨。

“中玄公,新政是你我的心血所在,断然不会有失的。”

得到了保证之后,高拱放心归乡,在两年多之前,葛守礼也死了。

朝廷人事大变动,老臣所剩寥寥。

而且按照规矩,唐汝楫已经干了两任,唐毅要继续新政,故此可以留任,他可没有理由,但是唐汝楫这家伙又贪恋权位,不想随便离开。

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新的人事布局终于出现了,次辅唐汝楫转任国民议政会议首席资政,次席资政落到了原来的工部尚书朱衡手里,这也是唐毅对硕果仅存的老臣的敬重。

内阁的情况彻底改变,首辅依旧是唐毅,次辅变成了殷士儋,随后一口气补充了五位阁臣。

包括曹大章、魏学曾、许国、谭纶、申时行!

这五个人,很有讲究,曹大章嘉靖三十二年的榜眼,徐阶的门生,又是唐慎的同科,唐毅的好友,一直沉寂了许多年,这一次能够入阁,自然是唐毅出力不少。

魏学曾此人名声不显,但是在李氏罢免高拱的一役之中,他力挺高拱,积极清算内廷,他能入阁,算是唐毅对老亲家的安慰,也是收拢高拱一脉的人心。

至于谭纶,他一来是唐毅的亲信,二来也代表唐毅对军方的尊重,至于申时行,自然不用说,那是唐毅内定的接班人,此时入阁,大有提拔培养之意。

唯独许国,此人在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资历浅薄得很,按理说他是没有资格入阁的,可是他偏偏就入阁了,里面肯定有文章。

翻开他的履历,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许国曾经担任天子经筵的讲官,而且深受万历喜爱信任。

帝师的分量还是非同小可啊!

唐毅摇摇头,内阁首辅有任期,皇帝没有任期,看起来有人是准备两头下注,才会把许国推出来。

论起实力,唐毅当然可以直接拒绝,可唐毅清楚,关键的不是许国,而是他背后的势力,哪怕干掉了许国,人家也会选择新的代理人,还不如暂时按兵不动呢!

唐毅拿着最新的人事名单,前往乾清宫,虽然内阁票拟批红之后,就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送给皇帝御览,然后才能颁行天下。

“臣见过陛下。”唐毅深深一躬。

“是太师来了!”

身量渐高的万历惊喜交加,慌忙迎上来。

“快给太师看座。”

有女官搬来了一把太师椅,太师坐在太师椅,也是有趣。

“陛下,这是最新的人事名单,包括内阁各部,还有议政大会,另外各省的督抚要在明年进行更换。”

唐毅把名单送上去,请万历观看。

“呵呵,朕年纪幼小,哪里懂得什么国政,父皇信任太师,朕也信任您,大明江山在您的手上,好生兴旺发达,开疆拓土,地域辽阔,比起强汉盛唐,犹有过之,朕真是有福气啊!”

万历搓着手,历数唐毅的功劳,显得既激动,又欣喜,摇晃着脑袋,说个没完没了。

“陛下谬赞,臣不过是尽忠职守,先帝将江山社稷托付给臣,臣就不能有一丝懈怠。”

“太师说得好,假如天下的臣子都能如太师一般,我大明盛世昌隆,必将远迈历代!”万历兴匆匆攥着拳头,突然他五官一变,像是犯错误的小孩子,嗫嚅着,有话不敢说。

唐毅淡淡一笑,“陛下可是有什么吩咐,臣一定照办。”

“是吗?”

万历惊喜交加,抬起头,仰望着唐毅,压低声音道:“太师,朕马上就要十六了,换成寻常人家,也,也该……”他红着脸,好像个大苹果,“父皇去得早,太师就如同朕的长辈一般,终身大事,还要请太师做主,朕无有不应!”

刚刚还说年幼,现在就急着成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陛下此乃人之常情,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唐毅笑道:“臣回头立刻安排,陛下大婚,举国同庆,半年之内,臣一定让陛下当上新郎官!”

万历高兴得跳起,“太师,朕多谢您了!”

“此乃臣分内之责,岂能受陛下的谢。”

唐毅笑呵呵还礼,从头到尾,都看不出一丝变化。

从乾清宫出来,回到了内阁,唐毅的脸色却变了。

到底是个小娃娃,还不够深沉,你再等两年,到了十八,自然有人要给你张罗婚事了,何必弄得这么明显!

这是要夺权啊!

第1110章大婚

成家立业,一个人结婚,就代表着成年,成熟,成为真正的男人,能够扛起责任,直面问题,处理事情……十五岁,看起来结婚还是有些早了,只是万历已经迫不及待,他想向世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那个被权臣捏在手里的可怜虫。

“元辅,以您老的睿智,不会看不明白陛下这一步的打算,我看咱们要尽力拖延。”这是殷士儋的观点。

作为当初处死李氏的帮凶之一,他最惶恐的就是万历长大,上演皇帝复仇记。听说万历要大婚之后,他连着好几晚都睡不着,整个人憔悴不堪。

“要如何拖延,岂不是自打嘴巴吗?”曹大章感叹了一声。

原来在三年前,随着移民南洋,粮食供应充足,大明掀起了一股生孩子的热潮,朝廷也是奖励多生,而且为了防止光棍,争取每一对适龄的男女都能结成夫妻,唐毅主导内阁颁布了《婚姻法》,在原则上废除了“妾”的存在。

所谓一夫多妻制是个错误说法,准确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正式妻子的权力几乎和丈夫相等。随便欺辱正妻,是要受到严惩的。

但是妾就比较尴尬了,基本上就是奴仆一般,就像红楼里面的赵姨娘,名义上是姨娘,是贾政的妾,实际上连一些体面的管事婆子都比不上,公子小姐,连亲身的女儿都看不起。

想一想,一个七老八十,胡子一大把的老头子,纳了十几岁,如花似玉的大闺女,还能诞下孩子吗?假如一口气纳了好几个,岂不是说有好多年轻人要打光棍了,绝对是资源浪费。

唐毅打着鼓励生育的旗号,把婚姻法给落实下去,妾在法律上享有和正妻同等地位。而且纳妾的年龄差不能超过十岁,最多不能超过三个,而且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