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保安-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怕只怕打报告的人接下来不停的向皇帝汇报我们的一举一动,那样我们就被动了,群臣们几十年的努力才捆住了锦衣卫和东厂的手脚,使大家不再处于皇帝时时刻刻的监视之中。但愿这只有官场上个别想要向上爬的人的个人行为。”张绍堂想得比洪承畴更加长远。
“分咐下去,以后总督衙门中的人做事都要多加小心,即便是对其他的官员也不要泄露秘密。不能让人抓住把柄,同时派人秘密调查看什么人最有可能干这种事。这次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没准皇帝还等着那个打小报告的人汇报咱们行动的情况呢。这种暗中做手脚的小人实在可恨。”洪承畴总有一种自己脱光了衣服被人偷看的感觉。
“我这就去安排,不过现在贼首王自用在河南一带的势力并不小,要想剿灭他们需要集中起来各地的人马。”张绍堂翻看着手中的圣旨发现上面所写王自用现在所处之地,纠集起的流贼数量与官军掌握的差距不大,看来这仗要实实在在的打了。
“按照圣旨上要求的时限现在还来的及,这次出征将火器营和火炮营都带上,让他们在战场上慢慢的磨练,对手不是保安军,用他们对付一般的流贼没准还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呢。这一仗一定要打好,战斗的结果肯定比我们的奏折还快到达京师。你再派人带着银两到京城打点一下,看看是什么人在其中作怪。”洪承畴决定乘着打仗这个时机引蛇出洞。
官军调动的情况没有逃过保安军统计局的眼睛,张楚这次表现出了大仁大义,专门写信给王自用,讲明官军正在集结目标应该是王自用,让王自用做好准备。
接到张楚信件的王自用对张楚的说法很不以为然。因为现在他已跑到河南,根本就不是三边总督的管辖区,你小子在运城将洪承畴打了一顿,又占了黄河渡口,回头将洪承畴的工匠全都抢走了。洪承畴缓过来不收拾你会收拾谁,还在这里假仁假义的提醒大家防范,你以为大家都是傻子。不过做好防范是必须的,有道是小心使得万年船。于是王自用也开始整军备战。
现在义军中对保安军的武器口碑很好,张楚在这方面充分显露出了一个有道德商人的素质,只要是义军的人马来买武器,张楚全都一视同仁,从不附任何条件,保安军这里不但有质量精良的冷兵器,如果客户肯出大价钱的话,还能够买到保安军淘汰下来的火炮。
王自用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也需要大量的武器,于是张楚的老熟人魏学来到了中阳,同时也带来了王自用的回话,王自用的意思是张楚还是自己加点儿小心为好。
魏学这些日子里过得并不如意,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学是王嘉胤的人,王嘉胤死后因为多次与张楚做买卖还算有点儿用,才被留在了王自用的营中,当然地位大不如前了。
魏学见到了张楚却不知如何开口是好,总不能上来就说王自用接到张楚的信认为最先被洪承畴打的应当是张楚,让张楚加点儿小心。
张楚倒没什么计较,看到魏学很高兴:“魏先生这次来有什么需要啊,我们这里生产能力大增,你们要多少我们都可以满足需求。”
“我就不明白,你为什么那么喜欢银子,大家联合起来打退官军的进攻,惩治贪官污吏不是很好吗?”魏学并不想与张楚谈生意的事,双方多次的交易价格基本上固定了,谈半天张楚也不会让利。魏学对张楚的所作所为很不理解,张楚几乎做每件事都是为了银子,抢盐湖、抢工匠都是为了能够变成银子,同为义军却对大家联系抗击官军没有兴趣,连结盟这种事都不参加。
“没银子我活不成啊,其实有我这样一个财迷在,对你们也有好处。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没有我,你们的队伍大部分还拿着农具与官军作战呢,人数再多也是被杀的命。没有我在这里,你们有银子也换不成盐和粮食,根本就是不战自溃,能成什么大事。”张楚对魏学反对他捞银子很不高兴。
“你说官军要进攻我们是真的吗?”魏学知道张楚这个人虽然爱财,说假话的时候却很少,王自用对张楚的警告不以为意,魏学却知道张楚不会轻易乱说的。
“那当然是真的,你们还是做好准备吧。”张楚诚恳的说。
“我们能怎么办,不管从武器到人员都不如官军。”魏学对义军并不十分看好。因为他经历了多次数量远超官军的义军被人家追杀的情景。
“能有什么办法,跑呗,你们按我的吃光一路计划,抢银子抢物资,然后在我这里换成武器,你们的队伍就会越来越强大,今后就有可能在富庶的地方立住脚。最后稳定下来没准还能成就大事呢。”张楚说着为义军设计的路线。
“那你呢,要那么多的银子干什么用?”魏学心道你说的那么好为什么不自己去抢。
“这世上是要有分工的,我有了银子就可以建更多的工厂生产更多的武器,有那么多的工人要养活,所以没银子我活不成。没有我给你们提供物资支持,你们也只能是被官军追的满地跑的命运。成不了大事。”张楚清楚的知道历史上的义军强大如李自成因为没有后方根据的支持,最后败的也十分的凄惨。
第二百九十七章 崇祯四年的大事
崇祯皇帝通过锦衣卫弄清楚了山西流贼的情况,积极进取的皇帝直接给洪承畴下达了作战命令。洪承畴没办法只好调集军队准备进攻义军势力最强大的王自用。
王自用为了自保派魏学到中阳购买武器,张楚见了魏学又大谈他的赚钱理论,对此魏学已不想反驳什么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想办法不被官军吃掉,活下去才有资格说话。王自用被义军选为盟主,现在拥有十几万大军,看起来声势浩大,可这其中大部分是依附的饥民,没铠甲没武器,打起仗来只能做炮灰。所以只好忍着肉痛拿出银子向张楚购买武器,还好张楚很有商人风范,与大家多次交易中基本形成了固定的价格,很少乘人之危坐地起价。只要大家银子够就能得到满意的武器。
平静没几天的山西、河南战事重开。洪承畴明白这次皇帝在盯着自己,干起活来不敢有一点儿的懈怠,再加上目标明确,皇帝说了要在什么时候消灭王自用,所以进攻的效果相当的好。王自用从未见过官军如此卖力气的进攻,无奈之下只能使用老办法,扔下老弱逃跑。洪承畴虽然没有抓到王自用但也战果辉煌,按时完成了皇帝的任务。崇祯皇帝很是高兴,发现自己还是很有才华的,只是这么简单的指挥一下,官员们听话尽心办事就取得了剿贼的胜利,他又看到了剿灭流贼的希望。同时对锦衣卫的好感和信任度增加,命令曹化淳安排人手继续从山西收集情报,在自己的指导下,扑灭流贼造反指日可待了。
历史的发展有时十分的诡异,大明王朝的灭亡就是一件很不合常理的事情,不管从财力和军事力量上整个大明王朝都要强于起义的流民,也强于在关外苦寒之地的后金。可到了明末朝廷始终是陷入一种首尾不能相顾的两线作战之中。崇祯刚感到自己要平息作乱的流贼了,一件让他头痛不已的事情发生了,皇太极带兵开始攻打明军防守辽东的重要战略节点,大凌河城。
大凌河本没有城,因为战略位置重要,明军希望那里有个城,后金不希望有城在那里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凌河城就那样时有时无。早在袁崇焕作督师的时侯,就曾两次抢筑大凌河城,皇太极针锋相对的派兵进攻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大凌河城最后被皇太极拆毁了。
后金入寇京师,袁崇焕因为他五年平辽的大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接替袁崇焕主持辽东事务的是老臣孙承宗。孙承宗对皇帝很忠心能力也很强,在京师勤王的后期孙承宗整顿兵马收复了被后金军占领的永平等三城同时还白捡了一个被张楚烧成一片焦土的滦州,稳固住了辽东防线。在崇祯四年的一月孙承宗决定派兵重修大凌河城,引发了一系列的大事。
崇祯四年所发生的一些事直接关系到了大明王明的兴亡。这些事当时看不十分重要但却是明朝灭亡的重要转折点。
孙承宗修复大凌河城派出的将领是祖大寿,祖大寿在明末足够的有名,如果想让人记忆更为深刻的话,他还可以与历史名人吴三桂拉上关系,不过他们的关系有点儿复杂,需要仔细的捋捋。祖大寿娶了吴三桂的姑姑。吴三桂的爹爹吴襄娶了祖大寿的妹妹。祖大寿那么是吴三桂的舅舅兼职姑父,吴襄是祖大寿的大舅子,同样,祖大寿是吴襄的大舅子。
祖大寿原先在袁崇焕的手下,在袁崇焕进京勤王时也在后边跟了过来。不过刚走到半路就听说袁崇焕被捕入狱的消息,这下将祖大寿吓坏了,带着自己的兵将一路狂奔逃出了山海关,后来经孙承宗极力相劝才又归顺了朝廷。孙承宗知道祖大寿的战斗力强,所以抢筑大凌河城这种争夺战略要点的事就派了祖大寿去干。
祖大寿的战斗力可参照陕西战场上的曹文诏。曹文诏带着一千多关宁铁骑在陕西、山西不碰到保安军的情况下可以横着走,一千多骑兵追杀上万流贼的事他干了多次,而且每次都取得了胜利。曹文诏所凭借的就是和自己一起入关的一千多关宁铁骑。而关宁铁骑在祖大寿手下有上万人。
祖大寿在崇祯四年的一月接到孙承宗的命令带领着三万多人就出发了,不顾天气的寒冷在冰天雪地里开始修筑大凌河城。袁崇焕前两次修城虽然都失败了,城墙都被皇太极拆除了,却也给祖大寿留下了城墙的基础。祖大寿在原来城墙的地基上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修筑起了大凌河城的城墙。
遗憾的是上天只给了祖大寿半个月的时间,在祖大寿准备进一步修建城墙上的防御设施时,皇太极带着数倍于祖大寿的后金兵赶到了。祖大寿只能命令关上城关退入城中固守。
这时的战斗充分暴露出后金攻坚能力的薄弱。面对新修的防御设施不全的大凌河城,后金军多次进攻却攻不下来。
皇太极在攻城不利的情况下改变了策略,使出了极其狠毒的一招。皇太极命人抓捕周围的百姓,驱使百姓围着大凌河城周围挖掘壕沟,做长期围困的准备。这下祖大寿坐不住了,他们是来修城的本来带的粮草并不多,城内三万多人只有几天的粮草。祖大寿不甘心坐以待毙,带兵冲锋了好几次都没能冲出重围。
皇太极又命人劝降祖大寿,祖大寿坚决不降。
皇太极很是狡猾,派人假扮明军的增援部队,骗祖大寿出城接应,当两军快要会合时祖大寿才发现上了当,所带兵马损失惨重,带着残兵退回城内,以至于真的明朝援军到来,祖大寿都不敢出城接应。
这一围就将祖大寿围了三个多月,三万多人带着几天的粮草被围困在孤城之中坚守了三个月,他们吃光了城内一切可以吃的和不可以吃的东西。到战役结束时城内只剩下了一万三千多人,其他人不是饿死了就是被吃掉了。
战役的结果是以祖大寿被饿的没办法投降而结束的,一个人被饿的以吃人为生还坚守孤城几个月,最后投降确实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并且祖大寿在投降后又成功的欺骗了皇太极,说自己妻子儿女均在锦州城里,趁锦州不知自己已经投降,愿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皇太极同意放祖大寿去锦州城。
祖大寿一回到锦州城就组织防御,抗击后金军队。
这次崇祯皇帝表现出了少有的大度,辽东巡抚丘禾嘉向朝廷参奏祖大寿率队献城投降,崇祯皇帝不仅没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领锦州。祖大寿此后又在锦州坚守了近十年的时间。
这次战役大明不仅没能重筑大凌河城,丢失了战略要地,而且边防军中最精锐的关宁铁骑损失上万,同时被后金军队吓破了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和后金军正面交锋了。
这次战役的影响还表现在后金军对明朝援军的打击上。
第二百九十八章 只不过是一只鸡
在皇太极率领后金军队围攻大凌河城时大明朝廷不能坐视不管,曾四次派出援军救援祖大寿。
第一次是在松山的明军,虽只有两千多人,却也冒险出击,面对强大的后金军队战败很是正常,这只能感叹大明官军还是有血性的。
第二次、第三次都是吴襄带着数千关宁铁骑来援,被后金军队击败,关宁铁骑至此也失去了战斗力。
孙承宗派出规模最大的一次援军是由举人张春率领的四万大军。
张春举人出身,却不是纸上谈兵的呆板书生,他在京师保卫战中出过力,在收复永平四城中表现突出,为孙承宗所看好,大凌河被围,孙承宗力荐他挂帅,朝廷派他为监军道。
崇祯四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张春带领大军过小凌河直逼大凌河城,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时,与后金兵相遇。张春为了扼制骑兵,动用了许多战车,战车上配有火器,双方交战开始,八旗兵吃了亏,冲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战车阵缓缓向前推进。
可天要灭亡大明就没想给他留下活路,事先就将大明前途上这最后一丝亮光堵死了。崇祯初年后金试铸红衣大炮成攻,在攻打大凌河城时后金军将这些红衣大炮运了过来,攻城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却在对付张春的战车时用上了。后金军将大炮布置在大路中央,待明军进入射程,四十门大炮先后发射,明军的阵营当时就乱了,皇太极率军冲了上去,明军被杀得节节后退。
张春见势不好,见风势向东,便使用火攻,火势凶猛,扑向后金兵,后金兵被大火逼了回来,可是明军阵脚已乱,张春完全控制不住溃败的局势,最后在溃退时又遇上了后金军的埋伏,张春兵败被俘,明朝的援军全军覆没,明朝对大凌河的增援彻底失败。
张楚在接到有关大凌河战役报告时对张春战车的失败十分关注,后金拥有了威力巨大的火炮并用于实战,今后保安军要与后金军作战就要面临新的课题。
除了这四次救援外,还有一次没能到达的增援影响更为深远,它将许多人牵涉其中,并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当时的登莱巡抚孙元化、明朝将领孔有德等许多人的人生就此转了一个大弯。而引起这一切的只不过是一只鸡。
皇太极围攻大凌河城时孙元化正任登、莱二州巡抚。
孔有德本是毛文龙的部下,后袁崇焕杀毛文龙,皮岛旧将哗变,登莱巡抚孙元化接收了皮岛的叛将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人。孔有德被任命为骑兵参将,耿仲明则被派往登州要塞。
大凌河属于孙元化管辖,接到后金围攻大凌河城的消息后,他决定对后金发动准备已久的攻势,顺便解救被围的祖大寿。
孙元化曾亲自设计监造了数百艘配备火炮的战舰,把辽人中有过海盗经历的毛文龙旧部,组建成一支精锐的海军陆战队,率队的就是孔有德。这次他急令孔有德率部由海路抄袭后金的后路耀州,决定来个围魏救赵。
老天再次伸出了黑手,孙元化的偷袭计划很好,行动也很坚决,只是出发当天,不常有大风大浪的渤海湾突然刮起大风,刚刚出海的舰队被迫返航。
孙元化为此对孔有德大发脾气,严令他率领八百骑兵,沿陆路驰援。
孔有德只能满腹怨气地奉命上路。可是途经吴桥时,天气又出了问题。
这一年冬天来得特早,一场罕见的大雪突然降临,部队的给养无法跟上。当地百姓又对孔有德他们这些辽东士兵抱有成见,他们一到,就闭门罢市,这些辽东的士兵挨冻受饿,怨声载道。
饿急了的士兵四处寻找食物,一个饿极的士兵从东林党人王象春的家仆手中抢走了一只老母鸡,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
东林党当时在朝堂之上正得势,王象春对孔有德施压,要他严惩那个士兵。高压下,那个盗鸡的士兵被“穿箭游营”,公开羞辱。这事激怒了早就不满、无处发泄的辽东士兵,孔有德知道众怒难犯,安抚不了士兵又完不成任务,最后铤而走险发动了兵变,带领着叛军杀回了山东半岛。连续攻下了临邑、陵县、商河、青城四城,率兵直抵登州。
孔有德的兵变影响深远,登州、莱州与辽东隔海相望,是明朝防范后金的重要据点。孙元化得知孔有德叛乱之后立即调兵平叛,双方在山东半岛展开了混战。
远在山西的张楚对大明各地发生的大事十分关注,孔有德发动兵变后没几天,消息就摆上了张楚的案头。了解历史的张楚知道此事关系重大,急忙派人将朱济世和郭西园叫了过来。
"孔有德在山东发动了兵变,现在应该正在进攻登州城,这是各方面汇总来的情报,你们看一下。”张楚将二人迎进屋内还没等他们坐稳就急切的说。
看完张楚给他们的资料,朱济世和郭西园没明白张楚为何对这件事如此关心。孔有德的叛乱虽然对大明影响深远,可毕竟山东半岛离山西太远了,波及不到保安军,以保安军现在的实力也不能在这件事上有所作为。
张楚看到他俩迷惑的目光,表现的像一个神棍的样子说道:“这登州肯定是守不住,孙元化不久就会做孔有德的俘虏,孔有德不会杀他,被放回来的孙元化如果回到京师,肯定会被崇祯杀掉,孔有德最后会投后金。一只鸡竟然引起孙元化死亡和孔有德投靠后金。”
对这些还没有发生的事张楚说得如此肯定,说完等待着朱济世和郭西园提出疑问,张楚准备为他们好好解释一下。
张楚没听到二人的声音,抬起头看到了二人一付你继续说下去的表情。于是只好问二人:“你们相信我所说的事情会发生吗?”
“相信,你说对于这件事我们要干些什么?”朱济世与郭西园对张楚的判断没有怀疑,他们只是想知道张楚下一步要干什么事情。
与张楚处的时间久了,他们有时还真相信了朱济世编造的小册子的内容,认为张楚不是什么凡人,有时张楚神棍一下的判断往往很准。
见二人不问原因,只想要结果的态度,张楚也不再解释自己的判断源由,直接说道:“我想把这个登、莱巡抚孙元化弄到咱们中阳来。”
第二百九十九章 我要去北京
明将孔有德发动兵变,带兵打回山东半岛,登莱二州巡抚孙元化正与孔有德混战。消息传到山西,张楚的反应却是要将孙元化接到中阳来。
“接一个朝廷的巡抚到中阳来他会和我们一条心吗?”朱济世首先提出了疑问。
“并不需要他跟咱们一条心,接他到中阳来也不是为了拉他入伙。我想救他是因为他在火炮使用方面的造诣。”张楚耐心的向朱济世和郭西园解释道。
“还有人在火炮的使用上超过保安军。”保安军现在以火器为主,各种火炮的使用在战场上对官军呈压倒性优势。郭西园不相信朝廷中还能有人火炮知识超过保安军。
“保安军的火炮知识大多都是从实战中摸索出来的,请来的西洋教官对中国文化也不十分了解,双方沟通起来存在困难,想让中国人的火炮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十分困难,这需要一个学贯中西、有实战经验的人对火炮知识用中文总结,再在军中推广开来。孙元化正是这样一个不二的人选。孙元化是当朝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学生,与来中国传教的西洋人士多有接触,学习了很多西洋的新学说,并在登莱地区编练新军,聘请西洋人充当教官使用新方法操作火炮,他自己还写过有关火炮的著作,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这样被崇祯杀死了实为可惜。如果能将他救出,哪怕他不为我们所用,像他这种能人在世上多活几天没准就能创造出推动社会发展的东西来。”在明朝末年出现了一批放眼世界头脑清醒的中国人,孙元化就是其中的一个,很可惜他们中的许多人跟随着明朝的灭亡一起被埋没了,中国在大清的统治之下又回到了蒙昧状态。
“现在孙元化正带兵与孔有德对战,要想从战场上将一个巡抚弄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郭西园开始考虑怎么执行这次行动了。
“我们接走孙元化最好的时机就是孙元化在登州战败被俘又被孔有德放了这个时候,如果晚了他被锦衣卫镇抚司抓进诏狱这事就难办了。守卫登州的士兵多是孙元化收拢的辽东士兵,他们与孔有德的叛军同样来自己辽东,必不会拼死抵抗,而山东本地的士兵因为孙元化在平时对辽东士兵多有偏袒,山东本地的士兵也不会为孙元化卖命,登州城必然守不住。”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像神棍,能够预见到没有发生的事情,张楚尽量解释着孙元化失败的原因。同时张楚也在担心,本来在原先的历史上帮助孙元化守登州城并且战斗最坚决的是几十个孙元化由澳门请来的葡萄牙火炮教官,可这之前张楚横插了一杆子,将本来要去登州的葡萄牙火炮教官骗到了中阳,孙元化虽也从澳门请来一些葡萄牙人,可战斗力大减,这样孙元化更坚持不了多少日子。
“这事要做最困难的打算。既要尽快的赶到登州,也要做好万一来不及,孙元化已被锦衣卫抓捕了我们该怎么行动的安排。”朱济世在旁边补充到。
“说到锦衣卫正好有个人可以利用一下,先前来过的锦衣卫百户郭志一又来了。不过人家这次可升了官,已经是郭千户了。我们可以利用他在北京活动会方便一些。”郭西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想法。
“那好,我抓紧准备,去一下北京。”张楚最后做了决定,他说完之后却没有听到郭西园和朱济世的回应,只见二人睁着大眼看着张楚却不说话。
“有什么不对吗?”张楚奇怪的问。
“有人说过不再去冒险!”郭西园严肃的说。
“这事啊。”张楚不好意思的挠挠头,想了一下说:“这事还真得我去一趟,要想利用郭志一就得找个与他相熟的人,另外就是此去北京有许多事情需要临机决断,我去更合适一些。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孙元化必定是登莱二州的巡抚,想要说动他到中阳来不是那么容易。最好是让他自愿的来,只有我去才有说服力,另外也只有我最了解这些读书人的脾气,我有办法说服他乖乖的到中阳来。”
“那多派些人手,一定要注意安全。”朱济世知道张楚的脾气,决定了的事很难更改,并且这种出生入死的事张楚已干了多次,因为有危险就不去,对张楚没有一点儿说服力。
“好吧,我这就去安排,我们可以兵分两路,一路直奔山东争取孙元化被锦衣卫逮捕之前拦住他,另一路由大帅带着同郭志一一起去北京,到达北京后两路人马再根据情况相机行动。”郭西园对行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好,就这样决定了,西园拟定一个详细的计划,选调精干人员,我们要尽早动身,保安军这一大摊子事情又要有劳朱先生了,我先去见见这位郭志一千户大人。”张楚做了最后的安排。郭西园和朱济世下去准备去了,张楚自己则换上便服,命令卫士在暗中保护自己,动身到郭志一的落脚之处去找郭志一。
郭志一时隔不久第二次来到中阳,这次与上次已大有不同,上次的任务完成的很好,锦衣卫指挥使大人骆养性和东厂的曹化淳公公很是满意,直接提升他做了千户,努力了十几年一直未升迁的他直接升了千户,让许多同僚羡慕嫉妒恨,郭志一自己也感觉到精神焕发,原来自己的能力如此之强,以前没升官只不过没有机会罢了。
皇帝依照锦衣卫提供的情报,指挥洪承畴取得大胜之后龙心大悦,吩咐曹化淳加强锦衣卫在山西的工作,曹化淳当然是给骆养性下命令要锦衣卫好好干,而骆养性就得找具体干活的郭志一了,郭志一当场主动请缨,要亲自去山西获取更多的情报。骆养性心中大喜,又将郭志一狠狠的夸奖了一番。
郭志一此次来中阳并不是一时的冲动,因为他知道,这次已没有了先前的危险,锦衣卫和朱济世在中阳已建立起了联络地点,有朱济世罩着,在中阳不会有什么危险。
郭志一刚到中阳不久,就接到张楚传来的话,说要见他,郭志一很是高兴,张楚要见他没准又有重要的情报给他,在中阳和北京之间跑跑腿就可以立功,这样的好事谁都喜欢。郭志一高兴的与张楚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地点。
见面的时间到了,张楚果然出现了,还没容郭志一问情报的事,张楚上来就说:“我要去北京。”
第三百章 安全抵达
郭志一怀着再立新功的想法又来到了中阳。很快又与张楚见了面,没想到张楚见面就来了一句:“我要去北京。”
郭志一有些愕然,问到:“你去北京干什么?”
“我们二当家的说了,不想被人玩了,我们要自己到北京找路子,看谁能帮我们办成招抚的事。”张楚表明这不但是自己的意思,而且还是保安军二当家的朱济世的意思。
“这话是从何说起?”郭志一感觉到了张楚的愤怒。
“郭大人从百户升到了千户,洪承畴将王自用打的满世界乱跑,这里边好像就没有我们什么事。”张楚嘴上叫着郭大人可语气之上却没有一点儿尊敬之意。
郭志一终于明白了张楚的意思,这件事锦衣卫办的确实有点儿不地道,从保安军这里拿到了山西流贼的情况,官军据此打了胜仗,皇帝对锦衣卫的看法大为改观,却没有人提一下保安军接受招抚的事,张楚现在表现出来不满十分正常。关于这一点儿郭志一还真询问过指挥使骆养性,骆养性只回答说现在招抚保安军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说道:“我并没有欺瞒你们,你们的功劳朝廷自然记得,我们指挥使骆大人与宫中的曹化淳曹公公正在协商此事,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定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结果的。”
“我要去北京,并不是对郭大人不信任。我们知道郭大人的难处,现在朝中的官员哪还有不拿钱办事的。这次我们二当家的决定下血本也要买通宫中的公公和朝廷大员,尽快的进行招抚我们保安军,朝廷给的官职大小倒无所谓,主要是不能在洪承畴手下做事。并且我此次去北京活动,少不得要郭大人帮忙,在与朝中大臣接触中少不得提到大人,这花出去的银子总会听到动静,大臣们自然知道这银子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事情办成了我们还会对郭大人特别表示感谢的。”张楚稍稍平静了一点儿,向郭志一解释道。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