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极品闲人(刺刀)-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玺,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安康公主自幼聪慧,也曾习得经史子集,倒也看的分明,见杜睿如此推崇一个犯官,虽然不解,但也被诗中那大气魄感染到,不禁拍手叫好。

杜睿叹道:“公主只道这诗好,却不知与这寻章摘句的营生比起来,范太守的气节却真如长空皓月,诗虽写得,却不足以张范大人气节之万一,请公主将这诗,转呈圣上,求圣上等他日北伐成功之时,将这诗雕刻成碑,立于范太守墓前,以彰其功。”

第一篇 蛰居 第三十一章 对策

承庆殿内,此刻的气氛有些沉重,太宗痛苦地坐在案几旁,这几日天气转阴,他当年随军征战之时留下的暗伤又在隐隐作痛。再加上这些日子,他一直在范兴的死惋惜,如今他能做的,也不过是将来真的等到北伐成功之时,将杜睿写得那首《正气歌》立于范兴的墓前,以慰那位为国尽忠,不顾个人名节,不惜一死的忠臣之心了。

范兴的事让太宗忧心,但此刻还有另一件事,更让太宗愁眉不展,颉利攻破绥州,城中民众死伤大半,但还有三万军民被颉利掳去了,如今颉利已然开出了价码,让太宗用财帛去赎,一想到子民的死伤,太宗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又是一笔血债!是朕没有把这国家治理好,让突厥欺凌了我们这么多年,朕这个大唐天子,只能看着百姓受戮,实在是有愧啊!”

长孙无忌看着心里难受,他本想说句宽慰皇帝的话,又一时不知用什么样的措辞好,这时岑文本出班对太宗道:“圣上,颉利让我朝纳贡三十万石粮食,十万匹绢,以换取被他掳去的三万军民,不知圣意如何?”

太宗闻言,往桌上猛一拍,一脸悲愤地说:“杀了朕那么多子民,还要敲这么大一笔竹杠。三十万石粮食,十万匹绢!这比武德九年逼着咱们从国库里拿出来的还多,朕都登基四年了,难道还要再次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吗?罢了,就算我军不堪一战,朕也要与颉利决死一搏!”

太宗将“不堪一战”四字说得很重,岑文本打量着太宗的脸色,揣摩圣上此话的意思,略一停顿即跪倒在地满面诚挚地道:“臣愿为皇上牵马坠镫,万死不辞。眼下泾州已有二十多万人马,再从各地抽调边兵,府兵,足可得四五十万人,就算突厥铁骑真的都是铁打的,也要和他们拼一场。”

“爱卿请起,若是我大唐人人都像爱卿这般不惜性命,突厥又有什么好怕的!”太宗将岑文本扶起,将脸转向立在一旁的长孙无忌问道:“辅机,你说呢?”

长孙无忌看看太宗,又看看岑文本,他从太宗的目光中看出了某种期待,显然这位当朝天子虽然做出一副强硬的姿态,但心里其实并不想马上与颉利决战,长孙无忌略为沉吟,用低沉的语气说:“臣以为,兹事体大,最好召集重臣和诸王子们商议,周密筹划为宜。”

有了大舅哥给垫的这级台阶,太宗不假思索的接上话茬,道:“你说的也有道理,好,那就这么办吧!”

太宗的旨意很快就传达了下去,李承乾作为东宫太子,自然也有份参与,一想到明日就要到太极殿揍对,李承乾的心里就没什么把握,他对边事一窍不通,想不出好办法,只能再次来求教杜睿。

到得杜睿府上,将事情说了,杜睿沉吟片刻道:“太子!此时绝不能战,战亦不能胜,还记得小弟当日对太子所说的吗?”

李承乾点头,道:“记得到是记得,只是如今朝野上下,人人均要与突厥人一战,我若是说不战,那些三弟,四弟的人岂不是又有了攻讦我的口实。”

杜睿想了想道:“边廷之民,确实饱受了突厥人欺凌,他们此刻盼的是一支能打胜仗的王师,但为了这最终的胜利,我大唐必须要有超凡的坚忍之志,等国力和军力准备到足以战胜对手之时,再思雪耻才行,如今冒然决战,那是拿大唐的天下做赌注,小弟以为万万不可,恐怕圣上的意思也是如此。”

李承乾一惊,道:“承明!你的意思是说,我父皇也不想打这一仗!?”

杜睿点头道:“正是,如果圣上执意要与突厥决战,还用的着廷议吗?圣上这样做,正是想要传达一个信号,一个不可战的信号!太子明日廷议之时,绝不可冒然言勇,只能劝圣上再忍让一时。”

李承乾还是有些犹豫,道:“可是如果我那般说,那些想要一战的大臣肯定会反对我的!到时候,他们再言易储之事,岂不是就有了借口!”

杜睿道:“太子!这正是太子为圣上分忧的好时机啊!担上小小的骂名,又如何?”

李承乾闻言,醒悟道:“既然如此,我便做了,能为我父皇分忧,也是做儿子的本分,只是~~~~~唉!我终究是个无能的太子,便是和刘阿斗相比,也真是不遑多让了!”

杜睿闻言,突然大声道:“太子绝不是阿斗,退一万步讲,就算您是阿斗,也强过那连生身父亲都敢弑杀的炀帝!德行是与生俱来的,才学却是可以后天陶冶的,太子还年轻,绝不可丧志,只要能延请天下名师,认真调教,太子一定能继承圣上的伟业,成为一世英主的。”

李承乾苦笑一声,看着杜睿道:“遍延名师?我父皇给我找的师傅还少吗?可是在那些大臣们的眼中,我还是处处都比不上三弟,四弟!这东宫的位子赖着,也没什么意思!”

杜睿道:“于宁志,李纲这些人都是大儒,能教的不过是些经史之学,眼下四海未靖,太子当学一些经世治用的本领才是。”

李承乾闻言,突然眼前一亮,道:“经世治用的本领?承明,不如我去求父皇,让你来做我的太傅如何!”

杜睿险些被李承乾的这句话给呛死,忙道:“殿下不可乱言,小弟年幼,不通世事,哪里能教得了太子殿下。”

李承乾急道:“我说你能,你便能!”

杜睿无奈,只好说道:“小弟还在为老父守孝,不如这样,太子殿下如果有什么不解的地方,可以来寻小弟,小弟能尽力之处,决不推辞!”

李承乾刚才只是一时冲动,此时也清醒了过来,知道自己有些孟浪了,尴尬的一笑,说:“既然如此,也好!”

杜睿稍稍的松了一口气,道:“殿下!明日廷议,对突厥再一次妥协是肯定的了,到时圣上肯定要寻一身份足够尊贵的人去出使突厥,太子殿下一定要将这个任务接下来!”

李承乾闻言一惊,道:“什么?我去出使突厥,那岂不是送羊入虎口吗?当年我被送到罗艺军中为质,便险些饿死,万一到时突厥人将我扣下,那该如何是好!”

杜睿笑道:“殿下不用担心,只要依着小弟所言,万保无恙。”

#¥#¥#¥#¥#¥#¥#¥#¥#¥#¥#¥#¥#¥#¥#¥#¥#¥#¥#¥#¥#¥#¥#¥#¥#¥#¥#

次日廷议之时,果然如杜睿想的一样,虽然满朝文武气势汹汹的要与突厥决一死战,但是因为李承乾站出来力排众议,力劝太宗忍让,再对突厥妥协一次,再加上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也站在李承乾这一边,太宗皇帝还是采纳了忍让一时的建议。

一旁的蜀王李恪本来也是要劝太宗忍让的,但是没想到却让李承乾给抢了先,这让他的心里一阵愤愤不平。

太宗则看着李承乾,心里一阵高兴,他早就得了密报,说太子昨夜又去了杜府,知道这个主意是杜睿出的,但是李承乾能虚心纳谏,接受正确的建议,太宗也十分满意。

“既然如此,朕便再忍上一时,如今既要与突厥和谈,不知哪位爱卿愿往!”

左仆射封德彝第一个便站了出来,道:“圣上!老臣愿往!”

太宗皇帝见封德彝走路都颤颤巍巍的样子,显然已经时日无多了,本来他对这个一心怀念着前朝的老臣十分不满,但是此刻见他自告奋勇,心里还是微微感动。

“德彝年事高大,朕怎么忍心再让你劳苦奔波!难道就没有其他人愿为国分忧了吗?”太宗说着目视李承乾。

本来太宗对李承乾请命出使没抱多大期望,只是希望他能长进一点儿,但是却没想到李承乾居然真的站了出来,躬身道:“国家有难,儿臣身为太子,自当为国分忧,颉利的营盘就算是刀山火海,万丈深渊,为了大唐的万世基业,儿臣也愿意去闯!”

太宗一怔,久久地看着李承乾,没想到从这个孩子口中竟然说出这么一番话来,他突然站起身一步走上前,伸出双手扶起李承乾,一拳砸在他的肩窝上:“承乾,你做得对!做得好!这才像我李世民的儿子,像我李世民的儿子啊!”

旁边的李恪见了,心中顿时一阵苦,他知道这一局又是李承乾赢了,他现在唯一能盼着的就是颉利能突然脑袋发昏,将李承乾杀了。

心中突然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就连李恪自己都被吓了一跳,此刻他的心里突然燃烧起了一团火焰,对那张龙椅的渴望从来都没有这么强烈过。

李恪微不可查的表情变换,没能逃得过太宗的眼睛,心中既有愤怒,也有悲哀,难道上一代人的惨剧,当真要报应在他的儿子身上吗?

第一篇 蛰居 第三十二章 深入虎穴(本日第一更,求推荐!)

李承乾主动请缨赴颉利处和谈,让此前那些一直觉得李承乾过于懦弱,不堪托付以一国重任的朝臣们不禁大为惊异,他们这些人不属于任何一个皇子的势力,一心只是效忠于太宗皇帝,如今看着储君成长起来,自然也是高兴。

而隶属于太子集团的朝臣自然更是欣喜不已,太子长大了,有担当了,这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因为只有太子稳坐东宫的位子,他们将来的利益才不会受到损失。

不同于太子集团的欢欣鼓舞,那些分属于蜀王李恪,魏王李泰势力的朝臣们,此时则是士气大跌,魏王李泰本就没有那个胆量深入虎穴,可是蜀王李恪就不同了,一直以来他就以英果而为太宗所喜,这次对于出使突厥也是事在必得,结果却不想被李承乾抢了先。

散朝之后,李恪胸中满是不甘的回到了府上,身后跟着的是他蜀王集团的谋主岑文本。

“他李承乾居然有胆量出使突厥,他能做什么,论文采,论武艺,他样样都不如本王,凭什么父皇就对他另眼相看,凭什么,就因为他是长子,就因为他的母亲是皇后吗?本王究竟哪点比不上他,凭什么他就能忝位东宫,本王将来就只能做一个闲散宗室!”

岑文本见李恪越说越离谱,简直都有些大逆不道了,忙道:“殿下禁言,这些话要是传到圣上的耳中,可就有些忤逆了,就算是被某个外人听到,殿下也要落下一个心怀怨望的罪名了。”

李恪现在已经被气昏了头,大声道:“本王不怕!本王不怕!那李承乾是个什么货色,本王会不清楚,他那个懦弱的性子,会有胆量出使突厥,简直就是笑话,恐怕还没到得汗帐,他就要被吓得尿了裤子,本王倒是要看看,颉利会不会连汗帐都不让他进,就砍了他的脑袋!”

岑文本心中也对李承乾的表现十分诧异,暗想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支招,李承乾才有这般胆量,可究竟是谁,就不得而知了,长孙无忌会做,但是长孙皇后肯定不会答应,那究竟是谁呢?

李恪发了一通脾气之后,又去求助岑文本:“先生!你足智多谋,快提本王想想,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把李承乾永远的留在突厥!”

岑文本心中一惊,他万万没想到李恪居然会对李承乾动了杀心,不过这也正是他所期望看到的,他的老师是封德彝,封德彝毕生所盼望看到的就是能让身有隋室血统的李恪登上皇位,而此时挡在李恪前面最大的障碍,无疑就是位居东宫的李承乾。

思虑了片刻之后,岑文本一咬牙,道:“殿下如是想把太子留在突厥,却也不是什么难事!”

李恪闻言大喜,上前一步,攥着岑文本的手,喜道:“先生有何妙计,快快道来!”

岑文本道:“殿下可知义城公主!?”(历史当中为义成公主,先后嫁给了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此处按照《贞观长歌》当中有改动,改为突利可汗的可敦)

李恪神情一怔,他似乎已然猜到了岑文本要说什么。

“义城公主和杨妃娘娘乃是姐妹,如今贵为突利的可敦,突利既是殿下的姨丈,只要殿下休书一封,言明其中的利害关系,突利也是个聪明人,他应该知道如殿下忝位东宫,会有什么好处。”

岑文本的话没说完,但是李恪却也依然明白了突利的言外之意,心头顿时一阵狂喜,但是狂喜过后,他又不禁犹豫起来,道:“此计虽好,然如若李承乾未死,而我与突利之间的事在被人抓住把柄的话,那可是万劫不复了!”

岑文本见李恪犹豫,忙急道:“殿下!当断不断,反受其害啊!”

李恪想了想,还是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先生不要再说了,此计虽能除去李承乾,然太过凶险,先不论会不会有把柄落在我父皇的手中,如我大唐储君死在突厥人手中,势必会引起两方决战,而此时大唐军力还不足以战胜突厥铁骑,一旦贸然决战,损害的可是大唐的利益!”

李恪虽然因为储位的诱惑,失去了些许冷静,但毕竟是个聪明人,心里也还装着大唐的社稷江山,更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要是为了一个储君的位子,致使大唐江山颓靡,那是万万不行的。

岑文本见无法说服李恪,眼神之中闪过了一丝不甘,但是见李恪主意已定,也无法在说什么,只能颓然告辞了。

李恪这边正为李承乾在太宗与朝臣面前大出风头而愤恨不已,另一边,李承乾在散朝之后也心怀忐忑的到了杜睿的府上。

“承明!这差事我已经讨下来了,只是此次出使突厥,我这心里~~~~~~”李承乾的话虽然没有说完,但是担忧之情已经溢于言表了。

杜睿见状,笑道:“殿下不必担忧,小弟料那颉利必不敢为难殿下!”

李承乾闻言奇道:“突厥虎狼之辈,颉利更无信义,武德九年,我父皇与他渭桥之盟,如今尚不到四年,便劫掠我大唐边廷,此辈承明如何能确定他不会加害于我!?”

杜睿道:“殿下有所不知!那颉利虽为突厥可汗,然突厥内部族甚众,其余人等,如突利,契苾何力,阿史那部未必便和颉利一条心,不过是惧其势大,为其所迫,不得不从,如突厥诸部当真一心,武德九年,这长安城恐怕已经被其攻破了,如今我大唐尚未做好北伐的万全准备,不易与之开战,突厥人亦不愿与我开展,颉利要保证他的霸主地位,其余逐部也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而今已成死局,殿下只管放心去,万保无忧!”

李承乾听杜睿虽然分析的有道理,但是他还是忧心不已,道:“如今说什么都晚了,明日我便要出使突厥,只是这一去,尚不知还有无机会和承明欢聚!”

杜睿见状,道:“殿下放心,此去可带着小弟的家人同去,万事与他商议,必可保无恙!”

杜睿说完,便吩咐去寻杜平原过来,杜平原虽年纪尚幼,但性子沉稳,出身卑微,却可托大事。

杜平原到了之后,杜睿对他吩咐了几句,又取来纸笔,在纸上写了几句,放入一个锦囊当中,交给了杜平原,嘱咐道:“待到了突厥大营之前,方可打开,依此计而行。”

杜平原虽手无缚鸡之力,胆子却大,也有担当,对突厥凛然不惧,将锦囊收好了,躬身一礼:“小的遵命!”

李承乾在旁看着,也不知道杜睿搞得什么鬼,但见神神秘秘的,却又不好询问,又寒暄了几句,便回宫了。

次日,李承乾只带了杜平原,以及东宫宿卫首领恒连,并二百禁军,便朝着绥州方向出发了。一路无话,到得颉利大营前三十里处,早有突厥人在候着,为首的是颉利的铁杆支持者执失思力,武德九年,他曾出使大唐,却因言语不当,被太宗扣押过,因此对李家的人,从心里便愤恨不已。

“呔!听着,来的可是李世民家的小儿!”

第一篇 蛰居 第三十三章 应对(第二更 求推荐!)

执失思力颇具勇武,这一声喊的李承乾顿时大惊失色,要不是身边的恒连和杜平原拉着,恐怕这就要逃了。

杜平原见李承乾面带惊惧,忙道:“殿下如今代表的是大唐,切不可失了大唐的脸面,突厥蛮夷之辈,殿下不必怕他,待看了我家少爷的妙计,再做计较。”

李承乾这才想到出发前杜睿曾交给了杜平原一个锦囊,忙让他拿出来看,只是看过之后,李承乾原本就惊惧的脸色,变得更是惨白。

粮三万,帛一万,如要,则再约盟好,如不要,请代我奉养绥州三万百姓,且不知尚需粮几何?

李承乾看过之后,心中一阵发苦,道:“承明误我,这算是什么好计策,分明就是要激怒颉利!”

一旁的杜平原也看了,心中揣摩着杜睿的用意,突然喜道:“殿下!我家少爷这是要助殿下立一大功啊!”

李承乾闻言道:“这是何意!?如今能全身而退已属不易,如何还能立一大功!”

杜平原分析道:“我家少爷的意思就是逼着颉利放人,如今突厥缺粮方才南下劫掠,要是将着三万绥州百姓一并带回草原,如杀之,则更加激起我大唐子民对突厥人的愤恨,如养为奴仆,则需供应吃食,突厥人自家衣食尚不得周全,如何再养这三万绥州百姓,颉利也是个聪明人,定然明白其中的道理,自然也就会放人!”

李承乾闻言大喜,道:“颉利要的是三十万粮草,十万财帛,如果能用三万粮草和一万财帛就将三万绥州百姓赎回去,自然是大功一件,只是万一颉利狼子野心,将三万绥州百姓杀了,那岂不是要成了千古罪人,承明此计虽好,只怕难免有个万一!”

杜平原闻言,心中只是感叹李承乾宅心仁厚,道:“殿下大可放心,我家少爷一向算无遗算,此计必成!”

李承乾见已然到了颉利的营前,此时就算是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选择相信杜睿的计划,除此之外也无良方。

那执失思力见李承乾裹足不前,怒道:“李家小儿,都到了我大汗的帐前,为何还不来拜见!?”

恒连和杜平原分别对李承乾使了个眼色,此时李承乾自知骑虎难下,却也不想堕了天家的颜面,深吸了口气,昂首催马向前,到得执失思力近前,道:“颉利可汗何在,速速带路!”

执失思力见状,心中也是暗道:果然是李世民的骨血,这小小年纪便有这般胆气。

他却不知,如今李承乾也算是想明白了,既然事情已然如此,再想什么都是多余,与其战战兢兢,还不如放开手脚赌上一把。

李承乾带着恒连随执失思力进了颉利的大帐,正面汗位上正端坐着一个狼目鹰鼻的虬髯大汗,正是颉利可汗,两旁分别坐着突利,契必合力等诸部首领。

李承乾现在也是豁出去了,对着颉利微微一拱手,傲然道:“大唐太子李承乾见过颉利可汗!”

施罗叠见状大怒:“你这黄毛小子,见我父汗,因何不跪?!”

李承乾心中虽惊,却牢记着杜睿的叮嘱,傲然驳道:“大国之臣不拜小邦之主!孤乃大唐太子,一国储君,岂是说跪就能跪的!”

施罗叠还要在说什么,却被颉利制止了,道:“你就是李世民的太子?”

李承乾道:“正是!”

颉利点点头,目光阴狠的盯着李承乾道:“我信中要的东西,你都带来了吗?”

李承乾记着杜睿锦囊当中的计策,道:“全都带来了,如今皆在延州,只待可汗将我三万绥州百姓放还,粮帛自然奉上!”

颉利可汗没想到李世民居然都没讨价还价,尽数答应了,心中不禁大为疑惑,他本来只是想着狮子大开口,让李世民讨价还价,然后就可以以此为借口,逼着其他部族和他一起南下牧马。

太宗确实没有全都答应,这次派李承乾过来,也是倾尽府库,才凑齐了二十万担粮草,和八万财帛。

“我要的可是三十万担粮草,和十万财帛,你全都带来了!?”

李承乾心里微微犹豫了一下,但是一想到杜睿所说的大唐尊严,不禁豪气顿生,道:“可汗索要太多,我大唐便是倾尽府库也无法满足,我父皇与群臣商议之后,也只能从内府之中拨粮食三万担,财帛一万担。”

颉利闻言怒气,道:“我要的可是三十万担粮草,和十万财帛,李世民却只愿给粮食三万担,财帛一万担,难道他就不要他绥州城中的三万百姓了吗?”

执失思力也怒道:“李世民那我们突厥的勇士当叫花子打发吗?既然李世民吝惜财务,可汗!不如现在就发兵南下,直取长安,我们要的粮食财帛,李世民不给,我们便自己去取。”

李承乾见状,虽然心中惊惧,但是话锋却也不弱:“可汗索要太多,如给了,便是亡国,如不给,尚有一战之力,突厥有铁骑勇士,我大唐未免就没有敢死之人!孤临行之时,我父皇也交代过了,可汗如果嫌少,那三万绥州百姓便请可汗代为恩养吧!只是不知这其中所需粮草几何?可汗可要想清楚了!”

颉利闻言,反倒是犹豫了起来,他这个人虽也称得上是一时俊杰,然好谋无断,又生性多疑,此时见李承乾煌煌一副大丈夫模样,心中也不知道该如何决断。

“既然如此,请大唐太子先去歇息,本汗与诸位不足首领商议一番!”

李承乾暗中擦了一把冷汗,对着颉利一拱手,便出去了,只留下颉利君臣。

“你们说说此时应该如何应对?”

突利心中一向不服颉利,打仗也不肯尽心,只是想着要保存实力,此时也闭口不言,生怕做了出头鸟。其余如契必合利等人,此时也是只道,一切全凭颉利做主。

颉利见状,心中顿时一阵悲苦,如果此时的突厥能做到上下一心的话,颉利未必就不能像之后的契丹,女真,蒙古人那样南下牧马,占据中原的花花世界,锦绣江山,只可惜如今突厥虽然在他的强大武力压迫之下,暂时聚集到了一起,但是却也各有心思。

想到此时,颉利也只好说:“看起来李世民这次是真的要强硬一把了,如今李世民已经做好了准备,又值雨季,泾渭水位高涨,此时进军,于我不利,只好答应李世民了!”

执失思力闻言,大惊道:“可汗的意思是要放了那三万俘虏,还给李世民,可汗!万万不可,那李世民如此羞辱我等,依末将看,不如将那三万人尽数杀了,再那个什么狗屁太子也砍了脑袋,就算是如今不能和大唐为敌,也不能白白便宜了李世民那个小儿!”

颉利看了眼自己帐下最为忠勇的执失思力一眼,叹道:“这几日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每次南下遇到的抵抗都分外激烈,难道那些南人当真就是杀不怕的吗?如今我也想明白了,不是南人杀不怕,而是我们的弯刀让他们记住了切齿的仇恨,知道即便是投降了也难逃一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看来我们对待南人的方式也要变一变了,要不然的话,我们未来每次遇到的抵抗都会比上一次更加猛烈,这次的事就这么算了吧!该死的李世民,你难道真的是我命中的克星吗?为何你生个儿子都这般厉害!”

李承乾带着恒连和杜平原到了一顶帐篷内,此时离了颉利的大帐,李承乾才感觉到一阵后怕,要是方才颉利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的话,他这条小命今天可就交代在这里了。

杜平原详细的询问了一下,见李承乾所说,所做全都照着杜睿教的一般无二,也是放心不少,对着李承乾笑道:“殿下!这便收拾一下吧!等上片刻我们就该回延州了!”

李承乾闻言一愣,道:“颉利那边尚没有回音,你如何说我们这便可以走了?”

杜平原道:“皆是我家少爷说的,他算准了颉利一定会答应我们的条件,所以小人才说,今日便能走了!”

李承乾不信,刚要说话,就听到外面有人说道:“我家可汗请唐使汗帐叙话!”

李承乾一惊,不禁看向了杜平原,却见杜平原还是一脸的笑意。

第一篇 蛰居 第三十四章 全功(第三更 求推荐,求收藏!)

承庆殿内,太宗正看着从延州发来的奏报,下面长孙无忌,房玄龄,岑文本,和李恪,李泰两个皇子整伸着脑袋不住的朝太宗的脸上张望,只见太宗先是一惊,接着又面露喜意,随后竟然大笑了起来。

“好!好!好!”太宗连道了三个好字,“承乾长大了,总算能为国分忧了,这件差事做得好,做得好!”

众人不解其意,太宗见了,便将手中的奏报递了下去,众人纷纷传阅起来,此刻太宗的脸上满是一个父亲为儿子的骄傲,笑道:“朕原本倾尽府库,凑足了二十万担粮草,八万担财帛,去赎回绥州的三万百姓,却不想承乾居然只用了三万担粮草,和一万担财帛就将颉利买的退兵了,这件事做得好,做得好!”

长孙无忌此时也看了奏报,心中也是狂喜,一直以来他都是坚定的太子党,只不过李承乾虽然聪慧,但性子过于懦弱,而蜀王一党,魏王一党的势力又着实不小,咄咄逼人,他总想着能让李承乾去做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好改变一下太宗对李承乾的印象,此次李承乾主动请缨要出使突厥,他虽然欣慰,但是却也为李承乾的安危担忧,只想着李承乾能平安回来便好,却万万没想到李承乾居然把事情办得这么漂亮。

“恭喜圣上,国有如此储君,则我大唐万年无忧矣!”

太宗此时也是心怀感叹,那个做父亲的全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最出色的,当初他虽然将李承乾立为太子,但是李承乾实在是过于平庸,如果不是李承乾的孝心,恐怕太子之位已然动摇了,却不曾想李承乾此次居然能竞全功,这让太宗在惊讶之余,也不禁大为感慨。

“辅机!这还要多靠你平日里的教诲啊!”

长孙无忌泣拜道:“臣不敢鞠躬,太子原本就是极好的,只是没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次陛下能给太子一个机会建功立业,老臣代太子谢过陛下了!”

岑文本在一旁,看着那君臣二人演戏,不禁目视蜀王,此刻李恪如果不表个态的话,恐怕在太宗皇帝的心中印象又要大大下降了,但是李恪却好像什么都没看到一样,只是仰头望天。

岑文本心中一叹,只得无奈的出班奏道:“启奏陛下,太子殿下为国建功,臣请陛下当厚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