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朽大皇帝-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沐渐渐明白了皇后的意思,所谓的先天高手也是血肉之躯,个人武力虽然强大,但是也不能左右一场战争,就像是神雕侠侣里面,整个中原武林都在抵挡蒙古大军,最后还是扭转不了大局,南宋该灭亡还是得灭亡。
  所以,先天高手之间在于单挑,高手对战高手,实力与实力的碰撞,这才是先天境界的真正意义。
  忽然之间,杨沐似乎明白了,皇后为什么要急于突破瓶颈,或许就是因为她的仇人是一个先天高手,而且还拥有一定的势力,她独自一个人,只有在同等境界下,才有机会突破层层保护,对仇人展开刺杀!
  若是,苍国派出一支军队协助呢?
  不,妙曦曾经说过,皇后有很多仰慕者,不乏皇室贵胄,如果军队有用的话,恐怕以皇后对报仇的执念,早就委身下嫁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帝王,换取帮助了。
  当然,皇后并不知道杨沐在想着她的事,还以为是在担忧皇宫的安全,于是安慰道:“不用担心,天地之大,蜕凡境的高手很少,先天境界的强者也就是一手之数,不会放下身段来刺杀你一个普通人的,这段时间我花一些心思,帮你训练出一批内息武者,到时候就算是蜕凡境的高手,也让他有来无回,等苍国强大了,自有一批强者过来依附投效。”
  “嗯,知道了。”杨沐点点了头,忽然想起了什么,道:“刚才……妙曦说母后在来的路上了?”


第118章 出征!

  妙曦说得没错,太后确实在路上,一大清早就从敬事房打听清楚了杨沐的行踪,直奔毓灵宫而来。
  杨沐不敢怠慢,也约莫猜到了太后的来意,估计还是为了御驾亲征的事。
  “看来,又要你继续装下去了。”杨沐无奈,对皇后说道。
  皇后黛眉微戚:“母后说得没错,前线的战事有几位将军足以应付,你坐镇宫中主持大局就好了,何必亲自去边境涉险,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
  “怎么连你这么想?”杨沐叹了一口气,道:“你也知道,从边境到皇宫,一来一去要一天的时间,战场上风云迭起,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两个国家的地盘都很狭小,留给我们的反应时间不多,一旦有什么最新战况,等朝廷做出反应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那你要小心,把沈安和姬翎儿带在身边,寸步不要离身。”皇后无奈道。
  “放心吧,朕只是坐镇边境而已,没有必要不会深入郑国境内,不会有什么危险的。”杨沐拍拍她的手安慰。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急匆匆的跑了过来,通报太后驾临。
  杨沐与皇后相对视一眼,纷纷叹息摇摇头,然后前往正殿。
  果然,太后的来意很明确,板着脸,要求杨沐呆在皇宫,不能像上次一样搞个什么御驾亲征,置身险境。
  杨沐无奈,反正他是不知道呆在皇宫中和御驾亲征有什么区别,苍国就这么大,一场大败就足以消灭一个国家的主力部队,到时候还不是被人长驱直入,兵临城下?
  所以,在前线指挥和在后方坐镇,根本没有多大的区别,决定一国命运的是前线的军队,如果真的打了败仗,只不过一个先死和一个后死罢了。
  当然,长辈的担忧也是有道理的,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帝亲临前线,就像是一个母亲担心即将远赴外地上学的孩子一样,并不是特别担忧安全问题,而是一种不在身边的无所适从。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存肢效应。
  但是没办法,道理说不通,该解释还是要解释,一顿乖顺,总算把太后稳住,皇后又在旁边帮忙说了几句好话,适当的描绘了一下即将抱孙子的美好未来,太后总算是勉强答应了。
  但是也有一个要求,这段时间每天晚上必须要有后妃侍寝。
  至于后妃是谁,放眼整个后宫,也就只有诺妃一个了。
  ……
  整整半个月,整个苍国都处于一个高速运转的状态,上至官员,下至黎民百姓,所有人都知道,一场战争即将来临。
  而在城郊外的大营里,这十几天来杀声整天,青龙军团的士卒们在演练着阵法,为即将到来的拼杀,做最后一场预热。
  一万五千名义军也没有让人失望,虽然手里拿的是被淘汰的劣质兵器,但是每一个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抓住了最后的一段时间苦练本领,同时每天早晚各接受一次思想教育,明确伐郑的目标——推翻暴郑,赚取军功,平均土地,解救黎民!
  实际上,这也是杨沐真正敢放心将这一万五千名收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中农民兵占据的比例太大了,就像是一张白纸,很容易被策反和洗脑,换做流匪山脉中的那五千多降卒,由于正规军居多,那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现在还被严加看管,每天累死累活。
  太鼎元年九月二十日,皇城之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天誓师仪式,人山人海,一片沸腾。
  由于杨沐威望正盛,所以北伐之事在整个民间的舆论根本就是一边倒,加上礼部和教育部相配合,这段时间在民间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所以整个苍国的老百姓都认为,这一仗必须要打。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功勋爵!
  无论是军人,还是军人的家属,对战争的渴望丝毫不弱于对土地的痴迷,因为只有在战争中才能捞取军功,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同时,高涨的战前气氛,也催生出了一片反常的迹象,很多老百姓自发的提着吃食,例如鸡蛋和米团之类的,在道路的两侧发放给即将出征的将士。
  在祭天誓师仪式后,杨沐站在高筑的帅台之上,任命卫忠全为北伐主帅,率领青龙军团本部,统筹四大军团以及义军的调度,同时亦任命大将军司马宏为副帅,负责流匪山脉以及申国境内的战事,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便宜行事。
  随后,大军开拔,青龙军团在前,义军在后,杨沐的皇帝龙辇在两军中间,有四百名亲卫守护,一路浩浩荡荡,在两道百姓的欢送下,缓缓往北而去。
  两支军队,加起来超过两万人,携带着大量物资、兵器、辎重,速度比普通百姓赶路要慢很多,反正目标只是在彻底天黑前赶到江顺城就好,所以也不怎么急切,徐徐而行。
  约莫在傍晚时分,终于抵达了江顺城外,早已得知消息的朱熙率领玄武军团的一众将领在城外迎接圣驾,然后住进了一座府邸,设为临时行宫。
  晚上,杨沐召集了三支军队的主将,在帅帐中摊开了地图。
  总的来说,这一次北伐的一共是四支队伍,除了白虎军团镇守在流匪山脉,扼守战略要地之外,其余的三大军团加上义军,全都要投入到这正面战场上。
  而以目前的形势看,望丰城的朱雀军团,也是不能动用的。
  原因很简单,望丰城和江顺城是苍国北边的门户,从地理位置上说,两城北边就是一条不宽不窄的河流,郑国称之为郑河,苍国称之为苍江,反正就是各自说是自己的。
  而江顺城在苍江的上游,望丰城在下游,两城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取自江流平顺,五谷丰登之意。
  正是因此,所以军队如果要进攻,一般都需要借助船只,可以说这条大河是一个天然的国界。
  那么理所当然,望丰城的地势就要比江顺城低,像是一个葫芦口,夹在江顺城和连绵的山川丘陵中,可以说是苍国的咽喉,上一次郑康挥军南下,军队就是在此集结,然后直奔苍国皇城的。
  ……………………
  亲爱读者:
  本书截至目前,已经有27万字了,一路走来,感谢朋友们的打赏和评论支持,也感谢每天签到一样的推荐票,万分感谢!
  即将上架的这一刻,很多平时憋在心口的话,竟然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说实话我的压力很大,可能是大家无法想象的,在这里哭穷苦哭惨可能显得小家子气,也就不多言了,只求大家不要等养肥了,先支持正版阅读,订阅一下,万分感谢!
  另外就是关于更新了,明天中午上架后会更新五章,至于以后的话,大家也不要担心,上架之后肯定是要先吃全勤的,所以没有意外的话每天至少两更,碰到打赏会加更,订阅越多就越有动力更新,谢谢!
  最后,一哭二闹三上吊,撒泼打滚求订阅!


第119章 袭营

  三支军队加起来,总共是两万五千人。
  义军肯定是不能当作主力的,更不能用来打头阵,别看有一万五千人的编制,但加上训练程度和武器装备,也就跟一个军团的实力相当,更重要的是,如果作为主力冲锋,一旦遭遇到阻力,很容易发生溃败。
  因为在打仗的时候,恐惧是会传染的,这些没受过长期专业训练的士卒,一旦有少部分发生溃逃,就会引起全面恐慌,进而溃败。
  所以,这先锋军,首先就把义军排除在外。
  剩下的两支军队中,青龙军团的战斗力是最高的,但是却有一个弱点,就是其对边境的地形不太熟悉,而且很多士卒还没有经历过刀兵血火的洗礼,打头阵有些勉强。
  理所当然的,第一战就交给了玄武军团,作为驻守在边境两个月的部队,对周围的地形早就摸查清楚,而且经过上次郑国的袭营,对两军对战比较熟悉。
  “微臣遵旨!必定不负众望,给郑国当头一击!”朱熙领命,当即放出豪言。
  杨沐摆摆手:“朱将军不必着急,眼下郑康还盼着我们给他演一出戏呢,我们就先佯攻一下,摸摸他的底细。”
  “请陛下明示!”朱熙拱手道。
  “这样,你玄武军团先按兵不动,由青龙军团派出一支千人队,越过河界去试探一番。”杨沐道。
  “河界?”卫忠全皱了皱眉,道:“河对面就是康城,我们只派出一支千人队,力量会不会太小了?”
  杨沐微微一笑:“你觉得郑康会没有准备么?派出一支千人队和两支千人队没有多少的区别,一支千人队反而更加安全,那郑康想要在我们身上咬下一块大肉,就不会为了这一块小肉暴露自己。”
  闻言,卫忠全点点头,道:“老臣立即去安排,探听清楚情况,然后再来禀报陛下。”
  杨沐道:“传令下去,让玄武军团先休息,今晚将有行动!”
  “是!”
  一众将领恭声应是,虽然心里不知道皇帝陛下到底有什么计划,但是对于这道命令却不敢怠慢,纷纷告退出了帅帐,清点各自的部众。
  待众将离去,杨沐抬头望着天空,已经是繁星点点。
  “也不知道孔尚贤去了郑国之后,是否顺利?”杨沐呢喃自语,当初他跟孔尚贤有过一次讨论,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出使郑国,就在今日清晨祭天之后,孔尚贤已经先行一步,前往了康城。
  如果按照时间推算,这个时候他已经带着国书,与郑康见面了。
  其实,在某一个时刻,他也有一瞬间的担忧,孔尚贤毕竟是郑康的旧部,在这个关键且敏感的时候出使,有一些趁机溜走的嫌疑。
  但是直觉告诉他不会,如果孔尚贤要想溜走,早在获得自由之后,就有大量的机会偷偷回去,不可能拖到现在。
  “陛下,是否在担忧孔大人?”这时,卫忠全走了过来。
  杨沐点点头:“确实有一些忧虑,总觉得心里不太踏实。”
  “老臣也有此感觉。”卫忠全微微叹了一口气,道:“陛下现在应该担忧的,不是他的计策能否成功,而是在我们遭遇困局的时候,此人是否会反戈。”
  反戈……
  杨沐沉吟,卫忠全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正所谓人心隔肚皮,什么事情都怕万一,孔尚贤呆在苍国的时日尚短,还从未经历过忠诚方面的考验,难保不会在威逼利诱之下,做出什么叛变的事来。
  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那就不只是战略部署的问题了,就连传递出来的消息,能不能相信都是一个大问题。
  “陛下,话说到这里,老臣想多问一句,我们已经派出了一支千人队深入康邑试探,接下来是否要按照计划行事?”卫忠全在一旁问道。
  “随机应变吧,万一孔尚贤那边出了什么变故,我们也好随时调整策略,至于今日拂晓时分……一切按照计划行事!”杨沐道。
  “遵旨!”
  当天晚上,青龙军团休整,作为常驻的玄武军团,则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三千人,呆在营地养精蓄锐。
  第二部分两千人,全都是轻装上阵,偷偷摸过了河,向对岸的敌营发动了一场突然袭击。
  立即,两军兵卒素质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哪怕是在知道两军即将开战的情况下,郑**队也一副懒散模样,根本没有认真对待,也从来没想过晚上苍军会来偷袭。
  所以,当玄武军团两支千人队袭营的时候,郑军一下子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多士卒还在睡梦之中,醒来后就是一阵慌乱,根本组织不起一次有规模的抵抗,直接被苍军放火烧掉了半个军营。
  当然,郑**队再怎么不堪,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也知道抵抗,约莫一刻钟之后,开始认清了战况,逐渐展开了反击。
  两支千人队的目的并不是把敌人歼灭,所以并不恋战,坐上事先准备的小船,返回了苍江南岸。
  这一侵扰下来,转眼已经到了天亮。
  就在郑国士卒骂骂咧咧处理战后事宜的时候,玄武军团另外的三千人,携带着大量的木梢和铁钉,再次渡过了河岸,对千疮百孔的郑国营地展开了第二次袭击。
  “他娘的,怎么又来了!”
  郑营中,三千人将莫里大拍桌子,在昨天的时候,他就接到过郑康的命令,知道要佯装一番,所以也就没怎么在意,可是到了半夜,整个营地突然遭遇了袭击,还差点冲进了他的帅帐,吓得他好半响才回过神来。
  这也就罢了,莫里心想对方只是为了把对峙的效果做得更逼真,于是也就没有太发火,一顿牢骚之后,组织人手灭火,修复营地,处理战亡尸体。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大家累得半死,把营地修复完之后想要睡个大觉,却没想到该死的苍**队又来了!
  太过了吧?
  莫里破口大骂,演一场戏而已,至于这么认真么?
  怎么看都像是在假戏真做!
  咦,假戏真做?
  忽然,莫里精神一震,想起了郑康交待的谋划。
  莫非,苍国这么快就按捺不住了?
  “来人!笔墨伺候!”莫里眉宇间露出喜色,大声呼唤手下的书吏。


第120章 郑军后撤

  三个满编的千人队袭营,比第一次更为凶猛,更为惨烈。
  早已经疲累不堪的郑军士卒,虽然在短时间内做出了反应,但是有效的抵抗却没有多少,一波攻击之后,死伤无数,整个营区再一次被大火点燃,成了一片火海。
  “真是不长记性,这应对能力也太差了!”
  韩桐在河对岸的一座瞭望塔远远观望,不停的摇头,对郑**队的反应能力和士卒素质嗤之以鼻,因为就在一个月前,他的营地也发生过一次袭击,但是相比而言,大家的反应能力就强多了,硬是从两倍于己方的敌人包抄下,迂回到了后方,成功避过袭击。
  即便如此,还是被皇帝斥责,要求加强训练。
  “我大苍,绝对会越来越强大!”韩桐轻声呢喃,他是一个将军,这段时间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士卒的战斗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军队的战斗力日新月异,这让他对北伐战争的信心大涨,同时也对苍国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就比如一些细节,郑营外两股小队互相厮杀了起来,战局几乎是朝着苍军一面倒,无论是从体力上,格斗技巧,还是士气上,苍军士卒都要胜上一筹。
  毕竟,一天吃三餐的士卒,和一天两餐饿得前胸贴后背的士卒,战斗力能一样么?一个苍军士卒一个月吃的肉,比郑军士卒一辈子吃的肉都要多!
  ……
  第二次袭营,持续了将近半个时辰。
  最后,在莫里的咆哮怒吼中,郑军才组织起了最大规模的一次反击,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堪堪稳住了场面。
  其实,以苍国目前的兵力,拔掉这一座营地根本就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两万五千士卒一拥而上,直接能把它包饺子。
  但是,消灭这一支驻军并不是此次北伐的目的,袭营只不过是整个战略计划中的一环。
  所以,在郑国士卒一片胆战心惊中,三支千人队有序的退出了郑军,然后不慌不忙,从河边小船搬下一根根木梢和铁钉,一边砍伐树木,在不远处找了个地方安营扎寨。
  这让三千人将莫里如坐针毡,睡觉都不安稳,感觉自己的卧榻之侧,有一头巨兽在虎视眈眈,只要一闭上眼睛就仿佛听到了苍军攻入营中的声音,几次在梦中吓醒。
  到了深夜,莫里已经快被逼疯了,因为那些苍**队像是不知道疲倦一样,在这段时间又发动了两次袭击,搞得全营的将士身心俱疲。
  “三殿下那边,可有来信?”莫里逮住了一个副将,问道。
  “这……末将送信过去的时候,三皇子哈哈大笑,让末将不要担心,然后就没有说话了,而且……”
  “而且什么?”
  “而且还吩咐末将,一旦不敌,可以往后撤退。”
  撤退?
  莫里疑惑不解,这可是国战呐,历来只有坚守阵地和进攻,最不济也是下达随机应变的命令,怎么能直接说撤退?
  不敌,这个词的理解可就宽泛了,岂不是说稍微有点挫折或者困难,都可以撤退?
  这一刻,莫里都有点迷惘,虽然知道三皇子是在布下一个计策,引诱苍军上钩,可是这似乎太过了吧?
  毕竟,大营后撤,那就是康城了呀,再往后就能长驱直入,深入到郑国的腹地,直抵皇都。
  荒唐!
  这是莫里给郑康下的一个定义,他本来是郑国的一个世家贵族子弟,但是因为家族是郑康的外戚,所以颇得信赖,被安排在边境统御边军。
  本来,这是一个好差事,既能捞功绩又能安稳度日的职位,毕竟谁都知道苍国的实力,龟缩在国内苟且偷安就不错了,只要郑国不主动南侵,边境根本没有任何战事。
  哪曾想,上任这几个月来,先是郑康率领大军在苍国皇城大败,然后苍**队又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迅速的强大,最后竟然主动挑起战争,挥军北伐!
  简直是倒了八辈子霉!
  莫里并不知道这次战争是两国高层商量好的结果,反正就是一肚子气,感觉自己一个市井帮会老大,被一个街头小混混胖揍,完了还不能还手……
  正想着,一个老斥候跑了过来:“报!我军斥候在乡郊发现数批苍**队!”
  乡郊?
  搞什么鬼!
  莫里与副将面面相觑,苍**队连续袭营还不够么,还派出士卒在乡郊走动?
  尽管不知道苍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些在乡郊的苍军士卒,是在探查。
  “不管了!三殿下既然叫我们撤退,那就撤退吧!”莫里攥紧拳头,咬了咬牙,虽然很是不甘心,但还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传令下去,拔营撤退!”
  “是!”
  傍晚,郑国驻扎在河边的营地燃起了熊熊烈火,一支三千人队缓缓往康城撤退。
  站在河对岸远眺的苍军将领们皱着眉头,疑惑不解。
  刚才,似乎没有下达袭营的命令吧?怎么郑军大营又着火了……
  “郑军,似乎是主动后撤,自己焚毁了营寨。”朱熙远眺了一会儿,说道。
  杨沐点点头,他也看到了郑军士卒一个个背着物资和辎重,朝着康城的方向撤离。
  “等不急了么……”杨沐轻喃,他早就想象到这种情况,在苍**队的不断袭扰下,再加上郑康想诱敌深入的计策,郑军肯定是会后撤的,但是没想到这么快就等不及了,原本他还计划多袭击多袭击几天,逼得郑康烦不胜烦再撤军呢。
  只是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郑康此人的脑子——几乎是一个弱智。
  这么明显的诱敌深入,谁看不出来?
  两军交战,急躁就是战场大忌!
  郑军后撤之后,整个玄武军团越过苍江,在河对岸安营扎寨,青龙军团继续派出一小股一小股的军队,深入到郑国之内,开始了探查。
  当然,也无可避免的与郑军斥候撞见,但却都没有动手的意思,仿佛这片土地是双方共有地盘,不存在任何纷争。


第121章 流言四起

  天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三天,也就是九月二十四日,康城内流言四起。
  讨伐不义!
  解救百姓!
  均分田地!
  轻徭薄赋!
  这是义军的四句口号,经过苍**队的刻意散布,再加上三天的发酵,在整个康城内掀起了一股狂潮,无论是街头百姓还是田间耕地的汉子,都在热闹的讨论这个消息。
  其实,义军的一万五千士卒当中,有将近一半是康城中的百姓,当这些人受到苍国善待,而且还成为义军的消息传到城内,民间一片沸腾,很多家庭喜极而泣。
  顺理成章的,义军的涵义也就在整个民间都传开了。
  驱逐贵族,均分田地,轻徭薄赋……这一项项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神话。
  但是现实又告诉大家,这个神话是可能存在的,因为苍国早已经开始施行了,原本很多郑国家庭在秋收之后准备变卖家产,迁移到苍国居住,但是没想到,郑国的百姓马上也能享受这种待遇了。
  喜从天降!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前提是苍军能获胜,康城能成为苍国的一部分!
  现在,康城百姓最期待的,就是苍**队早日攻过来了。
  事实证明,流言就像是瘟疫一样会传染,到了九月二十六日,整个郑国的百姓都听说了这个消息,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家家户户像是过节一样,举行了大庆祝,甚至市井间还出现了童谣,将郑苍两国做了一个对比。
  总之,就是人心思苍。
  这一下,郑康有些不安了。
  倒不是惧怕民心,反正是一群蝼蚁的心思,不必理会就是了。
  只是,流言的影响太广泛了,传到了父皇的耳朵里会怎么样?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郑国皇帝郑余梵了。
  作为一国皇帝,郑梵余在病床上已经躺了近十年,朝堂政事基本上靠世家门阀维持。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一直不敢册立太子,采取了制衡之术,将三个儿子分封,各自掌管一部分兵权,名为考查,实为制衡。
  长期下来,三个皇子的身边就都聚集了大批政治力量,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主。
  就比如这次两个皇子合谋摆下的诈计,郑皇一直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
  郑康的担忧就在这里,若是被郑皇听到了这些,必定会关注此次战事,接下来的计划该怎么办?如果被误会,皇位不就是彻底无缘了?
  ……
  郑国皇都,郑城。
  相比于苍国皇都,郑城的规模可就大多了,不仅仅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这里商业发达,北边与大盛国毗邻,等于是一个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一些珍稀的水果和工艺品都在这里聚集,然后运往郑国和苍国。
  繁华的大街上,贩夫走卒,黄发垂髫,热闹非凡,一队辇车行驶匆匆,直奔皇宫大门,边上的百姓如同见了洪水猛兽一样,慌忙避退。
  这是郑国二皇子郑翰的车驾,一路疾行,就连宫门守卫都不敢怠慢,纷纷让行。
  终于,车驾在一座恢弘大气的宫殿外停了下来,二皇子下车,匆匆进入。
  “是我儿来了吗?”躺在病床上的郑皇在一个妃子的搀扶下,缓缓站起了身。
  “父皇!儿臣有要事禀报!”郑翰行了一个礼之后,直接说明了来意,用迟疑之色看了一眼四周的人。
  郑国皇帝会意,挥了挥手:“你们都下去吧。”
  “是——”
  一众宫女太监,包括那名伺候的妃子,都行了一礼,然后悄悄退去,掩上了大门。
  终于,宫殿中只剩下郑皇父子二人。
  “皇儿,何事?”苍国皇帝郑余梵面色苍白,有点喘不过气。
  “父皇近日,有没有听说过什么流言?”
  “有何流言?”
  郑翰心里一喜,父皇果然不知道,看来身边应当没有密探了……
  于是,郑翰将这些天的情况说了一遍,包括苍军在边境是如何的袭营,流言是如何的传出,都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短短两个月,那苍国小皇帝就等不急了?”郑皇郑梵余讶异,如果说流言还不至于让他放在心上,那么苍国选择在这个时候北伐,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因为,如果真像传闻的那样,苍国一片大好的形势,过个几年再北伐,不就是十拿九稳吗?
  郑翰眸子中闪过一道冷光,故作犹豫,道:“此事,或许跟三皇弟有关。”
  “康儿?”郑皇皱了一下眉头,苍国北伐跟自己的这个三儿子有什么关系?上次南侵赔偿了巨额财产,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的,难道苍国皇帝还不满足,因为这个事发动北伐战争?
  郑翰顿了顿,道:“父皇明鉴,三皇弟自从归国,一直对苍国皇帝恨得咬牙切齿,前段时间的苍国宫变,就与三皇弟有关。”
  “宫变……”郑皇呢喃了一声,仔细一琢磨,而后道:“翰儿呀,你是不是觉得父皇老了,好糊弄了?苍国宫变,那些士卒都是你的麾下吧?就说那狄老,比朕的年纪还大,在朝中声望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不是一直都是拥立你的么,朕可不相信你三弟有这个能力,让狄老改换阵营,甘愿驱策。”
  “父皇错怪儿臣了!”郑翰面露委屈之色,道:“狄老是受儿臣所托没错,可是儿臣又是受谁所托,父皇难道就没想明白吗?三皇弟的军队,可都是成了俘虏呀,只能从儿臣这里借兵……”
  “你是说此事是康儿主谋,你从旁协助?”郑皇哂然失笑,摇头道:“你们兄弟三人水火不容,朕是知道的,要说康儿与你联手,如何让朕相信。”
  “父皇也说了,我们三兄弟水火不容,可那都是在过去,您也知道我们郑国朝堂的情况,如今贵族势力纷纷倒向大哥,我和三弟就只能抱团取暖,他既然有求于我,儿臣岂有不答应之理?只是没想到会再一次失算,令狄老惨遭毒手。”
  郑皇点点头,道:“如此说来,倒是你三弟的错了,是他惹恼了苍国皇帝,可是……这与流言何干?你可不要说,今日进宫面见朕,只是为了告小状。”


第122章 郑翰亮剑

  不“父皇说笑了,儿臣倒还不至于这般小肚鸡肠。”郑翰尴尬笑了一声,打小报告这种事被当面戳穿,面皮上确实有些挂不住。
  “这次苍国北伐,你有何见地?”郑皇问道。
  “儿臣以为,应当调集三大营,歼灭苍国主要力量,只待他们溃败,我大郑就可挥师南下,一举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