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更换天下监者,正是伏泉开考取吏的良机,他自然要用。
这样的话,监官可以用那些立有战功的伤残退伍老卒充任,毕竟汉室一直有军功老革做百石官的例子。再配上考试选拔出来的小吏,监者官吏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互相监督,那盐铁之税几乎短时间里很难出现贪腐的可能。
到了书房,贾诩也是好奇的打量了眼里面,说实话这书房里面的神秘,也是雒阳豪族的谈资之一,可是里面具体有什么也无人知道,就是去过书房随伏泉的几人,也都说无异常,自然这书房,也就更让人觉得神秘无比。
据说,曾经伏泉的爱女伏灼,强行闯入,被伏泉得知后,可是直接让京师有名的疼女儿的骠骑将军,拿出马鞭狠狠抽了伏灼十鞭,自此,骠骑将军府内众人,再也无人敢进那书房禁地了。
贾诩也是第一次来,自然也是好奇无比,只是,以他的敏锐目光,也是没看出这书房有什么不妥,如果说怪异的话,那就是书房里面的盒子,似乎有些多了,有好几十个。
随着伏泉动作,贾诩便见伏泉翻了一会,取出其中一个盒子,交到他手上道:“文和,看看此法,可有用乎?”
“诺!”贾诩接过盒子应道,而后打开盒子,却见里面是一卷丝帛,上面似乎有字,当下取出查阅。
谁知,这一看,就瞪大了眼睛,极为吃惊,一路看下去,良久无言。
直到伏泉主动问询他时,贾诩这才道:“此法甚妙,诩不及也!”
平日里,贾诩虽然低调,但他内心也是高傲之人,能被他主动承认不如,足可见这封帛书的内容确实震撼到他了。
其实,那封帛书上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卖弄字,通篇都只是在讲一个事情,开考取吏而已。
意思就是用一个“考试”办法,来选拔天下的斗食吏,不再由地方官员任免,而是全面由中央朝廷考试选拔,再一一分配各地,控制地方。
帛书里,对于参加考试的人,没有任何要求,除了罪犯之外,其他任何人都可以报名来参加他的这个考试,然后通过层层选拔,从所有参考者选出合格者,合格的人便是已经有了成为吏的资格。
之后,再由朝廷派出得力官员,进行最后一轮面试,最终决定这些合格者去往何地任职佐吏。
这个新颖的考试取吏的制度,对贾诩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当然,若是仅仅因此,就让贾诩自愧不如,那也不可能。
真正让贾诩震惊,并且认怂的,却是他从中看到了日后大汉为官为吏的未来,若是用此法,本朝光武复国以来,一直围绕大汉的世族豪强势大的问题,在一定时间内,确实是可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汉孝廉之法 必无存也
利用考试来选拔官吏,这是贾诩一直没想到的,毕竟,大汉孝廉举荐制已经深入人心,就是贾诩自己也逃不开这个时代的束缚。
当今世道,一个人在大汉,即使犯了极大的罪也会被原谅,比如杀人灭门这些大罪,但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孝。
只要你是个孝子,那这些事情,就根本不算什么事,换到选拔官员来说,更是谁被宣传的孝名大,在仕途晋升上,谁就更有机会成为官员和博得晋升的。
贾诩逃不开这个束缚,自然初次见到考试取吏,这样的新颖提议,十分震惊了。
“此法若行数十载,则大汉孝廉之法,必无存也!”良久,贾诩缓缓道,蓦然,他想起一事,看着书房里的其他盒子,怔怔无言。
如果按这盒子里存的是“开考取吏”,这样的良法的话,那伏泉藏在书房里的其他盒子里,会有什么东西呢?若是所料不错,应该也是其他改革弊政的良法,如此的话,未免也太可怕了,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想出这么多改革良法呢?
既然贾诩也认可了这开考取吏之法,伏泉自然便再无压力,当下令贾诩离开,自己独自一人写奏疏,准备在下次朝会提出用开考取吏的办法,来替换各地监者属吏。
同时,又招呼人来,一面令他们收集司隶地区的盐铁监者的贪污受贿的证据,另一方面,又令他们去探访,历年来受到伏泉照顾的军中伤残退伍者家庭情况,列出名单,从中挑选有功合适者,准备替换各地监者官吏。
自伏泉出仕从军以来,掌兵亦有十四载,其所参加的诸般大小战役,致使麾下伤残者也有数万人。这些人,伏泉也算是都厚养之,除了能动的可以自食其力的人赐田回乡外,其他残疾不能下地劳作者,都是一方面赐钱,并在巴郡或者凉州等地赐地安置,再以所俘胡女妻之,保证他们的晚年生活不落魄。
可以说,伏泉这些恩惠,使得这些人对伏泉绝对是感恩戴德,忠心不二,而算是衣食无忧的他们,也不会轻易被世族豪强腐化,从中选取一些会识字算术者,作监督税吏,如此岂不大妙?
某些程度上,伏泉觉得他这么做,和后来明末皇帝派往各地的矿监税吏,其实差不多。
只是两者之间,也有区别,那就是明朝皇帝在卫所兵不能完全信任,也就只有依靠宦官,让他们自己招募朝廷的非正规税吏,才能对抗各地的逃税地主阶级,弥补明朝的中央财政收入。
然而伏泉不同,大汉有着完备的编户齐民和人口统计制度,有此为税收依托,就算财政赤字明显,但是汉军依旧是值得信赖依靠的。并且,随着伏泉穿越以来,汉军外扫胡夷,内平叛乱,战力不是一般的大,大汉国力也在蒸蒸日上,这些都是伏泉敢于和世族豪强作对的筹码。
这种情势下,只要一道诏书更换监者,再严格收以重税,征收盐铁税收,那些被抽血的地方世族豪强就算想要反对,也得掂量下自己家族的实力,到底能不能抵抗汉军的毁灭打击。
三日后,又一次朝会日,刚刚在朝堂做出大事,这些日子被不断夸耀的王允,志得意满的进入崇德殿内后,很快就引来了不少人的目光,当下便有不少出身世族豪强的名士,前来和他亲切交谈。
一番交流后,司空杨彪有些忧虑的对王允道:“王议郎,伏骠骑非善人,前番受挫,必不会善罢甘休。今日朝会,恐难了也!”
闻得此言,王允并不在意道:“盐铁之事,早有明鉴,朝廷若效世宗孝武皇帝之法,安能不怕天下大乱乎?”
“……”杨彪不能回应,只是淡淡看了一眼王允,而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待着,王允的话里颇有不敬的意味,使得杨彪心中对此人骤然得势,如此张狂十分不满。
要知道,他父亲杨赐可是当年救王允的恩人之一,现在王允语言这般不敬,实在让杨彪对这并州名士有了新的认识,此人可共谋事,但不可同掌权,否则此生后患。
想到王允对用盐铁官营,与民争利的理由,这般有信心,杨彪心里就觉得不妥,知道王允必然会因此事吃亏。
说实话,盐铁官营,到底是不是与民争利,令的百姓无财,其实杨彪、王允他们心里都有定论,只是他们不说也不去证实而已。当然,在他们心里,这事最好不被证实,而且朝廷永远也不会收回盐铁,全部让他们私营最好,终究在大汉近六千万人口基数的加持下,盐铁这生活必需品里面所得的利润,实在是太大了。
当伏泉与几名亲信朝官,进入崇德殿内时,原本有些吵杂的的大殿内,突然一片安静。
看着那些人对自己有些莫名戏弄的目光,伏泉不以为意,他当然知道这些人在想着什么,只是以为赢了他一招,就能占据优势的话,那就是痴心妄想了,待会就让你们哭!
“陛下驾到……”
随着寺人一声尖锐的叫喊声,大汉皇帝刘崇、太后宋氏,在虎贲、羽林引领下步入大殿,崇德殿里的一众朝官,顿时各归各位。
“臣等叩见陛下、太后。”
轰隆一声,殿内众臣眼神一凛,随后齐刷刷地跪拜,接着各就各位,随着刘崇一声令下,开始了今日的朝会。
一开始,伏泉很安静,并没有出奏,只让其他朝官发言,直到其他朝政处理完后,伏泉才出列,大声上奏道:“启禀陛下,臣闻天下盐池、铁矿监管不利,监者贪腐甚重,国受损害,臣欲换监者官吏,遏制贪腐之风,望陛下准之!”
此话一出,满朝公卿百官皆是一惊,但却无人能言,就是原先自命已经在收回盐铁这件事情上,吃伏泉吃得死死的王允,也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唯有那些根本插不上盐铁利益的寒门士人,眼中欣喜,默默看世族豪强的高官吃瘪。
其实,那些世族豪强出身的高官,本来就想要立即反驳阻止伏泉,但却是把不准伏泉的脉,他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想到,谁也不知道伏泉还有没有后手。
毕竟,朝廷要换盐铁监者,这是没办法阻止的,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伏泉抓着监者贪腐的把柄,严查一番,肯定是人证物证都有,根本不容反驳的,他们根本反对不了,如此一来,他们原本经营的盐铁利益链,就完全被破坏了。
当然,虽然他们还可以故技重施,继续拉伏泉新派的监者下水,重新建立利益链,但无疑这是非常耗费时间的。而且,以他们对伏泉的认知来看,伏泉既然想到了如今控制盐铁的关键,就绝对不会选择让他们可以轻易贿赂的人,来做监者的。
这不,很快随着刘崇和伏泉的一番对话,他们心中所想,立马变成现实。
坐于上首的皇帝刘崇回道:“卿言盐铁贪墨甚重,可有证据?”
“回禀陛下,有。”
“呈上来!”
随着刘崇眼色,中常侍吕强快速下台,接过伏泉手中写满司隶地区好几个监者的贪污证据,交给刘崇。
翻阅着手中的证据,刘崇眼色逐渐难看,而朝堂诸官员,见到这般情景,也是安静一片,因为他们知道监者替换,已势不可挡,没想到伏泉准备的这么彻底,根本不给他们反驳的余地。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刘崇虽然年幼,但是对于大汉的国情还是有一定认知的,但是当他看到司隶地区的几个监者,在监督盐铁税收后,短短数年内,都暴富起来,就非常不淡定了。
比如,大汉产盐的主要地河东郡,有一个监督河东盐池的郡中小吏,家中并无太多积蓄,据说娶了当地一个豪强远支女后,之后被分派监督起了一处盐池。
结果,在短短两年内,这小吏竟然置起豪宅,并且还能在河东郡买田数百亩良田,其中猫腻,谁都看明白,就是刘崇对于许多政务都不熟悉,也都能猜出那小吏是如何这么短时间里,积累出这么多财富的,只能是在盐池上做手脚了。
当下,刘崇怒而下旨道:“骠骑将军泉听令!”
“臣在!”
“诏!令骠骑将军泉,督察天下盐铁监者,凡贪腐者,一一严惩替换。”
“诺!”伏泉行礼回应,而后又继续道:“陛下,天下盐铁之地众多,监官无数,若一一替换,恐朝廷贤才不足。况只替换监官,其麾下监吏留之,亦复有贪腐之患,故臣思之,当以考举之法,选拔贤吏,再以朝中有功贤才为监官,如此,方可严绝贪腐之风也!”
“考举之法?选拔贤吏?”刘崇疑惑道:“不知骠骑此言何意?”
眼见皇帝上钩,伏泉当下便把他准备用考试的方法,由朝廷派专人出同样的考题,让准备参选为官的人统一在京师雒阳考试,并在这之中,选拔精干贤吏,从而填补替换各地盐铁吏员空缺的以考选吏的方法说了出来。
这话令刘崇这孩子听的得新颖有趣,同样也让在场的其他朝官,也是错愕不已,不过,这些政治人精,细细思索,很快就明白了其中关键。
若是这般选拔盐铁小吏的事情成功,那么伏泉会不会再提议,州郡县里的小吏,也都有朝廷用考举办法选拔任免?
如果这样的话,那岂不是要把朝廷,已经默认的高官举荐和任免自己亲信小吏的权利,给收回来?
一时间,朝堂众高官再次失神,这次,不止是世族豪强的朝官了,就是寒门士人也如此。至于原因,也很简单,世族豪强的高官为了家族利益,不可避免的会举荐自己的亲信为官为吏,而那些寒门士人,一朝得权,为了壮大自己,自然也有举荐亲信为官为吏。
可是现在,伏泉却是要将这举荐的权利从他们手中,变相抢夺,他们能安静吗?
然而,他们想要反对,可是却没办法,毕竟,你能说大家统一考试,互相比较,选择最有才能的人的方法是错的吗?
有的人想要用大汉选官,是看孝顺不孝顺的话来反驳,不过很快就发现,他们反驳很难,因为伏泉根本没有破坏大汉原本的孝廉举荐制度,只是在弥补大汉取吏的方式而已。
孝廉举荐,这是为的选有清名的好官的,并不是取吏的,现在,伏泉献出一个可以选取良吏的好办法,这有什么不对的?
朝官如此,坐于上首的宋太后自然也明白,当下便替皇帝刘崇应下此事,唯有刘崇自己,还没有明白开考取吏的深意,见到母后很少有的主动应承旨意,有些不解。
当然,宋太后自然不会现在就解释,她打算朝会之后,再向儿子刘崇解释清楚。她虽然是个妇人,但到底大族出身,而且也随侍刘宏身边很久,自然听明白伏泉这话里面,那向天下州郡长官要地方小吏任免权的深意,若是可以实施,那么无疑可以大大的加强中央集权。
暂且不提宋太后如何教导皇帝刘崇的,却说伏泉领命以后,第一步便是以骠骑将军身份下令,调集天下州郡亲信兵马,派亲信分批去天下各地审查监者官吏,凡有贪腐人赃并获者,全部没收财产,下狱受审。
一时之间,天下震动,却无人敢为这些人求情,即使这些人里有不少当地世族豪强的远房旁支子弟,也没人出面力保。
这丢卒保车之举,当然不是世族豪强本意,实在是情势所迫,不好参和,毕竟一旦他们出面保这些人,不是把他们在盐铁贸易上那些龌龊事给抖出来吗?
虽然这是天下世族豪强之间公开的秘密,但又如何上得了台面?为今之计,当然是先让那些人下狱,待事情过了,再设法救出。
左右不过是贪腐而已,大汉连马融那样的大儒皇亲都贪腐,只要不是刻意针对,基本上都没事,他们相信,伏泉是不会在贪腐上多加纠缠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伏泉要的是盐铁上的利益,对于那些世族豪强的贪腐代言人,根本没兴趣,否则他直接把人杀了多省事,又何必将他们下狱?
这么做的目的,还不是给双方缓和余地,明白告诉世族豪强,他只要讨回朝廷该得到的盐铁税收,不想将这事情扩大,反正盐铁贸易最终还是在世族豪强手里,相信他们不会因为损失的钱财而和伏泉闹翻的。
第六百七十七章 浴火重生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予曾闻,乡野之间,贤达之才,无用武之处,今广开考举,选拔良吏,使野无遗贤,天下尽为大汉所用也!
上面的是伏泉后来上奏朝廷的《考举选贤令》,后世广为流传,毕竟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 建立在公平公正原则下,用考试选拔人才的资料。
当然,这是伏泉厚颜无耻的,剽窃改编的真实历史上的曹操的《求贤令》,而做的新的《考举求贤令》。
很显然,这封后来由皇帝刘崇,原封不动广发天下的诏书,立刻让无数没有家世背景的寒门士人,沸腾不已。
原本,他们需要靠自己的实力,在郡县养孝名养望,这才有可能被州郡长官看中,召入为吏。之后,更得凭着一番努力,被州郡长官看中,方才有州郡长官看在旧情的份上,给他们争取一个孝廉名额,来举孝廉,出仕为官。
现在,明显不同,随着朝廷开考取吏,他们完全不需要花费半生的功夫,去争取一个世族豪强的嫡系子弟,看都不会看的普通小吏的职务。
在伏泉看来,科举制度,毫无疑问是古代国政治制度最伟大的发明,且没有之一。
若是没有科举,在明显比后世还要阶级固化的古代,普通人明显更没有机会,去和世族豪强这些历史阶级势力对抗。
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那个世界,科举制度也依然兴旺发达,并且扩散到了全球,虽然那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变换了形式,换了个马甲叫公务员考试,可依旧有数不清的人去为了一副铁饭碗的名额,而努力一生。
想想拉我后世大天朝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应考者如过江之鲫,为了一个名额,无数人寒窗苦读,白首穷经。
当然,不止是天朝。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安逸、稳定、舒适、体面,就是公务员的代名词。而不管它叫科举也罢,叫公务员考试也好,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国家机器寻找操作工,也正因此,才会让无数寒门小民崛起,让他们在越来越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寻得一丝安身之所。
说实话,伏泉也吃不准这个所谓的考举究竟能不能选拔出人才来,以考试,而不是符合当今天下用名望或德行来举荐选拔人才的方式,来选出人才为吏,这多少是有一点风险的。
无疑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概因自光武刘秀复国开始,汉室因世族豪强重建,再自然在国策上,制衡世族豪强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纵容世族豪强的发展。
但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世族豪强随便怎么玩,大汉朝廷官府都不会管,于是,工商业由此迅猛发展。
当然,这迅猛发展的背后,是世族豪强的势力不断壮大涌现,而真正白手起家,一步步登顶人生巅峰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在这段时期里,这些世族豪强,凭借着手里的财富,灵活的头脑和他们腐蚀的官府纵容下,几乎抢占了所有法律允许的赚钱的行业,其中盐铁贸易就是其中最大的根本。
现在,伏泉要撬动这世族豪强的根本,哪怕只是在贸易上,收取原本大汉朝廷该收取的税收,其实都无疑是要了他们的命,他们必然要极力抗争。
因此,伏泉在将各地贪腐监者官吏替换后,就迫不及待的选了麾下历年来忠心伤残退伍兵卒,去往各地担任监官,同时又上奏这《考举求贤令》,号召天下有胆识谋略的智慧之士,寻求那可以晋升为官,从而出仕的道路,
此举,自然是伏泉为了防止那些有兵卒继任,文化素质不高的监官,在监督盐铁贸易时,自身能力不足,从而必须要加派的人手。
毕竟,不说旁人举荐寒门士人,所必须要预防的结党营私的问题,就说伏泉真的把所有举荐过来的寒门士人都招纳,并且任命他们为监吏,这些寒门士人难道就真的会接受为监吏的任免吗?
毫无疑问,大多数寒门士人,明显不会接受这份决议,毕竟,大多数寻求关系,被人举荐的寒门士人,他们的初衷可都是奔着做官去的,如何会甘愿接受自己为吏?
既然如此,伏泉唯有另辟蹊径,除了举荐任命一些自己前世听过的寒门有才学之人,或者他自己亲自考察过的人才外,这为天下盐铁之地选吏的事情,他完全就用考举来选择。
毕竟,能愿意通过考举出仕的,肯定都是已经认可了自己出仕第一步是为吏的现实,毫无疑问,这会让那些参加考举的人,不会有任何的抵触心里,从而免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从吏开始步入仕途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机会为官,甚至登上三公九卿的位置,只是相比较那些举孝廉为官,仕途比他们顺畅许多的人而言,这些以吏为出仕起点的人,无疑在起点上会低很多,同时,在晋升官位上,也会比那些举孝廉为官的人,花费的时间和代价多得多了。
这是科举制度,替代举荐制度的必然趋势,或许很多辛苦苦读的寒门士人,不愿意在起步上比世族豪强中人低,而不愿意参加考举为吏。
但是,相比较那些能够坚持下去的人来说,大多数寒门士人,无疑都坚持不下去,他们很多人,都是家里花费很多代价,才能进入当地私学求学,学到知识的。
想让他们和世族豪强子弟比,在世族豪强子弟都被举孝廉为郎,自己才能得到剩余的孝廉名额为官,明显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耗到那个时候。
想想看,刘备这个破落宗室,不是靠着宗族长辈的资助,哪有去卢植处求学的机会?而他在读书完毕后,家中无钱无势,不说回乡举孝廉为郎了,就是连个乡野小吏都做不起,只能借着卢植、公孙瓒的名头在家乡鬼混,甚至最后一个士人知识分子,只能从一个天下读书知识分子都瞧不起的老革入仕,并且一辈子都摘不掉这名头,可见落魄寒门士人的生存。
再说大儒郑经,少年时候家里父兄供养他读书,不在乎他不事生产,可是到其成年,却是根本负担不起他的读书费用,只能逼得才名远扬的他,最终等不到举孝廉为郎的机会,只能从一个乡下小吏作为仕途起点,其中艰辛,想想便知。
现在,伏泉想要的,正是如刘备、郑经这些,有一定才华,却根本没有机会出仕为官,甘愿为吏的人,作为他撬动大汉孝廉举荐为官的基石。
他相信,只要这开考取吏的方法能够实行下去,随着中央到地方,通过考试成为吏的人越来越多,并且这些小吏也逐步成为高官后。
肯定会在不久的以后,渐渐可以出现开考取官的一幕,到了那时,这大汉传承已久,对于世族豪强十分有利的孝廉举荐制度,将会被彻底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即使日后,还会有皇帝喜欢某些大臣学识,由亲信举荐,直接特旨加封高官的例子,但是在大势上,他们都完全不能撼动考举公平,选拔出色人才的地位,因为这不管从朝廷角度,还是广大没门路的寒门士人的角度出发,这都是有利的。
唯一不利的,就是需要不断垄断社会各种资源,保证他们家族一家独大,拥有特殊权势地位的世族豪强的利益。不过,很明显,到了那时,就算世族豪强敢反对,也无法针对日益强大的寒门士人集团,他们能做的,其实也就只有服从和妥协而已。
将这开考取吏的准备事情,全部安排好后,伏泉便暂时将目光移向西域,在那里,还有他的心病,一直未除去。
至于那些世族豪强,会如何反对开考取吏,还有各地寒门士人会不会响应这开考取吏的新政,伏泉却是没办法去解决。
总之一句话,事在人为,每一件改变时代的大事情,总有那一小部分人能够看清局势,合理做出选择,若是连这局势都看不清,就算他们知识才华再好,伏泉也不会有太多的想法。
毕竟,对于伏泉而言,推出这开考取吏的办法,说是为大汉广纳人才,其实又何尝不是希望多找一些有胆识、有见识的人,从基础慢慢渗透,并且在最终将整个大汉的官僚权利机构,做出一番改头换面的变革呢?
只有将大汉如今能够培养门阀世家的基础土壤,从民间到中央,全部改变,这才能让大汉有真正的浴火重生,才是大汉长治久安的保证。
若是没有这种改变,哪怕伏泉做出再多的措施,也无法改变这世族豪强独大,出身便是决定一切的社会认知。
第六百七十八章 出名的年轻俊杰
八月,京师雒阳,骠骑将军府内,举办了一场伏泉麾下官吏子弟、年轻俊杰的家宴。
院中琴声瑟瑟,音律美妙,令听者心驰神往,那弹琴之人,却正是蔡琰。当然,此刻,这位大儒长女,在这骠骑将军府内,却是有了另一个称呼,那就是“蔡夫人”。
自与刘葭成亲半年后,伏泉便将蔡琰娶进府中了,当然,为了照顾蔡邕的颜面,伏泉是以“妻礼”相待,将蔡琰纳入府中的,并且婚宴规格也不低,几乎请了雒阳的一众高官贵胄,也算是为蔡邕争足了面子。
其实,蔡邕将蔡琰嫁给伏泉,也是毫无办法,以伏泉如今之权势,自从当初那“凤求凰”的事情出了后,试问天下间,还有谁敢和伏泉争抢蔡琰?这若是传出去,岂不是自己找死吗?
因此,蔡邕无奈,又在伏泉连番示意下,最终还是同意了伏泉娶蔡琰之事。
期间,刘葭也因为此事,和伏泉大闹一番,毕竟作为汉室公主,又是正妻,伏泉就算纳妾,也起码过个几年才是,这么猴急的在新婚半年后纳妾,这不是让刘葭这个正妻脸上无光吗?
后来,刘葭更是因为这事,去宋太后处吵闹,引得宋太后招了伏泉入宫斥责,伏泉最终向刘葭服软道歉,这才解决。
不过,预想之中的刘葭之后对蔡琰各种针对,倒未出现,却是让原本担心后院起火的伏泉松了一口气。
之后,伏泉想想也就明白,汉代公主只有丈夫压制不住对方,才会出现后院起火的闹剧,可是很明显伏泉如今的身份,压制得住刘葭,当然很难出现那种事情。而刘葭之所以和伏泉闹脾气,还是因为伏泉纳妾太快,让她这个公主面子挂不住,并不是针对蔡琰,所以后院起火,自然没有道理。
有蔡琰弹琴,自然不能无舞,卞萦带着伏泉去岁纳入府中的乔氏姐妹,三位貌美之女,在院中翩翩起舞,端的是美不胜收。
这乔氏双姝,来自扬州庐江郡皖县,既然姓“乔”,又是貌美姐妹花,二人的身份自然呼之欲出了。
她们自然就是那后世留名的“东吴二乔”,乃是伏泉去岁想起曾经认识的故人周瑜,将已经赋闲在家的周瑜之父周异招入京师的同时,顺便想起“东吴二乔”,便派人寻访,一番手段,最终纳入府中的。
后世总有人将二乔说成太尉桥玄之女,并且曹操正是少年时,受到桥玄照顾,在桥家见到二乔,这才有后来有欲“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戏码。
在伏泉看来纯属无稽之谈,桥玄是梁国睢阳县人,二乔是庐江郡皖县人,前者身处中原,后者远在南方,如何会是父女?
其实,把二乔纳入府内,不过是顺带之事,毕竟是后世留名的美女,伏泉觉得他若是不取来享用,实在愧对自己这一世的穿越。
就像伏泉前番和刘葭成亲后,回徐州祭祖,路过东海,不也是去会见故交世叔,已经告老归乡的麋良吗?
在麋家,伏泉可是当着麋良和他的堂侄辈,现今东海郡朐县麋氏家主的麋竺与其弟麋芳的面,夸奖那后世出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