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需要依仗世族豪强只能听之任之,偶有禁令,却效果不大。
后来,因为经营盐铁已经是是官、私并存的形式,而且官府贩**例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提,民间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因此本朝直接取消盐铁专卖,实行征税制,借由民间的大宗量的盐铁货物贸易,获取税收以养国。
可是,到了今日,各地所收盐铁之税,日益减少,可以说本来应该占据朝廷税收大头的盐铁税,几乎是只剩下一点儿汤水到朝廷手里。
本朝之所以如此府库空虚,财政一直赤字,除了因为汉羌百年大战,拖垮了大汉以外,这些朝廷该得到的税收,日渐被下面世族豪强私吞,自然也是关键。
至于证据,只提并州一地便可,虽然并州是边塞苦寒之地,土地贫瘠,但并不代表它就该穷,甚至每年都要冀、兖二州接济,方可度日,毕竟,并州可是大汉有数的盐铁大州。
并州九郡,太原、雁门、五原、朔方、西河、上郡,此六郡多产盐,尤以太原郡为最,出盐极多,亦产铁,按理再穷困,也绝对不会到州郡府库连维持数万边军日常所需都不到的地步,毕竟本朝不是不知道盐铁贸易巨大,对其可是一直课以重税的。
而且,民间能经营盐铁的,可都不是小民经营,而是地方世族豪强,朝廷对他们,也只能指派专门人员监督、收税。
然而,就是如此,伏泉翻阅他派人找来的,大汉往年各地的盐铁记录,发觉各地的税钱都是少得可怜,而且是越来越少。
中间缘故,不问亦知,肯定是监督收税者,与地方世族豪强狼狈为奸,损公肥私,窃取国家利益为己有。
历朝历代,乃至后世,盐、铁其实都是属于国有重要资源,而后汉世族豪强竟能直接垄断盐铁之利,势力之盛,由此可见一二。
所以想想后汉那些能靠着越来越少的税收,连番支持国家大战,还能不断压制周边异族的皇帝,是多么的不容易,也难怪会出了几个见钱如命的皇帝,实在是朝廷真的越来越穷了。
不过,即使如此,后汉也未和后世明末那般,因为收不到各种商税,只能加重田赋而亡国,亦可见为何“汉独以强亡”?
伏泉而今为骠骑将军,已经掌控天下,麾下有兵有将,自然不怕一场改革。盐铁之利,贸易巨大,而且他在边地实行屯田,花费代价很大,到现在新建屯田,大汉还是投入多,回报少的时候,自然不能见到那些该到手的钱财白白流失,被人所贪墨,所以遂动了收回盐池铁矿的心思。
若是收回盐池铁矿,哪怕是仅仅收回天下一半,伏泉觉得,他根本不需要再修生养息,等屯田区建好,再开起大汉扩张的车轮。他完全可以一边屯田,一边战争,靠着自产自销的种田模式,快速向外扩张,所以收回盐铁,于他而言,势在必行。
朝会日上,伏泉便上奏皇帝,请求按前汉之例,朝廷收回盐铁官营。
此话一出,立刻便引得满朝世族豪强出身的高官激烈反对,其中,犹以信任司空杨彪反应最甚,毫无疑问,身为顶级门阀的弘农杨氏,必然在弘农或者附近拥有当地盐池利益。
至于为何杨彪会为司空,却是因为原来的司空马日磾因为朝廷去年穰灾而被罢免,而后便换了到了资历的杨彪为三公,也由此,弘农杨氏也是继已经势衰的汝南袁氏之后,第二个完成大汉四世三公的家族。
其实,本来穰灾,不少世族豪强出身的朝臣有意拿下蔡邕,换另一个懂军事的资历够的人,来顶替,以此对抗伏泉。不过,这被伏泉强行入宫,找了皇帝、太后据理力争而没了下文,而后,伏泉更是动用了自己的势力,坚决的罢免了在司空位置上做得很好的马日磾。
究其原因,是这位大汉的皇亲贵族,这几年得势,已经有些和自己面善心不和了,再加上伏泉有些跋扈朝堂,为政有意提拔寒门,打压世族豪强,马日磾身为大汉一流门阀右扶风茂陵马氏的掌控人,又如何还能和伏泉保持以前二人的亲密关系?
大儒也是人,也是要考虑家族利益的,再加上朝中其他高官的支持,因此根本不用想,他们会联合,对付伏泉的诸般削弱他们的举动。
因此,马日磾不可留,而伏完作为伏泉伯父,在司空之位必须留下,蔡邕更是伏泉用来搪塞朝官的军事傀儡,又有蔡琰的缘故,自然也得留下,所以这一切自然就成了定居。
只是,让伏泉没料到,他拿下了马日磾,却让杨彪这狐狸冒头了,虽然知道杨彪是肯定能当三公的,但是让他在这局势上位,确实令伏泉有些措手不及。
不过,伏泉也没办法,毕竟,三公不是别的职务,朝臣有资历为三公的就那几个,而杨彪也是天子刘崇的四个帝师里,唯一一个没有成为三公的。所以,伏泉就算强硬阻止,也不可能打帝师的招牌,忤逆小皇帝的意思,只能同意杨彪继任为司空。
而随着杨彪为司空,弘农杨氏四世三公的局面形成,自然作为世族豪强一员,杨彪接过马日磾的大旗,继续团结朝堂的其他高官,对于伏泉各项削弱世族利益的政策,各种反对和敌视了。
因此,这才有伏泉刚刚提出收回盐铁官营,就被朝堂高管群起而攻的事情了,毕竟,这朝廷收回盐铁的利润,无异于将大量世家豪族取之不尽的财富,一下子抽干。
第六百七十四章 监者渎职
有着身为司空的杨彪率先进言,满朝群臣中的高官,都仿佛有了主心骨一样,纷纷进言盐铁不可收。
议郎王允出列道:“启禀陛下,自本朝以来,盐铁于民间兴盛,福及万民,朝廷岂可轻易强取之?岂非与民争利乎?以臣所见,万万不可如此,前汉世宗孝武皇帝之鉴,尚在眼前,若非其强收盐铁,夺财于民,岂会有天下民怨沸腾,反叛不断,社稷崩塌之危也?故世宗孝武皇帝纵武功赫赫,有大败匈奴,开疆拓土之不世大功,然其治下,户口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却是不争事实,此皆与民争利之果,臣恳请陛下,万万不可下此亡国之诏也!”
待王允这话说完,在场朝会高官,无论是想到反驳伏泉理由的,还是没想到理由的,纷纷眼前一亮,齐齐出列行礼道:“臣等恳请陛下,万万不可与民争利,强收盐铁,下此亡国之诏!”
只见得,朝会之上,高官尽数反对,唯有伏泉不断安插的寒门出身的朝官,并未与那些世族豪强出身的朝官联合,反而多数人在他们反驳伏泉后,极力上奏收回盐铁官营是善政,要求皇帝下诏实行。
场面极其僵硬,坐于上首的皇帝刘崇和宋太后,一时之间,都有些没反应过来。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朝官中的寒门士人,实力上明显比不过那些世族豪强的高官,声势很弱。
望着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伏泉本就是世族出身,对此心中早有准备,因此并未吃惊,毕竟他的举动是在吸干世族豪强的血,这些世族豪强子弟如何会答应这再次开办盐铁官营的政策?
眼光将在场反对之人,一一扫过,最终停留在自己的老熟人王允身上,伏泉在他身上流连许久,这才收回他那饶有深意的目光。
伴随着的,是伏泉心中一丝冷笑,这老狐狸隐忍那么久,没想到却因为伏泉戳中其家族核心利益,竟然就让王允一下子跳将出来,口若莲花的反驳自己来了,不得不说他不止是工于心计,这张嘴皮子也是厉害。
说来王允这些年也能隐忍,当初朝廷平定太平道之乱时,王允先是想利用伏泉,借着张让宾客和太平道蛾贼勾结的信件,准备扳倒张让等宦官,结果伏泉有意识的率先从中脱身,王允只能自己去做,最终的结果是他不仅没有扳倒张让等人,反而后来因此把自己也陷进去,被张让等人寻到把柄,诬陷下狱。
后来若非杨赐与何进相助,其命休矣,好在最终被赦免脱身,不过也因为宦官势大,其力量有限,担心为宦官报复,只得改名换姓,离开京师雒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亡命。
而随着之后何进和袁绍要为刘辫夺权,招外兵入京,同时也要招揽各种他们可以招揽的人才,王允自然也在此列。
作为并州名士,何进、袁绍当然都写信联络王允,希望得其相助,王允得信后,知道对付宦官,自然是欣然同意,当下赶往雒阳。
只是,没曾想,等他到雒阳时,京师大局已为伏泉所定,何进作为逆贼被蹇硕诛杀,而袁绍为了力挽狂澜,强行扶持刘辫即位,结果事情没办成,连他自己和嫡系亲族都因为谋反而身死。
得到这些消息时,当即王允得老狐狸本性,立马出现,毫无犹豫的选择蛰伏下来,直到打听到张让、赵忠等宦官都在雒阳兵乱时,为袁绍带人所杀后,这才现身。
本来,王允改姓换名亡命,就是忌惮张让、赵忠等宦官而已,毕竟他的罪名早就已经被先帝刘宏赦免了,现在随着张让、赵忠等人已死,王允自然用着本名,联络了一些京师雒阳的故友旧交,而后在他们的举荐帮助下,被朝廷征拜议郎,再次步入了仕途。
这般坎坷的经历,使得王允在面临伏泉独章大权的朝堂里,一直格外注意,虽然也有不少反驳自己的谏言,但从未像这样第一时间做出头鸟的。
想了想,伏泉便明白王允为何如此了,原因很简单,朝廷收回盐铁,无疑是断了太原王氏的根,也就难怪他会这般冲动了。
毕竟,作为并州大族,太原王氏是州内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并州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而太原王氏能如此兴盛,除了族内人才涌出以外,更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并州之内,掌握了大量的盐铁利益,这才能如今的强盛局面。
本朝世族豪强能够崛起,最大的原因自然是他们掌握的资源多,可以供养出更多的人才,只是,要想养出人才,必然需要足够的财富供应。
这就像后世那些写小说的,做文学的,没有稳定的生活,能有几个写出绝世的好书?
放到如今,看待世族豪强崛起也一样,大多数世族豪强是用着中国人最通常的方法,靠着土地兼并,积累财富,供养家族子弟的。
可是,太原王氏不同,或者说整个并州的世族豪强都不同,并州土地本就贫瘠,又因为身处边郡,时常有战事,想在这里靠土地兼并供养家族,很明显太困难了。因此,这些并州的世族豪强,自然把目光放到并州的盐铁之上了,正是因为他们掌控并州盐铁的民营贸易,这才能有大量的财富供养家族子弟。
现在,伏泉一开口就是收回盐铁官营,当然是要了王允的命,毕竟若真如此实行,太原王氏恐怕立马掉价大半,也就无怪乎王允这最擅长隐忍的老狐狸,要第一个出来跳脚了。
不过,王允反驳伏泉的理由,也是让他很无语,因为他话里“与民争利”这些话听着,很容易让他想到明末那几个皇帝靠着农业税根本不能维持朝廷用度,所以只能派矿监到各处收税,结果那些代表大地主阶级的文官代表,立刻上蹿下跳的和皇帝争论,说这些是与民争利的恶政,是容易激起民怨的亡国之策,不能实行云云。
由此看来,官僚阶级不论何时,也都是这个德性了,也不知,这些政策到底是在和谁争利?到底是不是亡国的恶政?
说实话,王允的话,在伏泉看看来错漏百出,汉武帝受限于财政压力,强收盐铁,靠此维持住了军费,如何和其后期导致民怨沸腾,天下户口凋敝有关?
毕竟,在前期,汉军实行以战养战的时候,可并没有出现后来的恶果,而汉武帝强收盐铁,可是实实在在稳住财政的。
而汉武帝后期之所以会崩盘,除了他拿着数代祖宗积累的财富,丝毫不知休养生息以外,也有他后来为了面子,不再实行以战养战,大大加重的军费支出,以及不懂经济的他连番来了一些破坏经济的政策,最终种种原因结合,导致经济崩盘,使得天下民怨沸腾,起义不断,若非靠着他祖父汉文帝的面子,一封罪己诏下达,说不得汉朝在他手上强盛,也在他手上崩溃了。
当然,这些话伏泉不好说出来,倒不是因为他不敢在朝堂议论汉武帝,自从前汉宣帝即位,对于汉武帝之功过,大汉已经不像武帝时期那种如同文字狱般的噤若寒蝉了,他的是非功过,也没有什么不可说的。
伏泉之所以不好说,却是因为他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依据来证明,朝廷强收盐铁,会不会导出现汉武帝后期的结果。
他不是学经济学的,可以用各种理论知识来证明,当然,伏泉觉得,就算他有理论知识,恐怕这些朝臣也不会承认,毕竟他们完全可以用这事情没有事实证明来抵赖。
为了利益,只要他们想,根本不会有他们不敢反驳的事情,若是有着后世经验,伏泉现在说这些自然没人敢反驳,然而,这不是没有先例证明吗?
盐铁官营本来是部妙棋,结果可惜,这部棋被汉武帝其他的经济政策,完全搞得在现在成了与民争利的亡国之策了。想来,后汉数次禁止民间私营盐铁,却不能成功,除了世族豪强势力大,阻力重重以外,也有当局者对于强收盐铁,与民争利这些调调的后怕吧,实在是有前车之鉴在。
这场朝会,最终没能让伏泉如愿,强收盐铁没有通过,世族豪强的高官出了崇德殿,都是喜悦之极,他们除了因为保证了自己家族利益高兴外,也有终于能让伏泉吃瘪而兴奋。
毕竟,因为伏泉的权势,很多伏泉上奏的政策,他们根本没有力量反对,这次竟然能够赢了伏泉,自然高兴了。
当下,作为令伏泉吃瘪的主要人物,王允可是受到了许多朝官的热烈追捧,直把这次冲动出头的王允说得飘飘然,而后更是生出了联合这些朝官,在文臣中自有一番势力的野心。
“诸君,陛下即位以来,伏泉坐掌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跋扈之极,加之种种政策,皆有损我大汉根基,允虽不才,愿合诸君,于朝堂之中,锐挫其人,保吾大汉社稷安危,不知诸君何意?”王允如此道,话里大有一副朝堂都靠他的意思,毕竟,如今朝局确实需要他。
就像王允话里说的那样,“伏泉坐掌阿衡之权”,那阿衡又称保衡,原是保护教养幼稚之官,后来泛指辅佐国君之人,又“秉意独断”,依照其本意独断专行,再加他处处挖世族豪强根基,提拔寒门,这种人,就是他们敌对的大权臣,必须要针对。
若是这次没有王允,一旦朝会通过伏泉提议,以伏泉经过这几年完全消化了天下兵马的局势,再有朝廷大义,纵然他们这些世族豪强在地方势力庞大,但也很难和强大的汉军为敌,说不得真要失去盐铁这部分贸易了。
因此,众人对此却不反感,反而是默认,实在是似乎现在能对付伏泉的,除了他以外,再无别人,真让伏泉继续破坏他们世族豪强的根基,那可就真的要出事了。
带着一股闷气,伏泉回到骠骑将军府里,忽有苍头报,贾诩到来,伏泉诧异,这家伙怎么来了,不过还是让其进来。
贾诩来到大堂,见到伏泉行礼后,当即禀报来意,他此来的目的,却是为伏泉的强收盐铁献计而来。
闻得此言,伏泉脸色颇为不好,贾诩如今也被他提拔到尚书令位置,也是朝官之一,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国家诏书,莫不经此,可谓中枢要职。
而贾诩刚才在朝堂帮助自己,反而事后来说,如何让他受得了。不过,伏泉想想,以贾诩的性子,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他明哲保身的性子,做事绝不出头,即使有帮助主君的办法,也是私下说,更何况这次是对抗那些世族豪强的高官,以他的性子,当然更不可能直接说了。
想明白这点,伏泉气通了些,当下让他落座,并问询他有何策。
贾诩落座后道:“骠骑收盐、铁之心,实是正确之举,大汉国库若得二者,必有数倍充盈之资,然却是操之过急也。骠骑冒然施为,恐惹天下世族豪强不安,依下官之见,此事尚需从长计议。”
“如何计议?”
贾诩不紧不慢道:“逐步插派人手,控厄天下盐铁之地。”
伏泉摇头道:“此策太慢,亦不知何年月可有成效?”
“依下官看,此策最佳,敢问骠骑,若现今收回盐池,可立即令朝廷富庶乎?”
闻言,伏泉眉头紧锁,随后摇摇头,表示不能。
收回盐池,需要大量人手及经验,靠谁?伏泉不可能一时之间,就找出那么多的人,去天下盐池铁矿接手,这样的话,最终他说不得要靠当地世族豪强抽调人手,而朝廷收回盐铁贸易,是抽他们的血,他们不反抗就好了,还能指望他们派人支持?这无异于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见伏泉言语,贾诩捋着短须笑道:“其实骠骑急过头了,本朝历代君主皆无法收回盐铁,故设立税制,而此税并不轻,相反,盐铁之税极重,可今朝廷府库不足,原因无它,唯监者渎职,致使国家失利……”
听到此言,伏泉眼眸一亮,他已经预感到贾诩接下来的话了,果然……
“故而,骠骑只需另派监者,如此不费人力,一年便可轻而易举收取天下数十上百亿钱。”
此话一出,伏泉抚掌而笑,他真是急过头了,连这么浅显的事情都没想明白。不过,话也说回来。有这么个聪明人在身边就是不一样,确实是可以让你少犯错误。
事实确实如此,既然一时之间无法收回盐铁官营的贸易,那就直接卡住贸易税收,和明末皇帝设立的矿监学习,反正商品贸易就得交税,而这税收是朝廷定,纵然里面大头还在民间,但是朝廷确实拿到了更多的钱财。
第六百七十五章 开考取吏
更换监者,减少被世族豪强窃取的国库利益固然是好,但很明显,在封建时代,由朝廷官府直接掌控盐铁这百姓生活所需贸易买卖,才是最好的,毕竟这是一项稳定的国家财政收入。
而控制了盐铁,不仅可以获得巨额的垄断销售利润,获取很高的国家财政经用,同样从侧面,也能起到稳定局势的作用。
毕竟,在古代政府财政经用不足,一昧的加重田赋,这样简单粗暴的横征暴敛,是十分容易激起民变,逼得那些活不下去,无钱交税的百姓造反的。
可控制了盐铁贸易,表面上看着朝廷并没有直接征税,自然不会引起百姓的任何抱怨,可是暗地里,盐铁价格的主导权,却掌握在政府手里,缺钱的时候随便找个理由抬高价格就会得到足够的政府财政经用。
而普通百姓面对这些生活必需品,他们可以咬咬牙,少吃少用,但绝对不会说因为盐铁价格虚高,就想要造反的。
这样的话,中央政府就很容易达到“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这般变相的收税手段,是很高明的国家财政方式。
在伏泉看来,这就和后世天朝的石油一样,任尔国外石油如何便宜,但是国内依旧是那些价格,偶尔给你来个小幅度降价,一旦出了情况,立马涨价回去,连本带利的从百姓手里抢钱,然而你也没有办法,只能坐等被宰。
就算是有些外来户石油企业,来天朝用远低于市场价的石油买卖,可是过几天一张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整改文件传下来,那些外来户也只能老老实实的跟着政府走,而百姓,自然是该怎么被变相剥削,就怎么剥削,并且还只能忍着。
因此,在伏泉现在不能一蹴而就掌握天下盐铁的时候,对于盐铁贸易,他打算就按贾诩所说,从两步走,一边先从税收开始,更换监者,弥补朝廷财政经用;另一边,就是慢慢的收回各地盐铁控制权,逐步换上忠于朝廷和他的人。
当然,若是这么做的话,首先一点,那就是伏泉派出的人,绝对不能重蹈如今这些渎职监者的覆辙,不能让他们贪腐过甚,最终又和世族豪强搞在一块,窃取大汉朝廷的利益为己有。
至于这些替代的监者,如何选择,伏泉想了想便对贾诩道:“文和,孤欲调往日军中伤残、退伍老卒,配以寒门士民,替代天下监者,此法何如?”
贾诩听后点头道:“骠骑麾下伤残老卒,皆忠心之人,查验盐铁之税,可当大任。再配以寒门士民,纵才能不比世族寒门子弟,然充任天下各地盐铁监者,却是绰绰有余。”
“善!”
伏泉那边刚称赞,结果贾诩就话风一转道:“然各地所需盐铁监者官吏并非小数,骠骑若择一、二之地,选拔精干寒门士民往之尚可,今天下盐铁之地尚有数百,恐肆意任命,难免有心思不正、才能不佳者选之,望骠骑慎思!”
“嗯……”伏泉笑着点头回应,心里却是有些不满,暗道这贾诩要说话就一次性说完,这么吞吞吐吐的,实在是叫人难受。
当然,贾诩说的也是实情,选拔人才,自然要慎重无比,如今大汉被发现的盐铁之地,说多不算多,但也不少,真若是伏泉慢慢听人举荐,把那些被举荐的寒门士民调到各地盐铁之地,还真难保这之中有没有他看走眼的人。
而且,贾诩的提醒,也让伏泉有另一个忧虑,那就是他提拔这些寒门,都是靠着手下人的举荐,再通过自己考核审查提拔的,这之中,很明显会有一个从属的门生故吏的关系。
虽然那些寒门中人,也都是多为寒门举荐的,暂时不会像汝南袁氏那样,担任高官不断举荐人才,最终膨胀成长为天下第一门阀,但是也不可不防。毕竟,这些寒门想复制汝南袁氏从没落家族登顶的奇迹很难,但可不能保证他们会不会结党,从而诞生另一股伏泉他自己都不一定能够控制的朝野势力。
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寒门官吏本就势弱,而朝中现在高官位置还是由世族豪强掌控,只要这些寒门官吏不是傻子,就肯定是会团结在一起,久而久之,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大,说不得伏泉他自己都可能驾驭不住这股势力。
说到底,还是选拔人才的方式落后,全由人举荐,举荐者大公无私还好,可若是有私心的话,不说这会不会因此造成人才的流失,使得有才华能力的人不能涌现,就说那被举荐者举荐的关系亲密的人,对方有没有才能,也不可知。
想到这里,伏泉心中已有定夺,他觉得是时候把他一直想实现的东西,拿出来了。
只见,伏泉说道:“文和,选拔有才能之人,此事不难,孤已有法!”
“何法选之?”
“开考取吏!”伏泉目光一凛,看着贾诩,缓缓说道,终于他有机会把很早就有的想法实现了。
“嗯?开考取吏?”贾诩听后,眼神微微皱起问道:“如何考之?如何取之?”
“文和随孤来。”说完,伏泉便起身,出了大堂,贾诩见之,面露疑惑,毕恭毕敬的跟着伏泉离去。
二人往其骠骑将军府内的书房而去,那里也算是府中禁地,伏泉派了一队兵卒守卫,旁人除非和伏泉一起,不可进入。
之所以如此,却是因为自从三年前,伏泉掌握朝野大权后,深知他作为外戚,要改变汉室积弊,就得将后世的一些良法在合适时候拿出,因此对于很多政策,他其实早有考虑。
不过,人的记忆力终归是有限的,而且也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减弱,所以伏泉就把他想到的后世一些政策之类的东西,全部写了下来,放在书房里,并且派遣心腹兵马看守,就是他的妻妾子女,不得允许,也不能靠近半步。
现在,伏泉带贾诩去书房,自然是取他曾经写的开考取吏的帛书去了,上面记载的是他按照如今汉室局势,所改良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当然,伏泉可没有照搬后世宋明取士,乃至天朝的公务员选拔,各朝自有国情在,完全照搬说不得偷鸡不成蚀把米。
就像伏泉说的,他要搞的是开考取吏,而不是天真的用科举取士制度取代大汉已经成型的孝廉举荐制度,让那些通过考试的人才做官,那不现实!
恐怕伏泉真的这么提起的话,说不得天下世族豪强,就要联手打出清君侧旗号,推翻他的“暴政”了。
世族豪强之所以能在后汉,保证自己独特的社会地位,除了掌握资源多,家族人才辈出外,同样也和孝廉举荐制度被他们研究透了,可以私自操作,让家族人才更多出仕而已,不然,哪怕你家族人才再多,但是如果不能出仕做官,那对他们家族来说,能有什么用处?
现在,伏泉若是直接改变后汉的孝廉举荐制度,让世族豪强和寒门子弟,在政治上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天下的世族豪强都会和他作对,甚至伏泉麾下出身世族豪强的文武,也会跟着反水,伏泉真要这么做,明显太过愚蠢了。
想想看,真实历史上,从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到宋代历经数百年光阴,科举取士才真正的取代举荐制度成为出仕主流,现在伏泉想要一蹴而就的替换,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此,伏泉才会退而求其次的来了一出“开考取吏”,吏者,自然是斗食佐吏,是各部官员的重要助手。
别看小吏听命于官,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也是实权人物,只是,后汉以来,这些斗食吏的任免,已经逐渐被郡县长官取代。而各地郡县长官,任免佐吏,都是取亲信之人,所以那些佐吏的权利,自然而然的都被各地郡县长官把持,如果这些郡县长官出身世族豪强,那么那些佐吏当然也偏向世族豪强了。
伏泉现在“开考取吏”,自然就是要把这些小吏的人事任免和在当地的实权,慢慢夺回,试想一下,如果天下地方小吏都通过中央考试选拔,那么无疑对削弱地方权利很有用。
并且这种小吏职位,也不会触及到世族豪强的敏感神经,左右不过是微末小官,更何况说他是官,其实根本谈不上。世族豪强中人即使对于掌控地方痴迷,也犯不着为这点事情和伏泉针对。
况且,就是他们舍不得佐吏职位,派遣家族不出彩,当不了大官的子弟去考便行,如此虽然比以往直接任免麻烦,但对他们权利也不无影响。
如此,等到开考取吏慢慢被人接受,潜移默化之下,将原本孝廉举荐制度取消,全面变成考试取官取吏,那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到时候,天下官吏都为中央任免,不仅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削弱了世族豪强在地方的影响力。
当然,伏泉心里明白,若是到那时候,他也得考虑对于那些新进崛起的官僚士大夫,他必须对他们有所限制,绝对不能出现宋明那群官僚士大夫蔑视皇权,保卫地主阶级利益的事情。
现在,更换天下监者,正是伏泉开考取吏的良机,他自然要用。
这样的话,监官可以用那些立有战功的伤残退伍老卒充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