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后伏泉又写信,给他的其他旧部各种命令,诸般事情准备完毕,剩下便等东风。
时间就这样过了五日,当得到伏泉消息,舍弃后勤诸般辎重,甚至甲胄都不带,只携带十日粮草和兵器,轻装而行,从京兆尹到司隶急行军而来的剩余一万七千余步卒,在凉州骁将杨定、胡轸等人的带领下,终于赶到雒阳城外。
这一下,伏泉终于舒了一口气,毕竟,当这批兵到雒阳后,大局已定,司隶内外,再无忧。
随后,皇帝刘宏驾崩的消息,从宫中传出后,便以旋风般的速度,横扫雒阳城内各个角落,接着扩散向城外,同时传播的是先帝立下遗诏,诏令立皇太子刘崇为帝。
五月,戊午,对于大汉京师雒阳的百姓而言,这两个月是极为不寻常的时候,因为他们经历了一番兄弟相继即位的闹剧。
前番刚刚在雒阳城里让他们恭迎即位的皇长子刘辩,一下成了伪君,而押着伪君刘辩和逆臣袁绍入雒阳的骠骑将军、凉州牧伏泉所拥立的皇太子刘崇,也要在今日登基了。
只不过,和刘辩不同,刘崇即位是在大汉立国以来,代代相传的皇宫里继位的,却不是和刘辩一样,仅仅在雒阳城里筑台即位,连皇宫都没进去,有些名不副实。
钟鼓齐鸣,宣唱声中,伏泉同临时替换的新任三公一道,率领百官进入崇德殿内,齐齐山呼万岁,各归各位。
年仅十岁的皇太子刘崇,坐在龙椅之上,似模似样,颇有威仪。可是因其年幼,即使因为常年被宋皇后教导,有不少上位者威严,但明显还是无法主政的,所以尊其母宋皇后为太后,垂帘听政,并尊刘宏生母董太后为太黄太后。
同时,大赦天下,改元光熹,是为光熹元年,封皇弟刘协为勃海王,而其庶长兄刘辩,虽有谋逆之事,但毕竟因其有被胁迫之意,又为刘崇唯一两个兄弟之一,并且有先帝刘宏留下的手足情深的遗言,未下杀手。
最终,按照桓帝即位后,其弟勃海王刘悝被人弹劾意图谋反,桓帝只是将他贬为廮陶王,而只有一个廮陶县的封邑的方法对待,封刘辩为祝其王,不过他却只有祝其县一个县的封邑。
作为先帝遗子,为了表示新君敬重长兄,明为优养,但实则为监视,毕竟祝其县位于东海郡最东北方,靠近伏泉老家琅琊县,毗邻琅琊国,甚至就连伏泉的封地阳都县也和他相差不远。如此只要暗中在三处加派兵马,甚至选一干臣掌控富庶之徐州,再有人想要利用刘辩作文章,也得要下死一番功夫才行,更何况,刘辩尚未成年,最近几年内,伏泉只要以先帝长子未成年,皇帝刘崇不忍兄长远离,将他好吃好喝的软禁在雒阳,根本不会有其他事情。
其实,本来伏泉是想直接把刘辩这个身份特殊的威胁,送到自己经营的不错的凉州的,不过后来被宋后阻止,毕竟凉州苦寒,真要送一个被胁迫谋逆的皇长子去那里为王,传了出去必然有人说新君刻薄寡恩,不念兄弟之情,宋后为了自己孩子的名声,忌惮日后出事,只能要求伏泉选中原富庶之地作为刘辩封国。
之后,便是重立三公,雒阳谋逆时,袁绍以三公司徒丁宫、司空刘弘,太尉刘虞诏书,拥立天子,显然,虽然已经明确司徒丁宫、司空刘弘参与谋逆,而太尉刘焉,远在北方,没有证据证明他参与谋逆,但是为了防止万一,伏泉与宋太后商议后,还是决定连刘焉的太尉也罢免了,毕竟,三公重职,即使不安排自己人,也不能安排自己的政敌。
经过商议,司徒之位给了伏完,司空之位给了马日磾,二者都为皇亲国戚,皆有率兵护驾之功,伏完不必提了,带兵突破宫廷重围,于深宫护驾。
至于马日磾,虽然马氏与逆贼袁氏有姻亲关系,但在关键时刻,马日磾命家仆勤王护驾,不与袁氏合谋,已然证明马氏的选择,再加上伏泉和马日磾关系,自然要给本就当过太尉而被的马日磾,再一次担任三公的机会。不过因为其今年刚刚担任太尉之位,如果立即复位,那明显不现实,所以只给了司空位置。
至于太尉之位,在这场新君即位的分赃大会里,伏泉选择了一个众人都没有想到的人,那就是如今尚赋闲在家的蔡邕。
本来,按照伏泉的想法,这太尉之位给伏完最好,但是联想到他已经是骠骑将军,再让伏完担任中央朝廷掌管军事最高的长官的太尉的话,很难说会不会引起其他人的不安。比如宋太后,毕竟,虽说宋后和伏氏关系很好,但如果伏氏接连有人掌控朝廷重兵,很难说这位太后会不会生出其他什么心思,终究在权利的统治里,内部关系最容易破裂。
因此,为了不让人起疑,伏泉最终选择了一个众人都可以接受,也可以明确告诉宋太后或者全天下,他没有成为下一个王莽的决心。
而且,蔡邕作为闻名天下的大儒,一生入仕未有大起,想到历史上他也是在这时候崛起,伏泉觉得自己应该补偿他一下。当然,内心里,他却是想着蔡邕的大女儿,想来自己给蔡邕这份大礼,日后如果要纳蔡琰为妾,蔡邕应该不会拒绝吧。
三公之后,剩下的封赏自然是伏泉,而后才是其他文武百官,伏泉如今已是万户侯,食阳都县,今又有勤王护驾,扫除奸逆之功,故下旨分出琅琊国临沂、东安、东莞三县,给伏泉食邑,合四县。
单论食邑赏罚,伏泉所得,堪比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达到本朝以来人臣之极致。之后,再赐入朝不趋,敛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又赏金钱、奴婢、采帛、车马、衣服、甲第,堪比霍光。
只是,即使如此,朝中伏氏所属文武犹有不甘,其中犹以新入京的凉州诸将最为激烈,请上授予伏泉大将军之位。
此事早就在宋太后和朝中宋氏势力的意料之中,允之,并欲当朝经小皇帝之口下旨,不过却为伏泉推辞,上再赐再辞,如斯者三,伏泉依然毫不犹豫的拒绝。
这一下,百官及宋后皆是怔住,就是不知情况的小皇帝刘崇,看着母后的样子,也感觉出了事情。
朝中现存文武,这才意识到伏泉并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真的不打算出任大将军一职,凉州武将都是感到疑惑不解。而后司徒伏完出列,以伏泉少年,不宜封赏过重为由,揭过此时,众人这才明白,伏泉似乎安于骠骑将军之位。
随后,伏泉并不理会交头接耳的百官,拿出功臣名录,代麾下文武还有这场分赃盛宴里,及时站队的人请功,其中,甚至连远在凉州、并州的贾诩、关羽等人都有封赏,甚至伏泉的老家徐州,都有不少根本没参与这件事的人,亦在此列。
不过,这些根本不算什么,主要掌权的宋太后,自然不会不允,虽然宋太后知道伏泉此举是培植朝廷羽翼,有结党营私之嫌,但如今形势,正是需要多培养这些人,对抗谋逆之后,分布各地,势力依旧庞大的党人集团。
故而,一口气,经小皇帝之口,朝廷授予十数位将军,数十名中郎将,封侯者亦数十人,朝中九卿以下百官更是不少,其中多有凉州、益州、徐州系身影。
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谥号为果
崇德殿内,一场关于新君即位后,从龙功臣的分赃朝会,渐渐至终了,剩下的便是为先帝刘宏立谥,并且选择合适日子,下葬刘宏,和去太庙告慰大汉列祖列宗。
散朝以后,在朝中的凉州系旧将杨定、胡轸等人纷纷前来问询伏泉为何不担任大将军之事,不过都被伏泉一句“大将军之职不如骠骑将军”给回绝,而后留下一脸迷茫的众人面面相觑,却还是不明白伏泉为何如此选择。
对于这些随自己进京的将领,伏泉也不指望他们有人能明白自己拒授大将军职位的额意图,他们都是边郡粗人出身,本身便是靠着军事经验带兵的,政治经验太少,指望他们看得懂伏泉布的局自然很难。
不过,一直都明白东汉时期大将军这个外戚常用的位置,会给自己带来多大风险的伏泉,可是根本不会想去担任大将军,这个位置以来就是个火坑,轻易不要接受。
毕竟,大将军之职,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内外猜忌,是宫中府中的众矢之的,观东汉以来,能得善终者基本没几人,伏泉才不会把自己放上去烤了。况且,以他今日之地位,就算没有统率天下兵马的大将军之名,但实则在刘崇登基以后,已经是与大将军无异了,哪怕日后小皇帝想要夺权另立大将军,自己都有办法将那人架空,又何苦要这东汉的不详之职呢?
三日后,太常宋奇奏请,六月初为合适日子,可下葬刘宏,并且于六月中旬举行仪式,往太庙祭祀大汉诸位皇帝。
宋奇不适合为将,又因为是皇后亲兄的缘故,在取得宋太后的同意后,伏泉便给了他九卿之首的太常位置,这样既能不令宋家人怀疑的收拢宋奇手上的越骑营兵权,也能给牢牢多保持住一个三公九卿的位置,对于伏泉而言,何乐而不为呢?他可不信,有人会对太后的亲兄担任太常产生质疑!
待宋奇奏请后,宋太后和小皇帝当即点头应许,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为先帝刘宏立谥了。
朝会上,原本就并不属于宋氏、伏氏一派的保皇党的公卿百官,闻讯后,各自的脸色不断变化,显然心情复杂难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少人都是希望刘宏早早归天,因为刘宏所为对于大部分士人而言,实在是太荒唐、太昏庸了,不让古之昏君,其中犹以继桓帝之后的第二次党锢最甚。
伏泉私下里,通过雒阳城内的消息渠道得到的信息知道,在朝堂中未受袁绍谋逆波及的士人,似乎早有预谋要为刘宏上谥号为“灵”。
何为“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德之精明曰灵。
“灵”这个字一看便知,是放任本性、不见贤思齐、没有政绩的代称,完全是个恶谥,而他们选择的是“乱而不损曰灵”,若不与其他皇帝比较,这么用也对,但是一比较,明显有失偏颇。
与号称汉国历代君王生前公开挨骂最多,被骂得也最狠的先帝威宗孝桓皇帝刘志的谥号,“桓”字相比,他们为刘宏上的“灵”字,两者之间,却是天差地别。
桓者,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事实也正是如此,汉桓帝刘志一生重用寒门和名不见经传的小族,压制袁杨等基本上一世便出一公的门阀,使得袁杨等著姓终其一生,也没有族人在其任上登上三公之位。而刘志又兼有平息西疆羌人叛乱,使得汉羌百年战争在其手上承平十数年,并且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与欧洲建交,种种功绩,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即使党锢之祸是刘志发起,并且又推行三互法等为官正常,彻底压制住了党人士人大族在政治势力的垄断,但外朝士人势力的公卿百官纵然恨死其人,却因为刘志的政治手段,也没给刘志上恶谥。
只是,刘宏不同,且不说刘宏在任时候出现了太平道大乱,使得大汉江山差点因此分崩,就说其在任期间,所引发的第二次党锢,对于党人的打击尤其巨大,这也就不得不让那些没有随袁绍谋逆的党人势力,还有不属于党人的外朝士人深恨其人。
毕竟,刘志纵然开启了党锢,但是手段高明的他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而且他也明白,大汉朝廷要想安稳,还是需要这些党人士人的帮助,因此党锢之时,刘宏对于党人的压制迫害始终控制在一个度。最终,在削弱了党人势力达到一个可以缓和的点后,又借着与党人穿一条裤子的窦武,和被抓住小辫子的宦官王甫等人的求情由头,解除了党锢。
之后,刘志又重用党人之中家族并非袁杨这些高门巨姓的领袖,比如李膺、陈蕃这些名望大,但家族并且一流门阀的党人,如此一个大棒,一个甜枣,使得党人这些家伙,即使对于刘志兴起的党锢不满,但还是忍住,并且最终捏着鼻子给他一个“桓”字的谥号。
不过,到了刘宏这里,情况完全不同,且不说刘宏上任,自窦武、陈蕃死后,渐渐掌权的刘宏并未减小党锢的迫害,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将宦官的权利不断扩大,使得宦官对付他们的政敌党人,在政治上的迫害无以复加,毁家灭族者不计其数。若非是一场太平道乱事,恐怕他们被牵连的都是各地世族巨姓的数万党人,依旧终生都不得为官,这种仇恨,怎么可能会让那些党人因为刘宏死了而化解,所以自然要给他一个大大的恶谥了。
本来,伏泉以为有了自己这一世改变的历史,恐怕能令党人对于刘宏的谥号有所收敛,不过在得到消息后,他才明白,这是没法改变的。纵然那些没有参与袁绍谋逆的党人,最终首鼠两端,并且选择了拥立刘宏所立的刘崇,但是这也改变不了他们心中的恨,否则,断然不会刘宏死后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提前准备这谥号之争了。
在伏泉想来,党人士人立谥号是保持公平公正的纯属扯淡,刘宏纵然生活奢靡,某些地方却是赶的上昏君的程度,甚至发生了太平道举事的大乱,但就因此使用恶谥,那是绝对不公平的。
想想看,前汉武帝刘彻,一生在功绩上确实是雄才大略,武功勋勋,但是在生活和治民上,糟点可就多了。
不说他除了战争以外,在自己建造宫室享乐程度上面,和许多昏君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文景之治”留下的钱财,在其执政前期,就消耗大半了,后面打匈奴完全是各种想办法杀大户筹钱。
就说武帝后期,全国哀声遍野,起义也是不断,若非是刘彻一纸罪己诏,使得天下百姓念及其祖父有道明君太宗孝文皇帝的轻徭薄赋的恩情,各地起义皆主动招安,恐怕汉武帝后期大汉就得崩了。
毕竟,在汉匈战争中,直接因战争减员者其实并没有多少,史书记载的战争,恐怕一共也就有十来万左右的人丁死亡,就算算上民夫,至多数十万人而已。但是在汉武帝后期的人丁统计上面,汉武帝鼎盛时期与汉武帝后期,大汉帝国减丁一半,原本兴旺的村庄十室九空,这其中除了战争,自然便是武帝穷兵黩武,只顾享乐,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无穷无尽的徭役,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不重视生产,导致人口锐减。
若非是其在在轮台颁下的《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使得百姓归附,再加上在武帝时期所涌现的诸多贤臣的帮助,恐怕刘彻自己就要玩脱了,若是那时候真的出现王朝代汉,也不知道士人们该怎么给战胜匈奴的亡国之君定谥号呢?
想来恐怕不会是“武”了,何为“武”?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当然,若是没有那封罪己诏,说不得前汉早就被折腾完了。
当然,刘宏自然不能和刘彻相比,毕竟刘彻战胜大汉世仇匈奴之功,无人可及,不过在伏泉看来,若是用汉成帝刘骜和刘宏比,那是最为恰当了。
毕竟,刘宏和刘骜二人,都是年少谨慎,有才著称,年长贪乐的人,而以私生活上的荒唐淫乱来说,刘骜比之刘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成帝刘骜即位起,就花了大量金钱,建造霄游宫、飞行殿和云雷宫供自己淫乐,而在刘骜的后宫荒乱史里,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和刘骜的事情可是一直都令后人谩骂。
当然,这也不是说刘骜做皇帝不行,毕竟,刘骜在任,也是和刘宏一样,这一直在外戚、宦官、士人之中制衡,不过很不幸的事情是刘骜玩脱了,使得王氏外戚独大,最终又经过汉哀帝刘欣的帮助,为王莽篡位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刘骜在任,为大汉灭亡埋下了不少伏笔,但就是如此,还是给了他一个“成”的好谥号,就连庙号也给了统宗,实在是令人可笑。
何为“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
历朝历代,至今能用“成”这个谥号的有几人?周成王吗?刘骜竟然可与周成王相比,这个谥号用的可真是公平啊,之所以给了这谥号给刘骜,在伏泉看来,除了渐渐形成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上恶谥的习气,剩下的原因就是刘骜没有对掌握史书话语的士人太大打击,否则,如果他在对付外戚和宦官时,同时也来一场党锢之祸,那看着吧,估计“灵”这个恶谥要提前出现了。
就像后来的刘宏一样,面对这新君孤儿寡母,连大将军何进都要以礼相待的外朝党人士人,毫不犹豫的给了刘宏上了“灵”这个恶谥。伏泉可不信,在以孝治国的大汉里,但凡有点见识的新君,都不会给自己父亲上恶谥,毕竟,这不是告诉别人你不孝吗?不是要把脊梁骨给百姓和后人戳吗?
当然,若非是后来诸侯混战,假若是承平年代,恐怕后来早死的刘辩,不是因为董卓而死,也会被自己的官员欺负死,毕竟你这个皇帝不孝啊,他们那些正直的士人大臣自然要好好教育幼帝孝顺。
早就得到这个消息的伏泉,自然知道不能让朝中百官上“灵”这个谥号,因此,在宋后下旨,问及群臣该给先帝刘宏上何谥后,当下第一个出列大声道:“臣有奏!”
这一声大喊,自然让得朝会百官不敢有所动作,毕竟伏泉现在可是权势滔天者,只能任由其发挥。
宋后见此,便开口道:“伏卿请讲!”
“回禀陛下、太后,先帝一生,才学出众,又自作《皇羲篇》五十章;兼且武功赫赫,有灭鲜卑、平太平道、扫除羌乱等功,遇事处决皆有果敢之风,毫不迟疑,方有如今社稷之兴,故臣认为,当予先帝上谥号‘果’。果者,好力致勇曰果;好学近智曰果;临事善断曰果,先帝之果决,犹可见焉!”
伏泉这话一出,顿时满朝哗然,无数尚在朝堂的党人和外朝士人,纷纷吸了一口气,暗道这伏泉真会狡辩,刘宏那个狗皇帝还可以用“果”这个美谥?当下,便有无数人出列反对……
第六百五十七章 没有下限
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是非功过的简要盖棺定论,美谥和恶谥,基本上可以让这个人在青史之中,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历史上,党人扶持何进得权以后,毫不犹豫的给刘宏上了“灵”的恶谥,完全诠释了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含义,生前,他们没能力扳倒刘宏,那就在死后玩死他。
现在,伏泉在朝堂上竟然主动给刘宏上美谥,当下自然会激起不少人出列反对,不过,因为袁绍谋逆,一大批主动参与那场乱事的党人早被伏泉或杀或捕,其中也有少数人知道无力回天,趁雒阳城乱,伏泉不能立即封闭四门出逃。
现在,剩下的党人里,没有证据证明他们附逆,能出现朝堂的人里,多数都是那些官职较低,在党人中不是核心人物的人,其中以侍中周毖、刘岱等人职位最高,而这之中,周毖、刘岱二人的反应也最激烈。
只听,周毖出列道:“先帝即位,大开党锢,犹比威宗孝桓皇帝更甚,兼信宠奸宦久矣,致使有太平道之乱,大汉社稷倾覆之危,如此功绩,岂可以‘果’为谥?”
话语一落,侍中刘岱、议郎孔伷、韩馥等人跟着呼应,细细观之,多为数百石的朝会郎官,他们群情激愤,仿佛自己被侮辱了一样,据理力争的附和周毖。
“哦?”伏泉冷冷回道:“不知周侍中之意,当为先帝上何谥号?”
“灵!”周毖大声回道:“所谓‘乱而不损曰灵’,先帝为政,多有荒唐之处,亦无大功,当为‘灵’也!”
这话说完,又是一阵附和之声,在朝剩余的外朝党人势力,齐齐建议以此为谥。与之相对的,却是朝中千石以上包括三公九卿的官员的集体沉默,他们之中,虽然多数都为伏泉刚刚提拔的官员,但也有千石官太中大夫杨彪等原本和党人交好的官员,如今却是冷眼旁观,倒是有些可笑。
望着在场反对之人,伏泉心中冷笑,这些人的名字让他多么熟悉,可不都是后来袁绍玩的那出诸侯讨董的戏码里,汝南袁氏的门生故吏和交好朋友吗?
周毖是谁?其字仲远,凉州人,不过这家伙却没有和伏泉这凉州牧一条心,他可是和袁绍走得近,在党人士人之中名声不小。而且这家伙可不简单,历史上,当袁绍因为和董卓政治意见不和,出逃冀州后,这周毖便是帮袁绍完成诸侯讨董的重要人物之一。
那时,若非周毖与伍琼、何颙二人劝董卓不要动怒,暂且赐袁绍郡守之职,以笼络袁绍之心,董卓从之,这才有袁绍成为勃海太守的事情。否则的话,董卓若不是因此信任袁绍,就算袁绍家族有四世三公的影响力,掌握大权的董卓也不会放任一头虎成长。
而且,周毖做得又不止些,他后来又和伍琼等人向董卓推荐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党人和汝南袁氏门生故吏,董卓将这些人封为州郡的长官,不过结果很明显,这些后来这些人多数都参与了诸侯讨伐董卓之事。可以说,周毖或许在党人中地位不高,但也绝对不可小觑,也会只能是因此,后来董卓认为周、伍二人与袁绍等人串通,愤然杀害了二人。
至于刘岱、孔伷、韩馥这些人,也不用提了,不是汝南袁氏的亲戚,便是袁氏的门生故吏,更是日后诸侯讨董的参与者。
现在,这些人前番因为还没有发迹,没什么实力参与袁绍的拥立之事,但并不代表他们这些幸存的党人,会允许害得他们半生不能出仕的皇帝,死后还能上美谥?
这完全是妄想,无论如何,他们也必须要抵制,不让他们这些道德高尚的名士当官,那就是昏君,必须上恶谥才行。
“放肆!朝堂重地,岂容尔等喧哗?”伏泉大喝一声,如虎啸一般,霎时间朝堂安静许多,而后伏泉望着周毖等人道:“先帝无功,敢问周侍中,鲜卑为谁人在任所灭?”
“……”周毖迟疑了下,咬牙回道:“先……先帝!”
“鲜卑既为先帝在任所灭,何以先帝无功?”
沉思片刻,周毖道:“鲜卑尔,蛮夷小患,不足为道!”
闻言伏泉怒道:“强词夺理,威宗孝桓皇帝在位,持扫定羌乱之功,方谥为‘桓’。然孝桓皇帝终其一世,并未灭鲜卑,今先帝扫定鲜卑,何以无功?”
“然孝桓皇帝在位,百姓安居乐业,户口丰满,及至先帝,先有太平道之乱,又使羌乱复起,致使天下十三州糜烂,大汉社稷有倾覆之危,百姓户口锐减,其功如此,虽未有社稷崩坏之事,但无造福之功,故自当为‘灵’焉!”
“满口胡言!太平道本为妖道,蛊惑州郡小民尔,谁人助之成事,大可细查!吾欲专司一军,督查此事,如今民间妖贼尚多,当下猛药,不知周侍中可有异议?至于凉州羌乱,为首者韩遂、边章,皆名士之辈,羌乱复起,其等之罪,何以言先帝之过?”伏泉回道,心里面就是在冷笑,现在的党人虽然和后来明末东林党不同,做实事的大有人在,但有一点都在继承,那就是嘴炮!
嘴炮能力一直都是知识分子的必备技能,古今一样,如果嘴炮不行,那还怎么在朝堂和皇帝政敌夺权?
不过,现在的党人还有不少脸面气节,所以嘴炮能力比起后来的东林党还是差了点无耻,后来的东林党可是直接敢说出皇帝在皇宫,好好过日子就行,其他不要过问,直接交给他们来做,要皇帝都要听从他们的话语来,可现在的党人能吗?
明显不能,如果能的话,何至于一场党锢,就让党人直接分崩离析,差点不存?毕竟,军权在中央,后世伟人那句枪杆子出政权说得很明白,历史上前两次党锢,不都是因此而令党人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吗?也是直到袁绍时候,党人先是和何进合作,有了兵权保护,后来董卓入京后,又多为州郡长官,彻底有了兵权的党人,腰杆子才会硬起来,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伏泉这番话说出后,周毖却是不敢多言,甚至其他在朝党人也是如此,至于原因,自然是他们听出伏泉话里的威胁之意。
什么叫再彻查太平道?意思不就是说在场众人可能没牵扯到袁绍的事情,就安全了,伏泉完全可以借口查谁曾帮助太平道发展的事情搞事情。
到时候,只要在场谁的亲戚朋友曾经资助过张角成事,完全可以牵扯泼脏水到他身上,而且周毖自己清楚,在场人里,肯定有人直接参与了太平道的事情,如果那样,保不齐在袁绍之事后,党人又受重创。
若是这样,完全就会给伏泉理由对付党人,如果严重的话,恐怕又是一场灾难,保不齐又会是第三次党锢,这是他们完全不能接受的,因为他们会做不了官的。
因此,原本吵得热烈的在朝党人,霎时间,完全熄火,纷纷不说话,看着周毖和刘岱这两个在朝官职最高的人,准备看他们行事。而这两人,也是六神无主,他们可以不怕死,但绝对不可以不做官,不然不做官的话,还加入什么党人,直接回家隐居不就行了?
现在,伏泉话里的意思就是要么接受刘宏谥号,要么不接受,而不接受的后果就是已经掌权的他,要拿以前党人可能参与的事情翻旧账,只要查出来谁参与,在场谁都死。
一下子,这就打中了他们的命门,最终,思量片刻,周毖和刘岱二人却是很无耻的齐声拜道:“骠骑将军所言极是,先帝灭鲜卑,尽孝桓皇帝未尽之功,吾等考虑不周,当为先帝上谥为‘果’!”
两人说完,当下在朝党人群臣都吸了一口气,不过,大部分人心里虽怒极,但完全保持默认状态,显然,他们也不愿意丢了官位去和权臣对着干。
望着众人神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