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皇戚-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言已经成为传统了。
  “伯父?不知文若随谁人而来?”之后,伏泉表情就变得玩味了,别人越不想自己做什么,他就越想做什么,厚着脸皮继续和荀彧交谈,而且声音说得也变大,故意让官署里,被皇甫嵩临时征召来的一众幕僚名士们,见到两人交谈。
  对面荀彧听到伏泉唤他表字,眉头皱起,暗道这伏泉怎么如此可恶,他和伏泉根本不熟,然而伏泉竟然如此亲切的唤他表字,这不是明摆着要让他刚刚跳出宦官女婿这坏名声的火坑,进而又跳入一个不和党人士人合作的“伪君子伪名儒后人”的外戚火坑吗?
  前两年,因为何进愈发和党人合作,也帮助党人在党锢时,救了不少受到迫害的同伴朋友,故而天下不少党人士人都在为何进造势宣传,刻意摸黑伏泉,所以伏泉的名声,在荀氏这样的党人名士大族里,其实很坏,这也是荀彧害怕又跳入伏氏这个外戚火坑的原因。
  不过,既然伏泉有问,荀彧自然不能不回,只能回道:“在下伯父,荀慈明。”
  “六龙先生!”
  “正是!”
  “‘荀氏八龙,慈明无双’,有六龙先生在,豫州蛾贼,必破也。”伏泉得知此番皇甫嵩竟然请出荀爽荀慈明后,概然叹道,他这话倒不是恭维,而是说的是事实。
  颍川荀氏如今声望之大,除了因为其乃先秦战国思想家荀卿后人外,也是是因为荀爽之父,本朝名士荀淑的缘故。荀淑生有八子,这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故时人有“荀氏八龙”之称,而荀爽排行第六,在这八人之中,身为第六龙,却是声望最盛者。
  盖因荀爽从小好学,十二岁时即读懂《春秋》、《论语》,当时的名臣杜乔见到他后称赞说:“可为人师。”荀爽于是因此益发深思经书,乡里有喜庆丧吊,他都不参加,甚至朝廷有征召,他也不应命,潜心苦学,久而久之,所以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赞誉。
  随后荀爽遇到第二次党锢之祸,为了避难,荀爽便隐居海上,接着再南逃到汉滨,避难十多年间,专心著书,因此被称为“硕儒”,在士人之中,名声是愈发响亮。
  因此,本来荀氏兄弟名声在豫州乡土,名声就响亮异常,再有一个受尽迫害的党人六龙,这名望也是大的没边,在伏泉看来,皇甫嵩竟然能把这荀爽请来,真是做到了点子上。
  毕竟,现在已经和历史不同,自从伏泉在长社和皇甫嵩商量关于战后,将那些黄巾蛾贼的降兵,全部用军事化管理,调到塞外屯田徙边,现在这战后的豫州处理方式,就不能用历史上皇甫嵩所采用的屠杀豫州降贼的处理方式了。
  而皇甫嵩不用屠杀这种快速简单又高效的处理隐患方式,那就只能用其他的方式,来安抚震慑降卒了。现在,有这在党锢之后,名震天下的豫州“硕儒”出面,那些降卒肯定会因为荀爽的面子而安稳,终究这些黄巾蛾贼,还是十分尊重这些地方大儒的。
  性爱香,上厕常置香炉。主簿张坦(垣)曰:“人名公作俗人,眞不虚也。”和季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我何如令君?君何恶我爱好也。”坦曰:“古有好妇人,患(惠)而捧心嚬眉,见者皆以为好;其邻丑妇法之,见者便走。公欲使下官退走耶?”季和大笑,以是知坦。摘选自《襄阳耆旧记》卷五·刘弘
  何平叔(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摘选自《世说新语·容止》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摘选自《三国志》
  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父绲慕衡势,为彧娶之。摘选自《典略》
  (荀淑)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
  摘选自《后汉书》


第五百四十六章 颍阴荀氏才俊多
  对于太平道黄巾蛾贼,伏泉认为这个邪教团体很矛盾,矛盾的点就在于这个说要改换朝代、“致太平”的组织,一方面四处破坏,攻略郡县,另一方面,却是对于地方名儒,十分尊重,多有地方因有名儒在此,而未被黄巾蛾贼骚扰。
  据伏泉所知,就是豫州境内,各郡县里,有不少地方因为有名儒在,而未被黄巾蛾贼侵犯,完全和他们以往对待各处村落百姓的方式不同。
  比如,如今正在汝南的名士袁闳就未被黄巾蛾贼侵犯,导致汝南郡的百姓,因此就跑到袁闳的乡里避难,而黄巾军蛾贼对袁闳表示敬重,约定不去侵犯袁闳乡里。
  又如,后来大儒郑玄从徐州返回老家青州北海郡高密县,途中遭遇数万黄巾蛾贼,当黄巾蛾贼得知是郑玄返回,都在路边跪拜,并约定不去侵犯高密县,打扰郑玄。
  此番种种,都让太平道显得十分矛盾,袁闳出身汝南袁氏,却早已与从父袁逢、袁隗往来不多,他见当时正险恶混乱,然而家族富足隆盛,便经常对兄弟们感叹说:“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
  所谓“晋之三郤”,却是指先秦春秋时期晋大夫郤锜、郤犨、郤至的合称,这郤氏三兄弟皆位列卿大夫,四军八卿占其三,显赫不已,然而却在一朝之间,家毁人亡,宗族尽丧,袁闳此意,自然形容汝南袁氏。
  而袁闳也正是因此,预感到家族将要多难,随着党锢开始,预感到天下不太平的他选择隐居汝南,与从父袁逢、袁隗在京师雒阳过着奢华生活相比,他只在乡间自己所筑的土室,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甚至袁逢、袁隗数番送馈赠钱财给他,他都不接受,因此在郡内名声很大,百姓皆佩服其人。
  至于郑玄,家族没落,出身寒门,甚至要早早出仕为乡中小吏,弥补家用。可是,就是如此,他也勤学苦读,成为当世全才,教授数千弟子,天下闻名。
  两人未在战乱中被侵犯,大概因为黄巾蛾贼中,有不少被裹挟的流民,敬重二人,所以并未侵犯他们,同时,这也说明了当地的名望大儒,对于黄巾蛾贼的影响力。
  如今,皇甫嵩将豫州名士,“慈明无双”的荀爽请出,自然对于安抚那些投降的黄巾降兵,有无法想象的作用。毕竟,那些刚刚和汉军生死相博的黄巾蛾贼,或许不会信任刚刚才对他们放下屠刀的汉军,但绝对对于荀爽这个本地名望大儒,信任非常。
  简单来说,在他们眼里,荀爽这样的大儒,看重名节和家族名望,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荀爽欺骗他们,导致他们出了意外,那不说荀爽自己的名誉,就是整个颍川郡的颍阴荀氏都会因此而降了门第。
  当然,伏泉想来,就算荀爽真的欺骗,估计士人间的舆论也不会让他的声誉和颍阴荀氏受损。毕竟,真实历史上,皇甫嵩可是举起屠刀将战败俘虏的黄巾蛾贼,全部屠了的,可是就是这样“残暴”的皇甫嵩,在士人之间,他的名声都没有受损和摸黑,反而一直被吹捧,成为了大汉朝自“凉州三明”之后的又一名将,和其叔父皇甫规,一同成就了一段“叔侄皆名将”的佳话。
  如果荀爽失约,导致俘虏的黄巾蛾贼被汉军屠杀的话,恐怕士人之间,也不会说什么,或许会加工出一套荀爽为了天下安定,帮助汉军巧用机智,不惜自降名声,安抚住黄巾蛾贼,让汉军能够从而平定太平道大乱的戏码。
  反正,这个时代的舆论掌握在他们手上,该做怎么形容编排,也只有他们去制定规则,而一件事情,想要他变好还是变坏,都是取决于舆论宣传的威力而已。宣传好的房门的话,太平道起事,黄巾起义就是贫苦百姓反抗封建暴政的重大事情,至于宣传不好的,那就是太平道叛乱,不过是邪教头领张角,蛊惑愚民百姓,利用他的迷惑言论,发起的暴动而已。
  无论古今,舆论宣传都是一件无形的利器,只是,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大多数都没有注意,而到了后世,每一个国家,都不会将自己的舆论宣传交之于他人之手。
  就算西方那个号称舆论自由的国度,虽然许多言论尺度是很大,但依然有自己的底线,类似于某位上节目,揭露天朝高官腐败事情,结果节目播放一半便就此中断,也都说明了没有什么绝对的自由。
  至于像海峡对岸,没来过天朝的台湾同胞,在千禧年后,还会上节目,说大陆贫困,连一个茶叶蛋都吃不起。这听着是匪夷所思,可是也是明明摆摆的现实,一切都是舆论而已,洗脑宣传得好,就是说天朝还生活在上个世纪偶读没问题。
  这也早就了好多港台富翁,直到大陆崛起后,才一梦醒悟,往北方投资,只是,早已玩了。像后来那些早早放弃港台,前往北方开辟事业的港台富翁,即使赚了钱后,卷钱离开,但他们对于舆论的解读,就不是单单停留在关注官方给出的信息而已。当然,有的人会对此解读成眼光,然而,所谓超前的眼光,也可以说成是对于形势的正确解读,而这形势,其中也包含舆论形势而已。
  却说荀彧之后与伏泉商谈,在见到伏泉听到自己叔父之名,对他被皇甫嵩请来之后,十分赞誉后,年轻人的脸上也不免有些骄傲。毕竟,这是光耀他们家族的好事情,特别是伏泉本人还是有了名的对党人不待见,现在竟然佩服他叔父,这实在是令他惊喜又感到自豪。
  “从父!从父!”
  远处,突然传来几声大喊,引得伏泉循声望去,反而是荀彧并无异常。伏泉见此,若有所悟,然后望向一众来人,那一众人皆与荀彧面相上有所类似,想来应该是荀氏族人,之后,伏泉又像是想到了什么,暗道今天不会这么巧,再遇到几名大才吧!
  随着那一行人到了身边,荀彧和几人颔首示意后,对众人介绍伏泉道:“此乃伏平寇!”随后,荀彧又对伏泉道:“此一众人等皆乃吾族人,因皇甫中郎有令,其等皆于城中帮衬,故而未能亲迎平寇,往平寇见谅。”
  荀彧介绍完伏泉后,那边荀氏一众人等面露古怪,不过还是保持着士族应有的礼节,向伏泉行礼道:“见过伏平寇。”
  伏泉慨然应礼,然后对荀彧笑道:“尔等皆为国而战,孤岂会责备?”说完,话题一转道:“素闻颍阴荀氏,青年一辈,人才济济,今日文若在此,何不为孤介绍一番?”
  “这……”荀彧听后面色一怔,他刚想借族人来此之机远遁,脱离伏泉的纠缠,没想到伏泉直接转了话题,只是两方见面,不相互介绍,实在说不过去,只能硬着头皮点头道:“诺!”
  来人众多,荀彧一一介绍,伏泉也是带着前世一种莫名情绪,从荀彧口中,认识和结交这颍阴荀氏在汉末三国时代里,脱颖而出的几人。
  这些人中,伏泉熟悉名字便有荀彧三兄荀衍荀休若,其后来出名之事,就是曹操得邺城后,以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军事。后来在曹操征袁尚时,高干密遣兵谋袭邺,他发觉后高干图谋,将其击破,并诛杀高干,以此功封列侯。
  之后,便是荀彧四兄荀谌荀友若,他后来最出名的事情,便是劝说冀州刺史韩馥投降袁绍,交出冀州,可谓是袁绍手下的得力谋士。
  荀彧同辈之中,只有此两人前来,这两人也都是风仪甚好的青年,不过交谈之中,他们给伏泉的感觉是风采都不及弟弟荀彧。虽然荀彧被自己厚脸相求,政治得没脾气,但是一番交谈,伏泉还是能知道荀彧的才学如何,当然,想想也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任谁摊上这么一位“王佐之才”的弟弟,都肯定要被压下风头。
  接着,荀彧又为伏泉介绍其他几位前来的荀氏族人,听其介绍,这些都是荀氏在本郡有名的族人,此番都被荀爽带出一一历练。只是,这几人名,伏泉却是没有印象,想来不是他们在史书中没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早早离世了吧。
  直到荀彧之后,又介绍到一人,便让伏泉眼中又是一亮,其人不是别人,正是三国二荀中的另一人荀攸荀公达。
  当然,荀攸之所以到现在才被荀彧介绍,却是是因他的辈分小,矮了荀彧等人一辈。因此,即使他是荀氏年轻一代名气最著者,也得遵守尊卑。不过,虽然荀攸辈分小,但是他的年龄却是比荀彧长了足足六岁之多,可是纵然如此,他还是改变不了排名靠后,这就是规矩,古代不可逾越的尊卑规矩。
  看着面前明显年纪稍大的荀攸,伏泉也是仔细端详着这位未来曹操的主要“谋主”,在荀彧介绍下,伏泉也知道这荀攸从小有奇谋绝智。
  荀攸从小身世坎坷,他的父亲荀彝,虽然曾任州从事之职,家族背景不小,只是在荀攸很小时候便失去父母。而荀攸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不过,他也才荀攸十三岁的时候去世,可谓是身世坎坷。
  过去荀昙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叔父荀衢说:“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荀衢趁着晚上睡觉的时候趁机盘问,果然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
  伏泉闻之,心中也是对他刮目相看,连忙与其交谈一二,结果,交谈之下,发现荀攸果真如史书所言,性格木讷,拙于言行。
  只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随军十八载,献策无有失手,官渡一战大放异彩,为救白马之围,先是献声东击西之计,诱使袁绍分兵,斩大将颜良;后遇追兵,建议以辎重诱敌,果断出击,再诛大将文丑。其后又施数谋,为曹操定鼎北方做出了同僚难及的贡献。
  据说许攸一生为曹操献计十二奇策,死前托付钟繇整理,可惜钟太傅未能完成,半数失传,但仅凭史书留下的记载,就足以见到这个木讷之人的绝佳智谋。


第五百四十七章 皇甫中郎有何意
  是夜,皇甫嵩的临时官署里,济济一堂,大汉平定豫州黄巾蛾贼的主力汉军文武将帅,皆汇集于此,商讨如何平定西华县城外,彭脱所集结汝南、陈国二地的二十余万黄巾蛾贼。
  也就在此时,伏泉却是望到了那“慈明无双”的荀爽,其人正在大堂一处,又荀氏宗族一干年轻人陪伴,倒是显眼异常,其人看着年约五十左右,两鬓斑白。
  不过,主动上前交谈一番,其人与伏泉所想的和他伯父伏完那样,克己守礼,古板固执的大儒倒是有些不同。荀爽的言谈举止虽然严格恪守礼仪,但不让人觉得刻意,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他声音清柔,言谈温和,这番模样倒是和许劭对他的“慈明外朗”的评价无异,只是伏泉却觉得他说话之间却是透着一股小心谨慎。
  想来荀爽这样,大概是这些年里一直隐瞒身份,不敢轻易示人,在外逃遁的缘故。据说其是党锢解除后,冒着被黄巾蛾贼侵犯的危险,思乡心切回家的。
  好在荀爽一路还算安全,虽说路上遇到几股黄巾蛾贼,但是其逃亡返家,身无多少财物,而且又自报身份,黄巾蛾贼闻其乃豫州逃亡大儒,皆不敢侵犯,礼送其离开。伏泉听闻于此,暗道大概皇甫嵩也是知道这些消息,才会特招荀爽前来相助吧,不过这样也好,倒是让自己提前结识了荀彧等人,否则,再让他等到平定黄巾大乱的战事去登门拜访,估计也不知道还要花费他多久。
  随着一阵皮靴踏地的声音传来,皇甫嵩、朱儁二人带领自己麾下兵将前来,众人见此,纷纷噤声,归于本位。
  伏泉自己也快步跟到皇甫嵩身旁,与朱儁一起,在皇甫嵩左右。虽说他和皇甫嵩不同归属,相反他的地位还应该高他许多,但是此番朝廷指定的平定黄巾大乱的主将是皇甫嵩,这也由不得伏泉遵守汉军军中的尊卑铁律。
  堂内众人一番见礼,随后皇甫嵩、朱儁、伏泉三名朝廷指定的平乱大将,按照主次,坐到堂上,开始了此番军事会议的探讨。
  “蛾贼渠帅彭脱合汝南、陈国二地二十余万众,军势甚大,西华城内汉军多久不习战,若欲胜之,甚难矣!”大堂之上,朱儁率先说出如今情势事情,并且摇头叹道:“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话语落下,骑都尉曹操便出声喝道:“纵蛾贼百万,吾等唯死战尔,有何惧哉!”
  此话一出,堂内气氛却是一震,像是开出了话题一样,各部文武都相互思索,讨论对策,不过敢出言皇甫嵩、朱儁二人,自己所想对策者,实在寥寥,而其对策被堂内文武和皇甫嵩、朱儁、伏泉三人所采纳的也是一个也没有。
  看着堂内一众人等,都皱眉苦思,看似讨论,却毫无对策的样子,伏泉不由摇头,此刻大汉如今“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形势已然明了,这些久未习战的汉军将领,军事素质还是差了些,怪不得后来被董卓这一支关西凉州军给完败了。
  当然,看到曹操在大堂内振声大喝,一脸坚毅决然之色,伏泉眼中也不由出现一丝诧异,心道无论后来曹操经历了什么,变成了什么样子,但现在,他依旧是那个想在墓碑上刻下“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志向青年而已。他一心想为大汉建功立业,可是没想到,历史却给他开了好大一个玩笑,最后让他成了魏之开国雄主,人生际遇,殊是离奇。
  堂内诸将皆未有合适对策,皇甫嵩见此,出声打断众人道:“今伏平寇来援,正当其时,吾有一计,破贼易耳!”
  众人闻声皆闭嘴,带着疑惑目光,望向堂上的皇甫嵩,暗道其有何计策。
  皇甫嵩望着众人目光,却并未多说,只命令诸将今夜整顿兵马,安排兵卒休息,待三更随其出兵。众人虽不解其意,但皇甫嵩身为主将,又知兵事,自不会无理取闹,只能听令,待此番讨论结束,去安排各自兵马。
  临走之时,皇甫嵩叫住伏泉,嘱托道:“流川初来,人马皆乏,便令出战,嵩甚愧之,然今日天时已至,望流川倾力助之!”
  伏泉听后诧异,按皇甫嵩这话,今夜自己会是重要因素,随即问道:“不知中郎何意?”
  “时机未至,不可泄矣,出战之时,流川自会知晓。”
  看着皇甫嵩老神在在的装逼,伏泉真想撂摊子走人,不过还是忍住,与其打了招呼,便随后离开。而大堂之内的其他文武,也相继离去,顷刻之间,便只剩皇甫嵩、朱儁与二人所带的亲兵等人。
  “中郎!伏流川远来至此,吾等便令其出兵,其可应乎?”朱儁望着伏泉离开的背影,不无担心的向皇甫嵩问道,毕竟,前番长社城外,伏泉可就是带着怨气,让他们到了不少时候的炮灰,才出兵的,见识到伏泉的强横脾气,实在不由不让朱儁担心伏泉这次会不会被突然勒令出兵,而撂摊子。
  “吾军精骑,皆在其手,如今军情紧急,其若敢不从,休怪吾军法无情!”皇甫嵩也看着伏泉背影冷冷回应,然后语锋一转道:“况且其于颍川久呆,纵远来西华,然其军亦有气力,如何不应?”
  这番话一出,朱儁恍然点头,不再多问,心中暗道怪不得皇甫嵩在伏泉今日入城后,就如此火急火燎的按照先前他制定的计策,命令伏泉出兵,原来是早就看出伏泉之所以呆在颍川良久,是已经休养不少时候了。
  官署之外,荀氏宗族一行人,步行回自己住处,他们来时所带的马匹,都被皇甫嵩以军中缺马为由征调走了,导致他们即使有车,却也无马可催动驱使。
  初时,荀氏宗族年轻人都因此对皇甫嵩有所怨言,不过在荀爽的压制下,只能交出马匹。后来了解到整个城内的马匹,无论贫富之家,都被皇甫嵩强制征调后,若无交出,便以从贼论处,他们也是再无怨言。
  其实,这也怪不得皇甫嵩,在长社之时,伏泉将二人军中所有马匹都带走了,整个军中,也只有一些高级将领,尚有马代步,其他人只能步行了。而皇甫嵩出身西北,自然知道骑兵对于军队是何等重要,特别是对付那些黄巾蛾贼,更是利器之一,为了再凑一支数量可观的骑军,这一路上,皇甫嵩可是每到一地,除了大肆征募兵卒外,就是征集马匹,然后以自己麾下的凉州步卒转为骑兵。
  凉州人出身边地,也多善马,即使是步卒,但只要挑选一番,也会找到不错的骑兵兵员。很快,皇甫嵩就凑了一支千余人的骑兵队伍,不过,虽然兵员素质不错,但是这马匹的质量却有些良莠不齐了。
  虽然汉代善养马骡,自前汉武帝以后,天下马匹都不是后世宋明那般奇缺,就是豫州一地,也能搜刮出数千匹代步马骡。但终究水土有别,无论是比体格、比力量、比度、比耐力,中原都远逊于边地马匹。
  这也是皇甫嵩明明有了计策,却一直没敢用自己那临时拼凑的骑兵作战的原因,实在是骑兵马匹不行,不能胜任作战需求。也因此,这些天,皇甫嵩除了带兵守城以外,就是坐等伏泉将他带走的汉军主力骑兵带回,因为那些汉军精骑,可是此战能胜的两个重要因素之一。
  却说荀氏一行人步行回家,一路之上,有族人探讨皇甫嵩将行何策,然左思右想,皆是不得其法,直到有人见到荀彧、荀攸叔侄,皆是一脸智珠在握的神情,便出声问询。
  不过,荀攸本就拙于言行,并未说话,而荀彧也知提前泄露皇甫嵩之密不好,同样没有说话。荀氏族人见此,只能追问,而叔侄二人也是坚持不说,直到那边荀爽也被勾起好奇,知晓荀彧、荀攸二人能力的他,出言相问,二人见荀爽问话,对视一眼,终碍于尊卑,只能道出心中所想。
  当然,这话只有荀彧在说,至于荀攸,却是呆于一旁,并未言语。
  只听,荀彧看向自己一众族人道:“诸君可记得皇甫中郎此数日,勒令全城搜集火油等物乎?”
  一行人中有人回道:“记得,皇甫中郎有言,军中火油已无,需搜集守城。”
  荀彧点头,然后反问道:“然军中火油早已用完,这几日皆未使用,为何突然搜集?”
  “兴许为军中此时急需!”
  “然尔等这两日可见守军用火油乎?”
  “这……”
  荀彧这一番问询,令得众人有些手足无措,的确,荀彧不说,他们还没注意到皇甫嵩以军中缺乏火油守城,下令全城搜集火油等易燃物,却根本不用那些火油的事情,这实在有些自相矛盾了。
  很快,有人问道:“文若既知,直说便可!”
  “此事易知尔,皇甫中郎欲夜袭,以火攻蛾贼!”荀彧正声回道:“彭脱所部蛾贼,依草结营,乃兵家大忌,此时已至夏暑,若以火攻,则贼必溃也!”
  众人一惊,随即恍然,不过又有人道:“既如此,这几日,皆有大风吹作,为何皇甫中郎拖至今日?”
  “无它,缺精骑尔!精骑一至,为防天有不测,无风可依,自当从速夜袭贼营。”
  “精骑在何地?”
  “伏平寇处也!”
  ……
  随着荀彧一番解释,众人终是明白了皇甫嵩的想法,的确,如果真如荀彧所说,那么汉军的确需要精骑,而皇甫嵩军中的那千余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显然都不够去冲破黄巾蛾贼大营,从而放火的。
  从古至今,用骑兵以少胜多的战例是不少,但多是集中在己方骑兵精锐的情况下,而所谓精锐,自然是从马匹到兵员素质,和作战装备都精良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原本皇甫嵩麾下的那一千余骑,是达不到这标准的。
  这也是皇甫嵩在伏泉麾下兵马进城,就连忙安排作战的原因,实在是这几天连续起风,皇甫嵩可不敢保证,休息几日后,还能有这样的好天气,只能立即召集诸将,下令作战。
  至于刚才讨论对策时,皇甫嵩等人让城内诸将商谈对策,除了是为了迷惑众人,担心消息走漏外,也是希望看看有没有人会想到更好的计策。不过,很显然,那些文武将领所提计策,没有令二人满意的,可能是他们的智谋只有如此,也有可能,有智谋者,都没有说话的机会,展露才华。
  其实,火攻之计,皇甫嵩早有准备,这是某日夜里,他巡视西华县城,见到城外黄巾蛾贼营地而偶然想到的计策。
  时乃夏日,烈日炎炎,那些黄巾蛾贼皆怕酷暑,所以都选择西华县城外,阴凉潮湿之地,扎营歇息。这些地方,多是野草丛生之地,而黄巾蛾贼本就多为流民,除太平道忠实信徒外,向来不守军纪,无有法度,更不知兵家大忌,依草结营。
  当然,这里面,除了那些流民以外,就是渠帅彭脱,也不知依草结营的危害。虽然他为防止汉军火攻,小心谨慎的命令麾下兵卒,将西华县城外的树木,砍伐一空,命人全部拿去制造攻城器械去了,但是对于那城外漫山遍野的野草,却是未多加注意,没有令人除去,从而留下了祸根,让皇甫嵩寻得良机。
  不过,恐怕就是彭脱严令,估计也不可能把那些野草除去,终究这些黄巾蛾贼,和纪律严明,受到严格训练的正规军队有所差距。
  却说官署之外,荀氏族人在听荀彧讲解,明白了皇甫嵩所思,而在另一边,伏泉也是在戏志才、徐福二人的讲解下,明白了皇甫嵩的用意。
  闻讯之后,相对于自己身边,一众摩拳擦掌,准备夜袭黄巾蛾贼营地,建功立业的将领,伏泉脸色却是有所古怪,暗道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自己断了原本皇甫嵩在长社的火攻大功,却让他在西华在复制一遍他历史上该有的功劳吗?


第五百四十八章 关云长可排第几
  夜晚,风高月黑,星月潜行,连续几日肆掠的狂风,依旧大作,引得西华县城城墙上的汉军旌旗不断飘扬。
  三更时分,西华县城东门内,匆匆集结的汉军将士,在饱食酒肉后,于东门内待命。
  皇甫嵩刚对面前集结的汉军说明今晚夜袭策略,随后看了眼城头上的汉军旌旗,不由大喜,道:“天助吾也!大破贼军便在今日!”于是命汉军军士各束草一把,由伏泉麾下汉军精骑和城内新募骑兵为前锋,出城袭贼。
  西华县城东门缓缓打开,无数汉军快速出城,一路直奔黄巾蛾贼军营。此刻,黄巾蛾贼军营内,营火渐熄,刁斗无声,无数白日苦战的黄巾蛾贼都已进入梦乡,唯有一些彭脱安排的精锐的蛾贼兵卒在营内外巡逻。
  一路之上,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