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硕既ゲ渭釉崂瘢挥行碹棵挥腥ィ
有人问许劭是什么原因如此,许劭说道:“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意思是陈寔陈太丘道术太广,太广就难以周到;陈蕃陈仲举性情严峻,严峻就不能通达,所以他不去。
想想看,陈寔和陈蕃二人,一个是颍川士族名宿,一个是天下党人领袖,许劭都如此不给面子的讥讽,可见许劭的“毒舌”。当然,不管许劭这样是为了借陈寔和陈蕃二人出名,反正许劭的“毒舌”,可是让袁绍害怕不已。
至于为什么害怕?当然是害怕许劭毁其辛苦积攒的名声,毕竟,袁绍可是因为母亲死去,辞官守孝的,虽然当时袁绍才回汝南,母亲丧礼都未开始,但是他却必须要穿丧服回家。
可是,袁绍当时穿的还是他做官时的华贵衣服,所以在想起许劭后,袁绍才会说他不能穿这身华贵衣服入郡,不然若是被许劭见到,恐怕他想建立的孝子名声,立马就会因为许劭讥讽他守孝期间穿美服,而彻底没了。
故而在伏泉想来,袁绍坚持长期服丧,并非是他内心至孝,出自对母亲和继父的真心哀悼,而主要是在别人,特别是许劭等社会名流面前演戏,博一个“孝子”名声而已。
当然,这并不是说袁绍不孝,毕竟,纵然袁绍在服丧期间,可能做过一些不为人知的出格行为,但肯定做的极少,但绝对不会说没有。至少,在伏泉看来,一个已经结婚生孩子的青年,是绝对不会能面对身边的各种美貌婢女的诱惑,能禁欲守孝七年的。
换一种思维,一个已经尝过鱼水之欢,女人滋味的男人,是绝对不可能说能禁欲,忍受六年不碰女人的。而且,袁绍本人也不是不近女色之徒,这从他后来的妻妾便可看出,故而,在伏泉看来,袁绍所谓的六年禁欲,只不过是他出格行为很少,暴露的极少而已。
毕竟在这里面,肯定有不少党人名士以及袁绍自己,动用他们的力量,为袁绍宣传,纵然真有丑闻出现,也会适时掩盖的缘故。充分保证袁绍能继承他的岳父,党人领袖李膺的名望,让惨遭党锢的党人集团,能够继续发展,等待时机,再现朝堂。
这个时代,有些人在丧期举办宴会,有些人的妻妾在丧期内怀孕,甚至只是为生活所迫而做点小买卖,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被冠上这个时代最令人憎恨不耻的“不孝”之名。
在伏泉看来,如果不是有人掩盖,否则,仅仅凭着袁绍遇母病故,服丧归乡,竟然不穿丧服,而穿华贵衣服的事情,只要有人用词稍加宣传,这一件事情,就能完全将袁绍宣传成一个不孝之子。如果这样,就肯定不会再有现在这所谓的“天下楷模袁本初”了。
“正如平寇所言,孝与不孝,皆在天下之口。”戏志才顿了一下,继续道:“若如此,元直以为袁本初可为‘有名君子’乎?”
“这……”徐福哑然,不知如何言语,他倒是没有往此多想,完全就是受舆论波及,才会认为袁本初是有名君子,天下楷模的孝子了,毕竟相比较和颍川士族打过不少交道的戏志才,徐福只能说是有些智略的游侠儿而已,能接触到了解的实在是太少。
“也罢,此事不提!”戏志才话题一转,又说道:“方才元直言道,大将军虚心求才,袁本初为其举荐天下名士,吾等有出头之日,然袁本初所荐之士,真有吾等之位乎?”
显然,戏志才可不信袁绍会真的是虚心求才,见惯了士族嘴脸的他明白,除非是没有选择,否则依照那些士族的德行,是永远看不起他们这些寒门士人的。特别是像他这样,智略才学不低的寒门士人,世族豪强更是不喜,就是戏志才曾经遇到的一个叫荀彧的家伙,虽然和他相谈甚欢,而且对自己也十分礼遇,但是戏志才知道,对方眼里,恐怕也只是将自己当做工具而已,或许对方以后为官,可以让穷困潦倒的自己,为其吏效忠而已吧!
真是可恨,若非自己出身寒门,没人为自己宣传,只能靠着才学在郡内赚得薄名,不然还可能会被别人见面就想要自己为吏吗?想想看,那个荀彧“王佐之才”的名声,还不是他们党人何颙为同样出身党人家族的荀彧宣传的,否则,若非如此,对方不过是和自己一样的才学显名于郡的士人而已。
可惜,自己就是少了这份机遇,若是能得人宣传,这负俗之讥又如何?还不是能宣传成不拘小节的名士?毕竟,负俗之讥,可以形容他坏,也可以形容他好不是?
想到此处,戏志才手中耳杯紧握,大喝了一口水酒,就在此时,徐福的声音却是让目光一惊。
“那如今伏平寇在此,欲得兄长久矣,今日更屈身拜见兄长,此心此意,寻常士族不及,兄长既不如袁本初麾下,何不投平寇乎?”徐福一脸得意笑道,虽然他不知道那些党人名士的内幕消息,但并不妨碍他的机智,直接用袁绍和伏泉作对比,希望戏志才转投伏泉,这却是直接打的戏志才措手不及,大有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
一时间,原本辩才无敌的戏志才,却是突然沉默起来,显然,还是下不定决心。毕竟,虽说伏泉这次来,看着诚心,但是谁也不知道,这是伏泉有意如此,还是他真心如此,当然,最重要的自然是自己要保持身份。
终究,有才学的名士,按照惯例,都要好好推脱下,最后才选择明主,不然,怎么能衬托那些名士的重要性呢?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舆音预。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若樊子昭、和阳士者,并显名于世。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初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又陈蕃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劭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摘选自《后汉书》
第五百三十九章 没能力也能混成高官
自戏志才沉默以后,几人再谈了数刻,这酒宴就因为戏志才一句“不胜酒力”,从而结束。
虽然不知戏志才是真的因为前面在酒肆喝过到量,还是装得酒量不足,但伏泉最终也没有多加挽留。自始至终,伏泉都没想过可以一次性拿下这些奇人异士,除非,他能有在巴郡的运气,能出现董扶这个益州士人的外挂,否则只能按照套路,慢慢邀请这些在野隐士出山,刘备请诸葛亮都逛了三次,伏泉可不认为自己能比刘备那老革差!
“平寇,戏兄才傲之人,不拘俗礼,若有得罪之处,望平寇勿怒!”因刚才戏志才多数时候,都无视伏泉,徐福害怕伏泉迁怒,所以连忙出言解释道。
“无妨!奇人异士,自有其自傲之处,孤非无量之人,岂会不相容之?”伏泉自然不会为此动怒,一番安慰言语,这才将徐福安抚。
当然,在伏泉看来,戏志才这就是待价而沽,臣择君主的常态而已。而且这类人一般都是有不少能力的人,否则,换成一个明显能力不行的人,估计早就在伏泉面前跪舔效忠了,根本也不需要伏泉这么容忍了。而那种没有能力,却依旧装成名士奇才的,自然也有,但这类人能成高官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想到这里,伏泉就想到了此番太平道叛乱,当时朝廷诸公面对黄巾蛾贼束手无策之时,那个说出只要派人对着黄巾蛾贼高声朗诵《孝经》,就必定会使得那些蛾贼自动瓦解的向栩,这才是那些少数能装成奇才,一路混大官的榜样。
至于向栩其人,他的事迹放在后世也是令人震惊和大笑的,可以说他读书以后,就已经准备为他的人生下一盘大棋。
向栩字甫兴,河内朝歌人,是两汉交替时,道家知名人物向长的后代。其年轻时为诸生,性情古怪不伦,是个很奇怪的人,年轻时在家读《老子》,好像是在研习道家的学问,好像是在学道,但他又像是个狂生,而他的狂法也很出人意料。
比如,向栩经常喜欢披头散发,拿着根红色生丝头带子系在头上,然后成年累月的坐在灶台北面的一块板床板上不起身,甚至坐到了板床上出现了他膝踝足指的印记痕迹在上面的地步。
这还不算什么,向栩还自己将自己打造成不喜欢说话,却喜欢大声长叫,一高兴就吼两嗓子的形象。有客人来拜访他,他也不拒绝,但客人进家门后,向栩往往不跟人好好说话,甚至直接就不搭理人家。他还自比孔夫子,收了一些弟子,纷纷取名名为“颜渊”、“子贡”、“季路”、“冉有”这些名字。
有时候,向栩骑着毛驴入市,向人讨吃;有时邀了全体乞儿到他家住宿,为他们设置酒食,带他们又吃有万。当时人们不知道他的深浅,纷纷都认为是个高人,毕竟一般常人看到这样比较奇怪的人,要么认为他疯,要么认为他傻,要么就会认为这个人高。
很显然,向栩既不是疯子,也不是傻子,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个高人,久而久之,他的名气甚至直接在州郡流传。而郡里最终也是闻其名声,便征召其人,其后甚至还举其为孝廉、贤良方正,有道,公府征召等,甚至他又与彭城姜肱、京兆韦著一道被征召,可是向栩都不答应。
之后,旁人见到向栩连大汉士人都在乎的为官之基,孝廉方正这些都不要,就更加认为向栩是个高人了。以至于地方州郡甚至大汉朝廷也是如,。所以,后来朝廷为此特下诏征辟其人,令其为赵国相。去赴任时,当时人说向栩一定会保持俭朴的,但向栩却改乘着华丽的马车,驾着良马,直到此时,这才有人开始怀疑他原来是个伪君子。
而向栩到任后所为,也十分验证了这句话,因为他到任以后全不看官府文书,甚至几乎就不去官署办理政务,以至于他入职以后,官舍中都长满了杂草。只是,就是这样,像向栩这样根本不干实事的人,他的官运,却是一直步步高升,最后他入得朝中,征授侍中,每当朝廷里讨论军国大事,他就一脸正气大义凛然反驳,以至于百官公卿都怕他,也不清楚这人是怎么回事。
若非是此番太平道大乱,黄巾蛾贼有倾覆社稷之忧,恐怕向栩这一辈子都会这样浑浑噩噩,直到他不再为官而已。
然而,太平道张角作乱,向栩上书陈述国家利害得失的事,稍稍讽刺了皇上左右的宦官寺人,不想国家用兵,只要遣派将领,在河上朝北读《孝经》,那些叛乱的黄巾蛾贼自然会自己土崩瓦解。
中常侍张让闻之,当即就因为向栩前番讥讽他,便诬陷向栩不要国家命将出师,怀疑向栩与张角是一路人,想作黄巾蛾贼的内应。皇帝刘宏本就对向栩无礼感到不满,又看到这向栩竟然异想天开的说读《孝经》就可以平定叛乱,当即便明白这向栩能力的不靠谱,而且也怀疑向栩的动机,就下诏收捕向栩,送他黄门北寺狱,命人杀了。
其实,向栩死得有点冤,也不能说他说得不对,只能说他没能力。因为向栩所说的《孝经》,却是为大汉帝国政府武力镇压太平道愚民暴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孝经·天子》说道,所谓“天子之孝”,就是“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在什么情况下,天子有必要“刑于四海”呢?《孝经·纪孝行》又给出了非常清楚的答案,却是“为下而乱则刑”,太平道领袖张角身为庶人,擅自组织民众与朝廷对抗,当然是“为下而乱”,理应加重刑了。
只是,很显然,无论向栩是书读多了,自己读呆了,还是他想特例独行,反正没能力的他,最终把自己玩死了。当然了,不管向栩有没有能力,他都是靠着自我宣传,从而崛起,成为高官的榜样,对比戏志才这个有能力,却发迹不了的家伙而言,明显好得太多。
当然,若是戏志才也用向栩的套路,能不能混得好,伏泉想来也是可以的。不过,很显然,对于戏志才这个自傲的家伙而言,他可以不耐俗礼,放荡不羁,但绝不会用欺骗的方式去博出身,这大抵是一种傲骨,他们想要出人头地,想要崛起,唯有靠自己的才学,至于其他方式,完全不在他们的计划之中。
因此,伏泉也不由为戏志才、徐福这些人感到悲哀,恐怕若非汉末诸侯争霸,三国乱世开启,他们这些人或许一辈子都得在乡野隐居,至多靠着才学在乡里之间,混得到一、二小吏职位,而想要再进一步,无疑是千难万难的。
大汉的官吏选拔,早就随着时间沉淀,成为了世族豪强的后花园了,除了偶尔一些漏网之鱼的官位,不然没有出身,对于寒门而言,几乎无出路。这也是皇帝刘宏,建立鸿都门学的缘故,还不是因为世族豪强垄断了绝大多数选拔官员的途径,刘宏面对自己手中都是世族之人的预备官员毫无办法,为了培养忠于自己的势力,特地从寒门子弟招收学子,另辟蹊径的以诗词歌赋来招收培养官员,用以对抗外朝结党的士族士人。
不过,很明显,对于长于谋略的戏志才而言,他的谋略是根本无法去参加鸿都门学的。而且,在颍川作为党锢的重灾区的背景下,戏志才身为颍川人,估计也很难有胆子,去投靠宦官掌控的鸿都门,从而与颍川的世族决裂。
戏志才的家,在阳翟县城,东市附近的里闾里,却说戏志才和伏泉辞别后,便带着微醺醉意,亦步亦趋的回家中休息,一觉醒来,已是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
醉酒醒来,最是口渴,戏志才同样如此,寻来家中的破旧陶罐,取了些凉水喝完,这才稍显舒服。
之后,带着懒洋洋的身体,戏志才斜卧在家中的榻上,用手抵住瘦削的脸颊,乌黑发亮的眼睛在自家这有些破落的小屋里四处扫视,脑海中的思绪随之慢慢扩散。
男儿大丈夫成家立业,封妻荫子,这是每个男人都该有的梦想,戏志才也不亦然,否则他也不会明知自家为寒门,很难凑得起他读书的经费,而毅然决然的去阳翟县城内一处同为寒门士人的私学求学。
只是,当初梦想依旧在,如今却是一身空,知道娶妻多年,他戏志才依旧还在这市井打转,虽然也是在士人之中有些名气,但明显不如其意。
现在,一个机会摆在戏志才的面前,而且根据他以往打探的消息,也知道那人的性格和一般士族不同,倒是一个值得投效的对象,然而,他依旧有所顾虑。
看来,得想个办法,再测试一番,这伏流川的真心程度!
戏志才心中慢慢想着,也就在这时,他家中的房门被推开,接着便见一个瘦弱稍显驼背的女子,穿着破旧衣服入门来,这女的就是戏志才的妻子。而她的手上,却是抱着几件破衣服,戏志才知道,那是妻子为别人缝补的衣服,往日妻子也就是靠这些赚点闲钱,补贴家用。
两人打了一番招呼,戏妻因事情急,而且想省一点而烛火钱,便就在窗前,靠着夕阳最后一点儿光线,缝补衣服。
望着自家妻子,戏志才心中顿生无数愧疚,还有痛恨。他的妻子,戏志才认为是贤良无比,即使他碌碌无为,却一直勤俭持家,省吃俭用给他出外潇洒,可是他自己,却是到如今,还是一事无成,也累得自己妻子,从一个芳华少女,早早的变成了一个佝偻妇女,甚至眼睛也因为常年缝补衣物,视力明显下降,这明显不是他这个男人该做的事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戏志才的妻子缝补完了一件衣物,随后,她小心翼翼地将衣物凑到面前,轻启贝齿将细线咬断。望着窗外的还未消失的阳光,脸色欣喜,也顾不得其它,连忙又拿出一件衣服,继续缝补。
也就在此时,戏志才看到,自己妻子那常年洗衣做饭,操持家务显得无比粗糙的手掌,那手掌宛如四、五十岁的老妇女,令人心疼,要知道,他的妻子,也不过二十余许而已。然而,也就是这双手,在自己毫无生活进项,一味在市井之间徘徊,支持着自己。
真是愧对吾妻,不行,这一次机会,绝不措施,吾戏志才一定要出人头地。
宛如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戏志才看到妻子那粗糙手掌,终于下定了决断,对着依旧缝补衣物的妻子道:“这两日家中不必打扫,后日家中有贵客至,尔备粗茶便可!”
第五百四十章 满屋脏乱不得坐
却说伏泉与戏志才一别,便带徐福一众人回军营,因为有了戏志才一时,所以倒是暂缓增援皇甫嵩、朱儁所部一事,而是先整理此番灭波才所部豫州黄巾蛾贼的战后事宜。
一方面,伏泉令人挑选所俘黄巾蛾贼青壮,编为敢战先锋之士,作为下次进军黄巾蛾贼的炮灰,毕竟有了大战波才的经验,伏泉对于其他地区的太平道黄巾蛾贼,也不敢大意。
在他预估,各地黄巾蛾贼,应该和波才所部一样,人数众,并且都因为抢占当地武库,在装备上和汉军差距不大,伏泉若不想把自己麾下的兵卒早早就耗光了,无疑现在选择他们之中的人作炮灰是当前最佳的办法。
当然,此举虽然略显残忍,但在伏泉想来,至少自己给了这些愚民和被裹挟的百姓,再一次选择的机会,起码比皇甫嵩他们好得多。要知道,如果真按历史来选择,他们恐怕早就成了皇甫嵩所部的刀下亡魂,成为他们封侯拜相的累累军功了,而现在他们只是作为炮灰,依旧有生存的机会,只是他们生存的目的地是塞外北疆的苦寒之地而已。
另一方面,伏泉却是命人前往阳翟县城内,召集各种医匠,为伤兵治伤。昨日的大战伤兵过多,伏泉可是担心这些兵卒没死在黄巾蛾贼的刀下,却死在自己人的救援不利上面,那可就糟了。
两日后,一切安好,伏泉正于营帐内休息时,却闻得营帐之外,有一稚龄童子,送来绢信,指明要交给伏泉,兵卒不敢大意,便送信而来。
接过书信,伏泉大致看了一遍,这信是戏志才给他的,却是邀请他去其家中一叙,言语倒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如果说有的话,却是让伏泉赏点钱财给他童子,因为他让那童子送信时,可是明确说了对方能得到一点跑腿钱的。
真是矫情,难道他不说赏赐,自己就不会赏赐吗?至于非要在信里,指明了说吗?
伏泉莞尔一笑想着,心中为这戏志才逼自己感到无奈,不过这钱还是要给的。当下便唤人来,从营内取来数百钱,就准备让兵卒送给营寨之外,因他并非兵卒只能在营外等候的童子。
然后,思及一事,伏泉又唤来自己亲兵,令他们派出一伍兵卒,送那童子回家。“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伏泉还是知道的,常人如果携带几百钱,说不得都会引起一些宵小之徒的觊觎,更何况是那送信的童子呢?有了自己这一队精锐亲兵的守护,想来那童子回家安全无忧,就是有宵小之徒知道,也得掂量他自己的能耐。
本想取信之后,便带人再次入阳翟县城内,亲自入戏志才家见他,不过谁曾想,他这一举动,令得麾下几名将领不满纷纷劝阻伏泉不要再去。他们也都从亲兵口中,得知戏志才前端对伏泉的无礼举动后,自然对那个傲才自大的家伙不满,眼看伏泉要再去,所谓君辱臣死,当然不愿意伏泉再去受那气。
是时,关羽和黄忠等几将,在中军大帐苦劝,关羽道:“平寇前番亲往拜谒,戏志才自大之人,如此怠慢!想其乃有虚名而无实学之辈,故如此迟迟不入平寇麾下,平寇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伏泉听后,笑着摇头道:“不然,云长所言过矣!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如今,孤欲见市井大贤耶?”
这边关羽被伏泉这话说得不知如何反驳,那边黄忠便出言道:“平寇差矣!凡贤才,必有贤德之礼也,前番平寇亲迎,其张狂无礼,无贤无德,如何有大才?何足为大贤耶?”
“张狂无礼,无贤无德,便无大才乎?汉升此言太过,不知‘高阳酒徒’乎?如今,戏君大才未知,尔等岂容如此污蔑?”伏泉怒斥众人,随后又道:“孤意已决,尔等勿需再劝,元直随孤入城,其余人等好生谨守大营,大营乃重中之重,营内黄巾蛾贼俘虏甚多,切不可生乱!”
“诺!”众人见伏泉大怒,虽心中不快,但却不敢再言,齐齐行礼回道。
点了一队亲兵,伏泉和徐福领着那一对兵马,皆乘马入城。路上来往行人颇多,见了这支汉军骑兵,想起颍川太平道叛乱以及前两日在阳翟县城外,汉军消灭波才所部一事,纷纷避让,生怕他们因为耽误了这些兵卒,而凭白惹上祸事。
一路上,伏泉见道路两旁人数不小的百姓,不由感叹颍川到底是豫州大郡,大战才刚过去几天,这阳翟县城外就已经有这么多人了,若是寻常小县,大战之后,可没有多少百姓,敢去出城感受那血腥弥漫之所。
不过,伏泉在感叹,他身边的徐福却并未感叹,从军营出来后,徐福却是一直在沉思伏泉刚才的言语。
对于伏泉相信戏志才,认为他有大才,甚至用“高阳酒徒”来比喻戏志才,这十分让徐福高兴,毕竟伏泉这般相信戏志才,也就相当于变相相信举荐戏志才的他一样,这无疑会让刚刚加入伏泉麾下的徐福高兴不已。
然而,好是好在“高阳酒徒”这里,坏也是坏在这里。所谓“高阳酒徒”,自然是指前汉开国名臣,太祖高皇帝刘邦麾下的知名谋士郦食其。
其为陈留县高阳乡人,其和戏志才一样,少年时家境贫寒,好读书,不过人生发展不同,郦食其后来,却是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尽管如此,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而他和戏志才一样有些自傲骄狂,所以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
后来,当刘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是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人向刘邦推荐自己,说道:“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原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意思是他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业,这个小兵听后真的向刘邦推荐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到驿舍里去见面。
不过,郦食其遇到刘邦却有波折,众所周知,刘邦不喜欢儒家的教义,甚至干过往儒生的帽子里撒过尿的事情,这次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便不打算见了,让兵卒赶他走。
等郦食其得到兵卒传话,当即灵机一动,大喝道:“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让那兵卒再去告诉刘邦,他不是儒生,而是高阳酒徒,一介狂生,而也正是如此,郦食其成功靠着这一手宣传,引起了刘邦注意。
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之人,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攀谈,谈得挺投机,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开启了他辅佐刘邦的建汉伐秦之路。
徐福知道,伏泉将戏志才比拟郦食其,是在说戏志才有大贤之才,不能因为其出身市井,甚至言语张狂无礼,有负俗之讥,就小看他。
这是徐福非常感谢伏泉的一点,是他话语里好的地方,但是坏也就坏在这里,毕竟,伏泉将戏志才比拟郦食其,那将他自己比拟成谁?是太祖高皇帝刘邦吗?
越想徐福就有些后怕,虽然他明白这可能是伏泉言语之中的无心之失,但是流言蜚语,三人成虎之下,这就算再是无心口误,也估计会被抹成黑的。如果被有心人听到,特别伏泉在朝中的政敌知道,都会成为他的黑历史,却是颇为令徐福忧虑。
但愿无事!徐福心中暗暗想着,他也不打算去问伏泉,因为这事,的确是越提越黑,想到刚才营中都是伏泉亲信,想来这事情应该传不出去才是,如此徐福也就稍稍安心。
一行人到得城内,直往东市,离戏志才家所属里闾尚有半里之外,伏泉便令众人下马,牵马步行。
到了戏志才家外,伏泉令兵卒在外守候,不可扰民,便带徐福一起,往其家而去。此刻正值白日,里闾之中游走百姓甚多,见了戏志才家竟然围了这么多兵卒,不免纷纷好奇观望,猜测戏家出了何事。
伏泉和徐福两人,见了那些观望百姓,不免若有所思,随后都是想到了什么,相视一笑,脸上皆是大好心情,看这情况,今日来此,必将有大收获!
两人来到戏家门前叩门,很快便见一个略显苍老瘦弱的女人开门,伏泉当然不知,就是徐福虽然和戏志才久识,但也并没见过这女。问询之下却知是戏志才妻子,两人连忙行礼,然后将情况告知,戏妻早知前因,便邀请两人入内。
只是,还未高兴太久,走路之时,便听戏妻道:“两位郎君今日来得不巧,吾家良人虽在家,但白日犯困,如今尚在床榻,却是未醒。”
伏泉闻之,略一诧异,与徐福相视,却见他也是一脸疑惑,显然不知道戏志才此举何故。的确,明明是戏志才主动邀请他们的,伏泉也自认自己没有拖延时间,怎么这家伙就睡了呢?
此中有古怪!这是伏泉的第一想法,看来得随机应变,处处留心才是。
之后,戏妻又道:“妾这便唤醒良人,两位稍待!”
伏泉听后,连忙阻止道:“既如此,且休唤醒,孤与元直等上一等无妨。”
接着,两人随戏妻徐步而入里屋,脚步声放得很轻,就见戏志才仰卧于屋内卧榻几席之上,看着是睡得正香。二人又是相视看了一眼,随即互相明了,依旧保持不打扰戏志才的原则,便欲在戏家屋子里,寻一处坐塌坐下。
然而,寻找过程中,这才发现,戏家屋里不知为何环境极差,屋子的案几坐塌上,几乎都落了不少灰,一副脏兮兮的样子。刚才他们走进里屋时,因为脚步很轻,动作也不大,卷起的灰尘不多,而且他们注意力也都在睡在床榻上的戏志才身上,所以并未发现屋内异样。
现在随着这满屋灰尘出现,伏泉再是傻子,有了前世那么多臣子选主的经历,也明白这一切都是戏志才坐的局,目的自然是考验他。
不过,伏泉明白,却有人不明白,就比如一心推荐戏志才入伏泉麾下的徐福。年纪轻轻的他,还不是后来那个经历不少人情世故的徐庶,身上沾了游侠脾气,十分冲动,没看穿戏志才用意,只以为这戏志才是在故意捉弄二人,要他们两人吃这满屋子灰尘,自己却装睡让他看下笑话。
虽然想不通戏志才为何如此,但不妨碍徐福发怒,当下就要上前拉起这戏志才质问。只是,还没实施,就被伏泉拉住,并以眼神制止他的行为。
徐福当即就要质问伏泉为何如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