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受限于古人的思维局限,在现在汉朝的官方认知下,只要守住长城以内就好,长城以外,任胡人折腾去,终归那里在汉人的眼里除了河套以外,几乎都是一片不利于发展的不毛之地,根本得到无用,都没想要去占领。
所以,如果仅仅是征服鲜卑,打服和灭绝这个民族都是一样的,因为打服他,鲜卑一时服软后,终会在未来的时间里继续南下侵犯,毕竟这是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最根本的矛盾。而灭绝鲜卑,草原上肯定会在一段时间以内,陷入草原民族的内耗争夺地盘之中,最终会让其中的一个强势的部落崛起,从而称霸统一草原,如同匈奴鲜卑一样,南下侵犯,为了他们草原民族的生存二战。
换而言之,两种结果都是一样,关键在于现在的大汉皇帝刘宏做出什么样的抉择,也只有在他做出抉择之后,被询问对奏的贾诩,才会给出针对性的军事对策。对贾诩这个从来都是冷静考虑一切,然后给出致命一击的方案策略的人而言,这是一个合格的谋士,为君主考虑全盘策划的基本素质和责任。
思索片刻,刘宏犹豫半响,随后问道:“破之或灭之,二者之间,卿欲如何选之?”
“灭之。”
“为何?”
“汉军灭之,必可得起牛羊人口,以及鲜卑崛起后,南下所掠诸般财货,一则充盈国库,二则扩充人口,三则大军出塞,所需经费数以亿计,如今朝廷国库空虚,单单破之,所缴获之诸般财物,如何可抵军费?”
贾诩的一句反问,直接让得刘宏哑然,心中却是默认他的话,毕竟虽然他开了西邸,但是所收的钱与打仗的花销比起来明显小巫见大巫了,想到兵士的武器军械、衣甲粮草等等花销,刘宏就觉得后怕,终究纵观大汉,哪怕是汉武帝出塞,哪一次不是举倾国之力出征,打一次对国库消耗都是极大的。
最终,刘宏沉声说道:“朕欲灭鲜卑也,望卿献良策辅之。”
第四百章 明里缓和汉与鲜卑之关系
皇帝的话犹如一道利箭,传入贾诩耳中,一切正如他所料,皇帝还是会因为花费军费太多的代价,而选择彻底消灭鲜卑,靠着缴获来弥补军费的不足。
“回禀陛下,欲灭鲜卑,以如今鲜卑尽知朝野动向之局势,臣唯有一策,若选良将行之,必可破也。”贾诩行礼正声说道,一开始,他就定下了一个基调,在现在可能鲜卑人已经通过雒阳朝野异动猜出汉军有可能北征的局势下,只有一个策略才能消灭鲜卑成功。
“卿有良策,速速道来。”刘宏急促说道,现在北征鲜卑已经是他心里的一块疙瘩,由不得他不急迫。
“臣请陛下移步,于地图一观。”
“走!”
西邸里虽然是刘宏平日娱乐休闲的地方,但并不代表这里不是他谈论政务军事的地方,毕竟相对于有时无聊到极点,有时和朝臣吵架到令人心烦的朝会,刘宏更喜欢在这里和身边的心腹宦官闲时娱乐,忙时谈论国家大事。从这一点上看,也怪不得在真实的历史上,宦官能在他的手里彻底掌握天下军政大权,背着他做出一些大逆之事,实在是刘宏给宦官的宠信过重,权利过大,与桓帝相比,他实在是宠信到离谱了。
闲话少扯,既然西邸也是刘宏平日讨论政务军事的地方,自然里面会有大汉重要的军事地图。前番数次,刘宏召贾诩奏对国事,贾诩当然也是知道地图在那里,在请示过刘宏以后,他便当先带路,带刘宏来到西邸旁的一处小宫殿里,这里就是刘宏平日商讨政务军事的地方,除了一些桌子和蒲席以外,还有一扇巨大的屏风。
屏风之上,只见得线条无数,弯弯曲曲,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这是地图,而在这地图之上,标注着大汉十三州的疆域地界,郡县所在,无一遗漏,甚至连大汉已经掌控不住的西域也是在其中,很显然这是一张用整个大汉的疆域地图作背景的屏风。
“陛下请看,如今汉与鲜卑,自檀石槐授首、鲜卑内乱以来,已成汉强胡弱之势,加之大汉朝野于北征之事议论无数,以诩观之,鲜卑三部此刻必皆派人入汉境打探消息,若汉军有异,其必放弃前嫌,合力破之。”
贾诩向刘宏行了一礼,在大致介绍了现在情况以后,便手指屏风地图,一边以汉军身份模拟形势,一边正声道:“以如今形势,臣以为陛下应选可信之人,出塞言和,先缓和汉与鲜卑之关系,再……”
“缓和关系?”刘宏失声喊道,直接打断了贾诩的话语,他想不明白,如今自己已经明确了汉军出塞灭鲜卑,此刻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这贾诩为什么还要他派人出塞言和,缓和两方关系。
“正是!陛下莫急,且细听臣到来。”贾诩不卑不亢,正声回了一句后,继续说道:“陛下可明里缓和汉与鲜卑之关系,再假借并、凉二州境内羌胡动乱之名,遣一旅精兵平乱,事后转道潜出并、凉袭直击西部鲜卑。”
“羌乱?鲜卑?”刘宏显然是一时之间跟不上贾诩的节奏,又一次打断了贾诩,看着地图上贾诩所指的凉州、并州的疆域,嘴中念念有词道。
“正是!”贾诩应了一声,随后解释道:“先帝时,鲜卑自胡酋檀石槐立庭于弹汗山崛起后,掠边无数,朝廷连番用兵不能制,便遣使节持印绶,欲效内迁匈奴事,封檀石槐为王,与其和亲,分化其众,安诸胡之心。然檀石槐不肯受,又寇抄滋甚,更自分其地为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号为东部鲜卑,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号为中部鲜卑,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号为西部鲜卑。各置大人统领诸不忠,皆属鲜卑大汗檀石槐帐下效力。”
说到此处,贾诩一顿,随后又继续道:“如今,鲜卑三部唯西北鲜卑地域宽广,人口稀少不足以护卫全境,加之其部离鲜卑王庭甚远,此时陛下若遣一军精锐,明以平羌为名,实则暗中潜出塞外,尽灭其众,之后直击鲜卑王庭,并绕道深入敌后,以战养战,断鲜卑各部后退之路。其时,再令三边汉军精锐出塞,于东、中二部鲜卑不知局势时,骤然出兵,二部鲜卑必自乱阵脚,再到时数路汉军齐出,鲜卑不可退,唯与汉军决战耳,以大汉三边之军合力,鲜卑必无胜算,必可尽灭其军,获其部众、牛马财物。”
随着贾诩一语而出,将对面听着的刘宏霎时一阵,望向屏风上的地图,眼神里是异彩连连。此刻就算他再是迟钝,自然也明白贾诩的意思,无非就是让他先用法子明面上缓和汉朝与鲜卑的关系,其实这都是假的,真正的杀招却是遣精锐兵马,以平定边疆羌乱的名义,其实却是转道先破鲜卑最弱一部,然后杀向鲜卑腹地,从其王庭弹汗山到鲜卑后方转战,扰乱其众,并且断其撤退之路。
再之后,才是真正的汉军与鲜卑的决战时刻,在鲜卑后路被汉军截断的情况下,面对三边汉军精锐,他们也只有奋力一击与汉军决战,才有生存的机会,否则,他们除了被汉军大举进攻一部部蚕食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可能。
至于汉军平羌乱是否真实,刘宏心中自动选择肯定,毕竟虽然汉羌战争已熄,但是并、凉二州,依然会有零星的小规模的羌胡再次造反,出动大军平乱自然无可厚非。再说了,就算没有叛乱,难道汉军不能自己造一场乱事吗?
“善!善!此计大善!”刘宏拍手,大声赞道,贾诩这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可谓说让他开怀不已。
朝廷积患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乃自分其地为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主领之,皆属檀石槐。
摘选自《后汉书》
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纪明为辅
西邸内,刘宏大笑不已,这声音足可以传到西邸之外,那些一直想知道刘宏和贾诩到底说了什么的众人耳边。
其中,自然也有一直待在西邸外的张让,只是,很显然,虽然他能听到刘宏的笑声,隐约也猜出那是贾诩的计策让刘宏欢心,但是很明显他是根本不可能知道的。不由得,张让对那个贾诩恨得牙痒痒的,转而又对在他心中认为贾诩背后的伏泉也是愤恨不已,这一切肯定是宋氏、伏氏的阴谋,为的就是防止陛下宠信他们,真是可恨之极。
不过,无论张让如何嫉妒,反正此刻在西邸里的刘宏和贾诩,显然是听不到的,两人虽然已经商讨出了大概计策,但是想要具体实施,显然还是需要继续深入交流的。
“贾卿,朕阅兵之后,便调京中诸军往凉州平乱。”刘宏开口说道,在明白贾诩计策之后,他就想要将他准备了近一年的京中精锐全部调往凉州,毕竟,要想一劳永逸,自然是要倾巢而出了。
“陛下,切切不可如此?”贾诩听后,面色一变,连忙阻止道。
“为何?”
“臣请陛下三思,倘若鲜卑诸部得知陛下因凉州小患,便举倾国之兵定之,定将生疑,暗遣细作详查之,到时此策便如腹死胎中,悔之晚矣。”
“善!善!卿所言甚是,是朕孟浪了,那依卿之见,朕将如何为之?”
刘宏听到贾诩所言,也是心中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后悔道。的确,正如贾诩说的那样,换做他自己,如果知道敌人举倾国兵力,在自己的边境上平乱,心中也会生疑,到时候肯定会派人密切注视,倘若敌人有所异动,肯定会第一时间有所针对行动。这恰恰是刘宏不愿意看到的,毕竟这对于此番行动都建立在保密和迷惑敌人的战略上,一旦这两样不在了,那根本成功不了。
“回禀陛下,臣以为当选京师精兵,至多应不过万人足矣,并需遣良将往之,途经凉州,入西部鲜卑处,并骚扰敌后。”
“确是如此!”刘宏点头默认,随后问道:“依卿之见,何人当往?”
“前太尉段公也!”
“段颖?”刘宏口中默念,随即点头同意道:“段纪明确是合适,然则朝中诸公怕是不会令其领兵,难也!难也!”刘宏自然知道贾诩所言是谁,能在如今这局势下,领兵绕道凉州出征鲜卑,并且可以骚扰鲜卑敌后的,只有那“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最合适,毕竟他当初灭羌时,可是经常干出以战养战的一路剪灭羌人的事情,其中就有抄后路,可谓是军事经验丰富之极。
贾诩自然知道皇帝刘宏口中所说的“难”指的是什么,想想看,段颎毕竟有过投靠已死的大宦官王甫的前科,对于朝野之中那些深恨宦官的外朝士人来说,段颎就是个祸害,能让他在京中为官就不错了,让他单独领兵去出征,根本不可能。
因此,即使段颎的军事能力再好,名声再大,在他投靠宦官之后,外朝士人就不会轻易同意他领兵,就是皇帝刘宏也没辙。毕竟,刘宏此番要调动段颎,所用的名义也只是平定羌乱而已,这羌乱又不是大事,对于朝中诸公而言,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段颎继续立功,而刘宏除非是直接道出实情,朝廷诸公才会同意段颎领兵,否则段颎永远也没机会。
很显然,现在的局势是刘宏打死也不会透露调兵去凉州的用意,终究他已经后怕消息被泄露的后果了,自然也不会放任告诉朝野诸公,甚至今日之后,他连心腹宦官也不会透露一个字。
当然,刘宏的想法也早就在贾诩眼中了,对此他也早有应对,只听贾诩继续说道:“难却不难,只需领兵之人非段公便可!”
“非段纪明?”刘宏失口一声,他一时之间也没想明白贾诩的意思,然后向细细琢磨才说道:“卿之言意为另选良将为主,命段纪明为辅乎?”
“正是!”
“妙!此言大妙!”刘宏听后拍手赞道,毕竟让段颎为辅,另选他人为主将的话,倒是的确可以让朝廷公卿百官闭嘴,不过细细想了一会儿,他又顿觉不妥,摇了摇头说道:“然段纪明毕竟两任太尉,又为大汉名将,习兵善战,长于边事,垂发服戎,皓首事边,戎马半生,观大汉上下,何人可与其比之,如何可令其为辅?张奂?其已老迈,亦不出仕,再以两人之隙,如何可用?”
的确,段颎为大汉守边数十年,这份资历在现在的大汉朝廷上下,就没有人能够比拟,毕竟他可是大汉鼎鼎大名的“凉州三明”之一。而纵观“凉州三明”,皇甫规已逝,张奂如今闲居在家,而且年事已高,身体不行,基本可以说除了这两个有资历的人以外,就再也没人能够和段颎比拟了。
当然,就算是让存活的张奂为主,恐怕无论是张奂和段颎都不会同意合作的,毕竟两人之间也是有不小的龌蹉。当年张奂为度辽将军时,和段颎一起争平羌乱一事,结果两人因为对待西羌的理念不同,一个支持全部消灭,一个却是要边打边安抚,可以说势成水火。
后来段颎为司隶校尉,也正是因为这些事情,而要驱逐张奂去敦煌,从而害他,而张奂见段颎归附阉宦势大,为了自保,只能写信求饶,这才有段颎念在同乡都为凉州人的面子上,放过他,然而虽然放过张奂,却并不代表两人之间彻底和好,
毕竟,有些事情,有了芥蒂,就根本没有希望,这也是刘宏说让两人合作困难的主要原因。
第四百零二章 贾文和主动请缨
段颎与张奂二人之间的事情,身为凉州人的贾诩,自然知道那“凉州三明”之中的两位大佬之间的龌蹉事情,对此,他身为凉州后辈,自然不便多说。毕竟,今天在他面前是大汉皇帝,如果一时多言说错了什么,肯定会让刘宏对他不满,这当然不是此番一心要让刘宏记住自己的贾诩的愿望。
不过,刘宏想不到谁可以当段颎主将,并不代表贾诩想不到,否则,贾诩也不会绕了这么大一圈子,拐了这么大一个弯,铺垫了这么久。只见贾诩正声说道:“陛下为何只重资历?不重身份?段太尉纵是有泼天大功,其身份不如主将,又有何用?”
“嗯?”刘宏应了一声,他不解贾诩到底是何用意,毕竟行军打仗,肯定首重资历,资历低的话显然在老将面前吃亏,抬不起头来,而像段颎这种军事大佬更是如此,没资历又怎么能让他服气?
当然,在知道贾诩不会无中生有的刘宏在细细思索之后,也是明白了他为何说只重资历而不重身份的意思,他的意思就是既然资历找不到能够压制段颎的人,那直接就找身份上能够压制段颎的人出来,这自然也就简单了。
只是段颎做过三公,三公又是百官望尘莫及的存在,因此,自然不能从朝野之中选择主将,而其他身份高官段颎的人也只有皇亲国戚可以了。毕竟段颎再如何身居高位,他在皇亲国戚面前也得认怂,说到底他也只是天子走狗而已,而皇亲国戚却是天子家人,一旦选一位善于兵事的皇亲国戚为主将,再让段颎为副将辅佐主将,除非贾诩想就此得罪天子,不然只能老实接受,除非他想谋反大汉,不然一个皇亲国戚就能让段颎没脾气的当副将辅佐了。
“以卿之意,欲令朕选外戚为将?”弄明白贾诩绕了半天的意思,刘宏这才试探问道。
“正是!”贾诩正声回道,他一步一步诱导刘宏,自然就是为了这一步而已。
“卿欲选谁人?”
“陛下心中已有人选,臣不需再言。”
贾诩说完之后,再无多言,直把对面的刘宏弄的郁闷不已,不过他知道这贾文和就是这种性子,所以是一点儿辙也没有。而且,贾诩的话里意思,刘宏也听明白了,这个凉州青年早就吃定他了,知道他如果真要按照贾诩的方法使唤得动段颎,让段颎为副将的话,那么纵观整个大汉,适合这个位置的也只有一个人,毫无疑问那就是年纪轻轻,便战功赫赫的伏泉。
至于为何只有伏泉一个,很简单,刘宏肯定不会选择刘氏宗亲来为主将的,毕竟一方面现在的刘氏宗亲里,善于兵事的基本不多,另一方面就是即使有刘氏宗亲善于用兵,刘宏也不会给的。
终究这是一场国战,如果有刘氏宗亲在这场国战里为主将胜了,立了泼天大功,那么置他这个皇帝于何地,到时候难道向全天下宣传,他这个刘汉皇帝不如宗亲一员吗?这明显不是刘宏的意愿,所以选用刘氏宗亲为主将,让段颎辅佐,一开始就被刘宏自动忽略了。
那么既然亲近的刘姓汉室宗亲不能为主将,刘宏自然只能找外姓亲戚来担此重任了,很明显如今在朝堂里他刘宏亲近的外戚中,还在掌兵的只有三人。一个是刘宏的岳父,皇后宋氏的父亲,车骑将军宋酆,一个是刘宏的大舅子,贵妃何氏的兄长,屯骑校尉何进,最后一个则是刘宏看重的,和他有着一股拐弯亲的外侄巴郡太守伏泉。
纵观目前整个大汉上下,也只有这三人有带兵的资历适合去主将,不然的话,选其他人,即使身份尊贵,可是如果他们连兵都没带过,以段颎戎马数十年的资历,恐怕也会拒不奉诏,直接撂摊子请辞,那样就会让刘宏很难办。
因此,如果在这三人里面选的话,那也只有伏泉最合适,因为车骑将军宋酆无论是资历和人望身份,也都是可以镇得住段颎的,毕竟宋酆也是和率军和鲜卑人打过,也平乱过江南许贼。不过很可惜,刘宏还需要他在与鲜卑进行国运决战时,督抚诸军的,自然不可能调他去当一路偏师主将。
而屯骑校尉何进,身份也是够了,不过很显然,刘宏也只是刚刚提拔他掌兵不久,资历太浅,而且何进也没有任何的军事战绩傍身,刘宏自己都不放心任命他去深入敌后打鲜卑人。
所以,前两者都不符合主将要求,那也只剩下最后的伏泉了。当然,伏泉的身份却是很合适,虽然莫看他如今年纪尚轻,但是在资历和人望身份方面,却是绝对能镇住段颎,甚至如今大汉军中一大批武将的。
毕竟,此刻的大汉军中,有多少人敢说他们的功绩能胜过伏泉?首先一点,伏泉可是率军斩首鲜卑胡酋檀石槐,这一点就要让无数人自感惭愧,之后他连番平定巴郡板楯蛮乱以及祸乱荆、扬二州的黄穰之乱,几番功绩相加,除了镇守边疆的经年老将以外,其他将领和伏泉相比都是差了不少,自然,伏泉作为段颎的主将最为合适。
之后,贾诩与刘宏再次相谈了一会儿,直到皇帝再无疑虑,认同了任命伏泉为将后,贾诩却突然在刘宏面前做出了令刘宏意外的举动。
只见得平日一脸冷漠的贾诩,突然跪地恳求道:“大军出塞,兵险难料,段公虽未经年老将,然业已数年不掌兵事,诩虽不才,然有小谋,亦为大汉臣子,愿请命随大军北上,以征鲜卑,扫除边患,以报国仇。”
若是伏泉在此,见到这一幕,一定会觉得怪异不比,说好的那个明哲保身的贾文和去了哪里?现在竟然愿意独自犯险,这根本不是他印象里的贾诩。
当然,伏泉知道这样,但此刻在贾诩面前的刘宏不知道,他以为这是贾诩的一腔为国报效之心。想到自从贾诩入京为孝廉后,如今也要到了外放为官的时候,既然他这次有意北上,便就此准了他的请求。
第四百零三章 训弟只为百年后
贾诩主动请缨自然不会是他有那种愿意为国分忧,报效朝廷的志向,如果有他就不会是历史上那个低调做人,算无遗策,审时度势,精于明哲保身的鬼才。
他这一次主动请缨,自然是看出这一战汉军必胜,鲜卑必败,毕竟如果按他的思路一部部推理,贾诩实在想不出如今内乱无比的鲜卑,在没有绝对的情报下,还如何能够战胜汉军。
因此,这才有他主动请缨,随军出征,为了就是要靠着灭国大功,直接在仕途起点就飙升,别看他似乎淡泊名利,可是越是这样的人越对名利看得重,而他最想要的是官位,是那三公的官职,这是每一个士人都梦寐以求的高位,所以这一次贾诩无论如何也不能低调,有大功不取,怎么对得起他的脑袋?
刘宏和贾诩在西邸商讨汉军北征出塞灭鲜卑的军事行动时,作为被讨论的当事人,伏泉此刻却是在不其侯府里,做起了汉代一个家族新一代接班人的职责。
不其侯府书房里,伏泉正手抱一个女婴,一边逗弄这才刚刚数个月大的的小孩儿,一边询问着面前正恭敬站在他面前的伏德、伏雅两个堂弟问题,他作问,两个少年堂弟做答,不敢对他这个大兄有任何不敬。
“《论语·子张》有言,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此意何解?”伏泉拿着手指**怀中小孩的嘴唇,看着是慈祥无比,可是嘴中却有一股长兄如父的严厉果决,冷冷问道,这一句是对伏德说的。
话语出口,便将对面那如今业已十六岁,已经不再扎角的伏德,吓得腿上就是一哆嗦,毕竟伏泉上过战场多时,身上的那股杀伐之气,可不是他父亲伏完那样说话严厉,实则是外严内宽的的柔弱性子能够比拟的。
只是,大兄伏泉已然发问,这伏德自然不敢不答,便见他唯唯诺诺的拖沓着话语道:“仕优则学,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也。学优则仕,行有余力,则可以从仕也。”
“《论语·泰伯》有言,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此意,乱字何解?”
“乱者,治也。”
《论语》之后又问《诗》,再问家学《今文尚书》,堂兄弟俩人一问一答,时间飞快流逝,转眼已经问了约有小半个时辰,伏泉所问,伏德皆回答得有理有据,足可见其深得伏氏家学真传。
“嗯,倒是不错,以后除了看书,兵书亦不可落下,吾入仕从军数年,深知大汉内外乱事繁杂,汝若出仕,兵事一道,不可荒废,待会吾令人送《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去汝房中,日后切记多加研读。”
“兵、兵书?”
“嗯?”伏泉反问一声,声音里带着命令语气,似乎伏德不答应,他就要给这堂弟好看一样。
“可、可是父亲只令吾等通读儒经,兵书就……”
“从父那里,不需尔操心,吾只问尔,读否?”
“诺!兄长教诲,弟不敢不从。”伏德当然不会逆了伏泉意思,反而因为伏泉的话十分欣喜的回道。毕竟他心里也对自己这年少屡立战功,威名远传的堂兄佩服崇拜得紧,用后世的话说就是直接视他为偶像。
特别是他这堂兄不以家学今文学为出仕之基,反而是以家族里世代都没有出现的军功为官,这可是十分激励着伏德,毕竟只要是个男儿,少年时候都有一个成为将军,在沙场上立功名扬天下的美梦,现在伏德正是中二幻想的年纪,自然在听到自己兄长劝诫自己多读兵书十分欢喜了。
见伏德如此答应,伏泉也是微笑点头,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他也怕自己这堂弟犯二,非要继续苦学家学,和自己那从父伏完一样,只会作学问,皓首研读儒经,那样可就不好了。
毕竟,伏泉深知未来黄巾之乱后的汉末乱世的可怕,虽说琅琊伏氏家族现在有了自己的崛起,未来应该不会和历史上那么惨,被曹阿瞒灭族,但也不能不多做准备,以备不患。而这次回京,看到自己已经束发,准备入太学读书几年,之后出仕的堂弟伏德,伏泉一下子就明白自己该作何准备了。
自然是培养自己家族在军事上的人才,终究未来是乱世,儒学只能在盛世立足,乱世当用重典,以军事称霸,说到底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人有兵才能保全家族平安。而且,伏泉也在想,就算自己日后能够称霸一方,但是谁知道自己会不会出乱子,这时候自然需要未雨绸缪了。
终归自己现在无子,也不知道刘坚肚子的是男是女,就算是男孩子,现在培养,也赶不上那乱世,因此在家族里提前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就势在必行。这样,一旦自己出了什么事情,自己麾下的文武也会知道该效忠谁,他只需要知道效忠伏氏便好,之后,就算自己不在,伏氏也会有后人保证自己子女亲眷的平安。
当然了,现在伏泉还年轻,未雨绸缪选择一个接班人,也似乎为时过早。但是,让宗族子弟学习兵书,却是必须的,想想曹魏、孙吴,能那般崛起,和他们宗族子弟出现那么多军事人才不无关系。
曹魏就不提了,在曹操前期崛起时,曹家、夏侯家所供应的宗族人才中有名有姓的,能够立传的都有不少了,而孙吴也不用提,孙策、孙权这两兄弟就不简单,孙氏宗族里虽无大将之才,但是涌现出来的合格的良将却是不少,只是相对于曹魏的宗族人才供应而言,看着就是差了许多了。
而到了蜀汉,这个汉室余脉能够崛起,却是刘备漂泊半生,一路卖苦,汇集了南北各方人才,最后再腹黑占了同宗基业才有的实力。甚至蜀汉后期,刘氏竟然没有多少像样的宗族人才,完全靠着巴蜀一地的人才供应,一力支撑国家运行,甚至诸葛亮后来也要降服姜维来选择接班人,与曹、孙两家相比真是差的太多了。
想想看,若是刘备从一开始,就有着和曹、孙两家的宗族人才一样的人才供应,恐怕也就不会那么晚才成事了吧。
第四百零四章 与庸人不识马骨有何异
既然明白培养宗族子弟的重要性,伏泉当然就要立即重视了,而这次刚刚下朝回府,拜见过自己伯母刘华以后,便被伯母派来管教家里的几个堂弟里。原因则是刘华刚刚产子未久,在屋里静养,不便出门,另外照顾自己的又一个小堂弟伏尊,无暇估计其他几个堂弟。
伏泉其他三个堂弟里,年纪稍小的伏均还没有到完全调皮捣蛋的时候,还是很乖,所以伏泉便放过他,让他自己在家仆监督下,在他屋子里自己温习书本,郎朗读书去。
唯有伏德、伏雅这两个堂弟,正是十几岁犯二少年的年纪,整日调皮捣蛋。他们趁着伯父伏完为司隶校尉,每日政务繁重,伯母刘华又产后未久,无暇管教二人,成日偷偷背着伯父伯母调皮捣蛋,被抓多次依旧死性不改,这次伏泉回来,刘华就直接给这个争气的侄子下了命令,拿出兄长的威信责任来,好好管教这两个堂弟,正一正不其侯伏氏的家风,所以这才有刚才伏泉在书房里考校伏德学问,训斥弟弟学习兵书的事情。
至于伏尊那孩子,却是伏泉去年出征巴郡,平定板楯蛮乱后,刘华当时怀孕后,在一月前剩下的孩子。不过伏泉却是刚刚回府,而刘华传话给他也是让心腹婢女代劳的,所以他倒是一直到现在也没见过那个出师未久的小堂弟。
一边考略着伏德的学问,伏泉一边慢慢点头,心里也是暗暗赞道这堂弟果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