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皇戚-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伏巴郡所言极是,此皆赖陛下慧眼,大汉宏福也!”张则也是官场之人,如果不知道伏泉转移话题,也是连忙适时回道,毕竟今天的事情肯定要传到皇帝刘宏耳里,能有在皇帝眼里多露脸的机会,想当官的人当然不嫌多。
  张则,字元修,南郑人也。为牂柯太守,威著南土。永昌、越帯哪庇矗吩蚧涣倨淇ぃ嘹啥梗旁弧拔曰ⅰ薄R苑サ已ɑで夹N荆绨莘龇纾只涣俟鹧簦云降猎簟0涂ぐ鍢J反,拜降集校尉,镇汉中。徙凉州刺史,又为魏郡太守,所在称治。灵帝崩后,大将军袁绍表为长史,不就,丞相曹公拜度辽将军。
  摘选自《华阳国志》
  “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负其祸矣。”摘选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
  “虽亡尺寸之功,媮得避嫌之便,而亡后咎馀责。”颜师古注:“慊亦嫌字。”摘选自《汉书·赵充国传》


第三百九十一章 北军中侯
  对于张则,伏泉还是感觉良好,毕竟两人也算是在同一战场共过事情,有的东西伏泉还是能感受出来。
  虽然张则在当初平定板楯蛮乱时,只是拜降集校尉,镇守汉中而已,但是其人能不让巴郡板楯蛮兵,数败板楯蛮,不让板楯蛮乱兵危害汉中,也是足见其能。他不似许多地方名士一般不知兵事,相反士人出身的他文事并非不佳,却和其他文士不同,以武事见长,从他丰富的履历便可看出。
  而且这张则又忠心皇帝,深得皇帝信任,此番能调任北军中侯一职,除了是他长于武事以外,也与他得刘宏信任有关,毕竟北军是京师雒阳的最重要的禁军,非皇帝信任之人,根本掌握不了,这么说来,他也算是现在大汉朝文官里一种异类。
  当然,伏泉不知道的是,若非他当初平定板楯蛮乱太快,抢了张则的不少功劳,不然现在的张则已经凭着平定板楯蛮乱的功绩,成为凉州刺史了。要知道凉州可是大汉西北方的最重要边疆,其为刺史,可见其位尊贵,不过和执掌京师北军的北军中侯比起,这么说来现在张则与历史相比也算是混得不相上下。
  与张则攀谈完,伏完便依次引介张则身后雒阳其他诸将,越骑校尉段颎、屯骑校尉何进等人伏泉自然是认识,其他之人多数也只听闻其名,今日也才得缘一见而已,不过很显然,都不是后世有名之人,因为倒是没有出现什么让伏泉新奇的人物。
  至于为何张则能在段颎、何进这两个人前被介绍,却是因为张则是他们的上司,所以才有这份礼遇。毕竟,段颎说到底也是大汉朝廷内部在职的“凉州三明”里唯一的老资格名将,还曾两度出任三公里的太尉一职,这资历显然不是张则能比的。而何进,更加不用说了,无论其他,仅凭他妹妹贵妃何氏生下皇长子“史侯”刘辩,就不是张则可以比拟的。
  汉制,北军中候一人,官秩六百石,其监管北军五营,防卫京师重地。所谓北军五营,其实为屯骑营、越骑营、步兵营、长水营、射声营,分别由各自所在的校尉掌管。北军中候手下除了北军五营外,还有七名属吏可以差遣,这些属吏由北军中候自行征辟,而北军中侯征辟属吏的时候只用知会一下大鸿胪即可,至于属吏的俸禄却为一斗粮食。
  前汉武帝时设置了中垒、屯兵、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统领北军,其中中垒校尉就是北军中候的前身,中垒校尉负责北军营垒之事,营垒即军营和军营四周围墙、鹿角之类的防御设施。当时汉朝曾设置监军御史监护北军八校尉,又曾设卫将军以统领南北军,这两职皆不常置。不过直到本朝光武复国之后,不止是罢免天下材官,缩减地方兵力那么简单,为了加强中央对军队管制的效率,其精简八校尉为五校尉,撤去了中垒校尉,以北军中侯领北军五营,胡骑营并入长水营,虎贲营并入射声营。
  这也就造成今天的北军中侯监管北军五校尉的局面,当然,五校尉虽受北军中候监管,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属,其职位有些类似于后世的监军,品秩低权利重,毕竟北军中侯才秩六百石,而其他五校尉都是大汉秩比两千石的高官。
  不过,莫看北军中候虽然官秩不高,仅仅秩六百石,却掌控着大半禁军,对京师重地,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就任此职,不仅代表其人能在皇帝心中留下瞩目印象,就是日后外放,也绝对不是一般位置可以打发,比如历史上后来“八俊”之一的刘表,也是在就任北军中侯后有了带兵资历,才能顺势代王睿被委任荆州刺史一职。
  离开雒阳一别经年,朝内诸多人物皆有所变化,伏泉在伏完一番介绍下,和各式人物都打了招呼,这才率领麾下兵马和在场北军诸军一起入得雒阳城中。
  此时雒阳城中的皇宫里,百官也是齐聚朝堂,和坐于上首的皇帝刘宏一起,等待车骑将军宋酆带人迎接得胜凯旋之师入宫。皇帝本人自然不会说亲自出迎臣子了,伏泉毕竟只是按照旨意,快速平定江夏蛮乱而已,这点功绩如果都要皇帝亲自出迎,明显是绝对不符合他的身份的。
  “让父,宫外可有消息?”殿内,刘宏又一次着急的问了一遍张让道,他十分喜欢享受那种打了胜仗,受众臣膜拜的感觉。
  在位已经多年的刘宏,十分喜欢前汉武帝那种坐于深宫享乐,还能运筹天下的一生,并一直以此学习,不过显然享乐他是更甚一筹,而军事就差了些,若不是出了伏泉这个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一样的怪胎外戚将军,恐怕他根本不可能一次次享受到胜利的感觉。
  因此,为了再次享受被群臣朝贺武事,受天下追捧膜拜的感觉,刘宏这几日连西邸都很少去,就一直在等伏泉回京,将叛贼贼首黄穰献出,授首京师。
  今日,更是知道伏泉要到达,直接急不可耐的让车骑将军宋酆带来一众北军去迎接,这架势不可谓不大,当然,以伏泉的功绩和他外戚的身份来说,倒也是无法让人非议许多。
  “北军中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监五营。注汉官曰:‘员吏七人,候自得辟召,通大鸿胪一人,斗食。’”
  摘选自《后汉书·百官志四》
  “右属北军中候。本注曰:旧有中垒校尉,领北军营垒之事。有胡骑、虎贲校尉,皆武帝置。中兴省中垒,但置中候,以监五营。胡骑并长水。虎贲主轻车,并射声。”(这个虎贲营并不是虎贲中郎将所统领的虎贲军)摘选自《后汉书·百官志四》
  “上计吏辟大将军府,迁北军中侯,在位十旬,以贤能特选拜荆州刺史。初平元年十一月到官,清风先丘,莫不震肃,奸轨改节,不仁引颈。”摘选自《刘镇南碑》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少知名,号八俊。长八尺馀,姿貌甚伟。以大将军掾为北军中候。灵帝崩,代王睿为荆州刺史。”摘选自《三国志·魏书六》
  “上计吏辟大将军府,迁北军中侯,在位十旬,以贤能特选拜荆州刺史。初平元年十一月到官,清风先丘,莫不震肃,奸轨改节,不仁引颈。”摘选自《刘镇南碑》不仁引颈。”摘选自《刘镇南碑》


第三百九十二章 国之肱骨
  这章为书友王维栋的舵主加更,虽然他只要求一个龙套,不过我还是自觉码一章,毕竟泉释还是喜欢东野圭吾那句话,所有人都该感谢付费的读者,因为正是他们,才能保证大家有书可读。
  皇帝的话让张让心里很不好受,特别是最近几日,刘宏一直催促他询问伏泉那支得胜之师的行程,这对一直要帮助何家,让“史侯”刘辩有机会登顶的张让等一系的宦官如何能好受?
  虽说宋氏后位稳固,他们想要扳倒宋氏无疑千难万难,但是既然如今扳不倒宋氏外戚,那他们就只好直接向着太子之位进击,这也是宦官与何氏退而求其次的想法。毕竟,纵观大汉,也不是没有庶出的皇长子即位,抢了嫡系的皇后所剩皇子的帝位的先例。
  想当年开国皇帝刘秀就干过这事情,当初不久将郭皇后所生的皇太子刘彊改为东海王,继而之后让阴皇后之子刘庄即位,要知道当时刘疆不止是太子,还是长子,这样的绝佳登位机会都可以被改变,放眼如今何氏贵妃所生的皇长子“史侯”刘辩,抢夺希望最大宋氏皇后所成的皇子刘崇的位置,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正因为如此,这才让宦官一党依旧因为和何氏的关系,坚定了帮助何氏掌权,刘辩登位的心思。
  不过,这些张让可是不会表露的,刘宏现在还正当壮年,自幼又是因为窦武和宦官争权的宫廷险恶,对于宫斗十分憎恶,所以张让可不敢让皇帝知道他心里面的真实想法。
  只见张让笑着行礼回道:“回禀陛下,适才快马来报,伏巴郡已携大军随宋车骑入城,想来入宫已不远矣。”
  “善!善!”刘宏连呼两声,随后又道:“终是等到那檀奴儿回京了。”或许是太过高兴,刘宏又一次在大殿里失了仪态,竟然连伏泉的小名都叫了出来,引得朝堂里,其他也在等待伏泉入朝的百官纷纷抬头注视。
  见到皇帝那副兴奋面容,百官不由面面相觑,但是却都没有说什么,毕竟他们都习惯了皇帝的失仪,比这还显得荒唐的事情也都见过。当然了,有心人却是在心里默默记下了这一幕,打算此次朝会之后,一定要赶快去拜见那位经年未入朝的巴郡太守伏泉,毕竟皇帝因他如此兴奋,显然伏泉在皇帝眼中位置极重,不和伏泉结识交好人脉那可就亏大了。
  当然,有的人是在琢磨如何打好关系,有的人却是在嫉妒,嫉妒伏泉能得到如此重的圣心,这其中就有和皇帝对答的张让。看着刘宏这副兴奋模样,张让心里也是吃味,想到和他一样遭受刘宏重用的赵忠,却因为一时不察,让刘宏丢了大面子,到现在都被刘宏不待见,而伏泉这家伙离京那么长时间还受皇帝待见,就由不得张让不嫉妒。而且,如果加上赵忠因为伏泉和赵凯的矛盾而被刘宏嫌弃的话,赵忠嘴里更是咬牙切齿,在那无边的妒意里,还夹杂了不少的恨意。
  想到伏泉是因为无数胜利的战功,才赢得帝心,进而影响伏氏和宋氏外戚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后,张让心中也是想到那个如今任职屯骑校尉的何进,看来自己得和何进商量商量,让他有机会就接触战事,这样以他的身份捞一个军功不难,这样才能让皇帝更加重视他们才是,
  也不知过了多久,当刘宏还是有些急迫,准备再令张让去打探一番时,朝堂之外,只听得殿外一声急促的脚步声传来,然后便见一名兵卒快步赶到,然后向皇帝喊言道:“回禀陛下,宫外车骑将军、司隶校尉等人求见朝堂,请陛下明示。”
  “传令,令诸人进宫。”
  “诺!”
  那兵卒随后告退,未几,随着数道阵阵的脚步声传来后,坐于崇德殿上首的刘宏便看到一个个熟悉的人影进入朝堂,然后在车骑将领宋酆的带领下向刘宏行礼,伏泉手提一个用粗布裹着的包裹,紧随宋酆和伏完身后。
  “臣等叩见陛下,陛下万岁。”只听得“轰隆”一声,随宋酆进入殿内的有资格开朝会的一众将领,齐刷刷地跪拜行礼。
  “众卿免礼!”
  “臣等叩谢陛下圣恩!”
  朝会觐见礼毕,之后除了伏泉以外,原本随他一起入殿内的宋酆等人都各就各位,找了自己的位置跪坐,等待朝会,而伏泉却是因为现在是外来郡守的身份,自然不可能和这些京官一样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开朝会了。至于其他的原本就在殿内等候伏泉等人的百官,此刻也是立即面容一整,正襟危坐起来,不再和原先一样,因为等待倍感无聊而显露出无精打采的样子,整个朝堂也是终于有了一种朝会的庄严肃穆的气息。
  “启禀陛下,臣奉命讨贼,数月不休,今已定乱,特来复命!”伏泉再次行礼,将自己此行入援扬州的事情前后说了出来。
  “有劳伏卿!”刘宏威严回道,声音洪亮,一点不似往日朝会那般懒散,不修政务的样子。
  “陛下有旨,臣不敢不从!”伏泉淡淡回道,然后,又将进宫之前便让人准备的装着叛贼贼首黄穰首级的包裹取出,毕竟,除了伏泉,此时他麾下众将一个人有资格进入这朝堂的都没有,所以这提包裹的重任只能是他自己了。
  好在包裹不沉,伏泉打开包裹,露出里面黑色的木匣,然后将木匣打开,接着说道:“此乃贼首黄贼首级,请陛下观之。”
  话语一落,崇德殿里,不管是坐于上首的刘宏,还是跪坐堂下的公卿百官,都是竖起眼睛往那伏泉所展示的木匣望去。当然,因为伏泉是专门给皇帝的看的,所以整个朝堂里,也就只有坐于上首的皇帝刘宏本人,以及他身边的宦官宫女可以看到里面大概,而公卿百官,除非运气,不然一点儿也看不到。
  “善!卿真年少英才,国之肱骨也!”
  东海恭王彊。建武二年,立母郭氏为皇后,彊为皇太子……十九年,封为东海王,二十八年,就国。
  摘选自《后汉书》


第三百九十三章 鲜卑内乱
  崇德殿内,朝堂里寂静一片,除了皇帝夸赞的声响外,再无一声,显得庄严而肃穆。
  木匣里,被打开的叛贼首领黄穰的首级依旧散发着一股难闻气味,虽然他的脑袋伏泉来时便用生石灰覆盖,可是架不住从庐江到雒阳的路短,有味道也十分寻常。
  刘宏在看完首级,夸赞过伏泉以后,便转头对着张让点头,示意一番,随后便见到张让立即对左右吩咐一句,未几,便有一寺人快速跑动,主动将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圣旨交给张让。
  “令,巴郡太守泉尽忠职守,定黄穰之乱,加赐三百户食邑……”
  “臣叩谢陛下圣恩!吾皇万岁!”
  旨意其实早就准备好了,伏泉领旨谢恩,然后便是将那首级交给朝堂小寺人,这才离宫而去,他不是京官,将首级献出,便没了其他事情,自然不能继续待在朝堂,这朝堂终究还是雒阳城内的百官公卿的地盘。
  出了宫后,伏泉便先去城内安置他麾下那两千余兵卒的军营查看,与他同行还有伏泉的熟人中常侍吕强以及几名被派来护卫的羽林郎,这几人跟着来,自然是要宣读刘宏的旨意的。毕竟,伏泉有封赏,那些随他出川救援荆、扬二州拼死血战的兵卒将领,自然也不能少了赏赐,不过终究是外兵,而且人数众多,自然不可能让他们去宫里的。
  吕强是皇后宋氏的心腹宦官,以宋氏和伏氏的关系,再加上伏泉以往在雒阳所做诸般事情都有吕强的帮助,可以说两人关系还算不错,一路之上之上自然有不少话聊。
  两人并肩策马而行,身后书名身着甲胄,披纱縠单衣,戴鹖冠,一脸认真不舍的目视前方,似乎生怕四周闯出刺客一样。伏泉哪里不知道他们的心思,无非是想在自己这个前任的羽林中郎将面前表现一番,毕竟自己立功无数,对于这些需要用军功才能升高位的羽林郎来说,可谓是仕途上升的捷径。
  随着伏泉这一次又因为战功得到皇帝垂青,朝中再无人敢质疑他的兵事才能,毕竟算上大汉年轻一辈的将领,有他这般功绩的少之又少,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他军事上的造化,前途无可限量。
  伏泉想来自己这次被刘宏召入京师,恐怕自己不其侯府的家门会被人踏破吧,毕竟那些雒阳城中的豪门权贵们,家里有文事不行的子侄,只能托着关系将他们塞入军队,而要塞人的话,无疑伏泉这个大汉冉冉升起的将星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了,除非必要,推辞不了,或者其他原因,伏泉肯定不会同意的,毕竟谁也不想在自己军队里塞一个废物小祖宗不是?而至于身后这几个羽林郎,也不再伏泉考虑范围,因为莫看这些人穿着铠甲威武不凡的样子,但谁知道是不是样子货呢?终究随着皇帝刘宏开设了西邸之后,虎贲郎、羽林郎这些小郎官,选拔再也不那么严格了,滥竽充数之徒实在太多,他可不想带出一个“南郭先生”来,到时候上了战场,杀人都不敢,那可就笑话大了去。
  “君侯,皇后有话托奴婢代言,若得空,必去长秋宫一叙。”谈了不少伏泉走后雒阳城中的趣事,以及朝内情势后,吕强话题一转,对伏泉轻声说道。
  “诺!请吕常侍转告,泉必至。”伏泉初闻宋皇后要见自己,愣了一下,随即想到她一定是有要事相商,而且这事情不能让宋酆或者伏完等人知道,这才让伏泉单独去见她,赶紧回道。至于宋皇后有什么事情不能告诉其他人,伏泉还真不知道,不过这事情一旦牵扯到皇室,甚至是皇后,就由不得他不小心了。
  想了想,伏泉还是试探问吕强道:“吕常侍可知皇后有何事唤吾?”
  岂料吕强看了眼四周,眼神玩味道:“于君侯而言,乃大喜之事!”说完,吕强却不在说话,显然话中有话,让伏泉暗中恼恨这没卵子的货也太奸诈了,活该他没卵子。
  后来,也不知想到何事,吕强又对伏泉道:“强闻君侯麾下多能征善战之士,陛下数日之内,必会大阅诸军,以备北上,望君侯多加准备,不让何屠户抢了威风!”
  嗯?阅军?北上?还牵扯到何进?
  伏泉脑子一阵问号,不知道这吕强到底在说什么,但从他话语里,伏泉却是听出一丝信息,似乎皇帝命令自己带领这平乱的两千余精兵入京,可不是单纯为了报捷犒赏的,因此连忙再问道:“吕常侍可否言明其中诸事?”
  吕强听后诧异的望了伏泉一眼,似乎没想到伏泉竟然会这么问,随即细想片刻,回问了伏泉一句道:“君侯莫非不知北方诸事乎?”
  “未闻。”
  “怪不得!”吕强流露一丝恍然之色,随即想到伏泉也是刚刚平乱结束,就带兵连忙赶着期限入京,能关心北方边事才怪,这才继续回道:“据三边急报,自鲜卑胡酋檀石槐死后,其诸子争位,鲜卑三部大人支持不一,如今自相残杀,鲜卑已大乱矣……”
  一语说完,伏泉诧异,随后恍然,怪不得刘宏要让自己带外兵入京,怪不得吕强要自己做好准备北上,并且在刘宏阅军时胜那何进一筹,一切都是因为刘宏要准备出塞伐鲜卑,以尽他三年前没有实现的愿望。
  那就是扫平鲜卑,一方面大汉数年边患,另一方面就是证明他自己一点儿也不比桓帝差,毕竟虽然三年前伏泉和赵苞率军大破鲜卑,甚至斩首鲜卑首领檀石槐,这一点是比桓帝做的好,但他们终究还是没有灭了鲜卑。
  如今,一直耿耿于怀的刘宏在知道鲜卑内乱后,自然不会浪费这个好机会,肯定是要召集精兵,然后北上出塞,好好的利用这一次鲜卑内乱的机会,彻底消灭鲜卑这个大汉自扫灭北匈奴后,日渐崛起的边患了。


第三百九十四章 杨甘将相和
  和吕强入得军营,随着旨意传出,一轮封赏结束,伏泉也就和关羽、黄忠等将领交代一些必须要注意的事情后,便和吕强等人在自己麾下众将帅兵卒齐呼“陛下万岁”的大喊声中,离开军营。
  既然回了雒阳,伏泉自然不可能再呆在军营,不说其他,此生至亲的长辈伏完、刘华都在不其侯府,他如果敢待在军营不去不其侯府居住,说不得明天伏完就要被刘华强逼着,带人把他拉回不其侯府去,然后再给他安一个“不孝、不尊长辈”的骂名,这可不是伏泉能够承受得起的。
  朝廷的封赏倒是丰厚,想来是这次平乱,没有调动京师的重要部队,让刘宏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兵可以调动调整,毕竟这次差点又一次波及大汉东南半壁的叛乱,平乱也只有荆州、扬州的本地郡兵,以及伏泉所率的益州巴郡兵马而已。
  益州巴郡出征的援军里,伏泉是汉军主将,被加了三百户食邑,其余并无封赏,看似是少,其实也代表朝廷无法妥善安置他而已。毕竟本身伏泉就已经是列候加一郡太守了,现在虽说是平了一场大乱,但这功绩显然让他再升个台阶有些不够,而且又因为伏泉升官升得也快,朝廷自然要有所考虑,因此自然要压一压,只是象征性的给他提了食邑以示嘉奖。
  当然了,伏泉对此也是无所谓,而且如果要是真的让他再因功升官,那就有些太可怕了,毕竟能再升官的话,在如今刘宏还未开放州牧的时代,他也只能去京师为官,而能满足他的也只有三公九卿了。很明显,在大汉三公九卿都有严格限制的时代里,让他一个还未及冠的人登上如此高位,除非刘宏和满朝诸公的脑子秀逗了,才会选择如此封赏。
  况且,若是真的入京为官,这也明显和伏泉想在黄巾之乱前,掌控一地,待大乱之后,以不世之功疯狂捞取政治资本的策略不符合,所以还得感谢朝廷的封赏,虽然就是可有可无的三百户食邑而已。
  其他人则各有封赏,王谋、杨洪、秦川等人因献策有功,皆赐郎官,关羽、黄忠、严颜、徐晃等人本都为司马,只不过有别部司马和杂号司马之分,如今都被提为别部司马。当然了,原本就是别部司马的关羽、黄忠二人,却都被加封为了关内侯一职,也算是区别对待嘉奖。
  其中还有甘宁,本为盗贼,此番功过相抵,不过念他此番苦劳甚多,再加上杨洪等人的支持,一番表奏,朝廷看在面子还是将他的杂号水军司马封成了别部司马。
  将帅都有嘉奖,兵卒自然也不差,除了军营有酒肉犒赏以外,刘宏还下旨每人按级别不同各赏钱财若干,也算是对这些外军离乡入京的补偿吧。对此,伏泉想到史书记载,说刘宏贪财,与民争利,甚至天下大乱也不肯出钱犒军的事情,感觉真是无稽之谈,或许这皇帝真的爱财到了极点,但是很显然,肯定没有史书说得那么抠门无比。
  想想看,汉末边疆几乎年年有战事,在还没有发生那件几乎动荡整个大汉的黄巾之乱前,可不是后来军阀混战,只要有口粮食就为你卖命的。大汉的兵可都是职业兵,没钱不可能为你卖命。既然如此,在刘宏开设西邸将钱看得死死后,如果什么军费都不肯出,恐怕根本不需要黄巾起义,就是边疆那些没钱的兵卒都会揭竿而起,提前灭了中央。
  扯得远了,反正伏泉麾下这些兵卒是因此对朝廷感恩戴德不得了,比之前番战胜黄穰叛军后,伏泉得到陆康同意,用庐江郡署的府库犒军更加兴奋,毕竟郡府库再怎么样,也不会有中央朝廷的钱袋子多不是?
  当然了,虽然从将领到兵卒各有赏赐,但是想到大汉至今固有的将领克扣军饷的潜规则,伏泉还是嘱咐关羽、黄忠等人一定要严查,不得使一人贪污,别人军中如何他管不到,但自己的军里绝对不能发生这样的事情,毕竟伏泉深知,要想让兵卒效死,就得让赏罚严明,施恩他们。
  想到当时被伏泉任命核查诸军的战功的杨洪,竟然和他推荐甘宁的功绩,言道其功仅次于关羽、黄忠等武将,就让伏泉觉得诧异,毕竟杨洪和甘宁,两人之间说来应该有些龌蹉才是。
  因为甘宁自从攻下蕲春县后,伏泉为了不让自己手下那群水军有所损失,便委任甘宁在后方,谨守城池外,再运输粮草器械,保证后勤。不过,这次大军入京,巴郡水军里,也只有甘宁一人随伏泉进京而已,其他人则带着伏泉搜集的荆、扬二州的大船,回了巴郡。
  一番询问,伏泉才知杨洪如此作为的缘由,他当时说道,不能因一己之私而废公事,甘宁在大军火焚叛军粮草时,一直照顾大军后勤,未使得大军有后顾之忧。而且,大军刚刚登陆时,也是甘宁带着水军直破贼军,不然巴郡兵可能连上岸都难,就更别提取灭贼了。
  所以,不要看甘宁似乎在这场战役出现的次数不多,但他所做的贡献不小,就好像后世的NBA,有人负责进攻,也有人负责防守,但也有人负责策应一样,贡献都不小,但往往在场上做脏活累活,策应之类事情的运动员不被重视,可是认真说起来,他们的贡献也是一点不比那些攻击得分手差。
  有的人,往往不起眼,却经常承担重要的职责,这也是后来伏泉认同的原因,最终也就有了伏泉带甘宁入京的事情发生。
  当然了,一向人待他已礼,自己必待他已诚的甘宁,在知道这件事后,专门学习廉颇负荆请罪,裸露上身,背负柴薪,去当时杨洪在庐江所住的官舍请罪,毕竟当初他曾派人刺杀杨洪的。
  杨洪对此却是一笑了之,混不当一回事,直言“皆为汉臣,当思为君主报效,岂能因私怨徇私?”
  两人就此和好如初,倒是演绎了一番将相和的剧情,倒是令伏泉欣喜,终究部下团结,才是他这个主君最爱看到的事情。
  在小事情上面,臣子结党,立小山头,争取各自的地位,问题倒是不大,终究这也是主君的权衡之术,而在大事情上,若还是进行山头党争的话,最终坏的是整个集体,所以由不得伏泉不高兴。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摘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百九十五章 唤贾文和来
  朝会之后,刘宏好不兴奋,如今内患已平,未伤朝廷根本,而且现在又是边塞大患鲜卑内乱的时候,这等良机他如果再不把握出兵,也就没有必要再做皇帝了。
  想到适才朝会上,自己透露出抽禁军精锐,配合三边边军,启动北征的意愿时,依旧有不少文官出言拼死阻止自己,刘宏心里就说不出的得意,因为能让他们这么阻止这些举动,本身就证明这个计划不差。
  至于为何如此?
  却是十分简单,想想看自从刘宏开设西邸以来,在他将原本公卿百官都可以接触到的钱袋子变为皇帝私人的钱,任何一笔钱再想使用,唯有皇帝允许才行,这扰乱国家财政的行为,使得外朝士人无日不议论他。当然了,并不是说刘宏所开西邸不好,毕竟开设西邸后,朝廷国内的收入是越来越多,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钱财损失。
  不过,外朝士人可不管这些,他们死命抹黑贬低刘宏,甚至私底下称呼他为大汉第二昏庸的皇帝,至于第一个,却是那一手掀起党锢之祸的先帝桓帝刘志。而这一次,外朝不少士人纷纷不赞同皇帝出征,也是有原因的。
  终究刘宏和先帝桓帝一样,都是掀起并将之发扬光大的皇帝,无时无刻都不在打压士人。所以,对于有些外朝士人,明明心里明白这一次出塞远征是大汉扫荡边疆大患的最好机会,却依旧叫嚣这是劳民伤财,攻之无益的征伐,用心可见一般。
  当然,这些外朝士人为何如此,自然也是有原因的,毕竟一旦这次出征,大汉的胜面明眼人都知道几率很大,到时候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