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杀破唐-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点点义务。

“此地距离长安不远,为了拱卫腹心安全,朝廷历来在此屯驻重兵,党项人和诸杂胡尚不敢兴风作浪。不过腹心之地屯集如此多的杂胡,绝非我大唐之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天德军都团练防御使、丰州刺史李希皓对盘踞于丰州边防和长安之间的杂胡势力一直十分忧心。

尤其最后一句话从他嘴里冒出来,让李茂吃惊不小,大唐对异族的态度一直是宽容的,这种宽容随着大唐的国力的强势越演越烈,以至于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了毫无节制的地步,对异族不设防的大唐后来差点毁于一场由异族主导的叛乱。

从巅峰跌落之后,在对待异族的态度上,大唐日益变得保守,乃至于承担镇抚职责的李希皓公然说出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

这句话说错了吗,李茂认为至少眼下是没错的,缺乏文化认同的不同民族,共处于一个区域内,冲突只会大于合作,跟这类人打交道心怀戒备绝非多余。

“我们累次与草原部族作战失利,其重要原因往往出在这些杂胡身上,这些人是彻头彻尾的有奶便是娘,绝无任何信义可言。草原上只要稍稍示好,他就能在你背后捅刀子,夏州的援军、粮草或被他们所阻,或被他们侵袭劫掠,丰州断了后援,一下子就变成了孤城,情景好只能保守城池,情景不好,全军尚且是个问题。”

李希皓指着远处巍巍阴山说道:“自安史之乱后,我大唐的铁骑就再也未能翻越此山,山后的万里山河就成了胡虏们的乐园啦,这帮东西一旦成了气候就结伙南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你若出塞击他,他便跑的无影无踪,万里大草原,你去哪找他们?”

叹息了一声,李希皓又道:“这座山就像一堵巨墙,压的丰州边军喘不过气来。”

李茂道:“何止是丰州边军,长安也深受此山之害。”

阴山此刻控制在附庸于回鹘人的室韦人手里,室韦人和党项人为了争夺此地霸权,视大唐丰州驻军于无物,肆意厮杀,而边军因为后勤补给线脆弱,轻易不敢发动惩罚,丰州周边五百里内名义上还是大唐的领土,实际已处于失控状态。

“阴山不倒,丰州永无出头之日。”

李希皓最后这句感慨深得李茂之心。

渡黄河向北,高山、草原、戈壁、森林、沙漠,迭次交错。

过阴山后不久,大唐的影响就仅存于草原上、森林间那一座座被废弃的戌堡上,这些戌堡多已彻底废弃,沦为狐兔的乐园,还有一些则被大唐流民所占据,藉此躲避野兽、马匪和中小部落的侵扰,自耕自食,经营工商业,成为天不收地不管的世外桃源。

这些由汉人建立的独立小王国普遍对大唐抱有深深的敌意,这让秦墨很不理解,大唐的子民为何在离开大唐后便变得如此仇视大唐,这岂非数典忘祖?

随行的向导是个胡化很深的汉人,他向秦墨解释道:“人道是故土难离,大唐占据着天下最肥美的地方,宜农宜商,本来做什么都能糊口聊生,可现实是大唐的百姓过的一个比一个辛苦,是大唐的百姓不聪明吗,不是,是大唐的百姓不勤奋吗,也不是,是因为大唐的官太多太贪,大唐的兵太黑太狠,百姓已经不堪忍受了。这么多人背井离乡,远涉沙漠戈壁,在此重建家园,不容易,这份来之不易的硕果又岂肯拱手让那些官那些兵们给摘回去,不可能,这就是这里的百姓极度仇视大唐的原因。”

“民不聊生。”秦墨哈哈笑道,“我就知道你要诋毁我大唐朝廷。”

向导笑道:“我已经离开大唐十几年,取了胡人妻,交了胡人朋友,而今连衣衫都变成了胡人式样,若非要充作向导,连说的话都是胡言胡语。大唐,只存在我的梦里,那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有我的亲人,有我的梦,若非实在伤透了我的心,我又岂忍离去。罢了,旧日的恩恩怨怨早淡了,谈不上诋毁不诋毁。”

“可你心中的怨气未消。”

“或者还是有点吧,那么好的江山被一帮杂碎糟蹋成那副模样,我能没有怨言吗?”

秦墨笑道:“你当着和尚面骂秃子,你不厚道,我要扣你的佣金。”

向导赔罪道:“小人错了,小人知罪,人在他乡,谋生不易,还请两位大人高抬贵手,不计较小人的胡言****。”

李茂道:“你自称小人,称呼我们大人,这是草原上通行的称谓吗?”

向导叹道:“我不过是入乡随俗罢了,大唐民不聊生,草原也非世外桃源,混口饭吃,无所谓委屈不委屈。”

李茂试探着问道:“若有一日,大唐的旌旗直指回鹘王庭,要收复失去的土地,复兴旧日的荣光,你们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呢,还是坚壁清野,帮回鹘人。”

向导笑道:“少卿还没明白小人的意思,我已经是个胡人,守卫家园,义不容辞。”

李茂道:“你撒谎,你的心里还向着大唐。真有那一天王师北上,你还是会帮着大唐的。”

向导低眉思忖片刻,道:“或者会吧,或者不会,到时再说。”

李茂哈哈一笑,不再去为难这向导。

第347章 唐冢

回鹘汗国是由许多游牧部落联盟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居于主导地位的回鹘人自身内部也分作许多部落,作为草原霸主,这些部落占据着草原上水草最为丰美的地带,且无条件享受其他部落的供奉。

除了回鹘人外,草原上还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异民族中小部落,这些部落饱受回鹘人的欺压,非但不能享受丰美的草场,还要无条件地将自己的财富贡献给回鹘人,回鹘可汗当初答应他们,会保护他们免受吐蕃和唐人的欺凌,并充当公正的仲裁者,调解部族间的纠纷,并在黑白灾难降临时伸出援助之手。

美妙的诺言悦耳动听,但若不能兑现,就变成了可耻的谎言。

强盛了一百年后,强大的回鹘可汗疲惫了,他深居简出,把大权交给贪暴、短视的宰相们,仲裁者的堕落彻底葬送了草原上的公平,公平即逝去,信任全无。现在的草原就如长生天初创时的一样,只有弱肉强食和血腥杀戮,没有公平,没有信任,没有温暖和明天。

那些曾经是回鹘汗的忠实追随者们,现在也机灵地变成了投机者,墙头草。

他们的心里不再有信仰,甚至没有了廉耻,他们只认利益和势力,谁强倒向谁,谁给好处帮着谁。当年大唐强盛时,他们成群结伙赶去长安朝觐,献上一份薄薄的土仪,换回一车车厚厚的赏赐,他们只须付出廉价的俯首称臣,就能换回大唐皇帝实实在在的保护。

他们就像吸附在大唐帝国身体上的水蛭,一口一口地吸吮着大唐的血液,直到大唐血尽见骨,他们见无利可图,便立即呲牙相向。

寇边,掠民,助纣为虐。

大唐衰落,回鹘崛起,回鹘人没有大唐皇帝的好脾气,三十万天狼军横扫草原之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墙头草们稍有不顺从,锋利的马刀立即奔脖颈劈来。

滚滚人头落地后,他们的膝盖软了,于是转而向回鹘王庭朝觐、献媚,献上肥羊、美女,以换取在回鹘汗的庇护下继续做奴隶。

后来吐蕃崛起,他们趁势挣脱回鹘汗的庇护,奔赴吐蕃赞普的怀抱。

吐蕃赞普喜欢好马,他们就献上草原最好的马,吐蕃赞普喜欢美人,他们就搜遍每顶毡帐,选出最美貌,最健康的美人远赴雪域高原送入赞普的寝殿。

再后来大唐、吐蕃、回鹘都衰落了,三国势均力敌时,他们左右逢源,挑拨离间,吃了东家吃西家,吃了西家吃北家,谁也不得罪,三面讨好处。

眼下却是他们日子最难过的时候,大唐深陷内部危机,自顾不暇,没有多余的血让他们吸允。回鹘国内政变频发,战乱不绝,当政者或鼠目寸光,或贪婪暴虐,对他们这些中小部落横征暴敛,敲骨吸髓,令众人苦不堪言。

这一路听,一路看,李茂获益良多。

在复任鸿胪少卿后不久,李茂便交给陈数一项秘密任务,挑拣精干,向回鹘、吐蕃渗透,重点是回鹘王庭、吐蕃所占据的河西和唐、回鹘、吐蕃三家交界的阴山以西地区。

第一批五名精干已随李茂的使团进入大漠,按照李茂的安排分别潜入大青山附近的五个较大的党项人部落。

这五个人李茂本来是要带到回鹘王庭去的,沿途的所见所闻让李茂改变了主意。

回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天狼的子孙和大唐的权贵们一样已经丧失了血性和进取,他们对臣属部落的控制日渐削弱,其行政的不当和经济上的横征暴敛,使得即便是最忠诚的拥护者也开始离心离德。

横亘在回鹘心脏和大唐心脏之间的这些部落将来的倒向至关重要,李茂须提前布子。

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

过阴山一千里后,呈现在李茂面前的完全是一个崭新的世界,风俗自不与大唐相同,也与李茂脑海中储存的任何有关草原大漠游牧民族的信息迥异。

回鹘的文明程度远不及大唐,这一点毋庸置疑,却远胜后世的辽、夏、金、元,这个判断如果产生误差的话,那就是李茂对后世那几个少民政权的信息录入有误。

李茂这一路上故意慢慢的走,一面是他要深入探索、收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一面也是不想让回鹘王室那么快的从混乱中挣扎出来。

可汗的名分一日不定,回鹘的混乱就不会结束,内讧的结果只会耗费国力,这显然对大唐有利。

回鹘新可汗的最有力人选现在危机四伏,他急切地需要得到大唐的支持,李茂手中的册封文书便是对他最有利的支持。

他派亲密助手宰相庅啜都远赴千里之外,来迎接李茂的车驾。

李茂向庅啜都提出要去铁筝峡谷祭拜旧日被室韦人杀害的大唐吊唁使团人员。

庅啜都对李茂的这个要求感到很为难。旧日长寿天亲可汗以骨咄禄毗伽公主为迎亲使,率各族大酋夫人约百人与宰相躞蹀一起远赴长安迎接咸安公主来草原完婚,使团在振武军北边大青山下遭遇室韦人伏击,宰相躞蹀在激战中被杀。

宰相躞蹀遇袭时,大唐边军反应迟钝,接到使团求援后迟迟没有动作,致使陷入重围的躞蹀寡不敌众,血战三日夜后力竭被杀。

当日唐国皇帝李适因在安史之乱中为回鹘人所辱,一直对回鹘抱有成见。长寿天亲可汗遣使求和亲,李适本不预允准,是宰相李泌说服他以大局为重,联合回鹘对抗吐蕃,缓解大唐西部边境压力。

李适对李泌一向信任,在回鹘人开出向大唐称臣,绢马贸易维持一定定额,使团进京限制人数等条件后,这才不情不愿地答应了下来。

时人揣测皇帝并非真心和亲,之所以做出妥协主要是宰相李泌的力劝,且所劝之言句句有理,让他无法推拒。

做这样的揣测是有根据的,和亲虽然答应下来,皇帝的心里却并不情愿,事事拖延,以至于使团滞留在长安不上不下达半年之久。

那些惯会看上面眼色的边境大将或者一早就号准了皇帝的脉,室韦人胆敢越境袭击回鹘求亲使团,据说背后就有振武军的影子,甚至还有传言说,根本就是边境将领假扮室韦人袭杀了回鹘宰相躞蹀。

类似的传言给刚刚和解的唐和回鹘的关系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一年后,长寿天亲可汗病逝,大唐北上吊唁使团路过铁筝峡谷遇袭,包括副使鸿胪少卿孙杲在内的三十八人被一伙自称室韦马匪的人虐杀。

此中真相和振武军被回鹘使团被袭的真相一样,湮没于大漠戈壁漫天的黄沙中。

在李茂的一再坚持下,宰相庅啜都只得答应陪同李茂一同前往,路上却是磨磨蹭蹭,五百里路足足走了五天。

铁筝峡谷本无名,因使团被围后,夜晚常有人弹筝明志,因此得名。

这处峡谷偏离主道约二十里,至于使团为何会误入此谷遇袭,回鹘人给的解释是当日大雨磅礴,南北主道被洪水冲毁,使团不得已而改道,又因大雨之后,草原上的路标皆被雨水抹平,使团因此迷失了方向,不慎误入铁筝峡谷。

至于说接近回鹘王庭的腹心之地为何会有大股室韦人流窜行凶,回鹘人的解释是大漠太大,草原太辽阔,即便是天纵圣明的回鹘可汗也不可能阻止凶顽流窜过来侵害他的盟友。

“事发后,我大可汗遣三万天狼军进剿山北室韦部,擒杀了墨隆部首领阿布。”

通译转述庅啜都的话,李茂连标点都不信,山北室韦墨隆部首领阿布在使团遇袭前一年因坠马受伤而死,跟回鹘人的惩罚没有半分关系。

铁筝峡谷里一夜之间崛起三十八处新坟,旧日大唐使团遇害后,回鹘人收集残肢,拼接成三十八完整的尸骨,统统土葬于铁筝峡谷中,称之为唐冢,派差给附近部落,令其派专人守护,但这样的待遇没能持续几年,因为回鹘与大唐之间的磕磕绊绊而结束。

三十八座坟就此湮没于荒草之中。

这次因为李茂要来,庅啜都连夜派人抢在李茂入谷前把三十八座唐冢给盘了起来。

为了掩盖潮湿的新土,回鹘人铲了一些草皮覆盖在新盘起的坟堆上,因为养护不善,草皮半死不活,反倒是欲盖弥彰。

李茂率使团隆重祭拜了长眠于此的英灵,礼仪之隆重,让那位在胡地生活了十几年的向导也不觉潸然泪下。

自安史之乱后,大唐对这些长眠于大漠草原上的英灵亡魂就再也没有顾惜过,对流散在草原上的汉家子民更是不屑一顾,甚至为了所谓的邦交大局,不止一次出兵协助草原部落围剿流民建立的堡寨。

唐廷的所作所为让流民们对大唐仅存的一点眷恋也荡然无存。

不说那些流民,便是长眠于谷中的这三十八位被异族侵害的公家人,为了所谓的大局也没能落叶为根,魂归桑梓,而是凄凄惨惨地长眠于千里之外的风沙地,与枯草、顽石为伴。

记忆中,在李茂之前,尚无一个大唐朝廷官员来此祭扫。

第348章 实不忍心丢下你

他们每次都以此处偏离主干道,行动不便为由,拒绝到铁筝峡谷来。

这样的理由若想找,总是能找的到,这个地方若是不想来,也总有不能来的理由。

宰相庅啜都对李茂来此祭拜亡灵的行为有些不以为然,这些年大唐在草原上的声望与日俱下,指望做场秀就能挽回?这绝对是痴人说梦。

对李茂突然冒出来的这个举动,随行的秦墨等人也十分不解,问李茂是否暗含深意,李茂却总是笑而不答,只是夜间被小茹缠的无奈,方略作解释道:“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国家的强盛归根到底是凝聚力的强大,一个心里只装着达官贵人的朝廷,是得不到民心的,一个得不到民心的朝廷,注定是虚弱的。”

“朝廷虚弱,国家虚弱,弱国万家欺,到头来谁都得不好处。”李茂顿了一下,又道:“国内权贵瞎胡闹,百姓不满,有人说这个国是权贵的国,跟自己半点关系都没有,它要亡就让他亡吧,反正老子一无所有,国亡了或许老子还有机会翻身呢。这话本也不错,这个国亡了,肯定有一大批人翻身做主人,可谁能保证翻身做主人的就是你?”

“谁又能保证翻身做主人的不是我?”小茹翻了个身,压在了李茂身上。

李茂道:“这就是问题之所在,总有一些野心家希望天下大乱,这样他们才有出头之日。可是天下大乱后,那些没有野心,安分守己的人呢,受伤害最大的是他们。”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这话是李茂说的,小茹却记得很清楚。

“现在很多人对世道不满,这不能怪人家,这个世道的确操蛋,若当政者不思悔改,一意孤行,将来天下大乱之际,大家一起跟着完蛋。草民是贱命,他们是贵胄,一起完蛋的话,还是他们吃亏了。”

“账谁都会算,可真要动真格的让他们割肉,谁又肯,总是心存侥幸,总是拖,全不顾别人的感受,他们总有拖不下去的那天。”

李茂道:“也不必这么悲观,新帝有革新的意思,大唐中兴还是有希望的。”

嫌小茹无为,李茂翻身将她压下,小茹啄了李茂一下,笑道:“看起来,你对新皇帝很有信心,你的信心从何而来?”

李茂笑道:“天下是他们家的,只要不是无药可救,谁会坐看自己的家宅烂下去。”

小茹道:“你决心帮他,可你怎么帮?”

李茂道:“国家想复兴,首要的是收拾民心,凝聚士气。他们说我去铁筝峡谷祭拜亡魂是做做样子,我的确是在做做样子,可很多时候做做样子也是一种态度,总胜过没样子。我要让流散在化外之境的同胞知道,大唐换了新皇帝,有了新气象,大唐中兴是有希望的。”

小茹问:“大唐和回鹘是盟友,盟友间也会打仗吗?”

李茂道:“许多年前我们不是盟友,许多年后谁知道我们还会不会是盟友,这世上哪有永恒的盟友。”

小茹道:“这么说,我真的要留在草原了?”

李茂笑道:“别傻了,你留下能做什么?”

小茹认真地说道:“我想留下来,帮你做点事。”

李茂笑道:“我谢谢你的好意,不过这件事还是算了。”

小茹道:“我是认真的。”

李茂翻了个身,二人体位互异后,李茂收敛笑容,和声问道:“为什么?”

小茹面上忽然多了一丝愁容:“我父亲原是凤翔老兵,跟吐蕃人打了半辈子仗。我一岁那年,他与吐蕃人作战,战况不利,队头领他们退入森林,雨大追兵急,不慎迷了路,误了归期,等他们出来想回营时却发现大军已撤。

“他们在森林和草原上游荡了十天十夜,后来被一群党项马匪袭击,做了俘虏,转手贩卖给回鹘人做养马奴。我母亲因为思念他,夜夜啼哭。有一天早起她很高兴地对我说‘你父亲回来了,就在村口,我去接接他’,她没穿鞋就出了门,这一去,就再没能回来——夜夜啼哭哭坏了她的眼,她不慎跌入庄口的荷花池淹死了。”

小茹从不主动跟外人聊起她的身世,跟李茂也只略略提过几句。李茂只知道她父亲是名凤翔老军,战场上伤了条膀子,回乡无法生活就投奔了苏卿的祖父,在苏家经营的商栈做了名守夜人,小茹自幼与苏卿为伴,做了她的婢女。

“父亲在草原上给回鹘人养马三年,后来回鹘人与吐蕃开战,吃了败仗,那家主人战死,几个儿子为争夺家产动了刀子,父亲联合几个人发动暴动,成功后逃回了大唐。大唐的边军却说他们是回鹘人的奸细,拒不肯纳,我父亲他们就夜渡黄河,后来在穿越戈壁滩时被一伙党项人袭击,折了条臂膀,从此落下了残疾。

“他回到旧营,因为吃了败仗,原来的长官被调离,新长官早将他们报成阵亡拿了抚恤,而今见他们回来就不肯认,非但不肯认,还诬称他们是回鹘奸细。父亲他们只好连夜逃跑,从此他隐姓埋名流浪四方,那年他流落到曹州,大雪之夜冻饿交加昏倒在苏老爹家的米店门口,被毛太公救起,他们都是凤翔边军出身,能说的来,就劝父亲留下了。”

李茂道:“苏老爹是个厚道人,他怎忍让你父亲做他的部曲?”

小茹道:“这不怪苏老爹,我父亲是个逃犯,没有户籍,手又残疾,又感念苏老爹的救命之恩,便做了苏家的部曲。”

说到这,小茹不怀好意地笑了笑,说道:“家父跟苏老太爷称兄道弟呢,论辈分,我还比三娘子高一辈呢。”

李茂笑道:“你这个长辈为何那么怕她。”

小茹道:“她大我两岁,从小就比我长的高长的壮,每次摔跤我都败给她,打架我不是她对手,读书我也不行,只能做她的跟屁虫。她这个人坏在脸上,心其实并不坏,这十几年,她一直把我当妹妹看。”

李茂把小茹往怀里搂了搂:“这些……你从来没跟我说过。”

“我不敢说,每次说了心里都要疼上好久。”

李茂没有吭声,粗硬的手掌在小茹光润滑腻的脊背上走了一圈,悠悠说道:“留在草原,凶险重重,我真的不忍心,但大唐的确需要在回鹘的心脏张有耳目……”

李茂哽噎难言。龙首山急需在回鹘心脏地带有所作为,但可资利用的途径并不多,咸安公主这条线若能打通,则情况将有极大的改变。

做这种事无疑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小茹或还不能完全理解,李茂却看的一清二楚,比任何人都透彻,他怎么忍心让柔弱的小茹去承担这一切。

而舍去此途李茂又想不出更好更稳妥的办法,他纠结、彷徨、无助,内心挣扎于理智和情感之界,但一切无解时,李茂忍不住泪如雨下。

小茹理解这份眼泪的不易,李茂肯当着她的面为她哭,这不是险恶矫情,而是对她的无条件信任,他和她的心是联通的,中间没有任何隔阂。

小茹捧着李茂的脸,扑哧一笑,用手揩去他脸上的泪水,说道:“我这么做也不全为了你,我是有私心的。我父亲年老后身体非常不好,病痛缠身,日夜不得安宁。他每天都喝很多酒,喝醉之前他跟我说‘都怪我胆小,我但凡胆子大一点,早一天逃出来,你母亲或许就不会那么早就不在了’,每次喝醉后,他又哭又笑,怨天尤人。”

小茹说到这,星眸中泪光点点。

李茂道:“你若怀着报仇的心,我就不能留下你。这会害了你。”

小茹吸了下鼻子,道:“我心里没有恨,我父亲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不要恨别人,他说他随大军出塞时也是烧杀抢掠,他杀过手无寸铁的妇孺,他罪有应得,只是这份罪该由他一人承担,老天爷不该委过于他人,害了我母亲。”

小茹擦了把泪,抬起头来,目光灼灼地望着李茂,肃色说道:“若长安能看清草原的动向,少打仗,不打仗,边境要少死多少人。我知道你急切想在草原张目,可你又无计可施,茂哥哥,让我帮帮你,成全我这个傻丫头的胡思乱想吧。”

李茂搂紧了小茹,眸中闪着泪花,竟凝噎无语。

第349章 此骂深得我心

回鹘王城地处草原深处,论面积还在长安之上,此刻的回鹘汗国虽已是夕阳西下,但在草原人的心目中依然是天下的中心,千族百国汇集之地。

这里的风俗迥异于中原,回鹘的贵族们仰慕大唐的文明,从服饰到住宅无处不在模仿大唐,但草原中心之国又有着自己的骄傲,模仿大唐,却非一味照搬,他们兼收并蓄,从服饰、饮食、建筑、制度都融会东西,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这座占地极其广大的王城内,权贵们已经抛弃了世世代代居住的毡帐,而学习定居地区的做法,开始筑屋居住,建筑的风格非东非西,亦东亦西,自成一体。

回鹘建国之初,南方的大唐正值盛世,万邦来朝,威震东西。这个时期回鹘人的建筑风格趋向大唐,不论皇宫、官府,还是权贵、富商,建筑风格就散发着浓烈的大唐风韵。

安史之乱前后,回鹘国力鼎盛,大唐却危机深重,这个时期回鹘充满了无比的自信,不论服饰、饮食还是建筑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国力强盛,文明外波,以至于回鹘的服饰和饮食反过来极大地影响了灾难深重的唐。

为了迎接大唐使团,回鹘方面也算是做足了功夫,光迎接使团用的猩红地毯就铺出去十五里,道路两侧的围屏全部使用上等的绢帛,迎宾的仪仗队中竟然有两百名身着金甲,头戴金盔的骑士,手中所持兵器亦全部包裹金箔,金光闪闪,富丽堂皇。

使团中熟悉度支的官员推测,仅此一项就抵得上大唐小半年的赋税收入了。

张琦咂舌道:“乖乖,都说大漠苦寒,我怎么觉得这大漠比咱长安还要富庶呢。”

小茹咯咯只笑,指着围屏后的低矮破旧的泥草屋,说:“国家富不富,不能只看君王,还得看看百姓,就这些低矮的茅草泥屋,长安城里有吗?”

“有。”张琦很肯定地说,“差不多每家都用,不过只用来养猪关狗。”

秦墨咳嗽了一声道:“长安小康人家,便是狗舍也胜过这些泥草屋。”

张琦道:“老百姓是穷了点,不过人家官府有钱呀,你看看这红毯,这遮道的围屏,足足十几里长,光这一项就值多少钱。”

这一说,小茹笑的更狠了,秦墨骂道:“说你笨,你说我侮辱你,可事实是你就是笨,你看这地毯是多大一块。”张琦仔细看去,发现铺地的地毯是一块一块拼接起来的,每块都只有一丈来长。

“是不长,这有什么讲究吗?”

“讲究大着咧,他这是在反复使用,你懂吗?”

张琦摇摇头:“不懂。”

“谅你也不懂。来,哥教教你什么叫学问。”秦墨趴在张琦的肩上,后者顿觉如泰山压顶。“瞧见没,咱们每走三里地,他们就冒出一个王公重臣,干什么,请咱喝茶,为什么请咱喝茶你明白吗?”

张琦摇摇头。

“一碗茶喝半天,还啰嗦个没完,你倒是他们好客?不对,他们这是拖延时间,好让仆奴们把咱们走过的地毯撤下来铺到前面去。”

“啊!”张琦目瞪口呆,仍旧有些不信。

小茹笑着说道:“还记得咱们上地毯前,那些跪在地上擦马掌的奴仆吗,他们把马掌擦干净为的就是不把地毯踩脏。若是他们富足,就该先铺上一里地毯,撒上水,车马走过脚底自然就干净了,可他们没这么做,这说明他们的地毯不多,依我看他们就是副空架子,府库里只怕早掏空了吧。”

“啊。”张琦目瞪口呆,已经有几分信了。

秦墨道:“你若还不信,不妨爬到车顶上朝四处望望,看看是不是有一大票人正抬着地毯乱跑。”

张琦闻言跳上车往车顶上爬,乐的小茹咯咯捂着嘴只笑,小茹的笑声引起了李茂的注意,他回头望了一眼,正看到正准备往车顶上爬的张琦,后者望见李茂,顿时如老鼠见到了猫,赶紧缩了回来。

碍于人多,李茂也不好批评张琦的好奇心。

见张琦闷闷不乐,小茹又出主意道:“其实本不必攀爬,看看外面有无踩踏扬起来的尘土即可。”张琦没听小茹的话,呆坐了一会,趁李茂不注意,立身站在了马鞍上,踮起脚尖往围屏外望了望,这一望,吃惊不小,果然见到数以百计的奴仆,每六人一组,抬着一块一块的红毯飞奔向前。

张琦闷坐无言,良久闷出一句:“虽没有红毯,可人家这围屏,啧啧,也不赖啊。”

小茹闻听这话却再也笑不出来,大唐在与回鹘人的绢马贸易中始终处于弱势一方,绢布质优价廉,回鹘马却是质次价高。

这场显失公平的贸易持续了许多年,这其中固然有大唐为了拉拢回鹘对抗吐蕃而付出的代价,但更主要的是大唐在失去自信后的茫然与失策。

人人都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却又不得不去做,而且无力改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国家的悲哀。

造成今日这幅局面除了有大唐国势不振的因素,也与那位享国四十余年却无甚作为的皇帝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他的萎靡不振,敷衍塞责,才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