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杀破唐-第1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茂惊道:“元直的意思是遣一路大军直扑上京?”
李愬道:“至少可以冒险一试。”
李茂道:“元直可愿领衔东征?数万大军深陷渤海,眼看秋至冬来,若再耗下去,辽东不保,幽州危矣。”
李愬笑道:“我此来正是要请缨东征,却不知太保能否信得过我?”
李茂道:“是李茂心胸狭窄,不能容人,让元直蹉跎了年华,罪在李茂,我向你赔罪了。还望元直不计前嫌,救我辽东。”
李愬道:“救辽东不是我的本意,我此来是为救大唐的辽东。近闻方闯将军不幸殉国,请太保将两万成德健儿交与我,授我便宜之权,一个月后可传捷报。”
李茂大喜,即拜李愬为东征副帅,统领方闯所部两万人,欲派护军虞侯八百人强化李愬权威,李愬摇头道:“离家万里,孤悬敌境,要的是上下同心。欲得将士之心,须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捧一颗心出去,换一颗心回,不可以武力胁迫。”
只带亲随十余人携印信上任,整顿五日后,大军开拔向东,三日后不得音讯。
……
在史宪忠和卢桢两部的支援下,石雄稳住阵脚,向前攻破铁州,再下中京城,渡河与渤海主力对峙于崇山。
渤海军统帅大运戎高垒深壕,避而不战,石雄屡次挑战不成,数万大军不得前进一步。
石雄与史宪忠、卢桢商量道:“长此相持下去,早晚被渤海人拖死,我欲率一支精兵走森林小道出其不意攻打上京,迫使渤海回兵援救,二位急切攻打,齐心协力破了此阵如何?”
卢桢道:“北部森林里满是蛮人,这些人受渤海王蛊惑,专门和咱们作对,你孤军深入,未必能讨得了便宜。”
石雄道:“我也知千难万难,但总不能这么坐以待毙吧?”
史宪忠道:“如此大事,还是知会常总长知晓。”石雄摆摆手道:“你们发现没有,自咱们东征以来,步步受制于人,这是为什么?秦凤棉以前吹牛说渤海王晚上睡那个嫔妃他都知道,现在却如何,焦头烂额,什么话都不敢说。这是为什么,右厢让人弄成了瞎子聋子,一点都不灵了!我怀疑是他们中间混进了奸细,这些人正帮大石牧监视我们,反过来把咱们的耳目堵的死死。我此去就要神不知鬼不觉,让他无从知道。”
卢桢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支持石大胆。”见史宪忠还有些犹豫,便劝道:“眼看就要入秋,渤海的冬天滴水成冰,再有一个月不能取胜,咱们都得完蛋。”
史宪忠道:“不是我不敢,只是石大胆人不在军营,左右也瞒不过几天,到时候还是会被人察觉。”
卢桢道:“这倒是个麻烦,唉,我有一计。不知大胆兄是否答应。”
石雄道:“都到这个份上了,还有什么答应不答应的,你说,我都答应。”
卢桢嘻嘻一笑,喝了声:“看打。”一拳打的石雄鼻血长流。
第642章 化国为郡
石雄拍案而起,当即掀了桌子和卢桢厮打起来,史宪忠一看,忙把酒壶、酒碗,杯子、碟子往外面扔,叮叮当当摔了一地都是,又大声劝道:“二位听我说,战事不利,不是石大胆无能,委实是敌人太过狡猾。”
帐外亲兵闻听帐内不知何故打了起来,纷纷向前凑,但无命令也没人敢进去。正犹疑间,忽见卢桢像块石头似的被人扔了出来,摔在地上哼哼唧唧起不来身,又见石雄捂着鼻子大步抢出来,骑在卢桢的身上抡拳只顾打。
史宪忠随之也跑了出来,喝令左右亲兵道:“还愣着作甚,赶紧拉开。”
众人一拥而上,去拉石雄,石雄双臂似有千钧之力,一划拉倒了一片,再一划拉又倒了一片,卢桢趁石雄分心,奋力一挣,反将石雄推倒,骑在他身上双手掐着他的脖子不放。史宪忠大喝一声,迈大步过去,架住卢桢把他脱开,众亲军一拥而上手拉手组成人墙,好歹把石雄和卢桢两个分开了。
二人皆满脸是血,隔空对骂,石雄又破口大骂史宪忠无能,史宪忠气鼓鼓道:“醉酒殴打同袍,你好能耐。”忽见卢桢转身往外走,忙问去哪,卢桢道:“天下就石大胆一个名将,咱们都是窝囊废,这仗老子不打了,让他一个人去打好了。”
史宪忠让亲兵拦阻,卢桢将刀一拉,瞪着血红的眼睛,厉声喝问:“看谁敢。”
众人果然不敢上前,卢桢回营后,便召集众将,商议退兵,众人皆劝他不要意气用事,卢桢恨道:“石雄欺人太甚,我咽不下这口气。”
正说着史宪忠匹马到了大营,顿时被卢桢部将围住,众人纷纷替主将叫屈,史宪忠被逼无奈,只得当众应承道:“诸位放心,某一定禀明太保和总长,给诸位一个交代。”好说歹说总算劝住了众人。安抚了卢桢,又去见石雄,石雄却以鼻子有伤,不肯接见。史宪忠无奈回营,孰料这日深夜,石雄大营里又有数名将领领着两三百人到卢桢营前叫阵,双方剑拔弩张,几乎火拼起来。
幸得燕山总管府兵马使钱多多出面调停,才没有酿成大祸。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史宪忠不敢隐瞒殴斗之事,令书记起草文书如实禀明常木仓,三日后,大营来了一队护军虞侯,将石雄及一干牙将带去铁州问话。
又隔了几日,传来消息说石雄已奉命回辽东城述职,所部由史宪忠接管指挥。
按照原定计划,石雄在铁州走个过场后,便会回到崇安,率领三千精锐绕道进攻上京城,但他人一到铁州就被常木仓扣住,不容分说地送回了辽东城。
石雄怒气汹汹,见到李茂后赌气说常木仓收了大石牧的黑钱,投敌叛国了。李茂笑道:“酒后打架,是谁先动的手?你倒有理了。”石雄辩道:“打架是假,用计是真。”撕破贴身衣裳取出史宪忠和卢桢的联名信,李茂看过这封信,随手往案上一搁,笑道:“你们出的这计谋只能骗骗三岁小儿,大运戎虽然年轻,却是少有的将才,你瞒不过他。此外,为了围攻高苏,大石牧放开渤海北部边境,任由靺鞨人南下抢掠,如今崇山之北的林中都是蛮人,你那三千人进去容易,只怕出来难。这些你可曾都想过。”
石雄道:“纵然计谋不能施行,他也不该把我送到辽东来,前线战局胶着,我怎能擅离职守?”
李茂道:“是我让常总长把你送来的。目的是要演一场戏给潜伏在咱们身边的人看。”
石雄道:“这么说咱们身边真的潜伏着他们的耳目?奶奶的,我一直就觉得不对劲,神通广大的右厢怎么突然就哑了、聋了呢。是什么人,查出来没有?”
李茂道:“是什么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赶紧回崇山前线,指挥你的兵马,准备攻打上京。不过你醉酒肇事,殴打同袍,罪不可恕,我要先治你的罪。”
石雄嘿嘿一笑,道:“治不治罪的我无所谓。只是要打上京,谈何容易?大运戎、李卓都是用兵谨慎之人,两个王八蛋藏在高垒深壕内就是不露头,我有什么办法?”因见李茂目光坚定,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忽而一喜,道:“我明白了。”
石雄脑子转的快,方闯死后,传说李愬主动请缨东征,此后忽然就没有了消息,不仅他没了消息,连方闯的那支两万人的大军也没了消息,渤海战局如此艰难,李茂绝不会让千里迢迢赶来的两万生力军躺着睡觉,把李愬和这两万人这么一凑,石雄忽然就明白了什么。
李茂不说,他也不问,立即收拾回崇安前线,至于降职记过什么的,他毫不在乎,只要能打胜仗,转眼就什么都回来了。
大和元年,九月中,大唐右仆射、检校工部尚书、营平观察使、东征渤海诸军副都统李愬率两万大军攻破渤海国都上京城,擒获国王大石牧以下王亲贵族、三省高官一千三百人。
月底,石雄、史宪忠、卢桢、钱多多四部联兵大破大运戎、李卓、高森淼于崇安城下,斩首三万级,俘获国公、都领、刺史以上高官三百六十二人。
至此渤海举国精英损失殆尽,百年营聚拱手易主。
十月初,石雄三部大军与李愬胜利会师于上京城下。
李茂吸取了在新罗的教训,没有从大氏子孙中挑一个恭顺的立为国王,而是直接化渤海旧地为大唐州县,设安远、龙泉、扶余三节度使管辖其地。
龙泉节度使辖原渤海国龙泉府、显德府、铜州、郢州和龙原府,这里原是渤海国的核心地带,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李茂奏请以李愬为节度使。
李愬无疑是此次东征的最大功臣,是大唐的功臣、忠臣,但却非是李茂的私臣,李茂推举他为节度使,一则他的功劳最大,奖功罚过,理当有此奖励;二则李愬是唯一不主张把渤海国国库搬到辽东或幽州的将领,这点充分证明了他的目光和胸怀。渤海新定,国民需要安抚,若把国库搬回辽东,百姓难免又要蒙灾。渤海现在是大唐的州县,百姓是大唐的臣民,新附之民不可待之太过苛刻,这是李茂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最后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内保处告诉李茂,李愬身患恶疾,大限就在这一两年。
东征的第二功臣非史宪忠莫属,李茂升其为扶余节度使,领军镇守原渤海国扶余府及辽东勿州,是为沟通辽东和龙泉的桥梁。
李茂破格擢拔钱多多为安远节度使,安远节度使统辖原渤海国安远、安边、东平、抚远等地,都是既边远又穷苦的地方,终年要跟不开化的蛮人打交道,故而钱多多虽然蹿升数级却无人跟他计较,因为谁都知道他的这个节度使是个地道的苦差事,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玩的。
时当十月,渤海地方已经寒意袭人,各军除留守镇抚地方的,其余皆陆续开拔回辽东。
第643章 清理门户
军人载誉归来,另一些人却忧心忡忡向东而去,渤海国灭亡后,国王以下亲贵重臣尽落入右厢之手,严刑拷问后,那条隐藏在渤海和新罗之间的暗线就浮上了水面,这条线上串了一连串的珍珠,个个熠熠生辉,真是晃瞎了李茂的一双好眼。
李茂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些追随他崛起于辽东、称霸北国的功勋元老们为何忽然之间都奇迹般地站在了他的对面呢。
李茂不想再见他们,又忍不住想去当面问问,问问他们为何这样对待自己,背叛自己与渤海、新罗搞地下交通到底图的是什么。
好几次他都已经吩咐了石空去准备,临到走前又反悔了,他不知道自己见了他们之后该说些什么,他们对自己所作所为皆已供认不讳,又有渤海方面的口供、往来信函做印证,铁证如山,还有什么好问的。
但李茂还是忍不住地想去亲口问问他们,以了却心中的疑惑,最后一次,他已经骑上马走出一里地远,随行的韦相成却忽然从马上栽了下去,躺在冰冷的青石街面上抽搐了两下便不治身亡,他的兄弟韦观海早在三个月前也是一头栽在幽州的街面上,一命呜呼的。
他们都才不过是三十出头的人,风华正茂。他们追随李茂许多年,算不得很亲密,但一直忠心耿耿,他们不算是什么有能耐的人,却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两兄弟的英年早逝,让李茂感到了世道的无常,人生的苦短。
田萁即将启程去渤海,她是奉命去整顿糜烂透顶的右厢驻渤海分台。李茂已经授予她全权,以她的个性不杀个血流成河绝不会罢手。
李茂望着她,心里忽然生出一股悲凉,不知不觉间她也成了自己的路人,旧日的那点情缘如今早已随风荡尽,剩下的只有互相利用的合作关系。
李茂深吸了一口气,换了个舒服点的坐姿,向坐在他面前的部属面授机宜:“要给活路,允许回头是岸,慎杀,最好不杀。”
田萁冷硬地回道:“不杀,渤海难平,负心之人,留之何益。”
李茂皱了皱眉头,忽然感到胸堵、烦躁,于是起身来,说道:“你自己看着办吧。”
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出了草亭,他裹紧了披氅,没有上马,而是选择步行回城,走了几步,又嫌这样太耗费时间,于是仍旧爬上马背,打马回城。
回城后喝了几杯暖酒,心依旧觉得堵的慌,他忽然又念起田萁的种种好处,把他们从初见到成为夫妻中间的点点滴滴回忆了一遍,慢慢的心也就软了,忽然就觉得自己不该把她视作路人,她所做的自己虽然很不喜欢,但说到底她还是站在维护自己的立场上,粗暴地把她只当成是合作伙伴对她来讲有失公允。
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去见一见那些他一直回避不愿见面的熟悉的敌人,去搞明白他们为何要甘冒风险站出来背叛他。他李茂究竟做了什么对不起他们的事,惹得他们不惜以背叛来背叛他。
如果他们能说出让自己信服的理由,他会给他们改过的机会。
那些人中地位最高、资历最老的莫过于赵光良。
田萁和内保处联手查明赵光良正是撮合新罗和渤海联手的罪魁祸首,这一点也被急于和大唐恢复正常关系的金秀宗所证实,更重要的是赵光良本人也供认不讳。
李茂提着食盒走进阴冷的大牢,掌固接到通知后,已经在赵光良的单人囚室内加了两个火盆。在这阴冷潮湿的监狱里,此处倒是一处温暖的世外桃源。
牢子将李茂食盒打开,将饭菜和酒摆上,然后恭敬地退了出去,随行的卫士随即接管了这一监区,防止李茂和赵光良的最后谈话不会泄露出去半个字。
赵光良使劲地搓搓手,等手暖和了,这才操起筷子来,不言不语,夹起几块鹿肉放进嘴里,美滋滋地嚼着,又端起李茂给他斟的酒喝了两口。
酒肉入肚,身体渐渐暖和起来,赵光良忽然放下筷子,低着头,等着李茂开口。
李茂又给他满上酒,却仍没有说话,赵光良抬起头,强作笑颜:“堂堂的八总管之一,眨眼间成了阶下囚,给你添麻烦了。”李茂点点头:“简直是颜面扫地,连创始八元勋都不能容忍,我李茂就是个地道的小人。”赵光良道:“你不是小人,我是小人,不识抬举的小人。我一个破家子弟能有今天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偏偏人心不足蛇吞象。”李茂道:“你有什么牢骚尽可以发出来,我听听有没有道理。”
赵光良满斟一杯酒,一口饮下,嘿然笑道:“败军之将,唯死而已,还有什么好说的。”言罢撒手丢了杯子,转身去了墙角的光板床,面朝里而卧,再不搭理李茂。
李茂起身出了监牢,眯着眼睛望着坠向西天的太阳,待得眼睛花了,这才移开,闭目养了一会,向石空道:“恩断义绝,到了到了,连句话都不肯跟我多说。”
石空见李茂眼眶里蓄着泪水,忙招呼左右拿热毛巾来,惹得左右一阵忙乱。又安慰李茂道:“他有什么好说的?当年初到辽东,他是八总管之一,位高权重,风光一时无两。但走着走着他就掉队了,离心离德了,这能怪谁,只能怪他自己?咱们是白手起家,只能一门心思往前奔,要的是同心同德,大队向前走,你自己不跟随,还要人停下来求着你吗?你自己有几斤几两,心里不清楚吗,初到辽东,一穷二白,你可以做总管,家大业大了,有才者居上游,大业未定有什么资格去搞论资排辈那一套?因此而生出二心,已属糊涂,吃里扒外,更是狼心狗肺!这样的人死不足惜。”
热毛巾拿来,李茂却没有接,而是用手背擦了下眼:“这么多人全部都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究竟有没有失误的地方?”
石空笑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说没有,那是瞎话。可若说只是慢待了你,你就勾结外人卖主,这说到哪都说不过去的。说句你不爱听也有些僭越的话,你现在有些妇人之仁,右厢东三台一直乱的很,不趁机彻底整肃,将来必出大事,我赞同夫人的主张,脓疮不剜掉它不会自己好。剜疮疗伤痛在一时,从长远看于身体大有好处。”
李茂道:“我问你起疮的原因,你跟我说剜疮有益身体健康,风马牛不相及嘛。”
石空笑道:“我是个粗人嘛,你问这么深的东西,我哪里能说的明白。”
李茂摇了摇头,叹息一声,道:“你收了田萁什么好处,最近总帮着她说话。其实他不说我也明白,权力这个东西对人心腐蚀极大,一旦沾上了,少有人能全身而退的。他做过总管,尝到过权力的妙处,怎能舍弃的下,我不重视他,他就里通外国以自重,说到底无非是向我要权。所以我约束你们不要插手外面的事,不是害你们而是保护你们,你们一旦尝到了权力的好处,基本也就完蛋了。”
回到辽东城后,李茂拿起了笔,在赵光良等一百三十一名叛徒的名字上画了墨叉,批了个“允”字。
当夜,在胡南湘、秦凤棉、韦雍、蔡文才的监督下,夏忍、苏辟冒亲自主持处死了赵光良等一百三十一人,因赵光良等人身份特殊,对外宣称是暴病而亡。
第644章 稳固大后方
二日一早,薛青裹派人送请柬来,请李茂过府赴宴。随着地位的攀升,李茂已绝少外出赴宴,不全是端架子看不起人,因为太麻烦。他每到一地,亲军左厢会设置警戒区,驱赶一切不相干人等,再把警戒区内的所有人查个底朝天,更恨不得把人家的厨子和烧火工人的祖宗十八代都调查一遍以保证安全,这一套下来,早已是人仰马翻、鸡飞狗跳,这哪是吃饭,分明就是扰民。
为了彼此省心,李茂索性不出去,请客吃饭自己做东,倒省了许多事。
不过薛青裹毕竟不是外人,他是薛丁丁的父亲,是李茂的岳丈,亲不亲一家人,这个面子得给。更何况薛丁丁为了这次宴请,特意从幽州赶回辽东城,为了不伤她的心,李茂也应该去吃这个饭。
左厢循例是要做些布置的,不会因为薛青裹的特殊身份就有所松懈。
昨日一口气坏了一百三十多条人的性命,其中还包括辽东创始八元勋之一的赵光良,李茂的心情抑郁到了极点,酒入愁肠愁更愁,没喝几杯酒竟然就醉了。
薛青裹早已预备下客房,忙安排女儿服侍李茂歇息,李茂听说睡的是薛丁丁旧日的闺楼连忙答应下来,他酒量颇豪,因为心情不快才醉了一场,睡了一觉人就清醒过来,在薛丁丁的引导下参观了这座小楼和前后花园。夜晚天冷,薛丁丁的面颊冻的通红,人却很兴奋,李茂握住她的手说:“以后得空,常回来住住,解解相思之愁。”
薛丁丁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鸡儿狗儿尚知追随丈夫,我怎能那么不懂事。”
李茂拍了拍妻子的背,说:“左右都随你,你高兴便是。”用手按了按薛丁丁旧日的床铺,问道:“该不会塌吧。”
薛丁丁面颊绯红,羞不可耐,温香软玉在怀,李茂才想起自东征渤海开始,他已经有半年不近女色了,一时郎情妾意,好好地温存了一回。
二日一早李茂便离开了薛青裹家,路上,李茂见石空表情有些古怪,便道:“有话便说,有屁就放,憋在心里难受不难受。”
石空道:“有句话不说是我失职,说吧,真不知道怎么开口。昨夜卫士在园外抓了几个听墙根的,一个是薛宅管家,一个是薛使君的长随。”
李茂笑了笑:“他是想知道我与他女儿恩爱如何,人说妻凭夫贵,他现在是父凭女贵,人之常情嘛。看来规矩不能坏,除了进宫面圣,以后咱们哪都不去,就待自己家里。”
石空见李茂如此大度,倒松了口气,他抓到人后,薛青裹鼓动女儿来求情,薛丁丁求情他不好不放,又怕李茂事后知道责怪自己失职,现在心事落地,浑身畅快。
入冬之后,新罗战事基本结束,半岛冬季奇寒,不利双方用兵,休兵罢战成为两家共同的选择,现在渤海已灭,近十万大军云集辽东,金秀宗惶惶不可终日,连续遣使来辽东城要求见李茂表纳臣服之心,李茂却拒不接见。
他在等待开春,开春之后若时机合宜,十万大军将调转矛头,直扑金城,把金秀宗、朴赫哲揪出来,打入囚车献于长安。若时机不对,再接受金秀宗的臣服不迟,没有了渤海这个盟友,金秀宗就是瓮中之鳖,早捉晚捉还不是一样捉。
现在趁着半岛无事,李茂决定把北新罗王叫过来训训话,帮他开开窍。
此番田萁联络内保处把右厢设在辽东、新罗和渤海的三大分台翻了个底朝天,牵连高层之多,何止赵光良一个人,金道安也或多或少的牵涉其中,尤其是他在出镇平壤城期间和新罗、渤海两国私下往来频繁,屁股底下很不干净,若非他现在是北新罗王,他的名字将和赵光良一起被李茂墨批个“允”字,然后秘密处决。
不过现在他的危险期已过,李茂决定给他一条出路。
金道安是李结推荐给李茂的,在他心里也一直视李结为背后靠山,李结在长安招募死士对付王守澄,金道安暗中出力不少。
现在幕后大靠山不在了,金道安只能紧抱李茂这条粗腿,李茂和他长谈三次,金道安一身轻松地回到平壤,安心地做他的傀儡王。
大和元年的下半年,南方普遍爆发水旱灾害,官府救灾不利,致使流民四起,岭南、桂管、邕管等地流民更是揭竿而起,联合黄洞蛮攻陷城镇,屠杀官吏。
江南、淮南一带流民四处打家劫舍,豪门富户纷纷招募乡勇,筑垒自卫,地方官府也趁机扩充兵力,一些素有志向的节度使、观察使和刺史们开始拥兵自重,凭借手中的军事力量和朝廷掰扯讲条件。
影响所及,江南、淮南的漕运陷入彻底瘫痪,长安百万军民衣粮无着,京西数十万边防军缺衣少食,大唐的天空一时间变得无比晦暗。
对李茂来说,这一年也是无比艰险的一年,南征新罗、东征渤海都比预想的要艰难,尤其是渤海之役更是让他大出了一身冷汗,危急时刻,若不是李愬挺身而出,现在的局面简直不敢想象。李愬是上天赐给他的贵人,可遇不可求。
鉴于南方形势持续恶化,李茂最终放弃了开春南征新罗的计划,他接见了金秀宗的使者,要求金秀宗去王号,向金道安称臣,并向大唐进贡新罗特产。若金秀宗能做到这些,大唐便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去王号称臣,金秀宗不干,改个王号倒是可以考虑,至于进贡,自然更值得考虑。往昔,新罗使者携带贡品经海道去长安,贡一物而得十利,端的十分划算。不过李茂为人挑剔,他要的特产是新罗出产的优质大米和海产,数量定的死死的,不答应就开战,而若答应则等于在自己脖子上套上一绳索,若干年内只能匍匐于地给人当牛做马。
金秀宗再三斟酌,还是默默地把绳索套上了脖子,给人做狗,总胜过让人当狗杀了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新罗王也可以卧薪尝胆,将来羽翼丰满,报仇不晚。
李茂也不惧金秀宗会玩什么花样,他敢不听话,就放金道安咬他。
近十万军马屯驻在辽东休整训练,扫荡蛮族残余,巩固后方腹心。至于北部的靺鞨人,他们尚未开化,并不团结,大棒加蜜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是上策。骁勇好战并不足惧,野蛮不开化也不是他们的错,只要他们继续维持一盘散沙的状态,只要他们中始终不能涌现旷世英雄,他们就将继续混沌下去。
李茂起用高苏的儿子高文为亲军大将,重用高氏子弟,保障高氏在勿州的特殊利益。高家父子与靺鞨人打交道多年,经验老道,多依赖这样的人,制定的策略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把那些桀骜不驯的蛮族玩死在森林里。
第645章 煽风点火
大和二年春,淮南饥民攻占滁州,十日后进抵扬州城下,杀淮南名将高伦,一时天下震动。武宁军节度使王智兴上奏朝廷,请求率军南下平息民乱。
王守澄斟酌再三没敢答应,淮南是大唐的税赋重地,决不能让野心勃勃的中原藩帅染指,今日若准了王智兴,明日何进滔、韩弘、李全忠、史宪诚乃至李茂都要求出兵南下,朝廷如何应对?若他们借剿匪之名把淮南蹂躏的千里无人烟,断了朝廷的税赋来源,岂止是要了自己的老命连带着把两百年大唐江山也断送了。
王守澄阻止了王智兴南下企图,却也在慌乱中暴露了朝廷的软肋,朝廷的软肋就是南方赋税重地兵备异常虚弱,当权者最怕河北和中原的藩帅南下折腾他们的粮仓。
王智兴们心花怒放,于是纷纷上奏朝廷,要求出兵平乱为国解忧,王守澄只得一面肉疼地拿出大把的真金白银来安抚,一面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南方各道扩充兵力以自保,断了北地藩帅的觊觎之心。
流民武装终究是乌合之众,在各地官府的打击下,渐渐销声匿迹,王守澄们渐渐占了上风。王智兴们一看,自己的筹码被对手黑了,这可怎么得了。
在各自的狗头军师的建议下,各镇纷纷选派出心腹将领改名换姓南下,或收买流民首领为己所用,或火并盗匪首领,接管盗匪武装,或干脆另起炉灶,自己拉杆子造反。
他们有人、有钱、有靠山,势力迅速壮大,他们煽风点火,将本已熄灭的反抗之火重新点燃。中唐以后南方局势相对平稳,朝廷对地方控制得力,各道节度使、观察使们定期轮换,确保不会坐地生根,对各道的军马数量和质量控制的很严,除缘边的西川、东川和安南、桂管、邕管、容管等地军力稍强外,其他地方的军力都很一般。
元和初年镇海节度使李琦举兵造反,李纯调动兵马一鼓而定,前后不过两三个月,而讨伐淮西、淄青、成德等镇则打打停停,耗费十几万军力,持续时间有时长达数年。
因此南方各道对这些组织严密、军纪严明,拥有娴熟战役战术的“盗匪”完全束手无策。扩军之后兵马多了几倍,战斗力依然弱的可怜,一座座城寨被攻破,官吏被杀,仓库被抢,盗匪势力越来越大,不仅横扫州县,甚至连扬州、洪州这样的名城大邑也不再安全。
南方流民四起时,中原的流民也揭竿而起,中原受灾严重,官府的盘剥依然严酷,没有了活路的饥民只能揭竿造反,声势比南方更加浩大。不过中原藩镇普遍军力强悍,流民未成气候前即被残酷镇压,造成了大片大片的无人区。
至于河北,灾害也不轻,只是河北青壮尽在军中,耕种者尽是老弱,想反却无力反。无奈只能坐着等死。
幽州境内也是收成锐减,所幸这年辽东丰收,两地丰歉相抵基本平衡,也就没有发生大的流变。
右厢的清肃已经接近尾声,主事以上被隔离了三分之一,干探以上被隔离了五分之二,这些人中一小部分人罪证确凿,非死不可的,但大部分人罪证不足,或只是偶尔失足,还有挽回的余地。
李茂签发了一道命令,将那些尚可挽回的失足者组织起来分批分区遣往南方。
“每个道,所有重要的州县、关津和商业集散地,都要安排人,让他们长期潜伏下去,坐地生根,以待将来。经费让他们就地筹措,给他们启动资金,若是生意失败还可以酌情贷款给他们,但要注意一个度。他们是戴罪立功,只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