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赵为王-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乐间也并不知道,此刻的庞煖正在鼓励着手下的赵军将领:“如今燕太后和燕王已经被李牧大都督擒获,若是吾等还想要分润一些功劳的话,那么必须要将临乐城给拿下!”
  庞煖是真的有点着急了。
  虽然说作为主将,李牧和剧辛立下来的功劳统统都可以归功为庞煖领导有方,但是问题在于庞煖如果自己什么也没干出来,那肯定也有些说不过去。
  再说了,也不仅仅是庞煖自己,庞煖麾下的这二十万赵军将士们也需要功劳啊。
  所以在得知了襄平城被攻破之后,庞煖就率领大军朝着临乐城发动了攻击。
  在庞煖看来,临乐城之中的燕军被围困了半年,然后也被赵军的宣传攻势轰炸了半年,战斗力肯定是远远不如之前刚开战那时候的。
  情况一如庞煖所料。
  虽然说凭借着坚固的城墙,燕军多次打退了赵军犹如潮水一般的攻势,但是仅仅用了五天的时间,赵军就已经开始有人能够登上城头了。
  即便登上城头的赵军士兵很快就被杀死打退,但是这件事情却让所有的赵军将士都好像打了鸡血一般得到了很大的激励,加大了攻城的力度。
  为了攻破城池,主将庞煖可是已经作出了许诺,第一个攻上城头的,晋爵三级!
  在临乐城外的赵军阵地上,数百架投石机不停的运作着,沉重的巨石一块块从天而降轰击着临乐城的城垛,半年的时间让赵军的攻城物资达到了一个海量的地步,投石机的轰击几乎从天亮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就在乐间站着发呆的这么一会时间,至少有几十块巨石在乐间的视线之中出现,然后嗖嗖的从空中落了下来,他脚下的大地宛如地震一般完全没有停止过震动。
  乐间的亲卫们十分紧张的聚拢在了乐间的身边,甚至有人已经拿来了巨大的盾牌。
  乐间摆了摆手,示意亲卫们稍安勿躁,突然开口对着自己身边的副将说道:“临乐城已经被包围多久了?”
  副将愣了一下,虽然并不是很明白乐间说这句话的意思,但还是回答道:“半年有余矣。”
  “半年。”乐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话的时候脸上的神情多少带着几分萧瑟和无奈:“足足半年的时间,吾坐困临乐城,却等不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援手,这是天要亡我燕国啊!”
  ……
  据史官记载:“帝十三年春二月,燕派刺客荆轲刺帝于大殿之上。帝怒,命庞煖、李牧伐燕。三月,庞煖围临乐。四月,李牧破蓟都,燕太后携燕王奔辽东襄平。九月,朝鲜太子箕杏率军来助,李牧杀箕杏,破襄平,擒燕后母子。十月,庞煖破临乐,乐间降。燕国自此而亡,享国七百九十一年。”


第828章 战后处置
  在攻克了临乐之后,除了留下一部分部队继续维持燕国的治安之外,庞煖就率领着赵国大军热热闹闹的班师邯郸了。
  在邯郸城之中举行了盛大的庆典,赵丹亲自登台封赏有功将士,邯郸城之中的空气里再一次充满了酒的香味,这对于赵国人来说注定是又一个快乐的秋天。
  这一天,赵丹坐在桌案前,看着一份来自于赵国南军中郎将乐乘的奏章。
  这份奏章上洋洋洒洒数百字,但是总的来说,意思就只有两个。
  第一,赵国乐氏对乐间策划荆轲刺杀的行为一无所知,和乐间的所有接触都是在大王(赵丹)的授意下,为了说服乐间而进行的。
  第二,请大王诛杀乐间!
  赵丹看着这份奏章,心中若有所思。
  很显然,这是赵国乐氏和燕国乐氏在做切割了。事实上在荆轲刺杀的第二天乐乘就已经亲自入宫请罪了,可以说切割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乐间这个燕国乐氏的族长牵扯进了荆轲刺杀的这件事情之中呢?
  赵丹想了想,将目光看向了虞信:“虞卿,汝应该看过这份乐乘将军的奏章了吧?汝是司寇,来说说汝的意见吧。”
  虞信几乎毫不犹豫的就开口说道:“大王,乐间策划刺杀大王,乃是罪不可赦,必须严厉惩罚以儆效尤!以臣之见,当诛其三族!”
  对于这个意见,所有的赵国大臣们都立刻表示了赞同。
  要知道当初荆轲刺杀之事这些大臣们都是毫不知情的,为此他们也是被吓了一大跳。
  没有任何一个龙台重臣希望这个时候赵丹出事,这样不但会影响赵国的统一大业,而且赵国太子赵恒尚未成年,对于赵国的政局稳定也是一大挑战。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啊,新国君的上位就代表着重臣们之中肯定是要有人下台,这是所有龙台重臣们都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所以这些大臣们对于荆轲的痛恨,甚至还要甚于赵丹本人,一个个巴不得把荆轲挫骨扬灰方解心头之恨。
  赵丹点了点头,道:“很好,既然如此,那么就传令下去,将乐间及其三族尽诛之!三族之中凡有赵国乐氏者,则由司寇所属和胡衣卫、监察卫共同联合审查其行为再作出决定,有牵连此事者死,无牵连者无罪。”
  作为荆轲背后的主谋,乐间必须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不严厉的惩罚乐间,那么之后要是其他国家也来玩这一出,搞个什么荆轲二号三号的,那怎么行?
  虽然乐间也投降了,但是乐间是在城破之后抵抗到了最后一刻,确定实在没有机会了才投降的,和献城投降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赵国在攻击临乐城之战中死伤了将近三万人,这三万人的性命统统记在乐间身上也不为过。
  综合来说,只有狠狠的惩罚乐间,才能够震慑其他心怀不轨之徒、以及顽抗到底之徒的心思,让下一个荆轲不敢出现,让所有准备顽抗到底的家伙知道那样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对了,还有荆轲这个家伙。他是出身卫国濮阳对吧?濮阳现在也是寡人的地盘了,虞卿,汝立刻给寡人把荆轲的三族也找出来,尽诛之!”
  谁想杀寡人,寡人就杀他全家!不,是全家的全家!
  顿了一顿之后,赵丹又继续说道:“南军中郎将乐乘忠心为国,赏绸缎百匹,黄金十镒。”
  乐乘作为赵国宿将,几十年来为赵国忠心耿耿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属于绝对的有功之臣,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埋伏在燕国的胡衣卫还是负责监视赵国官员的监察卫都从来没有发现过乐乘有通敌的嫌疑,所以赵丹觉得乐乘还是需要安抚一下的。
  相邦赵胜道:“大王,燕国大臣蔡鸟等人里应外合帮助李牧将军拿下蓟都,理当赏之,不知大王欲给其人何等赏赐?”
  赵丹想了想,缓缓说道:“蔡鸟此人,从剧辛和李牧将军呈上来的报告来看,在拿下蓟都之后他又尽力的配合两位将军攻克和安抚燕国其他地方,乃是有大功于寡人和赵国。寡人决定将其封为平燕君,其余跟随蔡鸟起事的原燕国大臣各升爵一级!”
  有过就要罚,有功肯定要赏。蔡鸟和他那一派的燕国反骨仔大臣们可以说在这一战之中出了大力,否则的话现在的赵国恐怕能否攻破蓟都还是个问题,更别提完全灭亡燕国了。
  粗略估计的话,蔡鸟等人至少为赵国节省了一年的时间和五万左右赵军士兵的伤亡,冲这一点赵丹认为给个封君绝不为过。
  而且有了蔡鸟这个榜样在的话,那么以后赵国攻灭其他国家的时候,那些国家的大臣们肯定也会有一些人会选择投诚的,毕竟士为知己者死这种品质在任何年代都属于少数派,良禽择木而栖这种心态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多数。
  “对了,李牧如今对朝鲜国的进攻进行得如何了?”赵丹突然问道。
  廉颇答道:“回大王,李牧大都督已经率军连克箕子朝鲜十七座城邑,从最新的战报来看应该就在这一两天内便可包围平壤城。”
  赵丹点了点头,道:“寡人听说北边的冬天都会来得比较早一些,记得让李牧注意一下,若是时间不足的话便先撤回辽东,等到明年春天再发兵也就是了。”
  如今的箕子朝鲜,它的地盘大约和后世的朝鲜差不多,也就是整个朝鲜半岛北半部分的样子。
  这块地方在历史上的汉朝和唐朝之时都是中国的领土,作为一个大汉民族主义者,赵丹是肯定要把这块“自古以来”的地盘给拿下来的。
  事实上赵丹并不仅限于这朝鲜半岛的北半部分,考虑到后世这块半岛上的两个坑爹国家,赵丹认为自己很有必要把整个朝鲜半岛都给拿下来。
  当然,也不仅仅是朝鲜半岛,和朝鲜半岛一海之隔,后世叫做日本国的那块地盘也得拿下来。
  一劳永逸不说,那些岛上可是有着丰富的银矿,石见银矿在几百年里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银矿,这个是肯定不能错过的。
  不过好在南朝鲜现在只有几个落后国家,日本群岛上更是只有一群野人,所以这些还都不用急于一时。
  赵丹在前方处理着政事,而在后宫之中,赵丹的王后韩婉也正在为他处理着另外一件事情。
  “千里奔波,想来也是辛苦了。”韩婉微笑着看着面前和自己年轻相差不多的燕太后,说话的时候语气十分的平和。
  燕太后一脸的疲惫之色,眼角身处还带着几丝难以察觉的悲哀,她静静的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韩婉并没有因为燕太后的不理睬而感到恼怒,而是十分温和地说道:“看来汝并不是很想说话,那么吾就改日再来吧。”
  就在韩婉准备起身离去的时候,燕太后突然开口了:“王兄已经下定决心了吗?”
  韩婉转过身来重新落座,然后轻轻的点头:“是的,乐间、荆轲尽诛三族,凡所有参与此事者满门抄斩示众。”
  燕太后的脸庞上闪过一丝惨然的笑意,缓缓道:“那么老妇和轲儿呢?”
  韩婉叹了一口气,道:“汝不应该答应让乐间策划此事的,汝应该知道,这件事情是瞒不过大王的。”
  燕太后的声音突然变得尖锐了起来:“可是他想要毁了燕国,那是老妇和轲儿的燕国,不是他赵丹的燕国!”
  韩婉静静的看着燕太后,目光之中充满了同情:“是的,若是吾和汝易地而处的话,想必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吾等女子原本便应该是出嫁从夫,如此行为的确无可厚非。但是汝要知道,既然做错了事情,那么必须要有人付出代价。赵国和大王的威严是不容挑衅的,吾也不会允许再有第二次针对大王的刺杀。”
  韩婉的意思其实很明显,单单是乐间和荆轲的人头,仍旧平息不了赵国的怒火。即便赵丹能够答应,赵国的大臣和韩婉这个王后也不会答应。
  燕太后定定的看着韩婉,半晌之后终于露出了一丝祈求的神色:“轲儿还小,这件事情他不可能参与其中,就放过轲儿吧。”
  房间之中一片沉默。
  良久之后,韩婉才缓缓说道:“说起来轲儿亦是吾的子侄,照顾他也是吾应该做的事情。轲儿可以活下去,但只能够以庶人的身份。”
  燕太后闻言松了一口气,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谢谢。”
  韩婉笑了一笑,温声道:“好了,好好休息吧。吾等会让人把轲儿送过来,这几天汝就好好陪陪他吧。”
  “不必了。”燕太后打断了韩婉的话:“现在就开始吧,老妇已经做好准备了。”
  韩婉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犹豫了好一会,还是满足了燕太后的要求。
  “来人,上酒。”
  一名宫人捧着一爵酒,小心翼翼的放在了燕太后的面前。
  酒液殷红如血,仔细一看还会发现里面透着丝丝的青黑色。
  燕太后脸色平静的拿起了酒爵。
  韩婉忍不住道:“汝……真的不先和轲儿告别吗?”
  “不必了。”燕太后摇了摇头:“无非是自寻烦恼罢了。”
  说罢,她将头一仰,将酒一饮而尽。
  “当!”酒爵落地,在厚厚的地毯上没有发出任何一点声响,滚动了几圈之后就停了下来。
  燕太后的身体缓缓的软倒在了椅子上,慢慢的闭上了眼睛。
  一丝不知是美酒还是鲜血的红色液体从她的唇边渗出,滴落在地。
  韩婉静静的看完了这一切,心中的诸多情绪最终化为一声长长的叹息。
  “这,又是何必啊……”


第829章 平壤城
  李牧站在平壤城的面前,注视着面前的这座城市。
  “不是很大嘛……”这是李牧心中最为直接的感想。
  这座平壤城和李牧所熟知的其他城池并不一样,虽然也有城墙,但并不高;面积也不小,但比起襄平城来说却又大的有限。
  在平壤城外二十里的范围内密集的遍布着七八座小村小邑,根据赵军的斥候们回报来看,这些村庄之中此刻已经空无一人,想必应该都全数撤入城中了。
  李牧此刻就将大营坐落在平壤城西侧五里外的一座小邑之中,这座小邑其实有些类似于一座军事化的小型要塞,看上去应该是作为拱卫平壤城之用,不过朝鲜人现在兵力不足,所以只能够将这些外围的据点全部放弃了。
  李牧得出了结论:“这显然是商代的郊野制度,难怪多人曾云这箕子朝鲜宁为商臣,不服周天子王化,看来确有此事。”
  “郊野?”义渠胜插了一句嘴,道:“什么是郊野?”
  李牧十分鄙夷的看了义渠胜一眼,显然对于这个没文化的家伙非常不感冒:“商代都城,以王畿为大邑,称为‘大邑商’。邑外有郊,郊中多小城小邑,起拱卫都城之用。郊外为野,当年周武王抵达大邑商外野处,和商纣王大军战于野处之牧地,故称为‘牧野之战’。”
  义渠胜十分认真的思考了一会,然后点了点头:“听不懂。”
  李牧十分无奈的翻了个白眼,并没有去理会义渠胜,而是继续观察着面前的这座城池。
  商朝的城池和周朝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那就在于商朝虽然也有小城大郭的格局,但是小城(宫城)通常在东北,和周朝的小城(宫城)通常在西南正好相反。
  “所以这就是说明你们周朝人其实就是反贼,所以造反之后什么都想要和商王朝对着干,就连城池的布局也不例外。”义渠胜下达了论断。
  李牧看了义渠胜一眼,义渠胜浑身一个激灵,整个人瞬间跳出了一丈之外。
  “所以这说明这一次我们应当以东北处的宫城作为主要的攻击点,蠢货!”李牧毫不客气的给义渠胜的智商下达了论断。
  义渠胜嘿嘿一笑,突然伸手一指:“咦,你看,有人出来了!”
  李牧愣了一下,朝着义渠胜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然发现有人打着旗号朝着大营的方向而来。
  片刻之后,剧辛出现在了李牧的面前:“大都督,来人自称是朝鲜国君箕润的使者,想要求见大都督。”
  虽然资格比李牧更老,但是这一战之中剧辛是副将,李牧才是主将,这是来自于邯郸城中赵丹的任命。
  李牧点了点头,道:“且把人带去帅帐吧。”
  片刻之后,一名大袖飘飘颌下长髯,看上去颇为方正的中年男子出现在了帅帐中李牧的面前:“朝鲜亚卿箕正,奉吾王之命而来,见过大都督。”
  李牧上下看了对方一眼,沉声道:“汝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箕正看着李牧,道:“奉吾王之命,想请问吾国太子如今的下落。”
  李牧道:“箕杏负隅顽抗,已被吾麾下大将所杀。”
  箕正闻言身体一震,脸上露出了黯然的神色,叹道:“果然如此,吾早在出兵之前便已经劝谏过大王和太子,言及和赵国对抗并非良策,然而太子一意孤行不听吾言,导致有今日之祸,实在是可悲可叹。”
  李牧静静的看着箕正,一言不发。
  箕正似乎被李牧看的有些窘迫,过了一会才道:“大都督,除了太子的下落之外,吾此次奉命前来还是想要问大都督一句,不知大都督率大军前来究竟所为何事?”
  李牧哈哈一笑,脸上不由露出了一丝嘲讽:“汝可以回去告诉汝的大王,让他尽管慢慢思考便是。”
  箕正有些尴尬的咳嗽了两声,最终还是不太情愿地说道:“……大都督,朝鲜国愿意封上黄金千镒,金(铜)五十万,其他宝物若干,吾王还欲前往邯郸朝贡,以换取大都督之退兵。”
  李牧看着面前的这名箕正,心中也不由得有些无语。
  无论怎么看,这家伙都不是一个很好的说客啊。
  李牧摆了摆手,道:“《诗经》有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吾身为赵国大都督,理当见土地而取之,汝等朝贡之臣,又如何比得上赵国之臣更为令人快意?朝鲜国今后不允许存在,能够存在的只有赵国朝鲜郡之地!”
  箕正愣了一下,随后说道:“大都督,恕箕正之言,这句话似乎并非这个意思,其真实意思乃是……”
  “够了!”李牧不耐烦的打断了箕正的话:“不必多说,且回去告诉朝鲜王,若现在投降,尚可得一朝鲜君之封号。若顽抗到底,则破城之日,便是汝箕氏一族灭族之时!”
  一个时辰之后,箕正回到了平壤城的宫殿之中。在这里,包括朝鲜王箕润在内的所有朝鲜重要人物都已经齐聚一堂,等待着箕正的归来。
  箕正不敢怠慢,上前行礼道:“微臣见过大王!”
  朝鲜王箕润是一个看上去有些胖胖的男子,年纪大约在差不多五十岁的样子,见到箕正之后便急切地问道:“亚卿,那李牧可曾答应退兵?”
  这也是所有朝鲜君臣最迫切希望得知的问题。
  箕正摇了摇头,道:“大王,李牧并不愿意退兵。而且其人方才已经和臣明言,此次前来便是为了要将朝鲜国全境并入赵国领土!”
  说着箕正就一五一十的将自己和李牧的对话情形全部都说了出来。
  这顿时就让整座大殿都开了锅。
  “好个李牧,竟然敢如此狂言!”
  “大王,吾等这次定要教李牧得知朝鲜人的厉害!”
  一片群情汹涌。
  “够了!”朝鲜王箕润用力的一拍面前的桌案,吼道:“都给寡人闭嘴,寡人的话还没问完呢!”
  大殿慢慢的安静了下来。
  箕润又继续问道:“亚卿,汝可从李牧的口中探知太子的下落?”
  箕正神色一黯,朝着箕润道:“还请大王节哀,太子已然战死在战场之中。”
  “什么?”箕润和朝鲜国诸多大臣们脸色大变。
  虽然当日的突围之中也有一部分人最终逃回了朝鲜,但是逃回来的都是向东吸引赵军注意力的主力部队,而箕杏所带领的那一支向北逃亡的部队在李牧的追击下全军覆没,是以如今朝鲜君臣这才知道了箕杏战死的消息。
  这个消息对于朝鲜王箕润的打击显然不小,只见他悲呼一声“杏儿!”,随后竟然当众痛哭了起来。
  众臣子这一下就慌了,赶忙七嘴八舌的开始安慰,足足闹腾了差不多半个时辰的时间,总算是将箕润的情绪渐渐的劝得稍微平静了一些。
  箕润咬牙切齿地说道:“传令下去,全军戒备,寡人要和这个该死的李牧拼了!”
  箕润的这一番话说出去,虽然也有寥寥几个人出声应和,但是大部分朝鲜国臣子却脸色各异,并没有开口说话。
  箕润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怒道:“怎么,寡人养了汝等这么多年,汝等现在居然连为朝鲜国拼死一战的勇气都没有了吗?”
  这句话就说得很重了,朝鲜众臣们立刻纷纷朝着箕润认罪。
  但是认罪归认罪,有些话还是要说了。
  只见一名老臣道:“大王,并非是臣等不愿意为大王效死,可是大王刚才应该也听到亚卿说了,那李牧声称若是不降的话等到城破之日便是箕氏一族的亡族之时,以李牧和赵国向来的行事来看,此话恐非虚言。为了箕氏一族的未来,还请大王三思啊。”
  这老臣正是如今箕氏一族之中资格最老的一人,他开口说话其实是颇有分量的。
  果然在这老臣开口之后,其他的诸多朝鲜大臣们也同样纷纷出言赞同。
  “是啊是啊,大王请想想,以太子之能率领五万大军尚且不是李牧两万人的对手,吾等如何能胜啊。”
  “大王,如今平壤之内兵力空虚,国中也无其他地方可征集援兵,实在是无力和赵国人作战啊。”
  一时之间,诸如此类的言论充斥着整座大殿,顿时就淹没了主战派那小猫三两只的声音。
  说白了,这些大臣们其实并不在意谁来当自己的大王。
  赵王也好,朝鲜王也罢,想要统治朝鲜这片地区,那么就必须要依靠这些大臣们的力量。所以这些大臣们就算投降赵国,该有的待遇也不会少,甚至还有可能因为抱上赵国这个超级粗大腿而得到更大的权力。
  但如果顽抗到底的话,虽然说李牧这番话里只针对箕氏一族,但是谁都知道到时候屠城是少不了的,这样大家岂不是全部都死翘翘了?
  至于抵抗胜利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的!箕杏作为朝鲜第一名将都死在李牧的手里,这彻底的击溃了朝鲜大臣们的抵抗意志。
  在一片如潮的劝说之中,朝鲜王箕润十分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一群逆臣,一群逆臣啊!
  说实话,他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和赵国人拼到底,但是箕润也非常的清楚,只要自己下达这个命令,那么自己面前的这些投降派就已经会想办法把自己和整座平壤城都献给李牧,以保证他们的安全!
  除非箕润直接下手,在这里就把这些该死的投降派给杀个干干净净,否则的话平壤城的陷落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良久之后,箕润终于睁开了眼睛,整个人好像一下子老了十岁。
  “且派人去通知李牧,就说——本王,降了!”


第830章 胜利所带来的附加问题
  如果说灭掉燕国是一道赵国人十分期盼并且为之奋斗了将近一年时间的正餐,那么吞并箕子朝鲜则是正餐之后的美味甜点。
  燕国和箕子朝鲜的覆没无疑敲响了北方诸蛮族的警钟,让他们都感受到了威胁,以至于开始纷纷北上,整个燕国和朝鲜国的边境百里之内一时间竟然完全失去了蛮族的踪迹。
  赵丹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心情非常的舒畅,因为这充分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当强大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别说是文明人,就连野人都怕你!
  当整个华夏大地彻底的进入冬天的时候,李牧也率军班师回到邯郸,向赵丹交令了。
  自然的,又是一番盛大的庆祝和封赏。
  和庞煖一样,李牧虽然得到了非常厚的赏赐,但是并没有获得封君之位。
  要知道现在还剩下四个国家呢,而且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和燕国差不多甚至更强的国家,如果一个燕国就给李牧封君,那么灭掉秦国楚国的时候还怎么封?留点余地好了。
  不过李牧对此倒也并没有什么意见,毕竟现在的他才刚刚晋升为赵国北方大都督、并且获得了入龙台议事的资格,已经是非常满足的了。
  过犹不及的道理李牧还是知道的。
  除此之外,李牧还在一次龙台会议之上向赵丹提出了另外一份要求,那就是希望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将义渠给收入赵国的版图之中。
  “大王,如今的义渠国之地国土也算不小,加上又是绝佳的牧马之地,而且义渠人又是十分合适的骑兵人选,加上如今义渠胜作为义渠王又在为大王效力,正是拿下义渠国的最佳时机啊!”
  赵丹一听李牧的这番话之后,不觉也有些心动。
  于是赵丹便命人取来地图,然后就吓了一跳。
  “咦,这个义渠国现在居然已经这么大了?”
  说起来,义渠国还是几年之前赵丹为了削弱秦国而从秦国之中分裂出来的国家,但是由于赵丹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关注着中原战事,所以对于义渠国其实并不关心。
  义渠国就好像箕子朝鲜一样,对赵丹来说都是一只手就能够捏死的弱鸡,这种弱鸡自然是没什么好值得关心的。
  所以等到李牧在地图上给赵丹比划了一下之后,赵丹才发现现在的这个义渠国不但已经占据了原先的义渠地二十几个县,同时还因为义渠胜一路给李牧打下手的原因,在阴山以南拿了不少地盘,甚至已经开始将触手伸到河湟之地,最西边已经差不多要抵达西海,也就是后世的青海湖了。
  “对了,居住在这里的羌人呢?”赵丹有些奇怪的问道。
  李牧答道:“羌人不是义渠人的对手,都被义渠人赶到山里和高原之上去了。”
  这其实也不奇怪,这个时代的羌人部族基本上就是刚刚脱离了野人状态不久的样子,虽然义渠人也是相当落后,但怎么也不可能输给野人不是?
  赵丹砸了砸嘴巴,突然想起一个问题。
  现在的赵国、包括是整个华夏世界因为常年战乱的原因,其实是有着大片的土地需要去开拓的。
  除此之外,等到以后一统天下之后,还有许多的大工程需要去建,比如说直道啊,水利啊,维护长城等等,这都是需要大量人手的。
  如果把这些羌人统统都抓来当苦力来干这种重活的话,似乎是很不错的选择啊。
  当然了,也不必仅限于羌人,比如说什么氐人啊,西南夷啊,百越啊等等中原地区之外的诸多蛮族,好像都可以嘛。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要么就同化,要么就奴役,羌人这种野人就是很适合用来奴役的对象。
  毕竟这些家伙也不是华夏子孙,说实话赵丹用起来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强大的罗马帝国不也同样是建立在诸多蛮族奴隶的血汗之上么,罗马人用得,难道寡人用不得?
  赵丹愉快的将思绪收了回来,没有多少思考就拍板做出了决定:“没问题,等到明年开春,汝就率军南下灭了义渠吧。”
  河湟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十分优质的牧马场,这个地方拿下来对于赵国是肯定好处多多的。
  从战略的角度来说,拿下了河湟地区之后,赵国就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对秦国关中形成了包围圈,这会让秦国人的防守变得更加的困难。
  而且河湟地区本身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只要赵国骑兵能够适应这里的气候,那么未来就有希望更进一步朝着青藏高原进发,最终将青藏高原也纳入到赵国的统治。
  当然了,那片高原其实并没有太多统治的价值,但问题是如果真的能够拿下青藏高原的话,那么就能够以此为跳板去进军印度了。
  从距离来说,自青藏高原南下印度,无疑就比绕到西域中亚地区再南下印度要近了很多。
  考虑到历史上阿三的渣渣战斗力,一旦赵国骑兵的铁蹄进入南亚次大陆,那么征服整个印度南亚次大陆几乎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雅利安人能做到的事情,赵丹觉得自己没可能做不到啊。
  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