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必然会成为一种化学相关知识的支线。

其它不用解释吕哲也清楚,水泥本来就具有可塑性,哪怕是使用石材也有足够的技术进行雕刻,以至于形成想要雕刻什么只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能不能完成不是障碍。

“城外广场和宫城内有很多用布盖起来的东西,是已经有人选了吗?”

“回王上,城外广场是雕塑。按照您之前的吩咐,有杰出表现的将士都在可入选范围,太尉署已经选出一部分,其中有二人是士卒,一人是伍长,三人位什长……”说话的是张良,他现在是作为吕哲的随身博士的身份。

是的,宫城广场外是专门为校尉以下将士竖立雕像的所在,不但是在广场外会有那种类型的雕像,城内的公园,乃至于城门处,全国各地都会有类似的雕像。

有这么一件事情的缘由相当的简单,是吕哲设立出激励将士奋力作战的鼓励方案,毕竟人生在世除了求财之外还有精神上的诉求,也就是所谓的“留名青史”。对于华夏族群来说,因为自远古时代就有的对祖先崇拜思想,延伸出的是对于自己能够万世留名的渴望,这种渴望是每个人都有的。

打造英雄嘛,只要是有其贡献,不管是普通的人还是高贵的人都能成为留名千古的英雄,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吸引人?吕哲出台为其竖立雕像并记载史册的方案。对于很多人来说,光是奋力作战为国家(族群)奋斗就有可能留名千古,那已经可以让非常多人的有拼死作战的理由。

宫城之内的雕刻规则要稍微高一些。一些不是那么紧要的位置安排给了校尉、俾将、偏将级别的人,像是议政殿前方广场那种重要的位置则是需要偏将级别以上的人。

每一个雕塑都被要求做到逼真,雕像身上的装束是他们当时的身份的款式,也就是说士卒就是士卒装扮,那么就产生一个可重复性,士卒在士卒身份被选中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将军后再次被选中,脸部的雕塑一样只是需要将身上的装束改一下就可以了。

也不是只有军方的人员才是唯一选择目标。其它领域有贡献的人也在选择之列,像是对冶铁有重大贡献人已经有被选入。甚至是在长江治理上有特殊贡献的匠人都被选入。

时代的进步不可能只有一个人出力,想要使时代得到进步也不单纯是在军事领域上得到扩张,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领域有所成就,那么全方面的鼓励自然是有需要的。

北征归来的吕哲有一件事情也必须要做。那就是将现代关于各个体系复制出来建立一个表格。说白了就是进行最基础的科学分类,形成类似于科技树那样的规划,使得各项研究有明确的区别。

对于研究方向的区别是社会更进一步分工的开始,也是科技进步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华夏族群在长达二三千年的发展中一直没有针对科学树进行分别,结果是走了长时间的歪路,外行领导内行还是小事,连那些专研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专研的科学属于什么类别的科技才是最致命的。

古人从来都不愚蠢,他们缺少的就是一个方向而已,只要有前进的方向。谁又能说他们不会取得惊人的成就?

吕哲当然也不会愚蠢到连自己都不明白的情况下设置什么科研方向,他所需要的就是做最基础的“复制”,将现代关于科研的几大类别用表格模式显现出来。并不会参与到不熟悉的领域中去,指手画脚什么的更是免了。

前去议政殿的路上,吕哲与赵婉等妃子、夫人、孩子进行了分别,温存什么的只能是在晚上,现在吕哲应该先了解一下本土的状况。

议政殿是最先建造的建筑群,相比起后来的那些建筑在格局上远远不如。事实上议政殿和政务殿在其后会拆掉重建。一切只因为这两座建筑群在当时的环境下,建立的过程充满了仓促性。

北征期间关于天下各郡的政务一直是送到行营。吕哲对于本土发生了什么事并不是一无所知,只是因为行营性质的特殊性所了解到的都是最简约的,也就是只知道一件事情的结果,不知道那件事情的过程。

君王与臣工各自安坐之后,一声令下走廊里响起了频繁的脚步声,手里捧着文案的侍女鱼贯涌现,她们手中的文案上叠着很多本子,个别的侍女甚至是拿来了羊皮纸材料的山川舆图卷轴。

“看来……很多啊!”吕哲就是随意说句话而已。

不过还真的是,不断不断被呈来的公文让案几已经快放不下了。而这还是一页能写数百字一本能够写几千上万字的文本,要是换成曾经那种一卷只能写几十上百字的竹简,整个议政殿岂不是要被竹简堆满了?

君王有专门需要审阅的公文,各位大臣也会区分身份有需要阅览的公文,看每个人的案头都是成堆的文本,似乎是一个浩大的阅览工程。

“备来食物,清淡一点。”吕哲想了想又说道:“将塞外进献来的葡萄酿也提来几坛,另外取来冰块。”

似乎是大殿女官的一名中年妇女应了声“诺!”,走之前挥了挥手示意不需要留下的侍女都一块离去,只留下了少许可能需要为君王或大臣们张灯、添水等事情的侍女。

“葡萄酿?”司马欣做出一个垂涎的动作,笑道:“是王中郎和徐中郎一同敬献的那种果酒吗?”

萧何“呵呵”笑说:“那种果酒加冰,饮起来确实不错。”

事实上目前华夏大地上还没有葡萄这一种水果,葡萄酒那更是不存在。按照原有的历史,葡萄酒还是需要到西汉时期才会经由西域传入中原,一直是被视为西域出产的奢侈品。在吕哲的这个历史版本中,汉军提前至少六十年出塞作战,也提前与西域个族群有了接触。

在西汉时期,汉帝国与西域各国的接触并不是以战争作为开头,其实是建立在试探结盟的基础上。在当时汉军已经消除了河套区域的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那么也就产生通商,很多西域的新鲜东西就是经由民间的通商传入中原。

沃野方面军得到葡萄酿不是经由通商而来,起初是在战争中进行掠夺,后面获取则是因为有异族寻求庇护的敬献。

匈奴人在接触那些从西方迁移来的族群,已经有个别的族群与匈奴人形成同盟,但并不是所有族群都愿意与匈奴结盟。

在塞外的几个中郎将不会眼睁睁看着匈奴人行动而无动于衷,那么汉军与那些东迁族群的接触也就开始了。

因为扩张迅速,汉军这一方其实有着比较骄傲的情绪,处事待人上面也不免会有傲气,结果与那些异族的接触是以战争开始,做的打算还是进行局部征服,就像是征服一些胡人为己所用那般。

塞外汉军的骑兵规模或许无法与匈奴为首的胡人集团进行决战,可是攻打一些人数较少的异族还是能够取得数量优势,科技带来的装备优势更是明显,先后击败几个异族种群才遭遇到一个自称“车师”族群,短暂的征服史也在这里遇到挫折。

车师这个族群是一个拥有十数万族人的大型部落,他们大多为亚洲白种人,少部分有黄种人和黑种人,文明层次是到了青铜时代。

数次交战中,汉军因为首先性自然无法使用全力,发现无法进行征服也就改变策略,慢慢也就与那个既有战马骑兵又有骆驼骑兵的车师部落获得谅解。

汉军从车师人那边了解到,一起从西边迁移过来的异族中,人口在十万以上的部落并不少,像是一个叫龟兹的部落总人口更是有将近二十五万。

匈奴等胡人没有解决之前,要是那些东迁的异族实力弱小也就罢了,可是发现东迁异族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弱小,几个中郎将也没有愚蠢到非要把那些异族往匈奴人那边逼的地步……

第七百六十六章:一切都是为了子孙啊

吕哲心里其实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华夏古代史对于西域的记载是从征服之后才开始有,典籍中并没有提起过关于西域各民族的来历,因此也就无从了解西域各民族是本来就有的原住民还是从其它地方迁移而来。

西域是一个泛称,西域也是华夏族群在征服那片土地之后才强加上去的称号,本地人或许并不是称呼“西域”这个名字。

不过说实话,谁管那么多呢,强大的一方本来就有对任何事物的命名权,就像是在英国人殖民全球的时候对各地的命名,那些地名还一直的沿用下去,连原本不是一个民族的阿三都被英国任命的印度总督强行捏合成一个民族。当然,那个英国总督没有成功将复杂的民族真的捏合成一个族群,倒是让印度形成了国家意识最后**。

西方在发生一些什么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种群向东方迁徙而来?吕哲比较好奇的是,大月氏不是在向西边迁移吗?那么大月氏是不是与这些由西向东迁移的种族有过冲突?

目前汉国的情报线还没有延伸到那么远,很多事情都是依靠传闻。吕哲没有在任何有关塞外的公文中看到任何大月氏的情报,不得不令他怀疑大月氏和那些向东迁移来的种族是错开的。

世界历史上存在很多迁移潮,而这种迁移潮一定是因为战乱才会产生。要是按照真正的历史阶段。不但是西方的一些族群在向东方迁移,东方的一些族群也在西边迁移,比如大月氏就是从东往西。

没有吕哲的时代里。先是秦帝国遭遇灭亡,后面又陷入诸侯混战和楚汉相争,华夏大地上也有一波迁移潮,辽东地区的人涌入了朝鲜半岛,甚至有一部分华夏族群漂洋过海跑到了倭岛。根据倭岛上的一些记载,首先带去文化的就是在秦朝末期登上倭岛的那批逃亡的华夏人。

在随后,东晋南北朝时期又有一大批的华夏人逃亡前往倭岛。随后的五代十国又大量的人逃往倭岛,所以倭岛上的贵族真正使用的称呼叫“华族”。一直到宋朝时期倭岛还有前往大陆“渡种”的习惯。

事实上,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倭岛民族是主要由东北亚通古斯语族人、古代中原人(指历朝历代华夏人)、少量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逐渐迁移到倭岛融合衍变而来。

什么是渡种?就是倭岛女人跑去大宋“求安慰”,怀上孩子之后立刻跑回倭岛。而这些并不是倭岛女人擅自的行为,她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财力干这样的事情,是当时倭岛贵族们的一种官方的集体行为。这些怀上大宋子嗣的倭岛女人回到本土之后立刻会成为一些大名的女人,她们生下的孩子也会在其后成为“天生贵族”。

吕哲原本以为一些记载是在胡扯,可是别忘记他现在所处的年代,更加别忘了他已经有派人登陆倭岛。

现在倭岛上已经有一批原始人,那些原始人身材普遍是在一米二左右,过的是石器时代的生活,甚至是火的使用还没有达到普及。大部分吃的是生食。

吕哲不是人类研究学者,搞不懂那些生活在倭岛上的原始人算是什么人种,但是一些记载上有提起过那些矮小的原始人就是倭岛的先民。似乎是被称呼为虾夷人或者马鹿人,不过真正的倭岛原住民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被人为的淘汰(灭绝)掉。

就北征大军归回之前,汉国向倭岛进发的船队海航次已经超过上百,登陆的汉军在九州岛沿岸已经建立十来个基地。

汉军的海航路线说来神奇,是吕哲记忆中有几条航线能够在非台风季节安全地从大陆前往倭岛,第一个被发现的海航路线是在朝鲜半岛海域。也就是现代济州岛那条航线,第二条被发现的是现代琉球岛到四国岛的航线。吕哲本来也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结果航线还真的被探勘出来,也才有了后续登陆的事情。

目前吕哲的主要精力是在对内的各国合并上面,其次是塞外的战事,压根就没有多大的精力关注倭岛。他向一些相关人员的指示是,派遣专业探矿的人前往倭岛寻找各类矿产,那些专业人士则由汉军全程保护。

在倭列岛上探勘矿产的主要方向是是集中在先行登陆的九州岛上面,因为登岛的时间还不长,基地也大多是建设在海边,目前并没有多大的进展。不过吕哲一点都不着急,他很笃定能够在倭岛上面找到丰富的金银矿,毕竟关于石见银山、佐渡金山、富士金山的记载太过多了。

倭国列岛的金银储藏量一直是在十六世纪之前都丰富到惊人,自华夏大陆与日本有经商往来,中原皇朝从倭岛那边由商贸往来的金银占到了全国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五。毫不夸张的说,一直到美洲被发现之前,倭岛的白银出产量占到了当时世界的四成,后面还是因为倭岛战国时代和幕府时代过度开采才逐渐枯竭。

吕哲将目光盯到海上自然有他的理由,不管是汉国还是即将出现的帝国,光是使用铜这一材料的货币绝对会形成畸形的货币后果,金、银、铜三进位的货币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拥有足够的金、银、铜就是货币改革的一切前提。

倭岛能够大量获得金银,菲律宾的众多岛屿能够获得难以想象的铜,这是吕哲目前所能想出来的掠夺目标,也是最佳的掠夺目标,毕竟两个地方目前并没有国家形式的存在,两个地方又有大量的土著,依靠汉军的战力进行人口掳掠成为奴隶。不就有现成的劳动力了吗?那么只要建立需求量足够的船只,大量的矿产就能源源不断地从海上输送回大陆本土。

另外,吕哲那么做也有很深的用意。没有什么能比掠夺财富更能激起发展的欲~望,当人们发现海上竟然是有惊人财富的时候,不用官方进行敦促民间也会开始将目光移到大海,一旦发现大海的富足,那么大航海时代也将由华夏族群来开启。

因为有了掠夺方向,吕哲近期已经有意识地在减少本土矿产的开采量,那是一种现代很多国家都有的自我保护措施。既是能够掠夺绝不自产,能够贸易得来绝对开采。

吕哲坚信在自己这一代国家会前所未有的强大。那么自然是应该给子孙后代积累多一些东西。正是抱着这样的思想,他目光盯到海上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周边,像是同样拥有大量矿产资源的交趾,包括内蒙和外蒙。

当然了。吕哲也十分清楚这一做法会带来运输上的不便,不过很多时候那并不是坏事,运输的需要会衍伸出相当多的产业,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光是进行运输业就能产生无数的就业机会,更别说会因为需要而大肆的建设道路。

道路的建设对国家是有百利而无害的事情,在运输便利的需要前提下建设道路,总是要比因为单纯的国防需要去建设好很多,不是吗?

“……对于建设由中原向草原的道路可以规划为五年时间,期间能够雇佣更多的中原黔首。对于治安和维稳也有促进作用,”萧何是站在一张庞大但是悬挂起来的山川舆图前方,说话的时候手也一直在山川舆图上画动着。手移向西北的时候继续说:“这边已经有一条直道,这条直道是由咸阳直通九原……”

大秦建设直道的时间段正是吕哲来到这个年代的时候,他本人还亲自参与对直道建设的监督,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才是昨天的事情。

其实秦国除了建设直道之外还会建设另一种道路,那是一种叫作驰道的道路,算是华夏历史上最高的国有高速公路。驰道的建设是“车同轨”延伸出来的一个产物。很多驰道是在原有的旧路上进行修缮或是扩建,那么也就说明秦国很清楚畅通的道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可惜的是不管是原有的历史版本或是吕哲的这个版本,大秦对驰道的建设都没有能够达到预期。

吕哲统治下的国家,从某些方面来说是继承了多国的遗产,遗产指的不是什么贵金属财富,是那些原有的道路基础。

关于国家公路的建设,汉国对长江以南的道路建设已经持续了七八个年头,最先完成的是南郡通常黔中(苍梧郡)的大道,随后是南郡通往衡山郡的驰道,后面因为对岭南的征讨需要也动用了庞大的人力物力建设通往南亚的路线,可是到目前为止很多道路都还没有建设完毕。

吕哲将中原各地纳入统治范围,相比起南方基础的薄弱,中原因为是华夏族群栖息了数千年的地区,很多地方的建设要比南方成熟。因为战乱大多人流离失所,想要维持治安的同时也是将大部分人集中起来管理,官方行为的雇佣之下劳力充足,一直是在粮秣运输没有出现问题之前,中原各地雇佣的劳力主要建设就是集中在对道路和河流上面。

赖于中原旧有列国和秦国统治期间的良好基础,萧何向吕哲的报告是,中原各地的道路建设计划会比南方各地更为迅速。

“也对,一个是一空二白,什么都是从头开始,另一个是已经有基础……”吕哲不断点头,强调道:“但是不能因为南方的困难而停止建设的脚步。”

萧何自然是明白。

因为开始对南方进行开发,也是因为两季稻的提前出现,身为执政的萧何万分的清楚对南方的建设意味着什么。随着南方各郡的建设成果显现,已经能够看见南方某些区域成为粮食产地的影子,毫不违心的评估,未来光是苍梧、长沙、庐江、南海四地的粮食产量就能够养活至少三四千万人口,而那还是因为没有全面得到开发的前提。

吕哲才不会告诉萧何什么是“湖广熟,天下足”,要是得到足够地开发,那可是能够养活三四亿人口的粮产地。

族群的扩张是建立在什么条件下?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扩张是依赖于人口,但是想要拥有足够的人口前提是粮食充足。吕哲心中已经有相对完整的计划,那就是尽可能低投入力量到南方的开发上面,增加族群食物出产量,然后进行生育鼓励,要是能够在二十年内让华夏族群的总人口突破五亿,有了先期的扩张案例在,到了那个时候或许不再需要他绞尽脑汁地进行带动,因为生存空间的需要哪怕是失去了他的引领,族群也会想尽办法向外扩张,以谋求更大的栖息地。

“王上,关于您下令寻找硝石和硫磺已经有眉目。我们的船队找到了一个满是黑漆漆沙灰的大岛,不知道是不是您所说的硫磺岛?”

“哦?!已经找到了???”

也该是时候海面上有汉军的船只乱窜了,毕竟初步的指南针已经出现,海洋上能够辨别方向之后唯一的障碍就是关于船只是不是足够牢固。

几年中吕哲在沿岸设立了四座造船厂,因为有经由海路向北方进行运输的例子在,军方对于征服大海也产生了兴趣,自然是乐于增加投入,很多贵族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见吕哲很重视海洋也进行跟风,已经出现几家联合或是一个家族性质,于沿海也开设造船厂,致力于研究海洋船只。

私立的造船厂或许没有长远的目光,很多只是单纯地想要争取关于国家对造船的订单,不过那是吕哲所乐意看到的,自然是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方便。

“另外,我们的探勘队伍已经在北方寻找到新的登陆点,那是一个当地人叫沓氏区域向西约五十里的地方。”

“舆图上点出来。”

“诺!”

吕哲起身靠近,一看之下有些愣神。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司马欣手指点的位置是现代的旅顺吧?

第七百六十七章:残酷性

按照地理位置而言,旅顺所在的位置并不是目前阶段最佳的海航线,毕竟汉军现在大量需要补给的是在西北内陆,若是从南方走海运将物资运抵旅顺,那么还要走上几千里才能运输到沃野,那么和从本土走陆路将物资直接运输到沃野有什么区别?

华夏大陆天然的港口不算少,所谓的天然港口自然就是不需要经过太复杂改造的地理位置,那里的水下深度不能是一种大陆架缓步倾斜的环境,应该是岸边位置依然可以停靠大型船只的水域环境。

吕哲记得的天然港口并不多,南方的三个天然港口已经被利用起来,记忆中北方的天然港口主要是集中在现代青岛区域,印象最深的自然是胶州湾,毕竟在近现代的时候发生过德国租借青岛的事件,德国之所以强行租借青岛就是因为胶州湾是一个天然的港口。

距离胶州湾向北的区域,于现代的天津海岸线也有不错的海岸线,那里虽然不是天然的港口,可是只要经过稍微的改造也能成为吞吐量巨大的海港。问题是那里目前是属于广阳郡和巨鹿郡的交界处,现在不管是广阳郡还是巨鹿郡都是属于临淄郡瘟疫的影响地区,那么哪怕是经过稍微的改造旧能够成为港口,也无法调动人力前去建设。

“……逐渐控制辽东地区,不在瘟疫区域内的辽西郡、辽东郡、右北平郡、渔阳郡、上谷郡、代郡。这些区域的郡县也需要来自南方的粮食。”萧何说着看向了司马欣。

司马欣会意,接过话头说道:“我们在征服齐燕期间遭遇了来自东胡的骑兵,说明东胡也在关注南方的局面。那么对东胡进行必要的警戒势在必行,因此在后期还需要调遣军团入驻燕地。”

总得来说,执政官萧何和太尉司马欣都是从实际需要上在讲述旅顺成为海运港口的必要性,不单单是为了西北塞外战局在进行思考。

自临淄爆发瘟疫,汉军一直在致力于将瘟疫封锁在已经爆发的区域不让其蔓延开来。封锁瘟疫区域的做法无可厚非,不存在什么残忍性,毕竟这个不进行封锁才是对非瘟疫区域的不负责。其后。特别是汉国有持续支持瘟疫区域粮食的前提下,已经要比历朝历代的做法好很多。历朝历代不但进行封锁,甚至还出动大军进行杀戮,最后前去杀戮的军队基本也是被放弃掉。

吕哲再怎么说都是一个现代人,他可能没有专业的医疗知识去治愈瘟疫。但是对于采取一些卫生限制来进行预防总该是会的。

其实现在已经有怎么避免瘟疫的蔓延方法,那就是限制人口流动和关于水源的控制,后面吕哲又规定只能喝经过煮沸的水,向瘟疫区域投送大量的石灰、硫磺等等物资,针对性的要求卫生条件,与之封锁相辅助起来,几个月过去瘟疫已经停止向外蔓延。

官府不是全然放弃,对于瘟疫区的黔首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很多时候来自心灵上的安慰能够使恐慌的人安稳下来。那也是其后一系列卫生规定能够得到真正实施的前提,不然黔首不配合什么都是枉然。

瘟疫停止向外蔓延,想要根治那却是没有办法的。到了这一阶段其实已经是一种人体抵抗力与病菌的战斗,这场战斗很多时候是以染上瘟疫的人“全军阵亡”作为结局。

“初步计算,瘟疫区内的人口该是有三十余万,我们无法对染上瘟疫的人数进行统计,”萧何说这个的时候神情很是沉重:“在未来的至少三年之内,那些区域都会处于封锁状态。直至真正确认瘟疫已经消失,封锁才会获得解除。”

吕哲听得心脏也是一颤一颤的。三十多万的人口啊,对于目前不到二千万总人口的华夏族群来说是六十六分之一,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也就是说,在至少三年之内,我们无法再次使用胶州湾作为海运航线,临淄郡和胶东郡也会处在行政发展之外?”

“是的,一年的时间内周边的几个郡也会受到影响。”

历史的记载上,关于东汉末年瘟疫的爆发,让原本有人口将近六千万的汉帝国,一直到瘟疫结束之后人口下降到不足二千万。会剩下不到二千万人口有多个原因,期间有军阀的混战,但是人口急速减员的凶手是瘟疫。而让瘟疫爆发的诱因是军阀混战,每次战争之后总会有大量的战死者得不到掩埋……

华夏历史上有过多次的瘟疫爆发,尤其是以北方爆发瘟疫的频率最为频繁,每次瘟疫的出现都会“制造”出大量的无人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止是人口的损失,无人区的出现更是对经济的严重摧残,所以每次瘟疫的爆发都能致使一个皇朝面临改朝换代的危机。

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入岭南(今广东)后,本打算以此为基地长久占据,怎奈何“是岁(八七九年)自春及夏,其众大疫,死者十三四。众劝请北归,以图大利。”黄巢不得已率大军北返,却所向披靡,并一度攻占了京城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尽管黄巢最终败死于泰山狼虎谷,但瘟疫在逼迫他取得空前胜利的同时,也已经改变了唐末的争霸局面,五代十国的格局初见雏形。

宋金对峙的一二三二年的大瘟疫又是一场浩劫。当时的金国南有南宋,北面被蒙古压得喘不过气。到此年五月,“汴京(今开封)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死亡率相当惊人。短短两年后,金国就亡于蒙古。

据《明史》记载。明代从一四零八年至一六四三年,共发生大瘟疫十九次,尤以明末崇祯年间为甚。与东汉末年相似。明末万历、天启和崇祯三朝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气候变冷使降雨区普遍南移,导致北方多年的旱灾和蝗灾,先秦晋,再河洛,后齐鲁;加上官吏*昏庸,朝廷政策失当。终于逼反了李自成、张献忠。而此时的瘟疫也站到了起义军一方,给岌岌可危的朱氏集团大厦踹上了致命的一脚。

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十六年(一六四三年)。京师北京从二月至七月瘟疫大流行,“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据估计,北京城当时的人口在八十万至一百万,这场大疫就夺走了二十万人的生命。而在此期间,明军在山海关外的松山大败于清军,关内的李自成、张献忠则数次死里逃生。愈战愈强。十七年(一六四四年)三月,就在李自成逼近北京城时,城内却又流行瘟疫。上下一片混乱,染病的明军“鸠形鹄面,充数而已”,丧失了最后的抵抗意志和能力。

有太多的“历史教训”了,让吕哲得知临淄方面爆发瘟疫的时候惊出了浑身冷汗。当时他其实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哪怕是停止塞外战争。哪怕是放弃长江以北,也就是说哪怕去舍弃掉北征之后所有的成果。他也要保住南方。索性的是处理及时和得当,临淄的瘟疫蔓延到胶东半岛之后就停了下来,才没有让最坏的事情产生。

最坏的结果没有出现,尽管是需要暂时舍弃掉临淄和胶东,但是对于吕哲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那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旅顺港口的发现有重大的意义,毕竟因为临淄和胶东的暂时脱管会让前往辽东出现一道间隔区,要是单纯有陆路上的交通线,意味着需要走绕路更多的中原腹地,有了旅顺这个港口作为运输线,影响会被降到最小。

如果吕哲没有记错的话,此前燕国已经征服大半个朝鲜半岛?

“回王上,燕国确实已经扩展到半岛,一直到燕地归我们所有之前,也是韩广率军参与中原战事之前,燕军的脚步已经踏及到半岛中部。”

“半岛中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